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问题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越来越显得重要。不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体育的属性,实践上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发展,体育就可能最终落后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明确体育的属性问题是体育走向市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多年以来,习惯上将体育划归为“上层建筑”,认为体育是“非生产性”的事业单位,当提出“体育产业”概念时,自然产生体育是“事业”或是“产业”的疑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体育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宏观的指导方针及政策体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经营方式和发展规模等方面相对落后,体育产业经营的人才培养、市场建设等呈现空白。同时,目前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走向市场的简单化认识,在某些方面忽略了体育的事业性、公益性,忽略体育自身的特点规律,导致按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培养人才观念的淡漠与退化,导致体育事业某些方面收费过滥。
二、体育的产业性
长期以来,产业是指各种物质生产的行业,而将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或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称“事业”。但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体育虽然其大部分行业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但它可创造财富,具有财政收入。其次,体育不仅由国库支出,也有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再者,体育同样进行经济核算。况且国际上早已将提高科学方化水平的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体育卫生等列为第三产业范畴。显然,体育具有明确的生产性。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健身娱乐、康复度假等是未来更加文明、富裕社会人们的需求,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等将是下一个世纪最有生命力的服务业。因此,体育这些明显的产业特性,应引起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体育产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体育服务业,如各种形式专项学习培训班、体育场馆出租、体育裁判服务以及对进行娱乐为目的的运动训练实行有偿训练等等;(2)体育娱乐业,如射击、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棋类等俱乐部及其会员制的建立;(3)体育旅游业,如登山、航海、水上和航空运动等体育旅游专项的开展;(4)体育用品工业。目前,体育用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热门商品,国际贸易额达600亿美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积极地发展体育产业,做到体育与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相结合,体育与体育用品工业相结合,体育产业将大有可为。
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投资的多元化,加强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也将更有利地推进体育的全面改革,推进体育适应市场经济。调整体育从单纯的副业型向产业二事业型转化,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投资的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三、体育的事业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我国体育的三大任务,即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则具有明显的事业特性。体育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为国争光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体育走向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所有体育部门和活动都应进行有偿服务,变成市场的一个经营场所或机构,而实际上社会多元化对体育的投资也并非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对体育不进行投资。体育仍存在着自身的规律与特点。(1)学校体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学生锻炼的场所就应无偿地为学生服务。学校体育具有明显的非产业性。(2)对具有培养前途、具有体育天赋的儿童少年应吸收进各专业运动队或业余体校,由国家或社会提供资助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使其有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任何以价取材,以奖金来压成绩,盲目发展有偿训练,都是违反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与当前我国的国情不符。(3)社会老龄康复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和社会有义务地提供无偿服务,不应纳入体育产业化的领域。
四、体育产业性与事业性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好体育的产业性与事业性的关系十分重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应坚持以体育的事业性为宗旨,发展体育产业为手段与途径,正确区分体育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照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具体的方法应用于所有体育领域。体育不应全部面向市场,不应全盘由市场来调节,应坚持体育面向学校体育和老龄体育。培养高级优秀体育人才的事业性、公益性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体育管理部门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体育的产业性,积极广泛地开拓和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旅游和体育用品工业。妥善调整体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急需的发展体育产业的管理部门,增加发展体育产业的部门。总之,坚持体育的事业性是体育发展的目标及宗旨,体育产业性是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所在。发展体育产业对体育事业具有巨大的促进。
(原载于《体育函授通讯》,1994年第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