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是对自己而言,信是对他人而言。管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处世和交往。你付出什么就能回报什么。付出的是诚,回报的是真;付出的是信,回报的是忠。
诚信待人,是要敞开自己的心怀,坦白示人。只有你向别人敞开胸怀,别人才会与自己肝胆相照。因此,诚信历来都是开明领导者恪守的信条。
第1节信任:让下属放开手脚
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管人是用人的继续,也应以信任为基点。“用人不疑”,使被用之人得到心理平衡。由于领导的信任满足了下属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下属的自信心,强化了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属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反而更加增强了领导对下属的信任,长此以往,企业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企业的效益也会不断提高。
155.信任是对下属最大的奖赏
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你把他当做什么。你信任他多少,他就会给你回报多少。关键是你对他的导向。你的沟通、你的行为、你的认识、你的习惯形成你固有的用人文化。一个对他人总不放心的人,最终是孤独、孤立而无助的。
给人以信任需要智慧,给人以信任需要胆略,给人以信任需要胸怀,给人以信任需要勇气,给人以信任更需要执著。当你发现你的职员或下属犯了诸如吃回扣的错误(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你是私下找他谈心,并为其保密,以维护其尊严,还是通知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找到事实依据,然后将他开除,以取得杀一儆百的效果?事实上,采用后一方式的较为多见。采用前一方式的,还需要耐心,同时也不排除这个人还会第二次、第三次重复他的不良行为。如果你采取的仍然是第一次的处理方法,你将有可能获得一名能为你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良将。
当然,给人以信任,不是无原则的不管。信任不是放任,有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与认可。授权不等于放权,放权不等于弃权,对问题必须敏锐地去发现、去防范,而且要去寻找问题,再把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千万别被人看成是好欺骗、好糊弄的“慈善组织”。这不是包容,而是纵容,是无能,也是滋生腐败与个人邪念的温床。看什么都是问题,好像什么人都值得怀疑,不行;看不到问题,什么都随他去,更不行。要敢于看到问题,并准确判断其本质,然后,恰到好处地予以扭转和修正,多一些理解,再多一些理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信任他人,不仅能有效地激励人,更重要的是能塑造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彼此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思维空前的放松与活跃,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在这样的境界里,人性的本能驱使自己要维护这方相互信任的净土,任何一个不光明的念头的出现,都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自惭形秽。这种境界是物质激励无法达到的。
156.惟才是举
领导者任用下属不能计较他们的出身,而应该看他们是否有才能,力求做到以才为重,惟才是举。
春秋时期,百里奚得到秦穆公的赏识而荣登宰相职位时,已经是70岁的老翁了。在此之前,出身贫寒的他,为求官而到齐国,却连一个侍卫的职务都没得到,无奈之下为别人养了几年牛。
后来,百里奚迁徙到一个叫虞的小国,并且当上了士大夫。由于他长期不得志,而现在却能够崭露头角,高兴得不得了。然而虞国只是一个小国,后来因虞国得罪晋国,被晋国吞并,百里奚也成了晋国的俘虏。
当时,秦晋两国联姻,百里奚随晋王女儿出嫁到了秦国,沦落为奴仆,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他便趁机逃跑,顺利地逃到了楚国,在楚国过起了牧羊生活。
秦穆公是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贤君。当他得知百里奚已逃到楚国时,便设计通告楚国,拿几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委以重任。得到明君信赖的百里奚,大展宏图,辅佐秦穆公,内治其乱,外御其敌,最终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区区几张羊皮就能换回的百里奚,可见他的出身是何等的卑微,但秦穆公却立即委以重任。他这种不计出身的做法不仅令百里奚深为感动,决心一死以酬知己,而且也令其他大臣深受触动。
作为领导,对待下属千万不能以出身来论英雄、论等级,只要有才能,就应当予以重任。这样才能赢得众人的信服,才能为你的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157.铲除进谗言者,增强信任度
人员过百,形形色色,或身份特殊,或地位微妙,或人事关系复杂,大概总能在每个人身上找出一些可疑之处来。这是领导不能信任员工的原因,也是进谗言者诬陷他人的切入口。因此,古代很多正直的人常被奸诈小人陷害。但也有些贤明的领导不为谗言所惑,并对进谗言者给予严肃处理,以此安抚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师亲征辽东,以宰相房玄龄为留守坐镇京师长安。他有权处理朝中的一切事务,不必向他禀奏。李世民出发后,有人到朝堂告状,说有人有密谋。房玄龄问:“谁搞密谋?”告状人说:“就是你。”
有人状告自己,房玄龄可不好自作主张了。他连忙派人用驿车将告密者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宫。李世民一听房玄龄送来了一个告密者,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令禁卫手持长刀在身边备用,然后召见告密人问:“你要告谁?”那人说:“房玄龄”。李世民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连问也不再问,便命禁卫立刻将告密者斩首。同时,他还给房玄龄写了一封信,批评他不能自信,并指示:“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你可以全权处理。”
李世民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房玄龄的绝对信任;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对告密者稍有宽纵,必然会有更多无事生非之徒,想以此邀功请赏,京师就会混乱,房玄龄就会畏首畏尾,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158.返送告密信,暗示两无猜
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任总是有限的,而一个有谋略的领导,常常能以巧妙的手段,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更加忠心地为领导效力。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他行军在饶阳滹沦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还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他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他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说是不疑,其实还是有疑的。有哪一个国君会对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冯异、潘睿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更是国君怀疑的重点人物。他们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作出一种姿态,表示不疑罢了,而真正的目的,还是给大臣一个暗示:我已经注视着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既是拉拢,又是震慑,一箭双雕,手段可谓高明。
第2节真诚:会使下属更加忠诚
真诚是做人处世的一条基本原则,更是领导管人的一把金钥匙。
因此,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的魅力是伟大的。三国时期,高卧隆中的诸葛孔明本来是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由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所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后来,虽几经挫折,却终不灰心,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真诚感人之深。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哲理,即:我们在想到真诚的同时,首先应学习奉献自己一片真诚的心。正如哲人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和信任;只有付出真诚,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只有付出真诚的领导者,下属才能对你更加忠诚。
159.真诚是管人之本
真诚,是对领导最基本的要求。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因此,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把真诚作为自己生命的瑰宝,在管理中言行一致,坦诚相见。
做人需要许多素质。对企业领导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当一个真正的好人。不诚实,是无法成为一个好人的。与人合作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诚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资源,你拥有这种品质,你就拥有了这种资源。培养诚实的最好药方莫过于你心中的良知,它随时提醒你:你的所作所为,哪些是诚实的,哪些是不诚实的。正直是伴随诚实的,你说的、想的和做的,要努力保持一致。人们将注意你,把你同那些言行不一的人区别开来,相信你,希望你成功,甚至助你一臂之力。
李嘉诚先生2000年在加拿大出席“国际杰出企业家奖”颁奖仪式时有一篇演讲稿。从这篇坦诚心迹的演讲中,我们可以领略这位在动荡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商界巨子的胸襟——“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竞争,时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远见、要求创新,的确是使人身心劳累。但综观一切,我还是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因为我作为一个人、一个市民及一个商人,我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我们都痛恨世界上现存的不正义和不公平现象,但我们可带来改变的能力却有局限,然而我深信忠诚、正直、公正无私及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人生观已不合时宜及不适用,这不令我感到惊奇。对于某些人来说,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就,或要牺牲以上的价值观。当然,现实中的商业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求变,但我深信,在获取更多盈利及更多效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应牺牲了我们维护公平及减除疾苦的决心。如果我们选择只为追求金钱及权力而牺牲人类高尚情操的话,则一切进步及财富的创造都变得没有意义。”
160.真诚地赞赏
作为一名领导,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能够留意下属出色的工作,并加以赞许。你可以通过制定目标,让你的员工们明确地知道你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怎样做才能获得赞赏,以此来促进他们的工作欲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真诚赞赏的优势体现在:它体现了你对员工的信任与沟通。人们往往不相信自己,尤其在充满敌意的企业和难以取悦主管的压迫下,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优秀的主管会真正地重视他们的员工并将这种重视体现在真诚赞赏中。他们对员工的能力有一种固有的信任与忠诚,这种信任与忠诚不仅仅针对某一名员工,还用于整个群体。
没有挑战,没有鼓励,人们会流于平庸现实的舒适与安全感,这便是员工们的局限。太多的时候,你会听到员工说:“我不可能做到那件事”或是“它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这往往成了员工不去冒险,不去拓展自我的理由。这时,你的存在就是为了消除员工自我设置的心理上的局限,通过真诚的赞赏,展示给员工与生俱来的潜力以及运用这一潜力的方法。
你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赞赏别人,人们对这一点就像饥渴的植物需要水一样。
161.真诚为员工着想
想留住人才,就要真诚关心、尊重、理解下属,并给其提供成长发展的机遇,使其铭记领导的知遇之恩,从而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地步。
日本松下公司以创造和培育人才作为公司经营的根本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对“创造产品的人”的培育和训练。公司把“训练和职业发展”作为方针,全公司20多万职工,每个人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培训。另外,公司对各部门的负责人要求更为严格,每6个月就要进行一次标准化的业绩考核。
通过对公司员工的培训,不仅训练出具有高度生产能力的工人,而且培育出一批具有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公司正常发展时如此,就是在公司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营受挫时,松下公司也十分注意对职工的培训。如松下集团在新加坡开设的分公司销售额曾一度下降,生产量压缩,但他们并未裁减工人,而是用约30万日元资金对1300多名员工进行综合教育与业务培训。
这不仅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使广大员工感到公司在困难之时能与工人同舟共济,密切了员工与公司的关系。
人才是企业中第一宝贵的因素。钞票没有了可以赚回来,机器坏了可以换回来,一旦失去了职工的向心力,只怕千金也买不回来。只有赢得了人心,才能最终赢得企业的成功。
162.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
作为领导,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之后,如果诚恳地认错,依然能够给下属留下好印象。如果说这一点小错是你的“丑”的话,那么你积极认错的态度则显示了作为领导的风范,也能够提高你自身的威信,令下属们信服。
领导也是人,肯定也会犯错的,而且有时是明显的、公开的,绝没有再掩盖起来的可能。一般来说,错误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想充耳不闻或垂头丧气,肯定会欲盖弥彰,影响到你的威信和你的形象。请不要灰心,勇敢地把错误承认下来,或者公开道个歉。
在很多时候,勇于认错,似乎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过失,但这并不是在把你的污点扩大,降低你的威信,相反,适当地认错,恰恰可以把污点变成亮点,提高你的威信。所谓“小错不掩大德”就是这个道理。
163.以诚待下,源清流洁
领导者对待下属要用诚心,而不能搞欺骗、伪诈,这样才能孚众望,得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众大臣说过:“国家的灭亡,多数是由于奸佞之人一手造成的。”
于是就有人上书,请求铲除那些奸佞之人。
唐太宗问裴矩说:“谁是奸臣?”
裴矩答道:“等陛下与众位大臣议事的时候,您可以假装发怒,试探一下。据理力争、毫不屈从的便是刚直的人,那些惧怕陛下的威严而曲意顺从的就是奸臣。”
李世民说:“不要这样做。按理说,君为水的源头,而臣是水的支流。如果弄脏了水的源头,却想求得清洁的水流,世上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呢?如果君主他自己就是个奸诈的人,怎么能去指责臣子不正直呢?我如今要以至诚来对待天下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李世民耻于做那些通过耍弄权术来欺骗下属的事情,而是要求自己竭诚对待下属。因此,李世民深为众大臣、众百姓信服,使他们对唐朝死心塌地。
164.持之以诚换真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的社会地位、权力实力、经济能力尚未强大到一定程度,或者你面对的对象非心地厚道、性格善良之辈,你不必看这一节。否则,你照法行事,会被人认为愚昧、软弱、好欺负,屡遭伤害与侵犯。一个强者对弱者说“我将原谅你”,那是宽容;而如果一个弱者对强者说“我将原谅你”,则显得可笑了。
同理,两个互相对峙的对手如果彼此身后都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后退,那么,当对方向你进逼的时候,你进退得宜,退一步退两步都没有什么危险。相反,如果你是站在悬崖边上同人对峙,你就没有后退的余地,退一步就意味着毁灭,意味着摔死在悬崖下。
当他人以谎言对待你的时候,如果他的谎言将危及你的根本利益,你自然可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毫不留情。
但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部分谎言并没有达到生死攸关的地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方式于事情的解决并没有明显的好处。很可能会出现“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或“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面对谎言,我们可以有另一种高明的办法来处理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自我的品行和灵性不会受到损伤,而且可能唤醒另一个人的良知与觉悟,这种方式就是对人宽厚、对己严厉、以诚对谎的方式。
以诚恳、厚道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谎言,可以避免你陷入恶势力的以恶抗恶的心态之中,也可以使你赢得他人的尊敬和感激,从而使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利于你与他人的合作,最终有利于你自身的人格、自己的事业。
当我们用谎言对付别人的谎言时,我们就不得不苦心孤诣、绞尽脑汁地去制造谎言;当我们以谎言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在心灵和人格上也受到污损;而谎言一旦失败,则是信誉扫地、众叛亲离,实在得不偿失。
我们不能阻止别人撒谎,但我们应克制自己不撒谎,并尽可能对他人的谎言保持一种理解与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唤起他人诚实做人的信心和愿望!
165.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常言道:“诚之所感,处处皆通。”只要真心诚意、以诚相见地对待别人,就会使人感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能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位于浙江宁波的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奉行“能者授职,功者授禄”的用人信条的同时,改变上级对下级的“人治”管理为上下级平等的“共治”管理。新员工一进厂,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都由自己来定。企业希望各级员工都能独立思考问题,以主人翁的态度走上岗位。此外,公司还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联姻”,建立研究所、人才库。一些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离土不离岗”,加盟公司,使企业各方面亟须的优秀人才得到缓解。抓住这点,企业变劣势为优势,后来者居上,从而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一个管理者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若能坦诚相待,对方就能以礼相报。“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乃是人之常情。情感沟通在现代管理工作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处处诚心待人,对方就能把知心话和工作中的工作经验讲给他听,推心置腹,视为知己,共同分担困难。但是要做到时时处处真诚待人,是相当不容易的。有时你的诚意会被别人误解,甚至遭到别人的冷眼拒绝;可能有人还会把这看作是“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些都会给你带来内心与感情上的痛苦。因此,真诚往往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真诚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而且更体现在生活上的关心。
懂得用情感沟通的管理者是成功的,他懂得如何去获取员工的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