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探索之旅-揭秘两栖爬行动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两栖爬行动物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的世界非常奇妙。人们对两栖动物充满了好奇。如鳄鱼是如何生活的,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是什么?海龟为什么要把自己埋在泥中?它们身上又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秘密呢?两栖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它们的起源和演化,人们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海龟为什么埋自己?

    在动物的传说中,有许多海龟救人的传奇故事。海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海洋生物学家们对它的生活习性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一直没重视海龟的自埋行为。

    人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发现海龟把自己整个身体都深深地埋在淤泥里。当时,人们还以为那是个海龟壳。等到扒开淤泥挖出来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只活海龟!

    这个奇闻一传开,很多潜水员都觉得新鲜。因为在他们的潜水生涯中,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这种海龟自埋的怪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龟把自己活埋在淤泥里呢?这是海龟在冬眠,还是它们在清除寄生在体上的藤壶?亦或是它们在冰凉的海水中自我取暖的一种方法?为了探索海龟自埋之谜,海洋生物学家们到实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有的科学家发现,在一些个子较大的雄海龟身上,寄生着许多藤壶。藤壶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体外有6片壳板。在壳口,有4片小壳板组成的盖,常常固着在海滨岩石、船底、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大型甲壳动物身上。藤壶寄生在海龟身上,既影响海龟游泳,又会使海龟感到难受。所以,这些科学家认为,海龟是为了摆脱藤壶的纠缠,才钻进淤泥里去的。

    但是这种看法很快被否定了。有的科学家亲眼看到,海龟在自埋时,只是把脑袋扎到淤泥里,尾巴朝上。寄生在它们头上的藤壶,会因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但是它们身体中部和尾巴上的藤壶,却仍然还活着。

    贴士:除了棱皮龟,所有的海龟都有壳。棱皮龟有一层很厚的油质皮肤在身上,呈现出5条纵棱。

    此外,一些身上没有藤壶的大个儿雄海龟,在海底也存在这种自埋习性。所以,认为海龟是为了清除藤壶而自埋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过了些日子,一个潜水俱乐部的会员们,来到一个港湾里进行训练。当女潜水员罗丝潜入海底的时候,她发现淤泥里露出一只海龟壳,像是被人扔掉的。罗丝游了过去,先慢慢地检查了一下四周的环境,拍下了照片,然后伸手把海龟壳提起来,原来这是一只活海龟!

    此刻,这个活埋自己的家伙被惊醒了,它不满意地抖掉了身上的淤泥,转身游走了。没过多久,罗丝又发现了一只海龟壳。不过,这是一只大个子雌海龟,它并没有睡觉,反应特别敏感,罗丝还没碰到它,它就搅动起淤泥,乘海水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清的时候,逃之夭夭了。

    没过多久,罗丝的同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的大雌海龟。后来,她们在海底只找到了一些海龟待过的泥穴,再也没有看到一只自埋的海龟。

    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根据罗丝他们的新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种种猜测。他们认为:

    第一,在潜水员发现的4只自埋海龟中,有3只是大个子的雌海龟,这就推翻了大个子雄海龟为摆脱藤壶而自埋的说法。

    第二,从潜水员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海龟的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

    第三,从罗丝的记录中,人们发现,海龟自埋时,海底水深27.4米,水温21.7℃。这说明,海龟自埋并不是为了取暖。

    但是,海龟究竟为什么要自埋呢?这种现象是偶然出现的,还是经常发生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解开这个谜团。

    乌龟真的可以万年长寿吗?

    乌龟也许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科学家认为这与它们性情懒惰、行动缓慢、新陈代谢水平低有着密切关系。乌龟的心脏机能很特别,从活的龟体内取出的心脏有的竟然可以连续跳动两天。

    另外,龟长寿无疑还与它们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乌龟的四肢和头部的骨头很软,当乌龟紧张或遇到危险时,它的头和四肢就会缩到坚硬的壳里,以保护自己。同时,乌龟身上有很好的保护色,能够避免自己受到敌害的侵袭。这也是它长寿的原因之一。

    贴士:乌龟是杂食性动物,以动物性的昆虫、蠕虫、小鱼、虾、螺、植物嫩叶、浮萍、瓜皮、麦粒、稻谷、杂草种子等为食。耐饥饿能力强,数月不食也不致饿死。

    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以植物为食的龟类的寿命,一般要比吃肉和杂食的龟类的寿命长。乌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乌龟没有肋间肌,呼吸时,必须使口腔下方一上一下地运动,才能将空气吸入口腔,并压送至肺部。在呼吸的同时,头、足一伸一缩,肺也就一张一吸,这种特殊的呼吸动作,也是乌龟得以长寿的原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是,难道乌龟真能像人们说的那样活上千年、上万年吗?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龟只有300岁。

    癞蛤蟆身上为什么长疙瘩?

    癞蛤蟆又叫蟾蜍,它昼伏夜出,行动迟缓,性情温和,是青蛙的近亲。癞蛤蟆长有又宽又大的嘴巴,善于捕捉害虫。但是它外形丑陋,在它的身上长着许多疙瘩,因此,它并不受人们的喜爱。但是,人们不应该歧视癞蛤蟆,它丑陋的外表能够保护它自身的安全。当它趴在地上时,它皮肤的颜色与泥土的颜色很相近,这样就可以使它避免被敌害发现。

    癞蛤蟆身上的疙瘩能够分泌出黏液,对皮肤起到保湿的作用;有的疙瘩还能分泌乳白色的有毒浆液,这是它攻击敌害的武器。在癞蛤蟆的耳后有一个腺体分泌蟾酥,蟾酥可加工成中药,具有止血、镇痛、强心、解毒的功效。

    贴士:蟾蜍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

    癞蛤蟆虽然长得很难看,但它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帮助,它曾经是热带作物的救命恩人。19世纪,人们把体长达15厘米的大蟾蜍运到遭到虫灾的西印度群岛,害虫被大蟾蜍全部消灭了。后来,这种大蟾蜍还被运到夏威夷、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热带农作物生长地区,继续消灭害虫。

    为什么变色龙会变色?

    在热带地区,有一位奇特的居民,其身体的颜色经常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就是避役,人们又叫它“变色龙”。避役是一种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在一天中,它可以使身体变换六七种色彩:在枝叶繁茂的绿树丛中时,它的身体变成绿色;在枯黄的树干中间时,身体变成暗黄色;到了黎明时分,它的身体又变成暗绿色。当遇到敌害时,避役会发出奇怪的叫声,这时身体会出现五色的斑点。总之,它尽量使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以便将自己隐蔽起来。

    贴士:变色龙学名叫避役,“役”在我国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为避役。

    科学家们发现,避役的皮肤里有许多色素细胞,它们决定了其身体的颜色。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色素细胞会随温度、湿度、光照强弱的变化,进行扩散或聚集,于是避役的身体表面就会变色。避役变色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一种高明的伪装术;这既能骗过敌害的眼睛,便于保护自己,又能迷惑捕食对象,从而轻而易举地接近猎物。

    蛇毒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前31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娄巴特拉被罗马执政官屋大维活捉,并准备将其带回罗马,在举行凯旋仪式时示众。克娄巴特拉得知后绝望万分,她通过自己的心腹侍女,设法找来了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放在胸口,结束了浪漫而传奇的一生。那么,毒蛇身上的毒从何而来?蛇毒为什么能置人于死地?

    一般来说,毒蛇体内的毒液是经由毒牙来施放的。毒牙是毒蛇的致命武器,按其在上颚的生长位置,可以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毒牙是一条空心的管道,其后端和毒囊相连接。当毒蛇感觉到攻击对象就在近前时,就直接咬向对方并注入毒液;如果离攻击对象较远无法接触,它们就会施展出看家本领——喷毒。喷毒时,毒蛇会猛挤头部两侧的肌肉,压迫毒囊使毒液成一条直线向对方喷射。

    蛇毒又来自何处呢?研究人员发现,蛇毒主要由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降解酶等构成。毒蛇在制造蛇毒的过程中,“使用”了比较普通的蛋白质,并把它们转化成了致命的毒液。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位教师认为:当生物的基因组中有一个基因被加倍复制之后,生物就能进化出新的蛋白质:一个基因保持了原有功能,而另一个基因变异成了一个新的基因——毒素基因。

    贴士:1976年,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从眼睛蛇毒中研制成“功克痛灵”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取得独特的镇痛效果,曹宜生研制的“复方克痛宁”在治疗神经性疼痛,癌痛和戒毒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由于蛇毒镇痛剂有更高的镇痛活性,且无成瘾性,临床用于代替吗啡治疗癌症晚期的疼痛。

    一般来说,毒蛇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神经毒素,一种是血液毒素。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传递,从而引起呼吸肌麻痹,因呼吸困难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滞留、酸中毒,继而使呼吸中枢受抑制。血液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脏功能不全。还有可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被蛇咬伤的部位)高度肿胀,引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最终导致死亡。埃及女王很有可能是这样命丧黄泉的。

    虽然蛇毒听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它的很多成分都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是对人类有益的。自古就有人使用蛇毒做镇痛药,现代临床学上将蛇毒精制成一种促进凝血的药,用于防止内出血;还有人将其用于防治血栓病。目前,有些专家主张用蛇毒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攻克癌症等,不过这些应用尚待科学研究证实。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研究蛇毒的成果出现,蛇毒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也会更多。

    既然如此,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毒蛇。全世界有600多种毒蛇,它们的头部多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神经毒素为主的毒蛇,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一类是以血液毒素为主的毒蛇,主要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另一类是兼具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的毒蛇,主要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不同的蛇种,其毒液的性质也不相同。

    为什么蜥蜴的尾巴会再生?

    如果一只蜥蜴被咬去了一截尾巴,这对蜥蜴来说,简直小事一桩。因为过不了多久,蜥蜴就会有一条新的尾巴从断尾处长出来。但这条新尾巴还是会比原尾巴稍小一些,且花纹也会有点不同。

    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动物世界,就不难发现有许多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本领,蜥蜴便是这类动物中的一员。为什么这些动物会有如此不寻常的本领呢?原来,这都是细胞耍的小把戏。细胞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分管着不同的工作。

    贴士: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然而,动物体内的这些细胞不只是做某一项单一的工作,有一类细胞是“多面手”,能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变化。如断了尾巴的蜥蜴,“多面手”细胞会纷纷来到受伤部位,形成一种胚轴原的物质,胚轴原的细胞发生变化,有的变成骨细胞,有的变成肌肉细胞,有的变成皮细胞。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最后造出了一条全新的尾巴来。

    那又是谁在在指挥制造新尾巴的工作呢?指挥者是暗藏于细胞之中的基因(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基因的指挥者并非永远是万无一失的,它有时会发生突变,发出错误的指令,结果细胞们就多造了一条尾巴出来。这一错误对蜥蜴来讲可能是致命的。身后拖着一条分叉的尾巴,行动起来极不方便,如果尾巴被卡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天敌就会很容易捉住它,那时蜥蜴就会危在旦夕!

    响尾蛇如何捕食?

    夜晚,在加拿大的某个荒漠上,一只小田鼠正探头探脑地从洞口向外张望。看来好像没有危险,于是它后腿一蹬,跳到了洞外。突然,一道黄色的“闪光”袭来,小田鼠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别人的美餐。仔细一看,这道“闪光”竟然是一条杯口粗的响尾蛇。其实,响尾蛇的视力非常差,再加上夜晚漆黑一片,它几乎就是个睁眼瞎子。那么,响尾蛇是如何发现猎物并且准确地发动攻击的呢?

    有个探险家曾经发现,如果把一块烧热的鹅卵石放在一条响尾蛇的附近,它同样会立即扑咬上去。原来,具有一定热度的物体都会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小田鼠是恒温动物,体温比周围环境高。在响尾蛇的眼里,黑夜中的小田鼠虽然轮廓模糊,但简直就像一团火焰那么醒目。要抓住它,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了。

    贴士:响尾蛇奇毒无比,足以将被咬噬之人置于死地,但死后的响尾蛇也一样危险。美国的研究指出,响尾蛇即使在死后1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

    响尾蛇的“热眼”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一个叫做颊窝的地方。颊窝呈喇叭状,喇叭口斜向朝前,中间被一层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内侧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外侧的部分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发热的物体,红外线就会经过这里照射进来。这样一来,外侧的温度就比内侧的高,薄膜上遍布的神经末梢就能感觉到,并且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息后,响尾蛇就会发动攻击。面对热源,响尾蛇的攻击百发百中,万无一失。

    壁虎为什么能在玻璃上爬行?

    壁虎,又叫蝎虎子,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它白天躲在角落睡觉,夜晚出来觅食,以捕食蚊、蝇、蛾子等小昆虫为生。一个晚上一只壁虎能吃掉许多害虫。因此,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在一些古建筑物和古树上,人们经常会发现自由爬行的壁虎。壁虎并不会对建筑物造成什么损害。

    有很多动物都会爬树。它们大多是靠锐利的爪子活动。如:雨蛙、树蛙爬树,是靠前指、后趾尖吸盘里的分泌物增加和树之间的粘合力。

    贴士:壁虎的其他生理特征与蜥蜴类似,但是有一点不同,两耳之间什么也没有。我们可以从壁虎的一只耳眼看进去,直接通过另一只耳眼看到外面。

    但是,壁虎活动时与这些动物却不完全相同。它靠前肢和后肢的指和趾在光滑的墙壁和玻璃上爬行。这些指和趾上面,都长有皱褶状的瓣膜,形成一条条深沟,可以增加指和趾与光滑的攀爬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瓣膜还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吸附住身体。这也是壁虎能够自由爬行的原因。

    鳄鱼为什么会流泪?

    我们常常用“鳄鱼的眼泪”来形容假慈悲、假怜悯,为什么呢?人们发现鳄鱼在进食时会流眼泪,但这可不是因为鳄鱼多愁善感,而是因为鳄鱼就像狗一样,身上没有汗腺,无法通过出汗来排除身体里多余盐分,只有通过眼睛附近的盐腺来排除了。所以说,鳄鱼在吃东西的时候流眼泪并不是因为它们懂感情,懂怜悯,而是在“出汗”!

    鳄鱼的眼睛在水里是不折不扣的“远视眼”,只能看见远处的东西,而对近处的看得很模糊,所以鳄鱼常常潜伏在远处的水底猎杀食物。但是,在岸上,鳄鱼却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这是因为光线在水里和空气里的折射率不同而造成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当心水里潜伏的鳄鱼,还要小心陆地上的鳄鱼。

    贴士:人们的心目中,鳄鱼就是“恶鱼”。一提到鳄鱼,立刻会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齿,全身坚硬的盔甲,时刻准备吃人的神态。它的视觉、听觉都很敏锐,外貌笨拙其实动作十分灵活。

    鳄鱼的祖先是和恐龙生活在一起的,在地球上已经居住了2亿多年,而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鳄鱼这种古代爬行动物就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角蜥的外貌有点像蟾蜍,头部和身上又长了很多角刺,当受到敌人攻击的时候,它会从眼睛里喷出像血一样的液体,射程长达一两米,把敌人吓得惊惶失措,夺路而逃。角蜥那眼睛喷血的模样看起来很可怕,可实际上不过是虚张声势,蒙蔽天敌以获取逃跑的时间罢了。

    角蜥大多生活在热带沙漠,平时喜欢待在干燥的地洞里,只把头露在外面捕食昆虫。它的身体能根据气温高低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不但能调节身体吸收阳光热量的限度,还能逃避敌害。

    随着角蜥慢慢地长大,它每年都要蜕一次皮。角蜥的身上有一束特殊的肌肉闭孔肌,这束肌肉不仅能帮助它喷血吓人,还能帮它蜕皮呢。当角蜥蜕皮的时候,闭孔肌会给脑血管加压,血管肿胀以后会使它的头部胀大,便撕破了该蜕去的旧皮,头部旧皮一破,角蜥就会弃旧图新地从“旧罩衫”里解脱出来。

    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

    青蛙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因为那里害虫最多。青蛙的舌头前端是固定的,后端能自由翻转。当昆虫在青蛙身边活动时,青蛙就会迅速跳起来,把舌头翻出来。依靠舌头上分泌出来的黏液,粘住虫子,然后,舌头返回口腔,把食物吞入口中。如果昆虫正飞向它时,它会静止不动,等昆虫飞近时,再翻出舌头把虫子吃掉。

    贴士:青蛙的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能够离开水在陆地上生活。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水生生物要先进,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幼体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

    但是,如果青蛙旁边躺着一只死虫子,青蛙却不会去吃的,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经过观察,发现青蛙的眼球不具有调节功能。虽然青蛙对活的东西很敏感,但却对不动的物体视而不见。

    青蛙是捕捉害虫的高手,是绿色田园的卫士。它每天捕食大量的蚊子、苍蝇和危害农作物的金花虫、螟虫、蝼蛄等,据统计,每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1万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把它当成我们的好朋友。

    扬子鳄怎样捕食?

    曾有人认为,扬子鳄就是鳄鱼,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是扬子鳄回到水中,适应了水中的生活而已,因而扬子鳄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贴士: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扬子鳄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就好像一座地下迷宫。

    扬子鳄如果在陆地上爬行时遭遇敌害,或在猎捕食物时,能够纵跳抓捕,抓捕不到时,它就用自己那巨大的尾巴猛烈横扫。令人遗憾的是,扬子鳄的牙齿虽然尖锐锋利,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利于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当扬子鳄捕捉到较大的水生动物时,又会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直到烂到可以吞食为止。扬子鳄还长有一个特殊的胃。它的胃里有很多胃酸并且酸度很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出奇地好。

    科摩多龙是恐龙吗?

    科摩多龙实际上是一种大蜥蜴,又被称为科摩多巨蜥。其体长可达2~4米,重100~150千克。它的外形有些像鳄鱼,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蜥蜴类动物。

    关于科摩多龙还有一个奇妙的传说。1910年,有两个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上看到一个土人正在同一只动物进行着殊死搏斗。那只动物长2米,外形很像恐龙。他们一时也叫不出那只动物的名字。

    土人与那只动物经过一阵紧张、惊险的厮杀之后,大获全胜。旁观的两个荷兰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们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他们从土人手中买下了那只怪兽的尸体,乘船返回了他们负责管辖的岛屿。消息很快传开了,科学家们为之震惊。一时间,专家、学者们纷纷到科摩多岛进行考察、研究。

    那只怪兽被岛上居民称为“科摩多龙”。有关专家经过研究,证明它其实就是一种大蜥蜴。

    贴士:科摩多龙是冷血杀手,也是忠实的食肉动物,位于所处区域食物链的顶端。虽然它们不会吐出火焰,但是它们依旧被认为是科莫多的龙。

    科摩多龙虽不是恐龙,但与恐龙有亲缘关系,许多生活习性与恐龙相似。

    科摩多龙以野猪和鹿为食,体重达450千克的水牛它也敢吃掉,有时,科摩多龙还会把人作为猎捕对象。科摩多龙在捕猎动物时,常常会采用守株待兔或逼近突袭的战术。先抓住猎物,接着咬断猎物后腿的筋腱,使猎物瘫倒在地,然后撕咬猎物的腹部。它有时先用钢鞭似的大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扫倒,然后再猛扑上去,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然后慢慢享受。

    科摩多龙进食时常常生吞活咽,它能把整只小鹿像吃肉丸子一样一口吞下。如果捕到较大的猎物,它就先把猎物撕成小块,然后吞掉。

    科摩多岛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岛上林茂草密,溪涧纵横,潮湿闷热。气候及自然环境与中生代极其相似。科摩多龙之所以能繁衍并称霸至今,是与它栖息的这种环境是分不开的。

    石蛙为何要聚会?

    每年冬春时节,在我国南岳衡山广济寺的冰雪世界里,都会出现奇特的万蛙聚会的场面。广济寺位于衡山祝融峰下,群峰环绕,古木茂盛。一年一度的万蛙聚会就在寺前的水田中上演。立春前后,成千上万的石蛙纷至沓来,有褐色的、黄色的,也有棕色的、黑色的;有的大如碗口,有的则小似花生。起初,这些石蛙或成团嬉戏,相互取乐;或首尾相咬,围成圆圈;或前呼后拥,摆成长龙。然后蛙骑蛙,层层堆叠,堆叠成的形状酷似宝塔,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最高可达1米。石蛙在聚会时会产卵,其卵如黄豆般大小,密密麻麻、弯弯曲曲地排列成一条条长线,像蜘蛛网一样布满水田。石蛙聚会多则半月,少则数日。然后,石蛙就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散去,留下满田的蛙卵。

    贴士: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冬春时节的高山田野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蛙会奇观呢?那么多石蛙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全都散去?这些都是尚待揭开的谜团。

    世上真的有双头蛇吗?

    有关双头蛇的传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古书中对双头蛇也多有记载。不久前,一位学者在北非亲眼见到了一条双头蛇。

    他是在热带丛林中的一个偏僻村寨中见到双头蛇的。这条双头蛇是当地土著人崇拜的护身符,整个村寨的人们都精心喂养和照料它。这条双头蛇很像响尾蛇,而身体的大小又像蟒蛇,有剧毒,主要靠猎食各种小动物为生。

    贴士:双头蛇如果两个头想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行走的话,在两个头分岔之处,(这里的蛇皮很脆弱的)有一定的可能会裂开,导致双头蛇死亡。

    为什么会出现双头蛇呢?有人认为,双头蛇实际上是蛇在染色体复制或配对过程中产生了突变而出现的蛇的变异种。但是,据生物学家们分析,因为身体结构不同于正常同类,这种蛇多数只能存活1~2周。可这位学者所见的这条双头蛇既然被当地土著人作为护身符一样来崇拜,受到精心喂养和照料,其寿命肯定远远超过1~2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双头蛇的这些谜团,科学家至今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为什么冬蛇会集体自杀?

    也许还有人记得1975年冬季发生在我国东北海城地区的大地震。在那次地震前,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成群的蛇集体自杀了。

    冬蛇为什么会在地震前夕集体自杀呢?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观察认为,冬蛇自杀的原因在于地震。

    在地震前夕,地壳深处构造变动会发出声音,虽然声音很细小,人完全听不见,但是因为蛇的感觉很灵敏,所以,它能感觉到地壳爆裂的声音,以为大祸临头,所以,纷纷爬出洞来,而被严寒所冻毙。

    贴士: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让它感到不安。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

    地震前,岩层的强烈摩擦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氡气及其他气体,氡气具有放射性,而且震前的氡气含量比平时高出许多倍,氡气大量积聚在蛇洞中,使它的休眠状态改变,而被迫爬到洞外被冻死。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蛇集体自杀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因为蛇是冷血动物,其体温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大气温度变为10~13℃时,生理机能减弱,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就要进入冬眠状态。当气温降至0℃时就会被冻死。在地震前,地壳深处地质结构变动,岩石发生爆裂位移,岩石之间互相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热,使地温升高,当蛇洞中温度升至10℃以上时,蛇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而以为春天到了,于是纷纷出洞觅食,结果被严寒冻死。

    这就是冬蛇集体自杀的缘故。

    箭毒蛙有多毒?

    许多两栖动物的身上都带有毒素,它们能够通过皮肤散发或分泌出毒液。但是,极少有像拉丁美洲的箭毒蛙的毒液那样致命的。世世代代以来,亚马逊雨林中的土著人一直将箭毒蛙身上的毒液涂在捕猎用的弓箭上,然后用它去捕杀猎物。

    箭毒蛙是一种个体很小的蛙类,它的整个身躯不超过5厘米,也就是说只有人的两根手指那么大,可是它在背上藏着的毒液,却足以使任何动物瞬间毙命。箭毒蛙的皮肤内有许多腺体,它分泌出的剧毒黏液,既可润滑皮肤,又能保护自己。箭毒蛙的毒性在一切蛙毒之上。取其毒液一克的十万分之一即可毒死一个人;五百万分之一可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舌头粘上一点儿它的毒液,就会中毒,以致死亡。

    箭毒蛙身上那些漂亮的色彩可不是用来欣赏的,那是在告诫其他动物离我远点儿,不然有你好受的!

    贴士:箭毒蛙家族中兰宝石箭毒蛙具有非常高的毒性,它们绚丽的体色使潜在的掠食者远远避开。它们足部没有蹼边不能在水中游动,因此不会出现在水生环境中。

    别说,这种警告还真管用,很多动物对这些小家伙都很害怕,见了它们都要绕道避开。

    箭毒蛙的剧毒物质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毒性,让所有动物都害怕呢?

    生物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箭毒蛙的毒液能够破坏神经系统,阻碍动物体内神经的正常传递,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如此一来,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皮肤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避免中毒。

    很早以前,印第安人就利用箭毒蛙的毒液去涂抹自己的箭头儿和标枪头儿。他们用锋利的针把蛙刺死,然后放在火上烘烤,当蛙被烤热时,毒液就从腺体中渗出来。这时,他们就用箭头儿在蛙体上来回摩擦几下,毒箭就制成了。一只箭毒蛙的毒液,可以涂抹50个箭头儿或标枪头儿,野兽如果被这样的毒箭射中,会立即死亡。

    为什么树蛙冻不死?

    有一种非洲蚊子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它可以抵御-270℃的酷寒。除了这种昆虫外,其他的昆虫也能够在低温环境中生存,但能够长期抵抗寒冷的,也许要属南极的细菌了。

    最耐寒的较高级动物是树蛙,它的耐寒本领使得它的生存地点比其他两栖动物离北极更近,更能在融雪期的池塘里栖息。大概这能使它处于优势,能在池塘干涸之前就迅速繁殖。

    贴士:科学家们对一块在墨西哥发现的珍贵琥珀进行研究后发现,琥珀中完整保存的一只小树蛙是2500万年前的“超级元老”。

    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蛙的肝脏就会把肝糖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有抗冻的作用。在-8℃一下时,血液会把葡萄糖输送给重要的组织以防止内脏被冻。此时,蛙体内有65%的流体被冻,没有血液的内脏十几上也停滞了活动,甚至眼球和大脑也凝固了,像死了一样(有一种乌龟也可以做到,但只是暂时的)。但当开始解冻时,蛙的心脏又开始跳动,并向全身输送含有凝固蛋白的血液,这有助于使被冰晶刺破的伤口的血凝固。此蛙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快恢复活力,而体内被东江的寄生虫居然也复活了,真令人惊奇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