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快乐-修炼性情——沟通的快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彼得·德鲁克

    相对于责任、忠诚、自强、自信来说,人际关系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更具先天的色彩。责任、忠诚、自强、自信都是在我们具备了独立人格之后逐渐确立的,而与之相应的态度、品性、能力、心智也是随着我们主观意识的成熟而逐步养成的。但人际关系是随着人的降生就产生了,先是父母、家人,后有同学和老师,再有领导、同事、朋友……无论我们具有怎样的态度、品性、能力和心态,人际关系都随时围绕着我们,没有一样我们可以脱离或躲避,以至我们一生追求的人生价值,我们致力修炼的快乐也都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快乐修炼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就招人喜爱,长大后也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而有些人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赢得朋友和赞同?抛去相貌等外在的因素不谈,其中人的性情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情是什么?简单来说,性情就是人的品格特质,它包括一个人的禀性、脾气、气质和情感取向。我们平常所说的性情中人就是敢于和能够真实表露自己品格特质的人。同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到人际关系的海洋中一样,性情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遗传基因和家族背景,有着浓厚的先天色彩。尽管人的性情也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个性特点,因而有的人生而具有便于与人交往的性情,而有些人则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和欢迎。因此,性情的修炼是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维持良好的精神情绪和工作状态,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获得成功的满足,也是我们修炼快乐的必备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与人的平等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有赖于良好、有效的沟通。因此,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培养便于沟通的性情,有效的沟通要求我们具备与人平等交往的行为准则。也许某些先天的品格特质我们难以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培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交流技巧,使我们修炼快乐的人生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节我和他人——和谐从这里开始

    人一降生,便生活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是我们能否顺利进步、践行责任、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不但要明确自我的追求和能力,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情。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利益、荣誉和情感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有效沟通先得从自我说起。

    一、自我评价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向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深,当今社会较之30年前已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社会,它最大限度地给了人们追求自我的自由。年轻人,尤其是所谓80后、90后修正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工作上的跳槽、学业上的进修等,自由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充分的自由面前人更容易丧失自我,许多人已经成人,但仍然不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们似乎永远难以安定下来,即便是有着相当不错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人还是不能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自我,没有真正地认清自己。因此,他们更是缺乏人生的目标。

    从古至今,认识自我便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按理说,人最了解的当然是自己,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内心特点。有时我们并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经常忽略或夸大了自己的某些特点、特质,以至变得难以接近或无人爱理,人际关系只能保持在一个狭小圈子里。现实中,这样的人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便是简单的工作关系也会存在各种沟通上的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盖洛普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的“镜像实验”证明,黑猩猩只有通过镜子中的映像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形象,而社会性决定了人更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来认识自我。

    盖洛普还对他的“镜像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实验。盖洛普悄悄地在一只一出生就被隔离饲养的黑猩猩和一只与同伴一起长大的黑猩猩的面部涂上红色的颜料,然后把两只黑猩猩分别放在安有镜子的房间里,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发现,那只被隔离饲养的黑猩猩总是不能够理解镜中的自己。由于它一生下来就被隔离,并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无法认识其他猩猩的形象,于是无法将镜中的映象判断为自己的形象。

    同样,很少与他人交往的人不仅不能准确理解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也就是说,要理解自己,首先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如果自己眼中没有他人的形象的话,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况且,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认识自身的内在特征和行为特征,那才是真正的自我。

    心理学实验证明,满2岁的幼童能通过照镜子把握自己的相貌等外在特征,但直到他们成年之前,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确定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这些内在的东西。要想知道这些,就必须要有一个能照出内心和行为、能反应人的内在特征的“镜子”。

    那么,认识自我的“镜子”是什么呢?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一个小女孩经常被别人夸赞“你真漂亮”,她就会认为自己比较漂亮;一个小学生常被老师、同学称赏“聪明”,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同样,成人也是如此,他们是在别人经常性的或一致性的评价和认识当中逐渐认识和确定自我的。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社会自我就是从与自己相关联的人那里得到的对自己的承认,特别是那些有用的评价。”他认为:“人类是凭借身边与自己相关联的人产生社会自我。”也就是说,周围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人能够成为人们认识自我的“镜子”,只有与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后,自己的内在特征和行为特征才能逐渐凸现出来,要想了解自己就必须建立与他人联系。当然,能够成为认识自我“镜子”的,不仅仅是那些别人直接传达给自己的语言,还包括整个与人交往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确立、把握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这面“镜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概念化的印象,比如:“我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个诚实的人”等等。这种概念化的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概念”,也就是人对自我的一个最根本的、最具概括性的基本判断和认定。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从性别、年龄、性格、能力、身心健康、兴趣、价值观、职业等角度把握自我概念。现实生活中,无论这种自我概念的准确、正确程度有多大,人们都是依据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也就是说,人们依据自我概念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决定自己的行为特点。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认为善良、具有亲和力是自己的特征之时,他往往会以和善亲切的态度对待别人;倘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办事麻利,善于处理事务的话,他在做事时一定会为了提高效率而努力。

    因而,一方面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自我概念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我概念的束缚中;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自我概念的存在,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统一性,保持自己的个性。

    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也意味着错误的行为来自错误的自我概念。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那些人缘好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受欢迎的人不仅是由于他们较好地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对自我概念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因此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团体之间的关系。

    人一但确立了自我概念,便无可避免地会对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产生自我评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思想、愿望、品德、行为和个性产生判断和评价,这就是自我评价,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

    无可否认,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莫过于“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受其自我评价的支配。当我们要实施某种行为时,会以自身所处的情况为依据,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也许适合现实情况的行为可能不止一种,那我们就会从几个可以选择的行为中挑选出最能适合自我评价、符合自我个性的行为来实施。当一个自认为真诚的人,面对那些诱人上当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时,就会十分反感,即使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好处也不会去赞同;反之,认为只要为了成功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人,就不会对别人有同情心,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去骗人。

    由此可见,自我评价是我们行为的向导。一个人无论经历了多么重大的打击或诱惑,只要他的自我评价没有改变,他的行为就不会改变;反过来说,要想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也有正确与否的区别,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我主观愿望、思想的评判应该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其对自身品格特质的评判应该是自身确实具备的,否则,它将导致错误的或事与愿违的行为。

    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有着正确的、与实际相符的自我评价。而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身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品格特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它称之为性情。

    修炼:

    1.综合前面四章的内容,尝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自我评价。

    2.针对上面自我评价的条目,总结出周围的人对你的相应评价。

    3.将这些评价整理出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两部分。分析积极和消极的部分在人际交往中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4.应该修正的自我评价都有什么?改进的措施是什么?

    5.写出自己的性格特质,也就是性情,有哪些方面是受人欢迎的,哪些方面是令人讨厌的?

    二、平衡特质——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情

    为了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我们还必须对自己以及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品格特质,也就是性情有所了解。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柏恩在交流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衡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透过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把握其品格特质。

    柏恩认为人人都具备的五种特质是“自我衡量”的基础。这五种特质分别为“父性”、“母性”、“现实性”、“奔放性”和“顺从性”。

    父性指的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激励、命令、惩罚来使对方感受到理想的实现、良心、责任感和力量的特质。其正面的特点是强调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反过来,也容易导致滥用权力、好责备人、啰嗦的毛病。

    母性指的是对对方怀有很深的爱意,保护对方,能容忍对方的错误,不论善恶都能包容对方的特质。但有着姑息纵容、好管闲事的特点。

    现实性指的是确切把握现实状况,冷静判断是非的特质。其特点是能冷静分析情况、理性地做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同时会具有过于理性、个人主义、事事精明、缺少人情味的倾向。

    奔放性特质的人能够坦率地展现自我,活泼而有生气,但也有冲动的、任性的、残酷的和缺乏责任感的一面。

    顺从性指的是为扮演好人的角色,力图顺从权威的旨意,压抑自我迎合别人的特质。顺从性的人往往因为老实而受到朋友保护,但其一般缺乏积极性,消极,心中常压抑着不满,并且优柔寡断,看别人眼色行事。

    每个人心中这五种特质的强弱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人际关系特征。

    例如:父性和现实性强的人,比较具有领导才能。如果再加上母性,这个人将会是一个很会照顾人、很热情的人,人人都会喜欢与他合作。倘若他的奔放性也很强的话,他就不仅是值得依赖,而且还很容易相处;假设一个人的父性突出,而母性和奔放性较弱,他就会是一个很难亲近的人。倘若他的现实性也不强的话,那他就只会摆架子,逞威风而已。

    母性强的人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周围的人舒心。如果他的奔放性也很强的话,人们不仅能够与他倾心交谈,而且能受其照顾,与他的相处会非常愉快。如果再加上现实性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凡事都可以依赖的好帮手。不过,假若一个人的母性十分突出,就会让人觉得他好管闲事,若再加上奔放性弱,顺从性强,别人就会认为他优柔寡断,毫无主见。

    现实性强的人,处理事情冷静果断,在工作上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强,让人觉得可靠。假如他的母性和奔放性也强的话,在与他人融洽地交往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过一个人的现实性过于突出,他会过于冷漠不好相处,在工作上问题不大,但在私底下则令人敬而远之。

    奔放性强的人,其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都比较自由,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在语言和行动中。他们比较单纯,把自己如实地展现出来,给人的感觉很活泼。他们富有幽默感和想像力,如果能有适当的母性和顺从性的话,就是个开朗活泼、非常容易相处的人。不过假如奔放性过于突出,即使他有自己的独创性,也只是自以为是,这样相处起来就比较难了。

    顺从性强的人,其含蓄、温顺的性格令人对其颇有好感。不过这种人比较客气,有时很难与其建立亲密关系,而且有时会让人觉得他太缺乏自信。如果他兼有适当的母性、现实性和奔放性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他城府很深,虽然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却压抑着很多不满,不知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够通过这五种特质的组合把握人际关系的特质。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衡量”的理论来分析自身五种特质的强弱对比和平衡状况,也可以借助“自我衡量”来判断自己在不同场合是否能够区别使用这五种特质。

    为简单起见,我们将父性和母性称为“父母特质”,将现实性称为“成人特质”,将奔放性和顺从性称为“儿童特质”。这三种特质的表现形式各有特点。

    如果有人遇到伤心事会展现他的儿童特质,变得软弱、爱撒娇,并且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这种特质。这时倘若为他客观地分析情况,用成人特质对待他的话,他就会产生被抛弃了的感觉。聪明的人会用自己的父母特质去包容其儿童特质,温柔地抚慰,分担其痛苦,同时,给予鼓励。

    假如对方用他们的父母特质来关心、指导我们时,如果我们此时以成人特质来理性地分析对方不成熟的建议的话,往往会白白辜负对方的好意。这就是容易产生误会的心理错位。既然对方用父母特质来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暂时收起我们的成人特质,受宠似地用儿童特质来接受对方的好意。

    在聚会上,大家都说得起劲,个别人却正襟危坐,甚至用不屑的眼光来批评周围人的“孩子气”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习惯使用儿童特质。聚会上,大家都在寻求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儿童特质是最适合这种氛围的,那些父母特质或成人特质反而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由此可见,这五种特质并没有好和坏的差别,也不是说哪个特质多一点或少一点就好,对人际关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平衡性才是最重要的。达到平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这五种特质,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正是这五种特质的平衡方式构成了一个人的独有个性,也就是性格特质,或者叫性情。它对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虑自己哪种特质多一点,哪种特质少一点,或者自己应该在哪方面有所加强。正是这五种特质的强弱对比和组合方式,才构成了我们自己的独特个性。不过,当我们反观自己的人际关系时,如果发现自己因为个性太强或太弱而不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的话,可以适当调节一下自身五种特质的强弱关系。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或场合时,也可以灵活地突出或减弱某种特质的现场发挥。

    总之,“自我衡量”可以很好地发现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性情。当我们试图建立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它能够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发。

    修炼:

    1.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适应能力,使自己能够针对不同的场合调整五种特质的强弱关系,这能够让你灵活地应对各种场合。

    2.大多数情况下,是否能够准确知道与你交往的人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不能确定,那说明你的观察能力较弱,感觉有些迟钝。你应该在与人交往中注意培养自己领会他人真实意图的能力。

    3.你是否习惯于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方式与人交往?如果是,那说明你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忽略对方的感受,这也许是你自主意识太强的原因,你应该树立平等待人的观念。

    4.分析与自己保持亲密关系的人是由于什么原因,是因为喜欢、依赖还是由于畏惧?这可以使你反思自己的五种品格特质是否平衡。

    5.你的大多数朋友是否因为愉悦而愿意和你在一起?还是仅仅因为你们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关系而在一起?弄清这个问题能使你清楚自己是否有着便于沟通的性情。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无论是父母特质、成人特质抑或是儿童特质在我们身上有着怎样的平衡关系,它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都会体现为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的性情在人际交往中也会直接表现为我们的行为特点和行为方式。因此,在我们展示自己的真实性情时,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尽管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如果你能具备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和善于沟通的品行修养,在人际交往中把它们表现为你的良好性情,当作你在人际关系中的原则并将其付诸行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

    1.真诚

    真诚的人会显得成熟且有深度。

    真诚的人会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一切,这将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使他人在与你的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具有真诚性情的人,通常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被他人接受。

    只有当彼此在一起都感觉到真实时,相互沟通才有可能有效。如果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对方在和你谈话时自然也会束缚、封闭自己的思想。

    2.信任

    信任是一种美德。

    信任是对他人的真诚的肯定和认同。当你信任对方时,你会觉得他们是可以信赖的,愿意和他(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你也能理解对方在一些重要事情上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当你面临挑战时,比如,发生一些诸如患病、失业、降职、家庭矛盾之类的悲剧时,你相信对方可能倾听你的诉说,并给你道义上的、情感上的或者是实际的帮助,他们不会因你的一时落难而离开你。

    3.坦率

    坦率的人是使人觉得可信的人。

    坦率是真实思想的直接表达,坦率能促进人际关系。坦率的人在为人处事上会放弃对他人的戒备,与人分享自己的感情,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这种氛围中,你会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必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坦率在沟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和对方交谈时,因为有着开放的思想,坦率的人会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将有助于改善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坦率的人不喜欢和不坦诚的人交朋友,甚至连交谈也不愿意。

    4.大度

    大度的人是微笑着的天使。

    大度是人对非原则性不同观点和非根本利益冲突的容忍和谦让。大度的人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他人一时的不恭敬而记恨在心。大度是一种积极地与人友好相处的聪明行为,往往会赢得他人比较高的道德评价和尊重。在一个团体中,大度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人,甚至往往是某个人际关系圈子的核心人物。

    5.同情

    富有同情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誉为好人。

    同情是指能够从感情上理解别人的感受,它能促进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其着想。通过这种情感沟通,会使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连通性。当你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时,你能感觉到对方能理解你的感受,这种同情心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同情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多数人不能相互同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相互沟通和保持联系的基础。

    6.支持

    支持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提供支援、安慰或保护的切实的行动。

    尽管朋友之间都知道自己是独立生活和工作的,但双方都希望在一些关键或重要问题上得到对方情感或实际的支持。经常支持别人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

    7.关心

    成熟的朋友关系是以相互关心和相互照顾为基础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使我们更容易创造人际关系中的相互融洽。因为能够积极接受别人的人,也容易被别人接受。

    8.宽容

    人无完人,能够接受对方的缺点和弱点就是宽容,宽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宽容是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意味着对他人的处境和想法表示理解。当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与人相处时,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展现出我们优秀的一面。而且,这对我们也很重要。宽容要求我们即使在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下,也能发现对方积极的一面,这种方法很利于冲突的解决。

    9.协调

    协调是不同观点、不同行为方式的互补、和谐和统一。

    协调就意味着合作。

    每个人都是一个行为主体,同时,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中实施行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将给各方面带来好处,这种方式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更快地取得成效。尽管双方可能都有自己更喜欢的某件事的解决方法,但如果双方能够协调,往往会达成一个互补的、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同时,这种协调和合作十分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和妥协是不同的,妥协是牺牲部分原则的让步,协调是存异求同、兼顾双方利益的共赢过程。

    10.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各自想法、观点的相互交流。沟通不但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技巧,更是一种能力和应有的良好习惯。沟通要求交流的双方有明确、实际的想法,并将其客观、清晰、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是谋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常用而必需的途径。

    沟通有各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在你明确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观点时,同时也会意味着你们相互间的一些承诺。

    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主动地倾听,主动倾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见,在对方的陈述中寻找他的真正意图。即使在双方观点不一致时,虽然你没有必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如果你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或处境,那么对方通常也会用友好的方式来回报你。

    至于沟通的更多具体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和沟通,不仅仅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明确的概念,它也应该是需要我们着力培养的品格特质和能力,更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我们的同事、老板、雇员、合作伙伴、朋友,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它也会适用于我们的家人。如果能在工作中实践这些原则,还能把它适当地运用到夫妻关系中,那么你不但会拥有一个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人际圈子,同时,你还将拥有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

    修炼:

    1.你的大多数朋友认为你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说明你缺乏真诚。你应该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培养真实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品格,以便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

    2.你是否觉得你周围的大多数朋友是可以信赖的?如果你对大多数人都存有戒心,那不会是你的朋友们不值得信赖,而是你缺乏信任的品行。你应该好好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拥有恰当的自信。

    3.坦率是一种对等的人与人之间真实思想的直接表达,如果你感觉到你周围的人和你讲话都喜欢采取委婉的方式,那说明你本身就是个缺乏坦率的人。

    4.写出你对别人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原则性的分歧或价值观的冲突?有多少是因为日常琐事或彼此的兴趣不同?认清问题的本质,注意自己大度品行的提升。

    5.在你的朋友生病、遭遇家庭变故或陷入困境时要真挚地表达你的抚慰之情和提供帮助的意愿,逐步培育自己的博爱胸怀。

    6.记住:任何合作都需要自己真情实意和竭尽全力的付出。

    7.不只是在朋友遭遇困难时才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当然,不要去探询别人的隐私和故意讨好别人,对朋友的关切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8.写出你周围的朋友都有着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这些缺点和不足是否影响你们之间的交往?你是否会因为别人的缺点而对其大加指责或抛弃友谊?如果是,那说明你不够宽容。你应该注意拓宽自己的眼界和修正自己完美的理想主义观念。

    9.不要自负、自大和自以为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即便你是个领导者也不意味着你高人一等,何况任何一种工作关系都是一种合作关系。

    10.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地领会别人的意思、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性情、勇敢地面对责任和冲突,那么,有效的沟通就不是一件难事。

    四、快乐提示

    1.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自我概念是一个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通过积累经验、反省和认识他人反馈而逐步加深对自身了解的过程。正确的自我概念也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否则的话,人生就无进步可言。

    2.自我会因对象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也就是说自我具有多面性。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更是要求我们相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下灵活地变换自我形象。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同一个人在与同事、朋友或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说话方式、行为方式的道理。因此,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自己可以拥有一个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在于它可以使我们不断地修正自我概念,准确地把握自我,在人际交往中采取正确而有效的行为方式,从而在工作、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3.现实中,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句话失去一个朋友,也可能因为一个微笑赢得一个朋友。有时,我们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忽然感到这么孤独,这么与人格格不入。此时,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检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或情感。

    4.尽管人的品格特质有着先天的因素,但这并不说明性情是不可改变的。父母特质、成人特质或儿童特质的平衡或许我们难以做好,但可以通过加强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沟通的品行给予弥补。其实,只要你能够具有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沟通的品行,就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你性格特质的平衡与否。

    5.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沟通首先应该成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信念,你只有在内心接受了它们,它们才可能变为你自觉遵守的行为原则;只有你把它们变为你的行为原则,它们才会变为你的行为特点并逐步演化为你的性情。

    6.如果你对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和沟通还有着不能得到相应回报的担心,那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协调和沟通的内涵。所有的这些行为或原则实施时都是对等的,如果没有对等的行为或原则,那么它们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因为,当你面对一个对你充满恶意的人时,如果你还满怀真诚、坦率、信任和同情,它决不说明你的大度和宽容,只能证明你的愚笨。

    7.沟通是什么?沟通就是交往双方真实思想的交流。无论是增进友谊还是化解敌意,沟通都可以发挥相互了解的作用,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筑过程,就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沟通是我们与人交往、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修炼课程。

    第二节有效沟通的行为特点

    我们的性格特质或者性情和我们的行为准则是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性格特质和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只有在与人交往的实际行动中真实地展现我们便于沟通的性情、平等待人的行为方式、恰当的沟通技巧,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我们修炼沟通的能力时,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应该采取的正确行为,认识有效沟通的行为特点。

    一、真实的感情交流

    塞拉·弗兰克是丹麦哥本哈根一个老人之家的负责人。她40多岁。为人直率,爱开玩笑,笑声响亮而富有感染力。但在公共机构中工作,意味着不得不面对某些限制,不太多的经费、大量的官样文章、很小的灵活性等等。尽管如此,塞拉还是创造了可能是全丹麦运行最好的老人之家。

    她的员工热爱工作,她的客户(老人)因为在这里能有快乐的服务员和好心境而喜欢住在这里。在这里,每周不但有着丰富的食品、美酒,周末还会有现场钢琴弹奏的假日餐和餐后的白兰地。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令人轻松愉快的氛围。

    塞拉·弗兰克当这个老人之家负责人的第一个圣诞节,她的丈夫建议她给员工送圣诞礼物。这在公共机构里,是很难见到的事。况且,老人之家也并没有这方面的预算。但塞拉毫不犹豫地去当地超级市场,用自己的钱给每一位员工买了一瓶便宜的红葡萄酒。她还给每一位员工都写了一封短信,说她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这是一个很小的举动,但是仅仅因为这个,有几个员工高兴得哭了。在员工那里,那瓶便宜的红葡萄酒也许不怎么样,但那张亲自手写的贺卡却让人感觉到了塞拉的一片真情。

    而想要赢得友情的唯一办法,就是需要你先去喜欢别人。当然,这种喜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仅仅是你想讨别人的喜欢才这么做。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喜欢别人的时候,并不想着是否会有相应的回报,往往你会惊异地发现别人也会喜欢你,觉得你可亲可爱。反之,如果是矫揉造作,佯装可爱去讨好别人,他们在看穿你的用心之后反而会讨厌你。

    怎样做才能喜欢上别人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经常与别人一起相处,观察他们,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关心他们所做的事情,去和他们谈天说地,一起游玩,与他们融为一体,相互之间自然会产生由衷的亲近之情。其实友善待人的性情是一种很容易培养的习惯,并且很容易延伸出我们对人的喜爱。只要你能体会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关心别人,对别人的事情、情感表示关切,就会发自内心地对周围的人越来越感兴趣。慢慢地,友爱就会成为你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但如果你不能真正地读懂别人,无论你如何假装,也还是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你也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在喜欢别人的行动里,你应该从始至终贯彻真诚、坦率、信任以及宽容、同情、支持等行为原则。

    因此,生活和工作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出于真实的情感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们,不要去计较回报。要知道,上天是公平的,大家都知道天道酬勤,其实天道也酬善。这个善是怎么酬的呢?在人际关系中,除了金钱、权势等驾驭因素外,平等的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别人的拥护,首先要得到他们的真心和他们的真情。有了他人真心、真情的拥护,才会拥有他们的热情支持和齐心协力的帮助,才会成就你的事业。人和人之间发自真心地彼此关爱,是合作得好的真正基础。因为当别人对你充满感情时,无论什么事,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做,真诚的情感交流是合作的最坚固的基础。

    要想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就必须做到:

    1.学会换位思考

    首先,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即便是被他人误解时,也不要为自己做过多争辩,更不能耍性子闹情绪,而是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消除他人对自己的误解。其次,要有大局意识。在自己认为他人的批评不对的时候,或许他人有他自己的考虑。多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主动诚恳地接受批评。再者,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与人发生矛盾时,不要总在别人的身上找原因,也要从自己身上查找问题。同时,还要善于同他人开诚布公地进行思想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人心。

    2.不要故意显示自己

    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所有行为的目的在于故意显示自己,这说明你的见识还和五六岁的小孩一样。我们经常会看到五六岁的小孩当着别人耍小把戏或是“演讲”,以此来博得别人的称赞。这种表现自己的办法,对一个孩子来讲是聪明的,但对成年人来讲则未免有些幼稚了。如果你在谈话时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一味炫耀你的知多识广,就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如果你谈论的都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就容易多了。

    3.真心尊重他人

    真正懂得人际交往真谛的人,总会想方设法避免给自己树立仇敌,或尽量少犯错误去让同事、员工、朋友怀恨在心。自己也不要记恨别人或因为某件事想对人进行报复。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后,不要去记恨他,你可以去把事情和他说清楚或设法以后不再见他。即使一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很明显地做错了,作为一个聪明人,也不会做“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而是适当地给他台阶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如果你过分地损伤了别人的面子,那么他迟早会找机会报复你的。只有那些没有经验的掌权者,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严格“执法”,而不注意这种严格的处分对于被处分者产生什么样的恶劣影响和不可把握的后果。

    如果你能喜欢别人,别人从你的行动中感到了愉快,那就说明你养成了受人喜欢的特性。人无论地位的高低贵贱,都会乐意受到别人的喜欢,众人愿意见到的和所喜欢的不是地位、出身和成就,而是人的本身,当然,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够喜欢别人。

    因此,如果你希望养成令人喜欢的性情,就不要以自己的学识、成就、财富、地位、能力或其他的一己之长让人仰视。让人仰视也许会得到少数几个人的崇拜,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的,因为扭着脖子仰着头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一座伟大的雕像或许会让人赞叹不已,但是绝不会点燃观看者心中与之亲近的热情。一个人受欢迎的特性并不是那种远离于人只可让人感叹的东西,而是那些可以与人共享的东西。

    总之,无论你怎样去喜欢别人,或让别人喜欢你,都应该是一种感情的沟通和交流,这其中,真情最为重要。

    修炼:

    1.多花点时间来获取周围人们的好感。如果你的同伴对你有好感,在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挺身而出。

    2.使自己变得受人喜欢的秘诀,就在于你喜欢别人的能力有多强。

    3.你要喜欢别人,就应该多仔细去研究、观察他们,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希望、惧怕等都要了如指掌,而且表现出很重视的样子。

    4.如何让他人知道我们对他很感兴趣?你可以先从记住他的名字开始。人们对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世上很多人拼着性命也要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记住他人的名字并能准确地叫出来,这对他人来说是所有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5.对别人的喜欢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要真心地希望自己成为伙伴或同事的一个好友,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一个可以倾吐苦恼和共享欢乐的朋友。

    二、敞开心扉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是不是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决定着其与人交往的难易程度和沟通的有效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把一个人与人交往的难易程度和相互沟通的程度称为人际关系的开放性。

    生活中我们谁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果对方带着微笑对我们谈话,我们的情绪就会很平静,尽管因为还不了解对方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戒心,但对方友好的态度能够或多或少地消除我们的戒心。相反,如果对方是一个沉默寡言、冷漠的人,我们则常常会感到心慌,不知所措。

    理所当然,我们会认为前者易于相处,后者不易相处。

    尽管仅从表面上来说,这种观点我们不能说它错误。然而它并不是一个人真正好处或难处的判断标准,更不是我们选择朋友的标准。因为这种认识仅仅限于一面之交的交往,如果通过交往的不断深入,原本友好热情的朋友有可能变得冷漠寡言,甚至在什么地方存在隔膜;原本冷漠的人也可能变得无话不谈,甚至成为知心朋友,这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相处的难易程度,而是能否向对方敞开心扉。

    在闲聊时,如果交谈的一方言及个人私事和个人想法,另一方往往也会将个人隐私告诉对方。或者说,后者存在压力,觉得“既然前者把他的隐私已经告诉了我,我也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透露给对方”。这样,双方就都有可能敞开心扉,做没有隔膜的交流。不过,也有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向别人吐露心声,对方真诚地向他敞开心扉,甚至连隐私也透露给他,而他却话锋一转,极力回避个人话题。如果对方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就很难与他拉近距离,尽管他是一个始终面带微笑和友善的人。

    因此,人际关系的开放性有两种:一种是“社交性”,即一个人待人是否热情,这在初次见面时就能看出来;另一种是“自我展示性”,即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露给别人。

    有些人社交能力极强,谈吐幽默,时事、体育、小道消息无所不知,在社交场合能够成为核心人物,不过一遇触及隐私的话题他就会敷衍过去,没有人能了解他的内心。相反,有些人不善言辞,平时沉默寡言,似乎不易相处。可他能够向对方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可以说,前者的“社交性”强,但“自我展示性”较弱;后者的“社交性”弱,但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性”。

    无论“社交性”或是“自我展示性”的强弱,都不涉及对一个人的道德或品行评价,但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却不能不对一个人的“社交性”或“自我展示性”所有认识和判断,进而把握住与此相关的其他特点,这样才能把握与不同的人交往的尺度。虽然我们不会抹煞自己真诚和坦率的性情,但我们也应该要求交往中的真诚和坦率的对等;虽然我们会竭力避免伤害别人,但我们也应该避免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可是,无论怎样,有效的沟通,还是要求我们能够敞开心扉,因为不能敞开心扉我们就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为人,也不可能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

    修炼:

    1.无论对方是否能够向你敞开心扉,都要坚信真诚的沟通和真情的交流是我们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

    2.如果你的自我展示性很强,自然希望对方有着较强的自我展示性,但不能要求别人将自己的隐私对你吐露无余,就像你自己不可能对别人全部讲出自己的隐私一样,大家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要知道,有效的沟通只是要求我们准确地认识交流双方的真实想法,而并不是要介入对方的生活。

    3.如果你的社交性较强,你自然会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天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自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交性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赢得别人的好感有着过强的自信,而容易忽略与人更加深入的交往。要记住,好感并不能等同于信任和友谊。

    4.如果你的社交性和自我展示性都很强,可能并不利于你的有效沟通和建立友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都希望在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为人后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人们大多会认为那些社交性和自我展示性都强的人过于浅薄或缺乏真诚。如果你正处在此种情形中,你应该对自己的性情有所修正。

    5.如果你的社交性和自我展示性都较弱,并影响了你与别人的交往,那很可能是你的自信出现了问题。过当和缺乏自信都会导致与人交往的困难。

    6.如何把握社交性和自我展示性的平衡?社交性和自我展示性都有着源于先天性情的成分,改变或培育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可供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交流要求对等,当别人向我们展现出真情和信任时,我们也应该报以真情和信任。

    三、信任与合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完成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种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即使是那些表面看来与他人毫不相干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在借助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现代社会中的工作、事业更是需要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因此,凡事以合作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

    合作要求双方的相互信任,信任才能使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有效和增进合作的基础。那么,信任是什么?信任不是屈服,是合作各方的相互忠诚。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首先伸出橄榄枝的必然是更有信心的一方,这种信任才能体现信任的本质。也就是说,当你给对方以充分的信任时,实际上也是向对方允诺了自己的忠心,因为,希望获得他人的忠心,首先需要付出自己的忠心,这是建立有效沟通和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

    信任要求双方的相互忠诚。在工作中,我们之所以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在替别人做而不是给自己做。如果我们仅是为自己工作,那么别人有什么必要关注你?你又有什么资格获得别人的重视与帮助呢?也许你在团体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这要求你对上司、同事忠诚。但当有一天你的地位渐高、责任渐重时,便会理解这种忠诚是你最可贵的一种品性。具备了这种品性,会使你与员工、同事、合作方的沟通有效而快捷,很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建立一个高效健全的组织。但如果你做事缺乏忠诚合作的态度,不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平常的沟通和信任也会出现障碍。

    事实上,在人生奋斗的过程里,我们成就的事业绝对不是个人的事业,而是众人的事业。也只有在别人把我们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时,我们才能有所成就,只是我们要争取做这份事业的主角罢了。美国著名发明家、实业家威斯汀豪斯曾说过:“任何组织,忠诚最重要的是要从上面做起,如果希望下属忠诚,就必须先对他们忠诚。”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要想获得有效的沟通,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忠心,自己首先要对别人信任和忠诚。这样的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才可能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

    修炼:

    1.不要独断专行,与人合作是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

    2.工作中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公司的事情,然后再考虑自己事情,这是一种与公司合作的态度,也是与公司全体同事合作的态度。如果在公司里总是想着如何给自己赚取更大的利益,而不去考虑公司或同事的利益,那最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自己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前途。

    3.家庭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基本的合作关系,检讨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是否和谐,如果有不和谐的现象,分析具体原因并切实改正。无论怎样,与家人的友爱相处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它说明着我们与他人合作的基本态度。

    4.如果你很难与他人合作,写出你信任对方的条件都有什么?分析哪些要求是基本的合理要求,哪些要求过高了?

    5.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有和你真心相待或心存默契的朋友吗?如果没有,那你应该检查的东西就很多,性情、能力、情感和品性可能都需要你有着正面的积极努力。

    四、理性与快乐

    喜怒哀乐是常人都有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的变化并非都能由我们的理性控制得住,由于外界的刺激激发出我们的愉悦或悲伤是人的自然情感反应。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不论场合地任凭自己感情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因为我们毕竟是有理性的。这种理性要求我们的情感流露和情绪表达应该是适时、适地、适人的,毫无理性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必是不受欢迎的人,更谈不上去建构和谐的或合作性的人际关系。更何况,我们修炼的快乐也是一种情绪,而这种修炼就是我们用理性去追求情绪倾向的过程,这就更说明了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人自身的情绪本无正面或负面之分,它不过是因物而感的自然反应。但如果把情绪放入人际关系中去考量,或根据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产生的作用来衡量的话,那么有些情绪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喜悦、高兴、快乐等;有些情绪则会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如哀戚、怨恨、愁苦等。因此,我们在论述人际关系时可以将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称为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反之,可以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情绪我们可以称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

    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是我们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本能的心理功能,这不必我们去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注意控制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并学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消弥在未显露之前,把对不良情绪的控制过程转化为修炼快乐的过程。

    不能总是口出怨言是与人交流的基本情绪原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古人对不同的人常有情绪的基本判断。也许这种分类和判断并不十分准确,但它说明了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小人”常常表露出哀戚、怨恨、愁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人或是认为自己所做的多,所得的少而心生抱怨;或是自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陷入不公平的环境而怨天尤人。在人际交往中,这些人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人,古人干脆将其归之为“小人”,所谓“小人”其实也就是心无公众,只谋私益,常怀消极情绪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碰到喜欢怨天尤人的人,起初他们的某些抱怨可能还可以博得我们的同情,但久而久之,对他们这种没完没了的抱怨就会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甚至是心生厌恶。这说明哀戚、怨恨、愁苦的情绪是不受大家欢迎的情绪。如果总是将这种情绪带入人际交往中,那么你就会发现,人生的路将越走越窄。

    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除非这个人有“受虐癖”;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忧郁的人在一起,除非这个人也是一个弱者而同病相怜;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哀戚的人在一起,因为好心情要由自己做主。其实一个人表露的主要是欢乐情绪还是愁苦情绪,很多时候与境遇并无多大关联。因为欢乐树和烦恼树都是自己栽下的,你的心种下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乐观的人总是能够从容地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与苦难,因为挫折、苦难和不幸原本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就像轻松、快乐、幸福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一样。

    生活的真相是,任何人可能都得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但习以为常后,工作也会变得有些乏味。正如任何人都要宽容不断重复的家庭生活一样,即使一见钟情的人结婚,生活一旦进入日常化,爱情也会落入平淡,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唯一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的态度,即使你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你可以选择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即使你无法选择现在的爱人和孩子,但你可以选择自己对爱人和孩子的态度。

    每一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一间抱怨的监狱。而关在抱怨监狱里的人只会抱怨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一味地否定世界上的一切,用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世界,对社会和人充满不满,最后把自己推向绝望。时光不会倒流,过去的错误或失意也不能挽回,与其让自己陷入怨恨的泥淖中不可自拔,倒不如冷静下来换一种乐观的思考方式,尽可能地推动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没有人能够预知生活中即将发生什么,我们只能做这样一种准备,那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全力以赴,不怨天尤人,快乐地面对一切,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自己,感染自己周围的人,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多真情相待的朋友和同事。

    你对世界微笑,世界也会对你微笑;而你哭,只会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孤独哀泣。你的哭泣本身就应该是孤独的,因为哭泣是一种自私、幼稚的行为,就是你在为你自己忧愁。别人是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跟着你感到痛苦的,他们会远离你。如果你能对你的不幸欢笑,人们便会愿意帮助你战胜不幸和厄运。

    修炼:

    1.情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的表露和宣泄是有对象的,学会适时、适人、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2.观察生活中人们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不同反应,相信我们可以找出因消极情绪失掉朋友和因积极情绪赢得朋友的实例。

    3.回忆过去的事例,分析不当的情绪发泄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损失?

    4.发掘挫折、困难后面可能给你带来的经验教训和能力的改进,想象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以取代目前的愁苦情绪。

    5.即便自己处在一时的困难中,和朋友的交往也应该面带笑容。

    6.培养现实的观念,对生活和工作不要抱有完美的理想主义的过高要求。

    五、冷静与理智

    愤怒的情绪也会在我们身上随时产生。即使一个再温和的人,也会因为无理、不公平、被欺辱和内心的焦虑、不安、伤痛等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然而人际关系中,很少有人会关注你愤怒的原因,人们往往只会盯住你愤怒的本身,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不够冷静的人,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是一个难以打交道的人,是一个不好合作的人。

    愤怒会带来如此多的使我们孤立的帽子,可见愤怒情绪对人际关系的损害之大,愤怒情绪是我们在构筑和谐人际关系时必须控制的情绪。

    学会用理智控制冲动的产生是我们必须的一个修炼课程。其实就人的交往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发怒就是向别人承认自己是错的。如果你能够控制住自己想发怒的情绪,这样多少能证明些自己的正确,对方也很难找到你的破绽,同时,你会凭借自己的冷静的行为使对方也冷静下来。或许,对方的意图就是要激怒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你承认自己的错误,让你为此后悔。而且,如果对方毫不在乎你的愤怒,那么,你对他发怒,实际上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什么比冷静更能挫败一个愤怒的对手的了。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发怒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这种愤怒的爆发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确认它将损害到你的利益,那么最好努力控制、约束一下自己。尽管这种约束有些困难,但还是要学会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你也不能由于别人发怒,而非要表现出怒不可遏的样子。面对别人的发怒,正是需要你心平气和的时候。这样不但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损害你的公众形象和人际关系,反而会帮助你在辩论、争执中占到上峰。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因长久的压力积累而产生容易发怒的冲动。此时,要让自己放松和冷静下来,这有助于我们找出这些急躁产生的原因,并可以想出办法消除或者对它进行补救。消除已经产生的急躁情绪,也许不会那么简单和快速,但对自己要有耐心,要知道享受人生也是需要练习的,何况,人生本来是追求快乐的,愤怒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一个冷静的人并非永远不会发怒,只是他们知道愤怒的情绪应该在什么时候发泄,用什么方式发泄。的确,我们很容易因为愤怒而误入对自己不利的境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发怒。因为发怒容易被错用,所以才要慎用。实际上,任何炽烈的情绪中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愤怒中所包含的力量也是并非毫无价值。愤怒可以催促人的快速行动,可以激发斗志,愤怒可以成为一种前进的原动力。关键是当你发怒的时候,你要做到愤怒是有目的的,这是我们把握愤怒情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看似失去理智的愤怒,实际上是在理智的控制下发泄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说明了你已经学会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相信和谐的人际关系离你也不会太远了。

    修炼:

    1.如果有事情让我们感到愤怒而又一时不知如何应付,或者贸然行动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后果,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直到想出正确对付问题的办法后才可采取行动。

    2.冲动时要保持冷静,并非要我们永远抑制自己。在暂时制止住愤怒后,我们应当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宣泄它。应该学会某种宣泄情绪的方法,既适合自己,又恰如其分。

    3.如果你发现因为一些日常的琐事而容易焦躁的话,那说明你该放松放松了,最好去休息和放松一下,或者出去旅游一段时间,或者抽空到环境幽雅的地方散散步,或者去运动一下,哪怕去看场电影。

    4.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做点好玩的事。不要整天忙得让自己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那样你会过上“苦海无边”的日子。

    5.学会用轻松、简单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要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太重,人生真正的得失在于内心是否能够平静而愉快。

    6.如果你能以幽默的心态来看待那些令人冲动和烦恼的人和事,那么你就不会因愤怒而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六、善用幽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需要我们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行,真诚、善良、坦率等等,都是我们确立合作关系时必不可少的品行。但最易使我们与人沟通的莫过于幽默,因为幽默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幽默能够体现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心态。

    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就可以笑看人生。有些人由于成长经历的原因,会以过于严肃甚至悲哀的态度看待自己和人生,常常是愁容满面,忧心忡忡。更有甚者,有些人总是觉得生活中别人比自己得到的要多得多,心生不平和嫉妒,患得患失毫无情趣。在他们身上,是毫无幽默感可言的。反之,如果我们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待,既不自大,也不自卑,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比较放松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适当地对我们的不当行为自嘲,就会轻松地化解我们与他人的紧张关系,为自己赢得许多朋友。因为会自嘲的人必定是大度的人。

    幽默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媒介。幽默是我们广交朋友的好工具,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避免人际关系中许多具有破坏性的决裂和危机。当事情很紧张,很严肃的时候,如果你能从这种白热化的僵局中发现其中的幽默成分,便能使自己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清并处理当前的事务,可以让自己镇定自若,超然物外,避免难堪与尴尬。正如一位著名的美国大学教授所说的:“幽默可以缓解一个人的紧张的神经,调和他的脾气,有助消化,增加友谊和延年益寿。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适当进行一些有关幽默的训练。”

    幽默可以使人情绪放松,可以让人从激动回归到冷静与理智。幽默可以引发人发自内心的笑声,人在笑着的时候是不会有打架的冲动的。你在使对方发笑的同时,也就是使他的愤怒化解为心平气和。

    一个有幽默习惯的人,会比那些只知道呻吟诉苦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情。这是因为笑进入别人的内心很容易,但哭就很难了。你的哭声或许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是你若长时间向别人诉苦,那不久别人就会对你心生厌烦。如果你一直保持微笑,别人反而会更加喜欢你。

    擅长幽默的人,从令人窘迫的情形中脱身也要比一般人容易的多。因为幽默总是令人愉快的,令人发出笑声的,这种笑声可以让你的无能或失误很容易得到谅解,也可以使你在与他人的辩论中比较轻松地获得胜利。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幽默也是有忌讳的,幽默不当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很大的麻烦。判断幽默是否得当的依据是,你能适时地看出关于你自己的笑话吗?如果能够,那表明你的心态是平和的,你的幽默是与大家共享的。相反,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笑话,那表明你只会利用幽默去牺牲别人从而抬高你自己。也就是说,你轻视别人,而把自己看得太重。这样,幽默不但不能激发别人的笑声,反而让别人觉得你在讥笑他,其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让对方恼羞成怒和对你产生怨恨。不要把幽默当成显示自己聪明的亮点,去和别人的愚笨作对比,如果你把幽默当成标榜自己牺牲别人自尊的工具时,那么,你的幽默则只会给你制造敌人。

    修炼:

    1.如果你不是能即兴幽默的人,那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幽默的训练。你可以注意幽默素材的积累,翻阅大量的漫画和笑话,从中体会幽默的感觉,并试着讲给你身边的人听,这样你至少可以运用看来的笑话。久而久之,你自己便也可以创造幽默了。

    2.多体会一下别人的幽默感,然后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幽默感。

    3.无论面对的是一帮好朋友还是一群陌生的听众,适当地谈论关于自己的笑话是让你赢得别人同情的最好办法。

    4.幽默是缓解紧张,消除畏惧,平息愤怒的最好工具。但在发挥自己的幽默时,要像人们总喜欢谈论别人的笑话一样,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拿自己开玩笑,要善于自嘲。

    七、快乐提示

    1.凡是那些说喜欢别人却得不到别人喜欢的人,一定是因为别人看出了他“喜欢”的交易性质,一旦别人看出你情感背后的交易动机,把它看作是“情感投资”时,那这种“投资”的回报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2.如果你的同事、伙伴、朋友或下属犯错了,你当然可以严厉、刻薄地对待他们,这无可厚非。你也可以尝试着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犯错的人采取更合乎人情的处理方法,这可能会使他们更加忠诚,工作效率更高。

    3.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面对不同的人,如伴侣、家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时通常会有不同的形象展示。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看法是不相同的,而根据某一具体行为轻易地对他人进行整体性的评判也往往是错误的。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多是某人的某一方面。

    4.现实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兴趣、价值观、荣誉感、兴趣品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些不应该构成交往的障碍。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客观地评价别人,即根据某人的具体品行进行选择,而不是以完美的理想主义或与自己的相似性为标准。

    5.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会死心塌地为你工作,甚至比你自己还热心、还努力。得到朋友的喜欢和衷心帮助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6.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受他人的庇护如同受人的侮辱一样让人难受。也不要自恃过高,或许少数人喜欢抬起头来看你,但大多数人是不喜欢仰目而视的,而大多数人对你永远是最重要的。

    7.现实生活中,“处熟不处生”的人比“处生不处熟”的人要更可信,无论是对你的上级,还是你的下属、同事、朋友、客户,不要被他们的能言善讲所迷惑,最值得信赖的是那些和你熟悉之后能够对你敞开心扉的人,而不是那些赢得你的好感只是为达到他们个人的目的“公关先生”。

    8.有些人并不一定是不爱说话,也不是很难相处的人,他们很可能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幽默,容易与人打成一片,但对私人的事情却是绝口不提。这种人你很难与他成为朋友。

    9.忠心是相互信任,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忠心,你首先应该对别人忠心。

    10.合作应该带来双赢的结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合作的真正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离开真实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想象的。

    11.只替你自己工作,你便是单干;替别人工作,则会有众多的人给你帮助。先为公司后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合作。这会比你总是先为自己考虑所得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12.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喜爱是还是仇恨,都有可能带来你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应该学会将所有的情感力量都转向正面的、积极的方向,这样才有可能构建与他人合作的坚实基础,才能打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13.愤怒的情绪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学会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力量需要你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还需要你长期地训练。

    14.要把幽默感培养成个人的性格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样不但能除去你的过度自负,驱散你心中的烦忧,甚至还可以让你延年益寿。

    15.讽刺是一种危险的工具。讽刺或许能够使你得胜,但绝不能增强友谊。

    16.培养自己幽默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平等待人的态度,每个人都会有失误,每个人都会有无知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愚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笑话,包括我们自己。能在自己的无知与失误中,发掘出轻松和趣味,并敢于讲出来引发别人的笑声,这是真正幽默的开始。

    第三节沟通的修炼

    沟通是个简单的词,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各种表达方式。

    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比寻常的积极意义,它不但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化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冲突。并且,一个人的沟通方式和水平,还展示着一个人的公众形象。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如友好、善意、上进、好斗、傲慢、懦弱和喜欢、抱怨别人等等,这些方式无一不在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为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公众喜爱和受欢迎的人物(老板、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同事、朋友、爱人等),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沟通水平。

    一、提高你的沟通水平

    沟通是人们相互交流、相互了解,试图消除隔阂,构建友好关系的有效行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沟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也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它不仅仅限于语言的表达,形体语言也是重要的沟通方式。

    怎样才能够搭建起沟通之桥呢?通常情况下,有效的沟通依赖于能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并在听取对方讲话时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随时面临着以下情况:

    1.需要向对方表达你已经听懂了这个信息;

    2.你必须弄清楚某个问题的细微之处;

    3.你需要领会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

    4.你必须对某个含混信息有清晰准确的了解;

    5.需要验证自己对一个模糊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

    6.需要弄清楚非常委婉的说法后面的真实意图;

    7.需要判断他人所说的内容与其语气、表情、身体语言间的正确关系;

    8.需要对对方的观点、主张做出合理答复或表明态度。

    因此,听别人讲话时,通过积极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鉴别和确定问题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当然,在对方讲话时积极思考并不意味着始终保持沉默,你还要经常地和对方进行交流,以便你更好地阐明和理解问题,这个过程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思、爱好、心愿、期望、立场、态度以及行为等等。运用该方法时,其基本的做法就是搜集事实,然后再运用这些信息推断对方及其信息的大体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交流中不要使用自己的猜测能力预先推断对方信息的意思,尽管很多聪明人喜欢或习惯这样做,但大多数人不会喜欢在交流中被对方的主观臆测妄下判断。同时,在交流中也应尽量避免使用怀疑的语气、消极的形体语言和轻视的表情,它会很快地破坏双方的交谈。

    当你被别人理解时,你就可能拥有最有效的沟通。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多数人会把积极听讲,努力思考的人当作最好的沟通者和愿意交谈的人,即使他们说的很少。

    总之,沟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水平,构建起通向和谐的人际关系桥梁。

    修炼:

    1.集中精力听对方讲话。在彻底理解问题之前,不要把你的个人想法渗入到主题当中(大多数人会跳过这些,所以它是必须修炼的内容)。

    2.避免过早地介绍你所知道的信息,努力把你的信息自然地融入谈话中。

    3.观察对方的眼睛,而不仅仅是对方的脸。要有眼光的接触,但不要凝视对方。

    4.保持一个舒适的谈话距离。

    5.在评价对方表达意思的准确性时,避免使用对方的语言。

    6.运用在谈话中所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有具体答案的问题。

    7.谈论重要问题时,可以请对方进行释义。即你清楚了对方的意思,需要确认,同时也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了他的意思。可用一些诸如“刚才听你说道……”或“这是你的意思吗?”之类的话,然后对方会重复自己的话。这种释义可以让听者确信自己所听到的东西,也能让说话者感到对方是在听自己讲话,同时它能让说话者听到即时反馈,以便其发现问题或消除误解。

    8.听别人讲话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你应时刻检查:

    ①我是否在注意集中地听讲?

    ②是否把已知的信息和谈话内容相联系,以便做出判断?

    ③是否理解了对方意见?

    ④对方如何看待我的行为?

    9.了解一些形体语言的基本可能含义,如睁大眼睛表示出兴趣;眯起眼睛可能表示生气;吞咽、苦笑或舔舌头说明对方正处于思考状态;轻蔑的笑,嘴唇是闭着的,并向一边撇着;忧虑的笑,则是嘴唇的肌肉水平朝向耳朵。当然,形形色色的形体语言,如点头、耸肩、瞪眼、扳弄手指等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谈话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这需要我们准确地理解,有兴趣的话,你不妨找本形体语言的通俗读物来看看。

    10.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身体语言,你是否在目不转睛地看对方?你的身体是否正面向着对方倾斜?你是否向对方展示出一种开放的姿态?这三种形体语言表示你对谈话的兴趣和态度。

    二、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和优缺点,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每个人都会逐渐发现对方的缺点和与自身特质不相容的地方,相互的感觉也会产生变化。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将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下十种行为方式应是我们应当尽力避免的。

    1.任性而为

    为未能顺遂自己意愿的事情乱发脾气,随意抱怨,直到确信你的同事、朋友已经为得罪你深感懊悔为止。当遇到反驳时,你会赌气说些诸如“好了。你对了,我认输。”之类的气话,通过这些气话,你表达了你的不满情绪,你的同事因为没有接受你的观点而受到抱怨,然后你仍会就此事不断纠缠,甚至会说出一些令对方十分难堪的话来,使对方因违背了你的意愿而饱受折磨,直到对方屈服为止。你的任性和发脾气,使你在双方关系中似乎永远占据主导地位。

    夫妻关系中,往往是女性喜欢使用这种策略,让丈夫屈从于她。而在朋友关系中,使用此种策略的人却是不分男女的。

    2.含混其词

    模糊的、不具体的要求往往会使对方感到无所适从,因为要满足别人模糊和不确定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外部条件经常发生变化的时候,对方很快就会发现他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比如,当你说“我想让你使我高兴点”时,对方就很难掌握分寸和理解你的真正动机。男女关系中爱撒娇的女人经常这样做,而在一般人际关系中,习惯于此的人往往是向对方提出过分要求和表达不满的信号。

    3.言过其实

    有些人经常喜欢用一些程度副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例如:“你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的努力。”“你简直就是个笨蛋!”这种抱怨性言词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很容易激怒对方。争论的结果是往往会让人觉得你不可理喻。

    4.趁人之危

    一个人内疚时,会感到脆弱并很容易顺从别人,因此,你会抓住每一次类似的机会,去说一些诸如“你老是说话不算数,我怎么能再相信你”之类的话,使对方软弱地顺从你的无理要求。你还可以扮演受委屈的角色,说“我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太不领情了。”也会增加对方的内疚。

    5.落井下石

    利用对方的短处或影响对方决策的关键因素刺激对方。比如利用对方没有做到答应你的事情而批评他的缺点或弱点;因对方身体上的缺陷而嘲笑对方;公开谴责对方的爱好和习惯,称其品位低下;诽谤或攻击对方最亲近的人等等,以使对方向你臣服。

    6.恐吓威胁

    运用双方的情感、友谊或合作关系来恐吓对方。例如:威胁对方说,如果不能按你的意愿做某些事情,你将会撤出合作、绝交、离家出走、和对方离婚、当众诉苦或到老板那儿告状等等要挟性语言。这种策略往往会带来争吵。

    7.操纵他人

    利用施压、哭诉和胁迫等手段迫使他们感到你的不满,并最终服从你的意志,然后去指挥操纵他人的行为。当然,你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告诉别人,你是他们最忠实的朋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你的要求。实际上你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但你不会承认。

    8.祈求关爱

    向上级或比自己强势的朋友表白自己的忠实,表达自己的努力,企求对方永远的关注,希望得到对方的重视。一旦遇到冷遇时,你就会感到十分失落而口出怨言。如果在人际关系中长期以往,那无疑你们的交往将会变成是令双方厌恶的交往。

    9.高高在上

    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是希望对方听从你的指示,强迫对方按照你的期望和方式照办,时时事事充当“老板”角色,并不断证明自己这样做的正确性。当对方有缺点时就没完没了地批评对方。

    10.充当裁判

    认为自己是完美、永远正确的,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你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你永远有评论裁判一切的资格,因为你是完美的、正确的、最聪明的。当出现问题时你总是信心百倍地责备他人,你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他人的学识、品德、能力、成就做出评判。这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最终你将变成孤家寡人。

    以上列举了十种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当做法,当然,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当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都可以从这十种做法中找到它的影子。谨记杜绝这十种做法,时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自己正在断绝自己的人脉。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十种做法当作在人际交往中永远占上风的技巧。生活中,我们有些人太爱使用计谋,如果把这十种方法当作“交往十计”你也许是“胜者”、“掌控者”。但是,这种方法的每次使用,都是在你的人际关系中播下一粒“魔种”,随着时间的阳光雨露,它必将在你的人际关系中结出“惩罚”的报应之果。

    修炼:

    1.要记住,交往是平等的。培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和习惯。

    2.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委婉只是一种在交流中避免直接冲突的谈话技巧,但如果你总是在委婉之后陷别人于不利的境地,那你已经失去了真诚和平等,最终你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3.任何情况下,陈述都应该客观真实。争论中不要采取夸大事实的语言来使对方难堪,那样别人会认为你是胡搅蛮缠的人。

    4.检查别人在听信你的意见时是心悦诚服还是屈从?

    5.即使双方的冲突已经很激烈,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要给今后的解决冲突留有余地。

    6.把合情合理和以理服人当作人际交往中的应有理念,不要因为自己有可以制约别人的力量和能力就蛮不讲理。

    7.学会谦让、宽容、谦逊和尊重、维护彼此的感情,不要把友情或友谊当成胁迫对方的杀手锏。

    8.培养自己平和的性情。不要把得失和荣誉看得比友谊还重要,真正能使我们获得成功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深广的人脉积累。

    9.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自己多有经验,听取别人的意见总会让你拥有更可靠的合作关系。

    10.一般情况下,(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命干部时除外)不要对他人进行综合性的整体判断,就事论事地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才有可能是合理的。因为自我评价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

    三、不抱怨的法则

    永不抱怨,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恒定不变的法则。

    抱怨意着责备,是对他人过失的指责,并把这种过失行为的改正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

    抱怨也有着它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间接手段。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抱怨并不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它的积极意义。

    抱怨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我们有可能是一位抱怨者,也可能是被抱怨者,还有可能生活在抱怨者的圈子里,一天到晚身边充满了令人厌烦的抱怨的声音。无论我们处在哪一种情形中,我们都应当对抱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尽量将抱怨消灭在不良后果产生之前。下面的方法也许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考虑一下抱怨的必要性。

    2.弄清楚自己抱怨的目的。

    3.确定自己的语气和态度是否传达了这个抱怨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预想一下对方的反应。

    4.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分析,并权衡其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5.找出他人抱怨的根源,然后处理主要问题。

    6.独立处理每一个抱怨。

    7.阐明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8.在评论对方的抱怨前,表明自己对其态度的感觉。

    9.避免抱怨对方。

    过分的抱怨必然会导致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疏远,人们也许根本不愿听你的抱怨。于是你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排斥,或许还会产生一种自我疏远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抱怨者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沼泽而难以自拔。

    无疑,抱怨者通常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进行抱怨,把一切归结于过去受到的伤害或他们认为不可能改变的原因,并把抱怨的习惯衍化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彻底结束抱怨,并切实采取行动,他们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我们对抱怨的原因分析,还是我们针对抱怨可以采取的修炼行动都在告诉我们:不抱怨,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恒久不变的法则。

    修炼:

    1.当听到某人抱怨他人时,比如听到某人抱怨小李时,你可以问:“如果小李在这里,你还会以这种方式讲这件事吗?你有有效的证据吗?”或是:“如果是这样,问题真的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这种形式的提问不仅能够澄清对方抱怨的事情,同时也会使对方了解到抱怨是需要合理依据的。

    2.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想让你做什么事情,你可以问:“你想让我帮你做什么?”无论对方发出的责备是出于发泄不满,还是想得到你的认可,问这个问题都能够使你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

    3.一般情况下,主动向抱怨者提出直接解决问题的建议是不明智的。通常情况下,抱怨者会把自己当作受害者,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自我发展和自我改善上,而是放在发牢骚上,即使合理的建议也不会理会。他们可能说:“我已经这样想过了,但还是没有用的。”或是:“是的,但是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问题。”等等,你的建议毫无用处,甚至会引起更为激烈的抱怨。

    4.尽量不要安慰抱怨者,因为安慰他们几乎是无效的。另外,如果你安慰他们,那么你将会被卷入其中。

    5.当听到同样的抱怨时,不要发火。一些朋友经常就同一个问题反复地抱怨,告诉他们你不想谈论这个问题,对他们发火同样是没有用的。

    6.避免抱怨那些工作中告你状的人。一些告状者相信自己做的是好事,他们期望从经济、情感上得到有效保护。由于告状者通常对那些能够为他们提供这种保护的人更有信心,因而,你的抱怨可能会把一些潜在的朋友拒之门外,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告状者降低要求。

    7.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各种抱怨包围而且无法脱身时,你就要问自己:“参与这些事情让我得到了什么?它们是我能够从那些宽容的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那里获得的吗?”

    8.克服偏见。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无论你是男还是女,你都会接触到具有不同价值观、文化背景、性情、兴趣的人,不要因为别人有着和你太多的不同而拒绝和这些人交往。当偏见导致你对他人产生抱怨时,应该找出产生抱怨的思想根源,以便客观、准确地评价他人,不使自己跌入抱怨的陷阱。

    9.培养自己的宽容心、责任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鉴别和消除抱怨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为它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10.客观地对待应该受到抱怨的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度的抱怨。这样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同时也将提高人们改正缺点的积极性。可以想见,这种方法将大大降低那些抱怨行为引发的各种情感、行为冲突发生的概率。

    四、处理冲突的修炼

    从理论上讲,冲突这个词是指两个观念不相同的人的思想或行为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文化、政治观点、过去的经历、情感类型和性格、兴趣以及所属社会和个人所处的环境都影响着人们的期望和行为,这种不同反映到人际关系中时,人与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固有的、正常的状态。

    导致冲突暴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相互信任感的缺乏、利益冲突、合作性的对立、工作习惯、言语不同等等。平息冲突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产生冲突的原因,要成功地解决冲突,明确地提出问题、协调解决方案和达成共识是必经的解决步骤。同时,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明确的目的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会解决冲突,有着远远高于冲突解决之上的积极意义。

    我们在解决人际冲突的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可以转化为有效的谈判技能。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掌握这些技能很有必要。从这个角度说,冲突甚至有助于人际关系改善,如果冲突双方能够达成共识或从中学会了如何与对方相处,那么,冲突的积极作用就十分明显了。

    人际关系的冲突会以各种各样方式出现,埋怨、轻视、互不搭理、争吵,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有辱骂和暴力的出现。在人际关系中,一旦出现暴力就意味着双方的情感或憎恨已达极致,冲突中人们甚至忘记冲突的原因,而只想专注于怒火的发泄,解决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

    以下就是将冲突引向极端的人为自己寻找的理由,反思这些借口我们会发现,其中没有一样和事情本身有关。我们说这的确是丧失了理智,也许这将给自己带来追悔莫及的后果。

    1.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火气。

    2.是他(她)导致我这样做的。

    3.我被激怒了。

    4.争论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

    5.我必须发泄怒火。

    6.我喝酒了。

    7.对方揭了我的伤疤。

    8.我的压力太大了。

    9.我仅仅是想吓唬他一下。

    针对上面的理由逐条反思,以帮助我们及时有效地避免冲突的升级,或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提前控制住自己的怒火。

    1.愤怒是如何战胜你的?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你是通过何种方式点燃自己的怒火的?

    2.他是如何导致你出手的?你是怎样理解他的行为的?在这种想法中,你能否发现自己过高地估计了对方的敌意?

    3.每天都会有人被激怒,但为什么别人不会动手打人?你有什么理由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在这个理由中你是否发现了你对别人的意见有过分的地方?

    4.争论的问题真的很重要吗?除了争论还有其他的沟通方法吗?你动手真的仅仅是因为这次争论吗?还是平常已经蓄积了过分的积怨?

    5.是什么导致你产生的怒火?你的怒火真的是由于你的发泄对象导致的吗?在你发泄怒火时,有多少不快情绪的积累?都是为什么?

    6.如果酒后总是情绪激动无法控制自己,那么还是戒掉吧。

    7.你是否真的接受了过去的教训?真正已经改正了过去的错误?别人怎么会至今仍记得你的过错?今天的行为是否有着与过去错误相似的特点?

    8.你的同事是否都承负着相同的压力?面对压力你都做了何种努力?自己是否真的承负不了这些压力了?

    9.让别人觉得你可怕是你想要的公众形象吗?你真的具有令人恐惧的特质吗?你想让别人都屈从于你吗?

    这种分析方法也许很难改掉你性情上的缺陷,但最起码它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和方法,总比前述逃避责任的理由来得积极。逃避责任只会逐渐减少自己的责任心,为自己行为辩护的人则更是积习难改,而敢于承担责任并积极研究和改正错误的人更容易改掉自己的恶习。

    修炼:

    1.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避免威胁对方。当你情绪激动无法控制时,可能会说出一些以后令你后悔的言词,此时,你应该立即停止争吵,保持冷静,以便好好地想一想。

    2.争论中尽量使用第一人称来取代可能带有责备性的第二人称,即用“我”代替“你”。例如说:“我感到很痛心”通常会比说“你让我感到很痛心”要好得多。

    3.平时注意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品性,如谦让、正直和大度。

    4.即使是一种很表面的关心和照顾,通常也会比抱怨、指责更容易建立起积极的交往氛围。

    5.实话实说,例如:“我认为事实是这样的。”“这是大家的一致观点。”等观点明确、事实清楚的表达。

    6.具有亲近关系的人们之间通常会很了解彼此的弱点,并知道如何激怒他们。所以应尽量避免揭发他人的缺陷,“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7.寻找一些能够激发大家同情心的东西。有同情心的人对此不大可能做出过分消极的反应,能够理解别人的人也不大可能做出强硬和消极的事情。

    8.创造合理的结果,使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拥有胜利的姿态。积极寻找能使双方感到“双赢”的解决方法。

    9.做一些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不要计较谁做的更多。

    10.尽量避免人身攻击或指责。

    11.尽可能地运用幽默的方法避免冲突,通常这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积极的效果。

    12.遵守诺言。

    13.注意在消极的事件下发现积极的东西。

    14.坦诚阐明自己的期望和应负的责任。

    15.为澄清问题努力倾听他人的解释,为自己的声明寻求证据,并且把某人的行为和其本人等同起来。

    16.权衡利弊,是继续和别人争吵还是原谅别人的指责。

    17.换位思考,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观点和诉求,如果你在其中能发现合理的、能为你接受的道理,那么冲突的解决就打开了突破口。

    五、应对责备和不要诿过于人

    当我们面临无理而过分的责难时,如果你镇定自若不慌不乱,并和缓地回答问题的话,结果应该比那些吐沫横飞,满脸怒火的回答效果要好得多。用充满责备的口吻反击另一个责备,通常不会有任何正面的效用,而且会使冲突升级。

    我们面临的无理责备可能来自任何人,你的老板、主管、同事、朋友、亲人,一般来讲,敢于过分责备你的人都是对你有一定的制约性的人,假如你不想因此引起无谓的争执而损失亲情和友情甚至你的工作,那么总会有办法来供你选择,由不做出反应到采取一系列可能的行动。如果你想以正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方式来回应责备,又不想引起激烈的冲突导致事情一团糟,那么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你逐步熟练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技巧。

    要知道,在人际关系里,即使考虑得最周到的回答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还是有些基本的方法可寻。

    修炼:

    1.情绪反馈。把你听到过分责难时的心理感觉讲出来,比如:“当你说我脑袋进水了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当然,沮丧只是情绪的一种,你还可以有其他情绪表达。

    2.寻求同情。避免直接冲突,使对方感觉到自己言语的不妥。“如果你是我,有人总是叫你‘白痴’,你会做何反应?”问这个问题时,口气很重要,应该轻松、和缓、自信、友好,否则会被人当成挑衅。

    3.暂时回避。通过回答使正在遭受责备或正在冲突的问题暂放开,重新调整谈话重心,比如“对不起,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搞懂”,“我还拿不定主意,让我再考虑考虑好吗?”要注意,态度诚恳才可能在大家冷静后再探讨问题。

    4.说明观点。直接指出这种过分指责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你这样说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你是一个喜欢强加于人的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5.直接声明:“我无法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或不怎么样,但你的说法使我……”

    以上的练习只是指明了一个大概的方法,其具体的应用应该是针对当时场合、人物关系、事件的性质。对语气、词句、讲话的时机,做些适当的调整。

    上面我们介绍了面对责备可以采取的积极办法,但也有些人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招致的责备或惩罚时,采取消极的态度,把因自身责任造成麻烦的原因归结于他人或客观环境,也就是诿过于人。通过把责任推卸到别处的方式来使自己摆脱责任,这是一种人在面对过错时的消极反应。

    习惯诿过于人的人,通常对自己所感到的压力是无能为力的。同事、老板、朋友等等都可能因你的过错而指责你,面对指责,你无能为力,只好躲避,把形成问题的原因统统归结到他人或客观原因。

    诿过于人的习惯,不但会使我们与别人迅速地疏远,瓦解或损害、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带给人一种面对困难无能为力的痛苦感觉和情绪。

    诿过于人会直接损害人际关系,下面是改掉诿过于人习惯的一些方法。

    修炼:

    1.找出证据来否定那种“自己不可能犯错”的观念。无论如何,我们都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如果自己总是不断地与他人就谁对谁错这个问题发生争执,慢慢就会认为这些错觉确实存在。那就应该设想一下自己的诿过于人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2.诿过于人经常是某人为否认责任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一种应急的解决方法。但是,这种习惯是与自我发展背道而驰的,要提升个人的能力就需要在诿过于人之前想想原因。通过训练,设法把自己从诿过于人的过程中脱离出来,这样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当你对责任或事件的过程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时,诿过于人往往成为你惯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这种惯性思维会使人陷入情感的冲动和情绪的混乱中,并产生更多的诿过于人的行为。留意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拥有自我控制力,这种意识的产生能让你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

    4.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从实现自己人生长远目标的高度来认识责任对自我的重要性。

    六、沟通的例外

    当我们拥有真诚,我们用平等的心态和善意的沟通技巧来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时,我们仍然可能在某个时间或某个角落难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此,我们把一些靠良好的愿望和沟通技巧无法和谐的情况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这些情况你不必以为是人际关系的失败,更不必为此而沮丧。因为生活中总是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驾驭的。

    1.当你与别人产生根本利益的冲突时,尽管你做出妥协和让步,你们关系的和谐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比如:当两个人同时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升迁机会的时候,两个人都不想放弃,无论怎样,一方利益的获得都可能形成对对方利益的伤害。

    2.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固守己见难以通融的人,即便是一切从事实出发,努力创造与其共同发展的机会,但你可能与他永远不会有合作上的收获。

    3.遇到与你价值观、人生观截然相反的人,当你们的信念明显抵触时,你们可能谁也接受不了谁。

    4.对那些一贯认死理而又缺乏逻辑分析能力的人来说,你们沟通成功的机会几乎为零。

    5.自我观念极度膨胀的人,会把人际交往当作一场你输我赢的战争,如果你不想屈从于他,你也最好放弃感化他的努力。

    6.总是有理的人你也可能碰到,对这些惯于胡搅蛮缠而又善于诡辩者,你还是等他们修炼好后再与他们打交道吧。

    7.尽管你很努力又满怀善意,但仍会有人根本就不想听你在说什么。

    8.也许仅仅是性格差异或个人偏好的不同,有些人永远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9.有些人惯于欺下媚上、恃强凌弱,如果你不是他的上司或对其有制约力,你就很难和他进行平等的沟通。

    10.关键问题的原则性分歧,会导致两个好朋友的分道扬镳。

    遇到以上10种情况,也许你会无能为力,但请相信,这不是你的过错。

    七、快乐提示

    1.真诚、信任、坦率、大度、同情、支持、关心、宽容和协调是一切沟通方式和技巧的出发点。

    2.面对复杂问题,人们往往采用谨慎和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并不十分明了的意见,使问题的讨论不得要领。此时,坦率往往能够打破僵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就是只准确阐明大家取得共识的问题,而暂时忽略那些还不清楚的问题,这常常使沟通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3.平等是沟通首要原则,任何以权势、利益、情感为要挟迫使别人就范的行为都已丧失了沟通原本的意义,从长远看,这样做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

    4.无论何时,不要卖弄自己的聪明。试图在人际关系中永远占据上风是断绝自己人脉的愚蠢行为。

    5.宽容往往会让我们变得格外平和,而且当你对别人能够宽容相待时,别人也往往回报你以宽容。

    6.“背后不言人非”,是中国一条古老的人际交往原则。

    7.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忘掉了别人也许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诉求。换位思考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做到,就应该克服过强的自我意识和固执的性情。

    8.一旦使用暴力解决冲突形成习惯,这会使人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最后变成一个愚蠢的人。

    9.责备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无端的责备即使不能帮助我们改正缺点,也可以使我们对责备你的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会为我们选择交往、合作的对象和沟通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10.习惯于诿过于人的人往往是由于对承担责任的恐惧,应该锻炼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观念,承担责任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惩罚和心情沉重,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

    11.和谐的人际关系总是要建立在某一共同的基础上的,如价值观、兴趣爱好、利益、目标、行为方式、情感取向等等,总有一项有着共同点,完全没有共同点的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12.世界上总是有着不可理喻的人,你不可能和他们实现有效的沟通。我们所能做的是努力修炼好自己的品性,使我们有着与人良好沟通的性情,从而实现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毕竟,快乐只是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