搞定你的员工-明暗学:明摆棋子暗出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管人是门学问。明有明的规章,暗有暗的招法。明有规章:人行人道,事合事理,上顺君情,下从民意,明晰可见,名正言顺;暗中出招:观之无形,寻之无迹,诡怪奇谲,随机应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自古以来,凡高明的管理者无不深谙此道。

    1.明诘难,暗考验

    这种手段中的“诘难”和“考验”是统一的,即通过两种办法看一个人的品行。若是忠诚可信之人,则可考虑委以重任。

    京津沪等地的“八大祥”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商号。其创业老板姓孟,是山东章丘人。有个叫张云德的孤儿,靠亲戚帮忙,过继给孟家,改姓孟,在布店做小伙计。入店后,他勤快、踏实、沉默寡言。

    一天,老板叫云德带八匹布去济南田家做一笔绸缎生意,根据路程限定他次日返回。当天傍晚,他准时把布送到了济南田家。次日一大早,老客户田老板将货钱给了云德。云德像大掌柜一样数也没数就将钱包好上路了。因为这是老板第一次让他单独做生意,他心里有点不踏实,中午到平陵城时,趁其他伙计休息的时候,他偷偷点了一下货款,一点吓了一跳,货款多出了不少,远远超出了这笔生意的利润。

    怎么办?他想田家发现后一定会很着急,当即决定让其他伙计先回家,自己重返济南。掌灯时分,他把多余的钱送到了田老板手里。谁料田老板不但不感谢,反而责骂了他一通:“你这家伙,存心不良,既然多了钱,为什么当时不说?害我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弄得鸡犬不宁!”云德怕断了老板的生意,不敢争辩,只好低头不做声。第三天回到章丘,自己的老板又大骂了他一通:“第一次让你出门办事,你就这么放肆,竟敢冒犯店规,迟一天返回!你这种人今后谁还敢用?明天中午,到账房领工钱,你不再是这里的伙计了!”没想到做了好事反而砸了自家的饭碗,他只得把眼泪往肚里咽。次日上午,他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并把东西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中午,他准时去了账房。他从大掌柜手里拿了钱,向一旁在座的老板深深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您过去的教诲。”然后转身就走了。走到门口,他突然被老板叫住了。原来,这一闹剧是老板对他的考验。他当即被老板委任为大掌柜。从此,他参与分红,并用分红办了自己的店铺,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商。

    俗话说:“青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可张云德面对“多余的钱财”经受住了考验,老板也借此发现了张云德的人格,从而获得了忠诚可信的人才。

    2.明导暗助

    明导暗助,意即明着指导,暗中还要帮助,这是上司对下属极端负责任的一种手段。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顺利的。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道光二十年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七年即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又升右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对于生长于深山、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化如此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事出意外。他在升任内阁学士时写信对他祖父说:“六月初二日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他又不无自负地写信对他的弟弟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十年而得阁学者,唯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得更加坦白:“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曾国藩升发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个人勤奋干练,在士林中有一定声望;二是得到穆彰阿的垂青,受其举荐,而后一条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穆彰阿的援引,无论他多么勤奋好学,聪明能干,要在十年内升至二品京官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颇为洞悉内情的王运就坚持认为,曾国藩的迅速发迹,主要得力于穆彰阿的扶持,比他稍后的人也大都持同样看法。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中式,正总裁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师生之谊,时相往来。曾国藩有几分才干,所以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处处受到关照。道光二十三年大考翰詹,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曾随即回住处誊清,亲自送往穆宅。这一次拜访似乎成为曾国藩其后飞黄腾达的起点。在此之前,曾国藩之秩品一直滞留未动,而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从七品一跃而成为二品大员。前后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穆彰阿对曾国藩的垂青可以说是既有明面指导,又有暗中相助,为曾国藩的仕途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明升暗降

    明升暗降,意思是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降职。这是职场上常用的以某种名义削去下属实权的手段。

    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病危时,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御史大夫月鲁那颜、太傅伯颜日夜守候在病榻前。他们三人接受了元世祖的遗诏,主持宫中一切事务。

    元成宗(1294—1307)铁穆耳即位后,丞相完泽在元成宗面前忙忙碌碌,而不忽木好几天后才见到元成宗。元成宗慰劳不忽木道:

    “你是先朝腹心,我有什么做得不妥的地方,你要随时匡正,以不负先帝托付的重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元成宗处理朝政大事的确多采用不忽木的意见。太后也以不忽木是先朝旧臣,很尊重不忽木的意见。

    然而,不忽木不久就得罪了元成宗。

    不忽木几次挡掉了元成宗的佛事,元成宗心里不高兴,但顾及到不忽木的身份,也不便发作。

    朝廷大臣们深谙察言观色,知道元成宗已流露出对不忽木的不满情绪,便奏请将不忽木调任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倒是太后觉得不妥,便对元成宗道:“不忽木是朝廷里的正派人,先皇帝所付托,怎么可以轻意调任外省?”太后这样发话了,元成宗只得暂时作罢。

    不忽木是个聪明人,已觉察到皇帝对自己的不满,且大臣们同自己也常常意见不合,自己再多说话必定招来祸患,于是干脆称病不再上朝了。

    元贞二年春,元成宗把不忽木召到便殿对他说:“我知道你称病的原因,是你同大臣们不合,你不愿意听他们的,他们也不愿意听你的。现在,我想让段贞来代替你的职务如何?”不忽木知道自己是被挤出朝廷了,只得说:“段贞当然比臣要好得多。”元成宗又封不忽木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不忽木心里清楚,表面上是升了官,其实是个闲职,所以推辞道:“这个职务国朝只有史天泽曾有过,臣有什么功劳敢接受!”元成宗于是顺水推舟,将平章军国重事的“重”字去掉了。于是,不忽木真正是得了两个闲职。

    元成宗面对位高权重的顾命之臣,嘴巴一动,便用两闲职除掉异己。对错姑且不论,方法实属巧妙。

    4.明归政,暗固权

    “归政”是把权力归还给应该执政的人,“固权”是使手中的权力更加巩固。“明归政,暗固权”是指某些人为了不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力但又不能不顾及舆论,因而采用的一种运权手段。

    自光绪十二年“训政”至光绪十四年的两年中,慈禧大权在握,与垂帘听政别无二致。但是,光绪的年龄也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增加,他已是一个18岁的男子汉了。就一般情况而言,皇帝年已18岁,该举行大婚了。于是慈禧决定给光绪完婚,然后再在“归政”问题上作一些文章。

    光绪十四年元月十九日颁发懿旨,其云:“两年以来,皇帝几馀,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

    随着日月星辰的轮换,时间在向前推进。离举行亲政大典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慈禧的心情日渐沉重,滋味不是那么好受。虽然礼亲王世铎已尽了不少努力,在礼仪上作了多方修缮,力求博得她的欢心,但这毕竟是皇帝亲政。慈禧是不甘心把权交出去的。因为她对“权”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她怎么能轻易让出去呢?不过,表面上总得应付应付吧。既然归政是她主动提出来的,现在礼仪议定了,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在归政后牢牢地控制住整个朝廷的局面,让它来个无听政之名,有听政之行为上。于是,她对礼亲王所议定礼仪的奏折以及有关皇帝亲政诸问题的请示报告都没有表示反对,几乎都是提笔写下这么四个字:“如所议行。”

    慈禧这一手确实厉害,很多人认为这回太后有归政之意。但是,就在人们交口称赞之时,慈禧又在进行她的周密安排。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是:笼络人心,拉自己的势力。在亲政前的一个月里,慈禧连传懿旨,对诸王要臣加官晋级。首先以“醇亲王奕!志虑忠纯,经猷闳远,自垂帘听政以来,深宫宵旰焦劳,勤求上理,王以一心一德,宏济艰难,凡可以利国家安社稷者,罔不综揽大纲,竭诚相助”为理由,对奕!予以奖赏。“醇亲王奕!著赏给金桃皮鞘戎服刀一柄和御书懋德嘉绩匾额一方。”对醇亲王的加恩,显而易见,是使这位有地位的宗亲知恩图报。与此同时,慈禧又对当朝要员普施恩惠。礼亲王世铎不仅赏得御书匾额,而且还得到宗人府的“从优议叙”。大学士额勒和布、张之万,兵部尚书许庚身,刑部尚书孙毓汝等均受到从优议叙的优待。然后慈禧还对各要害部门的官员如军机处章京、六部侍郎、员外郎甚至主事以及各省总督、巡抚、道员、将军,甚至知府、提督等人赏俸晋级。

    一道道诏书,把慈禧的奖赏遍布了朝廷内外,内地边陲。这些受赏之人,捧读诏书,无不感激涕零。他们十分感激慈禧太后的知遇之恩,竟然在归政之前还想到了他们。

    慈禧该做的已经做完了,此时业已临近亲政。她注目观察一切。

    光绪十五年二月三日,亲政大礼在太和殿举行。大典之后,光绪与朝廷要员们又到慈宁宫,给已经等在那里的慈禧上了一个尊号,在皇太后前面又加上几个带有美意的字。自此以后,慈禧的全称就成了“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皇太后”。

    慈禧自归政以后,并未真正放权养身,度其晚年,而是积极活动,继续揽权主政。正如时人所言:“皇上亲政后,遇除授尚书、侍郎、将军、督抚各缺,仍恭请皇太后懿旨简用,盖由圣德谦冲,于用人行政诸大端犹禀承慈训,以示不敢独断。”可见,慈禧仍然把用人的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

    实际上,这就形成了台前慈禧归政光绪,台后光绪归政慈禧的局面。慈禧在颐和园这个世外桃源里,仍然主持大政,统治天下,归政不过是一种自立口碑的政治手段。

    5.明荐暗黜

    荐是举荐、推举之意,是一种正向管人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特殊情况下,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时候。

    王夫人与栗姬都是汉景帝的妃子,栗姬之子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很早便被立为太子。王夫人很想使自己的儿子刘彻当太子,便暗自谋划着如何扳倒栗姬母子。

    偏偏栗姬这个人心胸狭窄,在皇室及后宫中人缘不大好,尤其是对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怀有成见,因为长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美女,使她不得专宠。当长公主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时,她竟拒绝了;而王夫人却很痛快地同意自己的儿子刘彻去做长公主的女婿。

    于是,长公主不断地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而盛赞王夫人。

    渐渐地,景帝对栗姬也心生疑意,便决定考察一下她的为人。一日,他的身体不适,便借机对栗姬说:“朕百年之后,朕的这些儿子你要好好照顾。”任性的栗姬听了这话满脸怒容,答话时顶撞了景帝,景帝是一个很猜忌的人,因此对栗姬怀恨在心。

    王夫人看准了这个时机,她不像一般的妃子通常所做的那样向皇帝进谗言,攻击栗姬,反而唆使一位朝中大臣上书,请立栗姬为皇后。那个大臣哪里知道皇宫内部这些勾心斗角的内幕,只觉得儿子为太子,母亲为皇后,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便上书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立太子之母为皇后。”

    景帝对栗姬正憋了一肚子火,一看到这个奏章,勃然大怒道:

    “这种事岂是你所该说的!”竟把那个大臣给杀掉了,接着便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栗姬因此气愤而死。

    最后,刘彻得立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王夫人也当上了皇后。

    6.明赞美,暗排挤

    赞美与排挤好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手段,而高明的管理者却常常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其治人的目的。

    贾充是魏晋之际司马氏家族的心腹,当年司马昭发动政变时,就是他指使人杀掉魏国皇帝曹髦。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以后,对他格外宠爱,授予他侍中、尚书、车骑将军等高官显位。他对上献媚邀宠,同臭味相投的人拉帮结伙,对不肯党同他的人打击陷害,朝野正直人士对他无不十分厌恶。

    侍中任恺有治国之才,日理万机,有条不紊,而且秉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深为皇帝器重和关爱,遇有军国重事大政,经常同他商量。他对贾充十分反感,这使贾充很是不安,因为侍中这个官职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反映大臣的善恶、朝政的得失。贾充担心任恺会在皇帝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便想将任恺从皇帝身边挤走。可是皇帝对任恺十分敬重,说他的坏话皇帝必然不信。怎么能够做到既不像是攻击任恺,又能将他调离皇帝身边呢?贾充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推荐任恺去给太子当老师。按封建朝廷的制度,太子的老师不许过问朝政,只能留在东宫陪太子读书;而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教育,给他当老师肯定是劳而无功。这样一来,即使任恺离开了皇帝,还会使他因教育失败而失去皇帝的信任。于是,贾充便向皇帝夸赞任恺如何忠贞正直,如何才学过人,是给太子当老师的最佳人选。司马炎倒是接受了这个建议,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但原来所任侍中一职,依旧保存不动。贾充枉费心机,懊恼不已。

    任恺自然明白贾充的心计,他决定如法炮制,回敬贾充。恰巧此时西北少数民族袭扰边境,司马炎十分着急,决定派人前去抵制,任恺说:“这是一项重任,应当由一名有威望、有地位、有智谋的大臣前去镇抚。”司马炎问:“谁可担当此任?”任恺说:“贾充”。司马炎同意了。这一来,贾充的狐群狗党可慌了神了,贾充一走,他们失去了后台,在朝廷可就没地位了;贾充自然更是不愿意离开朝廷。最后他们想出一个主意:让贾充同皇帝联姻,将他的那个又黑又丑的女儿贾南风许配给又呆又傻的太子司马衷。这样一来,任恺的计谋不只未能实现,反而给西晋的历史留下了一个祸胎。

    贾充、任恺还是都留在皇帝身边,但贾充不肯善罢甘休,他的党徒又给他出主意说:“让任恺去干选拔官吏的差使吧,这件事情工作繁重,得经常去全国各地巡视,就不可能留在皇帝身边了;而且所选之人,三教九流,龙鱼混杂,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想挑他的毛病也容易。”于是贾充故伎重演,又一次在皇帝面前称赞任恺如何公正无私,如何知人善任,为朝廷选拔官吏之事由他主持最为恰当。这一回司马炎相信了,任命任恺为吏部尚书。

    任恺干这件工作自然很合适,可接近皇帝的机会少了。于是,贾充之流发起了一场诽谤任恺的运动,最终使任恺丢掉了官职。

    7.明观其行,暗断其德

    仪表堂堂、气质不凡固然重要,但内心深处的心灵之美、道德之美尤为关键,德才兼备是领导选人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原则。

    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利的好朋友道斯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多日来,总统一直在为任命一个重要的外交职务而犯难——他要从两个同样有才干的候选人中选出一个,然而始终举棋不定,难以拍板。突然他回忆起一件事,此事竟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总统搭乘一辆市内的有轨电车,他坐在后排的最后一个空位子上。电车停在下一站,上来了一位洗衣老妇人,她挽着一个沉重的篮子,孤零零地站在车厢的过道上,老妇人面对着的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男子,该男子举着报纸将脸挡住,故意装作没看见。总统从后排站起来,沿着过道走去,提起那一篮子沉甸甸的衣物,把老妇人引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该男子仍然举着报纸低着头,对车厢里发生的一切似乎什么也没看见。总统顺便朝那男子瞥了一眼,那张脸庞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这男人不正是总统要任命的两位候选人之一吗?总统果断地作出决定:取消该人的任命资格,而另一位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外交官。

    道斯说:这位候选人永远不会知道,就是这一点点的自利行为,或者说缺少那么一点点的仁慈之心,因而失去了他一生雄心勃勃想实现的东西。

    8.明论是非,暗观其能

    俗话说:“大人办大事,大笔写大字。”在是非面前,不但能考察一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更能考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黄总经理准备在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挑选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副总经理,吴先生和李先生内定为候选人。一次,黄总把他俩找来,谈完工作后,随便聊开了,黄总有意谈及这样一个问题观其志:“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现在当了老板,在一次人才招聘中,一位应聘者的回答令他非常恼火。这个人当着我的朋友的面说,他将来要当一位成功的老板。你们说可笑不可笑?”

    吴先生接茬儿:“这种人不可靠,绝对不能重用。”

    李先生接着说:“我看可以重用。因为他想当老板,那么他就会朝着老板应具备的素质去努力,用老板的眼光思考问题,也会经常替老板着想,替老板分忧。”

    “好了,咱不争论这个问题了”,黄总心中已有了底。“现在我对我的那位老板朋友很有意见,因为过去我打电话都是他亲自接,现在都让秘书接,有好几次秘书都说老板不在,不知是忙还是挡驾不见。你们说我窝火不窝火?”他顺水推舟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这种一当老板就牛起来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少的!”吴先生说得很在理。

    可李先生的话却给了黄总更多的思考:“当老板的,首先应该有条理,时间安排也不例外。更何况,对朋友恰当的拒绝比违心的敷衍更有礼貌。”

    于是黄总将副总经理的职务给了李先生,而吴先生仍然尽心尽力地当他的办公室主任。

    9.明察人际,暗观其性

    有人性格活泼开放,有人性格孤僻内向,这种性格上的差别与人的融和能力并不存在什么直接关系。因此,识别一个人是否有亲和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其置身于群体之中。

    徐总经理一直在为公关部经理的人选绞尽脑汁,最近已将卢先生和张女士圈入了他的考虑范围。卢先生性格开朗,口若悬河,热情奔放,似乎是人际交往的能人;张女士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温文尔雅,看其简历,却有着某公司办公室主任兼公关部负责人的资历。两人性格上的反差使徐总难以定夺,他不得不借助于“置之于群”的方法加以观察了。

    这一天,徐总把他俩找来:“卢先生,张女士,你们俩和初选的六名应聘人员聊一聊,如何?”

    “可以,没问题!”卢先生满怀信心。

    “张女士,你的意见呢?”徐总望着若有所思的张女士。

    “徐总,聊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张女士也望着徐总。

    “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公司的团结和温馨,从而增强他们加盟我们公司的信心!”

    “我可以先看看他们的档案吗?”张女士紧追不舍。

    “可以!”徐总让秘书拿出六位应聘者的档案。

    卢先生也随张女士看档案。

    徐总安排他们在公司的会议室谈,因为会议室和洽谈室只是一窗相隔,徐总可以在洽谈室隔窗相望,开着门还可细听到谈话的内容。

    “进去坐,进去坐!”卢先生请站在门口的六名应聘者进去找座位。

    “洪易摈先生,您坐里边,您年龄最大,工作年限最长。”张女士向一位穿蓝西装的中年男士示意,洪易摈略带着微笑,目光温和地注视着张女士,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出一种自己的名字能够被陌生人清晰地叫出来的自豪和感激。徐总吃惊地意识到,张女士几乎和自己有同感,洪是六人中最有实力的,要不然她怎么会把注意点首先投向洪易摈!

    “别客气,别客气”,洪易摈也很谦虚。大家刚落座,卢先生就先作了自我介绍:“同志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卢……”

    “同志们,卢先生已经作了自我介绍,下面我先简单地把大家介绍一遍。我介绍到谁时请站一下。洪易摈……鲁晓琴……陈春……”

    大家的目光温和地望着这位他们暂时还叫不出名字的张女士,委婉而动人的语言,与大家时刻在交流的目光,很快把六名应聘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到她的身上,在她的引导下,不一会儿这些人就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对公司的感觉以及对公司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人际能力是一种人际间的亲和力、融合力。有了它,内部才能形成凝聚力,外部才能产生吸引力。公关部经理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不久,张女士被任命为公司的公关部代经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