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在坚守“底线”中走“双赢”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五位一体”与“底线思维”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从农耕文明发端,到工业文明出现,再到生态文明转型,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都饱含人类对发展的反思、扬弃与超越。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生态新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内化于中国高层治国理政的思想深处。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中首次出现“绿色化”这一提法,将其升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的概念,并强调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就是当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种价值认同。

    “五位一体”:顺文明发展之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五位一体”的提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参与和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从我国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生态受破坏程度远超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2]

    “两条底线”:解持续发展之难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种重大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体现在既要加强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又要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3]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就要善用“底线思维”[4],即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发展是前提、是基础。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贵州省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座谈时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实际上,只要指导思想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就既可以加快发展,又可以守护好生态。”要解决好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问题,以及超过2亿的贫困人口问题,需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生态是保障。加快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加快发展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转型升级”:固科学发展之本

    解决好生态和发展的问题,不能就生态谈生态,就保护谈保护,必须从转变发展模式入手,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的重中之重,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必然推动产业的调整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从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到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用,推动了产业从机械化向电气化转变,再到以原子能、计算机的发明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产业发展从自动化向信息化飞跃。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呼之欲出,正在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点上打进一个楔子。机遇稍纵即逝,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面对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科学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转入全面创新驱动发展轨道。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后,2014年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凡此种种,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指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面向未来、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首要战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秀美的绿水青山,既是贵州、贵阳的宝贵财富,也是其守护责任所在。用“习式生态词汇”来表述,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双赢”必须坚持的原则。

    秀美的绿水青山

    贵州山川秀美,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黄果树瀑布、荔波漳江、龙宫、马岭河、万峰湖、格凸河、百里杜鹃、舞阳河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省域内星罗棋布。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成为贵州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的重要标志。[5]贵州省河网密布,森林覆盖率非常高,2014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49%。[6]

    省会贵阳是贵州秀美山川中的明珠。贵阳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形成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绚丽景观。贵阳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从花溪公园、天河潭、南江峡谷,到十里河滩、息烽温泉、甲秀楼,到处是景点、全域是景区。近年来贵阳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7]

    脆弱的生态环境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贵州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害,而且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这一状况决定了贵州在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方面难度更大,更需谨慎小心。[8]”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在贵阳有集中体现,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首先,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由于贵阳的山地、丘陵特点,喀斯特山区环境中的可耕地面积比重小,人均耕地0.028公顷,不足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为137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31立方米/年的61.5%,是贵州省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且时空分布不均,饮用水源保护区占到水体总面积的一半,保护难度大。

    其次,生态系统稳定度低。贵阳市植物资源种类较多,但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种类不足,且人为破坏经常发生,植物、植被恢复受到严峻挑战。植物适生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中断,造成生态系统脆弱、稳定度低。以铝磷为代表的矿产资源有较大储量,但对开采中产生的废渣、废气、矸石的处置滞后,导致矿区生态系统退化。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生态承载能力弱。长期以来,贵阳的经济发展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资源型经济特征。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超出了极限。从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看,市域内的几个区县(市)已处于超负荷状态,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压力已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9]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重要观点。[1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因此,贵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13],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双赢”。

    在“两加一推”中打造发展升级版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是贵州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这一发展思路是贵阳基于现阶段的发展矛盾、发展任务以及发展原则,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出的科学决策。

    发展滞后仍是贵阳的主要矛盾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贵阳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2010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针对贵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的支持,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贵阳的发展活力,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72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32亿元,增长1.79倍,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14]尽管如此,贵阳欠开发、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依然没有变。

    2013年沿海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8011.78亿元、8343.52亿元、15420.14亿元,[15]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武汉、郑州、长沙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375亿元、6201.9亿元、7153亿元,[16]周边地区省会城市南宁、昆明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2803.54亿元、3415.31亿元,[17]贵阳与这些区域还存在明显差距。

    加速发展仍是贵阳的主要任务

    发展滞后仍是主要矛盾,决定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和需求都十分迫切。2010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指出“要充分认识到贵阳市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只有贵阳市加速发展才有全省的加速发展”,并要求贵阳重点加快实现“四大突破”,强化“三大支撑”,做出“三大贡献”。2012年3月6日,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贵阳调研时强调:“贵阳市作为全省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的‘发动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抢抓机遇,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更有作为、走在前列。”

    可以说,贵阳必须坚持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第一要务,来打造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建设金山银山不能破坏绿水青山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贵阳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重污染城市的今天就是贵阳的明天。那么,贵阳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既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护好宝贵的生态环境呢?转变发展方式是唯一的选择。贵州省省委常务委员、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目标,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前提下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18]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起点上全面打造发展升级版。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发展升级版,就是要从“追求总量”向“追求质量”转型。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以2009~2013年为例,贵阳市地方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902.6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085.42亿元,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31倍。[19]但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地方生产总值主要是由房地产业、金融业、中医药、矿产资源产业等少数几个产业贡献,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不高。因此,贵阳急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培育壮大贡献度高、竞争力强、约束性好的标志性企业和引领性产业。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发展升级版,就是要从“粗放发展”向“精细发展”转型。尽管近几年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在贵州省的比重有所上升——2009年贵阳市地方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3.22%,2013年占全省比重达26.05%,[20]但是,贵阳目前的发展总体上来说还是粗放式的。如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加工农业、现代基础设施农业比重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工业内部以资源型产业、房地产建筑业为主,特别是以发电量、磷矿石、化肥、水泥、卷烟等为主要工业品,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健康等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不大。再比如,2013年贵阳万元GDP(国民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70吨标准煤,而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万元GDP综合能耗仅为0.57吨标准煤。[21]

    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发展升级版,就是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但是贵阳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大多是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如2009年贵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82.64亿元,2013年为3030亿元,5年间增长了3.36倍,[22]投资增长远大于经济增长,2011年以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甚至逐年高于地方生产总值。同时,和全国其他许多城市一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贵阳市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因素,低成本的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加快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贵阳从“经济洼地”崛起、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驱动:坚守“两条底线”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创新驱动践行国家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更新换代日趋加快,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贵州、贵阳的大数据战略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与实践探索。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积极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3]

    “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24]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贵阳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正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急需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这一机遇,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及发展模式转型。

    转变方式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贵阳面临着多重严峻挑战,既要提升发展速度,又要推进转型升级;既要加快城市建设,又要优化城市管理;既要实现后发赶超,又要持续保护生态;既要偿还民生“旧账”,又要增进民生福祉。可谓多重任务叠加、多重困难叠加、多重压力叠加。为有效应对贵阳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贵阳选择了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与全面创新的最新实践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是基于“三个面对”做出的战略部署和改革安排。《意见》明确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总体思路,即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愿景。

    在具体任务方面,《意见》明确了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等30个方面的具体创新改革举措。

    贵阳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目前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大数据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为指导,贵阳将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探索自主创新与全面创新的最新实践,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与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助推“后发赶超”

    早在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考察贵州时就指示:要立足贵州产业发展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25]把创新驱动的大思路、大战略落实到位,对于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后发赶超是国家赋予贵州的重大责任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新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800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收入19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434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7.07元,比上年增长10.5%。[26]但增长的背后依然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各方面原因,贵州迄今仍然是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省份,也可以说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从2012年的数据看,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国家扶贫标准,贵州仍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贫困人口约114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4%。[27]

    数据的对比,充分印证了发展是当前贵州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贵州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基础。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是国家赋予贵州的重大责任。“后”是贵州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正确认识和清醒面对;“发”是厚积薄发的内在的动力与需求;“赶”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份勇气和决心;“超”是目标和愿景。而贵州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就是创新驱动。

    把创新驱动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重点

    面对“欠发达、欠开放”的基本省情,贵州有着更加迫切的转型需求和更加强烈的发展愿望。顺应国内外大环境、立足发展实际,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重点,以此助推贵州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可以用“一个总目标,两大战略,三项重点任务,四化同步发展,五个一百工程,六大产业体系”来概括。

    “一个总目标”就是指“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贵州的同步实现小康,对于全国来说,意义重大。这也是贵州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的具体体现。围绕这一发展总目标,创新驱动是根本选择。

    “两大战略”是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不管是新型工业化,还是新型城镇化,需要牢牢把握的核心都是创新。而贵州实施这两大战略,也必然会为创新驱动提供更为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空间。

    “三项重点任务”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以科技创新推动民生改善”。三项任务是总目标和战略的具体落实,其动力源泉都是科技创新。

    “四化同步发展”是指“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步发展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根本途径,实际上也是明确了贵州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力点。

    “五个一百工程”是指“重点打造一百个产业园区、一百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百个示范小城镇、一百个城市综合体、一百个旅游景区”。五个一百工程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的具体抓手。

    “六大产业体系”是指“着力构建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助推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六大产业体系勾画出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具体路径,也提出了创新驱动的现实要求。[28]

    超常规推动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作为全球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蕴含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改变新一轮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谁抢占先机,谁就是赢家。对贵州而言,“大数据”无疑是一次实现后发赶超、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29]

    为确保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超常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2014年年初,贵州、贵阳分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大数据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其中,《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从2014年起,连续3年,贵州省和贵阳市、贵安新区每年各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

    同时,贵州省全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此外,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信息产业竞相落户贵州,贵州成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黄金宝地,吸引各方的产业流、人才流、物流等纷至沓来。

    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和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必将改变贵州的发展模式,优化贵州的产业布局,提升贵州的发展速度,成为贵州省创新驱动、后发赶超的强大引擎。

    创新驱动探索“双赢”之路

    大数据产业是创新驱动的引领性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重要路径。置身于大数据发展大潮中的贵阳,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以大数据为引领,坚实有力地迈出了跨越发展、实现“双赢”的时代步伐。

    实现“火车头”和“发动机”发展定位需要创新驱动

    贵阳既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这一特殊的地位赋予了她重要的历史使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贵阳的发展不仅是贵阳的问题,也是贵州省的要事。贵阳市所处的地位以及各项指标在贵州省所占的比重和贵阳市未来发展的走势,都直接影响到贵州省的发展。只要贵阳这个“火车头”加速前进、率先跨越,贵阳这个“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贵州省乃至黔中经济区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此,中央和贵州省对贵阳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当高铁式的“火车头”、战斗机式的“发动机”,核心就是要以创新驱动发展。[30]

    为了实现这一发展定位,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贵阳必须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以劳动力及资源、能源驱动发展的模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进行多种模式、多个领域的创新,既包括技术集成创新,也包括产业融合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

    进入全面“升级版”发展阶段需要创新驱动

    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会城市,贵阳长期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同构化弊端,发展不快、发展不协调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和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动使社会矛盾进入高发期。

    在这一背景下,贵阳迅速调整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改革开放为动力、生态保护为底线、城市转型为重点、民生改善为根本、党的建设为保障,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这是在继承原有贵阳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举措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予以完善、优化和提升,实现发展思路的“换挡”升级。不仅要推动产业转换,而且要推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实现发展内涵的整体升级。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是着眼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需要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2012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这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贵阳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贵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肯定,经济落后绝不等于生态文明,虽然贵阳现阶段发展与全国相比整体还很落后,加快发展依然是贵阳的主要任务,但是,贵阳不能因为要加快发展而使良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要快速发展经济,同时保护和打造生态环境,就必须树立创新驱动的理念,有效地把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好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发展矛盾。

    牵手中关村:两个“全国示范”的高位对接

    中关村:创新驱动先行者

    从IT(信息技术)时代到DT(数据技术)时代,预示着一场新机遇的到来。把大数据机遇变成大数据战略,贵阳的先招是“牵手中关村”。嫁接创新平台、借鉴创新模式、提升创新战略,成为贵阳大数据战略的先导策略。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强大基因的融合已经迸发出了巨大的创新能量。

    中关村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平台

    中关村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最活跃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和创新创业中心,搭建的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全方位聚集并促进了技术、资本、信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对接与优化配置,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2年,中关村聚集的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0.2万人,每千名从业人员中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3.7人,海外归国创业人员达到1.6万人。[31]作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截至2013年年底,中关村上市公司共有230家,市值突破两万亿元,其中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总市值贡献度超过50%,排名前10位的企业市值基本都在100亿元以上。[32]

    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庞大产业群,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前列,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5和1/6。

    中关村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关村的发展,是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方面的积极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科技创新模式、对外开放协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在资源整合方面,中关村建立了部市会商、军地会商、央地会商工作机制,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在北京落地。在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的建设过程中,整合央地资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构建起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再比如,在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上,中关村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做法。首先是政府搭台。政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个性化招商引资政策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关村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到当地创新创业。其次是院(校)地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中关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分院、分校、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基地,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最后是院(校)企合作。中关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与京内外企业共建研究院、科技资源开放开享、校办企业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全国辐射。

    此外,区域合作也是中关村的创新重点。中关村一直坚持开放发展、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与其他区域的创新协作,在技术交易、产业辐射、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中关村技术交易额接近1200亿元,其中2/3流向全国和全球;中关村与全国30多个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企业在全国各省市设立的分支公司达到8300多家;中关村201家上市公司在京外地区实现的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这些上市公司实现总收入的3/4以上。[33]

    中关村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心,是全国科技创新的辐射源。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技术市场交易、产业联盟、研发技术服务等形式向全国辐射转移,引领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可以说,中关村的发展实际上是我国在创新驱动方面的一个重要战略。通过中关村这一战略,科技创新成果以产业链分工、企业输出、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辐射转移到全国各地,从而对全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主要的带动作用如下:

    一是产业链分工合作带动。中关村科技企业通过在京外注册分公司、建立分支机构、建设生产基地等形式在全国开展布局,形成总部和研发在中关村,生产制造在外地的产业链分工模式。

    二是创新企业输出带动。中关村大量中小科技企业受到生产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外省市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因此,中关村孵化培育的创业企业将创新成果、创新团队一体化输出到全国各地,从而带动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

    三是新兴产业策源带动。中关村依托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带动重点产业发展,有效地发挥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金融创新的辐射带动。中关村是我国科技金融中心,中关村科技金融通过融资平台、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政策对全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关村探索开展的科技小额贷款、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型科技金融业务,被全国各地区广泛学习和模仿。中关村许多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被平移和复制到全国高新区。

    为什么是贵阳

    中关村作为一个创新驱动的发展平台、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在全国都具有辐射带动的作用。但辐射带动的承接点在哪里?真正意义上的高位对接如何实现?回答这些问题绝不容易。恰恰是贵阳,揭了这个榜,答对了这些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东部沿海地区是绝对的主角,领衔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给予西北地区最实惠、最优惠的政策。西北地区必须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努力发展经济,才能逐步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同时,西部资源多、空间大,有后发优势,这些都决定了西部将在未来的30年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今天,贵阳正在成为投资的沃土、创新创业的乐园。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说:“如果全国有三个发展最好的地方的话,贵州一定是最后一个。如果大家错过了30年前的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说的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改革发展趋势。

    天时、地利、人和

    贵州、贵阳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实现牵手中关村,主要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天时。在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中,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发展可以说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贵阳虽然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是只要贵阳能够抓住机遇,选择好发展路径,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完全可以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其次是地利。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硅谷”,贵阳有着与之相似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精密制造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对大数据产业企业和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很强。

    再次是人和。相对贵州省其他城市而言,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的贵阳,必然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流向贵阳,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贵阳市集聚了10多所高等院校,有38所中高职院校,集聚了贵州省70%以上的科技资源。通过建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引入园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活动,将贵阳现有的空间分布零散的科技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是贵阳牵手中关村重要的优势所在。

    经验借鉴与功能再造

    如果只是简单地从中关村引来一批企业、推动几个产业项目、建几个产业园区、凑一点儿生产总值,也许能够发挥一时的效果,但对于贵州、贵阳这样的西南地区的省份和省会城市,不足以形成有效、长期的发展。如何通过一种有效、长期的方式形成内生的“造血”功能,这才是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因此,贵阳牵手中关村,更多地关注引进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以及风险投资机制,引进中关村的科技资源,学习中关村的创新模式。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引来人才、留住人才,进而把这些人才和当地人才进行混合编配发展,形成在贵阳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

    贵阳牵手中关村的战略意义

    牵手中关村,是贵阳探索“双赢”之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举措。但其战略意义绝不仅于此。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国掀起的是一场技术革命。贵阳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在全国引领的是一场生态革命。技术革命和生态革命的高位对接,带来的将会是一场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模式变革。

    平台对接:构建开放带动创新格局

    贵阳欠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欠开发;贵阳欠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欠开放。贵阳要转型发展、后发赶超,必须善借外力,坚定不移地走“借船出海”的路子。

    中关村科技园区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教创新资源密集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

    贵阳“牵手”中关村,共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搭起了贵阳与北京两地长期互动的交流平台,“科技因子”的注入,将成为贵阳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新引擎”。通过平台对接,中关村将为贵阳在创新科技政策、创新科技人才引进方式、创新科技与市场结合方式、创新科技金融支持、创新科技资源整合方式等至少5个方面提供创新发展平台。借助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常态,贵阳牵手中关村,利用好这个开放平台,实现与北京的科技资源同城共享,打造各种承接、交流合作和创新平台,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构建开放带动创新格局。

    模式移植: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中关村示范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高度丰富、创新人才高度聚集、创新环境高度发展。而贵阳具备生态条件优越、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基础良好等优势。贵阳市与中关村示范区共同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是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组合,也是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移植。

    基于中关村成功的发展经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布局,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形成了“一城(科技创新城)两带(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六核(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科技金融区、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的空间布局。然后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战略升级:辐射带动构建创新高地

    中关村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最重要的特色是科技产业政策制度上的创新。最典型的经验是“1+6”系列新政,“1”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在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改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6个方面实施试点政策。从2010年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实施“1+6”政策至今,中关村在全国政策先行先试领域作用逐渐凸显。中央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关村“1+6”政策在全国的辐射带动,这标志着中关村进入区域合作发展新阶段。[34]

    乘着中关村“1+6”系列新政之风,贵阳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堵车”的情况下,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全面升级发展战略,选择科技创新这个最大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轻装上阵,走出一条在西部地区不靠开矿、不靠重工业,而靠科技创新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同时,充分利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这个大平台,聚集更多高端创新要素,辐射带动9个市、州,激发全省创新活力,围绕“快”、“转”、“高”的目标,不但要当全省的“火车头”、“发动机”,而且要当带动力强的“火车头”、转得更快的“发动机”,为整个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1]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2]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厦门日报》,2015年3月10日。

    [3]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4] 2013年7月25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在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5] 《贵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概况栏目。

    [6]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49%森林面积1.295亿亩》,新华网,2015年2月21日。

    [7] 《贵阳2014年空气质量日历发布,优良天数314天》,《贵阳日报》,2015年2月2日。

    [8] 陈敏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新华网,2014年3月18日。

    [9]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10] 《习近平: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网易网,2013年5月24日。

    [11] 《习近平: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新华网,2013年9月7日。

    [12] 陈敏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新华网,2014年3月18日。

    [13] 陈敏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新华网,2014年3月18日。

    [14] 《贵阳统计年鉴2008》《贵阳统计年鉴2014》。

    [15] 《南京统计年鉴2014》《杭州统计年鉴2014》《广州统计年鉴2014》。

    [16] 《武汉统计年鉴2014》《郑州统计年鉴2014》《长沙统计年鉴2014》。

    [17] 《南宁统计年鉴2014》《昆明统计年鉴2014》。

    [18] 陈刚:京筑合作创新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人民日报》,2015年1月4日。

    [19] 《贵阳统计年鉴2010》《贵阳统计年鉴2014》。

    [20] 《贵阳统计年鉴2010》《贵阳统计年鉴2014》《贵州统计年鉴2010》《贵州统计年鉴2014》。

    [21] 《2013年成都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72%》,四川省人民政府网,2014年6月3日。

    [22] 《贵阳统计年鉴2010》《贵阳统计年鉴2014》。

    [23] 《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不能等待观望懈怠》,新华网,2013年10月1日。

    [24] 《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不能等待观望懈怠》,新华网,2013年10月1日。

    [25] 《创新驱动是贵州后发赶超的根本选择》,《贵州日报》,2014年6月24日。

    [26] 《贵州统计年鉴2014》。

    [27]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贵州省扶贫攻坚工作综述》,《贵州日报》,2014年10月17日。

    [28]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助推贵州同步小康》,《贵阳日报》,2014年7月11日。

    [29] 《“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的后发赶超机遇》,贵阳新闻网,2014年2月26日。

    [30] 《贵阳市:当好全省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贵州日报》,2014年3月5日。

    [31] 《中关村科技从业人员占25.4%》,《科技日报》,2013年9月13日。

    [32] 《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2014年9月。

    [33] 《中关村:引领中国创新崛起》,《中关村》,2013年11月8日。

    [34] 《中关村“1+6”政策开始辐射全国》,《北京日报》,2013年8月1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