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对人,再做对事-高效率做事,忙要忙到点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现今的商业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要想在职场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大的成就,其要求已经不单单是要加倍努力和付出了,而更要求效率的提高。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才能够不断让自己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员工,工作不但要付出汗水,同样还要研究怎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不光要做得好,也要做得快

    效率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把企业比作一部庞大的机器,效率就是推动机器运转的润滑油——有了润滑油的机器不仅能节约大量燃料,还能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流水线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效的创新之一,它的本质便在于提高效率。根据管理专家们的统计,在实施流水线作业法之后,福特公司的作业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他的公司不仅生产出了1500万辆T型车,创造了一项无人超越的世界纪录之外,福特公司还将汽车的售价大幅度降低。

    美林公司设在香港的亚洲总部素以高效闻名。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公司的经理与秘书的比例都是12:1。也就是说一位秘书要同时为12位投资经理服务,其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同样,比尔·盖茨也是一位讲求效率的高手,他总是习惯于将项目团队的人员配备减少20%,如果一个项目需要10个人来负责,他会建议项目经理试着用8个人去完成它。

    日本管理学家曾经用“Y=ax﹢z-c”来衡量一支团队的成就潜力。他用z来表示该团队的现有基础,x表示团队的后天投入,c表示团队的消耗,Y则是团队所取得的成就。在专家看来,最为关键的是a,也就是一支团队的效率指数,即便团队付出的x再高,如果它的效率低下,它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效率的企业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一支效率低下的团队根本无法在危机四伏的市场中有所斩获。

    效率在当今时代是如此重要,因此,人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快镜头下的职场生活,像“无数个陀螺在鞭子的抽打下”没命地、不停地旋转,糊涂地旋转,总是惶惶不可终日。“抓紧时间把工作赶出来”、“快点做”、“明天必须交给我”、“没有高效率,那就只有回家”……然而,快节奏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效率,松弛有度才能产生真正的高效率。

    松弛,就是让工作负担不超过员工的负荷能力,让员工拥有喘息的空间,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很讲究效率的美国,建筑师们上班从来都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工作强度小,基本上每个人都不会被同时安排两个以上的项目。但是,他们在高标准的要求下,任何工作的细致深入程度,据说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建筑师所做不到的,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从容的高效率。

    “忙!”这是当今许多职场中人的一句口头禅和真实写照。但是,如果问忙什么,或者问忙是为了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茫然地摇头。我们会因为“忙”而必须面对工作疲劳的问题。紧张的职业生涯犹如不间断的百米跨栏,当挑战一个一个摆在面前时,起初我们也许可以轻松跨过,但随着路程的不断加长,栏高的不断增加,再强有力的人也会遇到一个自己无法突破的极限。

    在茫然中,人们失去了从容。曾有这样一个外国讽刺剧,一个人为了节约时间,及时上班,不但早餐在车上解决,而且穿裤子、刷牙都在车上解决。他左手拿着漱口杯,右手拿着三明治,扛着一条裤子就一头冲进了车。随即又从车的门缝里探出一只手,抓走了家门口的一块砖头。

    一路上,他先把鞋脱了,赤着双脚,右脚踩油门,同时给左脚穿袜子,然后又用左脚踩油门,给右脚穿上袜子。他穿裤子的动作更是滑稽。只见他把砖头往油门上一按(正赶上下坡),砖借人力,他趁机迅速把裤子提到腰上。下一步就是刷牙,只见他把前窗刷窗剂的管子一拔,里面早已储好的水立刻就喷射了出来,他张开的大嘴正好接住。音乐响起,车就随着音乐的节奏越开越顺。然而此时,车祸发生了!

    狼吞虎咽必将令人消化不良,急于求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真正高效率的人,不仅事情做得快,而且事情做得又好。追求徒有外表的效率,草草了结并不能够结束的工作,结果只会是返工重做。所以,如果更耐心更细致些,我们的事就会做得更快。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会爬山的人,就是“不怕慢,就怕站”的人。他们一开始只是慢慢腾腾地爬,别人都兴高采烈地冲到自己前面去了,但他们却毫不在乎。等到“慢腾腾”地到达山顶的时候,他们的身体还不觉得怎么累,而那些一开始就使劲往上冲的人此时却在半山腰累得动弹不得了。

    快很重要,然而仅有快是不行的。在当今的职场,快必须是建立在好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保证做好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追求更快。做事做得又快又好,你就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告别懒惰,为你的生命加快脚步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成功的诀窍:变“闲暇”为“不闲”,也就是不偷清闲,不贪逸趣,变懒惰为勤奋。

    爱因斯坦曾组织过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与会者总是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议论,后来相继问世的各种科学创见,有不少产生于饮茶之余。据说,茶杯和茶壶已列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鼓励科学家们充分利用余暇时间,在饮茶时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技成果。

    “闲不住”的人们还在闲暇时间里积极开创自己的“第二职业”。在概率论、解析几何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的费尔马,他的第一职业是法国图卢西城的律师,而数学则是他的“第二职业”。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大主教秘书和医生,而创立太阳系学说却成为他“第二职业”的研究课题。富兰克林的许多电学成就是在当印刷工人时从事“第二职业”的成果……

    不甘悠闲,不求闲情,已被科学家视为生活的准则。“闲不住”的人们还在闲暇时间里虚心向社会上的能人贤者求教。托尔斯泰曾在公路上不耻下问,请教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农民。达尔文曾在科学考察途中,拜工人、渔民、教师为师。

    其实不仅是科学家,所有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总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勤奋工作的人。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琳达受聘于一家顾问公司,她平均每年要负责处理130宗案件,而且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琳达认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飞机上她就给她的客户们写邮件。她说:“我已经习惯如此了,这有什么坏处呢?”一位等候提行李的旅客对她说:“在近三个小时里,我注意到你一直在写邮件,我想你一定会得到老板的重用的。”琳达则笑着说:“我早已是公司的总裁了。”

    懂得利用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的人,都是惜时的人。积少成多,零星时间累积起来,可以产生很高的效率。不轻易放过空当时间,不知不觉,工作的效率与成绩就会增知。

    一个人的业余时间一生中能有多少呢?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的业余时间往往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时间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把时间拉长的人就拥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钱。

    伟人们所到达并保持的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辛苦地往上攀登而来的——勤奋是所有成功的前提条件。曾经有人说过:“差距往往产生在空闲时间里。”确实,在平时大家都努力的时候,努力并不会拉开与别人的差距,因为大家都在同样努力,而当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你如果依然在很努力地工作和学习的话,那么就能与别人拉开很大的差距。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勤奋的精神,只有时时刻刻都不浪费时间,始终想着勤奋工作,这样才能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和成绩。当然,勤奋同样也是有技巧的,勤奋不代表没有目的和方法的埋头苦干。只有能够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同时讲究方法和技巧,这样的努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你的成功路上不断为你积累资本。

    最佳的工作完成时间是昨天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人,永远是成功的。比尔·盖茨曾说:“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情的人才能生存。”只有高效率的人才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给远方的外甥寄一张明信片,足足花上了一整天的功夫——找明信片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零一刻钟,最后,送往临街的邮筒还是去投邮?究竟要不要带把雨伞出门?这些考虑又花了20分钟……一个效率高的人在3分钟内可以办完的事,效率低的人却要操劳整整一天,最后还免不了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歌德曾说:“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因此,牢记“昨天”是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唯一不会过时的定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地想当然,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自己的计划而拖延。

    老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心急”的人,要想让老板白花时间来等你的工作结果,那要比浪费金钱更让他心痛,因为失去的那一分钟可能价值连城。在现实中,没有哪个老板能长期容忍一个拖延工作的员工。要想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让手中的工作消化在“昨天”。对上司交代的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争取让工作早点完成,给公司节省时间,带来效益。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霍尔公司CEO詹姆斯·林格要赴东南亚考察,并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因为要把他赴海外考察所需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身边的几名要员忙得头晕眼花。在詹姆斯·林格海外考察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印好了没有?”主管睁着惺忪睡眼道:“昨晚我熬不住睡过去了。等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詹姆斯·林格来了,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位主管:“你负责准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詹姆斯·林格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听后,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成功存在于“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效率之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你能制定一个高明的工作进度表并严格执行,你就一定能掌握好时间,在期限之内出色地完成老板交付的工作,并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兼顾效率、经济及和谐。不可否认,成功的人士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这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老板总是需要一个能够花最少的成本完成最多的工作的员工。如果你干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不能及时地完成任务,那么你肯定不会是老板眼中理想的合格员工。而只有那些能够今日事今日毕,工作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人才是老板需要的拥有高效率的工作能力的人才。

    杰克·韦尔奇在回忆他的成功经验时坦言:“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期是要求员工在昨天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期无疑仍是昨天。

    我们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做事不拖延的习惯。成功者做事绝不拖泥带水,他们一旦遇到问题,马上动手予以解决,不会浪费分秒去发愁、忧虑。当他们开始集中力量行动时,会立刻进入状态,全力以赴、满腔热忱地完成任务。反倒是那些经常失败的人,总是考虑再三,犹豫不决,无论做什么事,先“如何、如何、假如、假如”一番,再“但是、可是”一大堆,故而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

    执行力是公司竞争的主要体现,一个公司如果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把工作完成在昨天,你必定会成为最能让老板开心的员工。当老板向你提出苛刻的工作期限时,不要反驳,不要抱怨。将心比心,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也希望员工能像自己一样,将公司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积极主动,以便使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因此,渴望成功的你,就要接受老板苛刻的工作期限,并把它当成一个对自我的挑战。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公司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并且付之于行动。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你的付出才会为你赢得良好的声誉,他人才会对你产生需要和依赖,你才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

    做好时间表,善于把时间化零为整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做很多事情,他的每一天也会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一天里做的很多事情不会出现在他的生平记录里,可这些没有记录下来的事情却花费了他一生中大量的时间,而这些事情根本就不重要。

    因为做很多没意义的事情而浪费生命中很多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可悲的事情了。可悲之处在于,时间的主人没有制订一个顺序表。没有时间表,时间就会无情地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占去,一生中用于建功立业的时间就会所剩无几,成功不会来,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时间的安排往往是一件很有技巧也是很多人所难以掌握的事情。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这些时间里做很多的事情,而有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却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这就是个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利用的问题。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总是能够把生活中零散的时间都整体利用起来,不让丝毫的时间在无所事事中浪费掉,这才是高效率的时间利用。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杰克小时候,一位叫卡尔·华尔德的人担任了他的钢琴教师。有一天,给他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练琴,杰克说大约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

    “我想这样才好。”杰克说。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休息余暇,5分钟、10分钟地去练习。把练习的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一字未动,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这时,他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

    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老师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5分钟的空闲时间,他便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几行。

    出乎他意料之外,在那个周末,他完成了有相当数量的稿子了。后来他用同样的方法积少成多,创作长篇小说。他的授课工作虽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他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事前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到了工作时间来临的时候,立即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

    卡尔·华尔德先生对于杰克的一生有极为重大的影响。由于他,杰克发现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

    向时间要效益,合理利用时间就是与时间争夺宝贵的生命。然而,懒惰永远是人类难以克服的恶习。因此,一旦有了闲暇的时间,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休息和娱乐,而不会去主动地工作,但差距往往就产生在闲暇的时间当中。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怎么能自如地应对繁杂的事务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他的《统筹法》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想泡壶茶喝,但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该怎么办?

    有三种办法。

    办法一: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二: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三: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办法一总共要用16分钟,而办法二和办法三都需要20分钟,办法一的做事顺序很适当,节省了时间,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例子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合理地安排好了做事的顺序,你做事就会省时省力,而且又快又好,还能有时间去从容应对其他事情。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可能你对事业还没有头绪,对未来还没有规划,整天会有数不清的小事向你涌来,那么你该怎么办呢?制订一个顺序表是必要的,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必须做的事情放在时间表里,排出顺序,这样就不会被那些小事所困扰,也可以从容地处理自己应该做的繁杂事务。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哲人看到一个农夫在砍树,每一斧都只能砍下一小块树皮——斧头实在是太钝了。于是,哲人问农夫:“你为什么不把斧头磨快了再砍呢?”

    农夫回答说:“我没有时间磨斧头!”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时间安排的问题。在这个寓言里,农夫没有安排好事情的顺序,事实上,磨快了斧头不是可以更好地砍树吗?但农夫很急,他要马上砍树,以便更早地砍倒大树。

    由此可以看出,有的事情并不是早做就可以先完成。因此,制订一个好的顺序表是必要的。以下几项原则,或许能够给你制订一个合理的时间表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应该放在第一位

    这些事情由于它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所以应立刻或者在近期内做好。如果它的紧急性是由于拖延造成的,那就不能再拖延了。这些事情在时间表上应该排在第一位。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应该放在第二位

    举个例子,考一个高级会计师证书对你来说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你却被一个紧急的小事给影响了,没有及早安排好复习时间,导致了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没有考到,损失的是近十万元的年薪,而那件紧急的小事给你带来的收益只不过是几十元而已。这种不紧急但重要的工作对生活和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不及早采取行动,它们就可能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三位

    很多事情有时需要做适当的调节。如果有人要你去主持会议或者发表演讲,或者去参加会议,一般你会把这些事情作为次优先级别来考虑,但如果有人当面请求你去做,而你当时想不出婉拒的理由,就得马上去做了。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四位

    因为既不重要又不紧急,虽然可能是很容易完成的工作,但必须放在紧急和重要的事情的后面。如果你坚持先做简单的小事,那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都被小事给占据了,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则被耽搁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浪费时间的事情放在最后

    事后觉得没必要做的事情就等于浪费时间。确定一件事情是不是浪费时间是需要经验的,这要求我们要在时间管理上时常总结。

    上面的几条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些调整,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只要你不断地总结和反思,然后把自己的时间表制订得尽可能完善和合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自然你也就能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和优势的地位。

    远离穷忙、瞎忙的陷阱

    现在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最近怎么样啊?忙不忙?”很多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呵呵,忙啊,就是瞎忙。”是的,看起来大家的确都挺忙的,看看每天早上地铁站人们匆忙的脚步就知道一二了。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也好,生存也罢,而在奔波劳碌着。

    然而忙归忙,真要问起具体忙了什么,能说得清楚的人还真不多。这正说明现在很多人正处于一种瞎忙的状态,往往注重了工作的数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工作的质量。这种穷忙、瞎忙的状态也说明了工作的盲目性。

    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下去,实际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堆积,可能根本就不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即使能达到也会走很多弯路。跟穷忙、瞎忙说“拜拜”,就是要追求一种高效率的做事方法,而不要一味追求时间的保证和数量的堆积。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李和小张同在一家公司的技术部门工作,两人的学历、技术水平都差不多。有一次,老板给了他们难度相当的两个项目,要求在一个月之内拿出方案来。其间,小李表现得相当卖力,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而小张则表现得轻松得多,每天按时上下班,并没有任何不同于往日的忙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小李的方案没有得到老板的肯定,而小张的方案却顺利通过了。

    在后来与同事的沟通中,小李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他每天是很忙碌,但是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忙碌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针对性,时间保证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这就是效率方面出了问题。而小张则不同,他把整个工作分成几块,每天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计划,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在一步一步地进行着,这样的高效率自然会得到高质量的结果。

    正因为小张注重了效率,保证自己的每一步工作都不是穷忙、瞎忙,才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工作。

    然而,能够做到高效率的人并不是很多,有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做着毫无意义的堆积。这样的后果是,你会慢慢地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工作会成为你的负担,而不会有任何乐趣可言。久而久之,你的自信也会慢慢溜走。

    形成高效工作的思维,会让你的工作变得简单,而且有乐趣。把自己的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分割,不要把努力浪费在与自己的工作目标无关的地方。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满了乐趣,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的是有效的工作。不能总是计算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要计算做了多少有效的工作,即做了多少能获得收益的工作。毫无结果的工作只是一个浪费人力和财力的过程,是得不到别人的肯定的。下面这个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圣安尼奥马刺队和新泽西网队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双方在场上的火药味很浓。本来马刺队是一只伟大的球队,不过这场比赛他们发挥得并不理想。

    比赛从第二节开始,马刺队就好像失去了开场时的耐心,他们每次进攻都仓促地在十几秒内完成(一次进攻的时限是24秒)。仓促出手之后球总是和篮筐差得很远。

    即使马刺队拼命地抢下篮板球,但有效的进攻依然组织不起来。而网队则打得有条不紊,运球,妙传,过人,投篮,球又进了。到第四节结束时,网队98比87取得了全场胜利。

    赛后的技术统计显示,马刺队比网队多组织了25次进攻,而命中率则是对方的6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进攻是毫无成效的。这是他们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实际上,我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做的事情不正是像组织一次次进攻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目标就是完成进攻,实现得分。如果光注意高效率,把有效性扔在脑后,那么效益何来?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而是要把工作做到点上,让我们每一次的辛苦努力都没有白费。

    要明白,不注重有效性的工作是毫无效率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呢?首先,要自我总结并向“高效能”人士学习。不要盲目地低头傻干,至少在每月做一个工作总结,看看本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看看周围同样忙碌的同事,是否比自己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了更多的业绩。通过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做好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争取在下一个工作阶段获得更高的效率,取得更大的成绩。

    另外,跟穷忙、瞎忙说“拜拜”,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逐渐形成追求高效能工作的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比原来轻松了很多,但是收获却比原来更多。

    拖延是效率最大的杀手

    拖延是一种坏习惯,一个人如果总是做事拖延,不求效率,那他就成不了一个好员工,更无法成为成功人士。做事拖延,还不只是时间问题和效率问题,有时候,因为你做事拖延,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克里·乔尼是一位火车后厢的刹车员,因为他聪明和善,常常面带微笑而受到乘客们的欢迎。

    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火车晚点了。克里抱怨着,这场暴风雪使他不得不在寒冷的冬夜里加班。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列车长和工程师接到报告:火车发动机的汽缸盖被风吹掉了,不得不临时停车。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几分钟后,将有一列快车要从这条铁轨上驶来。唯一的自救办法就是红灯示警,让那列快车停下来。于是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克里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克里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不用那么急,后面有人在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了。”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克里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到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前部的发动机房跑去了。

    但是,克里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跑到后车厢去。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驱了驱寒气,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刚走到离车厢十来米的地方,才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处理另一个问题了。他加快速度向前跑去,但是,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自己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嘶喊声与蒸汽泄漏的咝咝声混杂在一起。

    后来,当人们去找克里时,他已经消失了。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他。此时,他已经疯了,在凭空臆想中叫喊着:“啊,我本应该马上就去……”

    他被送回了家,随后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习惯性的拖延者,总是为了没有完成某些工作而寻找借口,或者为了自己的工作没有按照计划得到实施而编造理由,蒙混公司,欺骗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欺骗,自我折磨,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然,这样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员工,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美好的人生离他们也会显得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连望都望不到。

    可以说,没有任何公司对拖延成习的员工抱有什么希望,那些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找到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是商业时代企业效率所必然的要求。效率低下的员工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而在当今的时代,效率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企业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美国石油企业的霸主,2003年度全美企业利润额的第一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是一个视效率为生命,时刻警惕拖延的危害的典型例子。

    2003年,埃克森公司的利润为21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l%,股东回报达到115亿美元。在2004年4月5日《商业周刊》评出的50家标准普尔表现最佳公司中,埃克森·美孚排名第23位,并在《财富》评出的全球500强中排名第二。

    当然,2003年埃克森·美孚收入的激增与油价上涨有关,与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雷蒙德有关,也与这家公司秉持的“决不拖延”理念有重大关系。

    “决不拖延”是这家公司员工行为的重要准则之一。这一准则的执行,使其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做到“没有延误哪怕半秒钟的时间”。

    这家公司的前身,也就是成立于1866年的美孚公司,曾经在1903年为怀特兄弟创造人类历史的早期飞行提供过油料,而以上的效率“奇迹”更加引起了所有企业的关注。

    他们在“决不拖延”的理念指导之下组建了效率速度部。这一创意来自于一级方程式车赛,而这一世界顶级赛事几近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高速,什么叫做真正的“决不拖延”。创意人约翰·丹尼斯先生在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曾经说过:每场F1比赛吸引10亿多人次的观众,可以说是见证了高效率几近无敌的魅力,也论证了推行“决不拖延”观念的现实必要性。

    约翰·丹尼斯先生的办公室的全数字电子白板上就有着这么几行文字——决不拖延!如果我拖延下去,我将会怎么样?如果将工作拖到以后再去做,那么会发生什么?

    正是这种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绝不拖延的工作态度,使得埃克森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屹立于商界一百多年不倒,而且能够一直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试想,如果一个企业凡事都拖延,养成了拖延的恶习,那么它也就只能跟开始的例子中的青蛙一样,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死去。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地存在着一种不良习惯——拖延。我们常常因为拖延时间而懊恼不已,然而下一次又会习惯性地拖延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可以不时遇见,以至于我们不以为然,以为它就是人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

    其实,拖延时间,看似是人的一种本性,实质上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一种极其有害于工作和生活的恶习。几乎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但是,不少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不知道自己所推迟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自己可以尽早完成的。而只有你克服了这种恶习,才能给你自己和团队的工作带来活力,这样你才能在你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要事第一,不值得做的千万别做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囚犯名叫威廉,他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他著书立说,声名远扬。他当时非常厌倦“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早已超越了原有的领域,有了更广泛、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我们身处的组织正在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繁,文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而身处职场的你,是不是从早忙到晚,感觉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但你的忙乱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你没有将重要的事摆在第一位。在如今越来越复杂与紧凑的工作步调中,运用“奥卡姆剃刀”,将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情撇在一边,保持“要事第一”是最好的应对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快刀斩乱麻”。我们当今的生活其实就像是一团乱麻,然而其中真正使得整团麻都纠在一起的只是几个关键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如此。“奥卡姆剃刀”就像是一把快刀,只有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提出来,才能解开乱麻最中心的地方,才能让你的生活既有序又有很高的工作效率。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奥卡姆剃刀”,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例子。

    德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施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李请教“如何更高效地做事”的方法。艾维·李先生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施瓦普一样东西,这样东西能把公司的业绩提高50%。然后他送给施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明天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施瓦普用了五分钟写完。

    艾维·李望了一下施瓦普先生,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又花了五分钟。艾维·李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做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李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十分钟时间——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就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之后,施瓦普给艾维·李寄去一张五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五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对此,施瓦普先生心里最清楚,艾维·李先生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艾维·李提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们就要坚持要事第一,分清楚事务的轻、重、缓、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点上。哲学上所说的抓重点,抓主要环节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重要的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却被紧急的事挤掉了它应有的空间。生命的空间有限,当全被紧急占满时,就像是一个停满了汽车却没有绿地的城市。当我们静下来思考未来,或回过头对过去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让自己无悔一生的事情。如果我们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话,那就必须把有助于实现梦想的工作,永远放在每天工作清单的第一位,而不要迷失在那些看似紧急的、次要的、琐碎的事情当中。

    生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亲朋好友,都忍受着无穷的琐事干扰,要完全回避这些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来说,他必须忙于要事,他必须能分清事情的主次,知道哪些是需要做的,哪些是不需要做的,哪些事关照一下就行,哪些事干脆应该放弃……从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抓重点的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难的就是往往我们被生活和工作的乱麻团搞昏了头脑,不能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事情的头绪和次序。因此,当你的工作显得一团乱麻,没有头绪的时候,不妨冷静下头脑,把事情的重要程度排个次序,然后严格地按照这个次序来行动,这样,你就会发现工作不再是追着你跑,你能很好地驾驭你的工作,而且你会工作得既高效又愉快。

    过于追求完美,将会降低效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人,由于过分追求完美,看到一个小问题,就想把它解决掉,如此到最后。反而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和方向。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反而会延误工作,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不必过分追求完美,而应努力找到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就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喜欢追根溯源,直到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些人看上去终日忙碌,很辛苦,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刚开始时雄心勃勃,到最后却筋疲力尽或偃旗息鼓。

    有这么一个故事:B到A家里去做客,A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画已经在墙上扶好,A正准备钉钉子,B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A便按照他的意思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B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刚锯了两下,B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锉一锉。”他家正好有一把锉刀,拿来一看却没有把手。

    为了安把手,他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斧头锈得不能用。为此他又去街上找一位铁匠,说铁匠家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那幅画,还是A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要知道,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主义者总是不愿出现任何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是注定要与“缺陷”相伴而与“完美”相去甚远的。追求完美的想法让许多人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所以说,陷入完美主义情结,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付出不少,结果却未必圆满。

    一个刚进公司不久的年轻人,使用一个软件的版本,该版本在网上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暴露出来一个问题,即某个判断语句少了一个判断条件,按说这个问题改起来较为简单。可是,这个年轻人兴师动众,三番五次地到测试部打探测试的步骤和原理,又几次三番地找来原设计人员,研究设计原理和思路,后来干脆抱来几大本厚厚的电脑宝典,仔细地研读起来,直到身体疲惫不堪,还没有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还是应该头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完成?从而找到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毕竟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刀刃”上,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

    追求完美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半途而废。当一个想法进行到一半或者一项任务进行到一部分时,你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项目或这个任务倘若就这么干下去,勉强也还凑合,可总是觉得不太好。这时,追求完美的你,可能就觉得很遗憾,工作的劲头也就大大下降。于是你开始冥思苦想,费尽心机,原先的工作也因此而停滞了。你一心想要解决那个让你“遗憾”的问题,然后再继续刚才的工作。

    这个问题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例如思考、写作、做方案时表现得更为突出。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这种情况。

    李新是一个文案策划人员,她要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一个公司产品推广的系列文案,也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宣传公司的产品。

    这一系列的文案至少需要从十个角度出发,写上十几篇不同的策划书,因此压力非常之大。有一天,她突然从文化的角度上有了一个好的创意,于是她立即动笔去写。写到一半时,她觉得在此引用一句名言会比较好。她隐约记得某个名人说过一句与此相关的话,可是却忘了到底是什么。她冥想苦想,却越想越模糊,这使得她心烦意乱,根本没有心思接着刚才的思路写下去。

    她想,为了使我这份文案更加完美,我一定要把那句话找出来。于是,她拼命地动用了网络、书籍、咨询他人等多种途径,但直到下班,也一无所获。此时,她心里十分沮丧,根本就没有心思再写下去。于是她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打算回家后继续找,第二天再来完成这份策划书。然而,等到她第二天打开文件时,她发现自己对这个角度已经毫无感觉了,写了一半的策划书也就由此搁浅。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过分追求完美,在一些小事上钻牛角尖,最后只能使自己半途而废,白白浪费精力。其实,例子中的李新,大可以不理会那句名言,或许等到她把策划书写完时,会有更好的思路,或者那句名言突然冒出来,也未可知。

    我们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尽善尽美,这种想法是很好的。不过,必须记住首先你要做到按基本要求完成工作,等到完成了基本工作以后,再来追求卓越,切不可因为追求完美就忘了自己的基本责任,使事情半途而废。

    保持正确方向,及时修订航线

    所谓努力,并不是不舍昼夜地奔跑,而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休息不但是为了恢复体力与精神,更是让我们有时间安静下来,了解环境,审视自己,辨认方向。盲目地奔跑,盲目地努力,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方向错误往往是最致命的。如果你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就错了,即使你付出再多的汗水与辛苦,得来的都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果。因此,在工作中你一定要时刻小心谨慎。时时反省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及时地修订自己的计划,调整方向,让自己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现实中有两种人,一种就像是无头苍蝇,完全没有任何方向和目标,就知道无目的地乱窜乱飞,这种人的结果自然是任何成果都不能取得,只是碌碌无为而已;另一种人则是认准了一个目标就至死不改,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这样的人如果方向正确固然好,如果方向错误了,自然是离成功的路越来越远,最终步入迷途。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一位印度学者对阿利·哈费特说:“如果你能得到拇指大小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的所有土地,如果你能找到钻石矿,那么就能够让你儿子坐上王位了。”

    从此,钻石的价值就深深烙进哈费特的心坎。

    那天晚上,哈费特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便跑去找学者,问他到哪里才能找到钻石。学者发现他如此痴迷,急忙改口,希望打消哈费特的念头。但是,已经陷入妄想中的哈费特完全听不进去,一直缠着学者,最后学者随口说:“您要去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流着白沙的河,只要找得到白沙河,就一定找得到钻石。”于是,哈费特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开始了他的寻钻之路。但是,他找了许久,始终找不到宝藏,最后在西班牙的海边,投海死了。

    几年后,有人买下哈费特的房子。当准备让骆驼饮水时,发现沙中竟然闪着奇特的光芒。他立即拿了工具去挖,不久便挖到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觉得这个石块很漂亮,便将它放在炉架上。

    有一天,那位学者来拜访这户人家,一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学者惊奇道:“这是钻石啊!是哈费特回来了?”新屋主说道:“没有啊!哈费特并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我在后院的小河旁边发现的。”学者怀疑地说:“不!你在骗我。”于是,新屋主向学者说出他找到钻石的地方,两人便立刻来到小河边,开始挖掘。几分钟后,底下便露出一块更为亮丽的钻石,接着又陆续挖掘出许多的钻石。

    一味地努力追求,不到黄河不回头,甚至不见棺材不落泪往往会使人丧失成功的最佳时机。聪明的人会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并修正前进的方向。而愚蠢的人则总是认为,只要我努力地奔跑,跑得越远,距离成功的终点就会越来越近。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些荞麦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换一条路走,换一种思维,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有一种虫子有着“跟随者”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从来不敢换一种方式另寻出路。发现这种虫子的习性后,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它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这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只知道跟在同类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结果自食其果。其实,该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的不仅仅是虫子,还有比它们高级得多的人类。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

    有人做过统计,在一般人所作的努力中,无效努力的成分占到80%以上,而有效努力的成分仅占20%左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所以说,不要一味地努力,不要盲目地奔跑,而要学会停下来思考,要学会换一种思维。在智慧时代,要正确地努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