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地理知识全知道-四季的形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季变化,是地球的一大自然现象,春夏秋冬的形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地球绕太阳转叫公转,转一周为一年。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也不同。每年夏至(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度26分,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作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到了秋分(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再向南移动,到了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度26分上,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叫作南回归线。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返回来向北移动,到了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又直射赤道;春分以后,太阳直射的位置进一步向北移动,到了夏至,太阳又直射在北纬23度26分。

    在赤道附近,太阳几乎都是直射的,特别是中午时分,太阳总是在天顶附近,因此,气候终年炎热;在南、北两极地区,又因为太阳斜射的程度很大,地面接收太阳的热量很少,冬至前后的北极地区和夏至前后的南极地区甚至终日不见阳光,所以终年寒冷。又因为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摆动的,当太阳直射位置偏在北半球一边,即从春分到秋分时,北半球接收的热量逐渐增加,气温升高;到了夏至以后,气温更高,这就是北半球的夏季。相反,在这一段时间里,南半球接收的热量却逐渐减少,气温降低,所以这时是南半球的冬季。同样道理,从秋分到春分,北半球从秋季逐渐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从春季逐渐进入夏季。

    正是因为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周期的变化,所以南、北半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也产生了有周期变化,于是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我国传统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但是,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与此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有趣的是,地球上最宜人的时候并不在春分和秋分,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天气也不出现在夏至和冬至。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洋和大气均需要时间,大气的冷却同样需要时间,这与地面附近气温的昼夜变化类似。一年时间内入射短波辐射能量,在夏至时最大,在冬至时最小;射出长波辐射能量在夏至后一个月达最大,冬至后一个月达最小。所以气温也在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达到最高和最低。同样,一年内入射辐射能量在春分和秋分时达到全年的平均值。射出辐射在春分和秋分后一个月达到全年的平均值,所以春分和秋分后一个月,那时的气温是全年中最宜人的。在海上,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不是出现在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而是出现在夏至和冬至后两个月,即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

    知识链接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平面和黄道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