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将王教授尔敏兄大作《京剧书简》读完。读后深感作者用功之勤、腹笥之宽,以一史学专家能对京剧钻研如此深邃精到,真使我辈略懂皮毛者汗颜,更何敢说三道四胡乱臧否?!承作者错爱,坚约涂一序言。我本牙医,专长口腔外科,对京剧仅是一爱好者,既无师承亦无行家指导,完全是自己摸索,野叟暴言,尚请识与不识内外行同好勿以“不通!不通!”罪我。
我生也晚,既未能赶上同光年代京剧之盛世,亦未能赶上清末民初京剧之百花齐放,名角百鸟争鸣。不幸刚赶上八年离乱,市面萧条,学校停办,无奈只好窝在家中猛读家藏之各种通俗小说、传奇故事等等“闲书”。中学时代沉迷于旧式武侠小说。稍长接触一点中外文学艺术,对京剧从未看过,真是作梦都未梦见过!胜利前后看了几回京剧,发现很多京剧故事都由通俗小说改编而来,增加不少兴趣,但还谈不上爱好。就学上海后,看到上演京剧有机关布景,新奇好玩。武侠小说搬上舞台,引起极大兴趣。1949年之后,首次听同学说有一顾剧团长驻台北演出京剧。星期假日有劳军票免费看戏!趋之若鹜,每周报到,才算真正接触到京剧艺术。数十年下来,戏毒日深不能自拔。在书(本)老师及录音派指导下渐次稍窥京剧门径,略通板眼节拍而已,谈不上见解论述。承作者错爱,敝帚不敢自珍,以助识家笑谈。
正如作者所说戏剧乃启源于不同地区、不同族裔原始居民。先民在工作中或农闲后随口哼之自编自唱之小调,目的在解除工作之辛劳,感谢上苍之怜悯与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数千年下来,经无数代之改进演变,历代艺工文人之加工编纂,逐渐形成各地不同之戏曲,当然京戏亦为地方戏曲一种。二百多年前有湖北、安徽一些艺人将两种以上地方戏曲揉合塑造成一新剧种带到北京,当时清廷政治败坏,贪污横行,居民受传统旧礼教束缚(如女人不准看戏等),加之新剧种新鲜易懂(较昆曲易懂且易上口),遂为社会各阶层及大小官员所接受,再加之文人雅士推波助澜,乃一发造成同光时期之黄金时代。降至清未民初,前朝遗老遗少、没落王孙胡吹乱捧,一时造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形成京剧新编第一波浪潮。新编剧中古装者有载歌载舞剧、一人独唱剧、小家碧玉戏、豪气千秋武侠剧。时装者有社会新闻、荒诞不经传说、牛鬼蛇神不一而足。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新编剧大约能有一半留传下来,其他的都扫入垃圾箱了!
在台湾地区,先为旧剧整理,有不合政策、有伤风化、或迷信残暴庸俗不雅者经整理后可以演出,旧瓶新酒尚不失教忠教孝大原则,后大概受到大陆样板戏之刺激,也来一个大革京剧命,新编剧也来个全场飞舞突出个人之多才多艺,往往连剧中人之身份个性都弄不清楚,更何能谈得上心理变化?!就看《红楼二尤》之尤三姐亦为台湾流行之“钢管舞”满台乱飞,不知她要表现什么!西洋古装上台唱京剧,如“欲望城国”,简直不知所云,虽忍之再忍也未能卒睹!
九十年代后台湾政治环境大变,京剧流入地方剧一脉。迁台老艺人日渐凋零,新剧校毕业者无戏团可演,高不成低不就,只好流入龙虎武师打仔一流。大陆改革开放后得李瑞环氏提倡,勉强维持了十数年,造成京剧之回光返照。人去政息,京剧又转入黑暗时代。如何振衰起敝、造成京剧之文艺复兴,只有寄望于下一代之青年才俊了!
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