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答卷-播火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来路,不忘初心。

    满山满冈的歌声

    啊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呦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

    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未到井冈山,我就被这首歌声打动。我虽不会唱歌,但这首哀婉深情、缠绵悱恻的歌,将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段久远的红色岁月……

    这是一首客家山歌,歌词是由当年红四军一名宣传员搜集整理并创作完成的。这名红军宣传员叫江治华,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红军主力下山,他给家中寄了一封书信,之后便杳无音讯。后查证,江治华牺牲在井冈山下庄村。他留给家里人的遗物就只有一本记录了30多首歌谣的歌本。

    歌本是用当地土纸作坊生产的草纸写就。一行一行歪斜的字句,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不被人知晓的温婉情怀。歌本除了耳熟能详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还有《过新年》《翻身紧随共产党》《送郎当红军》等红军歌谣。这些歌谣内涵丰富,旋律优美,讲述了当年红军闹革命,掀起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目的就是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主人,生活富起来、好起来。

    这些歌本的继承人——江治华的孙女从这些歪歪斜斜的词句里,揣摩出了爷爷随军远征的音容笑貌。她时不时地用山歌曲调哼唱着这些歌词,这成为她一生宝贵的财富。

    这位红军烈士后人就是江满凤。爷爷遗传给她的音乐天禀,使她成了一名井冈山红色山歌的传承人。她的工作很普通,是井冈山龙潭景区的一名保洁员,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井冈山精神的播火者。

    200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80周年的献礼巨剧《井冈山》在中国大地热播,由姚贝娜和孙维良共同演唱的主题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曲调婉转柔曼,撼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这首歌曲的原唱者就是红军烈士后代江满凤。

    江满凤在龙潭景区做保洁员,每天从小井红军烈士墓前经过,心里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爷爷。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红军烈士的血,身体的细胞里充斥着红色基因,这让她心头涌动着一种崇敬的情愫,不禁就会哼起那支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呦就有石头……

    一开始她是小声哼唱,哼到忘情处,山谷的草木、瀑布和飞鸟似乎都在应和着她的歌声。她索性扯开嗓子,让声音跑到峡谷上空,传向远方。许多游客听见了她的歌声,会停下脚步,静静地品味。有的游客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追寻到她的身边,打着节拍应和着歌声的旋律。她感受到了游客的喜爱,她的嗓音越唱越婉转。一些游客将她的歌声录下来,传到网上,让远在异地的人们也生发到井冈山听她唱歌的念头。

    尤其是那些步行下山看龙潭瀑布的游客,下山时一身劲,上山就没有了气力。江满凤就站在高处唱起了客家山歌——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革命胜利呦你回头,

    老妹等你呦长相守,

    老妹等你呦到白头……

    有些游客听到歌声,受到鼓舞,精神随之振奋起来,应和着她的歌声朝上攀登。她的歌声能给人一种力量,像是战场上的冲锋号,能够给人鼓劲。这是她意外的收获,给了她更大的信心,唱歌的信念倍增。

    一次偶然的机会,江满凤婉转动听的山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飘进了导演金韬的耳朵。原汁原味的井冈山客家山歌曲调,一追溯,是当年红军宣传队员搜集创作,现在唱歌者竟然还是歌词搜集创作者的孙女,名副其实的“红三代”。一直为《井冈山》电视剧主题歌愁眉不展的金韬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这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它了——《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歌词情深意长,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旋律直击心灵深处。红军阿哥为了家、国和心中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远去,背影消失在阿妹的视野里。

    金韬作出决定,特邀江满凤去北京录制歌曲,并承诺给她一笔不菲的报酬。这对于做保洁员的江满凤来说,上学的两个女儿和常年在外务工的丈夫,都无疑急需这笔巨款来缓解家庭压力。但她经过权衡,还是决定放弃自己原唱的酬金,唯一的要求就是在片尾“歌词作者”加上爷爷江治华的名字,以此来纪念爷爷,更让爷爷和那些烈士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歌词是爷爷搜集创作的,原唱又是她本人,按理她索要一定的酬金是顺理成章的,并不过分。但江满凤不是这样想的,她认为,爷爷是革命者,将生命都奉献给了革命,他的任何遗产都是应该奉献给社会的,后人不应该据此做发财的美梦。自己唱爷爷的歌,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怎么能用怀念爷爷的歌去换钱呢?金韬被她的诚挚打动,被她的奉献精神打动。江满凤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她需要钱,但又不唯利是图。她眼中有着高尚的价值观,那就是钱很重要,但是精神却是无价的。

    从北京回来后,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朋友的质疑,江满凤心底坦然,她向大家耐心而真诚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是红军的后代,爷爷没能看见新中国诞生,我能有幸把爷爷留下的红歌唱到首都北京,这是我的最大心愿。现在拍摄《井冈山》大型电视剧,展现当年红军的英雄伟业,我很期盼这部电视剧拍好,为包括爷爷在内的红军树碑立传,是我们井冈山人的荣幸。我没想到自己能唱着爷爷的歌去北京,还能让这首歌作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如果不是金韬导演看中了这首歌,我的心愿也实现不了。我无偿为《井冈山》电视剧献唱爷爷的歌,就算是我为井冈山根据地创建80周年做的一点贡献吧。

    一些演出机构看她有可挖掘的潜力,想包装她推上舞台,但江满凤有自知之明:我长得不漂亮,干的是卖力气的活,让我去减肥上镜,我做不到。市里想安排她去做宣传和接待工作,她说:我大字不识几个,干不了文化人的事,我觉得拿扫把比拿笔杆要轻松!

    行走在井冈山的山道上,突然耳际飘来那首婉转的歌。山的深处,回荡着柔美动听的歌声,那是江满凤的声音吗?我循着歌声,眼前似真似幻——

    那场烽火岁月,眼前出现了阿妹的形象,哀婉的歌声,揪人心魄的眼神,望着自己心爱的人像星辰一样消失在风云变幻的远方。然而,戴八角帽的阿哥在黑暗中觉醒,毅然投身烈火与热血交织的图腾里。战火像炉火,战士是铁,在战火中锤炼成钢。支撑阿哥走向远方的,是内心恒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此刻,正是映山红开放的时节。在井冈山,映山红像雾一样铺满山冈,每一朵都开得那么热烈、鲜艳、耀眼、灿烂,就像红军阿哥饱满的青春和滚烫的热血,也像阿妹娇嫩而羞涩的脸。红军阿哥的背影,像阿妹思念深处的意境,这意境渲染着翠绿的山冈、鲜红的旗帜和昂扬的精神。

    江满凤在小井医院斜对面开了一家满凤酒楼,许多游客冲着她的歌声到酒楼就餐。江满凤富裕后心系困难群众,从2013年开始,她已资助贫困大学生60多名,向黄坳乡中心敬老院捐棉被和生活用品每年约两万元。2016年,江满凤了解到敬老院的厨房简陋破败,便毫不犹豫捐赠人民币5万元用于修建厨房……江满凤说,如果我们大家都拿出一份力量来帮助贫困户和需要扶持的人,那贫困现状就会得到改观。现在,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全体中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这一天就要来到,衷心祝福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井冈山上的“普罗米修斯”

    希腊神话中,宙斯拒绝给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机敏的普罗米修斯想出一个办法,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走到太阳车那里,当它从天上驰过时,他将树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直到树枝燃烧。他持着这火种降到地面,将火带给了人类。

    早就听闻井冈山有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毛秉华,我一直想去拜访他。

    毛秉华出生于1929年1月,中共党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离休后开始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耄耋之年的毛秉华,几年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但他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仍然坚守在宣讲第一线。半个世纪如一日,他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报告两万余场,每年讲课300多场,听众累计达220万多人次,而且从不收取讲课费用和任何礼品。

    毛秉华是泰和县上圯乡人,父亲是苏区干部,比他大20岁的哥哥在第三次反“围剿”老营盘战斗中牺牲。20世纪60年代,他从江西省总工会下放到井冈山支援老区建设。命运将他安排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工作,是他生命中的惊喜。

    1968年,毛秉华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他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和垂青。从那天起,他就把宣传井冈山精神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从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开始,跑遍了湘赣两省边界各县的农村,还到北京、长沙、广州、闽西、赣南等地拜访老红军及其亲属,收集了革命文物20多件。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了义务宣讲生涯。老红军的事迹感染了他,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宣讲井冈山精神,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他以井冈山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若一个讲井冈山精神的人都不能做到严于律己,又怎么站在讲台上给别人讲授井冈山精神呢?他给自己定了“四不”原则:不吃请、不收讲课费、不参加当地安排的旅游活动、不收任何礼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起源于井冈山,他说,我们要守护井冈山精神,首先自己要做到纪律挺在前面。

    从头发乌黑讲到银发稀疏,他充满激情的讲述,诠释着他的宣讲人生。许多来井冈山参观的游客,都想听到他对井冈山精神的注解与诠释。为了满足听众的渴求,他经常带病坚持上课。他说:“让我离开讲台,一天不去上课,我倒显得病情更严重。”他常常上午在南昌讲课,下午赶回井冈山,晚上又为外地参观者讲课。讲台就是他的战场,他就是战士,在这一方没有硝烟的阵地上,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他被人们赞为“井冈山精神第一宣传员”。他的宣讲精神,也融入井冈山精神之中,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一部分。

    我辗转找到毛秉华的手机号码,想与这位令人崇敬的播火者见上一面。电话那头传来他亲和的声音,他说,前几天不慎摔一跤,正在医院住院治疗。我说:“我想看看您,并参观一下您的工作环境。”毛秉华在市里的医院,我在山上,去看他一时不方便。他让我去“毛泽东同志旧居”找他的孙子毛浩夫,让毛浩夫带我去“毛秉华工作室”参观。

    在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见到中等个头、偏瘦,身上有一股羊奶酪味的毛浩夫。通过简短交流,我了解到毛浩夫是英国赫尔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海归”。

    他手持小蜜蜂主机讲解着,面前站着两排穿红军军服的青年学员。学员们佩戴着接听的耳麦,正全神贯注地听讲。尽管现场有十几个参观小组,但因为有了扩音器耳麦,整个现场显得安静极了。以前没有扩音器耳麦,讲解员之间的声音互相搅和在一起,显得现场极其嘈杂、混乱。看来,先进的设备也能使环境大为改观。

    下班后,毛浩夫领我去位于井冈山宾馆二楼的“毛秉华工作室”。工作室是宾馆的一间小会议室,布置着桌椅、书架、文件柜之类的物件,墙上张贴着活动时拍摄的照片。

    毛浩夫回国后先在南昌一家企业任职,2017年8月起正式入职江西干部学院,成为一名宣讲井冈山精神的现场教学老师,也是专职的英文讲解老师。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是他的义务讲解单位。从事红色宣讲工作以来,他的讲解饱满、生动,赢得了听众的喜爱。他重点讲解领袖人物故事,比如“毛委员多谋善断”“朱军长带兵有方”“彭德怀顾全大局”等,用领袖人物的故事感染游客。

    从毛浩夫身上,我看到了毛秉华青年时期的影子。

    毛浩夫是毛秉华先生培植的一株壮苗。毛秉华近年渐感年事已高,他焦虑自己讲不动了,谁来接他的班呢?这可是自己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承诺过的,岂能当儿戏?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井冈山考察,在八角楼革命旧址亲切接见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毛秉华以及革命烈士后代,畅谈革命理想和信念。

    毛秉华以自己一生宣讲井冈山精神的追求和实践,向习近平总书记承诺:不仅自己要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让自己的儿子孙子讲下去,将来孙子的孙子还要继续讲下去,让井冈山精神代代传。

    毛秉华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信心的。儿子毛汝亭是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处长,有扎实的党史研究功底。他对儿子说:“你退休了就回井冈山来讲课,井冈山需要你,井冈山精神要代代传。”毛汝亭说:“您老讲了一辈子井冈山精神,我退休后应当接着讲,让井冈山精神需要代代传。”父子俩简洁的对话里就有好几个“井冈山精神”,这是这个家庭的传家宝。

    毛汝亭曾参与创作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之魂》,搜集素材时,他拜访过宋任穷、萧克、江华、曾志等30多位井冈山老红军。2017年,毛汝亭退休,毅然决然来到井冈山,他说这是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他追随父亲,将余热播撒在宣讲井冈山精神的讲台上。毛汝亭讲井冈山斗争史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拜访老红军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亮点。通过这些老红军的精神品格来阐述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顿时鲜活起来,学员们听得更加专注并受到极大感染。

    只让儿子讲还不够,毛秉华的视线越过儿子,看见了背后更年轻的一代,那就是自己的孙子毛浩夫。

    有一天,毛秉华将前来看望自己的毛浩夫带到井冈山南山火炬广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今天我领你到这里来,就是了却一个心愿。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井冈山考察时,我向他承诺了,要把井冈山精神世世代代讲下去。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我把长期以来讲井冈山精神的内容和提纲交给你,这是个接力棒啊,你要继承好,讲得更好,写得更好。”

    毛浩夫接过爷爷的讲稿,心里顿时沉甸甸的。他知道,爷爷年近九十,确实年事已高,此番讲话,似乎在交办后事。爷爷宣讲井冈山精神一辈子,虽然现在父亲也来到井冈山开始了宣讲生涯,但毕竟他也是个退休的人,爷爷希望看到更年轻的一代来接替他。

    毛浩夫捧着爷爷的讲稿,将它抱在胸前,像抱着一束火炬,他心底亮堂起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束亮光照见了爷爷,爷爷的眼睛也顿时亮堂了起来,精神倍增。

    “终于后继有人了,有你接班,我可以放心了!”毛秉华拍着孙子的肩膀道。说实在的,毛秉华对今天的“八〇后”一代也是有些担心的,他们成长在共和国的温室中,没有经过风雨磨砺。社会上不少人诋毁“八〇后”是“垮掉的一代”,对“八〇后”的质疑明显带有偏见。毛浩夫能够从一个优渥待遇的工作环境转变到传承红色文化的工作环境中来,令毛秉华有一丝意外的感动。时代在前进,青年也在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那样:“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毛秉华从孙子身上看到了青年的未来。

    火炬广场,矗立着一支支火炬,将整个山冈点亮。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象征。爷爷带他到这里将接力棒交给他,寄寓火炬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英国海归”到“红色讲解员”,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毛浩夫而言并非易事。因为自己并非科班专业出身,此前对于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也并不熟悉。第一次站在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拿着扩音器面向游客讲解历史时,毛浩夫声音发颤。他眼前立刻出现爷爷的形象,爷爷的眼神像一道电光,鞭策着自己。他很快调整情绪,稳定心神,讲解圆满结束,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爷爷一生简朴。房间中除了一张旧书桌、一把旧藤椅、一张旧床、一台旧彩电之外,只有成堆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他关心下一代,不惜将自己的稿费收入捐献给爱心助学,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15所中小学筹资1100多万元,解决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等问题;个人捐款累计达20多万元,帮助180多位家庭贫困的大、中、小学生上学读书……毛秉华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对别人却无比慷慨,很多人称他为“活雷锋”。

    毛浩夫说:“爷爷是无数热爱井冈山这片红土地的人中普通的一个,爷爷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共产党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有良心的人都知道感恩。爷爷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恩’。我能回到井冈山,从爷爷肩上接过这副担子,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毛秉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经常带着毛浩夫去井冈山各个乡镇进行调研,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故事、领悟井冈山精神。

    毛浩夫的面前有一座丰碑。爷爷的一言一行烙在他的脑海里。爷爷的人格和情操,激励着他,成为他人生需要攀登的一座高峰。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从最初的星火而后凝聚成的火炬不能熄灭在我们手中,必须一代代传递下去,而且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当中来,让更多的人将这束火炬传递到远方,传递到后世,一辈辈向着光亮前行。

    毛秉华于2018年7月23日病逝。毛浩夫告诉我,爷爷生前牵挂着扶贫工作,2016年春节过后,爷爷率毛秉华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考察过的茅坪乡神山村开展调研。爷爷了解到神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坯房改造等情况后,决定个人捐款10万元钱,资助茅坪乡用于脱贫攻坚工作。爷爷说:“这是以微薄之力表达我对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老阿姨”龚全珍

    “老阿姨”是龚全珍的尊称。这个称谓已经成为她的专属名词。

    “向老阿姨表示致敬!”201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在全场目光的聚焦中,习近平总书记特意走到龚全珍老人的身边,与她亲切交谈,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4年1月30日,龚全珍受邀出席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并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致辞,歌手韩磊演唱以龚全珍事迹创作的歌曲《老阿姨》,感动了全国观众。那一刻,坐在台下的92岁老人龚全珍眼睛里饱含泪水。

    2014年2月10日20: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守护开国将军梦想、为群众服务的道德楷模龚全珍荣列其中。

    以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老阿姨》,于2016年7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甘祖昌将军与龚全珍老阿姨相携一生的革命情感,以及为教育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

    一系列荣誉,属于这位96岁仍然在默默奉献的老人。习近平总书记称她为“老阿姨”,媒体称她为“将军夫人”,乡亲们称她“龚老师”,一些受她捐助的人亲切地喊她“龚妈妈”“龚奶奶”……

    龚全珍,1923年1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8月,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开国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

    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却十分节俭,把三分之二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造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闲不住,步行25公里到莲花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但她一点也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坊楼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她在那里一待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祖昌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创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旁人眼里,龚全珍做的都是一些平常小事。但就是这些看起来平凡的小事,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这位老阿姨,是将军夫人、学校老师、小学校长,同时也是街坊邻居的阿姨。她将有限的生命放大到无限的精神追求之中,让自己平凡的生命羽化成令人赞叹的伟大。耳际传来《老阿姨》的旋律——

    光荣岁月里,不变的赤子心,

    种在泥土等待盛开的记忆。

    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

    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

    ……

    2013年11月6日,“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龚全珍的事迹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充分展示了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践行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在报告会上,江西省莲花县委的同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全国人民报告龚全珍同志的事迹时讲道:上小学的时候,就在课文里读到莲花县有一个回家当农民的将军,叫甘祖昌。到莲花县工作后,他就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甘将军的夫人——龚全珍,开始近距离接触龚老。龚老一生有三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跟定共产党,参加解放军;第二次选择是追随甘将军,建设新山村;第三次选择是紧跟新时代,奉献一辈子。

    1986年,甘将军因病去世。回顾过往的人生,龚全珍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得到了祖昌,对他尊敬多于爱恋。他虽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温情,但我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对生活要求不高,为理想可以贡献出一切。”龚全珍常以甘祖昌为镜子,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她在日记里写道:“祖昌不仅不要国家照顾,还拿出大部分工资支援农业。我这个离休干部为党做了什么呢?我这名党员,又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呢?”

    年过九十的龚全珍,还经常步履蹒跚地走到学校、农村、机关宣传革命理想信念和新时代新变化。她从不要公车接送,从不在宣讲单位用餐,从不要一分钱讲课费。她用一辈子的坚守和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龚老常说:“活到老,就要奉献到老。”现在,龚全珍又在着手成立一个爱心救助基金会,把各级组织看望她的慰问金和自己的稿费、奖金等,都捐到基金会,以帮助更多的人,也带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困难人群。

    龚全珍有个好习惯,她会将每日的所思所想记在本子上,积累下来有46本之多。这些日记,被记者江仲俞整理出来,由人民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书名为《龚全珍日记选》。这些日记本,保存最早的写于1966年,有的本子在岁月风化中发黄、塑料封面老化;本子的大小也不同,有的是会议上发的记录本,有的是孩子们的作业本。

    龚全珍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录:“为了救润娇,我不得不把仅有的存款奉献出来了。我想,钱以后还能有,生命只有一次,救人要紧。”在报告会上,润娇的女儿——萍乡实验学校教师彭艳峰深情讲述了龚全珍多年来对自己家庭的无私照顾。彭艳峰的母亲润娇得了白血病,因为没有钱打算放弃治疗。在最无助的时候,龚全珍从银行取出了当时所有的存款,给润娇治病。“虽然最后妈妈还是离开了我们,但我没有倒下去。没有了妈妈,我们还有奶奶,我不怕!”彭艳峰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颁奖盛典,评选者在“推选理由”中这样说:“读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主持人宣读了给龚老的颁奖辞: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这是人们对年逾九旬的革命老人龚全珍的评价。而今,我们看到祖国大地,到处是鲜花和绿草、高楼和大厦,一派春意盎然的新时代景象。老阿姨虽然年已96岁,但她的故事、精神依然如春风拂面,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有幸访问“老阿姨”龚全珍,我向她讲述自己查阅资料时找到一处甘祖昌为井冈山瓷业发展献计献策并筹措资金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宁冈县想利用本地的瓷土资源发展瓷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当地政府派人到莲花请来甘祖昌将军。甘祖昌是从井冈山走出去的老红军,对井冈山有深厚的感情,见到当地政府发展产业、解决群众就业的强烈愿望,备受鼓舞。宁冈是当年朱德、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会师的地方,他给瓷厂命名为“会师”瓷厂,用意深远。甘祖昌趁自己进京开会的机会,向中央提出支援井冈山老区建设的要求,得到批准,中央拨付宁冈县45万元,国营宁冈会师瓷厂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就此,瓷业成为井冈山一段时期里的支柱产业,解决了大批群众的就业,为井冈山摆脱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

    龚全珍了解到我在井冈山深入生活采访脱贫攻坚事迹,欣然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井冈山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顿时,我感受到自己承担的创作任务艰巨而光荣,也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心系扶贫事业的拳拳之心。

    值得欣慰的是,在龚全珍精神激励下,她的女儿也开始步入宣传甘祖昌将军精神的行列。三女儿甘公荣受聘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以访谈教学的形式讲述甘祖昌回到家乡后如何帮助家乡修水利、桥梁、道路,如何种粮种果、植树造林,还讲述母亲如何支持父亲,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尽心尽职的事迹,使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

    魂归井冈山

    石金龙,一名垦殖场的退休职工,是井冈山时期老红军、中组部原副部长曾志的孙子。退休后,他在江西干部学院给学员们讲述奶奶曾志的故事。

    他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老红军真实的人和事,让在场的所有人听得喉结发紧,眼眶湿润。我几次抑制自己快要哭出的声音,但还是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城关镇,是中国共产党史上著名的女红军、巾帼英雄、“现代花木兰”。她原名昭学,1926年8月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改名“曾志”。同学问:“为什么要改名?”她回答说:“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曾志给母亲写信,并在时任县妇女协会会长彭镜秋的帮助下,坚决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约。

    曾志毕业后,担任农协妇女干事,与夏明震结成了革命伴侣。婚后不久,年仅21岁的夏明震被反革命分子残忍地杀害了。曾志没有被敌人的嚣张吓倒,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

    曾志调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与该师党代表蔡协民结婚,并追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1928年11月7日,曾志在井冈山大井生下一个男孩。孩子出生26天后,曾志把孩子托付给了王佐部副连长石礼保,之后,到小井红军医院任党总支书记。

    石礼保是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二团的一名副连长,蔡协民是三十二团的党代表,对这名部下的情况也很了解。石礼保的妻子不久前生下一个孩子,因不幸夭折而悲痛万分。听说首长的孩子要给自己寄养,正好可以抚平妻子一颗失落的心。将孩子寄养给这样的人家,曾志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两个月后的1929年1月,曾志接到毛委员派人送来的纸条,指示她迅速做好医院的交接手续,调任红四军组织科干事,随红四军主力下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托付给战友的孩子,已成了曾志深藏心中的牵挂。因为在红军离开井冈山之后,井冈山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后来,彭德怀率部收复了井冈山,但不久后井冈山再次落入敌手,直到1949年后,井冈山才回到人民手中。

    曾志的孩子跟随养父改姓石,名字叫石来发。井冈山失守后,石来发的养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了。石来发与60多岁的且双目失明的外婆相依为命。为了生活下去,外婆就让年仅6岁的石来发用棍子牵着,挨家挨户要饭。外婆提着破篮子,里面装着两个碗、一个米袋。婆孙俩挨家挨户地乞讨,就这样,石来发靠吃百家饭长大!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担任广州市委书记。天下太平了,她越发思念起寄养在井冈山的孩子。她多方托人打听寻找,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央革命老区慰问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当年寄养的儿子石来发。

    曾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而此时的石来发已经在村里分了田地,娶了媳妇。1952年,井冈山有关方面专门派人将石来发送到广州。

    时隔24年,曾志母子终于团聚了。

    自己只养了26天,就将儿子寄养出去了。孩子要饭艰难求生长大,现在回到了位高权重的母亲身边。此时的曾志,想竭尽全力弥补这份缺失的母爱。

    石来发在广州待了20多天,曾志安排他白天到工厂上班,晚上去夜校读书。一天,石来发对母亲说了这样一番话:妈妈,这些天我想明白了,我要回去为外婆养老送终。你让我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固然好,但家中的外婆双目失明,我是她唯一的亲人,我不能扔下她。石来发还说了一句让曾志心里一震的话:如果我到了广州,井冈山父母那边连上坟的人也没有了。

    井冈山的水土养育了儿子,儿子与外婆相依为命20多年,外婆哪能没有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孙子呢?曾志被儿子的想法深深感动,她感到欣慰。虽然石来发没有读过书,但石来发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感恩。如果没有外婆以及当地的乡亲帮助,哪有自己的今天?

    石来发就这样失去了进城的机会,从广州返回了生他养他的井冈山,继续当他的农民!

    这里有他的外婆,有他熟悉的土地,还有他新婚的妻子。他舍弃不下这块土地。

    石来发从亲生母亲曾志那里了解到,自己出生时的父亲是蔡协民。蔡协民是从井冈山走出去的革命烈士,石来发引以为荣。1964年,他改名为蔡石红——蔡协民的蔡,石礼保的石,红军的红。他在井冈山做护林工作,几十年不辞辛苦地在崇山峻岭之中巡逻,为井冈山的绿色生态兢兢业业地工作。

    2008年6月27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陶斯亮(曾志和陶铸的唯一女儿)写的一篇文章,披露了一个真相:原来一直认为石来发是蔡协民的儿子,曾志临终前默认了石来发是第一任丈夫夏明震的遗孤。

    曾志临终前几天,一直对石来发的生父有疑问的陶斯亮下决心问个究竟,她说道:“妈,你一定要回答我,大哥是不是夏明震的儿子?”

    陶斯亮觉得这很重要。“爸爸有我,蔡协民有春华,可是夏家几乎满门抄斩,一个个都那么年轻就壮烈地牺牲了。如果大哥石来发真是夏明震的儿子,那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牺牲最惨重的家庭来说该是多大的安慰啊!”

    曾志沉默良久后,突然说了一句话:“石来发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都是革命的后代么,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陶斯亮不赞同母亲的逻辑,搞革命就可以不讲血缘了?

    曾志逝世后四个月,陶斯亮带着大哥石来发的孩子们,特地到夏明震的墓地扫墓。夏家满门忠烈,兄弟姐妹中有五位为革命壮烈牺牲。著名革命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作者夏明翰,就是夏明震的哥哥。如今,夏家终于有后了。夏明震的英灵若有知,那么现在他不仅有儿子,还有两个孙子,一个重孙、四个重孙女,还有两个第五代孙儿、孙女。

    真正属于蔡协民与曾志结合生育的儿子应该说有两个。第一个孩子在生下来不久,便染病夭折了。第二个苦命的儿子——蔡春华,生下来还没满13天,就被送给了一位做地下工作的警官婶婶。这位婶婶50多岁,家境贫寒,收留这个孩子后交给奶妈喂养。这个奶妈自己有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在吃奶,因为奶水不够,只好用稀饭馒头来喂养这个可怜的婴儿。蔡春华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还患了全身淋巴结核和肾结核,后来做手术去掉了两根肋骨和一个肾脏,并进行了髋关节的清创手术。命虽被保住了,但是一条腿却比正常人短了三四寸,成了残疾人。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托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方毅同志寻找到了蔡春华。曾志第一次见到自己这个儿子,心酸得落泪。原来,这个苦命的儿子,17岁的个头只有10岁孩子那样高。

    蔡春华回到母亲身边后,开始上学。由于他的刻苦和努力,后来考取了西安化工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炸药研制工作,后来调到广东乐昌任工程师。

    2017年10月,蔡春华著文《我是蔡协民的儿子》,详细追忆母亲曾志以及自己回到父亲蔡协民老家见到爷爷、奶奶、大妈的情景,令人十分感动。他在文末写道:

    当我迷茫时,想想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还能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于是我便心明眼亮,对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当我气馁时,想想那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先烈们,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从容赴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于是我便更加豪情满怀,活力倍增。在几十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始终都在提醒着自己要保持一个革命后代的作风与气质,时时刻刻都在告诫着自己,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因为我是红色的传人,我是蔡协民烈士的儿子。

    1998年6月21日,曾志同志病逝,享年88岁。没有设置灵堂,也没有通知在井冈山的亲人。曾志去世前,交给女儿陶斯亮一个牛皮纸袋,上面写着“我生命熄灭的交代”几个字。里面是遗嘱,上面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

    她要求自己的骨灰一部分埋在八宝山一棵树下当肥料,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还留一点,放在家里的骨灰盒里,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绝不要搞什么仪式,由女儿陶斯亮把骨灰送井冈山,要求事先不要告诉石来发和井冈山的党组织。

    1998年6月30日,曾志的儿女们遵照曾志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护送到井冈山,掩埋在小井烈士墓右侧的山腰,似乎在守望着小井烈士墓。小井是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主力红军下山后,反动派窜入小井村,将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员,残忍地枪杀在稻田里。当年若不是跟随主力红军下山,恐怕她也早已成为烈士了。多少回梦里,她都梦见那些倒在敌人屠刀和枪口下的伤病员们挣扎的情形。她在心里无数遍地告诉自己,死后一定要和战友们埋在一起,与他们在地下相伴。

    曾志的孩子们,你一把、我一把地将她的骨灰洒在洞穴里,并在上面栽种了一棵柏树。在一块石头上刻上“魂归井冈”四个大字,下面一行写上“红军老战士曾志”,这就是墓碑。

    在整理曾志的遗物时,发现了叠得整整齐齐的80多个信封,上面放着一张字条:这些钱是组织发给我的工资,除去我生活上的花费,其余的全部在这里。请转交给老干局,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告诉组织,这些钱都是干干净净的。

    曾志终于与自己战斗过的井冈山融为一体。井冈这片土地,有她长眠地下的战友,也有她初为人母所生下的儿子。她的忠魂将化作云雾,化作青松,化作杜鹃,与井冈山这座伟岸的山长相厮守!

    ……

    在讲台上的石金龙,饱含深情地讲述:奶奶这个人,手中握着权力,但从来不用权力为她的子女们办任何一件逾越党纪国法的事。他去北京找过奶奶两次,一次是求奶奶给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没想到奶奶竟拒绝了;后来一次是想请奶奶帮他由农村户口转成商品粮户口,也被奶奶拒绝了。

    一个农村孩子两次北上投亲,想让自己当大官的奶奶开口说个情,为他找个工作,办个户口,而奶奶却“绝情”地拒绝了。难道这不是自己的亲奶奶吗?其实,奶奶在孙子张口求她时,内心就开始激烈斗争了,石来发这孩子,自己该抚养时却寄养给了别人。自己没有尽到养育之责,现在按道理应该多帮助他这一家子,满足这个孙子的要求才是。但自己又怎么能用公权去办个人的私事呢?那么多烈士牺牲了,换取了这个天下,不是用来满足我们个人的私欲的。她绝不能开这个口子,绝不能让自己手上沾染一丝一毫的与党性不容的不正之风。

    “当初不太理解,奶奶身居高位,给自己的孙子安排个好工作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她从不开口答应。后来我才明白,她不是不爱我们,而是希望子孙们都能继承她们这代人的好作风,把井冈山的好传统传下去。”石金龙叙述着,湿润的眼睛,在灯光下闪光。

    对母亲有不同理解的陶斯亮,在一次报告会上这样评价母亲曾志:她是一名战士、圣徒、女人。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是一个钢铁的女人。但是她的内核实际上却很柔软、很善良、很纯净。晚年的母亲终于流入大海,成为大海的一滴水,此时她已经无欲无求,就像大海再无须流入任何地方。

    石金龙如今释然了,奶奶不愧是一名从井冈山走出去的红军战士,即使革命胜利多少年后,仍然葆有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与初心,永远恪守着井冈山精神!

    一队队身穿红军服的学员和普通游客来到小井,他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默哀,之后绕到曾志墓前,向这位革命女战士致敬。

    石金龙也常常会到奶奶的墓前与奶奶对话,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他告诫自己,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这些井冈山精神的血脉,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井冈红谣的传唱者

    在井冈山新城镇的一次晚会上,我遇见了烈士后代陈平梅和她9岁的小女儿余梓洋。陈平梅告诉我,小梓洋还是井冈蜜柚的代言人呢。小梓洋不仅是红色小传人,还为井冈山精准扶贫事业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新城是陈平梅的大爷爷谢桂标参加夺城战斗,建功立业的地方。率先登城的谢桂标被毛泽东赞为“工农革命军中的樊哙”。

    陈平梅领着小梓洋,在城墙旧址上徘徊,似乎要找回当年大爷爷登城的痕迹。但岁月沧桑,城墙和周边环境已完全变化,她心底有一丝遗憾。

    在一批远道而来的宾客把酒言欢之时,陈平梅站起来主动要求献唱一首大爷爷原唱的井冈红谣,由小余梓洋宣讲谢桂标率先登城、英勇杀敌的故事,母女俩一唱一讲,把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

    陈平梅是井冈山拿山小学的一名老师,她讲述井冈山红色故事和传播文化的方式有别于他人。她用杜鹃一般的歌喉征服了听众,又用赞颂英雄的文字征服了读者!

    她是井冈红谣的传承人,她是井冈英雄的记录者,她是井冈山精神的独特传播者!

    她以著述的方式,讲述她的大爷爷谢桂标等人的故事。几经寒暑,她创作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残阳如血:我的爷爷谢桂标的井冈山往事》。继而,经过千辛万苦,整理出版了大爷爷谢桂标的原创歌谣《井冈红谣》。

    谢桂标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英雄人物。那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他1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下有3个弟弟,最小的谢兢武还不足百日,靠他这个半大孩子抚养长大。18岁时,他意气风发,凭着一身武艺和智慧,在梨树山独自拉起了一支自卫队伍,与袁文才、王佐等好汉义结金兰,各占山头,遥相呼应。1924年,他追随袁文才加入绿林马刀队。之后,参加宁冈暴动,加入农民革命军。1927年7月,随袁文才与王佐参加攻打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群众。

    真正改变谢桂标命运的是,从湘赣边界走来了另一支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深入宁冈,驻扎在古城。“袁毛会见”于大仓,继而袁文才打开山门,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从此掀开了井冈山崭新的一幕,也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谢桂标聪明能干,很快在工农革命军中崭露头角。无论是筹集粮草,带路当向导,还是攻城拔寨,做群众工作,他都是一把好手。在陪同毛泽东搞宁冈调查,解茶陵危机,进军遂川,攻占新城等斗争中都起到积极作用,得到毛泽东的赏识。朱毛会师后,他为筹集大军粮草作出显著贡献,被选为第一届湘赣边界特委常委。由于他能力超群,后又担任宁冈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

    红四军主力下山远征,他被任命为军部副官兼事务长,负责部队的军需物资和粮草征集。参加过大余战斗、圳下战斗、大柏地战斗。由于井冈山失守,他随袁文才私自离开主力返回井冈山。谢桂标回到宁冈,配合袁文才,与王佐一起收复宁冈,为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0年2月,谢桂标在永新县被错杀,与谢桂标一同遇难的还有两个追随他并肩战斗的弟弟——谢继凤、谢继凰。

    谢家四兄弟,独留最小的谢兢武一根独苗。三兄弟当了红军,几个哥哥就全力培养小弟读书,谢兢武成为井冈山柏露乡第一个中学生。

    谢桂标与萧凤粧结婚后,因萧凤粧在梨树山初创时期被仇家追杀而流产,致终生不育。

    遭此变故,勇于担当的萧凤粧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她以大嫂的身份操持小叔子谢兢武的婚事,续接谢家香火。

    谢兢武很痛惜自己的三个哥哥,发誓要将哥哥们的事迹记录下来。他用毛笔小楷在土纸上一遍遍地书写,一些情节是他寻访哥哥们的战友,仔细询问后端端正正记录下来的。

    谢兢武育有独子谢玉海,萧凤粧视若珍宝。1953年,年仅38岁的谢兢武不幸去世,留下仅9岁的谢玉海。萧凤粧将小玉海养大成人。后来,谢玉海入赘山口陈家,育有一个女儿,就是陈平梅。

    故事有了新的发展。陈平梅是陈家的心肝宝贝,也是谢家延续的血脉,一断奶,陈平梅就被萧凤粧抱来抚养。萧凤粧在屋里屋外忙着农活家务,领着小平梅哼唱山歌。这些山歌都是当年谢桂标的杰作。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谢桂标第一眼见到毛泽东,便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受,他从心底唱出这样一首山歌:

    先生高才指迷津,话似久旱逢甘霖。

    终日苦恼一扫空,蛟龙入海虎归林。

    朱毛会师后,有一万多人要吃饭,每天消耗谷子就要1万公斤,如果部队在砻市(今龙市)、茅坪驻扎20天左右,就要预备谷子25万公斤。这么大的需求量,让很多人束手无策,唯有谢桂标有办法,他将到关北粮仓打土豪的妙计和盘托出,毛泽东一听高兴万分,任命谢桂标为关北筹粮行动总指挥,并调动部队和地方人员4000人作为挑粮大军,统一由谢桂标指挥。由于谢桂标运筹得当,这次行动共筹集谷子30万公斤,粗盐1万公斤,大洋6000多块,缴获各种枪支300支,超额完成筹粮任务。他心情异常激动,张口唱出一首歌:

    砻市会师队伍壮,军队打仗要吃粮。

    关北拿山打土豪,筹集粮草到天亮。

    陈平梅说,谢桂标爷爷是那个时候井冈山上有名的山歌王子。红四军主力远征,大爷爷谢桂标被毛委员点名随部队下山,送行的队伍排成了森林。他知道他心爱的人就在人群里,就对着送行的队伍扯开了嗓子:“雪地行军军号催,老妹山冈把哥追。猛虎出山威风凛,扫灭豺狼凯旋归。”

    萧凤粧早已控制不住涌上胸腔的情感,十几年的风雨同行,夫妻恩爱,不知此番一去何时归来。她唱道:“阿哥远征擎战旗,老妹盼哥把功立。扫灭豺狼全无敌,工农做主当家日。”

    谢桂标的山歌唱到永新便戛然而止了。井冈山失去了一位英雄,也失去了一位山歌王子。

    传承谢桂标山歌的人就是萧凤粧,她每天在劳作和休息时都会尽情地唱。唱谢桂标唱过的山歌,就是怀念远去的人。在她心中,谢桂标永远活着,他只是走远了,总有一天他还会回来。她每天唱谢桂标教给自己的歌,唱到黑发变银丝,唱到春夏变秋冬。过去是她一人唱,现在是她的孙女陈平梅与她一道唱,唱得梨树山的水也变得柔了,树也变得绿了,云也变得低了。有了歌谣苦涩也变得甜美,日子的长长短短变得滋味万千。

    陈平梅被萧凤粧训练成了“叫妹子”,她和萧凤粧在大山里咿咿呀呀地唱着。陈平梅下学回来,她唱着唱着,将自己和奶奶化作古诗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是她与奶奶萧凤粧,一行白鹭就是谢桂标、谢继凤、谢继凰爷爷。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奶奶听,奶奶笑得前仰后合,直夸孙女的想象力丰富。夸完后,她转过身,悄悄地抹着眼泪。

    她们将春天唱得花红草绿,将秋天唱得瓜果飘香。萧凤粧将每一首山歌里隐藏的故事讲给小平梅听,这些故事叠加着,渐渐垒起一个英姿挺拔的英雄来,这个英雄就是大爷爷谢桂标。

    陈平梅后来读完永新师范学校,父亲谢玉海郑重地将一摞纸稿交给她。这是爷爷谢兢武用毛笔小楷记录下的谢桂标与谢继凤、谢继凰几位哥哥的生前事迹。这堆稿纸里浸透着爷爷的血与泪。那些斑斑点点的痕迹,陈平梅觉得那是爷爷的泪行。爷爷是一边写一边哭,一边哭一边写,才完成这部家史的。

    这部光荣家史,全由繁体字和半文半白的句式写就。陈平梅一时半会看不太懂。她一边翻看,一边重新用简体字抄写一遍。她看着抄着,眼泪也不知不觉就掉落在稿纸上。这是爷爷的兄长们用生命书写的家史啊!

    不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因家庭变故,她不慎遗失了这一部文物级的生命之书。

    20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忏悔之中。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她努力地回忆存留在脑海里的记忆片段,一点点地记录下来……

    2007年,陈平梅开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像奶奶萧凤粧领着她唱山歌一样,她领着仅4岁的余梓洋,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小井烈士墓等地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陈平梅将大爷爷谢桂标和他兄弟们的故事一遍遍讲给小梓洋听,要让孩子明白,她的血液里有着鲜红的烈士基因。陈平梅也教孩子传唱谢桂标原唱、萧凤粧传承的那些红色歌谣。小梓洋不负期望,在江西电视台主持的《少年演说家》节目中,凭借宣传井冈山精神挺进十八强,荣膺当季“人气王”称号。

    2018年6月1日,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井冈山精神宣讲团的名义,正式成立了井冈山精神“小红军宣讲团”,余梓洋被任命为第一任“小红军宣讲团”团长。当天,宣讲团成员正式对外宣讲,在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旧居景区“党指挥枪”雕塑处,余梓洋身穿红军服为游客讲解:“各位大伯、大妈,你们好!这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塑造的一尊毛委员在井冈山的雕像。后面是摘自毛委员《井冈山斗争》这篇著作中的一段语录: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区别于导游和普通讲解员的别具一格的解说和特殊的着装以及红军后代的身份,立即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倾听,并报以热烈掌声。“小红军宣讲团”得到各方关注,尤其得到了老一辈宣讲员毛秉华的指导。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如陈平梅这样的“红三代”引领下,红军后代第四代正在茁壮成长,以余梓洋为代表的“小红军宣讲团”成员,正以矫健的脚步,朝着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高地攀登。

    在“井冈红旗”雕塑广场前,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悬在头顶,化妆师给小梓阳做完简单的补妆后,导演让她站在摄影机前试镜。

    井冈蜜柚是井冈山大面积种植的一项扶贫产业,小梓洋按照导演的要求,双手捧着一个大大的井冈蜜柚,一遍又一遍的做着同一个动作,脸上自然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几十遍做下来,摄影师终于调试好最佳拍摄角度,小梓洋绽放如花的脸与井冈蜜柚融为一体。小梓洋的脸像井冈蜜柚,井冈蜜柚也变成了小梓洋的脸,这是一幅新时代扶贫精神映衬的娇美图景……

    导演试听完陈平梅清唱的井冈红谣后,激动地说道:“这旋律太美了,就用它做井冈蜜柚的配乐!”

    小梓洋爱说爱笑,我称赞她很棒,小小年纪就与妈妈为精准扶贫做贡献。她笑着对我说:“我是红军传人,为井冈蜜柚代言,当然要棒!”

    扶贫好声音唱响世界

    新时代,井冈山在精准扶贫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于2017年2月26日宣布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井冈山精神在跨越时空的今天又攀上了新的高峰。

    教育扶贫在井冈山成绩喜人,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肩负收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信息,建立到校、到学生的教育资助平台,全程追踪资助,确保“一个不落下”的目标实现。

    小歌星谢嘉成,六年级小学生,因为歌唱得好,又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被井冈山市教育局选拔,随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刘媛媛到德国汉堡,将中国扶贫好声音带到了欧洲,让世界聚焦中国扶贫事业。

    小歌星谢嘉成肩负传播中国扶贫好声音的重任,代表的是中国,同时也代表了井冈山。传播井冈山率先脱贫的好消息,也是传播井冈山人民的奋斗历程,传播井冈山精神。

    2017年7月7日至8日,G20峰会在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举行。在峰会前夜的当地时间6日晚7时30分,刘媛媛“共享美好世界”汉堡演唱会在莱斯音乐厅举办。这场充满东方艺术魅力又不失国际制作水准的音乐盛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媒体、嘉宾和观众。

    一曲气势磅礴的《五星红旗》拉开了演唱会的盛大帷幕,《鲜花陪伴你》《我们是兄弟姐妹》和《感恩》等经典曲目陆续上演,现场观众送上阵阵掌声。来自井冈山的脱贫少年谢嘉成和刘媛媛联袂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是这台演唱会的焦点,也是向德国人民、向世界人民传递来自中国、来自革命摇篮井冈山“脱贫攻坚战”的最强音。在他们的深情演唱下,现场氛围被推向高潮。

    这一场关于共享美好世界的音乐盛宴,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的扶贫事业,和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刘媛媛一起同台献艺的井冈山少年谢嘉成也因此备受瞩目。井冈山再次在世人面前亮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面孔。

    小嘉成戴着红领巾,见到我,面带微笑,举起右手,手掌直立,向我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员队礼。我请小嘉成唱一曲,他一点也不忸怩,歌声从他的嗓子眼跑出来,我细心地听着,感受到歌唱者不同寻常的魅力:

    乘着这歌声的翅膀,

    亲爱的随我前往。

    去到恒河的岸旁,

    最美丽的好地方。

    ……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诗人海涅写于1822年的诗歌,作曲家们为海涅的诗谱写了三千多首曲子,这是其中的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我聆听着,心里似乎有一双翅膀在展翅飞翔……

    我问小嘉成是怎么被刘媛媛发现的。小嘉成的爷爷跟我介绍,中国扶贫大使刘媛媛打电话到井冈山市委领导办公室,请市委领导给她推荐一名喜欢歌唱的贫困户孩子,跟她一起出使德国宣传中国扶贫。

    井冈山率先脱贫已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榜样,中国扶贫大使携井冈山的贫困孩子一道登上国际舞台,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宣传中国扶贫事业,是井冈山人民的荣耀,是井冈山精神再次展示魅力的时刻。井冈山市委领导急忙安排市教育局,要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拉网式找出一位井冈山扶贫小代言人。

    教育局领导连忙在全市三所重要小学——茨坪小学、厦坪小学、龙市小学选拔小歌唱家。这个小歌唱家除了演唱水平之外,当然必须是贫困户家的孩子。

    当时,井冈山教育局领导亲自到各学校进行选拔。在龙市小学,小嘉成在9名学生中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脱颖而出。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的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刘媛媛在工作之余,积极为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做宣传。她本次演唱会携手井冈山少年谢嘉成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让“蓝卡”贫困户家庭出生的谢嘉成圆了登上国际舞台的演唱梦。小嘉成代表井冈山,代表井冈山的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扶贫好声音,让世界聚焦中国扶贫。刘媛媛向所有来宾介绍中国扶贫成绩、井冈山率先脱贫事迹以及来自贫困家庭的小歌星谢嘉成——

    大家好,我是刘媛媛。这次来德国汉堡开专场音乐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的征途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尤其是江西井冈山,率先脱贫作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身边的小嘉成,他的家乡就是在政府的“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安居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中的受益者,他们全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谢嘉成阳光又略带腼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展现出了不凡的音乐天分。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嘉成大胆开嗓,结果这一唱就唱到了德国。

    用一个国际舞台来展示中国的脱贫形象,传递中国的脱贫故事,这对小嘉成来说,得到了一次锻炼,为他今后的人生铺就了一道光环。这一次演唱机会,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命运的改变开始,来讲述井冈山的脱贫故事。

    就在一年多以前,小嘉成家还是一户因病致贫的“蓝卡”户。2017年,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谢嘉成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政府的帮助下,爷爷在镇农贸市场找到了固定摊位卖干货,每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爸爸是一名泥瓦匠,在建筑工地揽活挣钱养家。政府还将5000元扶贫资金作为股份,让他们家加入到七溪岭山鸡养殖合作社,每年享受10%的分红。现在,小嘉成家早已告别贫困,在老地基上盖起了一栋明亮的新房。

    随着家庭贫困的改变,小嘉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开朗、活泼,从一个自卑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自信满满的男孩。

    家庭命运的改变,家庭的脱贫故事,让小嘉成深有感触。他与刘媛媛用中国好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脱贫的得力举措,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脱贫切实有效。井冈少年谢嘉成,用他的阳光开朗、健康活泼,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扶贫的力量。

    谢嘉成的母亲刁清仁告诉我,亲朋好友都说,哎呀不得了,你儿子为你增光了,为你长脸了。他是代表咱们中国、代表井冈山的形象出去的,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谢嘉成回来了,校长、老师和几位同学在接站时给他送上了鲜花。接过鲜花后,谢嘉成向音乐老师汤洁表达感谢,将鲜花献给了老师,场面热烈而温馨。重新踏上家乡的红土地,谢嘉成十分兴奋,他说:“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对我来说,无比的荣耀。这是一次幸福的圆梦之旅,我实现了‘让更多人听到我的歌声’的梦想。借助刘媛媛歌唱家和我的歌声,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井冈山脱贫了,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为消除贫困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这是我今生永远值得铭记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陪同谢嘉成一同前往德国的郭建生老师说:“当在演唱会现场听到‘井冈山率先脱贫’几个字时,内心格外自豪和激动,这不仅是我们井冈山的‘脱贫好声音’,更是我们国家向贫困宣战的最有力的‘好声音’。听了我们的故事,台下的掌声持续了好长时间,那一刻,内心无比骄傲和自豪。”

    谢嘉成的爷爷介绍,2018年“六一儿童节”,井冈山市文明办举办《承井冈魂 筑中国梦》活动,大家合唱《国家》,由嘉成做指挥。我说:“你唱给我们听听。”小嘉成敞开嗓子就唱——

    一玉囗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

    国与家,家与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国与家。它们是那么密切,又是那么不可分割。国没有家,不成其为国;家没有国,便难以为家。

    小嘉成起伏跌宕的歌声,激起了我心底的家国情怀,眼眶里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

    歌声真有那么大的魅力,以前没有直接感受,现在身边坐着一位小歌星,我的心弦被震动了,感动了。

    歌声是长了翅膀的文字。小嘉成的嗓子里藏着无数美妙声音,他是制造文字翅膀的人!

    井冈少年用歌声诠释着家国情怀,他不是光唱词,而是用情深唱,他深深懂得家与国深邃的道理。正像中国的扶贫事业,国家富足强盛了,才更有能力帮扶贫困家庭。没有了贫困家庭,象征国家人民富裕,生活蒸蒸日上。

    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原创地,井冈山遍布红色培训机构。既有国家级培训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有省级培训基地——江西干部学院,市级培训机构——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等事业单位,也有民营体制的各类红色培训机构200多家。教师队伍既有专职的师资力量,也有由数十名国内一流专家教授、离退休老干部、优秀党支部书记、岗位先进典型等为学院兼职教师。此外,井冈山独树一帜的“红军后代授课团”“将军授课团”,成为新时期践行井冈山精神的活教材。井冈山有天然的红军后代宝库,有些学院“红军后代授课团”师资库存有300余人的储备师资。全国各地每年前往井冈山接受红色培训的人员有40万人之多。以江西干部学院为例,2018年的培训人数便达到3万人。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光辉历程表明,井冈山精神不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发挥着激励人心、增强信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

    井冈山精神谱就的华彩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在井冈山,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风景好。”历史红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无数先烈,从这里开辟了一条革命成功之路;风景好是自然条件。如今,在新时代引领下的精准扶贫战略,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仍然需要我们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