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你的员工-奖惩道:奖勤罚懒,惩恶扬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歌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管人的秤就是奖和惩。员工做了好事或作出了成绩,领导要运用奖励这杆秤,使众人及本人得到平衡;员工做了错事,或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或使企业蒙受了损失,领导就用惩罚这杆秤,以此来达到平衡。

    该奖则奖,该惩则惩,才能使好事得以发扬,坏事得以扼制,使企业健康发展。

    第1节奖勤扬善

    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也不论是大组织还是小组织,其成员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善良与邪恶之别。作为领导,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的下属,道德品质良好、行为端正规范的员工,都应该给予及时、适宜的奖赏,从而进一步激发下属的干劲,不断提升积极向上的风气。

    123.赏不择恩仇

    奖赏是管人的必要手段。有经验的领导者,不论是对恩人还是仇人,都一视同仁,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都乡侯周胤是周瑜次子,他自恃是功臣子弟,“酗酒自恣”,横行不法,孙权曾“前后告喻”,他却毫不改悔。孙权不因周胤是功臣子弟而宽恕他,便将他徙庐陵郡。诸葛瑾与步骘因胤是功臣之子不忍他因罪见徙,便上疏为他求情,要求复他原职。

    孙权不同意说:“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退,且欲苦之,使自知耳。”这就是说,周胤有罪,不能不处罚,要让他吃点苦头,使他能改过自新,才能挽救他。

    由于孙权能赏功罚罪,故将士皆肯为之卖命。

    124.奖罚问题不可大意

    运用奖罚手段,是为了激励下属的工作热情,但如果运用不好,不但不起好作用,还要出现坏影响,所以奖罚一定要慎重,不可大意。

    南宋宁宗时期,有位少年将军名叫赵葵。他在童年时代便一直跟随父亲赵方,在军营中成长。

    赵方是位名将,担任京湖制置使,与入侵的金兵作战,常年转战于淮西一带。他作战勇猛,屡战屡胜,使金兵闻风丧胆。

    赵葵十一二岁时就向将士们学习骑马射箭,练出一手好箭法,他立志要像父亲那样,杀敌立功,保卫国家。赵方因此很器重他。每次有战斗警报,赵葵都跟随将士们一起上阵,与敌人进行死战。将官们唯恐失去了制置使心爱的儿子,遇到危险时都拼死保护他。赵葵不仅在实战中提高了自己的武艺,也与将士们结下了生死与共的亲密友谊。

    一次,一场激烈的大战胜利结束后,赵方决定论功行赏,并慰劳参加战斗的官兵。赵葵得到消息非常高兴,就到各个兵营去玩耍,与大家共享胜利的欢乐。

    这场大战赵葵也参加了,他亲眼看到那位名叫王恩的军官勇猛冲入敌阵,用手中的长矛横扫金兵,将敌人杀得落花流水,他无疑会受到重赏的。

    他一到军营,意外的是竟看不到一点欢乐的影子。王恩铁板着脸盯着赵葵一声不吭,士兵们也是个个愁眉不展,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如意的事。

    赵葵不解地问:“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为何不欢庆一番呢?”

    王恩冷冷地说:“我们打了败仗,正在等待受罚呢!”

    赵葵越加糊涂了,忙问:“我也参加作战的,谁说吃了败仗?”

    王恩说:“既然作战取胜,别部都有奖赏,我们为什么没有呢?”

    如此赏罚不明,令人失望,大家都在收抬行装,准备散伙了!

    赵葵发现事态严重,忙劝解说:“将军跟随我父亲多年,一同出生入死,怎能为了一点误会就产生异心呢?”

    王恩说:“明明不给奖赏,怎么说是误会?制置使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才是实情!”

    赵葵灵机一动,立刻接口说:“现在发的是朝廷的奖赏,制置使的赏赐正要另行颁发呢。难道不是将军误会了吗?”

    王恩忙问:“果真如此?”

    赵葵说:“我亲耳听到父亲这样议论的。”

    营内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赵葵回来后将这事告诉了父亲,并且表示了自己的意见。赵方发现确是自己的失误,十分焦急,但又想不出恰当的补救办法。赵葵方才说:“孩子撒了个大谎,请求大人饶恕!”

    他把“制置使另行赏赐”的话告诉父亲之后,赵方十分惊喜,又派人进行调查,不让一个该得奖的人遗漏,然后以制置使的名义补充奖赏,鼓舞了军心。

    赵方看到这么小的孩子能用一句话就稳定了军心,很赞赏他的机警。后来,赵葵和他的哥哥赵范,都成了父亲的得力部将,南宋著名的抗敌将领。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在奖罚问题上,每个领导者确实不可粗心大意,草率行事。

    125.奖罚不分等级

    奖惩的关键是要公平公正。一方面,要使人们在奖惩面前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实施奖惩的领导和机关必须秉公心、去私虑,避免奖惩人为地发生倾斜。这是奖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充分发挥奖惩作用的重要保证。

    为什么古今优秀的领导者都主张激励要公平、公正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深知,这是人心得失的关键,是扬威立信的根本,是激志励气的保证。

    作为企业的领导,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懂得,公平、公正的赏罚也是取得员工的心、争取员工支持并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基础和不竭源泉。

    当员工为企业努力工作,业绩突出时,不论他是企业的骨干,还是一般的员工,也不论他以前曾有过什么过错,都应该公平地给予奖励。

    126.重赏之下有能人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因为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追逐“利”这一目标,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深谙“重赏之下有能人”的道理。

    战国时,燕国被齐国打得一败涂地,燕昭王想要复国报仇,苦于国内没有人才,便向燕国的贤士郭隗请教招致贤才的办法,郭隗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君想以千金的高价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未能求到。

    这时他的一个侍从对他说:“这事交给我去办吧!”国君打发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他回来了,只带回一具马骨。他对国君说:“我见到千里马时,它已经死了,我花了五百金,将马骨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的千里马,要这匹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五百金!”那个侍从对他说:“死马还肯花五百金的高价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以为大王是真心要买好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来到的!”果然,不到一年,先后有三匹千里马来到了这个国家。

    讲完了这个故事后,郭隗说:“大王若想招纳贤士,请先从我开始。我这样的人都被重用了,更何况那些贤于我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不远千里而来!”

    于是燕昭王便给郭隗建造了一所宏大华丽的住宅,对他表现出十分的尊敬,同时又在燕国的都城之外筑起了一座高台,上面放了千两黄金,以招揽天下有才之人。

    这一招果然很灵,很快,天下贤才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燕国,燕昭王依靠他们,使燕国日益强大,最后打败了齐国。

    127.封赏对手

    作为管理者,在运用赏罚这杆秤的时候,心中虽然也有亲疏远近的人情观念,但其眼光的聚焦点却是企业的目标、业绩的提升,所以只要是对企业管理者有利,即使是仇人也不吝封赏。

    刘邦胜利以后,论功行赏,先将功劳最大的20余人封了官,赏了地,其余的那些将领相互之间比较功劳的大小,谁也不让谁,日夜争执不休。封赏的事没法进行下去了。

    有一天,刘邦从洛阳南宫的阁楼上望去,看见那些将领们在洛水岸边的沙滩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什么。刘邦问:“他们在嘀咕些什么?”

    张良说:“陛下还看不出来吗?他们是在相聚谋反呀!”

    刘邦很是惊奇:“天下好不容易平定下来,他们干吗又要谋反?”

    张良说:“陛下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起事,靠着这一班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而所封的人都是原来的老朋友和亲戚故旧,所杀的人都是原来一些有冤有仇的人。他们一合计,天下只有那么大,要封的人却那么多,他们担心陛下不会对他们都行封赏,又害怕原来有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而遭猜疑被杀,因此相聚谋反。”

    刘邦一听可发了愁了:“这可怎么办好?”

    张良问:“有没有这么一个人,陛下平生最憎恨他,而大臣们又都了解这一点的?”

    刘邦说:“有这么个人。”

    张良问:“谁?”

    刘邦答:“雍齿。这个人原来就同我不和,又一再给我难堪,我早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甚多,因此还有点不太忍心。”

    张良说:“这么办吧:现在立即先封雍齿,这样其他大臣也就安心了。”

    刘邦于是大摆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侯,同时督促丞相赶快定功行封。宴会之后,大臣们都很高兴,议论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正是刘邦在封官时所采取的一种手腕。

    封官既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合理,必然会引起有功之臣的不满、怨恨甚至反抗,新的政权可能因此而引起分裂,这就违反了封官的初衷。刘邦采取先封仇家的办法,向臣下显示他的大公无私,这的确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128.多赏赐钱财

    封赏要多赏钱财,少赏官爵,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贯原则。

    宋太祖赵匡胤对官职的封赏相当慎重。

    他派大将曹彬去讨伐江南的李煜,临行时对他说:“等你取得胜利,班师还朝,我封你为丞相。”

    曹彬消灭了江南的南唐小朝廷,俘虏了皇帝李煜,赵匡胤又对他说:“如今四海之内没有平定的地方还不少,我要是封你为丞相,官位已经达到了最高一级,你还会再为我出力打仗吗?这事先放一放再说,你再辛苦一趟,为我去攻取太原。”

    曹彬很失望地辞别皇帝,到家一看,只见满屋尽是钱。原来赵匡胤在召见他的同时,悄悄地派人往曹彬家送去五十万钱。曹彬面对这么多的金钱,不由叹道:“当大官也不过是多得点钱,有了这么多的钱,我又何必非当那个丞相呢?”

    第2节惩恶罚懒

    尼克松说过:“总统有时候必须开除人——或者因为不称职、懒惰,或者因为违抗命令,这总是不愉快的事。但是组织有时候就要靠这样做来使它摆脱局面。”做领导工作,实施惩处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个手段都是要运用的。利用惩处进行引导和控制以至警诫和威慑,是强效性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惩处的实质是通过对人造成心理压力来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这种压力可以打破人的不合理性的欲望,造成人的认知不协调性,从而造成必要的紧张和焦虑等因素,最后从压力中寻求正确的出路,达到纠正错误认识和行为的目的。

    129.坚持惩处原则

    惩处即惩罚和处分,是领导管人的必要手段。但运用惩罚手段不能乱来,特别是对下属的惩处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说服为主原则。惩处实际上就是施加压力,既然已有了大的压力,就不能在同一方向上继续加压,而只能辅之以说服的工作,以减轻压力,轻装前进。对受处分者的工作,要强调帮助,要以说服为主,以处分为辅。说服还能够加深受处分者认知的不协调性,即加深对所犯错误程度的认识。这可增大其转变态度的压力,而说服过程中的感情力量,更是促使受处分者改正错误的有效促进剂。心理学家帕克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单独讲清道理比单独使用惩罚效果好,而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更为有效。

    (2)重举轻放原则。这是松下幸之助的经验,叫“重重举起,轻轻放下”。也就是说教育批评要重,处理要轻,这和重在教育的道理是一致的。除了对影响很大、很坏的事件需要严肃处理外,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处理从轻。掌握这个原则,除了利于教育人、团结人,还有一个好处:即使真的处理错了,也便于挽回。

    (3)惩微原则。这也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发现事情的苗头不对,既有倾向性,又有扩大、蔓延的趋势,那么,就要抓住违纪者进行处理。这既是对人们的一种教育形式,使人们产生相应的警省意识;也起“杀一儆百”的作用,处理一个、几个,以威慑其他,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4)从速原则。之所以要惩处,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处理越快,对人们的影响越大;时间拖得越长,人们对事情越淡漠。对受处分者来说,时间拖得越长,他的修正心理越强,寻找产生错误的客观原因越多,也就越不利于教育、团结人。

    130.杀鸡儆猴

    儆,是指告诫。杀鸡儆猴,比喻严惩一人,警诫众人。

    汉朝的韩信,出身寒微,自被刘邦筑坛拜将后,一班老臣武将更是不服,背后议论纷纷。这些韩信心里十分清楚,他决定杀鸡儆猴,树立自己的权威。

    一天,韩信下令集合操演,限五更时分全体集合。点名完毕,只有监军殷盖未到,韩信也不多说,下令演习开始。

    中午时分,殷盖才从营外姗姗而来。到了辕门,被守卫的军士拦住:“元帅已经演习半天了,没有命令,不敢放行!”

    殷盖一听,大发脾气:

    “什么元帅不元帅?韩信他算什么东西,你去通报!”

    过了一会儿,守门军士传令“请”。

    殷盖大模大样地进去,见了韩信,两手一拱,尚有余怒。

    韩信问:“军有禁令,汉王亦有手谕,你身为监军为何迟到?”

    转身问司晨官:“现在是什么时候?”

    “已过中午了!”司晨官答。

    “早已三令五申,限卯时齐集,你却过了三四个时辰才来,如此蔑视军令,依法当斩!”韩信很严肃地对殷盖说。

    殷盖不以为然,强词夺理,仍不把韩信放在眼里。

    韩信大怒,喝令左右将殷盖绑了,然后说:“你身为大将,岂不闻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临阵杀敌,则忘其身!你以身许国,还念及父子亲属?”

    然后,召军政司问:“殷盖违令,罪在哪一条?”

    军政司道:“与军约会,期而后至,犯慢军之罪,当斩!”

    殷盖这时才知闯了祸,吓得魂不附体,急以目视樊哙,想求他说情,但樊哙既出不得声,又离不得营,只是干着急。辕门外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飞马报了刘邦。刘邦也大吃了一惊,急忙让郦生持手谕前去求情。

    郦生飞马赶到,正见殷盖跪在地上,等候行刑,便高叫:“有汉王手谕,刀下留人!”他骑马闯入军营,被守门军士拦住,解见韩信。

    韩信说:“军中不准驰马,郦大夫素熟兵法,为何故犯军令?”

    郦生说:“是奉汉王之命来的!”

    “虽奉命而来,于法亦有抵触!”

    韩信说完,问军政司:“郦大夫该当何罪?”

    “有驰马军中者,犯轻军之罪,当斩首以示三军!”

    韩信说:“既然有王旨在身,故免本身之死,但要斩马夫,以彰军令!”

    不一会儿,殷盖和马夫被处斩了。从此,各将士凛然不敢再犯军令,死心塌地听从韩信指挥,为刘邦打下了天下。

    因此,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必须以严厉手段来应对。

    131.庸才流不出,人才进不来

    企业留住人才是必要的,但留住表现不佳的员工的成本却异常高昂。长期以来,“庸才流不出,人才进不来”的现象困扰着许多企业。不要认为解除这些员工会打击他人士气,相反,这些员工留在组织中就会腐蚀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组织的凝聚力,甚至会迫使高生产力的员工选择辞职,因为管理者的无能会使之丧失发挥长处和获得成就的机会。开放的市场中,一个缺少淘汰机制和手段的企业,最后留下来的只会是劣等人才。

    企业领导不但要知人善任,还要知人善免,在企业中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这就要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不胜任工作的人淘汰下来。只有善任才能使企业人才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在实际工作中,淘汰员工却不那么容易,还有许多阻力和障碍需要加以克服。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只要不背离原则,不违法乱纪,即使有些人能力差,总还要给他一个职位。二是受个人感情的羁绊。有的管理者对一些资历长、任职久、感情深的同学、老乡,迁就照顾,宽容纵短,即使责任心退化、使命感弱化、奋斗意识淡化,也不好免职。三是受习惯势力的牵制。在人才使用上,仍有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作怪。一些有胆识、有魄力、有作为的年轻人才,敢说敢干,独当一面,能够打开工作局面,但由于有棱有角,于是被说成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不予使用;而那些能力平平,老实听话,善于拉关系、做人情的却受到重用。

    管理者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做到知人善任,优胜劣汰,而且作为管理者,万万不可心慈手软,“炒鱿鱼”时手不要哆嗦,一定要坚决果断。

    132.惩罚不是目的,是手段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下属和调动其积极性,所以要以防为主,防惩结合,教惩结合。不能为惩处而惩处。要从教育人、挽救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出发,把教育与惩处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教育在先惩罚在后;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实施惩罚时,要“重重举起,轻轻打下”,平时教育从严,处罚从宽,重教轻罚。领导者运用惩罚手段前,如果不预告警示,势必会使部下产生无过受罚之感,弄得人心惶惶,进而离心离德,人心涣散。所以管理者要先教后罚,多教少罚,这样不仅能够使犯错误的人减少,而且还能使人们心服口服。

    企业管理中,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惩罚时一定要正确处理罚与情的关系。

    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管理者对有过失的员工,也要尊重、理解、关心,要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其排忧解难,让其充分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不过这不能以丧失原则为代价,也就是说既要讲人情味,又不能失去原则性。不然,对违法乱纪的人,不绳之以法,反而以感化为由为其掩盖,照顾关系和面子,该批评的不批评,应处分的不处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这样不仅不能使员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还会助长歪风邪气,丧失制度、法令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也降低了自己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因此,切不可把人情味庸俗化。人情味要讲,原则性更要讲。讲人情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坚持了原则,人情味才能更有效,更具有教育性和感召力。

    总而言之,一味地过宽或过严,过轻或过重,都会削弱惩罚的效果。过宽,不足以制止不良行为;过严,会造成逆反心理。不仅起不到惩罚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管理者对人对事,都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好恶出发,更不能感情用事。“当赏者,虽仇怨必录;当罚者,随父子不舍。”

    133.给不服命令者以颜色

    在企业内部,有些员工自恃有一定专长,或自知公司内很难找人替代他的工作,或自恃与公司大客户关系良好,往往对公司规章视而不见,难以管束。对于这些故意不听从命令的员工,领导必须毫不犹豫地拿他开刀,给他一点颜色,否则管理者的命令是行不通的。

    企业遇到上述情况时,首先要弄清楚该员工对公司的重要性,他的专长是否难以替代?他与客户的关系是否涉及私下的利益?假如他真的暂时无可替代,公司没了他又会受到损失的话,不妨暂时容忍他。最好私下找机会和他谈谈,了解一下他不听话的原因。是否公司有什么不对?或是同事间有心病?了解到原因自然可以对症下药,公司也不想随便损失一名有用的员工。要明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就连古时候的曹操,也为了招募贤才良将而煞费心机。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会把握贤才的去留。

    另外,在工作中也要注意,总有一些员工心怀叵测,在管理者下命令时故意装作不明不白。对付这种人,管理者必须始终抱着一个原则:命令出如山,不可动摇!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在下属当中建立起领导应有的绝对权威!

    可是有些时候,由于员工本身的骄傲自满作怪,满以为公司没他不行,所以气焰嚣张。如果这样,最好安排员工逐步接替他的工作,并物色适当的员工。不过这一措施在动机未成熟前,最好别让他本人知道。必要时,可用几个人来分担他的工作,至于客户方面,则要由高层方面着手,努力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其实在商言商,只要双方合作顺利,客户是不会轻易跟员工“跳槽”的,客户和某一员工关系好,只是想工作方便些而已。

    只要一切准备好,不妨立即把他解雇,尽量减少他对公司的坏影响,同时向其他员工解释解雇他的原因。假如这人一直恃功专横,员工也会庆幸公司能把他解雇,这对鼓舞士气也有帮助。员工会看到公司的原则是非分明,同时对员工自己也起到告诫作用。

    基本的原则是,你不可轻易地与员工妥协。虽然达成目标并非易事,然而若每次皆延迟进度,重新修正,那么最后,任务的内容就变得含糊不清。员工从另一方面也会看到单位的不正规,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会让上上下下变得人心涣散。

    134.该出手时果断点

    解雇是领导在工作中最难做的事。有些领导会为此整夜不合眼,想方设法减少这件事对人的打击。不论你怎样想,即使解雇是你的上司作出的而不是你做出的,但只要是你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你就被看成是唱黑脸的,员工常常会认为你没有尽力保护他们。

    如果要你来决定解雇人,尽管你有充分的理由,但是解雇将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影响,你仍旧会感到难以痛下决心。当你解雇员工之前,你也会私下斟酌再三。你不得不考虑由于解雇而带来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员工一旦被真正解雇,就会有许多的牢骚、怨恨、困难要向你说,你不要给予任何回答或承诺,你在同情之余,只能说:

    “我只能,而且必须这么做。”你还要劝告对方,要吸取教训以免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这种话可能不会被当作一回事,但你必须说,听不听只好由他们。

    有些员工是单纯因为能力不行而被解雇,对此领导者也许要再三斟酌考虑,但是,对于那些效率低下,或者严重影响组织正常工作的员工,你还是要痛下决心,当机立断,“除之而后快”。因为企业毕竟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你对员工负责,同时也对企业负责。

    凡是破坏了公司某些规定并且造成极恶劣影响的员工,应该被毫不犹豫地解雇。你要明示你根据的是公司的哪些规定,以及他们做了哪些错误的事情。

    解雇对别的雇员会有影响。不管被解雇的人水平多低,他总会得到同事的同情,而管理者则被看作是毫无情面的人。这很正常。解雇本来就是公司中最严厉的处罚手段,领导者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心慈手软,记住:解雇没商量,才是让你的公司良好运转的保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