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时任东北军骑兵军军长。——编者
[3]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何应钦致函天津日本驻军司令梅津,全部承认日方提出的旨在取消一切抗日团体及活动的无理要求。
[4]一说借口送白、刘回热河打游击,谒蒋请示。
[5]作者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第二处处长。——编者
[6]作者时任东北军一一〇师六二九团第一营营长。——编者
[7]沈叔明当时任一〇九师参谋处处长,王肇治任一一一师参谋长,邱立亭任一二〇师团长,唐振海任一〇八师团长。——编者
[8]负责中共代表团机要工作。——编者
[9]东北军一一〇师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底在陕北劳山附近被红十五军团包围,全部歼灭,师长何立中被击毙。
[10]东北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中旬在陕北甘泉县东南的榆林桥被红十五军团袭击,该团团部和所辖的四个营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被俘。
[11]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东北军一〇六师、一〇九师、一二〇师向陕北苏区进犯,一〇九师被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夹击于富县西南之直罗镇,全部被歼;一〇六师亦于黑水寺被歼一个团。
[12]张学良的卫队第二营营长。——编者
[13]作者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北“剿匪”总部第四处处长。——编者
[14]红军赴十七路军谈判代表。——编者
[15]作者时任十七路军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编者
[16]《民国大事日誌》记载,一九三七年五月一日,杨虎城向中央辞职获准,并率派赴国外考察。
[17]作者时任陕西省银行经理。——编者
[18]团长是阎揆要。谢晋生与宋文梅当时在杨虎城左右参与机密。——王菊人
[19]特务们回省党部后,立即由省党部出面要提人,给谢晋生打了几次电话,谢佯称不在,拖延时间、此事后来也报告了杨虎城,当时商定:(一)不执行维持治安的决定,我们是应该干涉的;(二)白天在大街上抓人,不带官方公文,行同抢劫,巡查队有权拘讯;(三)迅速通知张副司令,由张下令提人;(四)张将军的手令是直接命令十七路军特务营的,表示杨虎城不知道这件事,免得蒋帮特务怀疑。——王菊人
[20]当时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一直由杨虎城兼任,我继任省主席后亦未变动。——邵力子
[21]西安事变后,从国民党省党部、宪兵团、公安局等抄获的情报底稿中得悉,绝大部分的报告是说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矛盾重重,火并在即;并提到杨虎城对他的亲信说过:“张学良失之东北,要收之西北。”用以证明张、杨火并势不可免。情报中还建议对张、杨双方都采取支持的办法,以加速其决裂。这些情报当中,只有一小部分说张、杨同红军有勾结,在陕北有代表,并供给红军物资。——王菊人
[22]当时杨虎城将军对派尹曜南去广西的任务不好明讲,生怕蒋介石猜忌。杨请尹吃便饭,只有谢晋生作陪,未谈去广西的任务。后来间接告诉尹昭南:驻在广西,不公开作为十七路军的代表。介绍信只说尹系西安绥靖公署的参议。尹的任务是后来以密电通知桂系的。——王菊人
[23]《民国大事日誌》记载,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四日蒋委员长偕张学良自洛阳赴西安。
[24]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日本国会选举中,由于支持法西斯的政友会失败,“少壮派”法西斯军官率领士兵在东京发动骚乱,骚乱后建立了广田政府,日本进一步法西斯化。
[25]《杨虎城传》记载,西安绥靖公署设立是一九三一年夏潼关行营被撤后的事。
[26]《民国大事日誌》记载,一九三〇年十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决议:任杨虎城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27]这个手令与晏道刚《西安事变亲历记》说的同一手令,文字有所出入。
[28]作者时任东北军一〇五师师长。——编者
[29]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王化一由武昌打电报给张学良,说:何成浚秘密告知,他在洛阳时,在钱大钧的办公桌上看到拟好的电报稿,内容是调东北军到苏皖,然后调福建去,使之与共产党及杨虎城分离开,请副司令有所准备,等等(大意)。“华密”电报是张与王单独约定来往的电报密码本的称呼。——作者
[30]唐君尧系东北军一〇五师的旅长。我后来知道他是张学良派来协同扣蒋的。——作者
[31]孙铭九《临潼扣蒋》说是十月二十六日。
[32]孙铭九《临潼扣蒋》说,“十二月十二日凌晨二时整,我和白凤翔、刘桂五一同登车”,“一同去灞桥与卫队营队伍会合。”
[33]作者先后任东北军骑六师参谋长、十七团团长。——编者
[34]孙铭九《临潼扣蒋》说,送蒋回新城的是孙铭九、唐君尧,谭海三人。——编者
[35]邵力子《西安事变追忆》自述,事变发生后,一直住新城大楼卫士队队长室。
[36]《西安事变资料》(人民出版社)记载,蒋十二月十五日给宋美龄的遗嘱之有关内容应是“余决为国牺牲,……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视如己出,以慰余灵……”
[37]据一九六一年甘肃省政协委员王新潮提供的材料:“当时国民党甘肃绥署军需处处长王式辉,平时克扣军饷,参议杨继尚是特务,第五十一军官兵恨之入骨,十三日在杨宅找到,当场打死。”——编者
[38]据王新潮一九六一年提供的材料称:一九三六年十三日“在兰州大中学校成立了抗日救亡联合会,并于街头张贴标语,宣传八项主张以及抗日救亡之意义;勒令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民国日报》及甘肃省政府《西北日报》停刊。”——编者
[39]据王新潮一九六一年提供的材料:“当时兰州进步人士向周建议:要停止国民党活动,动员群众抗日救亡,释放政治犯等,于学忠对周说:‘我们反蒋不变色,’这些建议末实现。”——编者
[40]作者时任中共东北军工委组织委员。——编者
[41]一九二七年傅作义守涿州,被奉军攻破,张学良对傅以客礼相待。一九三〇年蒋、冯、阎的中原战争爆发,傅作义到沈阳见张学良,得以保全晋军。——作者
[42]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编者
[43]何应钦“讨逆军总司令”的任命和国民政府讨伐张学良的命令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国民党中政会的会议决议。
[44]《民国大事日誌》只提“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五日李宗仁、白崇禧通电,请入中央部队停止西进,盼蒋委员长领导抗战。”而未提刘湘领衔之事。
[45]阿山《新疆日报》社、塔城《新疆日报》社都是由区行政长官通知的,说明舆论应以塔斯社态度为准,且嘱不要发评论稿,在民族语报纸上暂不要多谈此事,以免造成思想混乱云云。——作者
[46]湖北籍人,时在国民政府司法院工作。——编者
[47]鹿钟麟《张学良南京受审纪实》一文说,决定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事。推李烈钧为审判长也是这天。此处似有误。
[48]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方面蒋的嫡系一直认为冯玉祥与张学良之间必有关系,冯处境恶劣。当何应钦调兵遣将要大举围攻和轰炸西安的时候,冯玉祥曾向宋美龄痛陈利害,促宋出来反对何的主张,致使何的阴谋无法实现,因此何对冯的怨恨尤深。——作者
[49]当时李问张答,均为“颠覆政府”;而外间见到的记载却都为“改组政府”。——作者
[50]据曾在张学良身边工作过的王益知先生说:赵四小姐之父名赵庆华,浙江金华人,曾任津浦、沪宁等铁路局长,家住天津。——编者
[51]张明镐《张学良软禁于奉化溪口》记载,蒋锡侯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去世。蒋介石于一九三七年一月二日飞返奉化,料理乃兄丧事。
[52]张明镐《张学良软禁于奉化溪口》记载,失火发生于一九三七年阴历八月十七日(公历九月二十一日)。
[53]邱秀虎《张学良将军被囚琐记》记载,张学良是一九四七年春去台湾的。
[54]《民国大事日志誌》记载,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于学忠、杨虎城到杭州晋谒蒋委员长请示军政要务。
[55]《民国大事日誌》记载,一九三七年一月五日,行政院国务会议决议: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
[56]《杨虎城将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记载,杨所乘轮为‘哲利波’号。
[57]“放军政大员”是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经洛阳时通知西安方而放的。
[58]阎宝航《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后》记载,放飞机是张学良送蒋到南京后,托阎宝航去西安捎信给杨虎城,让把飞机放回。
[59]应德田《二二事件纪实》记载,二月一日,于学忠在新城大楼对东北军干部传达王宅会议的结果。
[60]应德田《二二事件纪实》记载,应德田此时在副司令公馆随从参谋秘书室,其他人先后来到。
[61]应德田《二二事件纪实》记载,亲自带队的是王协一连长。
[62]对此问题尚有不同意见。——编者
[63]孙铭九《二二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载,三方会谈时间是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晚间。
[64]作者时任十七路军警备第二旅旅长。——编者
[65]作者时任十七路军旅长。——编者
[66]作者时任杨虎城将军的卫士长。——编者
[67]应德田《二二事件纪实》记载,去新城找何柱国,何镜华是先于宋文梅去的。
[68]作者时任西北总部粮秣处处长。——编者
[69]孙铭九《二二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载的出席代表和旁听与本文有出入。
[70]商同昌《我所经历的二二事件》记载,二月四日,高福源被害。
[71]作者时任西北总部参谋处作战科科长。——编者
[72]作者时任炮八旅十七团第一营营长。——编者
[73]作者时任骑十师团长。——编者
[74]张炎《骑十师檀自新的叛变》记载,其时是一九三七年二月三日。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是公历二月二日。
[75]张炎《骑十师擅自新的叛变》记载:汤(恩伯)以召见为名,在信阳东站将其逮捕,解送武汉行营,判处枪决。
[76]作者时任十七路军第七军军长兼四十二师师长。——编者
[77]孔祥熙和冯钦哉系山西同乡,当时派陕西省烟酒印花税局局长张云卿赴大荔,拉拢冯钦哉反对张、杨扣留蒋介石。——王菊人
[78]作者时任抗日先锋队参谋长。——编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