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电影指南-求生终究是第一要务马家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天本来没打算《逃离德黑兰》,这类题材向来引不起我兴趣,心想必又是一出谴责恐怖分子而宣扬美帝国威之滥情作品,更何况取材于多年以前的新闻事件,来龙去脉早已从报纸和书籍上了解大概,就更懒得理会——直至听见一位导演朋友竖起拇指大赞。

    圈内人赞赏的电影很少不好看。因为圈内人懂得,专业看专业,看得懂门路,而且看的是洋片,没有利害瓜葛,不会同行相轻,那就有可信度。本地导演们不一定拍得出好片,但对于好片坏片的辨别能力,倒是有的。

    看后,果然没有失望。

    本·阿弗莱克当然是电影的最大功臣,由编到导到演,严谨控制了情节的紧凑进程,故事主线尽管仍是美国英雄的伟大勇敢,但从头到尾拍出了一群人在绝望困境里的强烈求生意志,非常动人。如果把电影里的美国和伊朗文化代表符号都抽走,只说成是A 族群和B 族群的政治搏斗,亦说得通,亦能打动观众的心,因为求生毕竟是人类的共通基因,好莱坞最擅长糅合文化符号下的普世魅力,生手的观众很容易把两者一起吞下,熟练的观众如我却能区分它们的轻重差异,看得投入刺激,但对前者的美帝意识形态有了免疫能力,不受蛊惑。看戏久了,自有内置的防毒功能,像打了疫苗,不易被好莱坞流感所害。

    奥斯卡评委们亦是肯定本·阿弗莱克的功劳吧?这戏拍至最后一秒都能牵动观众的紧张情绪,能把老套的题材拍出张力,几乎可以作为全球电影系学生的参考教材了。本·阿弗莱克的演技亦是恰如其分地入戏,小小的眼睛,平平的表情,演活了优质情报员的冷静,不张不扬,若稍为嚣张即难建功。我认识不少文艺女青以至中年女青,本来对此公一无所知,但在看过电影后,着迷了,恋上了,纷纷表示被他的沉着智慧迷倒了,从此一看见类似面容的大叔立即荷尔蒙指数暴涨,恨不得冲到对方怀里。只可惜我向来不够沉着,自问性格毛躁,完全没有这位大叔的冷静,尽管我的脸上亦有胡子,终究此叔不同彼此,我没法成为《逃离德黑兰》的受益者。

    相对于《逃离德黑兰》的沉着冷静,那部又打又杀的《猎杀本·拉登》显得额外张扬并血腥暴力,更重要的是,此片看似批判了美国反恐的官僚与鲁莽,实质肯定了虐待囚犯的功能,因为如果男女主角不是在戏初对中东囚犯喊打喊杀,便迫取不了情报,也就没有最后追杀本·拉登的那场戏了。

    换句话说,如果《逃离德黑兰》拍出了求生意志和恐怖气氛(horror),《猎杀本·拉登》便只拍出了冤冤相报的集体愚蠢和无处不在的血腥味道(bloodshed),层次明显低了一级。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其实是一个悲剧结构,美帝和它的对头人都在结构铁笼之中,困住,逃不出,即使最后杀了本·拉登,又如何?还不是将有千百个新的本·拉登?这戏充其量拍出了这项悲剧讯号,但终究以美帝的反恐大业打底,歌颂它的成功,美化它的必要。报仇并不等于求生,前者或是“必需之恶”,却不会让人感动,唯有后者是人皆有之的欲望,挣扎求存,成就的不是国家光荣而是个人生存,而个人,正是一切之本,余皆闲话。国家国家,其实,国和家都是“上层建筑”而已,人身安全与生活权利才是最最最基本的“下层建筑”,没有满足这部分而虚谈其他,都是谎言与“大话”,只有傻子才相信。

    《逃离德黑兰》比《猎杀本·拉登》拍得精彩得多,也好看得多,获得最佳电影奖是合理的;但《猎杀本·拉登》的女主角算是演得好,得不多奖项,不能不算是唯一的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