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果真派人送来了照片,全村人闻讯涌到张振家里,争相传阅,欢乐之声源源不断。
走进北京市郊区鱼池村张振的家,迎面墙上挂着一张镶在镜框里的醒目的照片。这是30年前毛泽东来他家做客时留下的合影。这张6寸大小的合照,虽然年代久了,纸面有些发黄,但图像仍然那么明朗、清晰:毛泽东站在草地上,上穿白衬衫,下穿灰色裤,脚穿一双圆口布鞋,捏着香烟的手微微抬起,面对群众微微笑着,好像正在和大家亲切聊天。张振一家呢?男人打着赤脚,女人抱着小孩,好像正被毛泽东风趣的谈话吸引,一齐仰头看着毛泽东笑,连那个席地坐在毛泽东脚跟前的六七岁的光腚娃娃小海子,也仰起头望着他笑……
1953年6月28日上午,晴空万里,一辆小轿车停在安定门外鱼池村口的马路边,张振当时正在临近马路的菜园里拔草,举头一望,只见小车里下来一个人,身着白衬衫,高大魁梧,正迈着稳健的步子朝他走来。他定睛一看,眼前一亮:“啊,这不是毛主席吗?毛主席到咱村来了!”
“你好!”毛泽东笑着向他挥挥手,并指指菜园边那棵大槐树说,“在这儿歇歇凉。”
“好啊!”张振只说了两个字,激动得一时不知再说什么好。
毛泽东来到槐树下,坐在一个马莲墩上,点燃一根烟,抬头眺望远处的西山,好像在沉思着什么,张振于是迅速跑回村里,向大家报告了这一喜讯。
鱼池村解放前很穷,有的靠到城里当脚夫过活,有的靠讨饭度日。张振一家,解放前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日夜守在这片乱坟岗里给有钱人看坟,终年难得温饱,不得不经常拔坟堆旁的野菜充饥,在寂寞孤苦中度过了30年。解放后,生活变了样,今天,毛泽东突然来到面前,叫他们如何不激动呢?
“毛主席到村里坐坐吧。”“毛主席,上我家喝杯茶吧。”人们不断发出热情的邀请。毛泽东慨然允诺,指着身旁的张振说:“好,就到你家看看去。”张振高兴极了,连说:“好!好!”想到家里没有一点准备,赶忙抢先奔回家,冲他妻子那淑贞一个劲儿喊:“孩子他娘,毛主席要到咱家来,快收拾一下,煮点水喝。”说完,又奔出屋子迎接毛泽东去了。那淑贞正怀孕,一听毛主席要来她家做客,哪顾得收拾,一手抱个娃娃就奔出院子,抬头一看,毛泽东刚好正迎面走来,见到她,风趣地说:“嗬,你真行,一边一个,中间还有一个。”这诙谐的语言把周围的人逗笑了。
毛泽东缓步走进她家院子,见院子里晾有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便伸手摸一摸,捏一捏,问冬天盖这样的被子薄不薄?走进屋里,又伸手在炕上这按按,那摸摸,问冬天烧炕不烧炕,睡得暖不暖?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才转身坐到炕沿,一边抽烟一边问:家里几口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小孩子上学没有上学?庄稼长得好不好?当问到粮食够吃不够吃时,张振如实回答:“过去吃野菜,现在有吃的啦,不过还不大好,荒月还要吃些白菜团子。”
毛泽东点点头,安慰他说:“不用急,生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西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4张肖像。
毛泽东凝神看了一会儿,抚摸着身边张振13岁的小妹妹桂清的头,笑着指指墙上的像问:“是你买的吗?”桂清点点头。毛泽东又问:“上学吗?”“上学。”“今天怎么没有去?”小姑娘因为过于兴奋紧张,一时忘了怎么回答,还是她嫂子淑贞替她回答了:“今天是星期天。”毛泽东恍然大悟,笑了,小桂清笑了,全家人都笑了。
太阳越升越高,时近中午了,毛泽东才告辞出来。在院前的草地上,他回转身来和全家话别,又说了几句风趣的话,摄影师便趁机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接着,他又走访了几个家庭,才离开鱼池村。临别时,全村人扶老携幼,都拥到村口来相送。
“毛主席,您一定要再来啊。”老人们依依不舍地说。
“毛主席,把照片给我们捎来呀。”孩子们喊。
毛泽东回过头,慈祥地望着这群天真、稚气的孩子,笑了:“一定给你们捎来。”
一周之后,毛泽东果真派人送来了照片,全村人闻讯涌到张振家里,争相传阅,欢笑之声源源不断。
(贾思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