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书简:致刘曾复信十七通-杨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绍箕

    感喟京戏之遭际,先师张丛碧(伯驹)世丈有《小秦王》一阕。其词曰:“忍看荆棘卧铜驼,群鸟空呼帝奈何。纵有琵琶弹别怨,胡恩却比汉恩多。”满人亡了大清,却兴了京戏,并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京剧艺术体系。恩师刘俊知(曾复)教授认为,当举谭鑫培、杨小楼、钱金福和陈德霖四位为传承代表人物。

    1912年之后,虽然皇权没“命”了,可是环顾宇内,要“革”的“命”还多着呢。于是近百年来,革命而朝野同呼,而文武交化,而隐显并存,而刚柔相济,沓来纷至,应接不暇。人生舞台上剧目之丰富多彩,表演之光怪陆离,顿令京戏黯然失色,不得专美于前。在如此泥沙俱下的滔天巨浪之中,京戏这个小舞台,哪里唱得过那个大舞台呢,灭顶之灾,就不是京剧惯用的虚拟象征,而可能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奈现实了。

    “海王星数数冥王,冥想星河无竟疆。文字汉唐才几日,眇余何事哭兴亡。”中国俗文学的京戏,最后与雅文学的文字、书法殊途而同归,则我借先师吴玉如(家琭)函丈的七绝《冥想》以咏叹之,或可不被讥为风马牛不相及吧。

    今天,王尔敏教授本史家之学识,用洞达之眼光,怀谦逊之态度,审视辨析了中外戏剧之种种异同,并且各有结论。对京戏而言,我们欲施存优汰劣之力,须有出神入化之工,果真是艺贯中西而非浅尝辄止者,方不敢轻言取舍,亦不会错点鸳鸯,因为即便是细微的改变过程,其中均有局外人不易体会之甘苦在。明乎此,于京剧之振兴(包括改良、改革、改编乃至改创),应该有所启发。

    附刊刘曾复教授忆听戏与学戏的文章,内容翔实,涵义深广,对前十三函之李报非轻,尽在为后学研习京剧基本艺术,介绍了一套经验性传承手法。

    王教授持稿嘱序,我既不懂京戏,更不懂历史,搦管踌躇,惧为貂续。然谊不敢辞,黾勉成篇。解脱私计,请以“闹场头”视之如何?

    二〇〇五年三月廿六日于多伦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