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奠定基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知遇费孝通

    韩培信还在常熟工作时,就知道费孝通这个了不起的名字。

    费孝通是江苏吴江人,堪称世界级的社会科学家,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凌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巩固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

    那时,费孝通在学术界第一次对苏南自发出现的“草根工业”给予高度评价。费孝通看到了工业和副业的重要区分,认为在农业经济的新结构中,发展前途最大的还是工业。他认为苏南有些地区农村用在工业上的劳动力已超过了用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这样的社区称为农村显然不太适合了,他提出,今后中国经济的特点就在“工业下乡”。韩培信顿时觉得这个学者太了不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另一条光明大道。

    他很想和这个大学者切磋探讨,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县级干部,韩培信把目光投向费孝通这个名字,原来费孝通是江苏吴江人,而且常熟和吴江相距不过百里。有一天,他得知费孝通回家乡开弦弓村,就住在村庄。韩培信贸然造访,并没有引起费孝通特别的重视,在短暂的交谈中,费孝通发现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他们在对待乡村工业的问题和农村副业的问题上,擦出了星星之火。遗憾的是,不久,费孝通被错误地划为右派。

    直到1981年,费孝通在此期间,没发表过任何学术作品。他从不愿意向外人提及“文革”的遭遇,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对农村的考察,就像老人通过晨练避免自己的腿脚不至于颓废一样。而且在这期间,韩培信一直保持着和这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学者的“秘密”联系和接触。

    韩培信从没把这样一个大学者当作“另类”,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在一起吃饭、聊天,谈那些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离经叛道”。

    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开始了他人生中“江村经济之路”的黄金岁月。而此时,韩培信也重回江苏,韩培信就像站在一艘巨轮上的舵手,而费孝通就会不断给它添加燃料,共同把江苏这艘巨轮驶向前方。

    费孝通不只一次对韩培信说过,而且他还在会议上强调他的观点:他觉得在有些干部当中,隐隐约约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满足于从逃荒变成粮仓;二是思想未“离土”,只靠不离土的工业,甘心当“第三世界”。苏北历史上不是没有过繁荣阶段。扬州八怪的出现,是从文学上反映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表现,资本主义想冒头没有冒出来。所以,我们应当把苏北的历史搞清楚,过去什么样,为什么改变了?现在又起步了,将来要后来者居上。实际上已经有了好的苗头,比如盐城大岗镇引进技术,搞新的工业,他们还在研究液压传动的自行车,这类典型还不少,针对苏北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政策,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资金的积累上,应加强产前产后的服务,避免苏南有过的弯路和时起时伏,就一定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要有超越地理限制的城市经济“辐射”。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同大中城市的各种联系,利用香港的中小企业同江苏的中小企业协作,也要试一试。抓滩涂开发,也要作为大文章来做。

    费老越说越兴奋:“江苏省委如此关心、重视农村经济理论的研究,下一步可以把课题搞大,把研究深入下去。重点放在苏北,苏南也不放弃,帮助当地干部总结经验。今冬明春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别的省专家来参加,我建议,南京大学办一个社会学系。”

    “从今年开始,江苏的小城镇研究,我认为可以打出去了,可以走向国际了。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自费来了十位教授,重点参观学习苏、锡、常、通四市。我们向海外传播信息,证明中国的社会科学是可以超过他们的。英国的学者想同我们搞交流,本来要看上生活方面的。我向他们建议,可以来谈谈乡村工作的小城镇。看看我们农村的新发展,经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学术、业务方面,由我们协同省社科院和江苏小城镇研究会负责,接待工作请省外事部门负责。此外,日本学者准备就小城镇问题作互访和研究。吴江的开弦弓村,我认为可以开放。那里有点落后的东西,如没有抽水马桶,有苍蝇之类,给外国人看看也无妨。今年5月,开完全国政协会议后,安徽要我去一下,三两天。然后我想回头再到江苏来一下,看看南京市和镇江市的农村。这样,我就算把江苏的各地区都走了一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工作离实际不太远,放心一些。届时希望江苏朱通华同志参加这项研究。”

    费老的江苏之行,他对小城镇工作的精湛论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是把江苏的小城镇工作大大地推动了一步。

    江苏省委不仅印发了费老的《小城镇苏北篇》一文,还于1984年5月20日把费孝通、韩培信谈话要点印发给省委常委阅读;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84年6月19日在《零讯》上发表《费孝通考察苏北五市后的一些看法》,韩培信于6月30日在《零讯》封页上批示:“请常委阅,并建议省政府和经济中心以及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加快发展苏北时考虑费老的意见。”

    不久,江苏省委在扬州和省里召开的会议上,在扬州,韩培信和扬州市委书记曹鸿鸣进行了长谈,曹鸿鸣出生无锡,和韩培信是熟人了。韩培信不仅希望曹鸿鸣把苏南的经验带到扬州来,还希望他做“红娘”,尽快发展扬州的乡镇企业,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番。在扬州干部大会上,韩培信说:“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关心和重视费孝通先生的苏北之行。费老的考察以及他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我们江苏的工作很有帮助,省委、省政府非常感谢费老。费老去年的苏南之行,已是古稀之年的费老,跑遍了江苏大江南北,而且研究得具体、深刻,非常累,我们一方面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又希望费老多跑一些地方,多看一些乡村,给我们多提一些意见。这次我到镇江、无锡调研,到镇江时,听说费老到了扬州,我立即过江看他,把他请到南京,听听费老的宝贵意见,我们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多出面欢迎费老。”

    省委这个时期的工作中心之一就是研究经济上翻一番,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七战七捷”和2000年实现十二大提出的目标。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费老的观点不仅从江苏的实际出发,而且和我们研究江苏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说费老在为江苏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江苏经济发展呼吁、呐喊。

    韩培信在大会上说:“江苏去年工农业总产值820多亿,人均1300多元,人均粮食1000斤,财政收入72忆多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递增速度为9.8%,以后7年再翻一番,需年递增6.1%。因此,我们对实现十二大的总目标是有信心的,并力争提前实现……”

    02共谋江苏腾飞大计

    费孝通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耄耋老人,他的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有人评价说,“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

    他有诸多头衔: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散文家、政治社会活动家……没人叫他旅行家,但他的足迹踏遍祖国青山绿水;没人叫他谈话家,但他却有种亲切的魔力,无论和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农民兄弟谈话,他都是兴致浓浓,言谈甚欢;也没有人说他是医生,而他却一辈子致力于治疗社会和人民的“贫穷”病。

    费老年长韩培信11岁,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可谓“踏遍青山人人未老”。早在1938年回国后,就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1957年3月24日因为在《人民日报》发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为“右派”。

    1992年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82年写了《脚勤》一文,正是他的人生状态——只是他的脚勤,不是为了健身,而在治学。

    国家走过了“反右”、“大跃进”、“文革”几段弯路,终于盼到改革开放,1980年,费老从严寒中伸臂展腰,从而喷薄而出。

    吴江县江村,是他的故乡,他的家园,他的根,他学术研究的实验基地。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光返乡追踪研究江村的变化,费老就跑了20多次。

    他的《行行重行行》,记叙了访问家乡的两本文集,分别起名《吴江行》和《故里行》。一个“行”字,尽道高龄行翁的“脚勤”功夫。

    费孝通脚勤,最忌不动。他的学术研究和成就始于“行”,他的人生,也终于“行”。

    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韩培信当然十分重视的,1984年4月,韩培信专门邀请费老到家乡共商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大计。费老写了一封信给韩培信,提出一些战略性问题和韩培信研究探讨。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居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没有客套和寒暄,韩培信立即赶到扬州,拜访费老。把费老请到南京,通过和费老的深入研究、探讨,让韩培信对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问题,从理论上、战略上、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上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有了一致的认识后,决定邀请全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江苏的理论队伍、江苏部分企业家,共同探讨这一后来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的战略性研究课题,还引发了各种报刊关于“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的一场大争论。他不仅跑遍的苏南经济发达县市、乡镇,还对苏北的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五市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深入进行调查。

    1984年6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的《小城镇苏北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82年12月结束苏南四市小城镇调查时,我们决定‘烟花三月下扬州’,到苏北继续江苏小城镇调查研究工作。农历三月即公历四月。我们一行于1984年4月21日到达徐州,根据韩培信同志的建议,访问了苏北的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五市。形成三千余里,途径20个县,停留访问9个县、两个集市,9个乡镇企业,1个港口和1个水利枢纽。5月10日在南京集中,共20天。时间短促,所以只是‘走马观花’,为苏北调查做了初步的探路工作。”

    费孝通结束对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五市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调研,到了扬州,他要求把看到的情况和一些想法告诉江苏省委。韩培信同志于5月6日专程赶到扬州,看望费老。他们于5月6日晚在扬州进行了谈话。

    费老说:“自从中央一号文件、四号文件下发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怎么搞的问题。我对苏北不熟悉,来之前的看法和现在大不相同。过去总把苏北看成落后地区,脑子里对连云港更是印象不深。如果说我的不正确看法有代表性,就值得注意了。所以,我一路过来,市里的同志要我讲讲,我总是从‘检讨’开始。在我没看以前,我认为在小城镇建设发展方向上,可能是另一个模式,就是说,性质上要与苏南有所不同。现在的印象则是:看来不是性质不同,而是条件不同,起点不同,发展的路子还是一个,那就是‘有农则稳,无工不商,无商不活,有智则进’。这是第一印象。”

    费老的讲话字字珠玑,铿锵有力:“第二印象,是苏北本身,又有其不同点,几个市有所区别,不能一言以概之。大体上可以分几个区来看。

    “徐州市,工农业总产值的大体比例是三七开,县城不错,而县城以外的工业不发达,传统工业也不多,乡镇工业刚刚起步。虽然有了一些采掘工业,但还不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如‘第三世界’仅仅提供原料那样。我看到的几个县,工业一般集中在县城,一县一镇,如同‘独生子女’,营养喂了县城。有的县城建设已有相当规模,丰县县城就比我家乡吴江县城漂亮。但在这个地区,公路两旁,凡是从汽车上看见了烟囱就到了县城。县镇之间距离大约70公里,而苏南是35公里。流通方面还是以‘赶集’为主要的交换场所,大多是生产者直接见面的交换。所以能不能说,经济发展还比较初级,‘集市’的问题,还需要专题研究。”

    费老继续说道:“从东海县温泉到连云港,开始有了一县几镇,大体上工农业产值之间是四六开了。看到这一块,我想到一个问题,还没拿准。就是: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他们是满足于此,还是有更高的发展经济的要求,所以我在赣榆提出一个问题:农民手中的钱现在是怎么用的,今后怎么用?是全部用来改善生活?还是要用一部分来广大再生产?那里的干部说,从今年1到4月,农民个人或联户买了三百多台手扶拖拉机。这说明,农民有扩大再生产的强烈意愿的。

    “从徐州和连云港两处看到的印象,苏北的起点与苏南不同之处,在于中央一、四号文件之后,苏北出现了个体专业户和联合专业户的迅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要发展。苏南是一起步就是集体搞,集体的力量大,所以积累的方式不同,集资搞商店、办工厂的力量就不如集体,信息、运输、销售和技术方面也比不上集体,还可能承担不起可能遇到的风险。因此,干部的工作、领导部门的工作,将更为重要,也将更吃力。但现在有些基层工作的同志还缺少‘担子更重’的感觉,体会不深,这与苏南不同。”

    费老的一席话,不仅打动了市县的领导,更打动了韩培信,他从心里暗暗敬佩费老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

    费老继续说:“盐城区域性更清楚,沿海滩涂一带,南通实业家张謇曾在盐城沿海‘废灶兴垦’,移民20余万人,推动了滩涂的开发以及种植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当年商贾云集、舟舸竞发的盛世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留给了人们关于那个年代的遥远记忆深深影响着盐阜人民。现在开发滩涂和建设小城镇,这里大有前途,利用得好,很有价值。对江苏的经济更加有后劲。从盐城北部到徐州,过渡到里下河地区的类型,已经形成了一些经济小中心,有了建镇的萌芽。但还要着手进行规划,有个步骤。即:哪些集镇需要成为建制镇?怎么建法?有些集市并非乡镇所在地,行政区域脱离了经济区域。这类问题还需要调查研究。又如在几个县交界地带,往往有一些大的集市,但它们不一定是经济中心,是否需要建镇?我们看到苏北北部盛行‘赶集’,到盐城南部,‘赶集’才不成为主要的商品流通场所。从地名上就明显地看出来。我赶了两个集,赶集’本身就表示农村有多余的劳动力。为了几个鸡蛋或者两口袋山芋干,花上一天时间,生产者的直接交换,实际上货币还是交换的计算单位。这种情况,山东、安徽、河南都有,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我认为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是会逐步削弱,以至消亡的。所以,研究‘集’的问题,涉及的面更广。我们需要商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地位,发展为流通服务的队伍,这在中国‘重农轻商’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并不容易。”

    费老越讲越有兴致,感叹地笑了一声,又说:“扬州市里下河地区与前面谈到的两块,经济情况相对而言还要高些。从工农业比例看,徐州、连云港一块(除直辖市)大体是工‘三’、农‘七’,“三七开”;盐、淮两市是工占46%,农54%左右;到扬州一块就是工‘六’农‘四’;了。到了苏南就是工业占‘七’了。所以,地势是北高南低,经济是南高北低,清清楚楚。再过去就是扬州、南通,每一区域都有它的特点。如盐城南部15~20公里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小集镇,以形成附近许多农村的中心。

    “为什么苏北过去相当繁荣,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水浒》、《西游记》和《镜花缘》的作者都出在这一带。文化的发达,著名民间文学的产生,都是有它的经济基础的。苏北经济后来衰落下来了,我看主要原因是黄河的治理问题,帝国主义的侵略,整个的交通系统变了。因此,必须着重解决交通问题,苏北的发展,只靠交通还不够,要生产发展了才用得上这些渠道。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起来的陇海铁路,过去许多年来,只是一个过道,别的作用不明显。为什么连云港只起了吞吐作用,不能带动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虽然过去不重视沿海也是一个原因,以至集中去搞三线建设,现在看来发展连云港十分重要,不仅要建成一个开放港口,也要建成一个工业基地。市里提出要有民航站,我建议搞一个‘空中公共汽车’。”

    韩培信插话说:“我和顾秀莲同志已请示小平同志,杨尚昆同志已经通知空军,利用军用机场改为民用或军民兼用。现已开放江苏省内几处军用机场,用小飞机在省内飞行,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

    费老说:“对。用小飞机,在省内各大城市一天转一圈。可以考虑由江苏自己经营,自己管理,搞商业性的经营。公路建设可用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搞承包建设,培养一套人才,搞一个专业服务,这就是又搞一种专业性的劳务输出。江苏到2000年大约增加500万人,那时就会有2500万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到什么地方去?发展小城镇吸收人口和剩余劳务输出是两个出路。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类似这些省搞侨汇。我为什么热心于江苏和凉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挂钩,是想探索一下,如果说,解放前的奴隶社会可以超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工业化,别的民族地区更没有问题了。我非常感谢江苏省委和省政府支持了这个建议,两家在经济建设上,可以互惠协作,互相促进,内蒙古也可以利用开辟一下。”

    03江苏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

    韩培信回想起当年被调到国家轻工业部时的心情,尽管在轻工业部那几年他殚智竭力地工作,甚至准备在那扎根,但当他得知中央把他调回江苏工作的消息时,他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苏。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几年后,中央让他挑起江苏省委书记这样的重担。作为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重要省份,他作为一名“封疆大吏”,他心里明白,他的首要职责,除了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牢牢掌控着江苏这艘大船,不让它偏离中央制定的行进方向。还必须千方百计地推进江苏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江苏的经济发展,保证提前实现十二大的总目标。他更清楚,江苏人杰地灵,并不缺少自然资源,也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真正能够按照人民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操作和改造整个体制的优秀公务员和杰出的政治家。无论他是不是这样的优秀公务员和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他现在是江苏全省六千万人民的主宰者,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他是关系到六千人民命运、一言九鼎的人物。

    江苏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什么?韩培信通过1984年5月6日晚在扬州和费孝通的谈话,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第一,抓城乡结合优势,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以农业为基础,搞好经济、科技、教育网络,搞好工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强智力开发,推进技术进步。城市和工业是这样,农村和农业也是这样。省委、省政府在这方面最近都有了一些具体设想。

    第三,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我想向费老多讲一点这方面的问题。

    苏北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要抓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要借鉴苏南的经验,根据苏北的特点,不能企图一下子搞什么大工厂,而是发展农副业、加工工业,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办工业,也不是搞大城市,而是搞小城镇建设,城市要搞现代化,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在搞经济社会发展时,要考虑苏北的特点,来考虑工业布局,搞好商业流通,搞好交通网络,由省计经委、社科院以及有关方面组织起来,调查研究,统一搞规划。

    苏北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工业矿藏也比苏南丰富,工业基础有一些,但比苏南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苏北要发展饲料加工、食品工业和深加工工业。省里拿出资金,比如每年两三千万元,用来扶持一些贫穷县。同时,也要搞几个骨干企业来带动这些地区和整个经济。

    苏北的交通要尽快发展起来。如何搞法,有几种意见:一是搞铁路,从长远来看应该考虑,但搞铁路投资太大。目前国家投资搞铁路有困难。每公里需要投资150万元。地方承担不起,只能放到下一步。二是发展公路、水路和空运。公路要全面规划,分期建设,搞一级公路,并与水路配合,一段一段地搞,在投资上,可以三级投资结合。民航先搞两条:一条到盐城,一条到连云港,民航在盐城和连云港建站。费老建议在江苏省内搞“空中汽车站”,非常好,可以搞小飞机,搞商业性的,不单纯是旅游,军用民用结合。三是进一步打通长江航运,在国家统一管理下,给地方一些方便。现在美国有人打算和我们在苏北搞石油勘探合作,如探明有油,交通建设就会有更快的发展。

    要技术,要人才。立足于自力更生,但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就地利用资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技术,要人才。在国家大学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招生时就定去向,抓定向培养,抓代培。我们正在规划在长江北岸的江浦建一个大学城,并在苏北建一所综合性大学,初步定名为淮海大学,可以三个市投资。

    加强苏南、苏北合作。过去南北挂钩有分工,可以坚持,也可以不受限制,开辟新的领域。发动各方面力量研究和参与这项工作,包括老同志、党政军民一起来发展苏北。

    关键是改革。现在捆住手脚的东西很多。我们准备在常州搞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争取国家在南京搞大城市体制改革的试点。希望国家给江苏几个“笼子”,在这个笼子里,让我们自己展翅飞翔。在省内要扩大市的权力,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次重要的会议结束后,江苏各地将要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省里不仅常委、副省长要到县乡镇去,还要派出大量的干部到农村去搞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

    会后,韩培信陪着费老吃了晚饭,仍然余兴未消,回到家时,已经十点钟,他习惯地进了书房,王浩悄悄地给他泡了茶,说:“忙了一天了,歇一会儿吧!”

    韩培信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慎重啊,我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江苏全省的为来。”

    04群策群力抓落实

    这一夜韩培信是在各种梦境中度过了五、六个小时,在总体规划制订之前,会议开过了,就要抓落实,一到办公室,他让秘书打电话,把财政厅长和交通厅长找到办公室,让他们亲自去山东学习,采取交通行业收费用于交通,不全部交给财政,但财政对交通费用的使用要监督。

    随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讨论几个重大问题:一是,新沂至淮阴的铁路的上马问题;二是,利用日本农业资金,疏通开发通榆运河,继续疏通大运河收尾工程。三是,建设高速公路。这条路暂时定名为“沪宁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上海也非常支持。按照这个意见报国务院、国家计委批准。

    同时决定,改善南京到六合、扬州一级公路,建设宁连、宁通一级公路。这样就形成了全省公路网络。再加上市、县、乡镇各级自己搞的公路,基本做到乡村都通公路。四是,建设国际机场。决定在南京市南郊,距市区28公里的禄口镇,建设南京国际机场。五是,决定在长江下游,号称江阴要塞的南北交通要道,素有“江海门户”的长江的狭隘处,建设江阴(靖江)长江大桥。南通到上海崇明、上海研究搞地下隧道。

    同时,抓能源,抓电力建设,确定兴建淮阴电厂、常熟电厂、张家港电厂,积极准备在江阴建设核电站。

    从而开启江苏真正的腾飞之路。

    省委常委会极大地鼓舞了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和市、县的领导同志对贯彻十二大精神,实现总目标的信心,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去。

    刚开完常委会,韩培信就准备第二天到下面去落实会议精神,他不习惯总是呆在办公室里听听汇报,批批文件,觉得那样的领导像摆设,时间长了就成了官僚主义,染上脱离群众的作风。

    就在他准备出门时,秘书长出现在门口,他说:“韩书记,梁保华同志已经提拔为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了,你对秘书有什么想法?”

    韩培信说:“你们物色好人选了吗?有了人选,我还是要和他见个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