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技术革命的经济模式,恕我直言,是不可能长期发展下去的,它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今天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
Handwerker,Kaufleute,Bankiers是一套1997年德文版“欧洲经济史”当中的一本,讲的是1500年到1800年的欧洲经济史。书名的意思是“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这个题目其实折射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整个工业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里程碑:最早是手工业者出现,然后有了商人,最后是银行家和金融业产生。今天如果我们要讨论中国转型期等问题,就有必要重读一下这本书。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在早期一定是以手工业者开始。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有很多手工业者流浪各地,他们一路走一路打工,也一路传授经验,靠的是师徒间口耳相传的模式。这种手工业作坊式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一个变化,就是要过渡到大机器生产上去,两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量上的区别。假如说手工业作坊本来每天只能做两件,到了大机器生产每天就能做到20件、50件、100件。量多了之后自然就要出售,于是出现了商人,开始兴起贸易。
贸易继而带来大量的资本和盈利,这些盈利用来做什么呢?一部分被生产者或商人拿来自己享用,一部分则用于投资再生产,这很符合马克思主义资本论里面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描述。在这之后,如果需要继续扩大生产,就必须动用金融手段,这时就出现了银行家,他们靠金融手段换取了更多财富。其实金融业出现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大规模的外贸产生,大量地进行出口。
从手工业者到银行家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并不是说一个阶段完成之后就自动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里面其实一直伴随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过程,就是技术革命。是技术创新推动了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早先英国人发明纺织机的时候,欧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革命,然后经过所谓蒸汽机的时代,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生产革命。到最后,铁路的发明使人类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所以说,从手工业到机器生产,到内贸,到金融,再到外贸,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技术革命,这才是1500年到1800年欧洲经济的面貌。
反过来看今天中国,无疑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就,否则我们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不小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又一个不小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下一个不小心无非就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此外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所有这一切都缘于我们的财富积累非常之快。还有我们的外汇储备之多,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负担了。但是回头看看过去的35年里我们是怎么成功的?表面看,所有的经济阶段我们都不缺,从大工业生产到贸易,然后到金融,再到外贸,这些都经历了。但是跟欧洲当年相比,我们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伴随过程,就是技术革命。过去35年我们是在低成本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做世界工厂发家,然后向外投资,向外出口。但是我们缺少技术革命。一个没有技术革命的经济模式,恕我直言,是不可能长期发展下去的,它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今天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
经济学上有一个U形曲线,有些人也叫它微笑曲线[100],因为形状像一张微笑的嘴。我们以为自己在生产,在创造财富,但其实我们是处在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位置。它的上游和下游才是价值链上的制高点,上游是占有知识产权的设计,下游是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定价权。像我们这样处在中间的,那是在卖苦力。所以一个一百美元的产品里,中国大概最多只能赚到五六美元。
在中国过往没有技术革命伴随的经济发展中,虽然钱来得多,内部却是空的。如果说过去35年我们可以通过卖苦力获得成功,而未来35年,这种发展模式一定不可能持续。所以现在中国领导人不是提出“新常态”吗?因为旧有的经济模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的经济目前正处在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所有这些都是未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主讲 邱震海)
【Umstrittene Revolutionen欧洲对照下的中国经济】
从横断面上看,我们的经济体处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但是从发展进程上看,其实我们只相当于欧洲19世纪80年代的水平。
Umstrittene Revolutionen是1997年德文版“欧洲经济史”里的另外一本,书名的意思是“一场有争议的革命”,讲的是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所谓现代化,它的代名词就是工业化,即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从原来的农业生产形态转变为工业生产形态。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01]提出,在农业部门的人口向工业部门转化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到后来当农业部门人口减少,但工业部门的工作位置还没有被填满时,就会出现刘易斯拐点[102]。
欧洲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开始的。顺便说一句,欧洲最先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不是我们以为的荷兰或英国,而是比利时。只不过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太小,它最后没有像荷兰和英国那样形成横跨世界的大国。
按照人类经济史的一个铁定规律,工业化进行到二三十年以后,一定接着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因为当工业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业部门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富余出来的劳动力自然要流到城市里去。他们流到城市之后,就去承接城市里最没人愿意干的活儿,比如垃圾清洁工,比如餐厅、酒店里的服务员等等。
假如城市化进程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比如19世纪乃至20世纪早期的欧洲,就存在着贫民窟现象。今天的中国虽然没有贫民窟,但有大量的城乡结合部,那里的治安、卫生条件非常之差。据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由30年前的17%提升到现在的52%,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都是城镇。但这有什么意义呢?现在中国有3亿多农民进入城市,其中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并没有城市户口,剩下的农民工就生活在城乡结合部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做着那些城市人没人要做的工作。
城市化进程一旦开始,则是一个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五六十年的波澜壮阔的过程,所有的社会矛盾、贫富不均、利益冲突都会在这个时间段产生。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了1838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写了一部伟大的小说《雾都孤儿》,写尽了当年伦敦那些流氓无产者的众生相,也写尽了伦敦那个工业大城市的尔虞我诈。
我有一个大胆的预言,我们国家从1990年开始直到2040年,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城市化的五十年。到2014年,这个城市化进程恰恰过了一半,未来还有二十六年的时间要走。几年前我做过另一个大胆的预言,当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我说从横断面上看,我们的经济体处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但是从发展进程上看,其实我们只相当于欧洲19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中国有句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欧洲经济史不是为了钻古书堆,而是为了观照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发展。虽说中国的发展道路一定有其自身逻辑,但如果能避开别人的沉痛经验和走过的弯路,同时吸取他们的智慧融会贯通,对我们是很有益的。
(主讲 邱震海)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政府智囊”厉以宁解读中国的经济转型】
厉以宁,江苏人,生于1930年。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另著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等。
我们的各种改革措施在出台,但似乎总给人一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
当今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中的国家。所谓现代化也好,转型也好,第一步是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也就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他的这本《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当中所讲的第一重转型。我们不要以为这个转型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才开始的,其实它发端于清末,然后跨越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年,这么一直持续下来的。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此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在日本叫作明治维新,在中国即是自1864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的洋务运动则全面失败。乃至在1894年爆发的第一场中日战争中,中国被日本全面打败。
民国时期又兴起过一系列振兴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道路的努力。而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1979年这三十年间虽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领导人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当然,第一重转型最成功的实践,要数自1979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经过1992年我们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这一整个进程。
但关键是,就像厉以宁所说的,中国还有第二重转型。第二重转型是什么呢?就是体制的转型。中国要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也是一个转型。这个转型是从1979年开始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1992年或1993年才开始的。这个转型我们才走了二十多年时间,仍步履维艰。今天中国是市场经济吗?很多人说是,因为跟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比已不可同日而语。1956年中国东北的一个工厂要买一台打字机,还要千里迢迢派人到北京去审批,像这种可笑的事今天是不会有了。但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完全成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吗?显然也不是。看看中国的各级政府是如何介入经济的,经济背后又是如何有政治的运作的。否则李克强总理也就不会说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也就不会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政府要么越位,插手不该做的事;要么缺位,不去提供该提供的公共产品。
这双重转型,一个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向先进的工业国,一个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现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两者合二为一。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有一些是出在还没有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上,另一些则出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熟市场经济,要想把两个转型中的问题抽丝剥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把问题适度分开,分别来进行处理,这种逻辑上的方法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必要的。
更关键是什么呢?今日中国,我认为后一种转型相当程度上在阻碍前一种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多年,却走得非常艰难。我们的各种改革措施在出台,但似乎总给人一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这不能怪谁,这种转型确实非常艰难,而越艰难就越容易阻碍前一种转型。
今天和未来中国要做哪些改革呢?当然要做政府和市场职能的改革,要做土地的改革,要做财税的改革,要做金融的改革。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然而这一步改革什么时候开启?未来的成效如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我们将抱着浓厚的兴趣观察。这个改革完成之后还要有社会的改革,就是怎么样去培养社会力量的存在。最后还有法治的建设,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未来要做的努力。
厉以宁是现在一些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的研究生导师,他的思想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中共高层的决策,还有他们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逻辑上的思路会有一定影响。希望这本书也予以我们更多的思考。
(主讲 邱震海)
【SUPERPOWER?:The Amazing Race Between China's Hare and India's Tortoise谁是下一个超级大国?】
乔杜里·巴尔(Raghav Bahl),印度最大规模电视新闻及商业网络Network 18的创始人,该集团成立于1993年。
他虽然是一个印度人,但他的态度是客观公正的,他希望印度好,同时也不希望中国坏。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力量对比,被称为龙象之争。很多人为此写过报告,但是从这些报告当中我们很难得出一幅真实的图景。中国人普遍觉得印度非常落后,有一句玩笑是:“去了印度之后,觉得社会主义国家真好!”而印度人也对自己特别自豪,记得好多年前在一次会议上有位印度专家对我说:“哎呀,你们上海发展真快!如果我们再不奋起,十年之后上海就会超过孟买了。”像这一类的草率之言非常多,那么到底该如何从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对比中国和印度呢?
给大家介绍这本书,书名翻译成中文叫作《谁是下一个超级大国:中国兔和印度龟之间的急速竞赛》。这里面中国是兔子,印度是龟,龟兔赛跑谁会赢?作者乔杜里·巴尔是印度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是印度最大媒体集团Network 18的创始人,该公司与CNBC[103]、CNN合作播出节目;他的生意当中还包括《福布斯》[104]在印度出版的相关刊物。
我最欣赏的是,乔杜里·巴尔在这本书中对中印两国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纵向和横向对比,他的立场不偏不倚。他虽然是一个印度人,但他的态度是客观公正的,他希望印度好,同时也不希望中国坏。相比之下有很多人,他们觉得印度是民主国家,于是就一味说印度好,把中国的弱点给放大。
这本书对中印之间做了非常多的对比。比如对比了双方的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雷曼事件[105]之后,有一段时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于是有人就问,中国经济是不是快要衰落了?但作者说,此时龟兔赛跑才真正开始。
作者谈到印度的很多长处,包括印度人有很好的企业家精神,印度的国内市场发展蓬勃,以及印度人有会说英语的语言优势。他特别赞赏印度企业家的成就,说他们在全世界有很多大型企业,在美国也有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并且在创业方面亦有不俗的业绩。但我个人的看法是,作者可能受到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材料的限制,所以忽视了中国国内也有非常多成功的创业家这个事实。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其实一点都不输给印度。作者认为印度的一个短板在于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缓慢,中国在这方面则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做出诸多对比分析之后,得出的属于自己的感悟,这在本书的后记里面写得很清楚。他原先倾向于接受西方的观点,即中国虽然很强、发展很快,但是经济的增长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看好印度。但作者写完这本书之后,他看得更深了,得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对比,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首先他认为中国存在一种私人的自由,这个私人自由的含义,是指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赚钱,可以不受其他非市场的限制来进行消费,每个人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家庭怎么生活。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目前阶段还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另外他也特别指出,中国本身就有崇尚权威的精神传统,同时有很深的民族主义情结。
作者的这种看法,已经跳出了西方传统里将繁荣和民主挂钩的思维惯性,但同时他也警告,如果中国太过于有抱负、太过于专注自己的理想,可能会演变为一种侵略行为;太过于执着做好一件事情,可能会激起对手的不满,导致他们有一个反扑;而过于决断地做某件事,则可能会因为不计后果导致付出严重代价。所以他说中国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走苏联的沙文主义道路。
反观印度,作者认为很多西方人高估了印度的优势,就比如印度的民主。在作者看来,印度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强势政府,能够出面把人们最急需的农业、健康、教育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选举倒不是关键。他在书的最后非常看好当时还是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106],希望莫迪能够拯救印度,就像罗斯福曾经拯救美国一样。其实莫迪在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采取的很多举措,包括招商引资、建立经济特区等,都和中国的做法差不多。现在,莫迪已经是印度总理了,他能不能如作者的预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讲 朱文晖)
【China's Second Continent中国经济在非洲】
霍华德·弗兰彻(Howard W. French),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副教授。
中非之间的经济互动在未来几年会继续加速,进而引动一个趋势——欧美将逐渐退出非洲。
不久前我在中国中部一个省会城市的饭店里看到一块很大的标牌,上面写着“走出去到非洲投资”,让我不禁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好奇。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China's Second Continent。
书名的意思是“中国的第二个大陆”,它的作者霍华德·弗兰彻是《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站的站长。弗兰彻会讲中文,又在中非和西非生活过,所以他用中文采访过很多在非洲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然后写成了这本书。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一个西方记者的视野当中,中国人在非洲有着怎样的经济行为。
书的结构是按照国家来编排的,从东部的莫桑比克到西部的塞内加尔,作者一共走过七个非洲国家。他采访了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中国人,并且尝试和他们交朋友。他在非洲也吃了不少苦头,比如路况不好、住宿条件很差等等。经过大量访谈之后,作者认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行为进展非常快,据他估计,非洲已经至少有100万中国人,而且会越来越多。
综合来看,中国进入非洲的有两种主要的经济行为。第一种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投入的各种援助项目,包括铁路、公路、电力等在内的大型设施建设。后来,这些承包商方面有一些技术人员或工人发现非洲是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大陆,就留了下来。他们以及被他们吸引来的人就形成第二种进入非洲的开发者,是民间自发产生的。这第二种人的特点是特别能吃苦,他们往往不是来自中国的大城市,而是一些中西部地区,或者像粤东、汕头这类有打拼传统的地区。他们觉得中国大陆人口众多,已经没有什么竞争机会,所以就到非洲来,在这里开展各种生意。比如有从事矿产开发的,有经营冶炼的,有开餐馆的,还有在街边卖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小商品的。非洲的天气特别热,他们和当地的文化环境也很难融到一起,所以生活很苦。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特别强调吃苦精神。
我觉得这本书揭示出了一个新的现实,就是中非之间的经济互动在未来几年会继续加速,进而引动一个趋势——欧美将逐渐退出非洲。该判断的主要理由还是那两个字——吃苦。因为非洲的环境确实非常艰苦,而欧美对非洲现在出产的资源,需求并不如中国迫切,比如矿产资源。另外非洲有全世界最大的可用于农耕的荒地,若干年之后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但欧美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再不能吃苦自然就会逐渐退出非洲大陆。反观中国,那些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企业家精神和吃苦精神的移民群体正源源不断来到非洲,在这里开展各种经营。
但霍华德·弗兰彻也提出,在非洲的中国人如何与当地有更深入的互动,使其经济行为能很好地照顾到当地的文化、社会、自然和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行为提出的批评。并且他还尝试与非洲当地的劳工组织,尤其是受过西方教育、在非洲一些都市相对生活得比较好的NGO负责人进行沟通,来发现中国在非洲投资行为和经营行为当中的疏漏。
但是纵观整本书,你会发现中国人在非洲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非洲基础设施的面貌,而且改变的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同时我们看到非洲政府和非洲大部分人民是欢迎中国进来的,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买到以前根本支付不起的一些商品。比如以前经常听说非洲人是不穿鞋的,但他们现在可以穿鞋了。非洲是一块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大陆,这里将提供二十年之后世界主要的劳动力。所以在未来二十年间,中国——特别是在西方不断提出批评之声的背景之下——该怎样有效地经营好非洲经济,就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主讲 朱文晖)
【《道德战争:现代中国在价值观上的挑战》道德文明上的竞争力】
张东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起源、社会发展规律及哲学研究。
人类社会其实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以力服人,到以法服人,到以财诱人,最后以德服人。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超弱化、多强并起的变化中,中国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东西方的政治学家们就此讨论得非常热烈。香港科技大学的张东才教授有一本书,叫作《道德战争:现代中国在价值观上的挑战》,谈及的不是经济竞赛与军事角力,而是软实力竞争,或言之,是道德与文化价值观的力量之争。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它既有对价值观基本概念的界定,又有对作为价值观产生基础的社会发展历史的概述;既有全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价值观演变的脉络,又有中国将如何建立一种价值观体系的探索和建议。全书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行文流畅,感觉良好。
作者认为一个大国只有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才能够打赢对手,进而引领全球。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但要赢得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较量,还要赢得道德文明上的较量。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是否拥有一套足以使人信服、使人自豪的价值观,能以此来凝聚国民的共识,并且被其他国家的民众所重视。这套价值观需要符合一些必要的条件,它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经得起反复的辩论。它不能靠单向的宣传,而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也必须能够配合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还应该吸取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知道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该如何去改善。
这本书共有八个篇章,第一篇的标题是《现代的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一套新的价值观?》,作者提出中国要发展软实力就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取得共识呢?他说,这个价值观首先要为人们提供一种理想,让人们感觉在心理上有吸引力;第二应该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集中。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没有理想只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很难进步,但是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利益存在,也是很难发展的。
第二篇的标题是《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述了价值观的基本定义和起源,以及价值观随社会发展的变化。作者认为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一种影响人的判断或行为的准则,它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精神,或者是一种被当时社会推崇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是一种现代词汇,但它的内涵其实很古老,自从人类的群居社会出现之后,就需要有相应的道德原则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价值观与人性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人性包含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先天因素是作为高级动物的本能,是一种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社会上的关系是靠当时当地由社会群体界定的关系。比如现在的媒体广告刺激对消费的欲望,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另外这本书还具体回顾了什么是奴隶社会价值观、封建社会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以及反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反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苏联模式。
第三篇的标题是《人类正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作者认为我们正在进入的新社会发展阶段,应该叫作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第四篇是《现代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价值观?》。第五篇是《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第六篇是《价值观的可操作性与局限性》,其中有如何看待民主和西方价值观的部分,值得深入阅读。第七篇是《如何在制度上体现新的价值观》,讲到中国应建立怎样的社会体制的问题。最后第八篇,《中国人要走自己的路》。
作者张东才教授是一位生命科学家,所以他把社会作为一个生命体去观察研究,认为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细胞与人体的关系是非常相似的。每一个社会人都有其独立的生命,但人类又必须紧密合作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重大问题,里面的人就要付出痛苦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群体的利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个体的安全和幸福已经融入到群体的命运之中。
这本书可以说既有广阔的视野,又强调科学的思维,同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如何发扬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平衡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都提出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对于社会演化的规律更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比如他说人类社会其实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以力服人,到以法服人,到以财诱人,最后以德服人。他又提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其实都有一些圈子在轮流主宰这个社会,比如说武力的圈子、法律的圈子、财力的圈子、民众的圈子、精英的圈子、思想的圈子。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正由一种怎样的圈子在主导社会价值观的走向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而将来社会要朝怎样的一个方向发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得到作者的一些建议。
(主讲 吕宁思)
【《世界秩序》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秩序】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 ),德国出生的犹太裔美国外交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尼克松政府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另著有《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大外交》《论中国》等。
其实无论和平与发展,还是战争与革命,都无法完全描绘今天的世界秩序。
World Order这本书的作者,名字一听大家都知道,就是基辛格。书名翻成中文是《世界秩序》。基辛格了不起,如今已经九十几岁高龄了,但你猜这是他写的第几本书了?第十七本。而且离他出的上一本书仅仅过了三年。他的上一本书是《论中国》,书很厚,以一本书专门论述一个国家,这在基辛格之前从没有过,只有中国能入他法眼。我觉得九十几岁高龄的老人家现在应该天天喝茶、睡觉、散步才对,要么就是去看医生,他居然能每三年写出一本书,不得了。
基辛格为什么要写世界秩序?因为今天的世界没有秩序。今天世界面临的国际秩序到底是和平与发展,还是战争与革命?这两派可谓谁也说服不了谁。两者都曾试图用一种理论框架来描述当时的世界格局,以决定一种世界秩序,但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无论和平与发展,还是战争与革命,都无法完全描绘今天的世界秩序。
如果用和平与发展来描述的话,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世界并不和平,到处都有战争——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反恐战争,还是叙利亚或中东这样的战争,或者东亚地区面临的各种因潜在领土争端和民族恩怨情仇可能引发的战争。反之,用战争与革命来描述当今世界也不合适,因为今天已经不是革命的时代,更不会因为革命引发战争,换句话说,不会以所谓意识形态或某种主义引发战争。
那么今天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冷战结束二十多年了,我们发现和平依然在望,但战争络绎不绝。革命虽然没有了,但很多旧的意识形态或观念,还在人们尤其是西方人的头脑里存在。世界上缺乏一种理论来描绘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秩序,于是老人家基辛就写了这本书。
说到基辛格,中国人对他都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秘密访华[107],才开创了1972年尼克松与毛泽东的历史性握手。基辛格在美国也很有名,第一同样是因为他促成了中美建交,第二则是因为冷战期间他斡旋于东西方之间。美国有过那么多走马灯般频繁更换的国务卿,但基辛格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长久不衰的名字。
基辛格基于他多年政治学教授的积累以及国务卿履历的历练写下了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总共有九章,首先讲到世界秩序的多元性,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108]开始讲起。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109],战争结束后就在德国的威斯特发里亚签署了这份条约,正式确定了民族国家以及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到今天已过去将近四百年了。可是到了1999年,这一准则在科索沃战争中遇到了第一次挑战,到底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再后来又遭到过反恐战争的挑战,加上中国的迅速崛起,东亚地区也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西方人脑子里现在是一团糟。
书的第二章讲18、19世纪欧洲大国之间政治平衡的游戏和规则,今天所有的世界秩序理论都是从欧洲过来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讲伊斯兰世界与今天西方世界,以及伊朗和美国的关系。再之后,第五章就讲到了亚洲。讲到亚洲就绕不开中国,绕不开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绕不开亚洲地区在民族矛盾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加上现在新的地缘格局造成的战略上的冲突。
到了第六章,基辛格在里面探讨了亚洲的国际秩序与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提到了亚洲地区究竟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的问题。基辛格认为,今天亚洲要想形成一个像欧洲那样的国际秩序恐怕是不可能的,亚洲国际秩序的形成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然后又讲到美国自身对世界秩序的观念。最后的结语就是,我们的时代到底还有没有世界秩序?
坦率讲,基辛格也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答案,他并没有提出理论。我想在未来几十年内,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政治家或哲学家,能够对今天和未来的世界秩序提出一种完全能够描述又有指向性的理论。不过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探讨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也在传播这方面的思考,以便让民众都能一起来思索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秩序到底该走向何方。尤其我们身处的东亚地区,到底是对抗关系还是伙伴关系?如果说对抗不行,伙伴也不行,那么在对抗与伙伴之间能不能走出第三条道路?我想这是基辛格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
(主讲 邱震海)
【Third World America美国正在走向第三世界?】
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1950年出生于希腊雅典,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共同创始人,该网站是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网站。
乍看之下美国是强盛的,但是作者从另一个侧面发现,美国可能连第三世界都不如。
Third World America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书名的意思是“第三世界的美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听到一定要疯了,因为奥巴马说21世纪美国要做领导者,但现在居然有美国国内的畅销书作家认为美国已经是第三世界了。再看书名下面的小标题,奥巴马更要吓死了,小标题是“我们的政治家正在如何抛弃中产阶级并出卖美国梦”。哇,这不得了!一看就是一本批评美国的书。书的作者阿里安娜·赫芬顿是个女作家,出生于希腊雅典,16岁时移民到了美国。
这本书写于2009年,出版于2010年,距今已有几年的时间了。2009年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最低潮的时期,2008年9月发生两房危机[110],美国经济一蹶不振。奥巴马要救市,搞得我们中国也投进去4万亿人民币,挽救了中国经济,也挽救了世界经济。2010年,美国国内两房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达到了最低谷,那时去美国买房的人都赚了,美国的楼价跌得非常厉害。对外奥巴马则赶紧从小布什制造的两个泥沼——一个伊拉克战争,一个阿富汗战争——当中拔出腿来,把目光转向了亚洲,宣称要重返亚太,引起很多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反弹。所以到了2011年,奥巴马不能提重返亚太了,改称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些就是本书出版前后的时代背景。
情况往往就是这样,当经济跌到谷底时,自然让人产生很多反思;反之当经济情况良好时,就会有膨胀,我想这是人性使然。但这本书还不只是痛定思痛,它揭示出来的很多东西确实触及了美国问题的本质。比如作者提出,今天美国虽然有一流的科技、一流的军事、一流的精英,但是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草根阶层,他们的生活可能连中国的很多草根还不如。美国的中产阶级由于受到两房危机的影响,经济上正在承受很大的损失。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乍看之下美国是强盛的,但是作者从另一个侧面发现,美国可能连第三世界都不如。
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描写美国呈现出的第三世界惨象,包括治安问题等。关键到了后面,作者开始探讨到底谁扼杀了美国梦,以及美国如何拯救自己。英文当中有一句话很有趣,叫作Back to the future,表面看在往前走,其实是在倒退、走回头路。作者说美国的未来似乎就像这样,面临的是一个第三世界的未来,但美国应当自己拯救自己。如何拯救呢?她提出了一些看法。
美国自1964年开始,针对选民有一个“全国选举调研”,问选民认为美国政府是为所有人利益服务的,还是受大财团控制的?在当时,只有29%的民众认为是大财团在统治美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增长到76%;到了2008年,又增长到80%。这时美国人就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作者又提到,不仅美国的经济是被大财团控制的,就连美国的政坛也被操控于小圈子之手。政客们这里干不下去了就换到那里干,都是熟面孔。所谓美国梦都是骗人的。作者问道,美国中产阶级的发言权到底在哪里?舞台到底在哪里?虽然中产阶级是沉默的大多数,轻易不发声,但中产阶级一旦被惹恼,走上街头,基本上就是一个政权要面临倒台的危险时刻。显然美国在2010年左右面对的就是这种局面。
要改变困境,作者认为第一要改变美国的民主制度。听到这里,不要急于反驳,也不要欣喜若狂,作者的意思是从具体方面着手改变。民主当然是好东西,但民主的模式需要改变。作者认为可以先从民主竞选的游戏规则改起,然后从培养一流的教师入手,改善美国的教育。所以作者不是在情绪化地批评美国,也不是要否定美国民主,而是有建设性地提出具体的药方。她的这本书已经出版几年了,可以拿来对比一下今天的美国有没有改变。
(主讲 邱震海)
【America:Imagine a World without Her想象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
迪内希·德·索萨(Dinesh D'Souza),印度裔美国人,生于1961年。曾在里根时代任白宫政策分析师,2010—2012年担任纽约国王学院校长。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思想家之一。另著有《奥巴马的美国》等。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确实还难以想象。
Third World America是一本唱衰美国的畅销书,有些人看了之后觉得很爽,乐于看到美国的衰败。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遭遇关门危机[111],当时就有人说,美国政府都关门了,说不定美国也差不多要关门了,这个超级大国真是不行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甚成熟的看法,其实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恰恰证明美国虽然经济不景气,但美国的国会、联邦政府用钱审慎,美国对政府用钱的监督也非常严格。所以美国是一体两面,某一方面看是一个正在衰败的美国,美国梦几乎都要破产了;但另一方面,美国确实还很强盛。2009年到2014年这五年间,美国经济一边在衰退,但一边也在复苏,复苏主要源于创新。其实2008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也是因为创新太多而监管不足,这一点格林斯潘责无旁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但后来美国创新依然不减(美国的灵魂就是创新),再把监管补充到位,危机不就渡过了吗?
另外,美国现在实现了自尼克松时代就梦寐以求的、四十年来没能实现的能源独立。作为世界第一强国,也是能源消耗第一大国,美国现在的天然气供应不仅能做到自给自足,居然还可以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绩。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如何做到的?她不吃饭了吗?非也。这是因为美国发明了一项页岩气[112]开采技术。页岩气储藏在地球深层,储量非常丰富,但是开采十分不易。美国这次又是依靠创新,发明了页岩气开采技术,极大地压低了世界的天然气价格,把靠着丰富天然气资源吃饭的俄罗斯逼到了墙角。所以,一个是正在衰退的美国,一个是继续保持创新活力的美国,哪一个美国才是真的?要我说,哪一个美国都是真的。
介绍America:Imagine a World without Her[113]这本书给大家,书的正标题是“美国”,副标题有意思,翻译过来意思是“想象一下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是怎样”。美国人这话说得太大,在我看来,世界若没有美国,依然过得很好。
从我们中国的角度来说,没有美国作为老大,我们中国就是老大;没有美国搞搞台湾问题,搞搞日本问题,搞搞东亚的秩序问题,也许我们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会更好。当然,这一半是玩笑之言了。但同时,美国确实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某种程度来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确实还难以想象。
那么美国到底有哪些方面让世界觉得没有美国不行呢?比如说美国的价值观。虽然中国有很多人不喜欢美国的价值观,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依然绑着美国的价值观,比如东南亚国家就是典型。以前有位东南亚政治嘉宾上过我的节目,他说我们很需要中国,希望中国拿钱请我们吃饭,我说好。但他又说,我们希望美国拿枪保护我们,听到这话我的脸就沉下来了,我就问他那你希望日本干吗?他说也许希望日本跟我们上床吧。
让中国用钱请他吃饭,让美国用枪保护他,然后跟日本人上床,这当然也一半是玩笑话了,但背后是一种黑色幽默。所以,世界秩序的维护确实和美国有很大牵连,世界离开了美国恐怕还真要大乱。当然,美国的影响如果矫枉过正,世界也会大乱。因此基辛格会说,这个世界在21世纪需要一种新的权力平衡,左边是美国,右边是中国;左边是一个已经崛起的守成国,右边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
这本书的作者迪内希·德·索萨经常被美国媒体采访,他是个印度移民,大概在十几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他在美国不但帮美国的政治家竞选,自己也想去竞选。同时他还拍电影,写畅销书,算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对美国一代人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提出的世界离不开美国的观点,我似乎找不到很好的理据推倒;就像那本认为美国正走向第三世界的书,我同样找不到充分的理据推倒。昨日美国国内有人唱衰美国,今天美国国内就有人唱盛美国,可能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美国这个国家,正在被别国追赶,正在被我们追赶。美国这个国家,也许我们依然不能忽视。
(主讲 邱震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