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老骥伏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

    1993年,72岁的韩培信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之后,20年来,一直仍壮心不已,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始终是一位长跑健将。

    01银鱼回娘家

    冬日的北京异常寒冷,天空中飘落着晶莹般的雪花。大街上,在纷纷扬扬的雪地里,匆匆走着两个年龄相差二十多岁的男人。他们和所有的北京人一样,从心底里欣赏着这纷飞的大雪,皑皑如玉的世界。除了瑞雪兆丰年这个吉祥的民间谚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单峻峰,心中想起了毛泽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不由得随口吟诵起来,显然,伟人的博大胸襟和祖国的美好河山深深地感染了他。

    1994年,这是一个平常的年份。已经从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的韩培信,仍然保留着全国政协常委的头衔。他住在北京的家中,正在准备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这天上午十时许,家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北京大学教授、英语系副书记任进宝,另一位是一位年近三十的年轻人。

    韩培信和任进宝彼此熟悉,坐下之后,任进宝说:“韩老,这位年轻人叫单峻峰,是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88级研究生,1991年毕业,是一位很不错的年轻人。”

    韩培信看看坐在对面的青年,微微一笑,说:“打算做什么?”

    单峻峰说:“准备考博士,多读几年书。”

    任进宝说:“韩老,单峻峰的哥哥你应该熟悉。”

    韩培信看着单峻峰,又看看任进宝,说:“谁?”

    任进宝说:“他哥哥叫单军才,是常州江南水产公司的董事长,专门从事银鱼加工出口的。”

    韩培信说:“哦,单军才,熟悉。他哥哥原来搞水产出口工作时我认识的。其实在中国,银鱼大有发展前景,我在任江苏省委书记时,就一直很关心银鱼工作,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单峻峰说:“中国是银鱼的故乡,咱们国家的银鱼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很多外贸企业和乡镇企业就靠着这条银鱼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国家争创了不少外汇。就是银鱼资源量太少,外销都不够,内销就更稀缺了,这是制约银鱼发展的瓶颈。好在从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专家开始了银鱼的移植试验工作,现在云南已经形成很好的产量了。专家们正在进行向北方移植大小银鱼,有的也已经成活了。看来只要假以时日,北方也会形成产量的。”

    韩培信说:“哦,看样子,你很内行嘛!”

    单峻峰笑了笑,没说话。

    任进宝说:“小单,韩老说得有道理。我倒有个想法,知识固然重要,你一心想读书也是对的。你现在已经硕士研究生毕业了,是不是先搞些经济实体,就搞银鱼,趁着全国才刚刚开始,你就抓住机遇,把它干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多创汇,为老百姓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这么多的好事,也不辜负北大对你的培养。读书嘛,搞好实业以后,随时可以回学校来读的,但是搞实业的机遇却是不可多得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机遇难得,机会难得,就是强调发展机遇难得啊。”

    韩培信赞同任进宝的意见,他还提出怎么样把银鱼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单峻峰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次和任老师只是想拜访一下江苏省委老书记,谁知任老师的一席话和韩培信的支持却改变了他未来人生的道路。

    自从决心投身银鱼事业后,单峻峰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银鱼移植增殖、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不久,国家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发农渔发〔1995〕9号文件《关于加速推广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的通知》,把我国的移植增殖银鱼工作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业、水利系统的积极性。

    但是,当时全国的水库渔业刚刚起步,经费十分短缺,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到银鱼移植增殖生产当中来。当水利部有关主管部门领导找到单峻峰,请他一起出出主意,想想办法时,单峻峰再次求教韩培信、任进宝。在韩老的帮助、协调下,1996年,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江苏和黑龙江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龙虎泡水产养殖场开始试验。合作条件是,黑龙江只提供水面,试验过程中如果亏本,损失了,全部由单峻峰所在的江苏公司承担,如果有赢余,则双方按比例分成。虽然这个条件很苛刻,风险很大,但为了能探索出一条新路,促进银鱼行业的稳步发展,单峻峰还是接受了这个条件。

    江苏公司连续向龙虎泡水产养殖场投资十几年,长期坚持不懈。在此期间,龙虎泡水产养殖场一度出现渔业秩序混乱,韩培信又亲自给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同志写信,从而使龙虎泡水产养殖场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2006年5月,韩培信又给原吉林省委书记何竹康同志写信,请何竹康和孙维本两位书记关心银鱼的发展工作。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银鱼移植增殖有了很大的发展。2010年,黑龙江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龙虎泡水产养殖场大银鱼产量达700多吨,增加产值1300多万吨,纯利润1000多万元。2012年,吉林省长春市新立水库大银鱼产量达400多吨,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800多万元。

    中国是世界银鱼的中心,无论是种类还是产量,中国均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上90%的银鱼产于中国,而中国银鱼的原产地在太湖。2008年,当韩培信得知全国的银鱼发展情况很好,而太湖由于水域污染、江河湖泊的阻隔等因素,太湖银鱼从1985年产量最高时的2179吨下降到1996年的500吨,从2001年到2008年银鱼产量每年都在1000吨以下低水平徘徊时,韩培信向单峻峰语重心长地提出:“银鱼是我们江苏的一大特色优质水产品啊。一定要把太湖银鱼搞好,一定要把江苏的银鱼搞好,太湖银鱼要回娘家。洪泽湖、骆马湖、高宝邵伯湖、石臼湖,还有石梁河水库等湖库的银鱼产业都要搞好,形成苏南、苏北、苏中联动,共同发展,把江苏做成银鱼产业强省,在科研、生产、出口创汇上都要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还要带动其他省市的发展,特别要带动湖区库区的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只有把太湖和江苏的银鱼搞好了,把其他省市的银鱼共同搞好了,才能确保我国银鱼的中心地位长久、稳固。”遵照韩老的要求,单峻峰立即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全力合作,并得到江苏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组成了项目攻关小组。项目组将原产于太湖、并在不同优良水域生长的优质银鱼受精卵(苗)组合回归投放到太湖,建立、运行太湖优质银鱼天然种质资源库。经过四年的努力,太湖银鱼的产量从2008年的865吨,上升到2011年的2000吨,增加了1135吨,为太湖渔民增加收入2837.5万元,赢得了沿湖渔民的交口称赞。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银鱼还具有积极的生态效应,它带走了水体中的氮和磷,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从2008―2011年,太湖共生产银鱼5265吨。这些银鱼总计从太湖带走氮约158吨,磷约2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25吨,相当于5500多亩森林的作用。

    已经走上农业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银鱼分会会长的单峻峰无限感慨地说:“中国银鱼事业的大发展,江苏银鱼的大发展,是因为有了韩培信的支持,才能够有今天,才能够不断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壮大起来。”

    02扶贫陕西

    韩培信在省人大主任的位置上三年时间,为了解决省人大的办公用房问题,把原国民党外交部大楼改建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把原来省人大办公的中山北路81号院改建为省人大议事园;又建起机关宿舍,改善了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

    时他着手考虑他在担任省委书记时未能完成的心愿——扶贫工作。他向省委建议成立江苏扶贫基金会,省委同意并决定他出任省扶贫基金会会长,这时,全国扶贫基金会又聘他为理事、顾问。全国扶贫基金会长项南同志(原福建省委书记)和他的夫人汪志馨到江苏来,在西康路33号商谈扶贫工作。

    根据江苏南北挂钩,省级机关每年抽调1000人到贫苦地区挂职扶贫的经验,韩培信提出江苏和陕西挂钩扶贫的方案,由江苏选派二百名左右干部,到陕西贫困地区挂职1到2年。这样可以把江苏的经验带到陕西去,帮助他们脱贫。同时进行双方合作优势互补,也可以锻炼培养一批干部。

    项南同志向中组部和陕西省委报告,江苏省委也支持这个方案。

    不久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同志亲自带队来江苏考察。

    韩培信向江苏省委和中组部建议,原江苏副省长杨永沂待分配工作,由杨永沂同志带队,组成江苏赴陕西扶贫工作队。

    由江苏、陕西联合发起,全国扶贫基金会参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陈丕显、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等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实践证明,这样的扶贫办法非常成功,影响也很大,效果很好。为那些地方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帮助他们办起了乡镇企业,江苏先后共给予陕西1亿多元的支持。此后,每一两年进行一次交流,双方不断合作,相互促进,培育了一批领导干部。

    03踏遍青山心未老

    韩培信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后,依然念念不忘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1994年73岁的韩培信到苏南无锡、常熟、江阴、靖江、扬州、华西村,调查股份合作制,在第八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他提出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相互关系,受到了中央的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怀仁堂召开农业座谈会,韩培信和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原无锡市委书记刘济民,在会上发言,建议中央成立农业领导小组,要有常委和副总理分工抓农业,加强农业领导体制。同时建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解决农村乡镇企业供销流通问题。中央接受这个建议,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分工抓农业。温家宝同志随后召开了江苏、河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县的座谈会。韩培信参加了会议,会议研究了全国农业发展的大计。

    韩培信虽然从省委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仅仅踏遍大江南北,还走访了许多贫苦地区,支持全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

    韩培信和华西村支部书记吴仁宝商量怎么扶贫问题,和徐州铜山县劳模艾德福研究共同富裕的问题。他们认为邓小平同志号召先富带后富,就是为了共同富裕。大家认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很重要的标志是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韩培信和吴仁宝、艾德福共同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采访稿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他建议江苏华西村到陕北去建西北的“华西村”,到东北去建东北的“华西村”。这个想法得到项南同志的赞赏。项南同志请他当全国扶贫基金会的顾问,他组织江苏的乡镇企业支援边区。他遵照费孝通先生的建议,落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考察团来江苏考察。两省有关部门签订了协议。一是民间或半官方的,比

    如智力支援,资源协作。双方采取优势互补,江苏的技术力量去四川凉山帮助建设,以资金、设备支援凉山,凉山的矿产资源支援江苏;二是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两省合作。

    韩培信还不断推动、扩大江苏与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协作,同时以扶贫名义,组织对口的村、镇、县的援助。还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组织以省协作委为主的赴广西、新疆协作代表团团长身份,考察研究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为建设广西苹果铝厂提供了援助;和新疆羊毛加工厂建立合作关系。对两省区的考察提出了建议,受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

    韩培信的身上有一股不同寻常的干劲,有一种不服老的精神。1991年夏天,华东地区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洪水灾害,他还亲赴第一线,负责江苏的抗洪救灾工作。关于这段经历,《中华英才》1992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报道:

    当1991年盛夏那肆虐的洪水无情地袭击江苏大地时,省委委托韩培信负责全省长江防汛工作。他不顾年事已高,顶高温、冒酷暑,亲自巡视了省内1100多公里江岸,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江防司令”。他每到一地,就马不停蹄地检查防汛工程,察看险工险段,常常因此误了吃饭的时间,终日辛劳,令身边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暗叫“受不了”。同行的水利专家则惊叹并非科班出身的韩竟从未说过一句外行话。8月初,他再次深入苏南各地,就洪灾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撰些了《关于苏南灾后经济工作的调查》一文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严重的好评。

    04结识李立英

    无情的岁月打乱了韩培信的脚步,他的生活也乱了规律。孤独伴随着老伴的离去不断袭击着他的心。在这个世界上,在茫茫人海中,是王浩伴随着他走过了52个春秋,他们共同孕育了6个儿女,现在她虽然走了,她的音容笑貌却刻在了韩培信心里。

    1992年春末,韩培信到北京开会,北京虽然阳光灿烂,暖意融融,可韩培信的心情还沉浸在对王浩的怀念之中。踏上北京这块土地,他不禁想到1981年国庆节过后,那天晚上他和王浩来到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这次来北京,他的心情没有了往日的激动和兴奋,也不想和那些老战友们见面。就在韩培信下榻京西宾馆后,北京的老战友给他打了电话,而且几位老战友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京西宾馆,老战友们的到来,不像过去那样欢乐、那样天南海北地畅谈,甚至大家都在回避着王浩离去的现实,韩培信甚至感觉到他们的目光里流露出同情和忧伤。说了些闲话,老战友们几乎同时劝他再找一个老伴。有两位海军的同志说:“现在都年纪大了,不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年龄了,可以找一个医生,年纪在60岁左右,身体健康,家庭比较单纯的女子为伴。”

    另一个老战友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哪!”

    韩培信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他还没有放下对王浩的情感,他不知道,再找老伴,自己能否接受这个现实,双方的子女能否接纳他们。甚至重新选择了老伴,双方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建立起幸福的晚年生活?因为他们都不是当年了,王浩是他的结发妻子,他们相儒以沫了50多年,有了6个孩子,孩子在这个家庭生活习惯了,他们的母亲虽然走了,但他们能够接纳另一个母亲吗?

    那位海军同志说:“海军总医院有这样一个同志,叫李立英。不到60岁,是烈士子女,她父亲是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刘志坚等同志的部下,也是红军干部,任过敌工部长,李立英是独生女。她父亲1942年在战斗中牺牲,当时她只有5岁。她父亲的老战友把她带到北京的,上小学、中学,后来考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965年毕业,先在协和医院实习,被选中到解放军301当医生。四十多年来,参加过中央和中央军委许多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后来到海军总医院,现在还在职,是呼吸道专业副教授、主任医师,技术6级,享受正师级待遇。为海军政委方正平中将担任过8年保健工作。”

    韩培信犹豫起来了,这件事来得确实有些突然,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天夜里,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第二天,那几位老战友请他吃饭,席间,又把这件事当作重要话题,认认真真地提出来。韩培信经过考虑后,就在他准备去英国访问前,在北京介绍人家中,和秘书、警卫员一起与李立英见了面。

    经过交谈,韩培信对李立英印象不错。他从英国回来后,再次和李立英见面,双方都有了意向,回到南京后,韩培信把他认识李立英的事和子女们商量了,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不久,北京的那位战友夫妇又把李立英带到南京,互相进一步增进了解,1993年5月,韩培信和李立英在江苏驻北京办事处举行结婚仪式。韩培信非常尊重她,并且拜见了李立英母亲,表示一定支持李立英的工作,关心、照顾她的老母亲。李立英也把韩培信当作老革命、老领导、尊重他,关心他。李立英心直口快,事业心强,身上有着军人作风。但她对家务,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窍不通,生活上很难照顾他。但她对保健很内行。李立英对韩培信说:“你先后两个老伴,都喜欢你,但表现不同,这是你的福气。”

    她了解了王浩的历史,很尊重敬佩王浩,第一次到南京,主动要去王浩墓前悼念,在韩培信和家人的陪同下,李立英捧着一束鲜花,站在王浩的墓碑前,深深鞠躬,她表示要向王浩大姐学习,学习她的善良、诚实、正直,像王浩一样照顾好韩培信,把这个家团结好。

    随后,韩培信带着李立英去响水看望姐姐,姐姐十分关心韩培信今后的生活,她和李立英进行了交谈,特别嘱咐她要把韩培信照顾好,其他事情,包括子女问题,都不要管。李立英拉着姐姐的手,表示她一定会像王浩那样照顾好韩培信。还从北京带来全套寿衣、寿帽,送给姐姐。姐姐去世时,就是穿着这套衣服。

    韩培信熟悉了李立英的特点,也就慢慢适应了。他们每年两地来回居住。春、秋住在南京。夏、冬住在北京。

    结婚后,韩培信带着李立英参观了江苏许多乡镇企业,红豆集团、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常熟中国服装城、吴江服装集团、张家口贝贝集团、申达包装集团、江阴阳光集团等。特别是到了华西村,他们和吴仁宝夫妇谈得非常投机,他们佩服吴仁宝夫妇和赵毛妹,被华西村的精神所感动。韩培信带她参观江苏这些企业,目的是希望她能够理解他的事业。说到她的工作,她表示,“我可以提前退休,和你经常在一起生活。我妈妈年纪大了,快90岁,目前我一方面做好工作,同时照顾我母亲。”韩培信说:“我理解。你是一位医生,海军总医院还需要你,高级职称可以干到65岁,”李立英说:“我在北京、南京来回住住也不错,你不要顾虑,也别为我们不能朝夕相伴而担心。”

    李立英看到韩培信为扶贫工作、乡镇企业改革调查研究四处奔波,说:“我还是想早点退休,和你一起工作。你从全国政协常委退下来后,我们可以共同蹲一个点,你帮助乡镇企业走现代化、国际化道路,我在农村办一个医院或疗养院或者敬老院,为农民看病。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科学,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

    李立英与王浩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贤妻。李立英也是事业型的女性,她希望在与韩培信的晚年生活中,能够再干一番事业。

    韩培信被她的精神所感动,1997年底,61岁的李立英,申请提前退休,海军总医院规定高级职称医生到65岁退休,医院不同意她提前退休,李立英又请海军司令部领导做工作,于1998年退休。准备全身心投入到照顾韩培信的生活中去。

    在北京有过两次,韩培信生病,有一次突然昏迷,李立英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韩培信对李立英说过:“我经常对人说,你不但是我亲爱的夫人,又是我的高级保健医生。我怎么感谢你呢?”

    李立英说:“这是应该的,我是个医生,我不会忘记一个医生的职责,你可是我的老伴啊,就是外面的陌生人,我也不会视而不见,也一定会尽力抢救的。”

    韩培信心存感激,从内心敬重她的医德,敬重她的为人。

    05情牵桑梓

    走进响水县城,你会感觉到响水县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许你会说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但是响水镇上的乡亲们一定会告诉你,响水县的今天,除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这其中还包含着从灌河岸边、盐阜大地的响水镇走出去,投身革命,成为省委书记的人——韩培信对家乡的情怀。

    他们一定会带领你来到响水中心小学的韩培信扶贫教育陈列馆,那里有韩培信从一个孤儿不断成长的坎坷人生,可以见证韩培信是怎样从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江苏省委书记的。

    如今韩培信已是鲐背之年,他摸爬滚打一辈子,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为老百姓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宁团圆。承诺了他少年时代的凌云壮志,“要让所有的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韩培信虽然身居高位,但他总是念念不忘家乡人民,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他无论在位不在位,只要是家乡发展的事,总是热心过问,抽出时间,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早在七十年代未,他担任国家轻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时,就将盐场划给响水县,并和纺织部合作给响水县小尖办了纱厂。回到江苏工作后为家乡建学校、办工厂、办医院、兴商场、造大桥,韩培信总是不厌其烦,辛勤奔波,协调解决问题,为响水县的建设和百姓的幸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2003年,原省道308线改造急需资金,韩培信当时在北京医院查病,闻讯后,不顾年老体迈,专程和有关部门协商、争取了5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308线改造的燃眉之急,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如今,家乡人民走在宽阔平坦的308省道等道路上时,心头必然涌起了对韩老的感激之情。2000年8月30日,家乡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韩培信闻讯后心急如焚,寝食不安,立即组织一大批过冬棉衣和日用品,亲自送到灾民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乡人民的心坎上。

    韩培信是孤儿出身,他对孤儿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缘。2006年9月28日,他用自己个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82.08万元设立的“江苏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获得通过。2006年10月8日“江苏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举行揭牌暨捐赠仪式,全县首批30名贫困学生现场接受捐助。

    2006年响水县庆祝建县40周年,以及2007年8月份,韩老再次捐助了47.92万元,使得响水贫困孤儿教育基金达到130万元。12月10日,韩培信偕夫人李立英及长子韩建华,在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的陪同下,来响水县,开启了他的爱心之旅——在家乡召开首届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理事会。12月11日上午,在韩培信教育基金会首届理事会议上,他饱含深情地说:

    “我是一名孤儿,我更能理解一名孤儿失去父母疼爱的凄苦,缺少关怀的悲凉。我把我的稿费、逢年过节、生日、生病组织上关心以及亲朋战友给我的慰问金、子女的孝敬钱积攒起来,成立这个基金会,就是要让更多孤儿不再孤独,让他们有学上、有衣穿,享受到社会的温暖。”

    绵绵长者风范,拳拳慈爱之心溢于言表。

    会上,当韩老听完受资助的孤儿王梦梦的发言后,离开座位,大步走到王梦梦的身边,慈祥地把王梦梦搂在怀里说:“王梦梦,你的未来不是梦,我要资助你上大学,读博士!”场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王梦梦这位孤儿的一种庆幸,更是对韩老的敬佩和爱戴!自韩培信教育基金会运作以来,他个人先后三次捐入130万元。在他的感召下,省慈善总会、省国投公司、江苏南京建工集团基础工程公司、香港南华集团等单位也向基金会捐赠了近百万元,县内的头罾盐场、裕廊化工等单位也向基金会捐了款。目前,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已有120名孤儿贫困学生获得了资助。

    06一章华彩照“铁军”

    1999年6月20日上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在南京召开常务理事会,推举彭冲同志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二任会长。彭冲已84岁高龄。他主持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彭冲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许多工作都需要解决,缺少能干、实干的领导,于是他想到了韩培信。

    彭冲和韩培信商量,希望他能够为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做些工作,他说:“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要是深入研究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宣传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韩培信说:“老领导,我虽然不是真正的新四军,但我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者,我与新四军的情结却是源远流长的。”

    彭冲说:“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当部队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28日,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从此,苏北盐城就成为新四军重要根据地,也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干部。”

    韩培信说:“所以当时有北延安,南盐城之说,我就是在新四军的影响和教育下投身革命的。”

    彭冲说:“韩培信同志,你的情况我是很了解的,听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时,当时你还是一个20岁的年轻同志。”

    韩培信说:“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时,举行隆重集会,各县都派出代表参加集会,那天天气特别的冷,天上飘着雪花,我也作为地方干部的代表参加了重建军部的大会。我们乡下来的这些干部,早早就来到会场,尽可能找了个好位置。会场四周张贴了很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的标语。”

    韩培信颇有感触地回忆说:“当时会场上声讨蒋介石罪行、为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我记得陈毅同志用浓重的四川话说:‘……反共顽固派1月14日消灭了军部,但是,1月28日,我们的军部又成立了……’这时,会场沸腾了!胡服(刘少奇当时的化名)政委手里拿着烟斗,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罪行。‘新四军是真正抗战的力量,是人民的军队,是根植在人民之中的。敌人的阴谋诡计虽然给我们造成一时的损失,但想消灭我们却是痴心妄想。我们是越打越强,我们会最后胜利的。’”

    “大会结束后,我们回到阜宁县,积极配合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创建抗日根据地。从那以后,我和新四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的领导下,和日寇、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我在八滩区当区长时,黄克诚同志为了保护革命利益,确保新四军后方人员和物资,命令拆光八滩,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彭冲说:“是啊,那时你虽然不是新四军里的一名军人,可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新四军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地方同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进行的,你只不过是不穿军装的新四军罢了。所以,我请你到新四军研究会工作,是有道理的。大家推举我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二任会长,你就做副会长,还当我的助手,好不好?”

    韩培信说:“好,能够在您的领导下工作,我很高兴,您在江苏省委时,就是我领导,现在我当然愿意在您的领导下工作,我一定会尽我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就这样,韩培信应彭冲的邀请,在他78岁时出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韩培信上任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后,按照彭冲和新四军研究会领导的要求,他组织并参与编辑《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2001年1月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

    万字,对经过艰苦斗争和曲折复杂的谈判、改编、集中,最后组建为铁的新四军作了较具体的叙述;对新四军的番号撤销后,部队的去向也作了扼要的介绍,完整反映了新四军历史的全过程。韩培信同志亲自对书稿进行审核、校对,保证了书稿的质量,该书具有较强的著述性和史料价值。获中国人民解放军2002年图书出版奖。

    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组织、倡导下,与有关省、市新四军研究会一起,2001年8月24日配合中央相关部门举办了陈毅诞辰100周年记念活动。还相继举办了粟裕、谭震林、黄克诚、叶挺等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诞辰纪念活动,并且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

    2000年10月8日在泰州市隆重举行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大会。重温黄桥战役的光荣历史,缅怀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继承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发扬铁军精神。2001年4月19日盐城举办了“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纪念活动”;2002年在盱眙县举行“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揭牌仪式,并举行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进驻黄花塘60周年纪念大会”。

    韩培信根据彭冲同志的指示,领导编辑出版了《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文集,亲自领导组稿、编辑、出版工作;组织拍摄了由江泽民提名的6集历史文献片《铁的新四军》。

    在彭冲、韩培信等同志的领导下,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研究、宣传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宣传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弘扬铁军精神,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韩培信还亲自撰些纪念新四军烈士文章,在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同志牺牲60周年时,他想到那次黄克诚同志交给他的任务,他带领区中队40多名基干民兵,护送彭雄和田守尧等同志上船离去的情景。彭雄、田守尧等同志在黄海上遇难。韩培信撰写了《彭雄、田守尧烈士英名永存》纪念文章,于2003年4月5日在《东进》杂志上发表。

    彭冲和韩培信为《铁军》杂志的发展作出很大的努力。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于1997年创办了《铁军》杂志,但是国家一直没有批准,只能内部发行。在彭冲和韩培信等同志的努力下,2000年12月28日,《铁军》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1年4月向社会公开发行。韩培信同志积极加强对《铁军》杂志的领导,调整、充实了《铁军》杂志社的领导力量,坚持以“铁军”精神办《铁军》,杂志以多种文体和方式,宣传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历史,颂扬新四军众多卓越领导人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不朽业绩,讴歌了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铁军精神。《铁军》杂志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期刊。认为《铁军》杂志揭示和宣传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为党史军史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是传承铁军精神当之无愧的阵地。

    0771年党龄的十八大代表

    1921年7月1日,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91年风雨兼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说不尽的坎坷沧桑;91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伟业辉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狼烟,忘不了,大河长江边的凯歌唱响!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抗击侵略而汹涌的怒涛,翻滚着为保家卫国而澎湃的血浪!91年,是党带领我们斩关夺隘,历尽风险,夺取胜利;91年,是党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建设家园,奔向小康!

    党的同龄人——革命家、政治家韩培信同志,是党成长壮大并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见证人,更是党和革命的一名忠实的追随者!他从小失去双亲,坎坷的命注定了他传奇的人生,他从一个饱受苦难的孤儿,成长为省委书记。

    他,18岁参加革命!

    他,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35岁成为苏州地委书记,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他,61岁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他,66岁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他,71岁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他,81岁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他,86岁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2年,中国共产党91岁华诞,神州大地江山如画,鲜花盛开,红旗飘扬,歌声嘹亮!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91岁的韩培信当选为十八大代表!

    2012年11月,南京桂子飘香,枫叶流丹,丛菊含笑,硕果压枝,到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这天晚上10点55分,韩培信在秘书刘东辉的陪同下,登上南京开往北京的T66次空调特快列车,前往首都参加十八大。

    卧铺车厢干净整洁,刘秘书照顾韩老睡下了。韩培信并无睡意,思绪把他带到茫茫的往事中去,自从1956年他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到北京参加第八次党代会,55年来他第五次当选为党代表,两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再次赴京参加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心中还是那样的激动和兴奋。

    T66次空调特快列车到达北京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10点02分,韩培信走下列车,精神饱满。

    北京的深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有着鲜美的醉人特色,韩培信细细的体味着如此淳厚、浓郁的晚秋气息,幸福地感受着这个非比寻常的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景、秋物。

    11月8日,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韩培信还像当年一样,走进会场,聆听总书记的报告。

    11月14下午,分组讨论时,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的讨论,和总书记一起参加江苏讨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

    总书记在发言时说:“江苏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韩培信同志功不可没的,也离不开焕友、保华等几位省委书记的努力。三位老书记都在?韩老在哪儿?”

    罗志军看着身边的韩培信,洪亮地应声:“在这儿!”

    韩培信在讨论时的发言,还是那样激情昂扬,还是那样神采奕奕。

    会议结束时,大家都等着让总书记先走,这时李源潮同志说:“请等等,我们江苏省委几位新老书记合影留念吧!”

    于是,韩培信和罗志军、陈焕友、梁保华分别站在李源潮的两旁,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银光一闪,留下了珍贵的瞬间。

    2013年10月10日于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