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二十岁能创造什么奇迹-敢仰望的人,眼中自有光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是我的梦想

    我今年20岁,是一个有电影梦的女孩。

    李安导演是我的偶像,更是我的梦想。

    李安,是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他屡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金狮奖、金熊奖、英国学院奖等国际顶级电影奖项,是迄今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人导演,亚洲迄今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更是世界上少有的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导演。

    虽然我知道,一个电影人的成功,可能很难找到可以复制的规律。

    但我相信,一个有梦想、肯努力、会学习的人,就是一粒好的种子。这粒种子终有一天会找到合适的土壤,遇见最好的阳光雨露,然后生根发芽,结出最美丽的果实。

    1995年,李安凭借《理智与情感》轰动了国际影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

    那时我只有两岁,还在妈妈的怀里嗷嗷待哺,自己人生的电影还没有开幕,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影。

    2000年,他推出了中文武侠片《卧虎藏龙》,成为第37届台湾金马奖影展的大赢家,共捧走6个奖项。2001年3月11日,李安还凭借此片获得美国“导演协会奖”,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

    而那时的我,刚刚上小学,跟着爸爸妈妈看过几次现在已经不记得的电影,但我知道自己很享受看电影的过程。

    2006年,李安凭借《断背山》首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那一年我13岁,从沈阳独自来到大连读寄宿学校。在这段日子,我喜欢上了一个人看电影,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自己的心情。

    2009年,李安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坚持拍电影的“最伟大导演”之一。而那时的我,刚刚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微电影,并因此爱上了表演,从而沉浸在自己的明星梦中,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熠熠发光的明星。

    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而20岁的我,正跟随着梁老师来到日本学习和旅游。

    那时我已经把电影当成了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在日本的旅程,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心胸和格局也开阔了不少。

    李安的获奖激励了我。

    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美国纽约大学,成为李安的校友。

    第二个目标是想拜李安为师,成为他的学生。

    李安出生在1954年的台北,祖籍是江西省永安市德安县,所以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安”字。

    高一的时候,李安确定自己的理想是做个电影导演。当时,所有的人都笑了,包括李安自己。

    后来,李安考大学两次落榜。那段时间,他情绪低落。

    1975年,他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前往美国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

    李安的父亲最不喜欢的两个职业分别是演员和船员,可偏偏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念这两个专业。所以,父亲总是觉得很没“面子”,总想劝李安放弃导演这个梦。

    但他还是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很僵。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给李安买了16毫米摄影机。

    李安的前三部电影的主题都是关于父子关系。他把和父亲的关系比喻为相爱一场的缘分,他说:“我离家越远,我的能力越强,一接近父亲,人就蔫了,做事也不灵光了,想到我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就会有一种自卑感,他越壮,我越弱,他越年老力弱,我就感觉自己越来越壮了。”

    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他拍摄了《追打》、《我爱中国菜》和《最棒的艺术家》等电影。

    1984年,他凭借《分界线》这个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该片还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而他本人获得最佳导演奖。

    毕业之后,因为其作品屡屡获奖,被一家经纪公司看中,并力邀他在美国发展。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他的发展并不顺利。

    30~36岁整整6年时间,他无戏可拍,无所事事,在美国做全职“家庭煮夫”,有时候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他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那时候,李安已经过了“三十而立”,到底是该坚持下去,还是放弃自己的电影梦呢?

    妻子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妻子是李安的大学同学,学的是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药物研究员,薪水少得可怜。

    但是她从来没有要求李安出去上班,也从不逼他做任何事,更不会用钱来衡量丈夫。

    在李安没有收入的时候,都是由她来支撑这个家庭,就连李安的父母都觉得对不起这个儿媳妇,但她却认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大儿子,靠妻子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用,所以尽管李安不想让父母操心,但父母还是会变相接济他们,帮他们救急。

    为了缓解心里的愧疚和不安,在那段时间里,李安除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外,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收拾房间。

    那段时间,每天傍晚做完饭之后,李安就会和儿子坐在门口,一边给他讲故事,一边等待妻子带着生活费回家。

    其实,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靠妻子养活是一件很伤自尊心的事情。岳父母曾经想给他妻子一笔钱,让他拿去开个餐馆,用来养家糊口。

    但妻子拒绝了。

    李安听说这件事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地反思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决定面对现实,他觉得电影梦太遥远了,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连累家人。

    之后,他瞒着妻子去了社区大学,报了一门电脑课,想学点一技之长。

    但细心的妻子还是发现了他的反常,最终在他的包里翻出了课程表。

    那晚,他们一宿没有说话。

    第二天,妻子照旧要去上班。马上要上车的她,突然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对着李安一字一句地说“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李安后来回忆起那一瞬间,说“我的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淹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

    当妻子上车之后,他拿出包里的课程表,一点一点撕成碎片,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之后,李安的剧本得到基金会的赞助,他又开始拿起了摄像机,他的作品也开始在国际上获得奖项。

    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导演李安在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后,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了自己的妻子林惠嘉,并在台上对她说“I love you”,他说,没有我“强悍”的老婆就没有我的今天。

    尽管李安不负众望,再一次拿到奥斯卡小金人,但妻子仍然不忘“敲打”他:“不管你得了多少次金像奖,你还是那个李安。家不是片场,你该做的家务还得做。”

    他的妻子说:“爱一个人,就是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在《卧虎藏龙》里,李安也借李慕白的口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当李安终于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并功成名就时,妻子才开始回忆起当年的旧事,她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最终,李安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小金人”。

    大器晚成的李安,给我的电影梦以很大的鼓励。

    当我一部一部看他拍摄的电影,当我一点一点了解他的人生,这种感觉就好像他已经成为了我的老师,在一步一步地指引着我,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

    那是他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开启创意人生,做自己的先知

    她坚持一天阅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

    她游历过30多个国家,至今已经出版了37部作品。

    她每年举行100多场讲座,担任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者。

    她是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研究所硕士,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

    她是旅游卫视《创意生活》节目特约外景主持人。

    她就是李欣频,一个让我崇拜和仰望的人。

    我通过她的资料、她的文字、她的讲座而走进她。

    她通过自己独特的创意文案、生动幽默的演讲、令人折服的理念以及充满睿智与才气的书籍,一步一步地走进我的心里。

    没错,对她了解越多,对她的崇拜就越发不可收拾。

    李欣频的父亲在台湾政治大学教课,母亲在国中教地理。

    她在一个相对严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梦想能成为一个作家,而且目标明确,做旅游作家。

    考大学的时候,她原本希望进入的是哲学系,结果却意外被分到了广告系。

    最初接触文案是在大三那年。她到一所广告公司实习,第一天便被临时交代写一篇百货公司的文案。

    从没和文案打过交道的李欣频,迅速找到一些广告作品集为自己充电,下班前就交出了一篇让领导满意的文案。

    这次经历让李欣频正式从事文案工作,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19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被誉为华语世界的“文案天后”。她出版的创意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一经出版即刻售空,至今已重印了四十次之多。

    她的文字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她的见解非常与众不同,让人刮目相看。

    她能把广告文案写得如同诗歌一般美妙,令读者如同品尝一杯美味的咖啡,百看不厌。

    她提倡“创意生活”,从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必须,她提倡人活着就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别人支配。

    她喜欢到处旅行,然后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变成文字。她认为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她有着细腻的感情,也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美好和感动。

    在我心中,李欣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虽然直到现在,我对她的了解都是通过文字得来的,却不可否认,她对我的影响却如此广泛而深远,她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

    关于工作。

    她说:“我不觉得人要为工作付出人生所有的时间。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发泄,是一种分享,而不是工作;如果是工作,我就不会去做。我真的不能忍受几点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固定交什么东西,甚至当我要去旅行的时候还要请假——生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要去跟别人请假?”

    是啊,当我们为学习、工作而抱怨连连,为那些不喜欢但必须去做的事情而苦不堪言时,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你没有去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势必会在别人安排的道路上迷失自己,甚至付出很多努力,仍然无法得到成功。

    如果你自以为找到了喜欢的事情,但却无法坚持,那么你也要想一想,你是不是只想享受这件事情带给你的荣誉和成就,而不想去承受压力和痛苦?如果是这样,就是你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不能只想收获而不想去付出。

    如果你在一开始觉得很喜欢一件事情,但到最后却做得不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那么你就要停下来,问问自己: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还记得你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吗?你是否被一些外在的、虚无的东西诱惑而失去了初心?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因为走得太久,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关于旅行。

    她说:“有很多人总想着在年轻的时候赚钱、存钱,等退休了再去环球旅行。可到那个时候,已经因为长期工作而体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远的飞行不能承受……所以我家里的旅行箱,不会放在柜子里面,而是随时可以拎起来走的。”

    李欣频有着丰富的旅行经历,她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有限的精力、体力和财力创造着无限的可能。旅行是她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是她的生活态度。

    她的态度也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

    以前的我,把旅行当作是旅行地点的累积,走过的城市越多,去过的地方越有名,我就会越兴奋。

    但在那种心态下完成的旅程,留下的可能只有几张照片而已。

    它并不会让我的心灵得到洗礼,更不会给我带来成长。

    但当我改变心态,抱着学习的心态,用心地去感受旅途中所有遇到的人和事时,才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这种满足和我去的城市多有名、和我去的地方有多远无关,只和我自己的内心有关。

    就算是去一个小山村,我也能获得感动和美好的体验。

    关于学习。

    她说:“阅读是一个很棒的感受,是召唤另外一个灵魂来跟你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最大的资产,没有人可以拿得走。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继续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别样的人生。

    关于爱情。

    她说:“唯有自己稳定了,才能与别人很健康地相处。你得自己养出很丰美的风景后,需要你的人才会来,别人才觉得你是可以依靠的,与你在一起如沐春风、没有压力。成熟健康的爱情,应该是两个同心圆,应该是两座山头,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呼吸空间,互望成风景,风在其间吹出默契——良质的爱情,会让自己看到另一个精彩生命的内部,进而双方一起修习成熟,共度生命的每一阶段,而不是让自己只重视美貌身材、只在一起享乐,却不能一起分享心事,一起成长。”

    李欣频与前男友是在印度相识,由于两人都是台湾人,年龄相同,兴趣接近,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所以他们以为彼此会在一起走很长很长的路。但却慢慢发觉两个人越是接近,对对方的要求就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摩擦。

    而当李欣频拥有了独处的能力之后,与男友哪怕分居两地,都可以感觉到幸福。她爱的方式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那些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却无法得到满足。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抱着想要安全感的目的而进入婚姻的话,那你的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李欣频让我明白,如果一个女人想要得到好的爱情,那么她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值得拥有这份爱情的人。当你有了给自己幸福的能力,才能拥有幸福,如果一直幻想依靠别人的给予来获得幸福,那么通常会很痛苦。

    李欣频说,她的人生,以7年为一个结点,“每个7年,我的人生都会有一些重大的事情发生。”

    7岁那年,读小学二年级的她,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学。这是她第一次转学,也开始了她以后经常转学的学生时代。

    李欣频的父母都是老师,工作很忙,对她的关注很少。所以她也是一个从小缺少爱的孩子,没有自信,感觉不到快乐。

    为了得到家长和周围人更多的注意,她逃学,打架,欺负同学,做了很多“坏事”。

    14岁,初中的她面临升学考试,但却因为和老师处不好关系,被迫转学。

    高中时,老师甚至逼着她父母写悔过书,悔过自己“为什么要把她生出来”。

    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人——甘老师。甘老师独排众议,鼓励她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人生中第三个7年,李欣频进入广告圈。28岁时,她出了第一本书。

    接下来,她用7年时间写了26本书。

    35岁,李欣频放下一切,到印度独处21天,在这21天中,她没有交谈对象,不能看电视,没有电脑、电话。在独处中,她寻求到了精神上的依靠,拥有了“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她说:“那21天独处是很棒很棒的感觉,因为可以听自己的声音。我通过那段时间把一些杂音过滤掉,最后只剩下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那一段过程,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她一样,学会与自己相处。

    我也要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新的可能,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更自由,更有意义。

    李欣频的书中曾经引用过印度奥修的一段话:自由,是在需要说“是”的时候,能够说“是”;在需要说“不”的时候,能够说“不”……从他处得来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也不算是真正的自由,自由的定义应该是,成为你自己!

    如何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如何让人生充满新的活力,或许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话题。

    ●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2010年,我在新加坡读书。

    那时候,全世界都在为一款叫作“iPhone 4”的手机疯狂。

    和大多数“90后”的年轻人一样,那时候的我对这样的诱惑丝毫没有抵抗力,于是也加入了排队买iPhone 4的队伍。

    那时候,过于年轻的我,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流行,从来没有想过,在这款手机背后,还有一个如此伟大的人。

    我是因为iPhone而知道乔布斯的。

    当我了解到我喜欢的iPhone是他的公司产品时,书店里已经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他的《乔布斯自传》。

    后来,我在上海参加了一场演说的课程。在这次课程上,老师给我们听了乔布斯的事迹。

    当我用着他的产品,看了他的自传,听了他的故事之后,才比较立体地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故事,了解了他的人生。

    我知道,说到乔布斯,很多人会羡慕他在年轻时就有所作为,很多人会羡慕他的财富,很多人会惊叹于他的事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喜欢他带来的iPad和iPhone。

    但如果你像我一样,追寻过乔布斯走过的路,就会发现,为了成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他的一生中经过了多少的坎坷和阻碍,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1955年2月24日,乔布斯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州,由于他的母亲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于是把他送给一对工人夫妇收养。

    17年后,乔布斯上了大学,但只在学校待了6个月就退学了。

    乔布斯在他演讲中说,那时候他凭着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大多数事情,结果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因为从退学的那一刻起,他就可以不用选学自己不感兴趣的必修课,而去旁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学习了serif(衬线字)和san serif(非衬线字)字体,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字母组合调整间距,懂得了活版印刷的知识。

    那时他还不知道学习书法会对他的一生起到什么实际用处。

    直到十年之后,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的时候,当年在书法课上学习的内容突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乔布斯把这些全部融入到Mac电脑的设计之中,从而研发出了历史上第一台拥有精美字体版式的电脑。

    他说:“如果我没有退学,我就不会旁听书法课了。”

    乔布斯让我明白,原来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我的未来,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没有价值的,我学习的每样东西都是有用的,它会在将来的某一刻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1976年4月1日,辍学后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创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了第一台“电脑”。

    10年后,由两个年轻人在车库里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长为市值5000多亿元,拥有60000多名员工的商业帝国。

    然而,在乔布斯30岁那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个低潮——他居然被自己创建的苹果公司开除了。

    这件事情的发生,令乔布斯感到难过。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按照他的说法,“被苹果炒鱿鱼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好的事情。我放下了已有成就的重担,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创业、探索未来的轻松。这使我轻装上阵,进入了我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他卖掉了自己价值两千多万美元的苹果公司股票,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离开苹果公司后的5年中,乔布斯先后创办了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推出了第一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而随着影片的推出,乔布斯也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

    与此同时,乔布斯的老公司——苹果公司,正处于艰难的处境中。除了要面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还要面对数十亿美元的亏损压力。

    在这个时候,乔布斯说服了苹果公司的领导层,收购了自己的公司,并被任命为苹果公司的顾问。

    在1997年的时候,乔布斯被任命为苹果公司的临时首席执行官。

    乔布斯的回归拯救了几乎倒闭的苹果公司。他推出了iBOOK,也由此改变了美国笔记本电脑的历史。随着iBOOK的推出,也让本来亏损的苹果公司在一年之后盈利3.9亿美元。

    在那段时间,他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并和她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说:“如果没有被苹果解雇,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有时候,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但是不要失去信心。我相信促使我一往无前的唯一动力就是我热爱我所做的一切。你们一定要找到你们的所爱。对爱人是如此,对工作亦如此。你的工作将占据你的大部分生活,真正令人满意的唯一办法就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做伟大的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就请继续寻找,不要停顿,不要放弃,不要半途而废。”

    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出胰腺癌,并被告知只能再活3个月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乔布斯没有倒下去,“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正确的。”这句话让乔布斯印象深刻。

    2011年10月6日,乔布斯已经去世。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回荡——

    “没有人想要死,即使人们想上天堂,他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而这也是合理的,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一项发明,它是生命变化的推动者,它清除老朽而为新生代开路,现在的你们就是新生代……”

    我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但我知道,一代传奇真的陨落了!

    可他带来的乔布斯神话并没有落幕,直到今天,苹果公司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眼光,让全世界趋之若鹜。

    在很多人的心中,乔布斯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与众不同的奇才,是无比疯狂的生命,是为这个世界带来新鲜的奇迹创造者,他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已经影响了一代人,改变了整个世界!

    乔布斯的经历告诉我,人生可以更加宽广!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改变自己身边的一切,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更多的人。你可以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一旦你跳出那个“生活不可改变,只能去适应”的荒谬观点,转而拥抱生活、改变生活、升华生活,给生活烙上你的印记,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彻底改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