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答卷-报道贫困宵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精神高地的经济“洼地”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于20世纪90年代的《摆脱贫困》一书,他在跋中写道: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而今,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摆脱贫困的责任落在当年还是东南一隅主官、如今是党和人民领袖的习近平肩上。当年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他,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这是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贫困并非新鲜事物,而是像顽疾一样长久地生长并伴随着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甩开膀子致力于治贫事业。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这场扫盲运动,迈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最初的步伐。从扫盲运动到今天华为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5G领域独占鳌头,一个正在核心技术领域建构全球化标准的中国在悄然崛起。70年的风雨兼程,从扫盲运动到引领世界科技创新,这其中的联系让人产生诸多联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落后状况,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毛泽东说过这么一段话描述当时的中国,他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能造。”这就是当时中国真实的状况。随后,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建设为特征的民族复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人称前30年是“三十而立”。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们确定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的国策,在社会事业上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妇女解放、土地改革、教育的普及、基础医疗的普及等。我们完成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及科技体系的建设。今天回头看,这些基础建设对我们后来的崛起至关重要。我们的前30年应该说实现了“三十而立”,为后40年改革开放国家崛起奠定了基础。不可否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治上走过一些弯路,民生上欠账,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1978年,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用人均GDP比较的话,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低于绝大多数的非洲国家。上海当时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多数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平方米。1983年的泰国首都曼谷,领先上海至少20年。1984年的津巴布韦首都和科特迪瓦首都,感觉比北京还要发达。这是当时很多人真实的感觉。

    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四十而不惑”。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自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么一个伟大的飞跃。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崛起正在成为全球话题,被各色肤色的人们口耳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来讲,是一个整体,一脉相承。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绝不能用后40年否定前30年,要看到改革开放是在此前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前30年打下的基础,也不会有后40年这么快的发展。

    回到扶贫这一主题,我们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以工代赈”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个案型的扶贫阶段。1978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三是社区型的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1983年起,国家在继续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同时,投入更大力量对贫困地区实行经济开发。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有关部门、机关、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革命老区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和主战场。革命老区往往是山区、贫困地区,曾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可革命老区却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贫困成了革命老区的标签。让老区群众过上好日子,绝不能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新长征的誓言。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考虑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罗霄山区是1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井冈山市是其中的一个县级市,也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之中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这片红色的土地,是全国人民深深牵挂的地方。这里曾经演绎过革命英雄壮美的史诗,然而,历史的荣光无法遮蔽这块土地上的窘困。井冈山市是罗霄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的主阵地之一,这块中国革命的精神高地仍然处于经济发展“洼地”。

    井冈山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井冈山人民,社会各界也给予了井冈山方方面面的关心,井冈山的经济总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井冈山属国家贫困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县,经济总量小,仍属欠发达地区。

    我采集2012年的数据资料进行比对,来看看井冈山经济社会状况。当然,这里不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比较,而只与江西省、吉安市进行比对——

    首先,从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来看,2012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2948亿元,吉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06亿元,而井冈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则为4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0.3%,占吉安市的比重为4.3%。

    其次,从财政总收入来看,2012年,江西省财政总收入为2046亿元,吉安市财政总收入为143亿元,而井冈山的财政总收入为6.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0.3%,占吉安市的比重为4.4%。

    再次,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2012年,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74亿元,吉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亿元,而井冈山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0.39%,占吉安市的比重为4.4%。

    江西全省有100个县市区,吉安全市有13个县市区,井冈山市在其中所占的份额明显低于平均值。

    井冈山长期处于经济结构配置不平衡的状态,形成旅游业一家独大,其他产业弱小的局面。第一产业——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不强,龙头带动作用不足;第二产业——工业经济短期内难以对财税产生支撑性贡献;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独大。以吉安市2010—2012年的三次产业数据进行比对,吉安市的三次产业比分别为21:50.5:28.5、19.3:53.0:27.7、17.54:51.22:31.24,井冈山的三次产业比分别为11.18:39.90:48.92、10.09:40.34:49.67、9.61:37.27:53.12。从横向来比,吉安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井冈山的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上述数据,显示井冈山的落后和贫困。但数据给人的感觉总是难以捉摸的,我在深入井冈山生活中,深层挖掘了一些贫困人物在精准扶贫中发生的变化。过去,很多贫困户连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成问题。自从精准扶贫贯彻实施后,“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落实,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都有了充分保障。井冈山对贫困户实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贫困户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遇到了好时代

    来到厦坪镇菖蒲村山田垅组,认识了脱贫勇士尹厚根,他是红卡户。

    尹厚根是个不幸的人,但他遇到了好时代。

    尹厚根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需要拄着双拐。家中还有一个87岁的母亲需要赡养,两个侄女需要抚养。他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任何依靠,必须在风雨中挑起生活的重担。

    2005年,弟弟患鼻癌不治而亡;2007年,哥哥车祸身亡;2010年,父亲病逝……家庭接二连三地遭逢不测。这个身体残疾、行走需要拄着双拐的男人到底是怎样挺过来的呢?

    尹厚根说,弟弟去世后,弟媳拖着两个年幼的女儿,生活极其艰辛。他想方设法地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经济困难,开着三轮车到新城区去卖菜,一天只卖十几块钱。年老体弱的母亲则挑菜到厦坪去卖。难啊!尹厚根说着,嗓子眼像堵住了什么。我也受到感染,眼眶里盈满了泪水。

    除了卖菜,我还帮人家搞家电维修。尹厚根讲述着,感觉这个身残志坚的人还挺聪明。

    我问他一个月修家电能挣多少钱?

    一个月搞不到两百块钱。

    这样的日子不会没有尽头,是什么时候开始好些了?我不免为他的遭遇感到揪心。

    两个侄女上初中后好一点了。初中时,孩子可以帮忙,才喘了口气。我带着孩子卖冰棍,开杂货店,能够想到的办法,都想了。只要能挣钱,累点不算什么。为了生活嘛。

    现在你的生活开始好转了吧?你有这片房子出租,租金足够维持生活的吧。

    是的。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我们这些贫困户真的有了盼头。这栋房屋代建,政府给了2.5万元,我要求扩建成餐馆,贷款5万元,花了七八万元完成了餐馆的建筑。现在一年的租金是1万元。2019年到期,会适当调节一下租金,争取三四年收回投资。

    村里还照顾我这个残疾人,给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做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每月300元。尹厚根在从事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中,因为成绩突出,还获得过有关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精准扶贫政策对你个人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问道。

    我们这样的贫困户,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可能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尹厚根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孩子的学费全免,生病有医疗保障,去掉我们一个大包袱。

    我提议去他家看看。穿过餐馆庭院、厨房,来到后面一栋老式砖瓦房里,还有飞檐翘角,古朴庄重。老房子都有一个特点,采光不足,地面和墙壁陈旧不堪,房间的摆设杂乱无章,家具老旧。这样的房子,如果装修的话,不如拆了重做。

    尹厚根领我们到他的工作室,这里有电脑,他去年与人合作,在井冈山红旗雕塑前搞摄影。合作伙伴摄影,他做电脑处理,当场可取相片。这项生意,他每月可以赚得3000元。但由于合作方另谋职业走了,尹厚根一个人干不了,现在只好改行。

    另一间屋子的床上、地上,摆放着红军服、红军包等物品。他现在为红色培训单位提供红军服和红军包的租赁业务。刚开始涉足,一个月才1000元的收入。这时,尹厚根的母亲刚从床上起来,身体看上去十分虚弱。我想给他们母子拍一张照片,母亲不怎么配合,儿子微笑着主动靠近母亲。母亲端坐着,露出一丝笑容;儿子拄着双拐站着,一副孝顺的样子。镜框里立即跳出一个自强自立的男子和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温馨的肖像。

    相机储存着这对母子的记忆:一个年迈体弱,但仍饱含着对世界的挚爱;一个双手拄着拐杖,却露出一副强者的微笑。

    最近,尹厚根在电话里跟我说,他家被评为井冈山首届“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我为他获得荣誉感到高兴,希望走出贫困泥淖的他成为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人们从他身上获取战胜贫困的力量。

    “扶贫干部比亲人还亲”

    点燃炸药引线时,引线燃烧速度极快。来不及躲避,随着“轰隆”一声,他与石块一起被炸飞……厦坪镇菖蒲村菖蒲洲组红卡户张水梅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08年8月27日下午3点左右,因修铁路需要石头,在宁冈炸山,丈夫汤瑞明献出了自己健壮的躯体,成了残疾人。

    汤瑞明伸出他的双手,不,那已经不是什么手了,左手是一截肉棍,已经没有了手掌。右手只有三根指头,还是炸断后用钢筋连接上去的。三根手指并不能活动,吃饭都要靠妻子喂。眼睛炸瞎了一只。我看了看右眼的眼球,像玻璃一样,根本不会动。

    张水梅摸着丈夫的脸说,他脸上至今还残留好多石子,取不出来。

    他的左脚断了,买了1万多元的骨头补上去,才保住现在的脚。为了让这些骨头长牢,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他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三年。

    过去身强体壮的汤瑞明,现在是缺手、瞎眼、脚骨并不灵便的残疾人。出事到现在,已经10年了,他不能像过去一样卖力气挣钱养家。妻子张水梅对他一如既往,每天帮他穿衣、洗澡。看他站着像是个健全人,但却分文的事做不了。

    妻子没有嫌弃他,真是一个好妻子。

    汤瑞明是安徽淮南人,在这里打工入赘到张家做了上门女婿。两个人心心相印,生活虽然艰苦,但彼此情意不减。他们育有一对可爱的儿女,生活本来应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谁想,意外像一堵墙毫无征兆地倒下来,让他们躲避不及。张水梅说,当知道丈夫出事的消息,自己整个人蒙了。早上出门是一个好端端的人,下午,老板娘交给她一个全身浸满鲜血的人。手和脚都用衣服绑着,还有一只手被炸得不知飞到了哪里。

    汤瑞明被紧急送往吉安市人民医院。睡的被子全是血,衣服一天洗三道。血,不断地涌流。血管流干了血,就再输血。人总算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了。白森森的骨头露在外面好长,张水梅每天陪护在他身边,生怕他再有什么闪失。

    汤瑞明在医院一住就是7个月。多亏了张水梅,汤瑞明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有这样体贴的妻子照顾,他才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这些年的生活怎么过来的?我问张水梅。

    托党和政府的福,我们家日子好过了,孩子读书不用交学费,看病也能报销。政府安排我一个公益性岗位,到新城区扫地,每个月有600元,自己种点田,政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有305元。张水梅跟我讲述,根据扶贫政策,红卡户有1万元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可享受分红2000元。

    张水梅现在住的三层楼房是前两年盖的。她告诉我,拆旧建新,政府补助14500元,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

    张水梅动情地说,扶贫,使我们家庭得到新生。如果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我们家的日子不知怎么过呢。乡里、村里的扶贫干部比亲人还亲,只要我们有困难,乡里、村里的领导和驻村第一书记,都会及时帮助我们解决!

    “共产党帮扶我盖起了新房”

    古城镇沃壤村店前组红卡户张德林夫妻两人都是残疾,母亲年老,还有两个正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大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走进政府为他代建的房子,正在吃饭的他,嘴上还沾着嚼碎的米饭渣子。我们来得突然,他没有工夫擦洗。

    他不停地念叨: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在采访中,曾见到个别贫困户得到了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以及社会捐赠,却隐瞒着不肯对外人道,以为说出来别人就不会再给了,只想着还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感恩的人,难免让人心寒。

    代建房设计紧凑,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齐全,里外都刷白,顶上盖有琉璃瓦。室内的陈设都是崭新的,一个其乐融融的小家。

    张德林跟我叙述过去的穷苦日子。在政府代建这栋房子前,他和家人一直借住人家的房子,总是这家搬到那家,又从那家搬到另外的人家。他像一个流浪儿一样,借住的时间有6年之久。

    张德林的父亲是哑巴,母亲智力障碍,自己从小就是小儿麻痹症。他为了生计,背着理发工具箱,摇摇晃晃地走街串户,给人理发。理发一次收取5毛钱,一天能挣六七元,就已经很满足了。

    1996年,他到一户人家理发,这户人家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女儿,他喜欢上了她,女孩也对他有意,可谓情投意合。经人说合,两人便走到一起了。

    结婚第四年,妻子生下一个男孩,然而小孩不到1岁时,检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南昌治疗。由于家庭贫困,治疗费用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张德林夫妇头上。这时,有好心人为他募捐,引发社会广大爱心人士的同情,捐款达1.6万多元,帮助他家支付了部分治疗费用,解了燃眉之急。

    精准扶贫政策下来后,井冈山为了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住不了”的“建起来”。2016年,政府给张德林家代建了房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地基是张德林父亲花几百块钱买的一栋土坯房。张德林领着我看他的房子,指着卫生间的浴霸、电热水器说,这都是政府安装的;厨房抽油烟机、洗碗池都是政府购买的;卧室的衣橱也是政府买的;客厅电风扇、饭桌、凳椅也是政府买的。镇委书记王小辉是挂点他家的帮扶干部,在乔迁之喜时,送来了一个精美漂亮的挂钟作为贺礼。

    再也不用借住人家的房子了,张德林搬进新房,心情无比激动,请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写了一副中堂对联贴在客厅,对联写着“精准扶贫奔小康;坚定不移跟党走”,横批是“党恩浩荡”。对联中间贴着毛主席像。现在农村家家户户中堂贴毛主席像,取代了过去中堂贴财神菩萨的位置。张德林说,年年贴财神,财神也没有保佑自己发财。现在贴毛主席像,共产党帮扶我盖起了新房。

    共产党成为中国百姓的精神偶像。毛主席像成为这个精神偶像的代表,是朴素的百姓心中的“神”。

    从贫困户走出来的扶贫人

    在龙市镇相公庙村,我了解到红卡户林陈英的故事。她的父母离异,靠父亲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在不久前,父亲因鼻癌去世。她现在与奶奶一块生活。

    我提出与林陈英见见面。张富民带我来到邻乡的睦村乡河桥小学,林陈英在这个学校代课。

    来到学校,校长接待了我们。听说我们找林陈英了解扶贫事迹,他十分热心,当即打电话给林陈英,叫她赶紧回来。

    校长是个热心人,她告诉我们,林陈英是个懂事的孩子,好学上进,考上了大学。目前林陈英在河桥小学代课,学校知道她家的情况,父亲又因脑出血在吉安的医院检查,回到家里过完春节,又去吉安的医院治疗。因确诊已到鼻癌晚期,又转院到南昌治疗,住院两周后,医生说不要治疗了。回到家十来天就去世了。这孩子很孝顺,住院时全程陪同着父亲。在她照料父亲时,学校没有因为她是代课老师而停发工资。

    一会儿,到龙市去办事的林陈英回来了。她剪着短发,穿着一件蓝色暗格裙装,眼睛乌黑明亮,瘦弱的身躯透出一股倔强。

    在校门口给她和校长拍了照片。本来想拍一张她上课的照片,但她带的班级正在上音乐课,便作罢了。

    林陈英领我们去她家。房子在公路一侧,是七八年前建的一栋两层小楼,房屋外墙未经粉刷,砖块裸露着。房屋前面有一间棚子,挡在林陈英家一侧,只留出大门前一条通道。

    见到她奶奶。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驼背,脸上刻满岁月的刀痕。三个儿子,有两个“走”在她的前头。这需要坚强的毅力才能挺过来。

    屋内设施很简陋,柜子和桌子都油漆斑驳。卧室摆放着两张简易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这个家庭真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现在,林陈英还要负担上大学欠下的两万多元无息贷款。父亲八九万元的住院费等着报销。估计报销下来,还需要自己负担近两万元。这些欠款的偿还需要等她找到一个好工作后,省吃俭用几年才能还清。

    林陈英,这位倔强的女孩,还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再次联系她时,她已经通过了“三支一扶”考试,分配在龙市镇庄前小学任教。过去她作为贫困家庭的学子,得到过政府的扶贫帮助。现在,她响应政府号召,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反哺社会,担负起了一个学子应有的责任。

    他将石蛙卵放归溪流

    在黄坳乡福溪村丰田组,沿着一条溪流朝一户贫困户家走去。那户贫困户叫廖森香,据说父亲老年痴呆,妹妹是侏儒,还要养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这家人住在半山腰,往返要走近一个钟头。领路的村干部看我执意要去,也鼓起了干劲在前头开路。

    走着走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人,在荒地上一锄一锄地挥动着,我故意与他搭讪。挖什么呢?他说挖蚯蚓。挖蚯蚓干什么,喂鸭子吗?不是,喂石拐。

    石拐就是石蛙。我问,你养了石蛙?

    他说,养了30对石蛙。

    我好奇地坐在田埂上与他聊起来。他叫胡本坤,还是个蓝卡户。

    他一锄一锄地挖,我不停地抛出问题。他毫无保留地回答我。

    胡本坤出生于1964年。我好奇,他身体健康,怎么会是贫困户呢?

    说起来,话就长了。不是贫穷人,不知道贫困的难处。他说最艰难的时候是前几年,家里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父亲长年有病,有一年父亲脑血管堵塞,病来如山倒,送到吉安治疗,需要两万多元。他拿不出,只好到银行贷款。但银行只给他贷了1万元,他还要四处筹钱。他哥哥一家在这一年也遇到了困难,侄子生病,嫂子背谷子上楼,从楼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骨。哥哥一家的日子比他还难过呢。父亲住院全靠他跑前跑后,真是喊天天不应啊。继而是两个孩子读高中,学杂费和生活费一年要两万多元。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家里的土坯房,一下雨就到处漏,被子都淋湿了。贫穷让他丧失了骨气。有一次女儿打电话给他,要200元生活费,他荷包里一分钱都没有,问了好几个人借,人家都不肯借,怕他没有钱还啊。一个堂堂男子汉,知道借钱的耻辱,但没有办法呀,不能让女儿在学校饿肚子,他只好忍气吞声地央求人家借钱。

    胡本坤不是个懒汉,他与妻子拼命挣钱。种了10亩地,可一亩地挣的钱,除去化肥,卖的谷子最多只有1000元钱,10亩地也就挣1万元钱,胡本坤平时在家砍点毛竹搞点副业维持生计,有时也挖冬笋、掘野菜、种生姜,用摩托车带到茨坪去卖,可是也填补不了多少家用。

    在农村,要供两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实在不容易。他们夫妻俩都没有出去打工挣钱,怕耽误孩子读书。胡本坤坚持到了最后,孩子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孩子读大学让他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学里有国家助学贷款,可贷8000元,基本能解决孩子读大学的费用。

    胡本坤说,自己不是不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但那样,孩子的教育就成问题了。他舍弃出外打工挣钱的机会,在家抓孩子的教育,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不得不说,他的选择蕴含着智慧。

    我问他作为蓝卡户,享受到了哪些政策上的待遇?

    胡本坤告诉我,他得到了6个方面的实惠:危房改造他共领到了33000元的补贴款,其中18000元是中央财政给的,10000元是市财政的危房改造款,另5000元则是纯土坯房额外补的;政府修建了入户水泥路,还对他的晒场进行了硬化;蓝卡户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菊花合作社,每年有15%的分红;教育扶贫,每个孩子3000元,两个孩子就有6000元的补贴;他家是吉安市发改委干部挂点帮扶,花4000元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同时他家也是井冈山市文联的挂点单位,每年市文联给他500元钱慰问金;还有医保、社保,每年需要1350元的费用,都是市文联给他交的;每个月黄坳乡医院还派医生、护士上门给他夫妻俩免费检查身体。

    2018年,他将自己的土坯房拆除,盖起了新房。因为享受了扶贫政策,他得到3万元的补贴,连屋坪和入户水泥路都是国家搞好的。

    我问他,现在日子好过了吧?他说,好起来了,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在井冈山实施,他不但从经济上得到了实惠,更从精神上得到了扶贫。扶贫干部循循善诱,锲而不舍地引导他发展产业。他琢磨着,就养起了石蛙。但他养石蛙却做的是公益事业,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做产业。

    胡本坤养了30对野生石蛙,每年这30对石蛙要产卵15000粒。他将这15000粒卵全部流放到溪流中,让它们归于自然。好家伙,15000粒如果全部成活,那将是15000只石蛙呢!

    这15000只石蛙如果集中列队的话,是一个庞大的蛙阵。

    这15000只石蛙如果全部亮嗓子叫喊,那将是一场多么雄浑的蛙唱。

    不少人人工养殖石蛙,那是朝着产业去做的。而胡本坤却不是。他养殖石蛙,只是培育石蛙卵子,然后放生到各条溪流中。他的境界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我问他,为什么要将饲养的石蛙产卵放归自然?

    胡本坤此时像一位哲人,眼望蓝天,将目光收回与我侃侃而谈:人养蝌蚪天养蛙,任何蛙都有一种回归的本能。蝌蚪在什么地方长大,它就会在自己有生育能力时回归原地产卵。现在大量田地抛荒,给青蛙们的繁殖带来灭顶之灾,因为蝌蚪要在水里生长几个月,没水就会死亡。石蛙原来在我们这里十分丰富,由于滥捕,现已成稀有物,所以我把石蛙产的卵保护下来,人工养蝌蚪,目的是让石蛙在繁殖交配时防止人为滥捕造成石蛙绝种。虽然已成功,但我人力、物力有限,只在一个局部进行,原来的一个领导答应给我两万元让我发展,他调任后计划就落空了。希望你能宣传一下,号召自然动物保护区在各处石蛙自然生长的地方,每隔1000米水路,修建一个石蛙产卵池,放入雄蛙蛙王,这样方圆500米的石蛙听见叫声,就会跳入池中抱对产卵,池面设铁网锁住,捕蛙者就抓不到蛙,而使蛙顺利产卵,产后的蛙要放出来让它回归自然,关在池中时间久了,没吃的,会死,这是保护石蛙的一种好办法……

    胡本坤是个勤劳人,他还在深山中造了150亩林,其中杉木林120亩,毛竹林30亩,每亩政府补贴200元。杉木林需要25年才能成熟,毛竹林第二年就能砍伐。现在每年在毛竹林上,他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加上其他务工收入,他一年有7万余元的收入。盖房子借的一些款也差不多还清了。

    孩子现在已大学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他的眉头舒展开了。他说,是精准扶贫政策,使他度过了最为困难的年头。进入新时代,国家政策越来越朝民生倾斜,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国家大有希望!他打心眼里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和政府。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家作贡献。

    告别胡本坤,我们继续朝住在半山腰的贫困户廖森香家走去。

    太阳能灯盏

    刘富华家住东上乡浆山村河树湾组,因车祸致截肢,曾经活蹦乱跳的小伙子,躺在病床上大半年,他感到绝望。但善良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守望在他身边,又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他要活下去,他曾许诺让妻子和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母亲安度晚年,这些是他活下去的信念。他说过要盖新房、买车,培养儿子好好读书,以后再不要像他一样到处去打工……

    可是自己现在是个残疾人,怎么去奋斗,怎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刘富华彷徨过,悔恨过,有时候恨不得将那根拐杖扔进万丈深渊,自己也跳进去。后来听人说安装义肢他就能重新站立起来了。他跃跃欲试,四处筹钱,终于实现了安装义肢的愿望。从前靠拐杖支撑的他又重新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了。此时的刘富华,涌起了一股久违的豪情。他嘴里不自觉地哼起了《十送红军》,脑子里闪过无数红军的影子。那个年代,多少红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而自己不过是少了一条腿,现在还有义肢帮助自己站立起来,他要干一个正常人所能干的事。自己是井冈山人,必须用井冈山精神去战胜困难。

    没有义肢时,生活中有种种不方便,连日常起居都要家人照顾。自己不但不能为他们分担家庭事务,反而成了他们的累赘,他感到十分愧疚。自从装了义肢后,生活慢慢能自理,也渐渐恢复了不少能力。出去打工已经不可能了,重的农活也不能承担,但在家里放养鸭子是完全可以的。虽然养鸭子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只要不放弃,生命就有希望!

    在回家的路上,他有了很多憧憬。种两亩地,一家人够吃,不用买米;养几百只鸭子,几年以后要盖房子……他盘算着、寻找着致富的路子。

    他说到做到,果然喂起了鸭子。好在山里的田地,收割完后可以用来放养。整个山窝里,都是他放养的鸭子。他看着这些鸭子,心头有了满满的幸福感。第一年,他挣了3000元钱。这是他重新站立起来后,自己挣的第一笔钱。钱虽然不多,但却燃起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真正让刘富华看到生命曙光的转机很快来了。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到了浆山这个深山沟里。村里来了扶贫工作组,他们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当他们来到刘富华家,看到一个肢体残缺的人迸发出这么巨大的生活热情,也深受感动。工作组制定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其中有“六个精准”的秘诀,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015年5月,由吉安市水文局投入扶贫资金14万元,成立浆山村养蜂专业合作社,将村里36户贫困户纳入为股东,每户贫困户分得3888元股金,按15%分红,每年每户分红583元。养蜜蜂是繁殖很快的产业,浆山村从2015年的150箱起家,至2018年11月发展到450多箱。与此同时,村里还建了猕猴桃基地,种植猕猴桃60亩,将25户蓝卡户的政府产业扶贫基金每户5000元纳入猕猴桃基地,共投资12.5万元,每年也按15%分红。这样,全村贫困户都可以享受到产业扶贫的分红。

    精准扶贫的春风将沉睡中的浆山村唤醒,浆山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刘富华感觉自己像一只太阳能灯盏,白天吸取了太阳能的光能,晚上就能发光了。

    村里照顾他,请他做蜜蜂的饲养员,每月发给他两千元工资。刘富华欣然答应,同时,他还恳请村里到外面买蜜蜂的同志帮他带回来10箱蜜蜂自养。刘富华勤学好问,很快掌握了养蜂技术。

    2018年1月,刘富华决定自主经营,将政府的产业扶贫基金1万元投入养蜂养鸭。现在,刘富华的蜜蜂已经发展到了30多箱,按照每箱年产蜜7.5公斤计算,年产蜜约225公斤,每公斤按160元售卖,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作为红卡户,刘富华除了自己勤劳创收外,村里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300元工资。此外,他还有低保金每月305元。

    刘富华种了两三亩田,吃的粮食不用买。一个残疾人,太能干了。刘富华说,不勤快不行啊,还有两个孩子读书。我了解到,刘富华妻子是湖北人,因为湖北娘家的家庭条件好,孩子上学更方便,她便带着孩子在湖北读书。暑假的时候,妻子会带孩子来井冈山住上一段时间。刘富华还有一个68岁的母亲需要照顾,他只能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在家里发展产业。

    浆山村村支书罗石清告诉我,爱心公寓32户贫困户,有22户是浆山村人,刘富华也是其中一户。通过精准扶贫的帮扶,刘富华的生活好多了,房子也解决了。刚出事那段时间,他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摧残,不像个人。现在,每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劳动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电视台采访过他多次,他是我们浆山村的新闻人物呢。

    刘富华深情地说:“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靠我养鸭挣钱,恐怕一辈子也盖不起房子呢。现在不仅有了新房子,也学到了养蜂技术,在家里的收入比外面打工还多。对于我一个残疾人来说,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感恩国家好政策,感恩党员干部的帮扶!”

    享了共产党的福

    在大陇镇中村,我见到这样一对夫妻:如今70多岁了,两个人过了一辈子,但夫妻俩说话却各自埋怨对方,似乎有很深的怨气,但却又是夫妻,而且还过了大半辈子。他们有三个女儿,都已出嫁,两个嫁到广东,一个嫁在本地。男方有腰椎间盘突出,血压偏低;女方有神经脑血管病,已经20多年了。

    这对冤家,是蓝卡户,户主叫吴洪春。吴洪春叙述自己的苦难史,要从1968年说起。那年他21岁,父亲告别了这个世界,母亲带着最小的孩子改嫁。作为家中老大的吴洪春,上有一个奶奶,下有5个弟妹,一家老小全靠他,他成了顶梁柱。怎样度日,他没有过多描述,但免不了靠亲戚朋友的接济,日子总算熬过来了。女主人接过他的话茬说,我嫁过来时,跟他一块砍柴卖。天还没亮,就要挑两担柴到大陇食堂去卖。卖两三块钱,还要回来搞饭吃。还有一个90多岁的奶奶。我那个时候想走,就跟奶奶说,奶奶我要走了,你孙子对我不好。奶奶说,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饿死的。

    两个人的叙述虽然各说一词,但也知道了这对冤家是从一开始就不大对劲。可是如今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和和气气过完余下的日子吧。我跟他们说。

    女主人跟我说,大女儿是1971年出生的,孩子4个月时得了血瘤开刀。那个时候吃没吃的,营养更别谈,没有吃的,奶水自然供不上,孩子没奶吃。苦日子过得多了。女主人指责丈夫脾气不好,不过,我看吴洪春还挺有涵养的,并没有因为夫人指责而反唇相讥。

    但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家庭,奶奶、弟妹,还有自己的小家庭,这个家如何过,当老大的能不操心吗?没有饱饭吃,经常饿肚子,还能有什么好脾气呢?

    后来,就是改革开放,土地承包,这才有了饱饭吃。因为青壮年时期苦力做多了,两位老人身体到老年便自然衰退了,各种病找上门来。重的体力活做不得了,经常这里痛,那里病,看病吃药要花不少钱,有的小病忍着根本不去医院,小病也就拖成了大病。

    现在好了,精准扶贫政策像福星一样降临到他们头上。他们与党的政策如此零距离地接触,并享受到各方面的优待。贫困户在过去是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受欺负,现在却成了党和政府最关心的群体,这不是我们的福气是什么?

    女主人也抢着说,享了习近平的福!现在这个时候,只要身体好,就一切好。

    吴洪春接着说,要说日子好过,是从最近这5年好起来的。因为党的政策好,现在搞精准扶贫,让我们贫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我问他,你享受到了哪些好政策?

    吴洪春说,60岁以上享受新农保,医疗全报销,一站式清账。土地种黄桃,每年有租金100元,产业分红有15%,拿到了750元,三年后挂果了,能有1200元。村里还搞了养鱼,挖了一口塘,有1.7亩,叫我管理,田是自己的,鱼塘是村里挖的,鱼苗是村里放的,鱼的收获是我自己的。塘里放了400尾草鱼,保守估计能收获300尾。因为不是饲料喂养,加上是冷水养殖,鱼的出栏周期要两年至三年。每尾鱼出栏约1.5公斤,一公斤鱼卖40元,300尾可以收入1.8万元。

    吴洪春账算得一清二楚。我问他:你要花多少工夫喂养这些鱼呢?

    吴洪春告诉我,每天我割40公斤草丢下去,冬天鱼不吃草。镇里和村里干部想方设法帮着我们贫困户致富,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只有共产党才这么干啊!镇人民武装部林部长是我的帮扶干部,有什么困难就找他,他会跟你出谋划策,人好,实在,说到做到,10天左右来看望我一次,村支书也一样。通过精准扶贫,干部与我们老百姓心贴心了。他们不打折扣地为老百姓办事,将心比心,自己的儿女也做不到这样尽心尽职嘛。我这辈子没有想到现在有这么好的日子过。

    此时,女主人又插话,重复她说过的话:享了共产党的福,享了习近平的福!

    吴洪春也重复了自己老伴的这句话:真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享了习近平的福!感谢帮扶干部!

    这对冤家,说起别的家务事,总是拌嘴,但说到精准扶贫的事,却异口同声地赞扬党和政府,赞扬人民领袖习近平。真有趣!

    扶贫满足了老表的心愿

    来到下七乡爱心公寓,见到了89岁的蓝卡户卢心老人。卢心的妻子67岁,育有一个男孩、两个女孩。家中因病致贫。

    卢心是下七乡光明村土坑组人,2016年8月搬进爱心公寓入住。爱心公寓主要解决下七乡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交通偏远区特困户的住房问题,是下七乡实施“移民搬迁一批,镇区聚集一批,拆旧建新一批,特困统建一批”政策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卢心就是依据政策从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迁移到爱心公寓的特困户。他的老房子是一栋土坯房,建在土坑组的山窝里面,交通极不方便。

    卢心住在爱心公寓,惦记老房子和那里的菜地。2018年春,他与妻子返回土坑组老房子去住了一段日子,在那里有一片菜地,他想种点新鲜的蔬菜。不料,6月份一场山洪暴发,他和老伴被大洪水困在了深山。

    卢心的脑子里永远抹不去这样一幅画面——

    这一天突然乌天陡暗,电闪雷鸣,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开始卢心以为只是一场寻常的雨,也便不大在意。

    下了两个多钟头,雨还没有停下来。这时候,房屋左边的山窝里一股水,如一条水龙旋转着似乎要卷入卢心住的房屋中来;房屋右后方一个山窝的水也势不可挡地朝房屋袭来。卢心站在房门口,看这势头,这雨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若这样一直下,自己的房屋都有可能不保啊。

    他和老伴焦急地等待,不知是期盼有谁来救他们,还是期盼大雨赶紧停下来。盼老天是枉然,因为老天依然雷声隆隆,似乎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大水只管朝地上泼来。卢心活了89岁,这样的大雨还真不多见。

    雨已经漫进了门槛,涌进了房间。卢心和老伴此时已经换上了筒靴,站在雨中。他与老伴坚信,肯定会有人来救他们,不能着急。

    他是蓝卡户,房门一侧钉着“精准扶贫大会战”的牌匾,上写“帮扶人姓名:卢诗渊”,还有帮扶人的电话。他拿出自己的老人简易手机说,再不打电话不行了,天都快黑了,今天晚上这里住不得。

    卢心颤抖着手,拨不了号码。他将手机递给妻子,妻子伸手来接,电话却掉到地上了。地上已经是一层水,手机落进了水中,捡起来再拨号码,怎么也拨不出去。

    这下完了,外面也打不进来电话,只有困守这里了。

    妻子安慰他,不怕,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

    卢心说,那就等吧。老天为难我们,只有等共产党来救我们了。

    两双期盼的眼睛望着坑口方向。果然,一个影子朝这边移动。妻子眼尖,说,是卢诗渊卢主任!

    渐渐,卢心看清了,是卢诗渊主任。他一手撑伞,一手拿着一根木棍在前方探路。水已经漫过路面,在卢诗渊的膝盖上激起浪花来。卢诗渊每前进一步都要用木棍探实,才能下脚。

    近了,近了。卢诗渊已经全身湿透,一双皮鞋和裤腿完全浸泡在水中。“叔公,这雨下得真大,河里涨了蛮大的水,田地都淹了,还有几户人家山体滑坡呢。我到草鞋洲时,想起您这里肯定不安全,于是就朝您这里赶了。”卢诗渊走近来,向卢心讲述道,“您放心,今天就是天塌下来,也要把您和叔婆两人转移出去。后面还有妇女主任黄林香、村支部委员卢永生、村委委员叶九凤和乡驻村工作组组长李金祥,他们马上就会赶过来。”

    卢心两眼湿润,拉着卢诗渊的衣角,双膝慢慢跪下来,颤抖着声音说:“卢主任,我晓得你们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卢诗渊赶紧撑起老人说:“叔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千万别谢我,要谢,就谢共产党,谢习近平总书记。我是共产党派到您家的帮扶干部,您家的任何困难都是我的困难,我都会想办法解决。”

    卢心不肯起来,说:“你来救我们,我们就得有良心。你是共产党派来的,这跪,我就是给共产党跪的。”

    卢诗渊用力把卢心老人搀扶起来,安慰他道:“连习总书记都说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作为共产党的一员,更是人民的勤务员。您是我的帮扶对象,我心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您。下午处理了几宗山洪暴发的事件,我通知全村的党员干部和青年民兵都到一线抢险去了,这才心急火燎地赶到您这来了。我来晚了,让你们受惊了。”

    卢心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一会儿,妇女主任黄林香也赶来。本来她是和卢诗渊一同来的,走到一座小桥上,卢诗渊体力强,迎着激浪走过来了。黄林香却几次被汹涌的激浪顶回去,差点还被激浪冲到桥底下去。卢诗渊要回来接她,但黄林香朝他挥挥手,叫他赶紧先去找卢心老人。黄林香在原地等候正在赶来的村支部委员卢永生、村委委员叶九凤和乡驻村工作组组长李金祥。人多力量大,四个人手挽手,才战胜洪流,走过了小桥。

    卢心夫妇看着大伙儿为自己的事儿,冒着生命危险而来,感动得泪如雨下。卢心说,你们都是习总书记派来救我的,我卢心感谢你们,说完又朝地上跪了下去。大家把卢心扶起来。卢诗渊给大家做了分工,由于来路上还有一户聋哑人卢卓云也需要转移,由乡驻村干部李金祥负责;村委委员叶九凤负责卢心妻子谢生招转移;卢诗渊和村支部委员卢永生、妇女主任黄林香负责89岁的卢心转移。

    卢心年纪大,腿脚不灵便,由卢诗渊和卢永生一边撑扶一只胳膊,黄林香负责探路。遇到沟坎和木桥,由一个人背着行走,另两个人则贴身护卫,防止摔倒。就这样,赶在天黑前,他们将卢心老人安全转移出了深山。

    卢心逢人便说,扶贫干部比自己的儿子还要亲,自己的儿子在发生洪水时,还不知人在哪呢,而最先盼来的就是扶贫干部卢诗渊他们。

    这次大洪水,是百年一遇,一些桥梁被冲垮了,到处山体滑坡,许多人家的房屋都受灾了,市乡村各级党员干部都奋战在抗洪第一线,抢救财产和生命。卢心告诉我,扶贫,对贫困户的照顾做得好,满足了老表的心愿。党员干部做工作需要花好多的心思心血。洪灾来了,我很无助,扶贫干部来了,就像看到救星来了,当时在老房子里就掉泪、下跪。安全送我到了爱心公寓,我再次感谢下跪。村里、乡里干部来我家回访,我下跪……扶贫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我没有什么回报,只有用跪来表达我的感恩。感恩共产党,感恩习总书记教导了好干部!

    看着眼前这位用跪这种古老礼节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老人,我的眼前浮现着他叙述的一幕幕画面,眼眶也湿润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贫困家庭细究起来,都有自己不幸的遭遇。我采访他们时,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为摆脱贫困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帮扶干部将贫困户从贫困线上解救出来,确实费尽了心血。贫困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恩帮扶干部的帮助。他们感恩的话也深深打动了我,我唯有如实记录下来。

    中国政府承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扶贫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扶贫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全球接触、知识和战略部主任阿什旺尼·穆图也认为,中国减贫模式效果好、效率高,在全球有目共睹。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比尔·盖茨也十分赞赏中国的扶贫事业,他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扶贫成就,是“世界史上最惊人进步之一”,并且认为中国可以作为其他国家脱贫的范例。

    ……

    看着这些国际社会的赞誉,回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目标,就要在我们眼前实现,我们感到无比的振奋和自豪。

    现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我们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即使脱贫奔小康这样艰巨的事业,也照样能实现。尤其在铸造和凝练“井冈山精神”的土地上,中国扶贫精神正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铸就下,成为一种新能量,哺育着这个世界!

    井冈山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精准脱贫攻坚,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村生产生活设施实现大变样。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涉农扶贫资金7.47亿元,实施1862个项目,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均已达标,村庄整治、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危旧房改造均实现了全覆盖。

    老区脱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井冈山深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号工程和头号政治任务来抓,贫困发生率降至1.6%,兑现了率先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

    井冈山由带“穷色”的“贫困样本”,率先报道贫困宵遁,变身“脱贫样本”。2017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昔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如今井冈山人民再次报道贫困宵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