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探索之旅-探知昆虫家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所有的动物中,昆虫最繁盛,人们已发现的有80多万种。在生态圈中,昆虫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蜜蜂采集的蜂蜜,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有一些昆虫还能够借助毒液或是通过叮咬等方式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如果有人入侵虎头蜂,就会被螫针注入毒液等。

    为什么蚊子爱吸血?

    拥有刺吸式的口器,纤小能飞,喜欢血腥——它们就是人类公认的四害之一:蚊子。世界上,除了南极洲之外,到处都有它们贪婪的身影。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小坏蛋不仅喜欢吸食人血,还能传播疾病。

    几乎每个人都被蚊子“咬”过,可事实上蚊子并没咬人,因为蚊子无法张口。其实它们是用六支像针一样的刺,刺进入的皮肤里面,而这些短刺就是它们“作案”的工具。当蚊子飘然离去时,留给人们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贴士:其实公蚊子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所以它们一般不进屋。只有秋后天气冷了才会跑进室内避寒。吸血的都是母蚊子,吸血是为了增加营养繁殖后代,吸饱了就找有水的地方产卵去了。

    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它们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可以灵活地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孑孓一般都喜欢吃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但它们呼吸的方法却并不一样。热带家蚊的孑孓是靠尾巴的长呼吸管来呼吸的;非洲疟蚊的孑孓没有呼吸管,要靠尾端的呼吸器呼吸。

    蚊子并不会区分人类的血型,而且它们吸血的原因也不是因为饥饿。它们吸血的原因很简单,不过是想提高自己的繁殖力而己,而我们人类的血液里就含有使蚊卵成熟的物质。如果你的血液里含有比较丰富的胆固醇,那你更容易招来蚊子。

    蚊子的嗅觉很强,当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味时,这些气味就会在空气中扩散开来,成为蚊子开饭的铃声。蚊子跟踪起目标来非常有耐心,总是随着我们呼出的气味曲折前进,一旦确定目标,就落到皮肤上寻找地方“下口”。

    为什么苍蝇不得病?

    在任何污秽的地方都少不了苍蝇的身影,苍蝇几乎就是脏的代名词。伤寒、霍乱、结核病和痢疾等病原体都可以在苍蝇身上找到,苍蝇也是传播疾病的使者。但是携带这么多的病毒,苍蝇自己却安然无恙,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了一个多世纪。研究证明,通常,一只苍蝇身体表面携带的细菌能够多达1700万个至5亿个,它体内携带的细菌更多,病菌种类可以达到60多种。一些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结核、肠炎、小儿麻痹症等,苍蝇都能传播。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虽然苍蝇全身都是病菌,但是为什么它自己就不得病呢?

    科学家认为,这些细菌在苍蝇体内是可以生长繁殖的,但是对苍蝇来说却是无害的,不是致病菌。而这些病菌对人却是有害的、致病的。就好比人类身上以及消化道里也有几百亿个甚至更多的细菌一样,它们中多数对人是无害的,不会使人致病。他们认为这是细菌与媒介昆虫(指苍蝇)之间,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许多军事科学家、生物学家、病理学家对苍蝇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苍蝇的进食方式与众不同,它采用的是“体外消化”的方法。苍蝇吃食时,先把唾液吐在食物上,待食物溶解并转化成营养物后,再伸出吸管饱吸一顿。同时,苍蝇几分钟就要大便一次,所以它的吃食方法是一边吐,一边吃,一边拉。他们还发现,当食物进入苍蝇的消化道后,苍蝇能够在7~11秒内把营养物质全部吸收完,同时,还能将废物连同病菌迅速排出体外,因此苍蝇的消化道工作效率极高,是任何动物难以望其项背的。这就是说当病菌进入苍蝇体内刚要“繁殖子孙”时,却已被苍蝇迅速排出体外。

    靠着这种高速度、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快速外排,苍蝇才得以维持自身的健康。

    贴士:苍蝇在起飞的启动阶段,总是通过中足和后足的“蹬地”动作弹跳,在0.03秒的时间内离地并展开翅膀。苍蝇的飞行路线与地面的角度常常小于40°,只有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出现接近垂直的起飞倾角,不过在离地10毫米后又会转为倾斜角度。

    意大利莱维蒙尔尼卡是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家,他在研究中发现,苍蝇体内的病菌有着很强的繁殖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在3~5秒内完成后代繁殖,它们完全能够在苍蝇体内“兴风作浪”,甚至可以使苍蝇失去生命。但是,苍蝇为什么不怕它们呢?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当病菌侵入苍蝇体内,威胁着它的机体健康时,它的免疫系统就会立即释放出BF64球蛋白和BD2球蛋白两种免疫蛋白,它们使苍蝇具有了极强的抗病能力。因此苍蝇不易得病。这两种免疫蛋白,也可以说是苍蝇体内的“跟踪导弹”。因为当它们从免疫系统发射出来以后,就能自动寻找病菌,并引起爆炸,与“敌人”同归于尽。而且这两种球蛋白,一前一后,一般都是联手对敌,寻找目标。如果体内侵入的病菌太多,免疫系统产生的“跟踪导弹”也随着增加,就像机关枪的子弹,不断地射向目标,直到完全彻底消灭细菌。“跟踪导弹”的杀菌力要比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大得多。

    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终于于20世纪90年代在麻蝇的体液中,成功地提取出了外源性凝集素(一种特殊蛋白质)。他认为这种外源性凝集素是苍蝇具有抗病本领的主要原因。他将提取出来的这种外源性凝集素,在哺乳动物身上实验,发现它使肿瘤细胞先萎缩,随后慢慢地消失,有效地干扰、阻止哺乳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

    尽管人们的研究已经卓见成效,但是苍蝇究竟是使用哪种绝招进行防病抗菌的,这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个未解之谜。一旦解开这个谜,将有助于人类防病抗病。

    为什么蜜蜂蜇人后会死?

    蜜蜂一般情况下受到惊吓就会飞走,生性胆小。但是一旦遭到侵袭,蜜蜂也会奋起反击。蜜蜂惟一的武器就是尾巴上的毒针,而且这根毒针只能用一次,用完之后蜜蜂就会死去。但是为什么攻击敌人的武器会送掉自己的性命呢?蜜蜂的毒针里藏着什么秘密呢?

    没有毒针的雄蜂数量很少,刺人的蜜蜂实际上都是雌性的工蜂,而且雄蜂不大会离开蜂巢,就算用手碰它也不会被蜇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的蜜蜂都会用针刺人的原因。

    贴士:蜜蜂的嗅觉灵敏,它们能够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经常有担任守卫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随便窜入巢内。在缺少蜜源的时候,经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潜入巢内盗蜜,守卫蜂立即搏斗。但是在蜂巢外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工蜂的产卵管就是毒针,因为工蜂不再有产卵的能力,所以产卵管慢慢演变成了毒刺。毒针的一端与蜜蜂身体里的毒腺和内脏相连,另一端有很多锯齿形的倒钩。所以,当毒针扎进皮肤里时,针上的倒钩使工蜂难以把它拔出来。不但如此,紧紧钩住皮肤的毒针,反而会把急于飞走的蜜蜂的内脏拉出来,在攻击敌人的同时,工蜂就这样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工蜂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才使用这种“一次性”毒针。

    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酿造甜美的蜂蜜,是一种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如果被蜜蜂蜇了,要立即拔掉毒针,并用力挤出毒液,伤口就不会肿得那么厉害了。

    蚂蚁是怎样认路的?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群群蚂蚁在忙碌地搬运着食物,看上去有条不紊,秩序井然。那么,它们是如何识别道路的呢?难道它们也会像我们人类一样用眼睛来认路吗?

    其实,蚂蚁走路时的样子很像盲人,它们的触角跟盲人手里的竹竿一样,每走一步都会用两根“竹竿”不断地敲地,这是在探路。不过蚂蚁的触角比盲人的竹竿还要管用,因为它们的触角有两种功能:一是触觉作用,通过触角接触外部世界,就能探明前方物体的轮廓、形态和硬度,以及前进道路的地形起伏等情况。这跟盲人竹竿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是嗅觉作用,通过闻嗅来识别物体,并进而判断其是否对自己有用。这是盲人的竹竿所没有的功能。

    蚂蚁在走路的同时,还会从腹部末端的肛门和腿上的腺体里不断分泌出少量的、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叫做“标记物质”,使其沾染在路上,留下痕迹。远离蚁巢的同窝蚂蚁在回巢的时候,就会用它们特殊的鼻子——触角,闻着这条气味路标前进,这叫做“气味导航”。

    贴士:蚂蚁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地下巢穴的规模非常大。它有着良好的排水、通风措施。一般工蚁负责建造巢穴。而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其次也有用来通风的洞口。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有明确分类。

    但蚂蚁是用什么方法来重新建立新路标的呢?

    研究发现,定位是蚂蚁重新建立新路标的基础。即靠太阳的位置,用天空中的偏振光进行导航,这叫做“天文路标”。在某个方向上振动,或者在某个方向上的振动占优势的光,就是偏振光。太阳光本身并不是偏振光,但当它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分子或尘埃等颗粒的散射后,就会变成偏振光。有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蚂蚁,在离开自己的巢穴时,总是弯弯曲曲地前进,到处寻找食物,可是一旦得到食物后,即使在离巢很远的地方,它们也能找到最直、最近的路线回到自己的巢穴。

    科学家在蚂蚁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给蚂蚁戴上“有色眼镜”——使它们通过具有各种颜色的滤光片来观察天空。结果发现,让蚂蚁看波长为410纳米以上的光线时,蚂蚁就像迷了路一样,找不到方向了;但如果给它们看波长在400纳米以下的光线时,它们能很容易地找到前进的方向。而紫外线的波长正是在400纳米以下,也就是说,蚂蚁是用紫外线来导航的。

    为什么嗜血蜘蛛喜欢吸食人血?

    美国著名的动物学家波得教授曾与其助手坎坡斯来到亚马孙河流域茂密的丛林中探索未知的动物。在一条岔路口,两人决定分头行动。两人分开后,仅仅过了四五分钟,坎坡斯便大声呼救。当波得教授赶到坎坡斯身边时,只见他的躯干和四肢被许多粗丝紧紧缠住,看起来非常痛苦。一只巨大的蜘蛛正在吸取坎坡斯的血液。身手敏捷的波得教授见状,马上掏出手枪,将这只巨大的蜘蛛击毙。后来,他们捕捉了四五只这样的蜘蛛,装在瓦罐中,准备带回去进行研究。

    在返程途中,他们借住在一个村民家中。这家的小男孩对这些蜘蛛产生了兴趣。夜深人静时,小男孩偷偷打开瓦罐,想看个究竟。没想到被蛛丝层层裹住。小男孩在惊慌中赶紧向家人大声呼救。但是,等其他人闻声赶来时却发现,小男孩全身的血都已经被蜘蛛吸光了。

    后来,又有科学家在东非地区发现了这种嗜血蜘蛛。它们并不是编织好一张网等待猎物的到来,而是凭借敏锐的视觉和灵敏的嗅觉主动出击。如果不能直接吸食人体血液,它们也会捕食刚吸食过人类血液的雌性蚊子。

    嗜血蜘蛛为什么对人类的血液青睐有加呢?

    贴士:嗜血蜘蛛不能像蚊子那样利用喙管嘴部直接刺穿人类皮肤吸食血液,但是它们却技高一筹,透过猎食饱吸血液的雌性蚊子来实现对人类血液的摄取,嗜血蜘蛛这种间接食物获取的方式是非常高明的。

    有的科学家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嗜血蜘蛛对人类血液非常青睐是因为人类的血液对它们十分重要。由于嗜血蜘蛛很难直接食用固态食物,所以,它们在进食固态食物时,会将一种消化酶注射到食物上,将固态食物转化成为液态,然后再慢慢享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能量,而人类的血液富含营养,能够满足它们的需要。因此,人类的血液便成了它们的首选食物。

    嗜血蜘蛛又是如何准确捕捉雌性蚊子的呢?

    科学家们认为,蜘蛛是一种具有非凡化学感应能力的动物,它们能够通过灵敏的嗅觉,准确地探测到含有血液的猎物。再加上雌性蚊子在饱吸人类血液后,飞行速度会变慢,所以更容易成为嗜血蜘蛛的猎物。

    不过,以上解释都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真正的原因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进行探索。

    为什么牛虻喜欢吸人血?

    牛虻是虻的俗称,为中形或大形的种类,体壮并长有软毛。它半球形的头部,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常有绿红及其他金属闪光;单眼有时会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牛虻成虫白天活动,在午时会达到活动高峰。它尤其善于飞翔。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池边、水塘边水傍快速飞行的牛虻。有时牛虻能够吸取花蜜,但是最普通的牛虻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也常受到它的侵袭,因此,虻类被人们视为重要的畜牧业害虫。

    贴士: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被虻伤害后,可以在受伤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皮质激素制剂,如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

    牛虻不仅喜欢吸牛马的血,它尖利的嘴还能刺破人的皮肤,吸食流出来的血液。尤其在盛夏的水边,很多牛虻会围在人们的周围转来转去,寻找机会下手。因此,它像蚊子一样让人讨厌。

    为什么牛虻这样喜欢吸人血呢?这是因为,它对人血液里的一种物质特别感兴趣,这种物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和具有甜味的胺混合成的。尤其在盛夏季节,由于天气闷热潮湿,人的体温升高出汗,血管和皮肤毛孔扩张,这种物质就会从毛孔散发出来一旦牛虻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蜂拥而至,这是牛虻叮人最厉害的时候。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属鞘翅目,萤总科。目前,全世界已知道的萤火虫有2000种,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记载的有10属54种。萤火虫幼虫和成虫以捕食蜗牛和小昆虫为生,常常栖息在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水生萤火虫幼虫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水虿、长臂虾等。它的生长时间相当长,多经过卵、幼虫、蛹与成虫4个阶段,为完全变态的昆虫。

    萤火虫是这一科昆虫的通称。它们的头被前胸覆盖,体较扁而体壁柔软,在萤火虫的腹端,还长着发光器,能发出微光。

    萤火虫是中型昆虫,体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在额的前方,两眼之间具有1对触角,各11节,大多为丝状、锯齿状或栉齿状,两个触角的基部相接近。上颚弯曲,贯穿有沟。雄性一般鞘翅发达,盖住腹部和后翅,雌性一般无翅,但黄萤属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细短毛。前足基节圆锥形,有亚基节;中足基节圆筒状,两基节相接连;后足基节呈横阔形。萤火虫的足细长,没有特殊膨大的部分,跗节有5节。腹部为7~8节,末端下方长有发光器,能够发出黄绿色的光芒。

    萤火虫幼虫体色一般为褐色,体型为长形,前后两端尖细,体节较明显。头小,但足比较发达,它的发光器一般位于第8腹板。

    发光的萤火虫是美丽的,也是浪漫的,让萤火虫像星星一样挂在天上,是不少人童年的梦想。但是在新西兰北岛—个小城,这种梦想竟然可以变成现实,有人把这里神奇的自然奇观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人们是怎么发现这个聚集了那么多萤火虫的山洞的呢?

    贴士:萤火虫在天黑时才开始发光,寻找萤火虫宜用电筒照路,避免直照草堆,萤火虫受电筒照射时可能短暂时间停止,反而找不到它们。

    据说,100多年前,毛利族人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山洞。1887年,一名英国测绘师在当地毛利酋长的陪同下,乘亚麻小筏,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发现了洞内奇景。这些发光体是当地一种萤火虫的幼虫。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景观。从此以后,游人接踵而至,萤火虫洞也扬名世界。

    但是嘈杂的人声和强烈的光线极大地影响了萤火虫的生存。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族人。

    萤火虫喜欢在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能发光。虽然萤火虫发出的光极其微弱,但还是有作用的。在我国,曾流传着古代人把萤火虫放入瓶中,照亮书本在夜间读书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在森林中巡逻时,为了阅读简短的命令而又不让敌方发现,就用萤火虫照明。

    那么,大家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萤火虫发光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吸引配偶进行交配。根据观测,雄虫发光后,雌虫也会发出荧光作为回应。这样,在黑暗中它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彼此的位置。萤火虫发光的过程,可以用来说明一部分生物发光的机制。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ATP)是生物体细胞用以贮存能量的一种化合物。它可以与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发生作用,形成一种荧光嘌呤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在有氧存在时,产生荧光。所以,这种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当光传出细胞周围,最后经由反射层透过透明的表皮向外发出时,不会产生巨大的热,能量利用的效率非常高。

    由于萤火虫的光并不像电灯泡发出的光那么烫人,故被称为“冷光”。从幼虫、蛹到成虫,萤火虫都有明显的发光,生活期不同,发出的萤光在形态、细胞数量、位置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为什么蜻蜓要点水?

    一到夏天,我们便会在池塘边、小河边看见许多的蜻蜓在水面上飞舞,它们时不时地飞到水上,快速地用尾部点一下水面,激起一圈圈的波纹,非常好看。其实,蜻蜓在水面上跳舞,是因为它们要把卵产在水里。

    贴士: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蜻蜓是不具蛹期的昆虫,它们的幼虫是在水里成长的,所以它们要把卵产在水里。蜻蜓都习惯用点水式产卵,有的蜻蜓会连续点水,一次产下三至五粒或二三十粒卵;有的蜻蜓却习惯先把卵堆积在自己的尾端——也就是点水的部分,然后再去点水,把一二百粒的卵全部排到水里;也有一些种类的蜻蜓是潜下水底,把卵产在水草下;还有一些蜻蜓喜欢在空中一边飞翔交配,一面把卵“空投”到水里。在水中的卵在夏天通常6~10天就会孵化,那些孵化的幼虫称为“水虿”。

    除了美丽的蜻蜓把卵产在水中之外,许多的动物也都会把卵产在水中,比如捕虫能手青蛙也是把卵产在水中的。

    为什么蝗虫喜欢聚会?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证实,蝗虫喜欢成群地挤在一起活动。一是因为蝗虫对产卵环境的要求很高,既要土质坚硬,又要湿度适宜,还要有阳光直射,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不多,一旦找到,它们便会集中在这块地上产卵。这便养成了蝗虫的幼虫一出生便会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习惯。二是蝗虫之所以要集体活动,与其生理需求也有关系。蝗虫需要较高的体温来促进和适应活跃的生理机能。当它们成群地挤在一起,热量就不易散失,体温也较易保持。

    贴士:蝗虫也比喻那些自己不去劳动而又吞食集体劳动成果的人,因为蝗虫是侵蚀庄稼的害虫,用来比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是最好不过。

    蝗虫所造成的灾害是人类的一场噩梦,蝗虫也是人类与动物打交道的历史中遇到的最大烦恼之一。一个大的蝗虫群可以聚集起几十亿只蝗虫。不难想象,几十亿只蝗虫落在田野里,长得再好的庄稼顷刻间也会像被大火烧过一样,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幸好,在5000多种蝗虫中,只有9种蝗虫喜欢集群活动,否则,人类种再多的粮食也不够它们消耗。

    蝗虫群飞行的距离和得到的食物数量有关。一个由500万只蝗虫组成的小群体,每天大约只飞行2000米就能填饱肚子。它们遮天蔽日地落到田里,把庄稼吃完了才会去寻找新的食源。大的蝗虫群每天必须飞行20千米,因为它们需要更大面积的粮田。蝗虫群越大,飞行的距离也就越长。在离海岸2000多千米的公海上,有人曾经见到过蝗虫群乌云般地飞过,把太阳完全遮盖住,就像发生了日食。近代史上最大的蝗虫群约出现在100年前,当时大约有5000亿只蝗虫飞过红海。

    为什么雌螳螂要吃夫?

    动物之间经常会发生亲情残杀,互相吞食,至少有138种动物存在这种情况:父母吃子女,子女吃父母,妻子嚼食丈夫,兄弟姊妹之间也互相残杀。人们对动物这种亲情残杀的现象,实在无法理解,但是这种亲情残杀对动物却是有利的,能够繁衍强壮的后代,控制群体数量。

    公螳螂是人们熟悉的昆虫。它向母螳螂求欢时会付出生命代价。公螳螂在与母螳螂交媾前,会万般小心地向母螳螂靠近,它爬爬停停,在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后,鼓足勇气猛然按住母螳螂开始与它交配。正当公螳螂心醉神摇之时,母螳螂闪电般回过头来一口把公螳螂的头咬下来并吃进肚里。母螳螂为什么要杀害与之交欢的公螳螂呢?这个问题一直使人们迷惑不解。1990年,动物行为学家才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母螳螂并不是因恼怒公螳螂施暴而杀夫,而是为了刺激公螳螂生精并确保精液持续注入自己体内。原来,公螳螂的头部是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一旦公螳螂丢掉了脑袋,其神经系统也就随之失去了抑制机能,没有头的公螳螂躯体内的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确保卵子受精。母螳螂一边进行交配,一边咬吃公螳螂,直到吃到公螳螂的腹部为止,这时,吃饱的母螳螂体内的卵子也充分受精了,就能够产下富含营养的卵子。

    但科学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记录。结果出乎意料:在30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他们首次记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2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见到螳螂吃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举行求偶仪式的机会,而这个仪式能够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成功交配所必需的。

    此外,母螳螂吃夫还存在另一个原因。由于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因此常常把丈夫当作美味。为了证实这一点,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极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因此,吃夫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贴士:螳螂有保护色,有的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1992年,劳伦斯首次对欧洲螳螂进行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葡萄牙进行。经过观察,他发现约有31%的螳螂在交尾中发生了吃夫行为。野外的雌螳螂多数处于中度饥饿状态。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的确有益。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远比其他螳螂普遍,是它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很显然,雄螳螂并不甘心被吃掉。

    即使雄螳螂的头被雌螳螂吃掉,它也能完成交配。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就在一本杂志《科学》中描述了这种情形。也许这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段描述,我们虽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在全世界的风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被人们广为所知了。有的生物学家甚至试图对螳螂“吃夫”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之所以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明的,因为控制螳螂交配的神经并不在头部,而在其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研究者所报告的雌螳螂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出现异常的举动,螳螂也是如此。

    屎壳螂为什么喜欢滚粪球?

    屎壳螂是一种食粪甲虫。夏秋之季,人们经常可以在草地上看到屎壳螂滚粪球,它笨拙地把粪球滚得越来越大。

    当屎壳螂把粪球滚到适当大小时,就会把它推到偏僻安静的地方,然后用头和足挖开粪球下面的土,使粪球下陷,然后再把四周的土翻松。这时,屎壳螂就会在粪球上产卵,产完卵后,它再松一些土盖着粪球,直到粪球与周围的地面齐平。这样,既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卵孵出的幼虫又可以吃着粪球长大。

    贴士: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屎壳郎还有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等好听的名字。李时珍解释说,因为屎壳郎虫能“转丸、弄丸”,俗呼“推车客”,因为它们“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

    屎壳螂的这种挖洞埋粪行为,既可以疏松土壤,又能促进粪便的热化分解,增加土壤的肥力。人们利用屎壳螂这种能力,曾拯救了澳大利亚大草原。18世纪末,第一批牛、羊等家畜被引进澳洲草原后,家畜大量的粪就严重影响着牧草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提出用屎壳螂对粪便进行处理,这个建议被采用并实施成功后,草原很快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蝴蝶只吸花蜜吗?

    人们在公园游览时,常会看到花丛中有一些五光十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它们从一朵花上飞到另一朵花上,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蝶恋花”彩图。它们好像在与花儿比美,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这些蝴蝶究竟在做什么呢?它们是在与花儿跳舞,还是在与花儿比美?不,并不是这些原因。其实,蝴蝶是在探花吸蜜,补充并维持自己生命活动的能源。

    蝴蝶在从蝶蛹中羽化出来后,雄蝶就四处翩飞,忙着寻找雌蝶交尾;雌蝶则忙着寻找合适的植物产卵,以繁衍后代。在这一段时间里,蝴蝶活动非常频繁,它们必须向大自然摄取营养,维持生命,借以顺利地完成它们的一生。

    人们通常以为蝴蝶是专门探花吸蜜的。其实,由于蝴蝶的种类不同,它们的摄食习性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的蝴蝶,食性专一,各有各的喜爱食料。

    贴士: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不仅能使蝴蝶艳丽无比、还像是蝴蝶的一件雨衣。因为蝴蝶翅膀的鳞片里含有丰富的脂肪,能把蝴蝶保护起来,所以即使下小雨时,蝴蝶也能飞行。

    探花吸蜜的蝴蝶不仅仅只吸花蜜,而且还喜欢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如蓝凤蝶嗜吸百合科植物的花蜜;而菜粉蝶则嗜吸十字花科植物的花蜜;豹蛱蝶则钟情于菊科植物的花蜜。

    但是,有的蝴蝶并不探花吸蜜。例如,我们经常能看到发酵的无花果上有好几种竹眼蝶在吸食汁液,而在栎树、杨树被蛀虫侵蛀的地方,我们则会发现几只淡紫蛱蝶正在贪婪地吮吸从蛀孔中渗流出来的酸浆。此外,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华南双尾蛱蝶与赭色樟蛱蝶等飞栖到粪坑旁吸食人粪尿;朴喙蝶和海南蓝灰蝶会吸食马粪汁;冬青小灰蝶则嗜吸牛粪液;白斑薯弄蝶和华北谷弄蝶尤其喜欢取食溪涧中巨石上的白色鸟粪;而麻斑蚜灰蝶则爱嗜吸竹蚜背管中溢出的分泌液。

    1958年夏天,有人在西双版纳小勐养的丛林里,发现了几只热带蓝灰蝶正聚集在一块腐臭了的兽骨上吸食臭肉的汁液。这一偶然发现,为蝶类的食性又增添了一个新记录。

    为什么蟑螂爬过的食物上有股难闻味?

    蟑螂,又被人叫做蜚蠊,它是一种狡猾的昆虫。蟑螂白天喜欢躲在阴暗隐蔽处,夜晚则在厨房、卧室、仓库等地方出没。如果人们不注意清洁卫生,蟑螂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

    蟑螂特别贪食,对食物几乎不进行任何选择,除了爱吃人的食物外,蟑螂还喜欢吃垃圾和腐坏的脏东西。蟑螂接触过的食物,都会留下令人厌恶的气味,即所谓的蟑螂臭。产生这种臭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身体上有一种腺体,能分泌有臭味的油状液体。

    贴士: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4个基本条件。凡是有人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蟑螂就成了侵害千家万户卫生的害虫。

    蟑螂不仅能在爬过或吃过的食物上留下臭味,在取食时,它还常常呕吐出部分食物,同时把粪便排泄在食物上,这容易使人患上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等疾病。此外,它还常常损坏人们的衣服、皮毛物以及书籍等。所以,蟑螂是一种害虫。不仅蟑螂具有臭腺,其他昆虫,像臭虫的身体里也有臭腺。蟑螂和臭虫体上的臭腺对昆虫有什么用处,还不太清楚,不过有人认为也许是一种自卫武器,就是说,当它们受到敌害的攻击时,借着这种臭味,会把敌害赶走;也有人认为可能在它们繁殖时期,用来引诱异性用的。

    蟑螂的危害极大。人们常采用以下的办法消灭蟑螂。如用1份敌百虫、5份硼砂和20份面粉,加入少许糖,用水调和,做成黄豆大的丸子,散布在蟑螂匿居和活动的地方,蟑螂吃后就会被毒死。

    为什么磕头虫会“磕头”?

    叩甲科的昆虫一旦被人捉住,便会在你手上不停地磕头,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磕头虫。磕头虫为什么会磕头呢?

    难道它真还有什么特异的功能吗?要解开这个谜并不难,只要捉来一只磕头虫,认真地观察一番,看看它是怎样“磕头”的,就能真相大白。

    贴士:磕头虫能跳起40多厘米的高度,创造跳过自身高度50多倍的惊人记录,可是它却只有3对又短又小的胸足。这短小的胸足和其他善跳昆虫的强健后足比起来,实在是小得可怜。

    原来,使磕头虫磕头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腹有一个像合页似的机关。当磕头虫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上时,它便将自己的头用力向后仰,拱起体背,在身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区,然后猛然收缩体内的背纵肌,使前胸突然伸直,这时候,它的背部就会猛烈撞击地面,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磕头虫的身体就会被猛然弹向空中。

    有趣的是,磕头虫的“磕头”姿势还很优美。当它腹部朝天弹向空中时,它便乘机在空中做个“前滚翻”,将身体翻转过来,等到落地时,它就能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了。

    当它被人捏住时,仍会产生跳高时的同样反应,但由于被捉住无法弹跳起来往前翻,只好不停地头向下“磕”,碰到硬物就变成“磕响头”了。

    独角仙为什么爱打架?

    独角仙在某些地方是常见的一种大型甲壳虫,独角仙为益虫也可以是害虫,适当的数量不会造成森林的破坏;而数量过多的话,成虫会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侵害。独角仙有着雄壮有力的独角,因其角的顶端分叉,在中国命名为双叉犀金龟,俗称独角仙。

    独角仙的幼虫多栖息在树木的朽心、锯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顶间,它们以朽木、腐烂植物质为食,对作物和林木危害较小。独角仙幼虫期需要经过2次脱皮,历3龄,成熟幼虫体躯很大,乳白色,约有鸡蛋大小,通常弯曲呈“C”形。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在南方的树林里,常见到它的踪迹。白天,独角仙躲在树干上或泥土缝里,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专吃树木、其他昆虫的幼虫和植物的茎。

    贴士:独角仙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虽然它仅是一种小型昆虫,却能够搬动自己体重850倍的物体。

    为了对付敌害,争夺食物或配偶,独角仙常常大打出手。雄独角仙争斗时,用角较大的一方,插到对手的腹部下方撑起,把对方弄翻。或会利用角和前额的突起物把对方夹住,有时甚至把对方的前肢弄破。在争夺配偶时,雄独角仙之间往往展开激烈的战斗,获胜者把对方赶走,迎娶“新娘”。独角仙特别喜欢吸食甜树汁,常常为了抢食树汁而争斗,胜利者可以饱饮一顿,失败者只好灰溜溜地走开。

    头顶像犀牛角一样的角是独角仙得心应手的武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独角仙都长角,长角的只是雄性独角仙,雌性独角仙不长角。雄性独角仙长得个头较大,再加上头顶上的角,显得就更大了。

    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人们经常能看到飞蛾扑火的情形。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原来,飞蛾在夜间飞行时,是依靠月光判定方向的。月光会从一个方向投射到飞蛾的眼睛里,这样飞蛾在逃避天敌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只需要再转,月光就能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依旧能找到方向。这就是飞蛾特殊的“天文导航”系统。

    贴士:在昆虫中,飞蛾是蝴蝶的姊妹,属鳞翅目,异脉亚目。飞蛾虽则没有蝴蝶漂亮,但它们的恋爱方式却差不多。

    飞行中的飞蛾看到火光,错认为是月光。因此,它就利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火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本能地让自己与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火光打转。飞蛾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感受到的光线要强些,这是因为它的两只眼睛离光源的远近不同,于是它们不停地飞向光线更强的方向。这样,飞蛾总是绕着圈子,逐渐接近火源,出现“扑火”现象。

    为什么蝉要唱歌?

    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蝉在树上发出嘹亮的歌声,开始时是沉闷的“咚咚”声,而后逐渐变成欢快的“歌唱”,震耳欲聋。天气越闷热,蝉叫得越欢,叫的时间越长。但凉风一吹,它们就默不作声了。蝉为什么要唱歌呢?这是因为雄蝉要吸引雌蝉,举行“婚礼”,所以才会大声“唱歌”。当雄蝉和雌蝉完成延续种族的任务后,就会双双死去。

    贴士: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一根细长的硬管,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蝉的“歌声”并不是用嘴发出来的。实际上,蝉是昆虫中出色的鼓手。在它们的腹部两侧,各有一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好像鼓膜一样,里面还有天然的“扩音器”。蝉在高声唱歌时,不是用锤敲,而是用肌肉扯动“鼓膜”发出颤音,颤音通过“扩音器”后,就变得十分响亮了。

    蝉寿命较长,但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地下度过。蝉的幼虫一般要在地下生活2~6年,然后在阳光下歌唱1个月就会死去。蝉的幼虫孵化后,就钻进地下。成千上万的幼蝉住在地下,从树根上吸取汁液,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经过5次蜕皮,它们才钻出地面,爬到树上,变成能歌唱的蝉。

    为什么说白蚁是建筑大师?

    虽然白蚁和蚂蚁有着相近的外表和名字,但它们并没有亲缘关系。蚂蚁属于膜翅目,与蜜蜂亲缘相近,要通过蛹期才能变成成虫。白蚁属于等翅目,与蟑螂亲缘相近,幼蚁经过几次蜕皮变为成虫,没有蛹期。而且,白蚁多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而蚂蚁多数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橘红色。

    白蚁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它们喜欢吃水质纤维。啃食木头的习性让它们成为房屋建筑、铁路桥梁、河岸、堤坝等的破坏者。此外,它们也会对农作物和园林树木等造成危害。因为它们的活动通常很隐蔽,所以白蚁造成大都是突发性的灾害。

    目前,世界上有2500多种白蚁,它是一类较古老的类群,已有1.3亿年的历史。白蚁分布在赤道两侧,身体软弱,喜欢群体生活,并有复杂的组织分工。按生活习性可分两类:一是木栖性白蚁:是木材制品的大害虫,因此对建筑物和交通安全威胁很大。二是土栖白蚁:在地面下土中筑巢,或巢高出地面成塔状,称为蚁冢,以树木、树叶和菌类等为食。

    这种社会性昆虫,在蚁王和蚁后的带领下,众多分工不同的白蚁为这个大家族工作着。蚁王和蚁后只管交配产卵,蚁后个体比其他白蚁大几十倍,一生可产卵5亿枚。兵蚁勇猛善斗,负责站岗放哨,保卫家园。工蚁担负蛀蚀木材、运送食物、照料幼虫、修筑巢穴。白蚁的巢穴结构复杂。主巢建有蚁王和蚁后的王宫,周围巢片居住着忠实的兵蚁,蜂窝状副巢中居住数以万计的工蚁。有无数弯弯曲曲的宽畅隧道,总长数百米。

    贴士:白蚁生活习性独特,营巢居的群体生活,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分化和复杂的组织分工,各品级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白蚁的群体中有繁殖型个体和非繁殖型个体。

    白蚁为自己修筑的城堡在动物界都堪称一绝,可以说它是动物界的“建筑大师”。这座城堡的建筑工程复杂而又坚固。非洲和大洋洲的白蚁巢是高耸于地上的蚁塔,有圆锥、圆柱、金字塔等形状,一般高3~5米,最高的可达7米以上,占地100多平方米。蚁塔外层是工蚁用土石粒、动物粪便和唾液粘连的保护层,厚50厘米,像石头一样坚固,能经受风雨侵袭而安然无恙。

    这样的城堡能够挺立100年之久。不但如此,房子还有非常棒的内部结构:空调、带顶的过道和花园,没有窗户,因为白蚁天生是瞎子。有的食菌类白蚁还在巢内建几个至几十个菌圃,培养菌类以供食用。

    当人们挖开白蚁的蚁穴时,会发现在它们修筑的“王宫”旁边有一堆柴草,有木头、青草、树叶、纸屑,甚至是食草动物的粪便。这块儿就是白蚁的粮仓。这些东西看上去没有什么营养,但是在肠道微生物的帮助下,却成为白蚁维系生存的主要物资。家族中的工蚁不仅要负责收集这些食物,还要先把这些食物吃进去进行初步消化,再反哺给兵蚁和繁殖蚁。

    一栋楼房如果遭遇白蚁侵袭,用不了一年半载,就会变成断瓦残垣。一件家具,白蚁蛀蚀10天左右,也会变得内部中空,徒留一层表皮。对于森林来说,白蚁的危害自是不可小觑。防治不及时,毁林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幸好,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它的克星。非洲的食蚁兽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穿山甲就是白蚁的克星。一只穿山甲1天能够吞食10万只白蚁,每年能够使百亩以上的森林免受白蚁的危害,素有“森林卫士”的美誉。

    水黾为什么在水上滑行自如?

    水黾不同于一般的昆虫,它不在陆地上生活,却一直在水面上漂浮。水黾的滑水动作非常轻捷灵敏,它可以在水面蹦蹦跳跳,追逐嬉戏,却身不沾水,更不会沉入水里。

    水黾为什么能在水面上自如地活动呢?原来,水黾的身体很轻,肢体细长,腹部长有一层短短密密的细毛。这些毛像涂过油似的不会被水浸湿,水黾细长的中后足能向身体两侧外伸,外伸的结果,增大了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单位面积水面所承受的重量,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凹糟,这凹糟就像是滑道一样,使水黾在水面上自如地滑行。水黾的6条腿上也长着一排排不沾水又能自由折叠、散开的细毛。脚的胫节还有专门梳理毛的功能。水黾经常梳理体毛,使毛不至于被水溅湿。

    贴士:水黾以落水的小虫体液或死鱼体为食物。吃食的时候,嘴成管状,吸食。

    还有些水黾,它们不但能在平静的河流中漂浮,还能在急流、旋涡或浪尖上穿行。在穿越急流险滩时,它们甚至能高高跳起,一跳就是数米远,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为什么说蜉蝣朝生暮死?

    因为蜉蝣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我国古人常常用蜉蝣来寄托对于时光流逝的叹息。蜉蝣成虫的寿命最短的只有几个小时,而最长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星期。由于蜉蝣没有反抗能力,天敌极多,为了繁衍后代,蜉蝣采取了以多取胜的方法。幼期(稚虫)大多是在淡水湖或溪流中生活。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把卵产在水中。蜉蝣的卵椭圆形,特别微小,有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黏糊糊的,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一年或一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

    贴士:蜉蝣一般运动性不强,身体各部分的活动能力不大或活动不灵敏,游泳能力不强,采集时要在底质泥沙中寻找,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蜉蝣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有些种类秋、冬两季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水生植物和藻类,有些种类秋、冬两季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或在底泥中潜掘。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有发达的翅,但体翅不透明,色暗淡,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寿命极短,不会进食,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枯叶蝶是怎样模仿树叶的?

    枯叶蝶是一种善于模仿枯叶的蝴蝶,当它停留在树枝上时,一双翅膀就像叶子的形态和颜色,不过这“叶子”呈枯黄褐色,所以敌害不容易发现它,只有在它起飞的时候,才知道它是蝴蝶,这就是枯叶蝶的拟态。

    枯叶蝶通常生活在树木茂盛的山岳地带,常在悬崖峭壁下的葱郁的混交林间活动。雄蝶在活动时,常常会到伸出溪涧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阔叶树叶上栖息,等候雌蝶飞过而追逐交尾。如果遇到敌害,它就会立即飞入丛林,停栖在藤蔓或树木枝干。枯叶蝶飞翔的速度很快,行动敏捷,当它隐匿在树叶间时,敌害是很难发现它的。枯叶蝶栖息时,一般是头部向下,尾部朝天,常静止在没有树叶的粗干上。

    贴士:雄蝶在活动时,常常飞栖到伸出在溪涧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阔叶树叶上,等候雌蝶飞过而追逐交尾。

    生活在峨眉山的蝴蝶中,以拟态逼真的枯叶蝶最为著名。峨眉山的枯叶蝶属于中华枯叶蝶,它的体色艳丽,姿态优美,飞舞时常露出翅膀的背面,其色彩可与凤蝶媲美。枯叶蝶翅膀的背面大都为绒缎般的墨蓝色,闪动着耀眼的光泽。它们的前后翅点缀着白色的小斑点,前后翅的外缘均镶嵌着深褐色的波状花边。其双翅合并后酷似一片枯叶,依次由褐色、橙黄色、蓝色将蝶翅正面三等分。黑色条纹和细纹纵贯前后翅中部,就像树叶的中脉和支脉;枯叶蝶的后翅末端拖着一条类似叶柄的“尾巴”,当它们在树枝上静止不动时,很难分辨出是蝶还是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