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时我的表演水平不高,说话也是南腔北调的,但我演戏很投入,而且我的形象、年龄都和剧中的角色比较吻合。当时演戏,基本上是多大年龄的角色,就由相近年龄的演员扮演。所以,王滨导演一眼就选中了我。他打听了我的情况,知道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对渔民生活相对熟悉,导演对我已有的这些经历很满意。随后就通知我去天一影业公司试妆、拍剧照。无论是在形象方面,还是表演方面,王滨导演看了都满意极了,决定让我演《海葬》的女主角。随后,王滨导演就带领着全体演职员到他的家乡——山东石岛体验生活。
我们是从上海乘船到山东威海石岛的。此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体验生活。天一影业公司的明星们大多都是娇滴滴的,演的也都是风花雪月、谈情说爱的片子,他们从来不搞体验生活,而我们这个戏的导演是非常讲求艺术源于生活的。而且我们演的这个戏,讲的是渔民反渔霸斗争的故事,揭露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面,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为穷苦大众争取自由的影片。拍片前导演首先带我们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验渔民的生活。现在看来,当时的那种做法,的确是很超前的。
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就是选外景地。其实天一影业公司有一个外景地,就在公司的后院,但都是为拍那些谈情说爱的影片布置的。小园林里有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还有一个种着荷花的池塘,池塘里面长着几朵挺好的荷花。还放着一只小船,所有的戏就是摇摇船、唱唱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还要几部片子轮着用。但这显然是不适合电影《海葬》的拍摄的。
《海葬》是天一影业公司生产影片以来,第一次拍真正有外景的影片,也是第一次让演员们亲临外景地体验生活。我们跟着导演坐船到达了位于威海胶东半岛东南端的石岛,住在一个小学校里。那里的生活很艰苦,我们只住了一周,就回到了天一影业公司,签了合同之后,影片就正式开拍了。
王滨导演为《海葬》所选的演员,都是以我所饰演的角色为中心的。魏鹤龄扮演我父亲;田方扮演我姐夫﹙田方建国前夕,参加组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后,除繁忙的行政工作外,还参加了《革命家庭》等影片的拍摄,为影片增色不少。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成功地扮演了王文清政委,这一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丽颖﹙三十年代很著名的女演员﹚扮演我姐姐;符保卢原是个体育健将﹙混血儿,中国第一位进入奥运会决赛的运动员,被誉为“撑杆跳高大王”﹚。王滨说,符保卢肌肉特别强健,正好适合扮演剧中我哥哥的渔民形象;著名演员陈天国扮演的是一个渔民的孩子,在戏中我们既是邻居,更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朋友。五个主演除了我是小萝卜头以外,他们都是大明星。
王滨导演是个对艺术创作极其认真的人。每天拍摄他都提前到片场,那时他写的《海葬》是场景剧本,分场戏。剧中的外景戏要从头到尾全部拍完,然后再回到天一影业公司拍内景。选景或选角度时,他总爱问:“穿帮不穿帮?”在拍摄现场王滨更是聚精会神,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始终盯着摄影机和表演现场。他无论对演员的表演还是化妆都要求贴近生活。他总的艺术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王滨为人特别爽直。浑身散发着一股豪气。他很坦诚,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人也很幽默。同时,他在服饰、举止和身体形态等方面都很讲究。在山东拍戏时,一年春、夏、秋三季,王滨总是头戴一顶牛仔草帽,身着一套乳白色毛料西装,再打一条漂亮领带,脚上穿着黄色三接头的尖皮鞋。见到哪个镜头拍得好或遇到什么高兴的事,就特别帅地一拍大腿,喊道:“就是这样!”“这是最好的!”在工作中他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我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愉快。
我记得,剧情中最感人的是在结尾部分,那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情景:渔霸的大少爷侮辱了我所饰演的角色的姐姐,我哥哥把渔霸杀了,被关进了大牢里。我姐姐、姐夫和其他一起反渔霸的人被逼无奈都投海自尽了,只剩下了孤零零的我和姐姐的孩子,我抱着孩子去大牢里探望哥哥﹙牢狱是在摄影棚里搭的内景﹚。哥哥问起家里人的情况,我声泪俱下地哭诉了一切。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中去,自己也完全被剧中的人物所感动了。镜头一直跟着我,等这个长镜头一拍完,王滨导演就高兴地一拍大腿说:“太好了!今天我要喝上三两酒!”电影拍了七八个月,这部具有明显反抗旧社会思想的片子,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他们任意删剪片子,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部分。
天一影业公司的老板邵醉翁人虽不坏,但苦于支撑公司,惧怕国民党,不敢与我们一起反抗。可王滨导演根本不同意像国民党当局那样剪接影片,于是我们大家就一起罢工了,大家既不化妆,也不拍戏。当初订合同时规定,演完这部戏,公司要付我三百块大洋。可这三百块大洋不是一次性付给我,第一次先给五十块大洋。拍一半时再给一百大洋,就这样直到罢工时公司还欠我五十块大洋。因为老板认为,国民党政府当局主要剪掉的是结尾部分,被剪掉这么多情节,就应该扣我五十块大洋。和我一样,包括田方在内的剧组里每个人都被扣了钱。
即便是这样,那时候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女孩来说,也真是有钱啦(当时一块三毛钱就能买一袋面)。我也没告诉家里,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有一个俄罗斯餐厅,我几乎天天中午请客,去喝罗宋汤、吃面包、土豆沙拉什么的,我从小就那么折腾。当然有时也和陈天国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聚餐,那真是一段天真、快乐又难忘的日子。
《海葬》是我从影以来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在这之前,我只是喜欢演戏,在街头演的不过是些独幕剧和小节目。而在王滨导演选中我扮演《海葬》中的角色后,我才开始真正接触和了解电影。王滨导演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是我从影的引路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