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力-站位决定地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目标:具有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系统的顶层设计

    大数据时代,重要的不仅是我们能做什么,还有是否做在了前面。贵阳发展大数据、牵手中关村就是一着先手棋。这不仅是关系贵阳发展的一项战略,也是凸显贵州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围绕创新驱动这盘大棋,顺大势、顾大局,贵州省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市委、市政府对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

    决策保障发展

    顶层设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种“站位全局”的思维方式,一种“统筹推进”的工作方法。短短的一年时间,贵阳就完成了与中关村的高位对接,主要得益于坚实的领导基础和决策保障,从决策的时间轴线和完整脉络可以反映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主要的策略有:

    专题研究,启动合作。首先聚焦2013年8月5日这个时间点,贵阳市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一项事关贵阳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专题研究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事宜。在这次会议上,贵阳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成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管委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决定,制定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工作的协调机制,统一谋划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对接发展,并做了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安排。这次会议标志着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正式启动。

    出台意见,规划先行。在领导机构、组织保障建立起来之后,贵阳紧接着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规划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上,以保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科学发展。2013年11月,贵阳市出台《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同时出台的还有《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空间布局规划》等。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整体设计得以进一步丰满,进一步完善。

    聚集要素,服务保障。依据《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相关规划,贵阳把着力点放在了吸引要素聚集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上,以此真正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013年12月26日,在贵阳市市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贵州省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项目落地,推进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聚集。”2014年5月9日,陈刚在全市金融工作专题调研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构建“专、特、精”并重的金融服务体系。

    壮大园区,四轮驱动。2015年2月25日,贵阳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坚持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统揽,着力形成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临空经济区“四轮驱动”开放格局,带动全市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至此,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落实到了具体的园区、具体的产业、具体的项目上。

    规划引领发展

    围绕大数据战略的决策部署,贵阳市坚持“规划引领”的发展理念,完善了“规划+意见”的政策体系,统筹解决空间和产业两大问题。

    一方面,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发展科学谋划市区发展新格局。贵阳市编制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切入点,确立贵阳市“一城两带六核”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同时,出台《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从招商引资、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

    另一方面,以产业发展规划为统领,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促进贵阳转型升级。贵阳市编制了《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推动产业发展。

    开放推动发展

    创新驱动,开放是前提。2013年9月8日,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举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是,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正式揭牌,实现了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成为东西部地区开展协同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同时,还先后举行了一系列签约、揭牌、授牌、峰会、推介、考察等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4年是中国大数据元年,贵阳与中关村互动频繁。3月1日,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举行;3月21日,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在深圳成功举办;4月17日~20日,2014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贵阳峰会暨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年会在贵阳成功举行。这4次大的推介招商活动,共计签约项目241个,涉及金额超过1700亿元,为下一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大数据产业、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10月22日,北京·贵州交流座谈会在京举行,京黔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

    超前的战略谋划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不是一个产业园区的概念,而是一个覆盖全市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总抓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将借鉴北京中关村的发展经验,发挥贵阳与中关村的主要优势,整合资源要素,推动科技园全面发展,建成一个园区化的发展平台、空间性的概念平台、开放性的政策平台。相应的,在发展思路上突出生态、质量、效益等核心理念。

    明确三个总体要求

    《关于支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是一个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配套的政策文件,该文件对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提出了三个总体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实、全、新。

    “实”就是要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作为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工业强市的主战场,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全”就是把全市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全部纳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框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就是充分发挥贵阳市与中关村示范区的比较优势,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明确三个总体要求的框架下,贵阳市针对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处理好三个关系”的原则,倡导重生态、重质量、重效益的理念。

    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于2012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市现在是按照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总体要求在破题,即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实际上是一体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处理好提高速度与调整结构的关系。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巩固贵阳不能再靠消耗资源、重工业、污染行业和过剩产能发展的共识,形成结构转型的合力。贵州、贵阳的发展主题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创新驱动贵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双赢”。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对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贵阳市既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同时也瞄准了其经济功能和社会效应,通过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这是政府决策得到群众最大理解和支持配合的主要原因。

    确立“三个比重”提高的目标

    确立总体目标,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格局。贵阳市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统筹推进全市产业科学布局和转型升级,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生态从严保护、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高效利用、区域错位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结合贵阳实际,提出了“三个比重”提高的具体目标,一是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二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三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三个具体指标,既重总量,又要质量。

    精准的发展定位

    三大定位是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关村全国发展战略布局先导区体现的是创新驱动在全国的先行示范,全国生态文明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融合发展示范区是要在发展模式上探索创新,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是要在转型发展中有所作为。

    中关村全国发展战略布局先导区

    充分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合作和全球全国科技创新大循环发展机制,推动区域间发展要素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升级发展模式,使贵阳成为中关村科技资源辐射带动的重要城市。

    全国生态文明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生态文明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有机融合,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自主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典范。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

    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对接,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

    坐标:空间重构、产业重构与功能重构

    空间重构:以生态化引领布局

    谋定而后动,在完成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贵阳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空间重构、产业重构与功能重构三个方面。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涵盖了全市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以及区县定位。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发展为契机,贵阳进行了新一轮城市空间重构,其核心理念就是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坚持“生态、创新、融合、错位”的空间布局原则

    生态引领,科学布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构建具有弹性的开放空间布局结构。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含量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四化同步,融合推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结合各地实际和比较优势,注重产业发展的相对分类和集中,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提高行业空间聚集度,突出抓好重点特色区块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布局。[35]

    确立“核心、联动、辐射”三大圈层的空间模式

    按照“核心+联动+辐射”的产业圈层布局模型,根据各种要素聚集程度、园区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物流交通条件等因素,结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定位要求,贵阳构建起由核心功能区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布局模式。通过核心引领、近邻联动和外围扩散,实现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发展和效应扩散。

    核心圈层是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发展区域,位于中心城区。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科技金融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创新区和双龙临空经济区组成。

    联动圈层是围绕核心圈层的联动发展区域,位于中心城区周边及外围区域。主要包括云岩三马产业园、金华园、清镇职教城、白云园、新天园、修文产业区的扎佐园等重点培育的专门化、特色化产业园区。联动圈层以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业为主导。

    辐射圈层是利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平台和要素,带动发展、提升转型、适时纳入的辐射区域。主要包括乌当产业区的水田园、新场—羊昌园,修文产业区的龙场—久长园,清镇产业区的站街—卫城—新店园,还有息烽产业区、开阳产业区等园区。

    优化“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结构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合、用地集约”的原则,贵阳把整个产业发展全部纳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框架之中,按照“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城”是指科技创新城。由老城区和观山湖区组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引入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吸引产业联盟、企业协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发展以科技金融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的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产业技术服务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两带”是指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由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向黔中经济区和贵州省域辐射的南北两条实体经济带组成。

    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贵阳综合保税区、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云岩产业园、白云经开区、乌当经开区、清镇“绿谷”及经开区、修文产业园、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为支点,沿贵阳–遵义产业走廊,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尤其是附加值高的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

    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为支点,沿贵安–贵都凯里产业走廊,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制造业发展,形成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

    “六核”是指六个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科技金融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

    按照“拓展、整合、提升”进行空间整合

    合理的空间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根据中关村入园选择要求,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统领整个贵阳市产业园区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规模,对现有12个产业园区进行优化整合,分为园区拓展类、园区整合类、园区提升类三种类别进行引导。

    园区拓展类包括:高新区向都拉、修文扎佐区域拓展,经开区向燕楼区域拓展,大学科技园区向天河潭区域拓展。

    园区整合类包括:乌当云锦洛湾医药食品工业园与新天高新园整合为新天园(作为乌当产业区的组成部分),龙洞堡食品工业园与临空经济区整合,白云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与贵州环保产业园、云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整合打造白云园,扎佐钢铁医药园与龙场工业园、久长工业园整合为修文产业区。

    园区提升类包括:清镇、开阳、息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向深加工、精细化加工方向发展,适当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产业重构:以园区化加快升级

    针对贵阳产业发展集群度低、产业配套度低的问题,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园区示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贵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功能,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园加快建设。以两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蓬莱、羊昌)为科技支撑,规划建设三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四个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以交通沿线为主规划建设景观农业示范带,积极拓展农业产品、生态、景观、养生和服务功能,积极引入培育实体经济,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9个省级和16个市级都市农业产业园,规划核心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

    重点支撑推进现代工业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贵阳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园区主要有贵阳高新信息产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云岩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清镇“绿谷”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园区主要有乌当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云岩产业园、修文产业园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园区主要有清镇经开区、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等。

    在现代装备制造业方面,贵阳市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主要有龙洞堡临空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花溪产业园、乌当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有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花溪产业园、修文产业园、清镇经开区等。

    互动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贵阳通过推进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互动融合,重点发展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并把这些产业落实到了重点园区。比如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贵州环保产业园、花溪产业园、云岩产业园等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龙洞堡临空产业园重点发展航空总部经济,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龙洞堡临空产业园等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金清电子商务物流园、都拉营物流园、龙洞堡空港物流园等重点发展物流服务业,旅游集散服务区、生态旅游度假区、户外运动休闲区、康体养老度假区、红色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

    升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面临的主要是改造提升的问题。贵阳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磷、铝等资源精细加工业,全面提高传统产业装备和工艺水平。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着力发展精细磷煤化工及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磷煤化工耦合、循环利用和协调发展。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产业,推进高精产品技术产业化及规模化制造,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完善铝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延长铝加工产业链。清镇经开区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磨料磨具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功能重构:以差异化推动发展

    空间重构与产业重构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功能重构。贵阳在对全市进行统一定位和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区县的功能定位,结合各区(市、县)的优势和特点,按照4个城市功能分区,实行差异化发展。

    都市功能核心区

    贵阳都市功能核心区主要包括云岩区和南明区。这两个区的共同特点是人口高度密集、各类资源高度集中,产业发展重点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意在打造都市功能核心区。

    都市功能发展区

    贵阳都市功能发展区主要是指观山湖城市新区。该区域以加速产业聚集为重点,通过产业来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产城互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打造都市功能发展区。

    城市发展拓展区

    贵阳都市功能拓展区主要包括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这三个区将成为贵阳市今后几年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拓展的主要方向,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有选择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打造城市发展拓展区。

    生态保护发展区

    贵阳生态保护发展区主要包括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这4个市县的发展重点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积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本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有选择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做实做强现代农业,打造生态保护发展区。[36]

    指标:“快、转、高”的发展标准

    快:做大总量,提升首位度

    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发展不仅是贵阳的事情,而且关系整个贵州省的发展大局,关系全省人民的福祉,直接影响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用贵州省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的话说,就是要坚持“快、转、高”并举,推动贵阳经济发展大跨越。一方面做大总量,为贵州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提高首位度,在贵州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发挥主导性作用。总量越大,首位度越高,集聚功能就越强,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就越大。

    发展基础好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贵阳发展蓄力,2013年生产总值达2032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为贵阳发展奠基,“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全面建成,机场旅客吞吐量2013年突破1000万人次。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贵阳发展提质,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4.2%、43.5%,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总体优良,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和谐为贵阳发展护航,“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和“十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老百姓幸福指数和安全感指数分别达到91.78%和94.2%。[37]贵阳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把贵阳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发展任务重

    就各方面发展来说,贵阳都称得上是贵州省的“老大”,但从西部整体来看,贵阳仍处于第三梯队。虽然贵阳的部分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速,但与西部其他省会城市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处于西部地区的中下游位置,急需加快发展。从省内来看,贵阳的首位度仍然较低。一方面,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还有待提高。2012年,贵阳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5%。[38]贵阳既是贵州省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还是贵州省唯一特大型城市,25%这个比例远远不能反映贵阳在全省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兄弟城市增比进位的态势逼人。以遵义为例,2012年遵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54.71亿元,2013年上半年为323.59亿元,绝对值都高于贵阳。面对当前“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形势,贵阳的速度只能快起来不能慢下去。从自身来看,贵阳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结构仍需调整、方式仍需转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因此,贵阳的发展责任重,压力大。

    发展“升级版”

    2013年12月,贵阳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紧紧围绕《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阳市提出的定位,大力促进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方向更准、速度更快的“火车头”和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动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道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进而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同时,贵阳市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六大工程”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决定》,即:实施平台创优工程,打造开放贵阳升级版;实施科技引领工程,打造创新贵阳升级版;实施公园城市工程,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实施社会治理工程,打造法治贵阳升级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人文贵阳升级版;实施凝心聚力工程,打造和合贵阳升级版。

    转:优化结构,培育产业群

    贵阳坚持“快、转、高”并举,“快”的是速度,“转”的是质量,“高”的是效益。其中,“转”的重点是优化结构,做大产业群,关键是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水平招商、高水平服务,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集约、集聚、集群的园区经验

    近年来,产业园区一直是贵阳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振兴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相互支撑,促进工业经济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模式效益初显。贵阳的经验和做法被贵州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总结提炼为“园区经验”。

    从园区建设来看,一大批工业园区先后建成,初具规模。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中,包含贵阳市千亿元级园区1个、百亿元级园区4个、民营经济园区1个、地方特色产业园区4个。

    从2012年园区投资和相关建设数据看,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建成道路150.4公里、供水管网343公里、供气管道59.3公里、电力线路234.3公里、通信线路158.5公里、平场16.2平方公里。[39]

    从落户企业来看,奇瑞汽车、广铝集团、博赛集团、涪陵化工、格力电器等大企业集团已入园发展,贵阳市十大园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48.04亿元,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5%。[40]

    低小、低端、低效的产业发展困境

    贵阳目前在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低小规模。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均有待完善,尤其是环保基础设施基本未能同步建设。例如,全市只有三个园区基本实现“九通一平”[41],其余园区核心区只基本实现“七通一平”[42],存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体建设进度形象不佳问题,且规模偏小。

    低端产业。园区产业布局凌乱导致产业发展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出现了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较严重、核心承载作用未能发挥、管理较为落后等问题。

    低效增长。总体上,目前贵阳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尽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用水量)、单位GDP地耗(建设用地)等指标还有待改善,低效增长依然是贵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水平招商、高水平服务的产业发展策略

    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贵阳提出了“四高”发展策略,通过抓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做大产业群。

    高水平规划。找准产业定位、合理布局功能,使园区建设服务于全市加快产业调整、做大产业群的发展大局。明确园区定位,做好园区的规划布局工作,确保实体经济项目分类入园、集聚发展。

    高水平建设。按照大数据时代的标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配套服务,为入驻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长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优化项目投资结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投资、民营经济投资和基础配套投资力度,通过投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高水平招商。进行项目引进方式创新,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等“六规合一”的要求,瞄准重点产业和区域进行招商引资。精心研究招商的重点区域和领域,认真分析客商的关切和诉求,把握精确定位,获得精准效果。

    高水平服务。在为已有企业和新落地企业排忧解难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规范等可靠安排,营造优质的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强化创新,通过渠道、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有效解决土地、融资、征拆等突出问题。

    高:做实高端,占领制高点

    大数据必然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这一背景下,贵阳的战略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实做大;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产业领域精心布局,聚集项目、聚集企业、聚集政策,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抓”

    目前,贵阳市工业经济已经形成装备制造、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药业、烟草和特色食品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从2014年的数据看,全部工业增加值6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6.06亿元,比2013年增长12.2%。六大特色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72亿元,比2013年增长15.1%。[43]但总体上来看,产业增加值率较低,传统产业有待进一步提质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还没有真正发挥拉动贵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火车头”的作用。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无论经济规模、税收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贵阳市确立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手抓”的思路,探索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五个进一步”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与培育百亿元级企业

    2013年11月,贵阳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3600亿元,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总量在西部省会排名上升一位;再用2~3年的时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30%,工业在全省的首位度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全省第一,成为推动全省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这些目标被具体化为“五个进一步”。一是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达35%以上;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2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50%;三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到2017年,力争达到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四是园区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1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到2017年,力争达到3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五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打造千亿元级信息产业集群。贵阳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新兴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软件及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关联与横向融合,形成产业链联动、上下游企业聚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核心价值突出的信息产业集群。其中,千亿元级材料产业集群以关键电子材料、金属及合金材料、化学新材料等为重点,推进磷、铝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低碳循环、资源一体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形成高端化、精细化材料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引进汽车龙头企业,在乘用车整车领域取得突破。以“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为切入点,以整机带动配套为重要抓手,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主机企业,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产业链配套企业,形成以汽车、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千亿元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丰富的药材、特色农产品资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和保健养生产业,形成科技引领、外引内联、协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2017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培育百亿元级企业。贵阳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领军类企业:对当前产值超百亿元的一批大企业(集团),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推动企业进一步拓宽产业幅、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培育一批快速壮大类企业:对当前已具备一定规模,能在3~5年实现翻番或突破百亿元产值的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方式制定培育措施,支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对当前规模虽然较小,但具备高速成长空间的企业,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

    “五大举措”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实施园区引领工程。按照“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贵阳全面对接北京和其他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用好用足中关村要素,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核心载体,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打造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双龙临空经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半年见成效,一年大突破,形象大提升”的要求,强力推进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园区要素配置力和产业承接力。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整合贵阳市域内科技资源,组建由省市有关部门、贵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共同建设一批产业基地、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推进科技城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孵化器联盟,加强企业与院所、高校的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一站一台”)的引领作用,提高北京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北京和贵阳两大创新主体在两地互设研发机构,用好用足北京研发创新资源,以发展需求和具体项目融入北京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实施科技金融工程。加快建设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发挥科技金融区的服务功能,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畅通股权融资渠道,丰富债权融资手段,发展科技金融保险,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企业信用培育、科技担保融资服务、信贷专营机构培育、科技信贷创新、风险补偿机制搭建和银行–企业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六大融资服务工程。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搭建证券公司、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多方协作机制,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力度,畅通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组建贵州股权交易中心,为非上市企业股份转让和融资提供新途径。支持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服务园区的专营机构,强化融资服务。

    实施配套环境提升工程。贵阳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基地、文化艺术中心等,提升城市商务服务、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科学布局,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留居贵阳。构建高效、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城市运转效率,降低创业发展成本。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工程,加快建设“智慧贵阳”,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奠定信息化基础。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集中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同时,深入开展“两严一降”[44]专项行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安全感和宜居度。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建设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特区,重点推进贵州科技城、贵阳国际人才城等项目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业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深入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到2015年,建设省级创新团队30个以上,力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10个以上,引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20个以上。

    [35]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

    [36]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

    [37] 《2014年贵阳政府工作报告》。

    [38] 《贵阳统计年鉴2013》《贵州统计年鉴2013》。

    [39] 《贵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40] 《贵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41] 九通一平,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

    [42] 七通一平,七通指水通、电通、路通、通信通、排污通、热力管线通、燃气管线通。

    [43] 《贵阳统计年鉴2014》。

    [44] 两严一降,指严打、严防,发案数量下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