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夫马海德-我在上海演话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上海经“左翼”作家张天虚介绍﹙原名叫张鹤,云南人,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创作。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铁流》,“七七”事变后,他奔赴了抗日前线,1941年在昆明病逝,年仅三十岁﹚,我进了“左联”领导下的艺术供应社。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像聂耳、于伶等等都是我的大哥哥大姐姐,艺术供应社里有好几个人都是云南籍的。﹙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宣传全国抗日救亡的号角,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爱国同胞。新中国成立前夕,经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聂耳既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他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两年,却创作出了三十七首乐曲,像《毕业歌》《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这样的作品更是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1935年聂耳在去苏联学习的路上转道日本,在藤泽游泳时溺水身亡,那年他只有二十三岁。于伶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左翼文化总同盟的工作,建国后任上海文化局局长。代表作品有《夜上海》《长夜行》《七月流火》等。

    那时我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艺术供应社里排演一些著名的独幕话剧和其他一些进步的小节目,并在街头参加演出,宣传抗日。路上的行人就是我们的观众,其中既有小贩,也有学生。当时我们很穷,租不起剧场,连吃饭都是三人两客饭。我们去复旦大学演出时,人家顶多只供应我们一顿午饭。

    在“左联”艺术供应社里我认识了蓝苹﹙到延安后她改名为江青﹚,我们同台演出了俄国十九世纪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蓝苹扮演女主角卡塞琳娜,赵丹扮演卡塞琳娜的丈夫奇虹,我演卡塞琳娜的侍女,那年我只有十五岁。

    在我的记忆中,蓝苹常常穿着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虽然旗袍稍稍有一点松,不是那么掐腰,但旗袍上镶着的白色细滚边,蓝白色相配在一起,也显得她朴素大方。三十年代阴丹士林布很流行,学生的校服、旗袍、裙子等很多衣服都是阴丹士林布做的。

    蓝苹特别喜欢蓝色,她的头发乌黑浓密,她也不烫头发。在三十年代的大上海,烫头发很时髦,当时流行小卷,满头都是卷儿才时尚。而蓝苹一头乌黑的短发,只是弯弯地往里窝一点,和旧明星不一样,一看就知道是个新女性,那种神态我觉得很特别。她的眉毛弯弯的,眼睛大而有神,皮肤很白,嘴角有两个小酒窝,抿紧嘴唇的时候,别有一番动人之处,看起来还是蛮漂亮的。在三十年代明星云集的大上海,蓝苹的装束的确显得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我们艺术供应社在“左联”的领导下,用不同的形式演出各种街头剧、话剧、电影等,反映和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黑暗面,唤起民众抗日。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这也为我后来去延安打下了思想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