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探索之旅-解密哺乳家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哺乳类属于恒温、脊椎动物,身体长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由乳腺哺育后代。哺乳动物在动物发展史上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但是,你真的了解这些哺乳动物吗?为什么狼喜欢群居?鼹鼠一天可以挖多长的地洞?河狸为什么要在水里筑坝?为什么座头鲸要唱歌?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冷?哪种动物奔跑的速度最快呢?

    为什么牛没有上门齿和犬齿?

    每当你看到牛时,它总是在不停地吃草,如果我对你说牛没有上牙,你大概不会相信。其实说牛没有上牙,那只是说它没有门齿和犬齿。它还是有前臼齿的,也就是常说的槽牙。这是为什么呢?

    动物界中的食肉类动物在捕食动物时常常需要用门齿和犬齿。而牛则是食草类动物,它不需要这些牙齿。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说,常使用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牛从来不啃咬动物,上门齿和犬齿也就渐渐地退化没有了。

    贴士: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脱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妨碍牛吃食物,因为牛是反刍动物,它的舌头既宽又尖,在舌背面,长有一个椭圆形的隆起,两侧分布有很多已经角质化的“乳头”。在上门齿和犬齿的部位则形成了一种叫齿板的装置,齿板极硬,能代替门齿。当牛吃草时,先伸出舌头卷起饲料,送到上须齿根和下须门齿中间,靠牵引头颈,把草切断,然后简单地吃下去,吃得差不多时就会从胃里返上来,然后用上下两排臼齿把食物研磨得更碎,再吞进胃里,以便于消化吸收。这就是反刍动物的一些特点。

    牛科的动物都没有长上门齿和犬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牙齿的方法对动物的种类进行分辨。我们在考查动物的化石时,一般都会先从牙齿上进行鉴别。

    为什么骆驼不怕风沙?

    骆驼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靠着这些水,骆驼几天之内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沙漠地区的雨量极少,而且分配极不平衡,每年的雨量只有一两次,因此,沙漠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白茫茫的风沙往往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在这样恶劣气候的地区,一般的动物行走都很困难。可是素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却不怕风沙和疏松的沙土,只好踏踏实实地向着目的地前进。

    贴士: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

    骆驼的外表算不上好看,浑身毛蓬蓬的,背上还长有驼峰,脖子和腿都非常长,行动看上去非常笨拙,骆驼叫的声音也不太好听。它身上的毛长得极厚,在沙漠地区的寒冬时节,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体温,它的四条腿比较长,掌蹄长得又扁又阔而而且富有弹性,这样,在沙里行走时就不会被陷进去。

    骆驼不惧怕风沙。因为它的鼻子和眼睫毛的结构非常特殊。它的鼻孔往里面走,因而不惧怕风沙。

    牛是怎样吃东西的?

    牛在吃草时能够大吃大嚼,把胃撑得饱饱的,但是吃进去的草未必就能够消化。牛在休息的时候,能够把吃进胃里的草重新返回到嘴里进行细嚼慢咽,从而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

    牛胃和人胃不同,一般动物的胃由一室组成,而牛的胃则是由四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皱胃上长有皱上皮,能够分泌胃液,其他三个胃是食道的变形。皱胃的体积最大,其他三个加起来还不到它的一半。瘤胃与食道管相连,前下方又与四个胃中最小的一个相连,这个胃的四面全是六角形小格子。所以叫网胃,又叫蜂巢胃。网胃靠一条食道沟可通食道。另外还与椭圆形的瓣胃相连。瓣胃的内面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皱褶,它的一端又与梨形的皱胃相通。

    贴士:牛属和水牛属家畜的总称,包括4个种,具有多种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皮属工业原料;牛还可为农业生产等提供役力。

    牛吃草时,往往没嚼啐就吞下去了,混有大量唾液的食物能够暂时储存在瘤胃中,食物被唾液浸软后,经过细菌和原生生物(细菌、真菌、纤毛虫)的作用、发酵、分解,再进入网胃,存在于瘤胃和网胃中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把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进入口中然后再进行细嚼,咀嚼后细碎和较大的食物就会经过瘤胃和网胃的底部,进入瓣胃,最后进入皱胃,然后进行充分的消化,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牛在休息时还不停咀嚼的缘故。

    在牛瘤胃中储存的草,能够不停地返回口中咀嚼,然后把磨碎的食物,送回瓣胃和皱胃中去,这种现象就叫反刍,这种反刍过程可以反复进行,直到食物被充分分解为止,这就是反刍类哺乳动物的一大特点。

    为什么象用鼻子吸水不会呛进肺里?

    人们都知道,人在游泳时,常常用嘴来换气,如果水吸进人的鼻子里,就会呛到肺里去,让人咳嗽不止。然而,在天气炎热时,体形庞大的象就会走到小河里或水池边,用长长的鼻子把水吸进去,然后喷洒到身上给自己洗澡,十分悠闲自得,水并不会呛着它。奇怪,难道大象就不怕吸入的水呛到肺里去吗?答案是肯定的。那是什么原因呢?

    贴士: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

    原来,大象鼻腔结构很特殊。虽然大象的气管和食道相通,但是在大象鼻腔后面的食道上方,长有一块软骨。大象在用长鼻子吸水时,水就会进入鼻腔,由于大象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喉咙部位的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促使食道上方的这块软骨暂时将气管口盖上,水就由鼻腔进入食道,而不会进入气管,因此,就不会通过气管呛入肺里。当它重新喷出水后,软骨又会自动张开,以保持正常的呼吸,这种动作非常协调。

    黄鼠狼怎样吃掉刺猬?

    在盛夏的夜晚,我们常会看见刺猬顺着墙根溜达,白天,刺猬则潜伏在洞穴里睡觉,到了夜晚,它们才会出来觅食。刺猬以蚯蚓、蝼蛄之类的虫子为食,有时也喜欢吃些像枣之类的小型果实。

    刺猬肉味道鲜美,因此,刺猬常常是食肉兽捕食的对象。可是刺猬也有保护自己的办法。它会立即缩成一团,整个身体向腹面卷成一个钢针四射的刺球。食肉兽干着急也没办法,最后只好扫兴而去。

    贴士:黄鼠狼是小型食肉动物,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黄鼬很少以鸡为食。

    但是,刺猬却逃不过它的天敌黄鼠狼。黄鼠狼是食肉动物,到了晚上它们才会出来活动。当然,它们从来不会放过刺猬这样的美味佳肴。人们不禁要问,黄鼠狼是如何捕捉刺猬的呢?原来,黄鼠狼的肛门里长有一种臭腺,必要时能随时分泌出大量臭液。黄鼠狼的臭液威力很强,是对付敌害的一种武器,一旦被敌害追赶,当敌害的嘴接近它的屁股时,它会立即喷出臭液,熏跑对方。

    黄鼠狼在攻击刺猬时,就会缩成球形,尽管这样,也会留下缝隙,黄鼠把屁股对准缝隙,注射进臭液。不一会儿,刺猬被麻醉了,失去知觉后的刺猬身体就会重新伸展,这样,黄鼠狼就能把刺猬咬死,美美地饱餐一顿!

    猫为什么爱吃老鼠?

    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可是,关于老鼠为什么会成为猫的口中食,一直以来也没有一种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说法,似乎只能用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来解释。实际上,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各国的动物学家们。

    2007年,经过多年探索的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穆勒博士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穆勒发现,猫不捕食老鼠后,它们的“夜视”能力就会迅速降低,变成“瞎猫”。

    人们都知道,猫的眼睛富有变化,它的瞳在一天之内可以数次变换形状,有时又大又圆,有时会眯成一条细线,有时还会变成一个枣核。

    贴士:猫从高处掉下或者跳下来的时候,要靠尾巴调整平衡,使带软垫的四肢着地。请不要拽猫的尾巴,这会影响它的平衡能力,也容易使猫拉稀,减短猫的寿命。

    猫多在夜里活动,白天常常休息,它的眼睛为了适应这种生活习性的需要,可以随着光亮度变化。特别是在夜间,猫的又圆又大的瞳孔还会闪闪发光,如果用手电筒照射它,瞳孔就会立刻变成一条细线。猫眼这种能调节光量和迅速变化的特殊本领,和许多夜行性动物是一样的。

    可是,猫的这双明亮的眼睛还没有老鼠的一半功劳呢!原来,有一种叫“牛蟥酸”的物质能提高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可是猫不能在自己体内合成牛蟥酸,如果体内长期缺乏牛蟥酸,猫在夜间就会由“一目了然”变成“睁眼瞎”,最后丧失夜间活动能力。但是,老鼠体内却有一种特殊物质,能自行合成牛蟥酸。所以,猫只有不断捕食老鼠,才能弥补体内牛蟥酸的不足,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夜视能力,正常地生存下去。

    穆勒认为,目前大城市中的猫正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因很少或几乎不吃老鼠,猫的夜间捕鼠能力大大降低,而这种降低又使它们少食鼠肉。这样下去,现代猫的捕鼠能力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啦!

    为什么狼要对着月亮长啸?

    传说很久以前,狼和天神的女儿偷偷结为夫妇,天神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把女儿带走了。狼伤心欲绝,妻子哭着告诉它:下次月圆之时,就是它们的相会之日。可是,狼在月圆之日并没有等到妻子,于是,它站在山的最高处对着月亮长嚎,呼唤妻子回来。从此,一到月圆夜,狼就要对月长嚎。传说当然不足为信,然而狼喜欢对月长嚎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动物行为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狼嗥叫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狼群中的级别,如果是在狼群中处于较低地位的狼,它的声音也会适度地降低,但绝不允许比头狼更低沉,它的嗥叫声的长度是头狼的3~4倍。二是为了在捕猎过程中召集狼群。狼是典型的集群作战猛兽,它们捕猎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长距离联络、团队作战,狼群便选择了这种草原上最先进的联络讯号——嗥叫。三是与繁殖习性有很大关系,在繁殖期,狼往往通过发出嗥叫来寻找配偶。

    贴士:500万年前,狼开始在地球上出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较具备强者实力的动物已灭绝,可狼却生存了下来,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狼嗥叫的原因初步探明,那又该如何解释它喜欢对月长嚎呢?人们注意到:在天气晴朗、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听到从几千米外传来狼的嗥叫。有时是整个狼群一起嗥叫,有时是一只狼孤独地长嚎。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狼在月圆之夜会更活跃,所以叫得比平时更欢。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人们受了有关狼人传说的影响。传说狼人会在月圆之夜化身为狼,因此在月圆之夜人们会格外注意狼的嗥叫,久而久之,就不自觉地把月亮和狼嚎联系在一起。到底哪种观点更正确,仍有待于动物学家进一步研究。

    为什么浣熊要洗食?

    一天深夜,家住加拿大北部一山下的切斯听到院子里传来鸡叫声,他隔窗一看,两只浣熊正抓着一只老母鸡夺门而出。切斯连忙追赶,追到一个水塘边时,他发现那两只浣熊正在水边洗母鸡,它们不顾母鸡挣扎,将母鸡浸入水中,拎起来抖一抖,反复几次,好像怕洗不干净似的。浣熊一看到切斯,就丢下母鸡逃跑了。那么,浣熊为什么要将母鸡浸入水中清洗呢?

    贴士:浣熊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当受到黑熊追踪时,它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还要躲进树洞去冬眠。大部分生活在加拿大,晚上十二点后出门,加拿大人把它称为神秘小偷。

    这就要从浣熊的习性说起了。浣熊是分布于美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一种杂食性动物,既吃鱼、蛙或小型陆生动物,也吃野果、坚果、种子、橡树子等。有趣的是,它每次逮到虾、蛤、鱼或青蛙等食物时,从不张嘴就吃,总是用前爪抓住,在水里洗一洗,或者边洗边吃。在吃食的时候,它还要不停地洗手。要是找不到水,不能洗食,它宁可饿肚子也不吃食物。由于它具有洗食的特性,人们就称它为“浣熊”。那么,浣熊洗食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浣熊洗食是一种本能,它来自祖祖辈辈的遗传。也有人认为,这是浣熊十分喜欢清洁的原因。可是,有人仔细观察过浣熊的洗食行为后发现,浣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见清水才洗,它用于浣洗的水通常是泥水,而且比它手中的食物还要脏,这说明浣熊的浣洗行为并非出于爱清洁。于是。又有人推测:浣熊洗食是因为它喜欢玩水中的食物,也许这样吃起来更有滋味,这也符合它喜爱玩耍的个性。以上说法,到底哪一种更准确,目前尚无定论。

    斑马的条纹有什么作用?

    20世纪50年代,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各大城市的街道上车流滚滚,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于是,英国人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由于这些横线看上去像斑马身上的斑纹,因而得名“斑马线”。有了醒目的斑马线,行人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其实,斑马身上的条纹与斑马线有着同样的妙用。

    科学家发现,斑马身上的条纹如同一件隐身衣,可以帮助它们防止天敌的袭击。当狮、虎、狼等猛兽出现时,只要头马一动,所有的斑马都能迅速跟着逃跑。而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另外,奔跑中的斑马身上起伏的纹路与草起伏的波纹很相似,远远望去,很难将它们同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因此狮、虎等动物很难准确估计斑马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从而使斑马躲过劫难。

    贴士:有人曾探讨斑马到底是长着黑条纹的白马还是长着白条纹的黑马,这个问题一直讨论不清,因为人们往往把颜色最多的颜色作为底色,而斑马的黑白条纹面积不相上下,最后终于有科学家得出了答案,科学家把斑马的毛全部剃掉,发现斑马是长着白条纹的黑马。

    此外,斑马的条纹还有一个妙用:分散和削弱刺刺蝇的叮咬。刺刺蝇是草原上常见的双翅目昆虫,它喜欢叮咬颜色单一的动物,并传播一种睡眠病。科学家曾在斑马生活的地方做实验,他们将染成黑、白和黑白相间三种颜色的铁桶通上电流,放在灌木丛中。不久,落在铁桶上的刺刺蝇全都受电击而死。科学家比较三种颜色的铁桶发现,黑白相间的铁桶上的刺刺蝇数量最少。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羚羊等颜色单一的动物经常遭到刺刺蝇的叮咬,而斑马不会被叮咬,成功地躲掉睡眠病的困扰,使它们的群体不断地发展壮大。

    猴王是怎样诞生的?

    2003年11月的一天,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宝峰湖风景区里,一只身强体壮的雄猕猴突然扑向一只年老的猕猴,一下将对方掀翻在地,迅速从地上爬起来的老猕猴勃然大怒,旋即进行反攻。一场激烈的“猴战”开始了。两只猕猴扭打在一起,使出浑身解数撕咬对方。风景区内的400余只猕猴全都围到一起,发出“嘁嘁”的鸣叫,仿佛在呐喊助威。

    4个多小时后,“战斗”结束了,落败的年老猕猴带着满身的伤痕循入丛林,而那只年轻体壮的雄猕猴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鲜血,在众猕猴的“欢呼声”中登上高处。它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原来,它们是为争夺王位而战。俗话说,“猴不可一日无王”,一个猴群中的猴子一般为几十只到几百只,如此庞大的队伍必然需要一位发号施令的猴王。一般来说,小猴群有一个猴王,大猴群有1~2个猴王,一些拥有几百只猴的猴群,甚至有5个猴王。

    猴王没有终身制,也不是论资排辈,要成为猴王,必须经过一番苦斗。猴王争霸赛一年一次。每年10月底至次年2月初,猴群中一些身强体壮的猴子便会前来向猴王挑战,决一胜负,胜者为王。战斗一般要持续好多天,经过互相间的反复较量,最终才能决出高低胜负。在打斗过程中,双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只能够凭实力而战,坚决杜绝投机取巧的行为,如果不遵守规则,即使赢了也不算数。曾经有一只老猴王,在猴王争夺战中以作弊的方法取胜,结果遭到众猴的攻击,被逐出家园,后来它们又拥戴当初向老猴王挑战的那只雄性猴子为王。

    贴士:因为猴子天性善变,多计谋,狡猾伪善,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的事各尽己能,所以人们形容各据一方的霸主如一群猴子的王一样,善指挥应变,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其道理在此。

    王位争夺往往是残酷、血腥的。两只或者多只雄性猴子为了争夺王位,会不顾一切地厮杀。首先,双方互相怒视,比试谁更威风,企图以心理战术吓跑对方;如果这招不管用,它们就开始追逐撕咬,战场从树上移到地面,又从地面移到岩石上,上下翻滚,苦战不休。在打斗中,有的被撕掉耳朵,有的被咬歪了鼻子。然而它们都明白,没有退路,只能够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最后,胜者成为新猴王,统帅整个猴群。

    刚即位的猴王开始了它的新生活,享受至高无上的王权。从此,新猴王拥有对猴群的绝对指挥权和对食物的优先享用权,在猴群里,它是说一不二的老大,没有谁胆敢违抗它的命令。如果捕得食物,众猴会恭恭敬敬地等猴王吃完,然后一拥而上吃起来。另外,猴王可以无所顾忌地霸占本群中年轻漂亮的母猴作“王妃”。正因为猴王享有如此多的特权,雄猴们才会对王位趋之若骛,不惜付出血的代价也要拼死一搏。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猴王在位时风光无限,一旦下台却无比凄凉。老猴王一旦在猴王争霸赛中落败,将失去它在猴群中的地位与所有特权。如果老猴王在猴群中尚有一定威望,而且平日宽厚待猴,还有可能受到新猴王的尊敬,获得一个“副王”的位子,或者龟缩一旁,忍气吞声地听任新猴王的指挥;如果老猴王平时总是倚仗权势欺凌弱小,此时众猴会毫不客气地对它落井下石,将它逐出猴群,以至于它流落“江湖”,最终沦落为无人理睬的“孤魂野鬼”。当然,没有哪只猴王敢保证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王位的频繁更迭是猴群中不争的事实,这也体现了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

    为什么赤狐能报警?

    狐和狸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狐长得像狗,尖尖的耳朵上长有浓密的毛,还长有一条厚密的长尾巴;狸比狐略胖,嘴略圆,在它的脸颊上还横生着长长的毛,它的皮毛多为棕灰色,蓬松的尾巴是它的特征之一。

    贴士:赤狐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

    人们传说赤狐在遇到危险时是会报警的。原来,在赤狐的肛部两侧各长有一个腺囊,它能释放出奇特的臭味。如果赤狐看到猎人设置陷阱,就会悄悄地跟在猎人的后面,在猎人设下的每一个陷阱周围都留下一股臭味,这种臭味是一种特殊的警报,其他的同伴闻到这种臭味就知道是猎人设下的陷阱,不会再上当了。

    除此之外,赤狐还能够根据这种气味标记领地,通过对方留下来的气味对对方的性别、地位等级和确定的位置进行识别。同时,赤狐的这种气味还是它们逃生的秘密武器。

    狗害怕时为什么夹起尾巴?

    狗常常利用尾巴,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狗的类型不同,其尾巴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但是尾巴的动作表达的意思却大致相似。

    狗兴奋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摇摆,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

    贴士:狗听觉嗅觉敏锐,善于看守门户,可训成军犬、警犬等工作用犬。人类主要用它守营护家。

    除了表达这些意思之外,狗的尾巴同时也是显示自己强大的标志。比如两只公狗相遇,它们就会竖起尾巴,进行过激烈的争斗后,斗输的狗就会耷拉下尾巴走开,这是狗本能的一种反应。

    狗尾巴的动作与主人的音调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主人亲切地对它说:“坏家伙!坏家伙!”狗就会摇摆着尾巴表示高兴;相反,如果主人严厉地说:“好狗!好狗!”它仍然会夹起尾巴表现害怕。这就是说,对于狗来说,人们说话仅是声源,是音响信号,不具有任何意义。

    猪为什么喜欢睡觉?

    猪是哺乳动物,在我国最早由野猪驯化而成。据出土文物的同位素测定,我国的养猪历史至少有5600~6080年。猪的躯体肥满,四肢短小,鼻面短凹或平直,耳大下垂或竖立,体毛较粗,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颜色;猪的性情很温驯,体强健,适应能力强,喂养猪的饲料也很广,利用率特别高;猪的生长快,成熟较早,繁殖能力强,因此,屠宰率也很高,肉质优良,适于鲜用或加工,皮用于皮革行业。

    贴士:猪智商很高。美国科学家经实验发现,猪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一些简单道具的使用方法,其智商仅次于黑猩猩。猪的嗅觉非常灵敏,不少国家海关、机场都有用猪来搜查毒品以及违禁品的事例。

    猪爱睡觉。因为猪特别怕热,在它的大脑里还有一种物质内腓肽,具有麻醉作用,能够舒缓情绪。

    家猪保持了野猪的寻食习性。野猪用它那又长又坚硬的鼻子拱开泥土,寻找植物的根块和小动物充饥。人工饲养的家猪也喜欢拱开泥土寻找食物。

    灰熊为什么要冬眠?

    在美国的黄石森林公园,有一种野生灰熊。为了了解它们的冬眠方式,美国的葛莱德兄弟组成了一支考察队,来到了灰熊经常出没的地方。

    这支由生物、医学和物理等多方面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配备了精良的仪器,并且首次采用了空间科学的最新成果,利用生物无线电远程观察技术对灰熊进行细致的观察。在灰熊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挖了一些陷阱,在抓到灰熊以后,先给它们射入一颗麻醉弹,等灰熊昏睡的时候,再把编有号码的塑胶标杆插进它们的耳朵里,接着就给它们称体重、量身高,最后再给它们分别套上一个塑胶圈。这个塑胶圈可不简单,里面装着能够发出各种无线电信号的微型无线电发报机。

    等这些被俘虏的灰熊醒过来的时候,它们已经回归大自然了,脖子上的塑胶圈则会发出各种信号,考察队员根据这些信号,就能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了。

    当冬天来临,天气突然变冷的时候,灰熊就开始为冬眠做准备了。

    灰熊对过冬的洞穴非常讲究,去年过冬的旧洞废弃不用,必须挖新的。它们选洞的地点有时在北面的山坡上,有时在峡谷绝壁的大树底下。新居建成以后,它们会往里面铺上一些松树枝,这样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冬了。

    贴士:灰熊是好斗的动物,特别是在保护领地和食物的时候。为了保护食物,它们会赶走狼群和山狮,也会打跑侵入它们领地的其他熊。不过多数的打架斗殴事件仍然集中在交配季节。

    灰熊把越冬的洞穴建好以后,就会拖着肥胖的身子,在原野上懒洋洋地散步,然后,就离开猎食的低地,独自走向深山老林。科学家们通过对灰熊脖子上塑胶圈里发出的信号进行观察,发现灰熊的新陈代谢变慢了,这是冬眠前的第一个迹象。灰熊摇摇晃晃地迎风前进,穿过落满树叶的丛林,找到不久前挖好的洞穴。等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的时候,灰熊就一头钻进洞里,倒在树枝上,爪子抱着脑袋,身子蜷缩着,发出低沉的吼声,接着就昏睡起来。这时候,灰熊的体温开始下降,心跳和呼吸减慢,这预示着灰熊开始冬眠了。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考察,还了解到灰熊的一些其他生活习性。

    灰熊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预测天气。在一个暴风雪即将来临的冬天,灰熊向峡谷地区慢慢走去。考察队的科学家们想,这么冷的天,灰熊应该进洞了。没想到,灰熊来到洞穴跟前,却没有进洞。灰熊好像觉得还不是冬眠的时候,就继续修起它的越冬“别墅”来。几天之后,太阳果然出来了,天气逐渐转暖,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考察员们这才明白,灰熊先生的预测真是灵验啊!

    没过多久,一场暴风雪降临在黄石公园。灰熊身上发出了有节奏的冬眠信号。科学家收到了这些信号,更加相信灰熊对天气的预测性。

    科学家们又研究了大量资料,认为灰熊身上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生物钟”。灰熊还具有觉察地球“脉搏”的本领。这些“脉搏”包括气压、气温、降雪、捕食困难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能拨动灰熊的“生物钟”。当天气变冷的时候,生物钟敲起第一次“钟声”,灰熊懒洋洋地打着呵欠,开始挖洞,准备冬眠;当第二次“钟声”敲响的时候,灰熊就开始独自活动。它们在山林漫步,可是并不马上进洞;等到第三次“钟声”响过之后,灰熊就会钻进洞里,开始冬眠。

    第一次大雪过后,灰熊为什么不进洞呢?它们是如何知道地球“脉搏”的呢?目前这还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为什么骡子不能繁殖后代?

    大家都知道,小虎崽是老虎妈妈生的,小狗是狗妈妈生的,小猴子是猴妈妈生的,这在自然界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事情,或许你听了之后会感到很奇怪。就以最常见的家畜骡子来说吧,它们是无法繁殖后代的,也就是说骡子并不能生出小骡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哺乳类动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会产生精子,而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则会产生卵子,受精卵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的产物,这是繁殖后代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而骡子的生殖能力却属于先天不足:我们看到的公骡和母骡虽然具有构造较完善的生殖系统,但是它们的生理机能却并不正常。据科学家研究分析,这是因为骡子的体内缺少一种激素而造成的。由于这种激素的先天缺乏,致使公骡的生殖器官无法产生成熟的精子,母骡虽然能产生卵子,但因为它们的体内缺乏助孕激素,致使卵细胞不能健康发育,还没等到成熟就会因衰弱而死。

    贴士:骡子性比马倔,比驴顺。骡驹合群性比马强,胆大、活泼、好奇。骡驹合群性很强,尤其在夜间,总是栖居于马群中间。虽初生骡驹爱独自休息,但很少丢失。骡驹之间喜群居,但不愿与马驹相处。

    那么,没有生育能力的骡子为什么不会绝种呢?

    原来,骡子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混血儿”。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马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就是“马骡”,而一匹公马和一头母驴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就是“驴骡”。所以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骡子身上有许多地方既像驴又像马。它们的体型和马接近,但叫起来的声音却和驴很相似;它们的耳朵很长,颈上的毛及尾巴又和马、驴有所不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它们体型高大,肌肉强健,继承了其“父母”各自的优点。此外,它们的耐力、抗病能力、适应性都比马、驴强,且寿命也较长。因此,人类一般用骡子来拉车、驮东西、耕地等,它们是人类的好帮手。

    为什么说蝙蝠是活雷达?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具有飞行能力。蝙蝠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在世界上,蝙蝠类动物共有900多种,我国约有81种,属于哺乳类中的第二大类群,仅次于啮齿目。蝙蝠类动物的食性非常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可以大体上将之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一般来说,大蝙蝠类一般以果实或花蜜为食,而大多数小蝙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在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着大蝙蝠类。其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狐蝠科也是这样。在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分布着小蝙蝠类,其体形较小,身体结构也更加特殊化,包括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

    由于蝙蝠其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

    贴士:蝙蝠善于在空中飞行,能作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多种“特技飞行”。蝙蝠,隐藏在岩穴、树洞或屋檐的空隙里;黄昏和夜间,飞翔空中,捕食蚊、蝇、蛾等昆虫。蝙蝠捕食大量的害虫,对人有益,理应得到保护。

    蝙蝠类是惟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

    作为兽类,蝙蝠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在迷蒙的暮色里,捕食在半空中飞走的昆虫,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在科学不甚发达的时代,有人认为,蝙蝠一定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明眼”。但现代的科学实验证明,这家伙的视力极差,即使是咫尺之内的东西,它也视而不见。那么,蝙蝠扑起昆虫来,又怎么会那么出神入化、百发百中呢?

    原来,蝙蝠有一种令人叫绝的“特异功能”。据科学家考察,它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而它高高耸立的耳朵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个接收超声波的仪器。当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飞行的小虫便被反射回来。它的耳朵听到回声,便可以判断小虫的准确位置,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过去,把这些胆大包天、胆敢阻挡它声波的家伙抓住,美餐一顿。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蝙蝠还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准确判断阻断它道路的是食物还是树木、高墙等障碍物,从而做到百发百中、有的放矢。

    总体来看,蝙蝠是一种能够消灭害虫,传播花粉,散播种子,可以和人类做朋友的小家伙。但也有些蝙蝠会毁坏作物,传染疾病,骚扰住宅,为人类带来不幸和烦忧。

    狐真的很狡猾吗?

    狐是中型的犬科动物,但和狼不属于同一系统。

    世界上除了赤狐外,还有分布在尼泊尔利西藏等海拔4000米高地的藏狐,分布在印度的孟加拉狐以及分布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这其中,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赤狐是狐类的典型代表。赤狐的毛色因为所处的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是不同的种类。比如,黑狐分布在北美洲的北部及西伯利亚,银狐分布在加拿大及西伯利亚,叉纹狐也分布在北美洲及西伯利亚。北极狐有的冬季毛会变成纯白色,而有的整年毛都是靠灰色的,整年毛蓝灰色的这种就是蓝狐,是北极狐的一个变种。

    生活在北方的狐耳朵很小,而越往南方,狐的耳朵越大。这是因为在寒冷地带的狐需要尽量避免散发体温,所以耳朵就变得很小了。狐的瞳孔在光线明亮的地方会像针—样细,这是伏击捕捉猎物的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厚密的毛利蓬松的长尾是狐的特征。

    贴士: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虫、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几乎都是危害庄稼的坏家伙,狐狸吃了它们,等于是帮了农民的大忙。所以说,狐狸应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狐分布在森林、草原、极地,它们巧妙地利用环境而生活。犬科动物大多以追捕方式获取猎物,而聪明的狐则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偷偷地伏击或者以计谋来获取猎物。狐机敏而有耐受力,能偷偷地贴近猎物。它们还会假装痛苦或追着自己的尾巴来吸引猎物的注意力,逐渐靠近,然后突然扑上前去。北极狐常结成小群觅食,食物缺乏时会跟随在北极熊之后吃它吃剩下的海豹肉。它们十分耐寒,不用冬眠。

    狐是夜行性动物,但如果没有危险,会在白天出来晒太阳。如果被敌害追赶,有时也爬到树上。在大家的印象中狐似乎不会爬树,但倾斜的树却是它常爬的,有时还趴在4~5米高的树上午睡。狐的天敌是狼、鹫、鹰等猛兽猛禽。

    除了繁殖期外,雌狐与雄狐分别生活。繁殖期里,通常一次生产4~5崽,北极狐一次生产5~6崽。幼兽出生一个月左右时,和雌狐同在一个巢穴中生活,雄狐出外觅食。幼兽经过3~4个月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人们常认为,狐是狡猾的动物,所以在很多寓言和故事中,狐就成了狡猾的代表。

    长颈鹿为什么不会脑溢血?

    长颈鹿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动物,它的身高在5米以上。它的头部距离心脏有3米,如果没有高的血压,头部大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血液。

    科学家经过测定,发现长颈鹿体内的血压高达46.55千帕,高出人的正常血压的2倍。别的动物承受不住这样高的血压,否则血管会被涨破,因脑溢血而死去。可是,长颈鹿却不会发生脑溢血。

    贴士:长颈鹿是谨慎胆小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能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极快速度奔跑。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成年长颈鹿的蹄子足可以将狮子肋骨踢断。

    为什么长颈鹿不会发生脑溢血呢?原来,长颈鹿身上的皮肤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能够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外,还能抵抗突然升高的血压。当长颈鹿低头喝水时,它紧绷的皮肤就会牢牢地箍住血管,不会因血压的突然增高而被涨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独特的血管结构。我们知道,包括人体在内的许多动物体内的静脉血管,为了防止血液回流都有一个叫静脉瓣的特殊的结构。长颈鹿的脑动脉血管内也有类似的结构。在长颈鹿的动脉内壁上,长有许多囊状隔膜,当长颈鹿低头饮水或取食时,能够防止血液快速向下流动,冲击大脑,所以长颈鹿不会脑溢血。

    科学家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飞行服——“抗荷服”,它与长颈鹿的皮肤作用相似。飞行员穿上这种抗荷服,就能控制血管,从而使人的血压保持正常。

    为什么刺猬要“自涂”?

    刺猬形态可爱,它们个头较小,头顶和背上长着6000多根短而坚硬的刺,这些硬刺能依靠肌肉的收缩像钢针一样直竖起来,把刺猬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使它们看起来活像一个个小“刺球”。刺猬满身的硬刺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武器。当刺猬遇到危险时,它们就把身体缩成一团,全身的刺都直立起来,让敌人无处下口。

    1955年10月29日,英国《伦敦新闻》刊出了一系列关于刺猬的照片。照片中,一只刺猬伸出舌头在舔某种具有强烈气味的物体,而且坚持在一点上反复舔。当口中积累起有大量泡沫的唾液后,它便把头转向体侧,把口中的唾沫涂擦在背部的棘刺上。据称,刺猬的这种“自涂”行为持续时间至少达20分钟,甚至更长。刺猬直至把自己涂成一个令人讨厌的唾沫团才停止。

    贴士: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当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时,它会用爪挖出洞口,然后将它的长而黏的舌头伸进洞内一转,即获得丰盛的一餐。

    后来,科学家们又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刺猬的这种“自涂”行为不仅在年幼的和人工饲养的刺猬中较为常见,甚至野生的成年刺猬背部的棘刺也经常有唾沫遗留的痕迹。

    刺猬为什么要“自涂”?科学家们迫切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刺猬的“自涂”行为没有规律性,这为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不过,人们仍然尝试对刺猬的“自涂”行为进行解释。有人认为“自涂”是刺猬的自我修饰行为,与人类的涂脂抹粉是一个道理;有人认为这是刺猬为除去皮肤上的寄生虫而采取的方法;有人认为这是刺猬在掩盖自己的自然气味,以防止敌害发现;有人则根据野生刺猬“自涂”行为大多发生在繁殖季节里的情况,认为这与刺猬的性活动有关。

    刺猬“自涂”的真正目的何在?我们期待科学家们给出合理的解释。

    老鼠为何要“杀子”?

    科学家们在对老鼠进行长期的观察之后,发现一些雄性老鼠经常残忍地把刚刚生下的幼鼠咬死。起初,他们以为是雄性老鼠身上的雄性荷尔蒙在作怪。但是,后来的试验却发现,当其体内的雌性激素被去掉后,它们很快便停止了“杀子”行为。于是,专家们又得出结论,认为雄性老鼠“杀子”是其体内的雌性激素在作怪。那么,这些雌性激素为什么会使雄性老鼠做出这样的举动呢?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有人认为,老鼠“杀子”行为与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无关,而提出了“空间竞争”的假说。他们认为,雄性老鼠“杀子”行为往往是在空间狭窄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极有可能是它们为了扩大生存空间而为之。可是,雄性老鼠为什么非要将杀害的目标锁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

    贴士:老鼠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一直受到人类打击,但它是一个打而不死,击而不破的动物家族,所以“鼠”字头顶着一个“臼”,意为“能耐受捣击”。

    还有学者提出了“生殖优性”假说,认为老鼠“杀子”是为了孕育培养出更加强健的后代……

    老鼠“杀子”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还需要科学家继续进行研究。

    为什么旅鼠要投海自杀?

    在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地,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鼠类,人们把它们称为“旅鼠”。它们每隔三四年,就会留下几个同伴,其余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成员则成群结队地进行大规模的迁移。迁移时,即使遇到河沟,它们也不回头,大批的旅鼠因此被淹死。

    其实,早在1886年春天,人们就开始注意到旅鼠的这种怪异行为了。当时,一艘游船正好驶到挪威海岸附近,船上的旅客们都看到,无数旅鼠正接二连三地从岸上投入大海。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带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旅鼠的尸体。

    旅鼠为什么要集体投海自杀?一百多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一奇特现象的研究,但是直到今天,人们都没有破解这个谜。

    贴士: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哺乳类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烁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

    有人猜想,可能是因为旅鼠繁殖过多,每只旅鼠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一部分旅鼠只能迁往他乡。再加上数万年前,挪威等地附近的海域都比现存窄得多,旅鼠便能顺利游到彼岸。日久天长,挪威旅鼠便形成了集体大迁移的本能,并且代代相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海域越来越宽,旅鼠已经无法顺利游到彼岸了,于是便出现了大批旅鼠“投海而死”的现象。

    但是,有人曾注意到,某些旅鼠也会向北边的巴伦支海和北冰洋方向迁移。如果前面的猜想成立的话,说明巴伦支海和北冰洋的彼岸在许多年前也曾有过陆地。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鼠的这种行为与屡有发生的鲸类自杀事件很像,可能与一种纯生物学机制有关。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纯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看来,要破解这一谜团,还得假以时日。

    为什么赤狐有“杀过行为”?

    赤狐是最大、最常见的狐狸,它们总在夜间活动。赤狐非常狡猾,不仅能够避开猎人挖的陷阱和捕兽上具,还会通过装死的方法来诱捕水鸟。当食物不足时,赤狐偶尔也会跑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偷鸡、偷鸭。它们的这种行为已经够可恶的了,然而,更为可恶,同时也令人不解的是它们的“杀过行为”。

    一些肉食动物极其凶残,它们能一次杀死远远超过自己食量的猎物。它们的这种“杀过行为”明显违背了动物捕猎为了食物需要的法则。那么,“杀过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贴士: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赤狐的形象,或将其描绘为鬼怪,或将其塑造为神仙,或将其美化为善良、美丽而聪明的少女,在作品中常常是主要角色。

    为了对此进行研究,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亨利博士曾在农村鸡舍守夜观察。他看到一只赤狐跳进鸡舍,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内,便把十几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只衔走了一只。赤狐还常常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将数十只黑头鸥逐个咬死。但是,它竟然一只都不吃,空“手”而归。更令人不解的是,亨利博士发现,黑头鸥在夜间,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都蹲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凭赤狐撕咬。

    对于赤狐的“杀过行为”,目前科学家们的解释不一。有的认为,赤狐作为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杀过”是其残忍本性的一种体现,它们残忍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猎物;有的认为,赤狐的“杀过行为”只是偶然现象,并非每次捕猎都有“杀过行为”。可能是它们接近猎物时,被捕杀的动物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这反而激起了它们的野性,于是才大开杀戒的。然而,较多的科学家认为,“杀过”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而,这些都是科学家的推测,缺乏科学的论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动物的“杀过行为”呢?终有一天,这个谜闭会被人类破解。

    豪猪为什么会满身尖刺?

    豪猪又叫箭猪,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它的身体肥壮,体重十几公斤,个儿大的身长可达0.7米,牙齿锐利,头部有点像老鼠,全身棕褐色,从背部直到尾部,披着簇箭一样的棘,尾部棘长而集中,短小的尾巴几乎全被掩盖。它身上最粗的长刺像筷子,呈纺锤形,最长的可达0.4米,每根刺的颜色是黑一段白一段,黑白相间的。豪猪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藏于山坡、草地或密林中的洞穴里,晚上出来找食,有时成小群活动。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次产仔2~4只,刚生下来的小豪猪的刺是软的,但很快会变硬起来。豪猪吃植物性食物,如瓜果、蔬菜、玉米、花生、菠萝和番薯等农作物。它是农业上的害兽,为害严重时,一夜能糟蹋上百公斤作物,所以豪猪是有害的兽类,所以应该予以消灭。当它在路上遇见敌害时,首先竖起身上一根根锋利的棘,并相互摩擦,发出唰唰的响声,同时嘴里也发出噗噗的声音,非常令人害怕。如果敌害不管这一警告,继续进逼的话,它就转过身来,倒退冲向敌害,与敌害搏斗。

    贴士:一群豪猪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怎么都搞不好彼此的距离应该有多远。离得太近了身上的刺就会互相扎,离远了又不暖和。经过几次磨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

    豪猪身上的棘是由鬃毛转化而来的。根据动物学家研究,很早以前豪猪身上只有鬃毛,有的个体偶尔长出几根较硬较长的棘,在大自然的长期生活中遇到强敌侵害时,棘起了御敌的主要作用。这种特征通过遗传,在后代中逐渐加强,久而久之,棘几乎长满全身。那些只长鬃毛的豪猪,没有这种御敌的有力武器,被敌害袭食的机会多,最后被自然淘汰,绝了后代。所以,豪猪长棘也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是它进化的结果。

    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寒冷?

    就像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熊,它们广泛分布于北欧、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洲的北部。它们能在冰冷的北极海中自在地游泳或潜水,夏季通常以浆果和啮齿动物为食,冬天,其猎物包括海豹、海豚、鳕鱼、鲑鱼等,其中海豹是它们的主食。

    北极熊靠着灵敏的嗅觉,在几千米以外就能够闻到海豹散发出的气味,然后它们会以高达6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猎物奔去。有时候,北极熊也会以惊人的耐心在海豹出没的地方一动不动地等候,经常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只要海豹稍一露头,它们便立刻用利爪将其捉住。

    贴士:北极熊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它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

    也许有人会问,北极地区常年都是冰天雪地,北极熊为什么能在那里生存下去呢?它们是如何抗御严寒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些科学家对北极熊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北极熊之所以能抗御严寒,是因为它们身体表面的毛分两层:外层是针毛,较粗糙,毛管透明,能把照射到身上的阳光全部吸收。内层是短而密的绒毛,毛与毛之间充盈着空气,令吸收的热量不致散发,并能保持体温。有了这样内外两层又密又厚的体毛,北极熊就像戴了帽子、穿了棉鞋那样暖和。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熊能抗御严寒,关键在于它们的皮下长满了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所分解产生的热量足以使其抵御刺骨的寒冷。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坚持认为,北极熊体内应该还有一种特殊的生理构造,那才是北极熊抗御严寒最有效的武器。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理构造,他们也不知道。

    因此,要在北极熊能抗御严寒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看法,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老虎只能吃肉?

    兽王老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要吃的都是血淋淋的肉。那为什么在动物分类上老虎和猫是同科动物,而猫经过驯化,能食杂食,但老虎却不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凶猛的本性吗?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老虎吃肉,而羊却喜欢吃草。如果把它们的食物交换一下,那么老虎和羊就会饿死。老虎和羊吃的食物不一样,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齿列、消化系统。老虎张开大嘴,上下两边各有一只大而尖锐的犬齿。它利用这些犬齿,可以得心应手地戳穿、撕裂、把握和操纵食物。老虎上下颌的臼齿特别大,很锋利,非常有利于吃肉。但老虎的门齿却非常小,这恰巧可用来夹住食物或将食物切割成碎片。老虎的前后趾上生有钩状利爪,这又为捕捉动物创造了条件。还有,老虎的消化系统与羊不一样,它只分泌消化肉类的蛋白酶、脂肪酶,其中不含淀粉酶、纤维素酶。一种酶也只可以分解相对应的一种物质,所谓“食素”,就是吃粮食、蔬菜等,主要是以消化吸收淀粉酶、纤维素为主,老虎吃下这类东西无法消化。老虎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它只会吃肉。

    贴士:虎的游泳技术高超,特别是母老虎。母老虎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喜欢水的,天气热时经常在水中避暑降温,而且老虎爬树技巧也很突出。老虎本来就属猫科动物,猫会爬树,老虎自然会爬树,那个猫是虎的师父,却没有教它爬树的故事,不过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以讹传讹罢了。

    老虎总是爱在白天睡觉,这是它捕食的需要。因为老虎生活在深山野林里,而深山野林里的小动物一般都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都躲在自己的巢穴里,老虎为了晚上出来捕食,只好在白天睡觉养好精神,以便晚上出去捕食。这样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在白天睡觉的习性。我们常常看到动物园里的老虎也爱在白天睡觉,这是因为它们虽然不需要在晚上捕食了,但白天睡觉的习性却保持下来。

    食蚁兽是如何取食的?

    食蚁兽是哺乳动物,在中美和南美,南至阿根廷热带森林中生活。食蚁兽的结构特征,与其捕食蚂蚁和白蚁等昆虫活动密切相关。食蚁兽的头骨长而大致呈圆筒状,颧骨完全,长的鼻吻部有复杂的鼻甲,齿骨细长,无齿,蠕虫状的长舌能灵活伸缩,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黏液,可以粘取蚁类。这些发达的腺体长在颈部。前肢有力,第三趾很粗大,长着强而弯曲的爪,其余各趾缩小。

    大食蚁兽过着地栖生活,靠指关节及弯曲的趾行走,而小食蚁兽二趾食蚁兽和环颈食蚁兽则完全或部分过着树栖生活,它们在步行时,前肢靠带弯爪的内向趾背着地。食蚁兽体型悬殊很大,小食蚁兽大似松鼠,体重不过350克,而大食蚁兽重达25千克。大食蚁兽全身有长而粗的毛,毛色棕褐色,尾部肥大多下垂的长毛,而其他树栖种类的大食蚁兽身上和尾部的毛都很短,并且尾有抓挠能力。短鼻食蚁兽是树栖食蚁兽,长有长长的爪子和能缠绕在树枝上的尾巴。

    食蚁兽捕食时,有力的前肢撕开蚂蚁和白蚁的巢,通过长舌进行捕食,然后囫囵吞下,靠胃部变厚的幽门磨研。食蚁兽在地面活动时显得特别笨拙。树栖的两个属,前掌趾爪用作抓挂,用双肢交替前进,沿着树干运动。小食蚁兽完全树栖,在高树上觅食;环颈食蚁兽,体重3~5千克,属于树栖动物,偶尔也在地面活动。它们都具有夜行性。大食蚁兽则完全是地栖昼行性动物。

    贴士:当遇到危险时,食蚁兽的后肢能够站立,尾或背作为支柱,形成稳定的三脚架姿态,用掌爪与对手厮打。虽然头部毫无防御装备,但强有力的前肢和非常锐利的巨爪是富有威力的“武器”。

    巨食蚁兽每天需要休息14~15个小时,醒后,就开始在蚁穴之间慢吞吞地走来走去寻找食物。它们长有灵巧的器官,非常适合捕食那些小型的猎物。食蚁兽的前足上还长有4~10厘米的尖而有力的爪子。食蚁兽用它来打开蚁穴而不是破坏蚁穴,然后再将它们的长鼻子伸进蚁穴,用舌头舔食蚂蚁。

    食蚁兽的舌头不仅很长,而且具有伸缩性。它的舌头能惊人地伸到60厘米长,并能以1分钟150次的频率伸缩。舌头上还遍生小刺并有大量的黏液,蚂蚁一旦被粘住后就无法逃脱。一般一个蚁穴中,一头食蚁兽能吃140天左右的蚂蚁,吃完后就离开再另换一个蚁穴。靠这种吃法,它可以保证自己领地内蚁穴中的蚂蚁存活下去,以便它改天再来美餐。

    食蚁兽有灵敏的嗅觉。它能靠鼻子嗅出蚁穴,然后再用利爪把蚁穴刨开。在刨蚁穴时它们总是十分小心,以保证蚁穴的完整无缺。食蚁兽靠指关节行走,这样可以保护它的长爪子。因此,食蚁兽走起路来像个跛子。

    为什么鲸会集体自杀?

    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在海洋里,几乎没有什么动物能伤害成年的鲸。按理说,它们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了。可是,鲸的自杀之谜却成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难题。几十头、几百头鲸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虽然每当有鲸搁浅,热心的人们就会自发地展开救助行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不容易获救的鲸往往会再次冲上海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鲸这样“想不开”呢?

    贴士: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配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鲸在捕食的时候游得太快,靠近海滩时来不及“刹车”。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极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还不能看到自己的身体那么长的距离。但是如果是这个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鲸早就自行灭亡了。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成立。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鲸具有一种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的本领。鲸能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根据这种超声波能准确地判断前方障碍物的大小和距离。这种定位方法的误差一般很小。据此,科学家终于揭开了鲸的集体自杀之谜。

    原来,人类无论是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还是进行水下作业、水文测量,都使用了声呐。声呐能够利用超声波进行水下探测、定位和通信。同样是利用超声波,这无疑会使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冲上海滩的鲸其实并没有自杀的本意,而是受到了人类的干扰而迷失方向,导致死亡的受害者。

    为什么座头鲸会唱歌?

    每年冬季,200多头座头鲸从大西洋各地聚集到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萨马纳湾,雌鲸会在这片温暖的水域产仔。在照料幼鲸的头一个月里,鲸群还会再次交配,海湾里到处都是它们求偶的歌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凯蒂·佩恩博士已经欣赏了十多年的“水下音乐会”,水下声波探测器记下了鲸群的各种声音。佩恩发现鲸的叫声有着复杂的节奏和组合规律,犹如缓慢、冗长的歌曲。她还发现海湾里的每头鲸都在唱同一首歌。这首歌大约有5个严格排列的主题。雄鲸不断重复每个主题,重复次数由它来定,唱完一个主题后总是转入下一个主题再反复吟唱。它会周而复始地唱个不停,直到用一个显著的长啸作为“结束音”。

    贴士: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佩恩博士发现座头鲸竟然还能“作曲”。鲸唱的歌曲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十多年前,歌曲里还只包含着这5个主题,但在两年后加入了一声低沉的嘟哝声。又过了两年,又加上了4声嘟哝声,再到了下个繁殖季,已经变成了13声。那么,鲸为什么会唱如此变化多端的歌曲呢?佩恩觉得多变的旋律可能是为了吸引喜欢花哨乐曲的雌鲸,就像人类一样,男性善用富有创意的点子吸引女性的注意。

    毫无疑问,座头鲸奇异的叫声表现出了复杂的音乐性,它们奇妙的作曲能力,是除人类外的动物世界绝无仅有的。从座头鲸身上,我们或许能揭示音乐在生物学上的起源呢。

    麋鹿为什么又叫四不像?

    四不像又叫麋鹿,体长2米。它的体型像驴子,但尾巴没有驴子的大;脚蹄有点像牛,但没有牛的壮;头颈有点像骆驼,又没有骆驼的长;头上的角有点像鹿,又没有长有像鹿那样的眉杈。所以叫它“四不像”是最合适不过了。

    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珍稀的动物。它极善于游泳。此外,它还长有宽大的四蹄,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找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现在的长江流域一带。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栖息在这里的四不像自然也成了人们的猎取对象。因此,四不像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就消失了。

    贴士: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

    在清朝的时候,清皇室把它们几种养在皇家猎苑里。有一年,法国的神父用金钱买通了皇家猎苑的太监,盗走了四不像的头部和皮。神父在巴黎展出了四不像的头部和皮,轰动了各国动物学界。后来,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四不像被偶走抢到运到了欧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皇家猎苑里的四不像也被他们全部杀光,这导致了四不像在我国一度绝种。1956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赠给我国两对四不像,四不像才在我国重现。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在世界各地,都有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海豚真的能够扶危济困吗?

    有人认为,这是海豚对人友好的表示,是一种有意识的高尚行为。动物学家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1959年,美国动物学家德·西别纳勒等人在大海航行时,看到两头海豚游向一头被炸药炸伤的海豚,努力搭救着自己的同伴。不仅仅是对同伴,即便是面对无生命的物体,海豚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它们甚至会靠近大海中漂浮的海龟的尸体、碎木和褥垫,推动这些物体在海水中前进。

    贴士: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看起来令人恐怖,海豚总是表现出十分温顺可亲的样子与人接近,比起狗和马来,它们对待人类有时甚至更为友好。

    由此看来,海豚救人只是由泅水反射引起的一种本能。也就是说,海豚在营救受窒息和死亡威胁的同伴时,能够打开喷水孔,完成呼吸。这种行为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于延续种族、保护同类生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海豚对于人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也是如此,它们会通过喷水孔完成呼吸,同时,使人或无生命的物体在水中向前推进。因此,人们认为,救人行为只是海豚的一种本能。

    海象为什么有长长的牙?

    海象是海中的肉食动物,属于鳍脚目。它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的皮肤又厚又皱,脑袋扁平而前探,脸上的胡须如刷子般坚硬,它长有四只肉乎乎的灵活的鳍状的脚,两后鳍脚还能够向前弯曲,一对小眼睛埋在皮褶里面。

    在海象的上颌上,长有两个长牙,由嘴角伸出。凡是成年海象,无论雄性、雌性,都有长牙,每根能达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

    海象的长牙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被用来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也可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水下耕耘者”。

    贴士:海象虽然外形丑陋,但通常是很友善的,只有受到骚扰时才会怒吼、咆哮。一只发怒的海象会袭击一只大船。

    海象靠肺呼吸,因此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需要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让肺吸足新鲜空气,然后垂直地潜入海底,紧接着就开始翻地。海象挖土极有特色,它会把整个长牙插进土里,或是在原地有力地运动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进。看上去有时像铁锹铲地,有时像牛在耕地。当它们用长牙翻开土层时,周围便泛起一团团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长的海底之后,就会从泥土中掘出蛤蜊等食物,然后用灵活的前鳍脚把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还夹带着大量泥,海象便携带食物浮上海面后,用鳍脚来回揉搓介壳,直到搓得粉碎。尔后,海象松开“双手”,残碎的介壳就和肉分离开,并竞相沉入海底。净肉就会慢慢下沉,于是,海象重新下海捕食净肉。海象饱餐一顿后,就潜出水面,重新呼吸新鲜空气。

    海象的牙弥足珍贵,除用于雕刻外,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如中世纪时期,人们就把海象牙磨成的粉末作为十分重要的药材,海象牙还被制成刀和匕首等饰物。

    为什么说鬣狗是草原清道夫?

    鬣狗有着不太好的名声,总是和贪婪、食腐、投机取巧等词联系在一起,这与它的外表和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外形丑陋,生性凶残,以吃腐肉为生。所以,有鬣狗出现的地方,大都能找到动物尸体。鬣狗此举也减少了草原上发生传染病的机会。

    鬣狗是草原上的清道夫,它们有着坚固的牙齿和颚骨,能轻而易举地咬断尸体的骨头和肉,甚至包括非洲水牛和斑马这类大型动物的骨头、角。其叫声仿佛人的奸笑声一般,令人汗毛倒竖。

    贴士:多年来,人们把斑鬣狗描述成“猥琐胆小、令人讨厌的家伙”、说它是“最丑陋的、怪模怪样的、蠢笨的贪食尸骨的动物”。这些贬意之词,实际上是对斑鬣狗的误解。其实,斑鬣狗是一种强悍的中型猛兽。

    鬣狗平时独居,如果实在找不到现成的食物,饥肠辘辘的鬣狗有时会组成一支同盟军,由雌性鬣狗领导,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它们捕捉的对象多为虚弱或者有病的动物。

    人们有时会误把鬣狗认作是豺犬,因为它们的外貌多数有些相似,但鬣狗的颈上长有鬃毛,而豺犬却没有。另外,猎狗的尾巴尖,且不是白色的。

    种类不同的鬣狗有着各不相同的求生方式。身上长着圆形斑点的斑点鬣狗常常“拖家带口”地借宿于土豚的洞中。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会溜之大吉。身上长着深色条纹的条纹鬣狗则会在被大型食肉动物追击下,假装死去以保全性命。

    为什么猎豹能跑那么快?

    猎豹属于猫科动物,是猎豹属下惟一的物种,又被人称为印度豹。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与其他猫科动物不同的是,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并非偷袭或群体攻击。

    猎豹是奔跑最快的陆地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能够超过12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3倍,但猎豹不能长期奔跑,没办法长时间追逐猎物,如果猎豹不能在短距离内捕食猎物,它就会放弃,等待下一次出击。如果持续长时间奔跑会导致猎豹体温过热,甚至导致死亡。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在猫科动物成员中,也是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而且,它有着惊人的加速度。据测,一只成年猎豹几秒之内就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

    由于猎豹基因高度纯化,远亲之间的皮肤能够随意移植,而不会发生排异反应。人们在对猎豹的亚种进行分类时,也非常困难。对猎豹血液中的蛋白质分析显示,不同猎豹之间的差异是非常细微的,因此对猎豹亚种的划分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

    贴士:猎豹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驯化饲养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纪录是闪族人。马可波罗的游记里也有关于猎豹的描述。他曾经注意到,就是在猎豹的分布区以外,许多东方人将猎豹养作宠物。

    猎豹快速的奔跑速度,对于它的整个身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当它的奔跑速度达到115公里以上时,它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会进行超负荷运转。大家知道,当动物机体运动的时候,它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热。动物必须把这些热排出去,就像人类一样,人类运动跑步的时候要大量地出汗,或者喘气。一方面是吸进氧气,另一方面通过出气,排出一部分热量。此外,汗液也可以排出一部分热量。由于猎豹无法一下子把囤积的热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现虚脱症状,所以猎豹一般只能短跑几百米,它就减速了。要不然它身体就过热,然后会产生虚脱。所以这种奔跑是很伤元气的,有时候就是猎豹抓住了猎物,因为它捕食时跑得太快,所以它也不能及时及时进食,往往需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气,才开始进食。这个时候猎豹最脆弱,如果稍微不留心,它的猎物就可能被附近的狮子或者豹子抢走,甚至它自己还会有生命之忧。饿极的狮子或者久已没进食的狮子,很有可能把猎豹作为它们的捕食对象。

    犀牛为什么喜欢在泥浆中打滚?

    在犀牛的名字里虽然有个“牛”字,其样子长得也像牛,但是它与牛之间却不存在什么亲戚关系。犀牛体态威猛,看似庞然大物,体长可达到4~5米,高达1米多,重3000~4000千克,是陆生动物的亚军,体形仅仅小于大象。犀牛的外表看起来整个儿像一辆“装甲车”,锋利的角、结实的厚皮和庞大的身躯都是它们抵御敌害的武器。所有的犀牛都是食草动物,它们只吃树叶或杂草,不吃肉。平时,它们的脾气很温和,可是一旦发起脾气来,就连老虎、狮子也不敢来招惹它。

    贴士:在繁殖和哺育幼崽时期,犀牛会变得相当警惕,闻到一点异常气味或异常声音就会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犀牛会攻击一切踏入它领地并可能对它构成威胁的生物视为敌人,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冲向“敌人”,残忍的杀死“敌人”或者将其赶出其视线范围。

    犀牛这个“大块头”有个十分奇特的爱好——喜欢在泥浆中打滚。也许有人会说;那多脏呀!可是,你知道吗?这是它们对付蚊虫的“绝招”。别看犀牛高大强壮,但它们却拿那些叮在身上的虱子、蚊子没办法,这些蚊虫的叮咬,会引起犀牛身上的各种皮肤病,但如果犀牛在泥浆中滚上一滚,皮肤的缝隙被泥浆填满了,小蚊虫也就钻不进去了,所以犀牛才会有这么个特别的爱好。

    熊的“禁圈”有什么秘密?

    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一节中,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唐僧等人周围画了一个圈,便将所有的妖魔鬼怪、豺狼虎豹挡在了圈外。当然,小说中孙悟空所画的“禁圈”是虚构的,然而,动物界中的很多动物的确都有画“禁圈”的本领,其中最典型的是一种叫貂熊的动物。

    貂熊即狼獾,生活在北方的森林和冻土地带,在我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林海深处,是一种珍稀动物。貂熊的身长1米左右,头部像熊,尾部像貂,屁股上有臭腺,能发出特殊气味。它们的腿非常有力,能够在冻原上追赶奔跑速度极快的驯鹿。貂熊不仅特别贪吃,胃口极大,而且性格非常凶猛、贪婪,力大无比。它们通常能捕食比自己大好几倍、重数倍的兽类,并将庞大的猎物尸体拖走。

    然而,貂熊在捕食猎物时,并不是一味地使出浑身力气直接攻击猎物或迂回偷袭猎物,而是用自己的尿在地上撒个大圆圈,将猎物圈起来。奇怪的是,被圈进来的小动物,就像中了魔法一般,乖乖地呆在圈子里,眼睁睁地等着貂熊把自己吃掉。正是凭借着这一秘密武器,貂熊才能顺利捕获驯鹿、獐子、狐狸等形体高大、善于奔跑的动物。然而更奇怪的是,当凶猛的肉食动物如豹子、豺等看到被貂熊“圈”起来的动物时,也只能在圈外徘徊,不敢越“雷池”一步。

    贴士:貂熊为寒温带动物,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能够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飞熊”。

    针对以上有关貂熊画“禁圈”的奇怪现象,科学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貂熊生性凶猛,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天敌。小动物一旦被它逮住就无法逃脱,连猛兽也让它几分。所以,那些弱小的动物们一闻到貂熊尿液的气味,就只能束手就擒,而豹子等猛兽则只好无奈避开。可是,弱小动物见到猛兽时,一般都会奔跑拼命,为什么当它们遇到貂熊时却会坐以待毙呢?因此,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让人信服。另外,也有人猜想,可能是貂熊的尿液里有特殊的麻醉成分,能麻痹动物的神经中枢。然而,科学家们至今也没能从中找到这种特殊的成分。

    貂熊用尿液画“禁圈”为什么这么神奇?科学家们将继续进行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