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经典,首先是请公认的经典人物发言,例如请马克·吐温。请他出来估计不会引起争议,比方说“他那么年轻,称得上经典么?”“他的作品有争议,能算经典么?”这样的质疑在马克·吐温的“入典”资格上,还没有出现过。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各界公认的经典性作家。
经典性作家马克·吐温认真地表态,他是从经典作品的角度来为经典下定义的:“所谓经典,就是每个人都想读而不去读的东西。”听完了老马这句话,得琢磨。看来老马也是从自我感觉出发,叫有感而发:一是作为经典作家,感觉到自己没有人读了,有落伍的寂寞。二是尽管如此,还是认为“每个人都想读”,这是否是自我感觉代替了公众感觉呢?马克·吐温还不糊涂,他是说“每个人都想读”而没说“每个人都该读”。前一说法是可爱的感觉良好,而后一说法就有学阀味的腔调了。
首先与老马开辩的是学生,现在流行辩论会,能与马克·吐温辩一回,也是一个经典辩论了。学生说:“所谓经典,就是不想读,却要去读的东西。”这是学生立场的论点,我们都当过学生,回到我们当学生的年月,我们会说这个定义:高!实在是高!当学生,老师圈出一堆书目,这些书目上又注明,某某的经典作品是要列入考试内容。于是去图书馆借出来,良药苦口地读,然后一辈子记住这苦味!至今为止,人们说到学校生活,还爱用“苦读”,我想这苦字,一定不只是说衣食。
接着与老马开辩的是一位青年教师。他站在另一个立场,又对这一立场有一种批评态度,他说:“所谓经典,就是都不读,却都在说的东西。”听了他的话,觉得偏激是显见的,但是也说出了现实中的一种存在。在当老师、当导师、当领导的人们中,不乏其人。口口声声黑格尔的未必读过几本黑格尔,口口声声马克思的也“没时间”去读原著。这是报纸上常说的事,不算青年教师的发现。当然,在教师行列里,不乏这样的人—常常引经据典,他知道的也就是引出的那几点而已。
不和老马辩论的是大众,他们尊敬经典作家及一切被冠以经典的东西。但他们知道经典就是珍贵,也就是消费不起。因此大众的趋向是远离经典,远离的另一端就是“流行”,流行的琼瑶,流行的金庸,只是金庸最近也开始“经典”起来,这一下子,马克·吐温的定义“都想读却不去读”就更不好办了。可见流行是很厉害的东西,什么叫流行,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定义:“让大众远离经典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经典变味的东西。”
199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