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澳大利亚理论物理学家,并长期从事科普工作。另著有《第五项奇迹》《关于时间》《上帝与新物理学》等畅销书。
时间为什么能被穿梭?答案就是,时间是有弹性的。
每到年末,媒体都会展开一轮热闹的盘点,什么年度作家、年度好书、年度音乐、年度电影等等。在书的评比里面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概近十年以来,我们由专家和书评人评选出来的不论畅销书也好、年度好书也好,里面绝少有自然科学类书籍入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第一,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科普书是不太受欢迎的;第二,在很多专家和书评人的眼中,这类书同样不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专家和书评人方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人文社科为主要关怀的,所以眼界扩不到自然科学领域去。但比较一下别的地区,为什么我们总能够在英语世界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在日本,还有华语世界里的中国台湾,看到很多报刊的书评版面在介绍自然科学类图书呢?那里的年度畅销书榜上也都会出现一些重要的科学书籍。
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但我本人有兴趣去阅读一批天文学方面的书,虽然我完全是个外行,常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理解这些书。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对这样的书感兴趣,那么说不定在五年、十年之后,我们的编剧也能写出《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电影,而不只是古代的武林高手如何飞到现在的所谓穿越剧。
《如何建造时光机》是一本很薄的科普书,讲的是时光旅行,它的作者保罗·戴维斯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保罗常常用深入浅出的文笔为大众介绍一些很精深很专门的物理知识,像他这样的学者其实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
我们看过电影《星际穿越》,也了解动画片《哆啦A梦》里面小叮当是坐着时光机从未来飞来拯救大雄的,但时光机是怎么造出来的,这些电影几乎不讲。保罗的这本小书当然也不可能告诉我们时光机是怎么造出来的,说穿了,书名只是一个噱头,作者要讲的是时光旅行背后的科学原理,即时间为什么能被穿梭?答案就是,时间是有弹性的。
如何证明时间是有弹性的?举个例子,这本书里说:“1959年,有人在哈佛大学里一座22.5公尺高的塔楼上进行实验,以测试时间扭曲因子。他们利用极精准的核子过程,结果侦测到0.000000000000257%的减缓效应。”也就是说楼顶和楼底之间的时间差了这么多的数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时间会随着重力大小和行进速度而发生改变。还有我们现在科幻片看多了,都听说过太空里的时间过得比地球慢,这些现象就叫作时间是有弹性的。
既然时间是有弹性的,它就可以被穿越,那么就可以构想怎么建造时光机了。在作者规划的时光机建造工厂里有四个工作站,分别是对撞机(collider)、内爆机(imploder)、膨胀机(inflator)和时差机(differentiator)。假如你对它们都有了了解,说不定将来你也能成为一个农民达芬奇[114],自己造一个时光机出来。
(主讲 梁文道)
【《g先生:关于宇宙创造的小说》如果造物者是物理学家……】
艾伦·莱特曼(Alan Lightman),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小说家,生于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荣获自然与人文学科双教职的人,同时担任物理学科与人文学科教授。另著有小说《爱因斯坦的梦》《诊断》等。
有了时间之后,接下来诞生的是音乐。
小说家有时就像一个重新创造世界的人。而且有些小说家,真的想要在小说里上演一遍创造世界的过程,通常这个过程听起来会像神话,因为小说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神话式写法,虚拟出一个天地万物诞生时的状况。很典型的就是在《魔戒》里,托尔金[115]重演的创世过程。
可是若严肃看待创世这件事,要面对的问题可就多了。比如,要想写世界是如何被神或者一股至高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就一定要写这个神或者至高力量是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创世之前有什么东西存在。可是,好像所有的语言都不适用于描述宇宙诞生之前的状态,因为宇宙诞生之前是没有时间的,如果没有一个接续不断的时间轴,怎么去构成一个叙事呢?何况宇宙诞生之前也根本没有语言,那么如何用语言去形容一个既没有语言,也没有万事万物的虚空世界呢?这都是些很困难的问题,所以大多数作家都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
但假如一个作家碰巧对科学的态度也很严谨,决定兼顾科学和文学的角度来写创世会怎样呢?他一方面要从科学层面去假想宇宙诞生之前的状态——但霍金已经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想象的,如果偏要想象,只能是一种文学形态的想象;另一方面他要用语言去描述语言存在之前的宇宙和种种事件,这是多么不容易。
可是真就有这样一本书,书名叫《g先生:关于宇宙创造的小说》。这本书的作者艾伦·莱特曼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教的是物理学,也在哈佛大学教天文学;但同时他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部教文学创作,是该学院第一位获得科学与人文学双教授头衔的人。另外他也教科学写作。
艾伦·莱特曼既然是一位拥有专业知识的顶尖物理学家,他当然知道自己要写的宇宙创生是怎么回事。同时他又是一位小说家,此前他的处女作《爱因斯坦的梦》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有着这么扎实的底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创世的。
他仍然设置了一些人物,也有一个创世神存在,只不过这个创世神的家庭关系比较特别,他没有爸爸妈妈,但是有叔叔婶婶。叔叔和婶婶的名字,一个来自古希腊史诗,一个来自印度教天神,而创世神是没有名字的,这三个神组成了一个家庭。
非常有趣的是,这位创世神真的演示了一遍物理学家才会构想出来的创世过程。首先是创造时间。在时间出现之前,宇宙只是一片漫无边际的虚无,我们的创世神“在无形状且无止境的空虚里塞进了一个箭头,一个指向未来的箭头。于是就有了一个从前和一个以后,有了事件的辗转相续,有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迁移,换句话说,一趟穿梭时间的旅行”。
有了时间之后,接下来诞生的是音乐。在我看来,这并非艾伦·莱特曼从物理学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而是他出于文学的美妙想象。他这样讲:“接着有了音乐。虚空总会跟我的思想之音产生共鸣,但是在时间存在以前,所有的声响是同步齐发的,宛如数百万个音符一起演奏。现在我们听得到一个接着一个的音符,一连串的声音、琶音和滑步。我们可以听到旋律。我们可以听到节奏和诗体的乐句将时间聚拢在层次分明的美妙声音里。”很明显,如果时间不存在,音乐是不可能发生的。
然后这位创世神又创造了什么呢?那真是出自一个物理学家的想象了:“在定境当中的我决定创造量子力学。虽然我热爱逻辑的确定性和清晰明白的定义,但是我也觉得存在锐利的棱边必须磨圆一点。我想要在我的创造里保留一点艺术的歧义性,一种适度的扩散作用。”
再下来他决定创造宇宙,无穷的宇宙,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并且为它设定了基本规律。基本规律存在了,量子力学存在了,这个宇宙就开始从能量产生出物质,从物质产生出有机体,又从有机体产生出生命。慢慢地,生命有了不可控的自由意志,开始提出很多疑问,就包括世界从哪里来,人为什么会死亡,死亡之后会怎样?而我们的创世神就像在欣赏美丽的水晶球一样,看着这样的宇宙从他手上诞生,然后又不可避免地慢慢消亡。
这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就浓缩在这样一本创世的小说里面。
(主讲 梁文道)
【《爱因斯坦的梦》想象时间的三十个梦境】
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如水流,偶尔会被一截残丝断片所推移,或被一缕飘过的微风所带动。
1905年有一位26岁的年轻人,他刚刚念完书,暂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他理想的工作是能够进入一所优质大学当教授,但一时间找不到合乎心意的去处,于是他来到瑞士首都伯尔尼做公务员,在专利局里当三级技术员,主要工作是测评那些递交给瑞士政府的各种发明专利和实验专利是否可行。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在测试专利项目的时候常常会被激发出灵感,甚至会主动向专利申请人提出修改意见。据说后来很多人都非常感激这位年轻人给他们的极具创意的建议。
同样在这一年,这位年轻人白天做公务员,晚上就在他小小的公寓里面做研究、写论文。这一年他写了三篇惊天动地的论文,分别涉及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电磁学、量子论和统计物理。一百年之后,为了庆祝这些划时代论文发表一百周年,2005年还被定为“世界物理年”。这位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爱因斯坦。
说到爱因斯坦,我们首先会联想到的字眼就是“天才”,好像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他的能耐。否则我们没法理解一个人为什么在缺乏学术资源,又没有人可以一起讨论前沿学术问题,也得不到什么资助的情况下,一边要维持生计,照顾妻子及刚刚出生的小孩,一边还能拿出那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E=mc²这个革命性的方程式,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今日关于爱因斯坦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有太多他的传记和关于相对论的解释,但很多人还是说不清相对论是怎么回事。哪怕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相对论已经被应用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里。举个例子,现在开车普遍会用到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考虑了卫星时钟与我们的地面时钟行走速度不一样的问题,所以采取了一些设计来纠正两者的时差。
相对论之所以不好理解,是因为它与我们直观上对时空的感受背道而驰。爱因斯坦大大挑战了人们习惯的时空观念。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试图解释爱因斯坦这个惊人理论的由来,但我从来没见过一本书会像《爱因斯坦的梦》这样,把事情解释得如此奇妙。
《爱因斯坦的梦》是艾伦·莱特曼的小说成名作。此人本来是物理学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但他同时能够跨界写小说,用几近诗人之笔创作了这本曼妙的《爱因斯坦的梦》。后来他又写过一本物理学家视角下的创世神话,《g先生:关于宇宙创造的小说》。
《爱因斯坦的梦》的创作灵感源于艾伦·莱特曼的一个有趣的想法:相对论的发现,和爱因斯坦那一年做的梦有关。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甚至是无稽之谈,而实际上,艾伦·莱特曼的意图是要用想象的手法,在虚构出来的爱因斯坦的三十个梦当中,探讨相对论的核心——时空问题。他将时间和空间在梦里做了各种各样的拉扯和幻想,又把它们放到爱因斯坦所住的城市伯尔尼的具体时空之中,幻化出各种各样的效果。可以说,这三十个梦是有趣的实验,并非严格的物理学实验,而是通过文学做出的诗意的思想实验。
三十个梦之间并不存在连贯性,正如译者童元方教授所讲,这是一本每个梦都自有其独特性的散文诗。其中有几个梦,简直美得让我以为在看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16]的作品。比如有这么一个梦,它和时间旅行有关:
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如水流,偶尔会被一截残丝断片所推移,或被一缕飘过的微风所带动。宇宙间的扰攘,不时地引起时间的小河离开主流,而使其间种种因缘际会回溯。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正好卡在支流中的土壤、鸟儿、人物会发现他们自己就在突然之间被带回到过去。
带回到从前的人是很容易辨认的:他们穿深色而无特征的衣服,他们踮着脚尖走路,不发出一丝声响,不踩弯一片草叶。因为他们惶恐,甚至畏惧,就怕改变了过去的任何因,将会为未来结出不可测的果来。
比如现在,这样的一个人就蹲在克拉姆巷十九号拱门的阴影里,对一个来自未来的旅人而言,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但是,她就蹲在那里。路人经过她身边,盯着看一会儿,又接着走过去了。她蜷曲在墙角,然后很快地匍匐过街,又畏缩在另一个黑暗的角落,这一次是二十二号。
在艾伦·莱特曼笔下,这些被时间流带回到过去的人,形象是多么特别,他们惶恐地蹲在墙角,显得有些奇怪,轻易就能从现实世界里被认出来。而看到他们的人,却对他们不感兴趣,任由他们被弃置在黑暗的角落里。
这些来自未来的人,生怕他们的一丁点举动就会导致历史的巨大不同:
如果来自未来的旅人一定要开口,他不说话,只是喃喃低语。他喃喃发出受折磨的声音。他非常痛苦。因为,他若在任何事上作任何改变,即使是最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毁灭未来;同时,他不能避免眼见事情发生却莫能助;他无法参与其间,也不能改变现状。他羡慕生活在自己时间里的人:他们无视于未来,无知于后果,所以可以单凭己意行事。可是,他却不能起而行。他是惰性气体、一个幽灵、一张没有魂魄的平面。他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被时间放逐了。
所以人一旦从时间中脱轨,就要面临不能再像人那样去生活的风险。还有一个梦是这样的:
在这个世界里,显而易见的,有些事情透着奇怪。没有房子盖在平地上或溪谷里;每个人都住在山上。
在过去,曾有一天,科学家发现:离地心愈远,时间流动得愈慢。虽说是微乎其微的差别,却可以用最精密的仪器测度出来。一旦了解了这个现象,就有些热衷于青春永驻的人,搬到山上去了。现在,所有的房子都盖在阿尔卑斯山中的窦姆峰、马特宏峰、罗撒峰和其他的高地上。其他地方的住屋是不可能卖得出去了。
只有把家建在山上,许多人还是不甚满意。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他们干脆把房子盖在高杆上,成了高脚屋。……事实上,有些坐落在细长木腿上的房子,伸入天空竟达半英里之高。高度即地位。如果有一个人从他的厨房窗户望出去的时候,一定得仰望才看得到他的邻居的话,他就相信:这邻居不会像他这么快就膝盖僵硬,他的邻居会比较晚才掉头发,比较晚才生皱纹,自然不会像他这么早就失去了恋爱的勇气。
这不就是关于相对论的通俗解说吗?在艾伦·莱特曼的笔下竟成了这样一种诗意的想象。而整本书我觉得最漂亮的梦莫过于这一则:
有一个地方的时间是静止不动的。雨点凝于大气中,不落下来;钟摆晃荡在半路上,不摆过去。狗儿伸着头张着嘴,却没有吠出声来。行人在尘土飞扬的街上定住了,腿只抬了一半,好像有绳子把他们拉住。枣子、芒果、胡荽、茴香的气味悬在空中,不会散去。
一个旅人不论从何方到来,他越接近此地,他的动作越缓慢。他的心跳减速,他的呼吸变弱,他的体温降低,他的思想迟滞,一直到他来到死亡中心,一切停顿了为止。因为这是时间的中心。时间从此处始,以画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流动——圆心静止,向外直径越大,时间的速度也越快。
这个梦同样是相对论引发的灵感,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方式来拉扯时间,使之变成以同心圆的轨迹向外扩散。处在时间圆心上的人,“其实也在动,但是是以冰河的速度在动。刷一下头发大概要一年,一个吻大概要千年”。
而当他们回到外面的世界,会发现孩子在飞快地成长,忘记了父母曾给过他们和世纪一样长的拥抱。“回到外面世界的情人发现他们的朋友都早已去世了。毕竟,好几辈子过去了。他们现在在一个自己所不认识的世界里活动。回去的情人仍旧在大楼的阴影里拥抱,但他们的拥抱似乎是既空虚而又孤独的。不久,他们忘了世纪长的盟约,对他们而言,那盟约只持续了几秒钟。”
(主讲 梁文道)
【《为什么E=mc²?》这次你一定能搞懂相对论】
布莱恩·阔克斯(Brian Cox,1968— ),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BBC广受欢迎的系列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的解说主持人。年轻时曾做过摇滚乐队键盘手。
杰夫·福肖(Jeff Forshaw),英国物理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基本粒子物理。
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史,都可以从这个提问开始:为什么E=mc²?
我平时在跟人聊天时发现,虽然大家都听说过相对论里的E=mc²这个著名方程式,但很多人对相对论的理解仍非常模糊。也许有人能讲出一些印象,能背出方程式,却无法较为整体地说出相对论的含义及其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对论描绘的世界太过违背常识,所以要理解它就变得相当困难。
于是就需要一些很好的入门书,来帮助我们突破习惯性的时空概念,然后一步步进入当代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比如《为什么E=mc²?》,就是一本对当代物理学解释得非常清楚的科普书。
这本书由两位作者合著完成,一个是杰夫·福肖,他是理论物理学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另一位布莱恩·阔克斯,可能有人知道他,因为他除了是物理学家之外,也曾做过D:Ream乐队[117]的键盘手,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摇滚歌手气质的物理学家,实属罕见。阔克斯现在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同时是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以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粒子科学家,负责大型强子对撞机[118]的超导环场探测器[119]实验。
这两人合著的《为什么E=mc²?》,在我看来完成了一件没有人做到的事,就是终于把E=mc²这个方程式解释清楚了。理解该方程式需要走过一条漫长的路,好在两位作者都是很好的导游,他们带领我们从哪里开始呢?居然是遥远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先讲亚里士多德的固定空间观和绝对运动观,然后讲它们后来是如何遭到伽利略的挑战的[120],让我们理解了并没有所谓绝对运动,而只有相对运动。举例来说,当你坐火车离开月台的时候,究竟是你在运动,还是车窗外正望着你的人在运动呢?这取决于站在哪个观察位置上。伽利略之后,传统对于空间的直观感受就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了。
而对于时间观,作者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121]讲起,然后讲到麦克斯韦在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强度比实验中发现了恒定的光速[122]。这时传统物理学就出现了矛盾,因为如果所有运动都是相对的,怎么可能有恒定的速度呢?于是后来就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对物理学了解不多的人,听到这么多理论可能已经觉得眼花缭乱了,但这两位作者的讲解,可是非常详细清楚的。他们除了文笔好又幽默之外,有时甚至是浪漫的,这种形象化的浪漫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举例来说,书里在讲到月球为何会以每年四厘米的速度逐渐远离地球时,于解释科学原理的过程中,插入了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月亮的距离》里面对该天文现象的想象。在这个故事里,卡尔维诺想象在远古的某个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天晚上都能坐船穿越海洋到达月亮停靠的地方,并且用梯子就能爬到月球的表面。然而随着月亮不断地远离地球,终于有一天晚上那些喜欢月亮的人必须面对一个选择,要么永远地待在月亮上与世隔绝,要么永远地告别月亮返回地球。这个想象听起来是无稽之谈,灵感却来自物理规律,而后者有时听上去更不可思议。
这本书也完全不回避枯燥的方程式,不像大多数科普书尽量避免出现太多数学,它很坦白地告诉读者,如果不搞懂数学方程式,就很难搞懂相对论。了不起的是,作者就连这部分也解释得一清二楚。最后,在讲完相对论之后,这本书还让我们看到E=mc²在今天仍有的意义。我们会发现,原来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史,都可以从这个提问开始:为什么E=mc²?
(主讲 梁文道)
【《爱因斯坦在柏林》一个天才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交会】
胡贝尔·戈纳(Hubert Goenner),德国物理学教授,在格丁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任教。另著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等。
对文艺作品最大的打压不一定是来自政府,而是来自社会大众,因为德国正处在一个民族主义异常狂热的时期。
爱因斯坦1914年至1933年居住德国柏林期间,大概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了。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在当时国际物理学的重镇柏林出任洪堡大学[123]教授,同时担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后来到了希特勒率领纳粹党正式取得政权的时候,他已经离开德国,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并且再也没有回到德国。
1914年至1933年这二十年间,不仅是爱因斯坦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对柏林这座城市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时刻。《爱因斯坦在柏林》讲的就是这个城市和这位伟大科学家交会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胡贝尔·戈纳是一名物理学教授,在德国的格丁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任教。他的文笔并不十分优美,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史学训练,所以欠缺把史料很好地组织起来以及透过史料做出有洞察力的分析的能力。但是他在书中给出的大量事实资料仍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爱因斯坦的经历,也有助我们了解爱因斯坦当年在柏林的处境。
该书笔法特别客观冷静,除了讲述爱因斯坦那时候的生活,此外没有太多评论。尽管也有一些简单的评语,但不会涉及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出对爱因斯坦的印象,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在私生活上,他非常风流,除了先后娶过两位太太之外,还有过许多情人。他的首任妻子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米列娃[124],她本来也是学物理的,水平和爱因斯坦旗鼓相当,可以一起讨论学问,但是嫁给爱因斯坦之后,她的精力放在生养孩子上面,就逐渐变成一个没法和爱因斯坦切磋的家庭主妇了。
等到他们一起来到柏林时,爱因斯坦已经公开和他的一个表姐兼堂姐谈起恋爱,虽然他和太太仍住在一起,却让太太签了一份约法三章的协议书,声称太太若不照办他就会搬走。在协议书里,爱因斯坦像对待用人一样对待米列娃,“给她一张书面指示——由甲到丁四条,各有一至三点——当中‘秩序’、‘你要放弃’和‘你有义务’等词语出现不止一次。每天还要端三餐到他房间,而且不得奢望温柔相待”。
后来爱因斯坦终于如愿和米列娃分手,和他的表姐艾尔莎在一起了,却很快又爱上了他的继女。就是说他的表姐也是结过婚的,还生了一个女儿,爱因斯坦先是爱上了当妈的,然后又喜欢上了继女。究竟第二任太太该选艾尔莎,还是艾尔莎的女儿?这个问题一度让爱因斯坦很困扰。
爱因斯坦刚刚到达柏林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景观仍是田野、乡镇和一些较为繁华的市街的组合体,给人一种比较乡下的感觉。因为在欧洲国家里,柏林算是一个很年轻的首都,没有太多的历史积累和宏大的古典建筑,仿佛一切都是新的。但就在爱因斯坦留居的二十年里,柏林迅速发展,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战败,仍很快崛起为整个欧洲文化的重镇,成为一个大都会。普鲁士到底是一个强国,哪怕战败,后来的魏玛共和国[125]还是撑得住这片天。
人们通常以为,20世纪初的魏玛共和国处在德语世界文化的黄金时代,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有着丰富的戏剧、电影等文化活动,柏林则是它的文化中心。但是按照这本书的说法,那时的柏林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自由。普鲁士帝国时期柏林就存在很多对言论和文化的审查,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仍有很多文艺作品不能公开展示。但这时对文艺作品最大的打压不一定来自政府,而是来自社会大众,因为德国正处在一个民族主义异常狂热的时期。
1914年恰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所以爱因斯坦刚刚到达柏林,就马上被卷入一场选择战争立场的社会争论。还好这时爱因斯坦拿的是瑞士护照,避免了尴尬,否则他可能需要像他的同僚们那样被迫出来表态。当时柏林科学界里一些最聪明的头脑都躲不开写联署声明,呼吁普鲁士人要站起来团结在帝国和皇帝身边,出兵欧洲。其中很多人都把战争看作不可避免的,甚至鼓励战争的发生,鼓吹民众要为战争牺牲的观念。
但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瞧不起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只是披在血腥屠杀外面的一件破旧外套而已。他很不在乎国籍,也不在乎民族身份,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应该被这些东西割裂开来。所以一战期间,他大量鼓吹反战运动,如果不是他的身份和名望在保护他,他一定会受到攻击。一些像他这样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已经被国民谴责为卖国贼了,不用等国家出手,就有街上的暴民出来惩罚他们。
有意思的是,这时的爱因斯坦一方面主张国际主义,一方面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他说在瑞士时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是犹太人,到了德国才有所发觉,意思就是德国的反犹情绪比瑞士严重得多。德国的犹太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的犹太人,比如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学者、作家,他们从文化上完全认同了日耳曼民族,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另外一种则是从俄罗斯移民过来的比较保守的犹太人,这些人活得并不如意,处在社会低下阶层。爱因斯坦在柏林和这两种犹太人都有接触,然后他的犹太人意识觉醒了。
因为社会上反犹情绪的存在,当时也有很多德国人反对爱因斯坦,他们的理由是,这个犹太人提出一些荒谬的理论来蛊惑年轻人的心灵。但爱因斯坦太有名了,所以到了1929年他50岁生日那年,德国总理还给他发电报说,德国自豪地望着“它那伟大的学者,他为德国科学赢得不朽的声誉”。普鲁士文化部部长则在电报里说:“我觉得非常满足,因为您在普鲁士科学院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且不断为它增添名望。”可见他那时仍是德国达官贵人巴结的对象。但是短短两三年之后,局势就完全变了,所有犹太人都遭到驱逐。流亡美国途中的爱因斯坦发现,他原来的很多同事正在集体谴责他,说他是一个卖国贼,同时也在挖他身为犹太人的疮疤。
这就是我通览全书最感兴趣的现象,假如回到具体的历史时空去看,你会发现一切变化来得是如此迅速,超乎想象。今天国家还欣欣向荣、社会安稳,不晓得为什么明天就陷入了战争;而昨天还非常理智的人,今天却成了最狂热的好战分子。
(主讲 梁文道)
【《重返天文咖啡馆》天文学的十万个为什么】
施滕·奥登瓦尔德(Sten Odenwald),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教育和公众普及总管。另著有《天文咖啡馆》《第23周》《空洞中的花样》等。
“当你在距离黑洞视界还有40英里(约64千米)的时候,黑洞引力在手臂以及胸口上所造成的引力差就已经达到1000倍地球重力了。”结果会怎样?“你的手臂会从你身上被拉扯掉。”
据我多年到处跑的经验,我发现去一个地方之前要想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状况,比如温度、湿度、是否有雨等等,最理想的办法就是登录当地的气象局网站。通常在网站首页,就会显示出非常准确且全面的气象资讯,这些气象局都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知道人们的需要在哪里。
我最近出于好奇心,登录了我们的国家航天局网站,发现首页介绍的是其人事结构,局长是谁、副局长是谁、秘书长是谁,等等。这些当然很重要,但若能再进一步,给公众科普一下这些职位身肩的重任,不是更好吗?而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首页上,虽然也在讲其丰功伟绩,但同时也会普及很多的天文知识。平心而论,我们的国家航天局网站上也有这类知识,只是鼠标得多点两下才能进入相关的页面。
这本《重返天文咖啡馆》是“科学咖啡馆系列”中的一种,国内有不少读者喜欢这套书。《重返天文咖啡馆》的作者施滕·奥登瓦尔德,是NASA的一位科学家,职责是公众普及主管,也即代表美国宇航局去和公众沟通。此人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创办了一个叫作“访问天文学家”(Ask the Astronomer)的网站,在上面回答世界各地的人用英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天文问题。而他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从该网站创办以来积累的上万条问答中精选出来的。
比如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会问的:“黑洞的另一头是什么?”作者说:“在所有黑洞的内部有一个密度极端高的区域,所有掉入黑洞的物质都集中到了那里,它被称为奇点。数学告诉我们奇点有着无限的时空曲率和引力场强度。”黑洞也常被很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用来实现快速的星际旅行,《星际穿越》正是利用这一点做文章,设计了由书架构成的隧道那个场景。
又有人问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如果你把手伸进黑洞会发生什么?”作者回答:“你不可能静止在黑洞外面,并且把手伸进黑洞,因为在距离黑洞视界‘一个手臂’的距离上不存在稳定的轨道。你唯一能靠近黑洞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掉入黑洞。”更严重的是,黑洞有着巨大的潮汐力[126]。以恒星形成的黑洞为例,“当你在距离黑洞视界还有40英里(约64千米)的时候,黑洞引力在手臂以及胸口上所造成的引力差就已经达到1000倍地球重力了。”结果会怎样?“你的手臂会从你身上被拉扯掉。”
但是否一定要这么悲观呢?有个人不死心,继续追问黑洞内部的问题:“要是做一次进入黑洞内部的旅游,那么会有何种感受?”答案是这样的:“进入事件视界[127]后,必然存在极度的视觉变形,结果使得景象看上去就像出自嘉年华游乐园的某种东西。辐射会表现出由引力和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各种红移或蓝移……”这就是为什么科幻电影里人进入黑洞之后,周围都是闪烁的光,那即是在模拟红移和蓝移造成的效果。
而对我们更关心的问题,黑洞是否一定会让我们四分五裂,答案则是不一定。因为也有一些黑洞,“视界附近的潮汐力非常微小,你几乎可以毫无感觉地抵达视界……你的身体会完好无缺地慢慢穿过视界,但是你必须面对一个非常无奈的未来,你会掉向几十亿英里远的奇点。根据相对论,无论哪种情况,远处的观测者都会看到你的手和你身体的其余部分‘消失’”。
黑洞问题又必然会触及一些基础的物理学知识,比如说引力,或者我们通常叫作重力。有一个提问者显然对广义相对论有一些了解,问:“为什么宇宙引力场也就是时空的别称?”作者回答:“爱因斯坦规定引力场等同于一个量,这就是19世纪数学家提出的度规张量。爱因斯坦采用度规张量这种最简单的做法使引力场得以具体化,这一点意义重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爱因斯坦之前,度规张量是一种纯几何量,它所表达的是如何确定空间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爱因斯坦借用度规张量,以它来代表引力场,采用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得出一项合乎逻辑的推论:如果你把引力场拿掉,那么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度规便等于零,但是空间本身的这种性质就不复存在了。”这也就是说,引力先于时空。
(主讲 梁文道)
【《隐藏的现实》引人入胜的平行宇宙之旅】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1964— ),美国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前沿理论“弦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科普明星。另著有《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结构》等。
有些物理学家的著作,让你觉得他们笔下的现实世界真比科幻小说还要复杂和离奇。
有一部美剧《生活大爆炸》非常火,讲的是几个科学宅男在一起闹出来各种笑话,剧情中也穿插了很多的科学知识。曾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在这部剧里客串演出过,和主角谢尔顿[128]演对手戏,而且有很多观众以为谢尔顿影射的就是这位科学家。影射的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这位科学家本人比谢尔顿有趣得多,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就是布莱恩·格林。
布莱恩·格林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宇宙的琴弦》,并且被改编为纪录片[129],由他本人担任导演和主持人。《宇宙的琴弦》讲的是弦理论,这是一种非常艰涩的理论假说,它试图弥合物理学界两大不兼容的系统——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找出一个能描述整个宇宙的万物之理。但该理论目前还没有被证实,而且很可能会失败。而布莱恩·格林有本事把这个难懂的理论介绍给广大读者和观众,使很多人觉得精彩好看。
这本《隐藏的现实》是布莱恩·格林的近著,中译本由科幻小说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作序。刘慈欣说:“作为一个科幻迷,在读此书时充满了阅读科幻小说的快感,但此书的想象力却远远超越了科幻,其宏大广阔和疯狂的程度是任何科幻小说所不及的。”的确如此,有些物理学家的著作,让你觉得他们笔下的现实世界真比科幻小说还要复杂和离奇。这么玄妙的世界,能用大众也能理解的语言写出来吗?刘慈欣说布莱恩·格林就有这个才能:“能够把最深奥和晦涩的理论用符合我们现实经验的语言描述出来,不仅能够为我们所理解,而且这些描述鲜活生动,富有美感。”
《隐藏的现实》这本书讲的是平行宇宙,即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存在的别种模式的宇宙。作者提出九种不同的多重宇宙假说,对它们的描述都超乎我们的常识。但不必担心,好在作者非常擅长将晦涩的理论解释得易于理解,我们就来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提过一个表面看来有点幼稚的问题:引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想想看,太阳和地球相隔1.5亿千米,这中间是真空状态,那么引力是透过什么传递的呢?爱因斯坦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空间本身就是引力的传播介质。”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我们看布莱恩·格林是这么解释的:
设想你在一个巨大的金属桌上玩弹珠。因为桌面是平坦的,弹珠会沿着一条直线滚动。但如果一场大火将这张桌子吞没,把它烤得凹凸不平,受到坑坑洼洼的桌面的影响,弹珠的运动轨迹就会截然不同。爱因斯坦证明,空间的构造也是同样道理。绝对的真空非常像一张平坦的桌面,物体的运动不受任何阻碍,勾画出一条直线。但是,物体的质量会影响空间的形状,有点像高温对金属桌面的影响。比如说太阳,在它周围产生一个巨大的突起,就像桌上烫出一个金属泡。而正是因为桌面发生弯曲,才导致弹珠的运动轨迹也发生弯曲,因此,太阳周围空间的弯曲使得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轨道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就是引力,实际上它是空间弯曲现象。经布莱恩·格林这么一比喻,是不是就变得非常好懂了呢?
在九种多重宇宙假说中,最容易理解的是百衲被宇宙,它可以从现有的知识当中推论出来。在我们所处的半径约为410亿光年的整个宇宙中,构成宇宙的是有限数目的粒子,比如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等,它们的位置和速度的可能取值也是有限的。因此,粒子的排列组合方式虽然极多,但这个数字终归是有限的,于是由粒子排列组合构成的宇宙就可能出现重复现象,它们好像百衲被上图案相同的两块碎布。“就算你可以重新设计整个宇宙,尝试让每一块碎布都与你先前看到的那块不一样,但空间的范围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必然会用尽所有不同的设计,而不得不重复利用前面用过的排列方式。”结果就是,可能在另一个重复排列的宇宙里会有另一个梁文道,他正在说:“今天的节目时间到了。”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1899—1970),成立于1899年,由美国资本家基斯(Minor C. Keith)的香蕉公司和普利斯通(Andrew W. Preston)的波士顿果品公司合并而成,之后开始走上操控中美洲国家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殖民扩张道路,联合当地腐败政府压榨财富。其经营方式被批评为新殖民主义,是跨国公司干涉国际政治的原型。其掌控下的这类中南美洲国家则被称为“香蕉共和国”。
[2] 1989年12月,美国为保护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突袭并侵占了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共和国,并捉拿其首脑诺列加。1979年,尼加拉瓜独裁、亲美的索摩查政权被推翻,冲击了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霸权地位,1984年,美国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甚至直接参与在尼加拉瓜几个主要港口布设水雷。
[3]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诗人,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
[4] 关于两人大打出手的原因,至今没有明确说法。
[5] 于特即小说里的私家侦探。
[6]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7]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1938年起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加里宁格勒州位于俄罗斯的最西边,南邻波兰,东北部和东部与立陶宛接壤,与俄罗斯本土不相邻,故为一块飞地。
[9] 此书已有中译本,即《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1954—2013),1998年12月当选委内瑞拉第53任总统,后多次连任。
[11] 根西岛是英国的海外属地,位于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海岸线的海峡群岛之中,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了根西行政区(Bailiwick of Guernsey),行政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
[12]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英国作家,著有《法国革命史》《论英雄与英雄崇拜》《过去与现在》等。
[13] 电影《萧红》,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拍摄,导演霍建起,2013年上映。
[14]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也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15] 夏志清(1921—2013),原籍江苏,中国文学评论家,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另著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等。
[16]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1939— ),美国著名汉学家,也是目前英文世界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翻译过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
[17] 商市街因街面小商小贩较多,故得名。1925年改称东商市街,1959年又改为红霞街,沿用至今。
[18] 茅盾的原话是:“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19]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Ryszard Kapuściński,1932—2007),是波兰新闻界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皇帝》《伊朗王中王》《帝国》《太阳的影子》《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等。
[20] 徐光启(1562—1633),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之一。
[21]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22]《三三集刊》,创办于1977年,至1981年止共出版28期。主要成员有:朱天文、朱天心、谢材俊(唐诺)、马叔礼、丁亚民、仙枝、林俊颖等,其中多数现仍活跃于台湾文坛。
[23]《蝴蝶》是香港电影,导演麦婉欣,于2004年上映。
[24] 詹宏志,台湾作家、出版人、电影人。著有《绿光往事》《侦探研究》《人生一瞬》等。
[25] “新界”位于香港地区北部,是香港地区面积最大的部分,连同附近的小岛屿 ,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占香港面积近90% 。
[26] 1898年6月9日,英国与清政府在北京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界线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期限99年。
[27] 卜力(Henry Arthur Blake,1840—1918),1898—1903年间出任第十二任港督。
[28] 史超活·骆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1858—1937),1898年任香港辅政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之后,骆克率团对“新界”进行实地调查,8月底完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
[29] 围村指由石墙包围的传统中国村落,用以防御敌寇和猛兽,尤以香港“新界”为多。1899年,位于“新界”元朗的客家围村吉庆围被英军攻破,园内铁门被英军作为战利品运返英国,直至1924年归还。
[30] 1837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1851)发明银版照相法,这种摄影方法的曝光时间约为30分钟,大大缩短了以前所需的时间。1839年,法国政府买下银版照相法的专利权,并于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这一天被定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31] 中区属于现时香港行政区划之一中西区。中西区包括中区、西区和半山区等几个部分,中区包括金钟、中环和上环等地。
[32] 香港启德机场为过去香港的国际机场,位处九龙城区。1998年赤鱲角的新机场落成,取代启德成为今日的香港国际机场。
[33] 半岛酒店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酒店,1928年开业,位于九龙尖沙嘴。
[34]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利用联合国大会于1951年通过对中国的禁运法案,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
[35] 九龙仓码头是香港开埠初期的货仓码头,于1886年设立九龙仓码头及货仓有限公司,位于九龙尖沙嘴西部海旁,为当时九龙规模最大的码头。20世纪70年代,随着葵涌货柜码头启用,九龙仓码头的地位被取代,码头被拆卸重建,发展成由商业大厦、酒店及商场组成的海港城建筑群。
[36] 星光行曾经是九龙仓下属的游客购物商场,其后被改建,1967年改名为九龙商业大厦,之后再改名为星光行。
[37] 1904年,广九铁路定线落实,香港的终点站设于尖沙嘴。1914年底,尖沙嘴火车站通车,钟楼于1915年完工,整个车站则于1916年全面竣工。1975年广九铁路把总站迁往新九龙火车站(即红磡站)之后,尖沙嘴火车站大楼于1978年拆除,只有钟楼在市民的要求下被保留下来,并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法定古迹。
[38] 弥敦道早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之时已开始兴建,道路原名罗便臣道,以纪念当时的港督罗便臣。1904年,港督弥敦爵士大力发展九龙半岛,扩建弥敦道成为一条主要大道。现在的弥敦道连接旺角与尖沙嘴两个主要的商业区,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39] 油麻地位于香港九龙半岛中部,与旺角紧密相连,连同尖沙嘴一起,组成九龙最繁华的“油尖旺”区。
[40]《素叶文学》于1980年创刊,网罗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海外的实力作者群,亦不时推介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及文学风貌。
[41] 维多利亚公园位于香港岛铜锣湾,1955年建成,是香港市中心最大的公园。
[42] 达德学院是于1946—1949年间在香港建立的一所大专学府,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将其私宅“芳园”借给学院作为校址。今香港屯门何福堂会所内的马礼逊楼即达德学院曾经的主楼,200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43] 九龙城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九龙半岛。
[44] 宋皇台本是九龙城以南海滨山坡上一块大石,传说为南宋末年宋帝昰和宋帝昺为元朝军队追逼逃至九龙城一带时曾登临的大石,后人为纪念此事,在石上刻“宋王台”三字。后为保护古迹,挪至临近地方,辟为公园。
[45] 九龙寨城曾是位于九龙城区的一座古城,占地约2.7公顷。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署后,九龙半岛与“新界”成为殖民地,但在清政府据理力争下,九龙寨城仍归中国管辖,成为位处英国殖民地的中国飞地。之后,由于香港警察、殖民地政府无权进入,中国的政权又拒绝管理,九龙寨城顿成罪恶温床、贫民区,更有“三不管”(即内地不管,英国不管,香港不管)之称。1993年九龙寨城被拆除。
[46] 重庆大厦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嘴弥敦道36-44号,由五栋17层连体式楼宇组成,建于1961年。
[47] 么地道是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嘴的一条连接弥敦道和漆咸道的道路,道路名称用以纪念印度商人么地爵士(Hormusjee Naorojee Mody)捐款协助香港大学成立及其他对香港的贡献。么地道地底设有一条行人隧道,沿途有多个出入口,可通往港铁尖东站及尖沙嘴站。
[48] 拉各斯(Lagos)是尼日利亚旧都和最大港市。
[49] 内罗毕(Nairobi)是东非肯尼亚的首都,也是东非最大的城市。
[50] 广东道是香港九龙油尖旺区的一条主要道路。
[51] 万宜水库位于香港西贡区,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亦成为全港范围最广的郊野公园。
[52] 能高安东军,指台湾能高北峰到白石山、安东军山这一段的棱脊,被公认为台湾最美的高山草原。
[53] 指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天水围北部,占地面积约61公顷。于2006年5月向公众开放。
[54] 西西,香港女作家,生于1938年,原名张彦。著有长篇小说《我城》,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散文集《交河》,诗集《石馨》等。主编过《素叶文学》杂志。
[55] 《像西西这样的香港女作家》,初刊于《读书》1988年第9期,署名柳苏。
[56] 刘以鬯,作家、新闻人,1918年生于上海,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48年到香港之后,先后任《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编辑、主编。1986年创办《香港文学》月刊,任总编辑至2000年。著有小说《酒徒》《对倒》《打错了》,文学评论集《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
[57] 引自《刘以鬯和香港文学》,初刊于《读书》1988年第12期,署名柳苏。
[58] 《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李寿民所著武侠神怪小说,写于1930年前后。
[59]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极拳家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家陈克夫。
[60] 亲建制派,简称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指拥护或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现有建制及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政党和人士。其中包括民建联、自由党、新民党、经民联、工联会、劳联等。《大公报》即属于亲建制派媒体。
[61] 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之子。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外联部副部长。
[62] 伊儿汗国,又称伊尔汗国或伊利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范围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居民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部分崇奉基督教。建都于帖必力思(今伊朗西北部城市大不里士)。与元朝关系一直很密切。
[63] 罗香林(1906—1978),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
[64] 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纥为回鹃,元明时称畏兀儿。回纥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铁勒诸部的一支,后回纥汗国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65] 汪古部,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一个部族。
[66] 乃蛮部属古代突厥部落。后乃蛮部被推翻,大部分乃蛮人跟随其王子屈出律西迁至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并与当地的其他突厥语部落融合,后成为哈萨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
[67] 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北中国主要各族(契丹、汉人、女真、渤海等)的通称。在俄语、蒙古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都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
[68] 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它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大元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69] 景教始创人为聂斯脱利(Nestorius,约380—约451),他认为圣母玛利亚只生育耶稣的肉体,而非授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将她作为神灵膜拜。431年以弗所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开后,认为聂氏教派过分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而否认他的神性,将其定为异端。该教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译作景教,被视为中国官方最早承认的基督教派。
[70] 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的一类巫觋宗教,包括满族萨满教、蒙古族萨满教、中亚萨满教、西伯利亚萨满教。它没有教条或特定的信仰体系,而是凡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
[71] “长生天”是蒙古族的最高天神,因蒙古人以苍天为永恒神,故谓“长生天”。
[72] 5世纪末,聂派教徒迁往波斯,曾以亚述教会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
[73] 日本景教研究权威佐伯好郎指出,“马”姓的真正含义来自叙利亚文Mar,其古汉语的对音可以是“马”“末”“马儿”等。
[74] 阿拉米语被认为是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人的日常用语,一些学者更认为耶稣基督即以这种语言传道。它属于闪米特语系,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75] 金帐汗国,又译钦察汗国(1242—1502),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以突厥民族为主。
[76] 察合台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以蒙古族为主。
[77] 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双方自1260年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将其幽禁。
[78] 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是埃及、叙利亚地区外族奴隶建立的伊斯兰教政权。“马穆鲁克”在阿拉伯语里意为“被占有的人”“奴隶”,故又称奴隶王朝。
[79]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是至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座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公元80年遭火灾焚毁,今日所见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于公元120年重建起来的。
[80] 罗马角斗场建于公元70—82年。
[81] 根据古罗马当时的法律,任何将领都不得带领军队越过作为意大利本土与山内高卢分界线的卢比孔河,否则就会被视为叛变。这条法律确保了罗马共和国不会遭到来自内部的攻击。当恺撒带领着自己的军团渡过卢比孔河的时候,他无疑挑起了与罗马当权者的内战,同时也将自己置于叛国者的危险境地。
[82] 卡里古拉(Caligula)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三任皇帝,原名盖乌斯·恺撒(Gaius Caesar)。
[83] 尼禄(Nero Claudius Caesar)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世人称之为“嗜血的尼禄”。
[84] 五贤帝,又称五贤君,指公元96年至180年间统治罗马帝国的五位皇帝。分别是:涅尔瓦(Nerva,96—98)、图拉真(Trajan,98—117)、哈德良(Hadrian,117—138)、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161)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
[85] 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英国不列颠岛上的一条古长城遗迹,建立于122—127年。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也是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界。
[86] 法兰西学术院 (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又译法兰西学会)下属的五个学术院之一,是五个学术院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的学术权威机构,主要任务是规范法语。
[87] 喀拉塞,波斯湾港口,古安息帝国附属国查拉塞尼王国的国都,今在科威特境内。
[88] 巴克特里亚,是一个中亚古地名,古希腊人在此地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
[89]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Theodusius Ⅰ,346—395)逝世,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90]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距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创办于1440年,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之一。
[91] J. B. 伯里(John Bagnell Bury,1861—1927),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文献学家,1902年获任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
[92] 又译作埃尔特姆宫,是一处位于伦敦东南部格林尼治区的皇室庭院,建于13世纪,为英国君主的主要住所。1995年由英国遗产委员会接手,在对其重建后,于1999年对公众开放。
[93] 曼努埃尔二世(1350—1425),1391—1425年间的拜占庭帝国皇帝。
[94] 七丘是位于古罗马心脏地带台伯河东侧的七座山。根据罗马神话,此处是罗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与政治中心。
[95] 台伯河是意大利中部的一条河流,流经罗马。
[96] 东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尊崇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97] 穆罕默德二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
[98] 10世纪中叶,东正教从东罗马帝国传入基辅罗斯(俄罗斯前身),并被奉为国教。
[99] 1473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名正言顺地成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成为俄罗斯的国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就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说法。
[100]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付出的只是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活劳动成本,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常常被压低价格。在全球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微笑曲线两端。
[101] 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1915—1991),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著有《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等。
[102]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103] CNBC为美国NBC环球集团所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
[104] 《福布斯》(Forbes)是美国的一本商业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
[105] 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全球金融海啸。
[106] 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1950— ),印度政治家。2001年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并连续三届担任此职。2014年任印度总理。
[107]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
[108]《威斯特发里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
[109] 三十年战争,是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
[110] 2008年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决定接管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这一举动也是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市场干预行动。
[111] 2011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因财政年度预算案一直没有获准而面临关门危机。4月9日,美国国会共和、民主两党议员终于达成一项协议,使得国会能够在最后期限内通过给美国政府拨款的议案,避免了“政府关门”的尴尬。
[112] 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
[113] 此书已有中文简体字版,即《一个国家的自杀:假如美国不存在,世界将会怎样?》(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
[114] 2010年,艺术家蔡国强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农民达芬奇”的展览,展出12位农民的60多件发明创造,包括飞机、飞碟、潜水艇、机器人等。
[115] 约翰·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英国作家、语言学家及大学教授。《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被誉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116]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小说家,其作品《看不见的城市》以奇特的想象虚构出许多城市。代表作还有《通向蜘蛛巢的小径》《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等。
[117]D:Ream是一支北爱尔兰乐队,1997年因一首作品Things Can Only Get Better被英国工党选为竞选主题歌而变得家喻户晓。布莱恩·阔克斯大学时曾担任过这支乐队的键盘手,后退出乐队,兴趣转向物理学。因为他认为探索宇宙的奥妙比唱流行音乐更激动人心。他还说过:“科学太重要了,它必须也不得不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118]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现在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一种将质子加速对撞的高能物理设备。
[119]超导环场探测器 (ATLAS),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用探测器之一。
[120]伽利略通过天空中不断运行的行星轨迹断定,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但地球上的我们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他因此得到一个启发,所谓运动总是在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否则我们无法判断和定义什么是动、什么是静。
[121] 法拉第实验发现了电流与磁场两个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
[122] 麦克斯韦用来描述法拉第电磁实验的方程,预测了某种波的存在。后来通过测量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强度比,发现了这个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299,792,458米,这也是光的速度。
[123] 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成立于1810年,由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兼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该校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对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124] 米列娃·玛丽克,塞尔维亚著名女数学家、物理学家。
[125] 魏玛共和国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
[126] 当引力源对物体产生作用力时,由于物体上各点到引力源距离不等,故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从而产生引力差,对物体产生撕扯效果。这种引力差就是潮汐力。
[127]事件视界指:每一个黑洞的周围都有一个数学上的曲面,它把外部宇宙同黑洞内部的时空隔离开来。这个面称为事件视界,因为对外部观测者来说,不管经历多长的时间,他们永远都不可能看到这个曲面内发生的任何事件。
[128] 谢尔顿·李·库珀(Sheldon Lee Cooper),别号“谢耳朵”,是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一个智商高达187的物理天才。
[129] 这部纪录片叫作《优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共三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