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你的员工-宽严法:宽待贤能,严律谄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宽是管理者应有的胸怀和品格,严是管理者所奉行的工作态度和做人原则。宽严都是管人的一种手段。

    宽的内涵是宽管人、宽待人、宽容人;严的内涵是严管、严教、严肃法纪、严格要求。

    宽与严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宽就无所谓严,没有严也无所谓宽,宽和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宽,不能充分发挥下属主观能动性;没有严,下属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

    宽严手段的运用,既是管理者的一种智慧,也充分体现着管理者审时度势的能力。古人说:“能攻心,反侧自消;不审势,宽严皆误。”正确地使用宽严手段,不但要考虑人、事、情是否适宜,而且要考虑分析当时所处的环境、形势和手段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第1节宽以待人

    宽容是一种坦荡,宽容是一种豁达,宽容是强者的品质,宽宏大量会使强者更强。能宽容别人是一件好事,比海洋或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以待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更是管理者务必通晓的管人《圣经》。

    33.对能人放宽授权界限

    能人,即有才能、有智谋的人。管理这样的人,管理者可根据其能力,多授权,少作细节方面的指导,以便更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造反,雍正皇帝命川陕总督年羹尧速调人马平叛。平叛开始后,申中堡一战,番兵元气大伤,罗卜藏丹津逃向南去。官兵稳住了阵脚。

    年羹尧把镇海堡、南川口、申中堡战事一一奏闻圣上,并把有功之人也奏闻圣听。圣上大喜,降旨曰:

    “大将军年羹尧,调兵遣将,指挥有方。各部官兵俱各奋勇。此次立功之人及阵亡之士,应一一注册,待事平之后,此等有功之员及尔所属各部再加优赏。”

    年大将军重新调兵布阵,准备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歼灭叛军残部。

    各个要塞、关隘需要增兵。大将军奏闻圣上:调兵遣将,是战时的要务,但要奏闻圣上,由诸臣廷议后,再由圣上决定。一来一往,有时难免贻误战机。于是圣上降旨:

    “青海战事进展顺利,大将军年羹尧用兵得当,西部各省督、抚、提、镇,对大将军所调之兵,应从快着办。关键之时调兵,可先调后奏,朕对尔用兵不疑。”

    获此信任和宠爱,史无前例。年羹尧很受鼓舞。因此,年羹尧充分运用其手中的权力,调动各路人马,顶风冒雪,不顾严寒侵袭,高山气候的不适,克服种种非人的困苦,于雍正二年三月,平息青海叛乱。

    34.恩待重臣

    施恩是卓有成效的管人手段之一。因为上司对下属施以恩惠之后,下属必然要感恩图报。这样一来,下属的潜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他为功臣李眅剪须配药的事,也曾一度震惊了大唐上下。

    贞观十五年,突厥由于内部分化,有一支军队南向骚扰唐朝边关。李世民命李眅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讨伐,结果大获全胜。当李眅班师回朝后,正值李世民要亲自为他主持庆功宴时,他却突然得了大病,性命危在旦夕。李世民焦虑万分,令太医竭尽全力抢救,但病情仍无好转。此时,有人提供了一个偏方,说是以须灰配药才能医好李眅的病。李世民闻知,即刻剪下自己的胡须;又按偏方要求,亲自为李眅配药。

    对古人来说,“须发乃父母所与”,是轻易动不得的。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剪须送臣下,还亲自配药,自然更非小可。因此朝野震惊,上下传颂。李眅的家人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并把此情及时通报了李眅。李眅自然也感激涕零,并从内心发誓,要为李氏江山竭尽心力。也许是精神作用的缘故,数日后李眅的病情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不久就痊愈了。

    为了答谢恩公明君,李眅上朝的第一天就向李世民跪述:“微臣患病,陛下亲自为臣下剪须配药。这种恩情,浩如天地,深似江海,微臣只有披肝沥胆报效君王!”接着他频频叩首,以至于“泣不成声,叩首流血”。之后,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立下无数战功。李世民去世后,高宗又加封李眅为太子太师。李眅卒后赠太尉,皇上恩准他陪丧昭陵。

    35.不以小节而失大才

    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既不因小节而失大才,对人才求全责备,非完人不用;又不因小节而毁大才。另外,对人才的小节也要加以节制,并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使人才改正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康熙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负责钱粮入库等事。当时有一个亲王主管户部事务,他让李卫每收钱粮一千另加收十两。李卫大胆谏阻,但那个亲王不听,李卫便用一个柜子将多收的银两装进去,上面写上某王多收之银,放在户部门口,让那个亲王的贪赃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结果弄得那个亲王十分难堪,于是再也不敢多收了。这件事被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非常佩服李卫刚正不阿的气魄和敢做敢为的精神。等他即位后,立即提拔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李卫做事干脆利落,不成功不罢休。上任云南盐驿道不久,就因为政绩卓著被提升为云南布政史。

    当时有人说李卫不是科举出身,不应该提拔得那么快。雍正皇帝说:“国家用人,应当以贤能为标准,不能只讲出身。科举出身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要用;不是科举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要用。不然的话,就会遗漏人才。”

    李卫果然不负众望,后来一直升到直隶总督。

    但是,李卫的缺点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他生性骄纵,对上级粗鲁无礼,对下属又十分刻薄。因此,他与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十分紧张,经常有人向雍正皇帝告他的状。雍正在告李卫的状纸上批道:

    “李卫粗率狂妄,人所共知,何必介意。我主要看他清正廉洁,做事干练,政绩突出,其他都是小节。不像有些人那样因循守旧,萎靡不振,无所事事。”

    雍正在保卫李卫的同时,也严肃地批评李卫说:“你要谦和待人,不要盛气凌人,为人要有涵养,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望你自重,不要辜负我的知遇之恩。”在雍正的严肃批评下,李卫的毛病改了不少,最后成为雍正王朝三位封疆大吏之一。

    人无完人。雍正皇帝深知这个道理,不以小节失大才,同时又能帮助人才改正不足,不断完善人才。这正是雍正皇帝的高明之处。

    36.用宽容换取下属的良知

    对于下属的错误历来有两种传统做法,一是毫不留情地、洞察秋毫地予以揭露,并予以严厉斥责;二是采用宽容而和缓的方法,故作不知而给下属以改过或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机会。这两种方法谁更有效,主要是看所适用的对象如何。

    对于那些有自我约束力和较高素养的下属来说,后一种办法显然是最适合的。这种方式不仅能使下属的品行和灵性不会受到损伤,而且可以唤醒下属的觉悟,赢得助手的心。用这种方式对待下属,将使下属对管理者产生崇敬的心情,进而更加忠实。

    37.从大局着眼

    宽容待人,要从大局着眼,而不是从个人的某种私念出发。如果从某种私念出发,就永远没有真正的宽容。

    曹操破袁绍后,缴获了自己部属与袁绍私通的大批书信。有人劝他对这些人严加处理,他不同意,说:“当时袁绍势大,孤也不能自保,何况他人哉。”便命令把这一大批书信焚了。

    历史上还有几个类似的故事。

    东汉初年,占卜者王郎被赵缪王的儿子林好奇立为天子。不久汉光武帝刘秀诛杀了王郎,收缴了他的来往信件,获得吏属们与王郎一起诽谤、诋毁自己的书信上千封。光武帝未加追查,当着诸位将领的面将它们烧掉。他说:“让那些有不安之心的人安心吧。”南北朝时期,宋国桂阳王刘休范在浔阳起兵作乱。统帅禁军的中领军萧道成捉住刘休范,立即将他斩首。其他的叛军不知道此事,还在冲破官军防线往都城建康进军。宫中传言刘休范已经到了新亭,人们都惶惑不安,到营垒中投递名片的近千人。等到大军一到,才知是萧道成。萧道成拿到那些名片,马上就将它们烧掉了,登上城楼对那些人说:

    “刘休范父子已被处死,尸首在南岗下面。我是萧道成,你们的名片都已被焚毁了,不要害怕。”这也是学的光武帝的智慧。

    38.宽严应以法律为准绳

    宽和严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度的要求,怎么做都是错的。这个度是什么呢?那就是法律。

    将军权善才与中将范怀义守卫唐太宗的陵墓。一天,有一个士兵犯了法,被权善才抓了起来。士兵不服,三番五次要求面见高宗禀告此事。有人将此事告诉了高宗,高宗同意面见士兵听取禀告。

    士兵见了高宗便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高宗让他慢慢地说。士兵止住哭声,说权善才等人曾砍伐太宗陵墓的松柏树自用,是对先帝的大不敬。

    唐高宗听完后,虽然他很喜欢权善才的才智,但权善才竟敢擅自伐砍先帝陵墓上的树,是最大的犯罪。他因此泪流满面地下诏,命人将权善才杀掉,以谢罪于先帝。

    大理丞狄仁杰负责处刑,但他认为权善才的罪行不足以处死刑,只要罢免官职就可以了。于是他命刀斧手暂缓处刑,向唐高宗阐述了自己对权善才处刑的看法。

    唐高宗仍固执己见,说:“权善才的罪过不可饶恕,虽依照法律不当处死,但朕恨他至极,即便不符合法理也必须杀了他!”

    狄仁杰又说:“陛下制定法律,目的就是为了使世间不同的事物各用其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因而处罚也就轻重不等。岂有所犯罪行不足以处极刑,却特殊下令赐死的道理呢?既然法可以这么随意改变,又怎能让天下人遵循呢?如果陛下还要再坚持杀权善才,就请陛下现在立刻修改法律!”

    唐高宗听了这段话,才算醒悟过来。他终于同意了狄仁杰的意见,不再坚持非杀权善才不可了。他说:“只要卿等都能守法,朕也能守法。”说完,命史官将此事记载入册。然后,唐高宗又说:“狄仁杰能为权善才来改正朕的行为,难道不能为朕来治理天下吗?”遂下诏授狄仁杰为侍御史。

    后来,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骄横不可一世,朝廷文武百官对他都怕三分。狄仁杰侦讯他的罪状后,请求唐高宗依法处置。唐高宗想替王本立求情。狄仁杰说:“大唐王朝人才济济,少一个王本立又有何妨?陛下为何要怜惜罪人,而置王法于不顾呢?如果陛下一定坚持特赦他,那么就请陛下将臣扔之荒山野岭无人之处,作为惩戒,使忠贞之臣不再步我后尘!”言语铮铮,不容唐高宗再说。唐高宗同意按狄仁杰的奏请,处罚王本立。

    从此,大唐王朝法纪严明,谁也不敢违背法律了。

    39.不能总做老好人

    领导不懂批评的意义与作用,只一味地用宽容忍让的情感对待下级,其工作绩效无疑是问题成堆的。

    一个领导不能总做个“老好人”,有时你必须进行必要的批评以加强纪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同样的过错还会再次发生。

    有些组织领导者从来不对部属提出批评。部属工作做不好,他宁可自己去做,也不愿意指出他们的不足;部属犯了错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见;部属顶撞、打横、拒不执行上级的指示,他急得直打转,也不说一个字,等等。

    部属的缺点错误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有缺点、错误的人还自以为是,有恃无恐,继续坚持和发展下去。大家对此肯定看不惯,但因无能为力而产生压抑感,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员工对领导者不仅不尊重,反而对他的姑息迁就产生不满,领导者的威信越来越低。

    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批评的手段来纠正部属的错误,便是没有尽到领导者的责任。从领导的职能来看,不敢批评部属的人,其实是没有当领导者的资格的。从个人能力来说,身为组织领导者,必须具有批评部属的自信和勇气,具备发现、纠正部属的错误并使之能够积极向上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取得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从而保证达到组织的目标。

    但是也应该看到,批评是一种相当难以运用的领导艺术。批评就好像是在别人身上动手术,出了偏差就会伤人。作为企业领导者,就像医生一样,由于职务上的需要,不要因为批评难就不批评,而要努力地研究这门艺术,使之发挥卓有成效的作用。

    40.不念旧恶,善用有错之人

    作为一个老板,应该明白“诚到深处情自现,不见诚字不见情”的道理。要做一个出色的老板,只有诚恳待人,才会获得事业上的好伙伴,前进中的好帮手,才能长久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老板能否成功,尤其在他创业的初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拥有的下属的能力。能否拥有一批真正的人才,是一个老板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才是天地的精华,人才难得,尤其是在白手起家、人才不足的时候更是如此。创业难,得人才更难,得到栋梁之才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老板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没有一定的韧劲和诚心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41.不苛求下属完美

    哲人说:“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你自在心灵的药饵。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样式呈现给我们的。如果管理者对下属事事追求完美,那无异于自讨苦吃。

    从前,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树叶。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古人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谁见过毫无缺点的“完人”呢?对于下属,只要他们工作的大方向不差即可,何必在细节上大做文章呢?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有所长必有所短。一个人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已经难得,可以重用;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自然是较糟,但让他处理些小事情,效果一定好。能人,一般都是大事不糊涂而在小事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是“两头冒尖”的人。还要看到,我们用能人,用他开创事业,工作本身带有探索性和风险性,谁敢保证一点儿闪失也没有呢?

    管理学家认为:下属性格有别,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人没有十全十美,也难以尽善尽美。使用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找出对方的长处,量才而用,做到人尽其才。身为主管,若是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则可在下属擅长的那一方面给他委以重任,并在他擅长的地方多加评价、赞赏。

    第2节严正法纪

    法纪和制度的设置,是为了让人们能循规蹈矩。不能严格地执行,就形同虚设;不能正确地实施,就是对可行法律的亵渎,就是对法纪的否定。因此,既然有法,就应依法;既然依法,就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是每个管理者做好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42.赏罚合情合理

    赏和罚是严肃法纪的两种手段。然而,不论赏还是罚,都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偏离法纪的规则。

    贞观元年,李世民对跟随自己东征西讨和夺取皇位立下大功的人进行封赏。九月二十四日,当众为房玄龄等人论功封爵,量定封邑。

    授封中书令房玄龄为于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同为第一等爵位,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陈叔达在大殿台阶下唱名宣布后,说道:“这次论功行赏,恐怕不一定都很妥当。如有不当,可以自己提出来。”于是诸将争功,吵吵嚷嚷。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感到委屈,他说:“太上皇在晋阳起兵,我在关西最先起兵响应,多年来出生入死。房玄龄、杜如晦等文人儒士,现在却功居第一,我心里不服气。”

    李世民回答道:“国家大事,重在赏罚分明。赏赐符合他们建的功劳,无功者会自动离去;处罚符合他所犯的罪行,为恶之人则会恐惧。这就是说赏罚不能够轻易颁行。今按功行赏,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平定天下的功劳,正像汉代的萧何,虽然没有骑马血战,但他辅助汉高祖,指挥筹划,却是汉朝第一功臣。叔公是一国之中最亲近的人了,怎能不敬重爱护?但也不能因私人亲属的原因,而随便地和功勋之臣共同受赏。”为了让其口服心服,李世民换了个口气又不客气地说:“当义旗初举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叔父虽然最先起兵,也是为了自谋避祸,又不曾亲临战阵。山东没有平定时,你受命出征,窦建德南犯,你全军覆没;刘黑挞第二次作乱,你的部队又望风溃逃。叔父是我的至亲,我什么都舍得送给你,却不能因缘私情,和功臣一样滥加封赏。”

    李神通不仅是李世民的叔父,更是李世民的心腹党羽。一次,李建成用毒酒害李世民,就是李神通将李世民扶回秦府。那次如果不是李神通,李世民也许就没有今天了。但原则是原则,感情是感情,李世民将二者严格地加以区别。

    当时,还有几位将军内心也忿忿不平,然而看到李世民这样训斥叔父李神通,便不再争抢功劳。他们暗地里都说:“陛下以功行赏,不徇私情,是这样的公平,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李世民就这样平息了一时浮躁喧哗的争功风波。

    43.从自家做起

    严肃法纪,领导者只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够,还要从家人、亲人做起。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领导者树威立信,而且更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曹操奉行节俭,因而也就不贪恋财物,不积聚私产。攻城略地所缴获的财物,全用来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四方贡献,也都与部属分享。

    曹操提倡节俭,先从自己和家人做起,并为此做了不少硬性规定,这些规定是得到严格执行的。一次,曹植的妻子违令穿了锦绣衣服,恰巧被曹操看见了,他立即下令让曹植妻自杀,这虽然做得太过分、太残忍,但也可看出曹操提倡节俭的决心。推而广之,曹操还把是否节俭作为选拔官吏的条件,作为衡量一个官吏品质好坏的标准。

    一时间在朝野形成了俭朴节约的风气,并形成廉政的新风。对确实不廉洁的人,曹操总是认真作出处理,决不徇私枉法。比如同乡好友丁斐因私自调换官车一度被撤职,曾为曹操上表捏造孔融罪名的路粹违禁以低价买驴被处死。这样做较好地维护了俭朴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44.不因情废法

    人是有感情的。在管人工作中管理者会因感情深厚、意趣相投而对犯错误的人法外施恩。但这种法外施恩是有原则的,是建立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之上的。可宽容的人或事,可以法外施恩;不可宽容的,绝不能宽容,必须严肃法纪,不能因情废法。

    马谡与司马懿战于街亭,因其缺乏实战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兵书,王平苦谏不听,终被司马懿所破,大败而逃;亮进无所据,被迫布置撤军,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拥至,如不用“空城计”几乎被擒。这时,诸葛亮才后悔自己不明于知人,但已迟了。这次出祁山,蜀军先声夺人,旗开得胜,连取三郡,很有战胜希望,而因街亭之失除了撤回汉中外,别无出路。街亭之失,诸葛亮错在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他应负直接的责任。因此,不处理马谡则无以服人,难于治军,这对于诸葛亮是个很伤感情的事。

    对诸葛亮斩马谡,蒋琬反对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

    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大哭不已,亲自临祭;将谡家小加以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诸葛亮也不宽恕自己,他上表请自贬三等,说:“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乘旄铖,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备,罪何所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45.执法不能徇情

    领导者执法不能徇私情,如若因情用法,不但不能严肃法纪,而且会使法律形同虚设,从而影响领导形象。

    汉武帝办事果断,善于用人,执法毫不宽容,一视同仁。他的胞妹隆虑公主唯一的儿子昭平君娶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隆虑公主病重时,拿出黄金千两、铜钱一千万为昭平君无人约束预赎死罪,皇上答应了。隆虑公主去世后,昭平君一天比一天骄横,后因醉中砍杀侍女,被关进牢狱。廷尉因为他是公主的儿子,请示皇上。左右近臣也趁机为昭平君说情,并提醒武帝说:“以前公主交了赎罪钱,陛下都许可了。”武帝断然说道:“法律是祖上制定的,为了妹妹的缘故而歪曲先帝的法律,我还有什么脸面进高祖庙呢!再说也对不起百姓呀!”于是批准依法处死昭平君。诏令下后,汉武帝悲哀得痛哭流涕,抑制不住自己,左右众臣也都很悲伤。这时侍诏东方朔走近前来向皇帝祝贺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该赏的,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奖赏;该杀的,也不因为是自己的近亲就放纵。《尚书》上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是古代的五帝所重视的,连夏、商、周三代君主甚至都很难办到,陛下您却做到了,这是天下庶民的幸福!小臣东方朔举杯,冒着死罪连拜两拜,敬祝您万寿无疆!”皇上开始很生东方朔的气,听完他的解释,又很赞赏他,就任用他为中郎。

    此事之后,汉武帝的名声更盛,其个人形象也越加高大了。

    46.说到做到,依法办事

    严肃法纪,就要言出必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起不到严正的作用了。

    三国时,东吴的黄盖曾当过石城县县令,当时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驾驭,黄盖便委派了两个属官,分管各部门的事务。这天,他对石城县的官吏们说:“我这个当县令的没什么德行,凭借武功而得以做文官,其实对文牍政事不太熟悉。如今盗贼尚未平定,军务比较繁重,只得将县里的全部文书事宜委托给这两位官员替我全权处理,请他们帮助我管理好各部门的工作,检举揭发工作人员的错误。如果有奸谋欺诈的行为,我不会仅仅施以鞭杖的。希望他俩尽心尽责,不要带头冒犯。”开始时,一些官吏还感到有点畏惧,谨慎地处理自己的事务。时间长了,两个属官认为黄盖不熟悉文牍政事,于是就逐渐地放纵那些违法的行为了。黄盖觉察到了这一点,并查清了这两位属官违法的几件事。于是,有一天,黄盖便召集了所有官吏,追究他俩的事情,他俩向黄盖叩头求饶,自以为不会有大的处分,黄盖严肃地说:“我先前早已告诫过,不会以皮鞭惩罚你们,现在也决不欺骗你们。”说完,竟下令将他俩斩头示众了。县里所有的官吏都吓得战战兢兢,从此,石城县的吏治变得清明起来了。

    47.正法要有道

    正法要有道。所谓有道,即要善于动脑筋,想出办法。如果没办法,口头上不论讲得多么严厉,实际上都是空话。正所谓: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西川历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治安一直很乱,盗贼很多,居民家中经常失盗,人们怨声载道,希望官府能出面治理。但西川的前几任官吏不是因为没能力就是官匪相通,盗贼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也因此都被罢了官。

    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四月,崔安潜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上任后,除了处理一般政务以外,没有提及盗贼扰民问题,蜀中人感到很奇怪,却不知崔早已有了对付这些盗贼的万全之策。

    初五这天,崔安潜拨出了节度使府库的公钱1500缗,分别放置在成都蚕市、药市、宝市三处闹市,并在市上张贴榜文说:“有人如果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赏钱500缗。盗贼必有同伙,若同伙告发,可以赦免告发者罪,并和平常人一样领赏,望大家奋勇捕盗,绝此祸患。”

    告示贴出不久,就有人捕获盗贼来到官府。盗贼不服,说:“你与我同伙为盗已17年,赃物都是平分,你敢逮捕我,即使到官府,你与我一样,也要被处死。”盗贼抱着与同伙同归于尽的想法来到蚕市,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经常骑马到三市巡视的崔安潜。

    崔安潜看到一个人押着另一个人来到蚕市,被押解的人还有些不服气,就知道这是盗贼。于是,他对盗贼说:“你既然知道我有榜文,为何不将你的同伙逮捕送官府?如果你这样做,他就该处死,你就该受到奖赏了。现在你既然被他先告发,还有什么话好说?”捕贼的人得到了赏钱,并当着盗贼和围观群众的面当场兑现,盗贼耷拉着脑袋无言以对,围观的群众拍手称快,赞叹节度使除盗贼的新方法。

    盗贼被押到市上剐死,并诛灭其一家。此事传出以后,诸盗贼与同伙互相猜疑,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在成都无容身之地,就纷纷逃离西川,有的洗心革面,不再操旧业,从此,西川境内盗患大减。

    崔安潜以义捕盗使强盗心服口服,而且相互影响不再为盗,从而境内太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