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桥作为布拉格的象征,一是它的重要,二是它的美丽,三是它的立体可见的历史。大桥于1357年动工,花了六十年的时间建成了长五百二十米宽十米的这座大桥。坚固的哥特式大桥两侧竖立着三十尊圣人巨雕,或取材于《圣经》,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和英雄。这些雕像不是建桥之初就有的,而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陆续完成的,风格也不都是哥特式,更多具有巴洛克式风格。艺术、历史、生活就这样成为一道同时跨越时间和伏尔塔瓦的长长的通道,让全世界的游人在这里留下惊叹和赞美。
第一次走上这座大桥是夜色降临之后,河上闪烁着两岸灯火的倒影,高大的圣人雕像在夜幕中遮住了自己的表影,让行人走在历史阴影中的长廊。圣人们显得比千塔之都的尖塔们都要高大,也比布拉格所有的山丘都要巍峨。因为看不清,才更加神秘,在游客的闪光灯中,瞬间勾出的圣人表情,让我们感觉他们从历史向我们顾盼。查理大桥是一座步行桥,各种各样的小贩、街头艺术家和乞丐与圣人为伴成为大桥的主角,成为世俗生活的活雕塑。石头的圣像与世俗的雕塑,让我们走一次,一生回味。不把这一切放在眼里的,大概是恋人们,他们相拥于行人中,放肆地在圣像前接吻。走过夜色中的查理大桥,我知道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恋情故事发生在布拉格!
第二次走上查理大桥,是在阳光浓郁的上午,所有被夜色略去的细节,都展示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出售纪念品的小贩,我发现在一长串的艺术品小摊上,没有两家是一样的,大部分都是“自制”的工艺品,原料并不金贵,石头、皮革、木材、金质片……妙在独此一家,于是小贩们像艺术家一样自豪地向游人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还算不上才华的聪明。街头艺术家们面前都放着让游人施舍的钱筒,但游人发自内心的施与更多的来自对艺术家的赞赏。一个盲姑娘站在桥头歌唱,她不是随着收录机重复歌唱,而是一只手支着一本盲文乐谱,另一只手摸索着谱曲,一边手读,一边歌唱。她的真诚和投入,让每个走过她身边的人都放下一点钱,轻轻地。
走过大桥进入老城区。我们在夜里也经过老城,那时,投入眼帘的全是老街两旁小店灯光和珠宝的光彩。而上午则是另一景象,店铺大多还没开门,退隐于阳光后,各式各样—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个站在墙壁棱角上的矮人,是胡斯起义二十七烈士之一,是按当时真人高度雕塑,可见当时的捷克人身材不高。这是美女喷泉,当年一个富商爱上了这个塑像,于是他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了塑像。还有这个坐在学生教堂外墙上的小姑娘塑像,远远地望去像是个真的小女孩坐在墙头上。主人对我们说,她不爱上学,所以被放在这里,走近了一看,可爱的小姑娘坐在墙头,还用课本折着纸飞机。
细节是美丽的,有了细节,才让我真实感受到捷克,而不是在电影《布拉格之恋》或是欧洲的风光片里,哪怕是坐在电影院的头一排。捷克在世界上是以精美和精细的工艺著称,在旧城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就是旧市政厅塔上的古钟。这座建于十五世纪初的巨大的自鸣钟,每到整点时候都会有一番表演。我们是十点整站到大钟前,看到天象仪旁的死神鸣响了钟声,天使像两侧的小窗户打开,基督十二信徒走马灯似的在窗户中出现,最后大钟上方的公鸡展翅啼叫,整点表演完成。啊,所有的细节都向我们展现着捷克文化的精致和捷克人心灵的美好。在这里可以用一句时兴的话:细节决定一切。
在走马观花的行走中,我们往往忽略的细节恰恰是事物的绝妙之处。我离开大钟,玩味着一系列的精细的机械设计,突然发现一个应强调的细节,死神敲响了大钟!是啊,乐观的中国人也有雄鸡叫来了新太阳的思维,但忽略了每一分每一秒,也是死神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并不存在,未来和过去,新生和死亡在每一瞬间递交接力捧!仔细想想,当我们感受的“现实生活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被死神变成了“过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死神”对我们的赠予,当它最后对我们完成了全部索取之前!啊,这就是雄鸡把太阳升起之前,月色中我们忽略了的生命最重要的“细节”!
回想这一切,我更理解卡夫卡的阴沉和昆德拉感受到的生命之轻……
2006年整理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