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心!微反应能准确映射你的心理状态
律师不同于古代的讼师、状师,他们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还需取得律师资格证,只有这样,才可以接受他人的委托。在帮助委托人进行辩护和打官司时,律师不仅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对手的微反应。律师都知道,人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思想控制的肢体动作,也就是大脑发出指令要求肢体做出的动作;第二类,不用思想控制的动作,比如,心跳、瞳孔收缩、流汗等,这些都是身体自主完成的,不需要思想控制;第三类,则是一般不用思想控制的动作,即人们下意识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微反应”。
事实上,这是从人体本能反应出发所做出的瞬间反应,其含义比较广泛,人们耳熟能详的微反应,包括面部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微反应也被称为“心里应激微反应”,它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外界刺激画面和语言的一瞬间,不由思想控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反应,通常,微反应也是心理状态的映射。美国著名律师F·李·贝利指出,通过微反应可以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这通常被律师用于分析对手的微表情。当然,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也不仅仅只限于面部表情,全面的微反应除了微表情之外,还有肢体、语言等,只有通过观察别人全面的微反应,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律师指出,这种不通过思想来控制的微反应,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指身体在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反应,比如,感冒打喷嚏、风沙吹进眼睛、强光刺激、天冷时身体发抖等;第二方面,是指习惯性反应,也就是人们长期养成的某种习惯,这种习惯逐渐会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中,然后,在某种情况下做出无意识的动作;第三方面,则是指人类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由习惯或经验积累下的反应,通常这种本能反应最有信息价值。比如,人们在说谎时做出的本能反应,或心理紧张时做出的微反应等。总之,对律师来说,一般情况下,微反应具有测谎价值。
通常,人们的微反应不受思想控制。因为,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人们无法自主地控制身体里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受到某种程度的刺激,就会做出一定的反应。人们所有的反应,都是受到神经系统的指令而完成的,即使是一个人成了植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但他的心跳、胃分泌等,都会根据神经系统的指令去完成工作。
对此,也有人会产生疑问,微反应难道真的不能受人控制吗?大量的实验证明,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是无法控制本能反应的。此外,虽然有人对微反应进行了控制训练,但是其被控制所修正的幅度非常微小,而那些训练过控制反应的人,多表现为简短的迟疑。通过微反应可以了解对手的心理状态,进而找到占据主动位置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他人的微反应,能够推断出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这也是律师重视观察对手的微反应的原因。当然,分析的对象需要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做出微反应,才更为有效。律师往往会综合分析对方本能下做出的微反应,而较准确地得出对手的真实心理。比如,分析用思想来完成的反应动作,可以知道对方想要通过动作表达什么内容;而分析不用思想完成的微反应动作,则可以得知其心理的状态变化。相对于用思想来控制的反应而言,不用思想控制的微反应,更加真实,其心理表达也更为准确。
美国著名律师F·李·贝利曾接手这样一个案子:玛利太太控告其丈夫罗马是一个家庭暴力狂,她要求离婚并想获得女儿的抚养权。但是,由于罗马每次实施家庭暴力的时候,都没有留下什么证据,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细小的证据,在法律上也不具有足够的效力,再加上罗马先生一口咬定是因为自己入伍期间,在一次训练中受了伤,致使手臂有轻微残疾,才导致妻子玛利想要抛弃他。
贝利发现每次谈论到罗马先生的手臂这一话题时,他的手指都会握紧,并且撇一下嘴巴。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像是随意一撇,但是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愤怒的神色。贝利先生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主动走到被告人罗马先生面前,在每次说话的时候,都会直视他受伤的手臂,眼神中还带着一些轻蔑的含义。刚开始,罗马先生只是皱起眉头,手指不断紧握,但是在接触到贝利直视手臂的眼神时,却突然愤怒地挥起了拳头。幸好身边的警察发现了罗马的这一疯狂举动,并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贝利对法官说:“法官大人,被告人罗马先生绝对有狂躁症,或许因为心理问题,他对我的辩护人进行了发泄性质的殴打,但是长期下去,确实构成了家庭暴力。现在,我的辩护人要求离婚,这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而我的辩护人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所以希望得到抚养权。”
贝利的一番合乎情理的说辞,再加上罗马先生刚刚在法庭上的表现,使得玛利太太顺利离婚,并得到了女儿的抚养权。
在这一案例中,贝利律师通过罗马先生的微反应,看出了其心理状态,再加以印证这种推断,成功解决了玛利女士的烦恼。或许,习惯性动作是人们的本能反应,但是只要受到有效的刺激,就能达到一定的微反应效果。比如,罗马先生在发怒的过程中,也在极力隐忍和控制,但是当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对他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试图掩饰自己负面的微反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本身是非常讨厌的,但是因为双方生意来往的关系,又不得不和对方打交道,这个人就会通过极力的自我控制来掩饰自己的微反应。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仔细观察别人最初的、短暂的微反应,这样才能在社交中占据主动地位。
2.律师的绝招:重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反应
美国著名律师雅各布·萨曼斯基开办萨曼斯基事务所多年,在他的律师生涯中,处理过的案件不计其数。在被问及制胜秘诀时,雅各布·萨曼斯基说:“在法庭上,重要的不是对手的回答,而是他们的反应。”事实也确实如此,经验丰富的律师,总能从对方的微反应中,发现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信息,从而找到制胜秘诀。
在美剧《别对我说谎》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主人公莱特曼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停车位,但是当他准备把车开进去的时候,停车位突然被另一个开车者抢走了。
莱特曼问抢车位者:“你知道我等了多久,才等到这个车位吗?你难道没看到我的车正在倒进车位吗?”
抢车位者无辜地摇摇头,说:“哦,抱歉,我完全没有看到。”
莱特曼讥讽道:“你撒谎的反应真是拙劣,在摇头说‘没看到’之前,头却轻轻点了一下……”
正如这个片段中所展示的那样,对方不经意的一个反应,没有逃过主人公莱特曼的眼睛,他看到了抢车位者说谎的信息。由此可见,重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对方的反应。如果能仔细地观察对方,就能从他们不经意的反应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经验丰富的律师指出,在辩护案件中,很多人在面对律师的质问时,都会立刻摇头否认,但是在摇头之前,他们会下意识地做出点头的本能反应,表示对律师提出的问题的肯定。这个动作一般轻微短促,并且,高明的说谎者为了防止别人发觉,这种迅速、无意识的点头动作的间隔时间还会更加短暂。在这个点头动作的微反应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律师的质问是正确且明智的。
对此,雅各布·萨曼斯基律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假设案例:假设你是一名记者,在得到一家药品公司存在质量问题的质疑后,准备到该公司进行采访。
当你以记者的身份来到前台,并问工作人员:“请问你们的负责人在吗?”一般情况下,前台工作人员如果做出以下两种反应状态,可确定她在说谎。一种反应是,工作人员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抱歉,我们的负责人不在,请您改天再来采访。”而另一种反应是,工作人员在听到提问时,会稍微迟疑片刻,然后本能地做出一个点头的瞬间反应,接着非常肯定地摇头,并对你说道:“抱歉,我们总经理出差了,暂时不在国内。”这时,你从该工作人员的微反应中,可以得到“总经理肯定在公司”的真相。因为,对方在面对质询时所做出的下意识动作,已经泄露了这一切。
雅各布·萨曼斯基还指出,自制力比较强的人,往往会克制自己做出下意识的点头动作,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会出现短暂的迟疑。
比如,在一个谋杀案的刑事案件中,证人表示自己看到了嫌疑人。当律师质问:“你确定在案发当天晚上看到我的辩护人出现在案发现场?”
证人肯定地说:“是的。”
律师紧接着说:“那么,你距离我的当事人有多远?”
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十米。”
律师继续问:“你当时的位置在哪里?”
证人回答:“我在他的后面。”
律师问:“那天晚上,有月光吗?”
证人回答:“没有。”
律师质问道:“当时没有月光,而十米的距离,只能让你看到一个背影,你又如何解释杀人者一定是我方辩护人呢?”
证人迟疑了一下,并说道:“嗯……我记错了,有月光。”
从始至终,律师都一直注意证人的反应。律师认为,证人一定隐瞒了什么。于是,律师当即请求休庭,调查了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的纠葛。最后,律师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证人在说谎:当天他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当事人,而他因为和当事人有恩怨,才故意一口咬定其是谋杀犯。
在这一对质过程中,证人面对律师的问题面不改色,显然他是一个控制力比较强的人,但是,他仍然在短暂迟疑的微反应上露出了破绽。可以说,人们的微反应都是下意识做出的,一个控制力较强的人,即使能迫使自己不做出反应,但在控制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过程就是其破绽所在。其实,在人们对簿公堂的时候,环境气氛总是较为严肃和紧张的,这种环境也最容易让人神经紧绷。因此,当律师提出一些与案情相关的敏感话题时,指控方往往会做出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即便遇到一些懂得隐藏的高手,也还是会做出轻微的反应。
在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目光的观察而发现别人的微反应的,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眼睛也有微反应,并且眼睛的微反应比肢体上的微反应还要重要。经验丰富的律师指出,当两个人对簿公堂的时候,心虚者的头部往往会比另一个人低,这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眼神。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别人的眼睛,就会非常容易看到对方隐藏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撒谎、心虚,他的眼睛就会出现一些微动作。比如,眼神闪躲、眯眼、睁眼等,伴随着这种反应,他们的手指也会有轻微的颤抖。
我们大都在一些影片中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恐怖分子或犯罪分子被抓后,拒绝说出同伴的名字并拒绝认罪时,律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技巧,而最为常用的就是拿一些照片让其辨认。当犯罪分子同伴的照片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即使他们装作不认识,眼睛的微反应也还是会泄露一些秘密。比如,他们在接触同伴照片时,眼睛张开,旋即又突然眯起,这个间隔时间通常只有两秒。这是因为,当一些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心里会产生一种恐慌感,在这种情绪的刺激下,人的眼睛会做出一些本能反应,比如,下意识地睁大眼睛。当然,精明的犯罪者往往会迅速反应过来,然后快速地眯起眼睛,而正是这一睁一眯的反应动作,致使信息泄露。其实,当人们不愿意接受眼前事物的时候,也会用眯眼睛的动作来表示排斥。
实际上,在法庭上,专业的律师往往会给对方一种压迫感。这不仅是因为律师总是提出锋利的问题,也在于他们总是用锋利的眼神观察别人的肢体反应。在很多打官司的过程中,律师懂得把锋利的问题丢给对方,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进而针对对方的反应做出判断。经验丰富的律师指出,当一个人在被问到某些问题时,如果他的喉结或脖颈处出现一些微动作,比如吞咽口水等,律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微反应判断,他所提出的这一问题是本案的关键信息。要知道,人不仅会在撒谎的时候下意识地做出吞咽的微动作,还会在紧张的时候做出这一动作。因此,只要不放过对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就能发现其说谎的痕迹。
3.微反应清楚地展现出对方的内心活动
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刺激的一瞬间产生的反应,是人类本能发出的,不受任何思想的控制,既不能掩饰,也不能伪装。即便城府再深的人,在遇到刺激的时候,也会首先出现微反应。可以说,微反应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想法的有效途径。
美剧《别对我说谎》,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其中的主人公卡尔·莱特曼博士是鉴别谎言的高手。他能通过一个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说话的语调来鉴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有时还能判断出他说谎的原因。在他眼中,一次握手、一个耸肩、一个皱眉都可能是说谎的标志。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行为,他能精准地知道对方内心的感受,从高兴到愤怒,无所不知。
据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每10分钟的交流中,一个人会说3次谎言。这些谎言大多说得很自然,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捕捉到蛛丝马迹。美国知名律师理查德·奥尔尼曾经说过:“人们能观察到的面部表情多达20万种,而这些还只是身体语言的一小部分。这些神奇的身体语言,决定了你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否清楚地了解别人的内心。也就是说,是你控制别人,还是别人控制你。”理查德·奥尔尼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几种身体语言代表的内心活动:
(1)用手遮住嘴巴
如果在交流中,你发现对方用手捂住了嘴巴,这表示对方想要说谎,而他的行为是想要制止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会用几根手指和紧握的拳头遮着嘴巴,或者是假装咳嗽用手遮住嘴巴,但内心活动都是一样的。
比如,在开会的时候,发言者在讲话时看到有人捂着嘴,说明他们不认同你的观点,认为你可能曲解事实,或者隐瞒了什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说:“我发现有的朋友不太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此外,听众们做出双臂在胸前交叉的动作,也是同样的含义。
(2)摸鼻子
触摸鼻子的动作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快速地摩擦几下,有时只是轻微的碰触。这个动作与遮住嘴巴一样,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的谎话,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观点表示怀疑。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们在说谎时,会释放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从而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科学家们还表明,血压也会因撒谎而上升,血压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从而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比尔·克林顿曾经被曝出性丑闻,他在向陪审团陈述证词时,参与的执法人员就发现了克林顿的一些微动作。克林顿在说真话时表情淡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但只要一撒谎,他的眉头就会皱一下,随后每过几分钟就摸一次鼻子。据执法人员观察,在陈述证词期间,克林顿摸鼻子的次数达到26次。后来经证实,克林顿在这次陈述中,确实说了很多谎言。
(3)遮住眼睛或擦眼睛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孩子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或者某些事情发生时,他会用手盖住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都是通过遮住或者擦眼睛的行为,来阻止眼睛看到欺骗、怀疑和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男人在做擦眼睛动作时,通常都会用力揉眼睛,这表明他在说谎。如果他想要掩盖的是一个弥天大谎,还会在擦眼睛的同时把脸转向别处。相较而言,女人不会过多地做出擦眼睛的动作,通常她们只是在眼睛下方轻轻地擦一擦。除了因为淑女风范限制她们做出一些粗俗的动作之外,也为了避免弄花妆容。不过,和男人一样,女人撒谎时也会把脸转向一边,以此来躲避对方的目光。
(4)抓挠耳朵
孩子在犯错之后,不想听父母的责骂,会用两只手堵住自己的耳朵,而抓挠耳朵的行为就是人们在成年之后对小时候堵住耳朵的“改进”。人们觉得自己听得多了,觉得对方说的话没有意义,或是自己想要反驳时,也会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律师奥尔尼还告诉人们,抓耳朵的行为还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焦虑。比如,查尔斯王子在人多的地方,就经常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这些动作充分显示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
(5)抓挠颈部,拉衣领
生理学研究表明,说谎会让面部与颈部产生痒的感觉,因此在说谎时,人们不得不抓挠颈部,来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人在说谎之后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脖子出汗。这种现象充分地解释了为什么人在说谎之后,会频繁地拉衣领或者扯领带。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对方的这种不正常,但是通常都不会在意。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律师,就一定能从这些微反应中找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通常,有能力的律师比常人更加敏感,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观察得更认真、更仔细,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分析出微反应所代表的含义;二是会自行设置一定的刺激,来制造对方的微反应,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无意识反应是最真实的心灵脸谱
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或多或少都有表演、不真实的成分;而无意识的动作是天然的,出于人们的天性。所以,律师都相信,从一个人的本能动作中,最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而人的无意识动作与神经的类型有关。我们在观察人的时候,与其查看他们的个人履历,倒不如用这些无意识动作来分析他们的性格。
泰勒是一个杀人犯。他在作案之后很惊慌,在自己的屋子里来回走动。他知道自己这次犯了大错误,他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但是又不甘心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女儿了,于是想给她打个电话。但是,同时他又怕自己的这个电话会连累了她。因此,他更加心情烦躁,在桌子上随手拿起纸笔,涂鸦了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打这个电话,于是他扔掉了自己涂鸦的纸片,打完电话之后就离开了。
几分钟后,办案人员在接到报案后很快就找到了泰勒的家,他们进入泰勒的屋里寻找线索。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线索可循。就在这时,一位细心的警察在客厅的废纸筐里发现了一张涂鸦的纸团,上面画的是一个小女孩的肖像。这就是泰勒在打电话前涂鸦出来的,那位细心的警察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于是,他们针对这张肖像画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们把这张肖像画拿给与泰勒相识的人看,经过多方询问,终于知道画中的小女孩是泰勒年轻时的情人为其所生的女儿。警方凭着这条很有价值的线索,通过找这个小女孩来查找泰勒的行踪,并展开了细致的刑侦工作,最终在离小女孩家乡不远的地方,将泰勒抓捕归案。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泰勒心中无法忘记女儿的形象,所以在烦躁时不自觉地就把女儿的形象画了出来。这正如在生活中,人们在打电话的时候会玩弄手边的东西一样,这种动作是无意识的。比如,当我们在很多人面前发言时,就会产生紧张感,如果再出现一些说不清的问题,就会自然地用指手画脚的方式来进行说明。
心理研究表明,手是除了表情、嘴巴及眼睛之外,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感情的重要工具。生活中,当我们内心的想法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时,就会借助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病被称为“躁病”,当患者情绪激昂时,就会到处走动,手脚也会不知不觉地乱动。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精神病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也会一边打电话,一边在记事本上无意识地胡乱涂写,等电话打完后再看自己胡乱涂写的结果,就会发现竟是完全看不懂的文字或字符。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表现,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能从这些文字或字符中看出你内心的活动。就像泰勒画自己的女儿一样,正是这种下意识行为,让警察们的侦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美国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几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手脚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并以此来分析相关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1)双手抱胳膊的肢体动作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抱胳膊行为具有保护自己最重要的心脏部位的含义。因此,这个动作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就是一种拒绝的暗示。此外,由于这样的动作让人看不见手掌,所以也是一种防备对方攻击的行为,并且这样的行为能在防卫对方的同时,保证自己转守为攻。这也就暗示着,即使自己没有武器,也能立刻出手攻击对方。
(2)用手摸头的动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用手摸头的动作,这是对方正在思考某些问题的表现。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地方的人是敲敲头,有些则是搔搔头,也有的抓抓头发,或者以手掌揉太阳穴,等等。此外,当一个人的思考速度增快的时候,他的手部动作也会随之加快,手的活动与思考速度成正比。当新构思浮现的时候,抓头的频率往往会随之加快。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人,当他做错了事情,或忘记了什么东西时,常常用手摸头,以表示内疚或歉意。
(3)握拳或者打掌心
喜欢握拳头、打掌心,或者扳手指关节的人,大多是对自己的体力有自信的人。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带有威胁含义的动作。不过在这个时候,做这些动作的人一般不会在大脑中思考,因此,对于这种人不用惧怕,可以跟他理论事实,用讲道理的方法来应对他的威胁,这样往往可以找到他的弱点。相反,如果用与对方同样的态度面对事情,双方的矛盾就会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4)脚步的动作
一般说来,脚的“表情”要比手的“表情”简单得多。人在情绪激动时,脚可能会一直动个不停,或者是无意识地用脚踩响地面,甚至有时还会有跳起来的动作。而当双脚交叉时,其实是焦急、恐惧的表现;用脚踢东西,则是当事人在思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但是,人在受到刺激时所做出的第一反应,不太容易作假。也就是说,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反应大都不受思维控制。当然,这些反应的幅度很小,并且很快就会被控制和改变。因此,要想了解对方的心理,必须有效地把握住对方在这一瞬间做出的微反应。
5.细枝末节是泄露一个人说谎的元凶
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中的主人公在剧中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最少说谎十次。”这个数字已经让人们很吃惊了,但是,美国麦斯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艾力马表示:“其实,每个人每天平均至少要说25次谎话。”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人们的谎言是有层次之分的,而且人们说谎往往是出于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想要讨得对方的欢心,博得好感;第二种原因,想要向他人炫耀自己;第三种原因,则是出于自我保护。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人们确实生活在一个被谎言包围着的世界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说谎。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用考虑,谎话就从嘴里冒了出来。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不会承认自己在撒谎。心理学家费尔曼德说:“谎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出于礼貌的应付。”就像人们时常会对别人说,“你穿这件衣服很漂亮”、“改天我们好好聚一下”、“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是没有打通”、“抱歉,我今天家里出了点事情,不能过去找你了”。这些话大都是出于善意的考量讲出来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真实。
通常情况下,说谎的人往往都是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制造谎言的,但是他们又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精心设计的谎言拆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认真观察语言中的细枝末节是识破谎言的最佳途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德特·葳瑞表示,人们在试图找出对方说谎的蛛丝马迹时,往往会过于专注对方的动作行为,反而忽略了对方在语言上的漏洞与破绽。著名律师格洛瑞亚·奥瑞德总结出了人在说谎时的几个行为特点:
(1)回答问题时出现犹豫的表情或是重复的话语
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出现犹豫或语言重复,那就说明,此时对方正在说谎。因为说谎的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泛泛而谈,他们没有一个真实的经历,所以对于一件虚构出来的事情,往往只能讲出一个概况。此时,当人们再问及事件的详细信息时,对方只能够不断地重复之前说过的话语,或者在短暂的犹豫或失措之后,用很短的时间思考,然后吞吞吐吐地再编造一个谎言。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是没办法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的,所以会不断重复一些话语,并且之后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说谎的人不喜欢沉默,在沉默的时候,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在怀疑自己。
说谎的人在讲话时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而说谎者本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面对说谎者,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对其进行穷追不舍的提问,对方很快就会手忙脚乱,最终露出破绽。
(2)说谎的人通常喜欢胡搅蛮缠
纽约市的前市长大卫·丁金斯,曾经因为逃税而被指控。在法庭上,丁金斯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道:“我并没有犯罪,只是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已。”奥瑞德认为,很多时候,说谎者在说谎或者谎言将被揭穿的时候,就会开始胡搅蛮缠,他们通过讲一些连自己都听不懂的莫名其妙的语言来混淆人们的视听,企图以此来蒙混过关或掩藏自己不安的心情。
(3)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说谎方式
当正常人在遇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回答得十分流畅。这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说谎,心中不需要时刻想着该怎样说下去谎言才不会被拆穿。而对于说谎的人们来说,他们往往担心回答得不够自然而被别人发现自己在说谎,于是通常都会选择一个相对保险的方式——通过生硬地重复提问者的话语,来掩饰自己在说谎时慌张的内心。
有这样一对情侣,女生对男生爱得死心塌地,男生却仍然和自己的前女友藕断丝连。有一天,这对情侣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男生的前女友打来电话,男生见状起身出去了。不一会儿,回来之后,女生问:“是她打来的电话吗?”
男生回答:“不不不,不是她打来的电话,怎么可能是她打来的呢?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男生重复地强调“不”,通常具有掩饰心理,也就是说,男生很可能在说谎。
(4)当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过长或者过短,都是说谎的表现
奥瑞德说:“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大概是五秒,过长或过短都是说谎的表现。”反应潜伏期就是指人们在听到问题到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差。通常而言,反应潜伏期越长,越说明对方对于事情的真相有所隐瞒,说出的话语中必然掺杂着谎言;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反应潜伏期很短,那么说明对方对此问题已经准备好了谎言。此时,他们会强烈地希望赶快把这些谎话说完,所以反应潜伏期就会十分短暂,有时甚至不足一秒钟。
(5)无法或难以运用倒叙和强势的表达
当对方在讲述一件接连发生的事情时,这些事件如果是编造的,那么他只能够按照之前虚构的顺序来讲,很难有办法将整件事情完整地倒序诉说。所以,想要验证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只要等到对方讲完这件事情之后,再让他倒叙一遍就可以了。
对于有些即兴的谎言,说谎者通常在讲过之后就会忘记,此时如果你再次询问,他们通常的反应就是“这件事情我只说一次!”如此强势的表述,只能从侧面反映出他的确是在说谎。
(6)在和对方交谈的过程中,试着转移一下话题
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方在撒谎,你将话题转移开来,那么对方肯定会表现出一副得救了的表情。但是,如果是正常人的话,他们会感到十分迷惑,并且希望能再次将话题转移回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稍加留意,就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实话,哪些是谎言。除了以上几种辨别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微表情也能暴露对方在说谎,比如,瞳孔扩张、笑容较少、眨眼过频、眼神接触过多或过少、说话时停顿次数较多、时常摸自己的鼻子等。
6.面部微反应:一闪而过的谎言信号
在一些特殊场合或突发场合,人们很难精心地准备应对方式。因此,通过对方一闪而过的表情,可以看到潜藏在微表情中的信号。律师在打官司的时候,往往会通过面部的微反应,去判定对方证词以及话语的真实性。面部的瞬间动作,是一个显著的信号。这个信号虽然一闪而过,但是透漏的信息极为丰富,甚至可以通过这个信号发现更多其他的重要信号。
美国加州的罗恩·米勒律师指出,人们一般在说谎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虽然他们对言辞的控制非常成功,而且表情可能也会摆出一副正常的样子,但还是会在一瞬间产生一些微表情。因为,话语的掩饰非常容易,只要事先想好说什么,在脑子里多练习两遍,就能从容地说出来,而表情可能也能做一些隐藏,但是,想要全面地进行隐藏或伪装,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无论人们如何伪装,人们的本能反应还是会“说出”真相。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试图掩盖某些事情的时候,他的脸部就会成为一个表现丰富的区域。通常,人们会通过一个微笑的表情或点头的动作,来调整自己尴尬、紧张、心虚的心理状态。然而,律师们发现,即使言辞上再如何天衣无缝,人们的面部表情还是无法被全面控制,微表情会透漏出心理变化的信息。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别人在对你说谎时,他们的话语虽然合情合理,找不出端倪,但是他们闪躲的眼神、手指间的小动作,无一不透漏着他们在说谎的事实。所以,一个明确的真理是,即使一个人再如何试图掩盖自己的谎言,还是会在微表情中透漏出蛛丝马迹。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有足够的观察力,足够细心,就能从微表情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果你想洞悉微表情中的心理活动,那么你就需要观察得更加仔细。比如,当一个人在你面前说自己事业如何成功的时候,你只需观察他的表情,就能知晓对方的言辞是否真实。当你对其进行一些提问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的微反应和其话语所表现的并不一致,那么他的微表情就会出现一瞬间的迟疑,这也就说明对方是在夸大其词。
事实上,迟疑的微表情也是常见的说谎现象。推而广之,比如,在谈话的过程中,出现突然的停顿,或夹杂一些毫无意义的话语,比如,“哦”、“嗯”、“啊”等,往往是说谎的前兆。
罗恩·米勒律师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案子:瑞内拉女士家里的东西被偷了,她怀疑是邻居马克伪装成推销员的样子到自己家里实施了偷盗。因为,瑞内拉女士家养了一条狗,但是在案发当天,狗却没有狂叫。
在辩护的过程中,罗恩·米勒律师问邻居马克:“我方辩护人称,你当天一直在家中,你在家里干了些什么?”
马克连忙回答:“我在家中看电视,洗了个澡,中午我没有出门,在家做了午饭,还喂了狗,狗粮是昨天买的。”
罗恩·米勒律师说:“是吗?我也喜欢养狗,你买的狗粮是什么牌子的?你的狗除了吃狗粮,还吃什么?狗多大?”
马克迟疑一下,说:“啊……记不清了,它只吃狗粮,别的什么也不吃,它是只幼崽。”
罗恩·米勒继续问道:“中午你给狗喂了多少狗粮?”
马克做出一副思索的样子说:“嗯……大概,大概100升。”
接着,罗恩·米勒表示,他找到了马克说谎的证据。原来,马克在狗粮上说了谎,一只正常的狗不可能喂那么多食物,而瑞内拉表示,自己家的狗极爱狗粮,并且胃口很大。而且,通常狗幼崽只喝牛奶,这就表示马克并没养狗,也就使得马克的谎言不攻自破。罗恩·米勒从马克的迟疑中,看到了他的心虚和不确定,然后以常理的推断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其说谎的微表情。可见,任何语言都需要面部表情的配合,而表情又需要情感和态度的配合,只有这几项相互结合,才能做出自然的肢体动作;而那些不自然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一些信息。
虽然人们有时会为自己的面部表情做一些掩饰,并且,一瞬间的面部微表情不易被人察觉,但如果遇到一些懂得察言观色的高手,他们就能充分地看到微表情中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说谎高手,对此,罗恩·米勒律师指出,在面对那些说谎和掩饰的高手时,如果在他们的小动作中无法发现信息,那么你就观察他的左侧脸。因为,左边的面部肌肉更能展现人的内心变化。人们在说谎的时候,左脸往往会出现短暂的僵硬、犹豫等,这种微表情也就是所谓的不协调。
律师指出,人们的心脏向左,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肢体更容易向左移动,比如,眼球、腿、脚等。有研究证明,人们在遭遇到危险时,腿和脚往往会下意识地往左边逃跑。所以说,人们的微反应更偏向左边一些。如果你观看一些表情图片,就会发现人们的左脸所表达的信息比右脸更加丰富。比如,当别人拿给你一张相片的时候,一眼望去左边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无法抓住对方的心理,无法掌握形势,那么你可以通过对方左脸的微表情动作,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可以说,一瞬间的微表情可以传递真实的信息,它就好比是一个真实信息传输器。通常,人们的面部在主观思想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表情,虽然能让人获得一些信息,但是其中也有假标签。而微表情则不同,它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微表情是不受思想控制的,是下意识做出的本能表情。比如,由于心里产生厌恶而做出一瞬间的表情,然后又通过思想进行控制,瞬间把表情转换成正常表情。想要在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观察面部微反应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人生修炼。
7.提出要求,借以观察对方反应
人们经常用“六月的天,孩子的脸”来比喻天气多变,但是,和成年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比起来,孩子的表情变化则相差太远了。并且,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变化是简单明了的,成年人脸上的变化却是微妙复杂的。
人的面部表情复杂多变,与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有很大的关系。人的所有面部表情,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而人们最初的表情,都是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后来之所以变得虚假,大多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为了证明人的面部表情能代表人的内心,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些人的照片拿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给那里的居民看。那里的岛民以前从未见过照片中的人类种族,但他们都能准确地说出照片上人的各种表情所代表的含义。这也说明了人类表情的含义没有种族界限,也就是说,人们的表情具有某种共性。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复杂,人们更加善于伪装。这时,人们已经很难从表情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心理,但是幸运的是,人们发现了微反应。这也是表情的一种,并且它更多地体现了心灵脸谱的作用。人们的内心可以表现出很多复杂但又微妙的表情。这类表情变化迅速,不易被察觉,但是只要抓住了,就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对方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开玩笑地说,“你把倒霉都写在脸上了”。这虽然是一个玩笑,但是人的内心世界确实会显示在人的脸上。比如,脸上微微泛红,代表的是羞涩或激动;脸色发青,一般表示生气或受到了惊吓;轻微的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等。
在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时,家长总是告诉我们:在外做事,要注意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刚开始,我们都认为这句话是消极的,我们认为闯天下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但实际上,察言观色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一种技能,它所表示的是一种社交能力。
文森的同学彼得即将结婚,给文森送来了喜帖,并邀请他参加自己于下周举行的婚礼。文森与彼得的关系很好,而婚礼正巧不在周末,因此他需要请假去参加婚礼。在快下班的时候,文森去向自己的上司请假。
敲门进去之后,文森发现上司正对着一张纸发呆,他的眉头紧锁在一起。文森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并把同学的结婚请柬放到桌子上,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文森没有注意,当他把结婚请柬放到桌子上的时候,上司的眉头轻微地皱了一下,然后很快恢复正常。按照平时的情况来看,请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没想到上司看了看文森,说:“公司最近太忙了,能不去就不要去了。”说完就再也没有理会文森,继续低头看着那张白纸。
之后,文森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办公室。他觉得很疑惑,以前请假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这样过,这次为什么不批了呢?后来,他从同事那里了解到,上司生活不太检点,在外面有了外遇,因此他的妻子找上门来,并给了上司一张离婚协议书,正逼着他离婚呢。自己却在这时拿着结婚请柬去请假,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所有的律师都认为,细致地观察一个人的微反应,就能读懂此人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也常常将其运用在案件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人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瞬间反应,分析出与自己交谈之人的心态,以使彼此的交谈始终处于愉快的状态中。著名律师格洛瑞亚·奥瑞德认为,一个人要想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内心,可以先提出一个要求,然后认真观察对方的反应,因为,从这些细小的反应中得出的结论,要比经过多方调查得到的信息可靠得多。
在一次职业棒球的选拔会议上,日本哈姆球队中的木田提出入队的要求,除了巨额的钱财之外,还要了数百亩的土地,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职业棒球迷以及很多媒体都认为木田的要求太过分。但事实上,木田这个要求可以算是一个“牵制球”。也就是说,他首先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然后观察对方对这一要求的反应。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探知对方内心的方式。
其实,自己实际的要求能否被对方满足,可以从对方对这个要求的反应中看出来。根据这样的理论,木田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是想知道球队是否真的希望他加盟,并且还想知道球队其他成员对他的评价。如果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他也不会在这之后很爽快地答应了对方撤回报价条件。
对此,美国著名律师查德·奥尔尼表示,有时用一个要求来做“牵制球”,然后观察对方的微反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