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计较-宽厚博爱,家是心灵温馨的港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父母就是爱自己

    一个人只有懂得爱父母才能爱自己,

    才能爱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增强父母子女间的沟通,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

    向父母献上一句祝福,一声问候;

    愿天下的父母身体健康!祝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一个人想要知道爱自己的原因,就要知道爱别人的价值。

    爱自己的父母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否则就会把自己弄得冷酷无情。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还有谁愿意去跟你交往呢?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什么蠢事都有可能干出来。

    在曾经的岁月里,多少个光辉灿烂的黎明,多少次艰难曲折的拼搏,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多少次喜获成功的欣慰,我们怎能忘记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怎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很多人都记不清父母的具体年龄,我们因此可以庆祝父母的生日,让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因父母越来越老感到担忧。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父母就是道,爱父母就是爱道,就能得道。

    现在的人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绝大部分人都忘记了父母的生日,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这是自私的,不对的。孩子经常会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生日蛋糕呀?过生日给我买什么礼物啊?”

    父母就会告诉孩子:“等你过生日了,爸爸妈妈就给你买。”

    孩子于是高高兴兴地等待自己生日的来临,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们显然忘记了父母也会过生日,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生日,或者说父母的生日没有什么意义。

    在一个人的生日晚会上如果我们突然问他(她):“请问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

    那情况一定会非常尴尬,因为这位高兴得要跳起来的人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这样的问法会大煞风景,是不讨人喜欢的,这样的客人主人家也不会喜欢。但事实却是存在的,想这样提问的恐怕大有人在,只是大家都没敢说出来,等到这一天有个冒失鬼终于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提出,那就会得罪一片。

    这个真实的普遍情况揭示了:

    (1)人容易忘本。

    (2)人是自私的。

    (3)人不希望别人来提醒她,否则会很不愉快。

    归结起来这三点,都指向了人性恶的一面。

    曾有人说过,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们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仔细想一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

    有位哲人曾经指出:人应该具有悲悯情怀,要像疼孩子一样疼父母。

    孝,儒家认为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讲文明的、有爱心的人。重孝道的家庭,关系牢固、亲情浓郁;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做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自己的子女将来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上讲: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顾。”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生”。

    孔子说:“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本分。

    此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这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

    人从哪里来?

    人不是从天地宇宙这些空洞的地方来,而是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本原与起源。

    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

    父母就是我们的宇宙。

    这样看来,父母的意义真的是大得不得了,父母先我们而存在,他们让我们看到我们出生前的情况,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宇宙,展示了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

    父母就是道。

    我们的全部生命得之于父母,我们的欢乐与父母息息相关。这并不是抽象意义的息息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相关。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孝心与爱心,那么他就会在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父亲或母亲的脸。

    看看父母是怎样的一张脸。

    父母那苍老的脸给我们的触动是最深的。苍老表明老人家饱经沧桑,并且正在沧桑中老去。死亡对父母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预示着我们的起源终将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中。而父母在未死之前,他们的脸上便会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生命信息。这不是别人的脸,这是生我们的本体宇宙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父母的脸如此凝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作明白的言说。

    给人触动同样深刻的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长得与父母几乎一样。如果抹去时间的流逝,再消失胖瘦与性别特征这些细节,我们将发现其实两代人之间毫无差别。一个老祖母看她的儿子与看她的孙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她心中,这两个人是重叠又分开的图像。

    我们都跟我们的父母很相像,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条铁的定律,永恒不变,它还意味着这个世界具有稳定的持续性,绝不因突变与变异而丧失本原。这就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我们同父母长得很像,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父母好,才能真正对自己好,因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父母。

    孔子有好多至理名言。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人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过。

    孔子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死了,母亲又在他十几岁时死了,对母亲的无限思慕、对父爱的无限渴望使孔子深刻了解父母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是本源与本原,绝不可舍本逐末,绝不可本末倒置。

    很多人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去外面打拼天下,有的没成功,有的成功了,却都无一例外远离了父母。他们或因成功而忙碌,因一事无成而羞于见爹娘,或“没有时间看父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残酷无比的普遍现象:

    他们一去无回,终于等到自己回家一看,父母老了,病了,甚至死了。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这时才知道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多想父母,多看父母,多爱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个“孝”字,将一个人的人品好坏昭然揭示。

    一个人如果坏透了,无恶不作,但知道孝敬父母,我们仍将他当人看。

    一个人如果名声好得不得了,对谁都好,偏偏对父母不好,事业有成,偏偏忘了根本,那么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交往,应该把他驱逐出爱的圈子,让他在痛失所爱时知道什么是悔恨。

    爱父母才能爱自己。在哲学家与科学家看来,每个人与他的父母其实比想象的更接近,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

    放下隔阂,孝敬父母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

    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大地之间,

    想报答完他们的恩情,

    就像在用勺子一点点地舀着海水一样,

    无论如何都是报不完的,

    何不在有机会的时候让报恩之水填满一个个小池呢?

    当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走出父母的家庭时,父母也因为养育我们,耗尽了生命的大部分,进入了老年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尽尽孝心了。

    爱心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孝心也是如此,一个人无论有多老,只要他的父母还在,就永远是孩子,那么孝心就该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辉。而没有孝心,对父母甚至失去良心的人,哪怕一时的失去良心都是让人所不能容忍的。

    孝心就是儿女将人类天性中的一点敬爱献给父母,通俗一点说,孝心就是少让父母操心、担心,让父母宽心,关心父母身体,常常回家看望父母,带给父母快乐。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就是因为其中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深厚的孝心。

    任继愈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谈谈孝道》,其中谈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他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到社会治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现在社会,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好好学习,积极上进,只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就算是尽了孝道。现在有些人经常议论,他们说父母越老越糊涂,并且与自己的父母容易闹矛盾,认为父母的脾气越来越怪。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

    要能够与父母和睦相处,孝敬老人,就必须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有人总结了以下几点,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1)自尊需求。随着年寿的增高,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怕老,逐渐变得多愁和敏感起来,往往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龄的人,比从前更强烈。

    (2)依存需求。老人在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里听点消息,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3)文娱需求。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戏曲,对流行歌曲有的不愿意接受等。

    (4)求助需求。一旦进入老年期,健康状况尚好,他们还可以承担一些家务,子女当然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老年人生理状况逐渐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渐渐对子女的要求多起来。

    了解了老人的需求,作为子女就不应该责怪老人性格古怪,应尽可能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应该尊重老人,不论老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有没有能力主持家务,家里有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要让老人觉得自己很重要。同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老人,给老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

    第二,应该经常主动地与老人交谈,节假日有时间陪老人散散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需要,也可以与老人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使老人产生依靠感。

    第三,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有些事情就无力承担,子女应该主动地去帮助老人。

    逢年过节或者到老人的生日,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庆贺一下,给老人做些爱吃的饭菜,买些小礼品,尽可能让老人过得快乐一些。

    如果能够这样做,老人的心情也就好起来了,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脾气就会随和,性情就不会古怪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老年人普遍具有的暮年悲哀之感。子女应该给老人带来活力,带来热情,带来青春,给老人一种精神安慰,使他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为了发扬家庭孝道,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孝道的三条基本原则: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即子女行孝应以爱心为本,以感情为重,设身处地尽量为父母着想,对父母行孝,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人类天性的表现。

    合理,即子女应适当地运用理性地来行孝,要讲道理,考虑事实,不因为眼前的利益影响长远的家庭荣誉,遇事不冲动,不以小害大。行孝应量力而行,不宜铺张浪费,尤其不能因为行孝而自残自虐自贬,否则就成为封建孝道了。

    可以看看,现在有些人在外面赚了钱,衣锦还乡,这下可有资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了,为了尽自己的孝道,父母还在世时,就为父母挥金如土,预设灵堂,建造墓穴,大做道场,就为了得一个“孝子”的名声。这实在是封建迷信、愚昧孝道,是我们今天应该否定的。

    合法,就是子女行孝不应该违反现行法律,不应该因为孝敬父母,有触犯法律的行为。父母如果要子女违法尽孝,子女应该好言相劝,不可以孝害人,以孝误国。所以,父母绝不应该让子女违法行孝。

    一个人是不是孝顺,不一定是锦衣玉食奉养老人,不必大张旗鼓做给外人看,只要表现在行为上,做到养亲、悦亲、念亲就足以感化人心,值得大家称道。

    养亲,这是子女的天职,也是子女最基本的孝心。从古到今,奉养父母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即轮流奉养、固定奉养。

    轮流奉养是已婚子女依次奉养父母,由长子开始轮到幼子,周而复始,时间长短以均等为原则。

    固定奉养是子女分家后,其他子女按月付给生活费,父母固定在某一子女家居住。父母没有财产,就由固定奉养的子女承担抚养费用;父母有财产,以其收益付给承担固定奉养的子女,由哪个子女承担固定奉养要顺从父母的意愿,由自己决定。

    悦亲,就是要让父母高兴,不让父母生气、恐惧、忧虑、发怒。常常让父母高兴,可以增进父母的健康,这是大孝之道。无论我们的环境失意还是得意,事业逆顺,都不应该在父母面前大喜或大悲,不要流露哀伤、忧愁、怨言,要注意克制感情,不要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敬父母所敬,爱父母所爱,讳父母所讳,行父母所行,只要让父母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安度晚年,就是最大的孝道。

    念亲,就是不管子女身在哪里都想着父母。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社会,子女不必守在父母身边,但出门应该告知父母,在外应该不断有电话问候、报平安,以免父母担忧挂念。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礼。”这就是说,父母生前,我们要尊敬他们,奉养他们。父母死后,我们要真心地怀念他们、悼念他们。

    对待自己的父母我们不仅要尊敬他们,还要爱和关心他们。这不仅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美好的意愿,就是要达到和父母内心世界的沟通和理解。只有消除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相互理解,我们才能创造美满、幸福、和睦、快乐的家庭生活。

    惜缘,理解这份平凡而伟大的爱

    父母之爱,是我们摇摇晃晃学步时父母的笑,

    是我们沉睡病床时父母的泪,是我们痛苦不语时父母的愁,

    是我们玩世不恭时父母的包容……

    这些隐藏在父母对我们的笑、哭、愁、包容的背后,

    就是父母的爱。这种爱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父母的爱是隐含在平凡生活中的,

    所以,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细心体会。

    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爱子之心,这是不容置疑的。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子女的,他们的爱甜美、芬芳。有时候又像品尝杏仁的甘苦,不管是苦中带甜还是剧烈的苦,都是他们爱子女的表现,他们的爱有时候也许是方法不对,但他们的爱确实是无私的,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即使穿上功利的服装,也是为我们子女着想的。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爱他们。

    (1)爱自己,等于爱父母。我们做子女的时常被挂在父母的心上:我们失败了,他们为我们打气,为我们鼓励;我们成功了,他们笑了;我们堕落了,他们的心会在流血……所以我们要照顾好自己,不要让他们的心为了我们鼓得紧紧的,我们要不断地进步,朝着朝阳的方向迈进,让他们时时刻刻发出会心的微笑。

    (2)常回家看看。乐坛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要你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为他们刷刷筷子洗洗碗就心满意足了。其实父母的最大心愿就是:一家子能常团聚在一起,和和气气、开开心心就好。

    (3)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父母有时候会对我们关心过度,甚至会因为所谓的幸福干预我们的生活。这时候我们就要关心和理解他们,不要和他们发生冲突,要善于和他们交流,争取以“理”服人。有时候他们的生活习惯可能不近情理,甚至还会往我们的脸上抹黑,我们不能责怪他们,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消遣方式、生活习惯,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尽量让他们改善生活,拥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4)给他们幸福。在我们小有成就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活富裕留一些给他们分享,可以把他们接过来与自己同住。

    可怜天下父母心,理解父母的爱,珍惜父母的爱,并及时地给他们回报,这是美满家庭的最佳状态。

    不管是穷人或者是富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都是尽心尽力的,都是“舐犊情深”。父母在子女呱呱坠地起,就承担起了培养的责任。小时一把屎一把尿的忙碌;长大上学,又要为钱所忙碌,为其茁壮成长创造一切条件。子女成家立业了,父母仍然牵挂,不能释怀,直至撒手归天,仍依依不舍对子女之情。这就是父母之爱,无止境之爱。父母的爱,既是物质上的关爱,也是精神上的疼爱;既是成功时的喜爱,也是失败时的抚爱。父母的爱如和风般温暖,也如秋月般迷人。父母之爱,是严肃的,也是活泼的;是学习的,也是生活的。总之,我们可以从各方面诠释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爱是责任,情是包容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当今很多年轻人把孝文化甩在了脑后,

    他们重金钱轻亲情,重利益轻道德。

    因此,必须加强家庭道德教育,而且要从小抓起。

    孝顺长辈,是人类延续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特别是长辈有生之年愈来愈少的时候。中国人是历来讲究孝道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来说,首先是看他对父母的孝心如何,有孝心,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人,一个家庭有孝子,是一个家庭的荣誉。一个忠厚诚实的人,用不着怀疑和多方打听,他一定是一个孝顺的儿女,也就不会卑鄙地去害他的朋友。

    任何一个正直的人都怀有感恩之情,只是有少数人私心太重,只看眼前既得利益,或受到配偶的蛊惑,以致孝心完全丢弃。这种人对别人的不孝能义愤填膺,而自己呢,甚至连父母祖宗是谁都全忘记了。有的人结婚了有了孩子,竟把父母叫来当自家的保姆。

    时间老人是最公平、公正的,甭管是什么人或自以为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他们也要老,他们的儿女也会长大。他们下一代也照方抓药,以他们对父母恶劣的手段来对付他们自己时,无不悔恨交加,老泪滂沱。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位老人育有一子,他们对儿子可谓是疼爱有加,等到儿子长大娶妻之后,对两位老人却是虐待,但其老父母却对孙子疼爱万分。别人问老人,为什么如此尽心尽意时,老人回答说:“我们要孙子健康长大后,学他父亲的样子对待父母,岂不替我们出气了吗?!”

    这虽是一个小故事,但是,榜样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当孩子看到父母虐待祖父母时,长大也一定学习他们的方法。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晚辈对长辈不孝的根源就是自私。但下一代不孝长辈这一代,如果是由长辈做出缺乏道德的事引起,那么下一辈是没有资格指责晚辈的。

    那么,如果长辈有错误,作为儿女该怎么办呢?这个世界上,需要宽容和谅解,父母子女要互谅互爱,爱,看来简单些,谅,可是不简单,它是一种高贵的教养。父母子女双方如果死乞白赖地苛求对方,血缘关系也挡不住家庭中人际相处的恶化。

    父母虽做了错事,除极其个别的穷凶极恶之徒外,绝不希望亲生儿女走上父母走错了的道路。这正是父母的爱儿女之心,晚辈要体谅做错事的父母之心。

    长辈的啰唆常常会让晚辈很烦。长辈的爱心表现在啰唆上,看来不妥,但晚辈是否也应想想,长辈啰唆的事情,究竟是对是错?对的啰唆,你若改掉不就断了啰唆的源泉了吗?不对的啰唆,可以同他们和气地讲一下道理,如果还不见效,就可以暂时一走了之,长辈也就会知趣地结束啰唆了。

    作为晚辈,除了为自己着想外,在家庭中要多替长辈着想。父母爱子之心,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特别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昼夜操劳,只要儿女有一点不舒服,就会吓得父母心惊肉跳。等到上了学校,也不敢松一口气,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关心到毕业,还要为子女的婚姻操心,就是看着子女成家立业了,还要为孙子辈操心。

    实际上这种血缘关系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发扬孝道,那么,就会使家庭走上感情破裂的恶性轨道,因为,从你开始丧失孝道,那么,你的孩子就会仿效。如果等到你的孩子如法炮制对待你的时候,再悔恨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孝心,你的家庭也无法恢复幸福的景象了。

    用孝心、孝行回报双亲

    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必须体现在行动中。一个行动,

    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

    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夸夸其谈强千百倍。

    当我们用第一声啼哭迎接这个世界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父母慈爱的笑脸。从那时起,父母便用他们全部的心血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父母,一个多么熟悉而神圣的字眼啊!

    现在,当我们迈开大步,在宽阔而平坦的操场上奔跑时,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流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当我们挥动画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时……我们可曾想到,自己能有今天,是父母经过多少个个日日夜夜、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更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是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民族。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便是个很好的典范。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母亲患了重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为了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他自己总先尝一尝,然后才给母亲喝。刘恒孝敬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为证: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除此之外,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孝敬父母方面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的母亲在1919年患上了腮腺炎。毛泽东同志当时在长沙任教,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急忙赶回韶山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可是,由于并发了其他病症,还是去世了,享年53岁。毛泽东同志万分悲痛,跪在灵前,以泪和墨,含悲挥毫,写下了“祭母文”和挽联。1959年,毛泽东同志已经66岁了。这年6月,他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进行考察,特意拜祭了父母的坟墓,把一束翠绿的松枝恭敬地献到父母的坟前,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到住所,他感慨地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的是父母,总是要记住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在《爱父母》一文中说:“侍奉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的美德,是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美德。”朱德同志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也寄托了对生他养他的母亲的无限怀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母亲,她有七个女儿。有一次,母亲因事到一位远方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当母亲走进家门,女儿们十分亲热地围了上来。

    大女儿说:“我思念您,就像种子盼望阳光一样。”

    二女儿接着说:“我等您,就像干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样。”

    老三说:“我想您都想得哭了,就像幼小的雏鹰想念老鹰一样。”

    “没有您我感到非常痛苦,就像蜜蜂没有花儿一样。”四女儿抢着说道。

    老五低声说:“我梦见了您,就像玫瑰花梦见露珠一样。”

    “我望眼欲穿地张望您,就像樱桃园张望夜莺一般。”六女儿说道。

    只有小女儿什么也没说,她为母亲脱下靴子,并为她端来一盆洗脚水。

    看看上面的故事,选出哪一个是最孝敬父母呢,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认为是小女儿,因为小女儿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的确,孝心需要行动。比如,父母身体不舒服时帮助轻轻盖好被子,或送上一杯热水,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能使他们感到温暖,身体会不知不觉地好很多。很多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动手洗了衣服或者主动拖了地板,爸爸、妈妈发自内心地高兴;自己给奶奶送上一杯水,奶奶会露出幸福的微笑;妈妈买菜回来,自己主动去接一接,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事不在大小,关键要行动。

    用心去爱,感恩父母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

    却发现父母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这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所以,不要将对父母的爱深埋在心里,

    任它在时间的长河里流逝。

    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

    用属于我们的方式向我们的父母表达浓浓的爱意。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旧中国广为流传的画册,通俗易懂,下有解说,上有图画,讲的全是尽“孝道”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叫“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代有个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贫穷,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不让孙子挨饿,他的老母亲常将自己的那一份饭分给三岁的孙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认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身体健康,不合“孝道”,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免老母亲分食,于是名闻天下。

    我们国家是个讲究孝道的传统国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将尊老爱幼提高到影响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爱幼,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有爱心,才撑开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而孝道中的“孝心”则是爱的重要部分。当然,像郭巨为了老母埋掉儿子的事情,为免不合常理而有夸张之嫌。封建社会这种“孝道”到了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就被抛弃了,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冷酷的现实。

    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依靠高老头的金钱,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一个高攀贵族,成了伯爵夫人。高老头在她们出嫁时,送给每人八十万法郎作陪嫁,所以两个女儿对高老头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家的大门,在自己的房子里过着穷困的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可以每个星期去女儿家吃一两顿饭,后来女儿家的大门都不让他进了,因为他的钱已经被她们榨干了。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即使是哭天喊地,也是枉然。高老头叹道:“钱可以买到一切,买不到女儿”,“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了,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从郭巨埋儿到高老头无钱被女儿抛弃,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都从这两个故事中生动地表现出来。较之古代社会,当今人类社会,不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比过去的社会大有进步。然而,社会的进步,只不过表现出生产力更先进,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说明社会是完美无缺的,先进和落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斗争永远贯穿着整个社会。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社会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前进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越南战争刚刚结束,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他住在旧金山旅馆里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想着心事。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我就要回家了,爸爸、妈妈。”

    “好呀,孩子!我和你妈想你啊!”

    “可是我带回一个缺一条腿和一条胳膊的残疾人,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儿子坚持道:“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拖累的,他会有活路的。”

    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挂断了。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的通知,让他们去旧金山见一个人。他们见到坠楼自杀儿子的尸体,并且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正好少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

    看了这个故事,不知道你会有何感想。这也许就是自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能因此说这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子,只能说这个儿子希望得到父母真诚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在“不拖累的”前提下的爱。我们每个人在震撼之中都要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对待父母子女和亲友,或邻里朋友,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的爱心,有多少?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为了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过去有恩于我们的人?某些稍许触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是不是良心还在?

    有一件真实的故事感人至深。

    一九八零年在《重庆晚报》上刊登了一则离奇的“征母启事”,启事上写道:

    生母于我平反前逝去,遗憾未能竭尽人子之义!今欲觅一位出身清贫孤苦无依之年逾八旬的老人为母,定保证其晚年安乐。

    原来,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傅亚光,小脚的母亲早年守寡,一手把他拉扯大。不仅如此,还靠帮人洗衣做苦工,含辛茹苦供他念了大学体育系。傅亚光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曾获得全国武术冠军。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屡遭劫难,几次被送到劳改农场,一蹲就是几十年。在农场,有一次,他得重病躺在床上生命垂危。老母得知后,千里迢迢赶到儿子身边,悉心照料,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在艰难的漫长岁月里,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孤独寂寞地等待着儿子回来,老母年年盼月月盼,盼得眼睛几近失明,盼得头发花白。傅亚光在自己的痛苦之余,常常感到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一九七九年,傅亚光终于平反了,补发了在当时来说一笔可观的工资。他虽已是六十余岁的人了,但他很快就动身回家接母亲,以此想宽慰母亲风烛残年忍受孤独的苦难的心。不料,一个惊天霹雳在他面前炸响:老母已经去世!

    这在傅亚光先生的心中留下了的遗憾可想而知——永远无法报答母亲,永远的遗憾!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特殊的无法尽孝心的痛苦和遗憾。

    于是就有了这则“征母启事”,后来征得一位88岁的老妪为母。三年后,东北的一个农村姑娘得知此事后,主动要求做他们的孙女和女儿,愿意照顾两位老人,不久,一个三姓、三代的人组成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爱是一种多么伟大、多么震撼的感情,可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孝心”使得每个家庭幸福美满,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调,更有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