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你的员工-智愚方:面上愚憨,心底洞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孔子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话是很有些道理的。应该说管人者大都是智者,虽不能说每一方面都比下属智高一等,起码是在识人、用人和管人方面具有高层建筑的思想和视角。他们以自己的智慧赢得了下属的拥戴和追随。但同时他们也是老成持重、城府颇深的处世高手,知进知退,知隐知露,颇具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功夫。

    而有些下属,却自作聪明地以为上司被自己蒙骗了,其实上司的心底洞明着呢。之所以装出愚憨的面孔,只是对一些小事不去计较而已。

    因此,高明的领导者常常扮得面上愚憨,而心底却洞幽烛微,一清若水。

    142.欲擒故纵,其弊自暴

    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聪明能干,就会立刻引起下属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下属的一些不法行为就很难发现。然而,如果把自己装扮得呆傻一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宣德五年(1430年)秋,况钟到苏州府正式走马上任。

    他一来到苏州府,就发现这里的情况远比预想的要糟。一群达官酷吏,把持诉讼,巧取豪夺,胡作非为,繁重的赋役都压在了百姓的头上,要想彻底治理好这个地方绝非一件易事!他寻思良久,决心拿这些横行不轨的豪吏开刀,正本清源,为民除害。第一天坐堂,他并不急于过问公事,而是装作一副木讷的样子,随意闹扯。环立两旁的大小官吏,刚开始还显得毕恭毕敬,有问必答,后来看见况钟懵懂可欺,似乎对官场上的事一窍不通,就放下心来。他们心中窃喜:一个书呆子,没什么了不起,最终还得受我们摆布!有的干脆走到公案前,替他批阅公文,审理案子。况钟佯做不知,还一个劲儿地点头称是。一位叫赵忱的通判,更是放肆无礼,公然拿况钟插科打诨,况钟也毫不介意,只是傻笑两声而已。

    这样一连过了几天,群吏们已经把这个新来的州官完全抛到了脑后,不仅不收敛自己的劣迹,反而变本加厉,愈加嚣张。其实,况钟心里像有一面明镜似的,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他想:如果我一上来就大动干戈,势必会让这些家伙隐藏起本来面目,不如让他们尽情地表演,一旦等我掌握了确凿证据,就有他们好瞧的了!

    经过周密调查和暗中寻访,况钟已基本摸清了府里的底细,他见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拿这些“毒瘤”开刀了。

    一日,他忽然召集所有的属吏前来议事,刚一落座,况钟马上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两眼射出逼人的目光。那些平日里从不把他当回事的官员,见状不觉一惊,私下嘀咕道:“这况呆子今天怎么了?”

    就在这时,况钟发话了:“我刚到苏州府时,各位总指点我应该怎么做。该行的,你们千方百计阻止我去做;不该行的,你们又想方设法怂恿我去做。今天,我要告诉诸位,究竟什么该是我要做的。”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见下面的人在小声嘀咕,便接着说:“诸位中的一些人,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置朝廷与百姓于不顾,罪当惩处。你们说,该判何罪?”属吏们纷纷交头接耳,都称自己如何清白。况钟厉声喝道:“大胆妄为之徒,你们还敢抵赖!”说完拿出一张事先写好的纸来,当众一一宣布,在何时何地,有多少人分别收取了多少贿赂,明细如账,不容抵赖,说得那些劣迹昭彰的官吏们,个个垂下头,再不敢声辩。

    为了杀一儆百,况钟当即处死六个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并在闹市陈尸示众,同时罢免了数个贪污暴虐的官吏,清除了一批平庸懦弱之辈。大小官吏无不被深深镇服,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全苏州的百姓更是欢呼雀跃,称他们的况大人是“况青天”。从此,况钟的名字,就在民间广泛传扬。

    143.伪装鲁莽,让对方放松警惕

    品位和深度在虚荣的天平上与智力旗鼓相当,让人感觉他比你有深度,就会使他卸下防卫的盔甲。

    普鲁士国会议员俾斯麦想要让奥地利签署一项条约,这项条约对普鲁士有利,却违反了奥地利的利益,俾斯麦想出了一个绝好的计谋。

    奥地利的谈判代表布洛姆伯爵是玩牌的高手。他最拿手的牌戏是QUINZE,他经常表示可以从一个人玩QUINZE的方式来判断他的性格。

    谈判的前一天晚上,俾斯麦装作不知情并邀约布洛姆玩QUINZE。后来这位普鲁士人写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玩QUINZE,我玩得那么莽撞,没有瞻前顾后,把每个人都吓了一跳,我输了好几千塔拉,但是我成功地愚弄了布洛姆,因为他由此相信我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而且很容易屈服。”俾斯麦确实表现得非常没有头脑。

    布洛姆从俾斯麦玩牌的方式证实了俾斯麦喜好攻击而且没有头脑。在他看来,攻击性强的人可能非常愚蠢而且鲁莽,像俾斯麦这样的人能有什么高明的技巧呢?

    因此,在签署条约时,布洛姆认为自己占了优势,看都没有看就签了。等到墨水一干,俾斯麦高兴得大叫道:“噢,我真不敢相信居然能找到一名肯签署这份文件的奥地利外交官!”俾斯麦的目的达到了,他成功地愚弄了布洛姆,签了那份难得的条约。

    通常,让人们相信自己比你更聪明,他们就会喜欢你在身边。因为在你的衬托下,他显得更加了不起。泄露真实的智力往往得不偿失,所以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真实智力。如果人们不经意发现了事实——实际上你比表现出来的要聪明得多,他们会更加佩服你,因为不炫耀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实在太少了。

    要知道如何伪装自己。最有智慧的人经常靠伪装获得别人的信任,并从中谋取利益。有时候最高明的智慧往往表现出无知的样子。

    用智慧让别人糊涂,这样才能解除别人的防备。

    144.不痴不聋,不作阿婆阿翁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很多事要管,很多问题要处理。也许是工作上的,也许是生活上的,总是应接不暇。如果事无巨细,都想弄个清楚、明白,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俗话说:“一块好铁能捻几个钉?”因此,聪明的领导者,大都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郭子仪是唐代中后期一位声名卓著的大臣,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在平定安史之乱、讨伐军阀割据势力、抵御异族侵略等重大斗争中,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四代皇帝视做国家栋梁,倚为朝廷柱石。

    像这样的大臣,皇帝自然是要极力笼络住的,除了高官厚禄之外,婚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唐代宗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小两口年纪相近,也常有吵架拌嘴的时候,有一次,两人争急了,郭暧年轻人,说话不知深浅,冲着升平公主喊道:“你不就仗着你的爹是皇帝吗?告诉你,我爹还看不上那个皇帝的位子,让他干他都不干!”

    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凭了这一句话,就可以诛灭九族。升平公主大为恼怒,连忙坐车入宫,禀奏了父皇。唐代宗在这件事情上倒颇通情达理,他回答女儿说:“这就不是你所能了解的了。他的确是这个情况,如果他真想做皇帝,这个天下就不是咱们家所有了!”他安慰她一番之后,便让她赶快回去。

    郭子仪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将郭暧囚禁起来,自己入宫请罪。

    代宗笑着说:“老百姓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孩子家闺房里的话,哪里值得认真!”

    郭子仪虽然一块石头落了地,回去以后,还是将郭暧打了一顿。

    唐太宗大度得可以,对于如此蔑视他的帝位皇权的话,居然一副和事佬的态度,这固然因为他了解郭子仪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形势迫使得他不得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此时的唐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境外的少数民族还不时前来侵犯,真是所谓人心离散,国家危机。他迫切需要有郭子仪这样有兵权、有战功、有能力、有威望的重臣来支持他、保护他,他怎么会为了小夫妻之间的口角而因小失大呢?

    145.有为亦无为

    有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倒比过于敏感更有利。曾经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作为买方,美方作为卖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时美方并没有像常规谈判那样双方交涉问题,而是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许多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另外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做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来,扭亮了电灯。此时,他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笑容,笑容里充满了期望和必胜的信念。他转身向三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顶。他又问:“你们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美方高级主管又压了压火气,再问对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不懂?”第三位代表严肃认真地回答:“从关掉电灯,开始幻灯简报的时候起,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感受到了严重的挫败感。但为了商业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强压怒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该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无其事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泄气了,他灰心丧气地斜靠着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是如此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以致美国高级主管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未作什么大的反抗。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也感到意外。

    大智若愚,不仅可以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作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146.好制度胜过说教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理下属离不开制度,好制度胜过一切说教。

    关于如何经营企业,如何管理企业中的人,以及成功的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有人强调要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有人看重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人才,还有人倚仗良好的市场大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倾斜,等等。这些各有侧重的看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也是企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但都只是些硬件的要求。而对于软件的要求呢?制度、文化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企业是关于人的组织,而人的复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要求企业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共同理念和精神价值观形成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并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使其达成目的的一致性,最终有助于企业共同利益的实现。任何企业都需要规章制度。一套好的规章制度,甚至要比多用几个管理人员还顶用。

    无论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事前都要详细了解实际形态。整理分析各类问题,再制定规则,这样才有意义。若徒具冠冕堂皇的条文,而与现实情形背道而驰,则无异于一纸空文。

    此外,规章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发挥管好人的作用。

    因此,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本单位的规则,发现不切实际或不合情理之处要及时纠正,不断改革,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必然是不断发展、不断改变的。这样的规则是活的规则,只有活的规则才有意义。

    总之,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定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不断改变的,而不应该一成不变。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要善于用规则管理下属。

    147.善于运用委婉隐曲的智慧

    委婉与含蓄是同义词,它们都具有含含糊糊、隐隐曲曲的意味,虽然算不上“难得糊涂”,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一事当头,如果不能够装得糊涂,那么委婉一下也好。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他白宫办公桌上的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是他不是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说出。“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这里,林肯运用了一种以甲喻乙,但又不明说乙的暗喻,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不愿意批阅冗长复杂、毫无重点的报告,应该像买马人报告马的特点那样,抓住重点即可。林肯这种拐弯抹角的方法就是委婉法。

    148.以糊涂保全大家的体面

    自古以来,深得糊涂精髓者大有人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一些情形下,为了使事物有回旋和改善的余地,装一装糊涂是非常必要的。这一切正如郑板桥在解释他的“难得糊涂”时所说的那一句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宋朝初期,有一天,宋太宗与孔守正、王荣等大臣吃酒宴。因饮酒过多,孔守正大醉,与王荣在太宗面前因争论功过大吵起来,失去了臣子的礼节。陪宴的其他大臣请求太宗将孔守正和王荣两人交给有关部门问罪,太宗没有同意。第二天,孔、王两人想起头一天的失礼行为,心里十分后怕。他们两人都上殿向太宗请罪,太宗却说:“当时我也喝醉了,情况根本记不得了。”这么一说,孔、王两人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禁都十分感念太宗的宽厚。

    宋太宗推说自己也醉了,既保全了君臣大家的体面,也使孔、王两人在感念的同时也知道要以此为警鉴,确是“难得糊涂”。

    149.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管人工作是个复杂的工作,管理者很难做到事事清楚。但管人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不违背原则的事可以糊涂,违背原则的事必须清楚。

    宋代吕端和寇准同拜参知大事,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准之下。他既不会钻营,又不会搞“小动作”,也不会开后门,整天总是乐呵呵的个性,于是,许多人暗暗地议论说“吕端糊涂”。

    宋太宗想拜吕端为相,消息一传出去,舆论哗然,不少朝官对太宗说:“吕端这样的糊涂虫怎么能担当宰相这样的重任呢?”太宗说: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决心拜他为相。

    拜相不久,叛将李继迁骚扰西北边境,官兵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与寇准商定,准备将她在北门外示众斩首,以警告叛逆。吕端听说后马上找太宗说:“斩了他母亲,叛军李继迁就能捉到吗?如果捉不到,这样做更坚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养起来,我们就掌握了主动。”太宗听后拍一下大腿说:“要不是你,我险些误了大事。”

    后来的情况果如吕端预料的那样,李继迁再也不敢放肆了。

    这个故事说明,大事上一旦糊涂就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比如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关键的时刻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如果有一步路走错了,就会影响人的一生。

    150.装糊涂是为了应变

    一些管理者认为,如果事必躬亲,那么所有的功劳都会归于自己。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每一个决定都是有风险的,成功了会是功劳,而失败了则是罪责。光想成功而不想失败,是做管理者的大忌。

    将自己推上第一线,固然可以在成功时大出风头,可是如果失败了,也会成为众矢之的。撇开个人得失尚且不说,这样对公司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反之,如果把权力下放给部下,自己则退居第二线,在没有把握的时候装糊涂,对自己未必没有利。如果部下成功了,功劳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姑且不说管理者有方,至少也算是用人得当了。如果下属失败了,自己还可以挽回面子,可以调整人员,从而转败为胜。当上级追查下来时,还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可以说,“这事我没过问,不太清楚”,再加上一句“这事我也负有责任”,那么无论在上司还是在下属眼里,都会留下好印象。

    因此,当管理者要难得糊涂,在有些问题上,“糊涂”一点,则进可攻,退可守,处理问题游刃有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151.揣着明白说糊涂

    管人手段中的愚,都是指“装愚”而言,即外面愚蠢,内里精明,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竭尽全力击沉一艘德国潜艇,并捕获了德军官汉斯中尉。

    这艘德国潜艇是最新式的潜艇,装备了最新研制成功的感音鱼雷。这种感音鱼雷能够根据敌方舰船螺旋桨发出的声音跟踪追击,从而将敌船击沉。德国潜艇由于装配了这种新式感音鱼雷,更加猖獗,使盟军的舰船损失惨重。盟军谈雷色变,为这大伤脑筋。

    美军为了破解感音鱼雷的秘密,不惜一切代价,好不容易击沉了一艘德军的新式潜艇,但感音鱼雷随着整个潜艇葬身于海底,无法揭秘。所幸的是捕获了艇上的一名海军军官汉斯中尉。从其他俘虏口中得知,汉斯参加了感音鱼雷的研制工作,并且亲自操作过这种武器。

    要揭开感音鱼雷的秘密,惟一的途径是从汉斯中尉口中获得。

    负责审讯汉斯的是美国海军上尉泰勒,也是制造鱼雷方面的专家。他深知汉斯是个性格倔强的纳粹党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泰勒经再三考虑,决定以交朋友的方式同他接触。随着交往的增多,汉斯对泰勒逐渐有了好感。

    在一次谈话中,汉斯突然考虑到自己俘虏的身份,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审讯我?”

    泰勒不屑一顾地说:“你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军官,有什么好问的。”

    汉斯有点不高兴了:“我是一个经过专门训练的鱼雷军官。”

    泰勒的态度也有点狂妄:“你们德国的海军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还谈什么鱼雷,你们的潜艇没有什么了不起,你看不是被我们击沉了吗?”

    汉斯听到这里,气得青筋暴跳,脸色大变,吼叫:“你太瞧不起人了,我们不仅有鱼雷,还有比你们先进得多的感音鱼雷。”

    “哈!哈哈——”泰勒一阵大笑,“你是在说梦话吧?世界上居然有感音鱼雷这个东西!没听说过,你别吹牛了!”

    “真是少见多怪!”汉斯怒目圆睁,再也控制不住了。他随手画了一张感音鱼雷的草图,详细说明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奥秘所在。

    泰勒装糊涂,巧激将,从而获得了感音鱼雷的资料。美国军方根据资料很快找到了对付的办法,从而抑制了德国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

    沉着冷静,装扮糊涂,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52.装聋作哑,擒女匪

    有一种“傻”之所以被人称为“精”,是因为这种“傻”可以让对方上钩、上当。因此,领导者在管人工作中,应多学一点这种“傻”手段。

    一次,身着便衣的武强千里迢迢坐火车外出抓捕逃犯,刚走进列车上的厕所,冷不防,一个妙龄女郎一闪身也跟着挤进厕所,反手将门锁上:“快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否则,我就喊你侮辱我!”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武强也不由得心中一惊,但他清楚地知道,厕所里没有其他人,辩解是毫无意义的。稍有迟疑,女郎就会反咬一口,使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从而使自己身败名裂。陷入困境中的武强冷静沉着,急中生智,张着嘴巴不停地“啊!啊!”表示不懂女郎说的是什么。

    女郎赶紧打手势,武强仍然窘急地“啊!啊!”着。见此情景女郎失望了,咳!真倒霉,怎么碰上了哑巴!

    她败兴地转身正想离去,这时,武强一把抓住女郎,拿出钢笔,打着手势请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女郎不知是计,接过钢笔就在武强的手上写道:“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

    武强立即翻转手掌,抓住女郎说:“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抢劫罪,这就是铁的证据!你还有什么话说?”女郎目瞪口呆,乖乖就擒。

    当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时,需要随机应变,运用策略来对付,切不可鲁莽行事。

    153.明知故昧

    装愚的秘诀,在于装得“真”,以假象掩盖真实,才能起到装愚的作用。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之后,转兵平江进攻张士诚,并下令元帅徐达、副帅常遇春由淮安出兵进攻泰州。

    泰州守将史彦忠见徐达兵强马壮,不敢与之交锋。他一面遣人向姑苏求救援兵,一面下令坚守城池。

    徐达兵抵城下,每日令人对史彦忠侮辱骂阵,史彦忠只是坚守不出,徐达也无可奈何,只得传令于城南七里安营扎寨。

    双方相持半月,徐达见史彦忠不敢出战,于是便传令各营,新年将到,大家尽情欢度新年,高歌畅饮。史彦忠的探子看到这种情形,便一一向史彦忠报告,而且天天如此。史彦忠便大笑说:“不料徐达此土包子竟如此糊涂,怎可堪称大将?既然这般骄纵,士无斗志,不必再等待援兵了,我们就可以破他。”

    他虽然这么说,心中尚有疑虑,便把儿子史义叫来,吩咐说:

    “今你去敌营打探虚实,你拿这封信交给徐达,借口我们要献城投降,且看他们的动静如何。”

    史义独自带了降书,径直到了徐达营前,沿途闻到笙歌阵阵,好不热闹非凡。军士们摘盔卸甲都在演戏,又见一些部将醉醺醺的,东歪西倒。史义走进大帐,拿出书信递了上去。徐达醉眼蒙%地问:

    “你是什……么人?你们的主帅……什么时候……来投降?”史义答:

    “明天。”

    史义回营,禀报徐达军营的情况。史彦忠听了心中暗自高兴。

    当晚,史彦忠率了大军,悄悄偷袭徐营,只见满营士卒尽在熟睡,就下令兵士不必惊动他们,只要杀死徐达,就大功告成。他远远看见徐在帐中伏案而睡。

    史彦忠即下令三军冲杀过去,不料军士刚一踏进帐中,就纷纷跌落陷坑,伏案自睡的徐达竟是一个草人。

    史彦忠已知中计,立即下令后退。说时迟那时快,一声炮响,伏兵四起,从四面八方冲杀上来。在众将的拼命掩护下,史彦忠才得以突出重围,仓皇败退到泰州城,忽见城头上都是常遇春的旗号,吊桥竖着的旗杆上,高悬着儿子史义的首级,眼见进退无路,史彦忠惨叫一声,拔剑自刎。

    徐达外显愚笨,内藏良谋,从而一举破敌。

    154.不要对员工太溺爱

    有的上司对下属的工作能力不放心,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才觉得踏实,自以为这是爱护下属,是对下属的帮助。孰不知,这种对下属的“关心”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会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而且片面的。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圆满。

    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多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力,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