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知识枕边书:地理知识全知道-伦敦上空的“无声杀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公里的称为轻雾。雾的主要成分是小水滴或冰晶,如果雾中的悬浮颗粒物较多,则被称为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黏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而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世界上最著名的多雾之城是英国首都伦敦,它素有“雾都”之称。据统计,伦敦的雾天,每年可高达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个“雾日”。特别是在潮湿寒冷的冬季,大雾弥漫,数日不散。每当大雾降临,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是游弋在伦敦上空的“无声杀手”。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事件发生以后,舆论哗然,英国政府被迫对致害原因组织调查。由于这样大范围的环境污染调查是破天荒第一次,工作难度大,组织又不得力,始终弄不清主要原因是什么,也就无法采取最有力的防治措施,以致在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几次烟雾事件。直到1963年,污染调查才算有了头绪,致害的主要原因是烟尘和二氧化碳的协同作用。原来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的成分,它能促进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被水汽吸收,变成硫酸液沫,或附着在飘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支气管炎、肺炎和心脏病,从而加速了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1952年的“烟雾”事件引起了英国民众和政府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并且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后来,英国经过多年的努力,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伦敦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改观。到1980年,大气中烟尘的浓度已降低到20年前的1/8。从1975年起,雾日减到了每年16天,现在更减少到只有几天。由于污染严重而绝迹了多年的100多种小鸟,如今重新飞翔在伦敦的上空。过去种不活的花,现在生长良好。房屋和纪念性建筑物也不再受煤烟的熏蚀了。

    知识链接

    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作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它与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以及1959年发生在墨西哥波萨里卡的烟雾事件一起,被当作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