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观念-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手段的发展趋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期性运动项目是指动作结构单一固定,且需重复多次,以竞速为主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划船、跑、竞走、自行车等。周期性运动项目在大型运动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周期性运动项目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方面。把握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手段的动向,对于提高和发展该类项目的运动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运用科学预测方法的历史类比法和趋势外推法对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手段的发展趋势作初步的探讨。

    一、历史回顾

    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揭开现代体育运动的序幕后,运动训练手段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因素向多因素发展,经历了公认的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由于竞技休育刚刚起步,人们对运动竞赛的意义和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缺乏认识。运动训练没有明确的概念,运动水平很低,训练方法手段十分简单。所谓的训练只有在赛前阶段进行一些重复的练习或长距离练习,比赛胜负基本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先天条件。因此,这一阶段的运动训练手段是原始的、简单的。

    第二阶段:现代训练的荫芽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从运动技术的改进中获益。如游泳中的自由泳从两腿保持不动、只用两臂划水的技术,演变成两臂划水与上下打腿,协调配合的技术,使百米自由泳成绩从1′051,提高到58′6。这个阶段中,重复训练手段在田径训练中出现。重复训练手段的出现,标志着以适应性原则和动力定型原则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训练的诞生,它对于运动成绩的迅速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阶段:大运动量训练阶段。50年代后期,各项目的运动技术日趋完善,运劝技术的主要环节基本上处于稳定阶段。

    由于技术的相对稳定,运动成绩何以提高,必须寻求新的训练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原理和生物科学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移植,各种以不同强度、密度、距离和练习次数相组合而形成的训练方法应运而生。如短冲训练法、多种形式的间歇训练法等。在游泳方面,应激学说的引入使大运动量(主要是大数量)训练处于高潮,澳大利亚教练卡莱尔说:“运动员要出成绩,训练量就要经常保持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把运动员推到衰竭的边缘。冠军就产生于那些能接受大运动量训练的人当中。”以量为主,通过力量来发展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使澳大利亚的游泳水平在这阶段中处于鼎盛时期。

    第四阶段:综合训练阶段。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运动能力是有极限的,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人的各种运动素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在神经系统方面,无论是力量、速度、耐力或灵敏都对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力量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很大的强度,因而它对发展速度、灵敏素质有很大作用。所以,短距离跑或短距离游泳必须加强力量练习。

    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综合训练的产生。综合训练不仅反映训练方法手段在训练中的综合应用,各项运动素质综合、均衡的发展,运动素质与运动技术的拟合,同时也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综合渗透,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

    在此阶段,身体训练方面的训练器械,以更符合于肌肉收缩曲线和动力矩的现代练习器械代替传统的杠铃、哑铃、橡皮拉力,并向定量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二、两大类运动训练手段的分析比较

    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当前所运用的训练手段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训练手段,另一类是非常规性训练手段。前者又称传统性训练手段,后者又称非传统性运动训练手段。

    所谓常规性训练手段,是指在一般正常运动环境(或常规条件下)中,在教练员或科研人员的监控下,由运动员在主观意志控制下去执行某种练习的训练手段。它的特点是外界环境(或条件)相对稳定,为运动员所较适应。运动负荷的大小取决于该练习的强度、数量、密度以及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它的内容主要由练习距离、练习强度、间歇时间和重复次数四大要素组成。某一要素的变化可对训练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常规性训练手段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等。

    目前,常规性训练手段已成为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中基本的和主要的训练手段。

    非常规性训练手段是指特殊运动环境或非常规条件下,运动员受到外界附加因素的影响并在教练员或科研人员的监控下,执行受主观控制或非主观控制的练习的训练手段。它的特点是运动员在特殊环境中(或非常规的条件下)训练。如运动员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在牵引机牵拉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运动员的训练是在主观控制或非主观控制下进行,运动训练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本身的强度与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训练环境的附加刺激因素。

    非常规性运动训练手段包括高原(高山)训练法,高压、低压训练法,高氧、低氧训练法,高温、低温训练法,牵引、牵拉训练法,等等。这类训练手段目前正处于萌芽阶段,其理论基础,应用开发仍在探索、证明之中。

    三、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手段发展趋势

    通过对运动训练史的回顾和对现有运动训练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周期性运动项目训练手段的发展趋势是:第一,常规性训练手段朝着使用各种练习方法,以发展不同素质之间更加合理的组合搭配,练习程序更趋合理化,以构成最佳的负荷结构、最佳练习效果的方向发展;第二,运动训练尤其是高级运动员的训练,将引入更多以环境因素(或非常规条件)作为附加刺激的新的训练手段,并起到积极作用;第三,高级运动员训练阶段及运动成绩的提高,将有赖于常规性训练手段与非常规性训练手段的合理结合使用。

    前面已经谈到,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已使运动训练跨入了综合阶段。游泳项目中综合训练的指导思想也早已产生。如波形组合训练法、三级速度训练法等方法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各种素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理论之上的。因此,在训练的安排上就体现了“以多种距离、多种游速、多种运动技能、不同刺激强度、不同合理负荷有机结合”与“短距离运动员的耐力带有速度性,长距离运动员的速度带有耐力性”的指导思想。

    各种模型特征的建立与应用,使运动训练的方向更加明确化。它为常规性训练手段的实施与搭配提供了依据。然而,各种练习方法组合的效果如何,发展不同素质的最佳的练习程序如何,不同训练阶段采用何种组合,训练强度的搭配等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恰恰是运动训练中最关键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移植,上述问题将会在生物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学的综合研究中得到解决。

    体育运动是人的思维、物理、化学、生理和机械运动的综合,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动作形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与外界环境是不可分开的。人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作用、对立统一的。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影响,而形态、机能的变化又与机械性运动、生理运动相互作用。多年来,我们在运动训练中忽视,T外界环境因素的附加刺激作用,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原理。

    最近的研究表明,改变训练的环境因素会使同一练习起到不同的作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巴巴拉·提蒙斯等人研究认为,以-10℃作为附加刺激因素,在这一温度环境下进行60分钟的功率自行车练习比在常温下进行同一练习更能提高耗脂率。因此,在今后的运动训练中,积极采用非常规性训练手段是提高极限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第一,进行环境附加刺激因素与运动训练之间关系的运动环境学研究很有必要;第二,必须加强对常规性训练手段的合理组合、练习程序、负荷结构进行更加细致的定量研究;第三,在高级运动训练阶段应加强两大运动训练手段的结合运用。

    (原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