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暗示是一种强大的气场影响力
在生活中,暗示效应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课堂上,假如有一个学生张大嘴打了一个哈欠,那么,他周围的几个同学也会接连不断地打哈欠。如果有同学不打哈欠,那就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尽管古人没有读过心理学,也不知道“暗示效应”,但他们却早就已经运用暗示效应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曹操率兵远途跋涉,官兵们又累又渴,却找不到溪流和水井。看着无精打采的官兵们,曹操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前面山上有一大片梅林……”由于梅子是酸的,因此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导致官兵们的口腔不由自主地分泌出大量的唾液。一时之间,官兵们觉得似乎没有那么渴了。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
在200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赵本山、高秀敏、范伟表演的小品《卖拐》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其实,《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赵本山扮演的卖拐者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诸如“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之类的语言,使得范伟扮演的买拐者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左腿有病”。因此,卖拐者的阴谋诡计就得逞了。《卖拐》在观众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小品界的经典之作。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暗示是通过影响别人来发生作用的。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散发出一种气场,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气场的操控,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气场的传递就是暗示的本质。
如此看来,暗示是否有效的关键就在于暗示方的气场是否足够强大。前文已经说过,气场是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能量波。当两种不同的气场接触时,它们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弱势的气场就会被处于强势的气场影响。例如,假如一个人身体孱弱,无精打采,他的气场就会非常孱弱,因为就很容易被别人的强大气场笼罩住,受到别人的暗示。反之,假如一个人身强体壮,精力旺盛,那么,他的气场就会非常强大,很容易影响周围孱弱的气场,暗示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很多时候,气场的影响力与“气势”“威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以一种压迫力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能够令人屈服。《孙子兵法》所提出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运用气场影响力,使对手屈从。总之,倘若能够适当运用气场的影响力,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秋风阵阵,残阳似血,一人、一矛、一马,当阳桥上——张飞独自面对着曹操的千军万马。
曹操的左军先行到达,曹仁与夏侯悸率领本部人马在离当阳桥一里远的地方停下来了。看着张飞那一人一桥的强大气场,两人对望:“定是孔明之计!”因此,二人静候中军的到来,丝毫不敢轻举妄动。
没多久,曹操大军到齐了,但是没有一人敢妄动。看着自己的百万大军居然被一骑挡住去路,曹操怒火中烧。此时,张辽贴在曹操耳畔说:“丞相,那就是张飞,曾经被云长言到‘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曹操心中一动,似乎感觉桥后树林扬起了微尘。曹操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对面仿佛远远不止一个人,他说:“林中有人,孔明肯定又在故弄玄虚。”
这时,张飞怒目圆睁,对着曹军大吼道:
“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前来一决死战?”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一决死战?”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到底想干什么!”
张飞的喝声令全军如雷贯耳,一股强大的气场威慑而来,整个曹军被他吼得一愣。最让人惊讶的是,夏侯杰居然因为恐惧而死。在张飞面前,气场同样强大的曹操也难免心中惊惧。起初,生性多疑的曹操害怕中了诸葛亮的诡计,后来,他又发现全军都被杀气腾腾的张飞震慑住了,此时,关羽评价张飞的话回响在他的耳边。最终,曹操心中没底,只得下令撤军。
张飞的气场能量非常大,不仅能够震慑住干军万马,而且还吓死了夏侯杰,虽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张飞的强大气场相反,有些人的气场非常柔和,如同绵绵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们的气场使人觉得无比温暖、安全、亲切,能够对人产生无形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这种气场称之为“亲和力”或者“安全感”。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招人讨厌,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吸引别人,令人心甘情愿地为其赴汤蹈火?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气场是否具有影响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不用气势的威压,也无需依靠武力或者利益诱惑,就能引得无数人甘愿为其肝脑涂地、舍生忘死。这就是气场的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成为英雄一样的人物,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气场往令人喜欢的方向上修炼、发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此外,还要改掉一些招人讨厌的坏毛病,净化惹人生厌的气场,这样才能吸引身边的人。
在生活中,为了有效地避免双方气场的直接碰撞,同时也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人们经常使用暗示的方法。但是,假如暗示时没有气场能量的参与,他人就很难理解或者会误解暗示的意思。
那么,为了让暗示更有效,怎样在暗示时加入自身的气场能量呢?可以借鉴下面四种方法:
第一种,用事实来暗示。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暗示对方,而不一定非要把暗示说得非常玄妙。我们的气场能够展现事实中的变化,传递出自身的能量。例如,李云想暗示老板自己工作非常努力,那么,他只要多列举几个自己努力工作的实例就可以了,而无需自我标榜或者反复强调。因为这些实例,他的气场会逐渐变强,从而达到暗示对方的目的。
暗示是经过精心加工的语言,假如自身气场都很难理解暗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方就更难理解了。要想使对方理解我们的暗示,听从我们暗示的指挥,我们可以巧妙地通过气场传达暗示。
第二种,选择适宜的环境。每当来到树林中的时候,人们气场能量的活动就会减少,由此可见,周围的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气场能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利的环境让气场发生变化。例如,为了增强自己的气场,刘总精心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两面临街的办公室。在这种环境中办公,每当有员工与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他的气场非常强大。
第三种,把明示与暗示结合起来。随着我们语言的变化,气场也会发生变化,并且影响他人的气场。由于暗示很难驾驭气场能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明示的方法向对方施加影响。一旦对方感受到了这种能量影响,就更容易感受到之后的暗示。
第四种,反复多次地训练。尽管短期内我们无法驾驭气场按照暗示的方向影响对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让气场能够识别我们的暗示,因而发生变化施加影响,就能够让他人理解我们的暗示。
2.让他人忘记拒绝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先入为主”的心理。《汉书·息夫躬传》中记载:“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总是那些先获得的印象或者是先听进去的话,在之后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人们往往很难改变之前形成的想法。很多销售员就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首先向对方灌输一些具有暗示性、诱导性的信息,从而让那些第一信息形成一个难以逆转的气场的“势”,导致消费者失去自主意识,根据销售者的暗示进行选择。
大学毕业后,余刚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忙着找工作,而是选择自主创业。他回到家乡,在曾经就读的学校旁边开了一家凉皮店。在余刚的凉皮店的对面,也是一家凉皮店,不管是规模、设备,还是客流量,都和余刚的凉皮店不相上下。然而,余刚却觉得对面那家凉皮店的收入比自己高出很多,为了查明真相,余刚决定进行一次暗访。
一个周末,余刚早早地就去了对面那家凉皮店,刚进店,服务员就热情地迎了上来。余刚暗忖:在服务方面和我店差不多。余刚刚刚坐定,服务员就问:“凉皮里面加一个卤蛋还是两个卤蛋?”余刚不太想吃卤蛋,因此说:“就加一个吧,谢谢。”
服务员继续招呼其他客人:“凉皮里面加一个卤蛋,还是两个卤蛋?”
“呃,一个吧。”
“来两个吧。”
余刚忽然发现,几乎很少有客人说不需要卤蛋,少则一个,多则两个。对比自己的凉皮店,余刚恍然大悟。
原来,服务员的提问是引导性的,因此,每个人都在服务员的暗示下选择了至少要一个卤蛋。对比起自己店里每天卖出的有限的卤蛋,余刚知道两个店的收入差距在哪里了。一个鸡蛋大概0.5元成本,去能够卖到1元钱。按照日均客流量600人计算,那么,这家凉皮店至少要比自己多卖300个鸡蛋,多创造利润150多元。而且,这仅仅是鸡蛋销售方面的利润。如果再加上馅饼、包子、饮料等方面的利润,那么两个店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
余刚的店里很多客户都说不要卤蛋,为什么这家凉皮店的客人却很少说“不要卤蛋”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服务员的提问很有技巧性。服务员的提问是一个选择题,很多客人都会不知不觉地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回答,即或者要一个卤蛋,或者要两个卤蛋。
在销售领域,很多聪明的销售员从一开始就暗示客户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选择,而完全忘记了“不买”的选择。这样一来,销售业绩自然节节攀升。。这种心理特别神奇,作为顾客,假如中了这种心理暗示的诡计,就会遗忘自己心中的正确答案。因此,我们既要提防销售人员利用这种心理暗示来诱导我们,也要学着运用暗示来诱导别人,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3.只说优点吸引他人做决定
志新决定换一个新手机。但是,当志新兴高采烈地把新手机拿给女朋友柳岩看的时候,他却突然发现这款手机有很多毛病,例如待机时间很短,昨天刚充过电今天就显示电量不足了;信号很不稳定,导致通话时断时续,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几乎没有信号。
志新大吃一惊,这款手机和自己当初购买的手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为此,志新大呼上当,说店员骗了自己。
此时,柳岩问志新店员到底说了些什么,才让志新不假思索地购买了这款手机。
志新说:“当时,店员向我介绍说这款手机是眼下最流行的全触屏手机,不仅可以摄像,还能5G土网。最重要的是,这款手机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安卓系统,收发电子邮件特别便利……”
柳岩一边听志新说,一边摆弄他的手机。志新话音刚落,柳岩就说:“店员说的都是真的,你看全触屏、5G上网、安卓系统等。这款手机确实功能很强大。”
志新想了想说:“但他还是骗了我,因为他向我隐瞒了待机短、信号不稳定这些缺点。”
柳岩说:“假如你是销售员,你也会这么做的。在销售产品的时候,你肯定会优先介绍产品的优点,而将缺点一带而过,甚至连提都不提。”
听完柳岩的这一番话,志新沉默不语。
生活中,店员对待志新的销售方法屡见不鲜。例如,很多外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产品往往价格层次不齐,这其实是因为质量不一样。但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大多数店家都会突出介绍自己的价格非常优惠,而不会主动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产品质量差一截。在漫天飞舞的广告中,这种手段更是常见。不管什么广告都大力宣传产品的优点,而很少有广告宣传自己的缺点。
其实,这种只强调优点的方法与销售方的气场有关。在强调产品的优点时,销售方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他的气场也会变得强大,使买方对他形成信任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方的气场交锋决定了销售结果。作为销售方,可以通过宣传产品的优点来强化自身气场。作为购买方,可以找出产品的弱点,以此来减弱销售方的气场。当购买方的气场变得比销售方更强,购买方就能够主导整个购物过程。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两种方法,不过,有两个注意事项:第一点,说话要言之有据,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比那些大而空的优点更有效。以给志新介绍手机优点的店员为例,因为最好的摄像手机需要比较,而且这种信息往往来自于他人,所以,与其说说那款手机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摄像手机,不如说这款手机的像素很高,这样店员的气场能量会显得更加强势。相比之下,手机的说明书上写着手机的拍摄像素,因此显得更真实、更直观,店员说起来也是有理有据,气场能量就会变得更强。第二点,只强调优点,而且只强调真实的优点。现代社会,假话泛滥,伪劣假冒商品横行。有多时候,我们已然习惯了说假话,不过,气场还是会因我们内心对于信息的肯定程度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说真话的时候,我们往往理直气壮。反之,说假话的时候,人们的气场能量会变得非常微弱,导致对方有所觉察。假如对方用事实来反驳你,你就将很难得到对方的信任。
4.借用权威进行暗示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两幅画作,并且告诉他们,第一幅作品是无名小辈的作品,第二幅作品则出自名家之手。此外,他还要求被试者认真观察、仔细鉴别。看过之后,心理学家让被试者评论这两幅画。结果,90%以上的被试者认为第一幅画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而第二幅画则画得好,意境深远。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第一幅画出自名家之手,而第二幅画则是画家夫人的涂鸦之作。
在心理学上,这叫权威暗示效应。具体来说,面对一个地位高、有威信的人,人们总是很容易相信和重视他所说的话和所说的事情。早在古代,人们就曾经论述过这种现象,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权威暗示效应是由气场决定的。气场有强有弱,如果相斥,弱小的场往往被打败,强大的场则占据优势。在生活中,气场的碰撞很常见。在任何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必然是由强大的气场占据支配地位。美国著名法学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也曾经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假如你了解印第安人,你就会知道他们是怎样开战的。在谈判中,在说话以前,酋长们通常用眼神进行较量。彼此都保持沉默,但是沉默中却剑拔弩张。一般情况下,他们拼气势,而很少用语言进行交流。只要一方的气势占据优势,谈判也就结束了。假如你在现场,你就会纳闷地问:“为什么还不开打?”其实,战争已经结束了。商手角逐就是气场的角逐和对抗,不留任何痕迹。
实际上,气势的较量也是气场较量的方式之一。具体来说,气势较量是在同一个环境下高速运转的大脑之间的对决,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胜负。要想让另外一方屈服,就要拥有强大的气势、强大的气场,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权威暗示效果。此外,有一些人虽然自身气场很弱,但是却会借势,即将别人的权威暗示效果运用到自己身上,狐假虎威,推波助澜。
约翰是一位销售员,经验非常丰富。他有一个习惯,即每次成交后都让顾客为自己签名,尤其是一些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的客户。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带着这些顾客签名去拜访下一位顾客,以此增强客户的信任感,促进成交。
见到客户之后,他就会把顾客签名放到桌子上,然后成竹在胸地说:“我们很为我们的顾客骄傲。您知道我们的布莱恩市长吗?”
“哦,当然!”
“这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您应该也知道高级法院的亚森长官吧!”
约翰兴致盎然地谈论着这些人,就像和他们非常熟稔一样。接着,他说:“他们都曾经购买过我们的产品,并且为此而受益。他们喜欢……”他又说出了一大串知名人士的名字,并且说:“我很荣幸为您服务,希望你能够给我一个机会把您的名字同他们的相提并论。”
此时,顾客显然已经很高兴了,说:“哦,我当然愿意。”
随后,约翰开始介绍自己的产品,促成交易。凭借这些顾客名单,约翰的销售业绩在公司里始终名列前茅。
权威人士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气场,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坚定地相信权威人士的选择、思想言行。因此,他们围绕在权威人士的身边,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在广告中,之所以各个东家都不惜花费重金请来影星等知名人士代言,就是想利用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广告的效果确实很强大,对于那些宣传到位的产品而言,销量无疑比没有广告的产品高得多。
在权威人物面前,消费者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放松警惕,而选择相信权威人士。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会相信销售员所说的话。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在某个十字路口进行了一个心理实验,充分印证了权威暗示效应的作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十字路口,一大群人在等待交通信号灯转绿。当时,路上没有什么车,即使闯红灯也可以安全通过。这时,穿着体力劳动者肮脏的工作服的实验者直接闯红灯横穿马路,然而,没有人跟随他的脚步。片刻之后,这位实验者把肮脏的工作服换成了萨玛尼品牌西服,并且重复了闯红灯过马路的举动。出人意料,马上,大家都跟在他身后闯红灯横穿马路。
仅仅是以为服装变了,实验者的气场就发生了变化,而且,周围人对待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认为服装象征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对于那些昂贵的奢侈品,人们总是人云亦云地盲目追捧,而很少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它进行否认。众所周知,阿玛尼的服装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穿不起。所以,很多人一看到穿阿玛尼的人,就觉得对方一定是成功人士,从而产生权威暗示效果,盲目地模仿对方的言行。
假如你的气场不强,就可以通过着装来增强自己的气场。
5.模仿对方的服饰装扮、言行举止
对于陌生人,人们总是心怀戒备,自然在身边形成了一道警惕的气场,拒绝他人的介入。假如你过分热情,别人就会觉得你别有用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很多职业要求你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突破对方的这种防御,与对方的气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记者或者推销员。
不管去哪里采访,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常祥宇总是特别注意自己的服饰装扮。去市中心,他就穿适合都市生活的服装;去郊区,他就穿符合市郊品味的衣服。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能轻松地融入被采访者的生活。此外,他还注意在言行举止上应和被采访者。结果证实,他的采访总是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
其实,常祥宇运用了社交中的暗示技巧,即通过模仿对方的服饰装扮,暗示对方彼此心灵相通,有着共同的感受。这样一来,双方通过外表散发出来的气场比较接近,对方自然就会亲近他,对他产生好感。
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都喜欢同一个品牌,就会大谈其好处或者新推出的款式;都热衷于同样的运动,就会惊异于这种巧合;留着相同的发型,就会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总之,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研究证实,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有着和我们相似的服饰装扮的人。20世纪70年代初,嬉皮士风格在大学生中大为流行,大学生们的穿着风格或者像嬉皮士,或者不像嬉皮士。做实验的人有的穿着像嬉皮士的衣服,有的穿着不像嬉皮士的衣服,去校园里向大学生们要一毛钱打电话。结果显示,当实验者的穿着恰巧与被访问的学生相同时,在超过2/3的情况下都要到了这一毛钱。而当实验者的穿着风格与被访问的学生不同时,只在不到1/2的情况下要到了这一毛钱。
日本销售大师原一平就深谙此道,并且经常将之运用在自己的销售工作中。有一次,原一平想去拜访一家企业的老总。但是,即使他想方设法,也没有见到老总的面。一天,原一平看到旁边杂货店的伙计从老总公馆的后门走了出来,便快不向那个伙计走过去。
“你好,小哥!几天前,我还和你的老总聊天呢!今天,我想请教你一件事情。请问你们老板公馆里的衣服通常都送去哪一家洗衣店洗呢?”
“从我们杂货店门口朝前走,经过一段上坡路之后,左边第一家洗衣店就是。”
“太感谢了,祝你好运。”
随后,原一平不费吹灰之力地从洗衣店店主口中了解了老总喜欢穿什么颜色、质地、款式的西装,然后,他也去西装店为自己定制了同样的衣服。
某一天,原一平穿上那套量身定制的西装,并且还搭配了一条相得益彰的领带,从容不迫地站在老总前面,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老总,你好!”果然不出原一平的预料,那个老板先是大吃一惊,随后就恍然大悟,开怀大笑。毫无疑问,这位老板成了原一平的客户。
为了拉近和老总的距离,原一平故意穿着同样款式、质地和颜色的衣服出现在老总面前。看到原一平,因为相同的品味,所以老总觉得非常亲切,因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在管理中,为了拉近和下属之间的心理距离,上司不妨也利用这种暗示方法。
在没有普及每周双休制度的时候,因为星期六只上半天班,为了便于下班之后直接出去玩,所以一家公司的年轻职员每到周六就脱掉沉闷的工作服,换上轻松休闲的衣服。不过,很多中年主管们却反对这种作风。
在某个周末,这家公司的某主管也出人意料地脱掉西装,穿着比年轻职员更休闲舒适的衣服来上班。在此之前,年轻职员都非常敬畏这位主管,把他当成老前辈,很少与他沟通。然而,自此以后,年轻职员对待这位主管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每隔几天,就会主动找他商量一些事情。其实,这位主管也是利用了服装的相似性来暗示下属,自己和他们非常相似,从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工作中的沟通。
要想暗示自己和对方非常相似,除了穿着和对方相似的衣服之外,还可以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效果也是很好的。
日本心理学家涩古昌三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当两个亲密无间的人在一起交谈时,不管是微笑、点头、视线的移动还是手部的动作,都是一致的。例如,在饭店里相对而坐的两个人,当一个人开始夹菜吃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拿起筷子夹菜吃;当一个人开始喝饮料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喝饮料;当一个人拿起餐巾纸擦拭嘴巴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拿起餐巾纸。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两个人的情绪会互相影响。涩古昌三教授还发现,与亲密的人一起坐在沙发上时,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地保持相同的坐姿。同样的道理,当很多人围坐在圆桌前开会时,意见相同的人往往保持同样的姿势。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安排两名人员进行短暂的接触。其中一个人是研究助理,她的任务是模仿另一个人的行为——假如另一个人双手抱在胸前,双腿盘起,席地而坐,那么,研究助理也必须如实照做。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没有要求助理模仿对方的行为。结果显示:实验对象更喜欢模仿自己行为的助理,觉得和她的相处非常愉快。
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喜欢一个“看起来和我们一致的人”。这是因为,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产生信任;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更好地相处。
反过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想让对方产生亲近感,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和对方一样的举动。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模仿对方:
(1)动作、姿势一致:如果他把一只手插在口袋中,那么你也可以依葫芦画瓢,把一只手插进口袋里;如果他做了一个手势,那么,你也可以在稍后的时间里“碰巧”做一个相同的手势。
(2)说话方式一致:尽量和对方的语速保持一致。如果对方说话特别慢,声调舒缓,那你就应该模仿他,尽量慢一点儿,放松一点儿;如果对方语速很快,那么你就加快自己的语速,与他保持一致。
需要注意的时候,在模仿对方的时候要注意掩饰自己模仿的痕迹,最好不要让对方觉察到。否则,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反感,觉得你别有用心,导致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所以,无需时时处处地磨坊,只需要在言行举止的某个方面和对方有默契感就行了。
6.批评同类错误影射对方的错误
在生活中,有人在发现他人的错误时喜欢进行直接的批评指正,殊不知,这种直截了当的指责方式形成的压迫性气场会让对方产生一种防御心理,甚至招来对方顽强的抵抗情绪。如果能换一种方式,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往往容易奏效,原因在于这种暗示的方法让批评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容易形成一种柔和的气场,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愿意改正错误。
暗示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方式是批评与对方所犯的错误相同性质的错误,从而含蓄地指出对方所犯的错误,间接地表达你的指责和不满。由于所批评的错误与对方有同类性,因此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会意识到你的责怪之意。然而,因为没有针对性,所以,即使对方有不同意见,或者有其他想法,也不会直接反驳你。在感受到你的意见和不满后,对方所能做的就是主动地加以改正。
汪涵和杜丽不仅是同桌,而且是同班同学,还是一个小区的邻居。因为缘分这么深,所以他们每天都结伴上学、放学。
汪涵为人踏实,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杜丽则有点儿小聪明,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汪涵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但是杜丽的学习成绩却日渐退步。
转眼之间,他们面临着期末考试。杜丽临时抱佛脚,却没有什么效果,因此,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汪涵在平日的学习中稳扎稳打,因而胜券在握。在考场上,杜丽乘老师不注意,一字不漏地把汪涵的试卷照抄了一遍。成绩出来了,杜丽高兴地发现自己考了96分。但是,好景不长,在几天后的班会上,杜丽却羞愧得无地自容。
首先,班主任总结了这次考试的相关情况。接着,班主任又说起了考场纪律的问题。班主任说:“在这次考试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几位同学的试卷连错的地方都一样。”说着,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公子哥,他游手好闲,不思进取。虽然读了几年书,但是他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不过,他的脑袋瓜子非常聪明,深谙处世之道。他仗着家里有钱,买通了主考官,最终居然以第一名的成绩当上了状元。
不过,他终究胸无点墨,不仅不认识上级发下来的官文,而且也没有能力管理一方百姓。尽管他每次都绞尽脑汁地处理好各项事务,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一次,皇帝来到他的辖区微服私访,知道了他的无能。
最终,这个来路不正的官员被革职流放。
故事讲完以后,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在这次考试中,有的同学肯定是抄袭了别人的试卷。你们心里应该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而不要自以为聪明。我可不想看到你们像那位弄虚作假的公子哥一样,最终毫无收获,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听完班主任的话,杜丽恨不得找个老鼠洞钻进去。原来,班主任早就知道了她的抄袭行为,但是,为了顾全她的颜面,班主任却没有直接指责她的抄袭行为。班主任用心良苦地以古人为例,就是为了让杜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归根结底,纸是抱不住火的,真想终究会大白于天下,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总之,假如发现对方犯了错误,而且恰巧别人也曾经犯过这个错误,那么就可以使用影射的方法含蓄地指出对方的错误。通过批评相同的错误可以暗示对方,给对方主动改正错误的机会。通常情况下,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照顾对方的颜面,维护对方的形象。那么,在使用批评同类错误的方式暗示别人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所选的案例与被批评者所犯的错误要有共性
要想使用批评同类错误的方式暗示对方,首先应该确保所选择的案例与对方所犯的错误有共性,这样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否则,就算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暗示对方,对方也会因为事例没有共性而无动于衷。这样一来,你的暗示就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
(2)就事论事,不要掺杂个人感情和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暗示对方,让对方反省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所以,批评同类错误时,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尽量不要掺个人感情,更不要使用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否则,被批评者就会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攻击,导致暗示失去作用。
(3)适度的批评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批评的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切忌声色俱厉,无休无止。即使是采用批评同类错误的隐晦方式,对方也能够意识到你的暗示,所以,必须适度。如果一直没完没了地批评对方,就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给对方留下你得理不饶人的恶劣印象。这样一来,暗示就会使对方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谈何批评的效果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