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地理知识全知道-“中国环保第一人”曲格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20世纪70年代初,查遍中国所有的汉语词典,也找不到“环保”这个词。4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组合在一起的,是被称为“中国环保第一人”的曲格平。

    曲格平1930年6月生于山东肥城,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担任保定胶片厂副厂长、化学工业部处长、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处长。1971年3月,北京发生了官厅水库污染事件。市民们由于吃了该水库出产的鱼,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一事件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调查结果发现是水库的水被污染了。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为治理官厅水库成立了领导小组,曲格平是成员之一。一段时间之后,水库污染被有效地控制了。这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项污染治理工程。

    1972年,曲格平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对会议情况进行总结时,与会代表们惊异地发现:当时中国所理解的环境问题和世界所谈论的环境问题并不一样——中国认为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而世界谈论得更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森林生态系统等“大环境”。曲格平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世界环保会议开启了他心灵的这扇窗,从此他闯入了一个全新而神圣的事业——开创和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

    当时的中国,人们只知道“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却并不知道还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对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好治理,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专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最后,曲格平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照英文直译过来,叫“环境保护”。

    1976年,曲格平来到了内罗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首任代表。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查阅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资料,思考着中国的环保之路究竟如何走。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比如曾经烟雾弥漫的雾都伦敦,70年代后再没有发生过烟雾事件;泰晤士河一度被称为“臭水沟”,莱茵河曾被称为“欧洲下水道”,但后来它们都相继变清;就连有“公害列岛”之称的日本,许多河流和城市的环境状况也都有明显改善。曲格平注意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巨额资金和人民健康为代价的。在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和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这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能行得通吗?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思考,曲格平得出结论:中国不能冒这个险,中国应该有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他指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的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在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之后,曲格平又历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局长、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在改革开放初期,曲格平大胆地提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国情制定了8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在全国普遍实施,从而使中国在经济倍增的20世纪80年代,避免了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为开创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的时候,曲格平就有这样的想法:通过新闻媒介,用舆论工具向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行为宣战,让环境意识深入到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心中。1993年,曲格平调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他开始着手实施这一酝酿已久的想法,这就是后来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实施的“中华环保世纪行”。

    曲格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表彰他在制定、指导和执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政策方面的献身精神和优异成就,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曲格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质奖章”。1992年6月,曲格平荣获联合国环境大奖,这是目前世界上在环境领域里的最高荣誉。

    知识链接

    曲格平先生不仅是我国环境保护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事业的奠基人。在他的热情关心和指导下,1977年,清华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都设立了“曲格平奖学金”,以鼓励高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等相关研究,鼓励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努力奋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