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沙特阿拉伯-沙特的文化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沙特是伊斯兰文明的摇篮。但由于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沙特文学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除诗歌外,其他形式的文学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为民众所接受的。至于体现一个国家文学水平的小说,则出现得更晚,并且步履艰难。对与艺术发展,更多的是继承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没有人物画像、雕塑,音乐舞蹈也显得单一,而建筑设计更彰显沙特艺术的宏伟与气魄。

    第一节艺术——沙特印象

    沙特阿拉伯传统风俗特色的艺术作品,有展示阿拉伯民俗艺术风格的招贴画、照片、海报等。沙特艺术是阿拉伯艺术的代表,透过这些带有典型当地特色的艺术展品,使人们更真切地了解阿拉伯人民的生活状态、阿拉伯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1.图案装饰艺术

    在世界艺术史上,阿拉伯图案装饰艺术享有盛誉。图案装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广泛流传,是中世纪艺术的表现形式。但穆斯林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却有特殊性的表现。

    伊斯兰穆斯林在艺术视觉上便赋予装饰作用,色彩鲜艳,线条突出,其装饰的风格利用花卉、蔟叶或水果等图案做要素,有时也用动物和人体轮廓或几何图样来构成一种直线、角线或曲线交错、复杂的图案,用宗教语言讲应是抽象的。

    对于图案的设计,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一是讲究对称、规整;二是勾勒成具有多边形状的几何图形;三是用阿拉伯数字做花边点缀。

    数字点缀不同于植物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规则和对称,弯曲的字母笔画既能整齐排列,又富于变化,给人以动感。故文字装饰的图案既是阿拉伯书法的精品,也是花边图案艺术的上乘之作。

    制作的各种精美图案随处可见。在清真寺,布满花边的书法图案常常令人赞不绝口。同样在陶瓷、金属、玻璃器皿上的图案也美不胜收。在地毯上,精美的图案花边图案构成地毯的主旋律。穆斯林人的审美意识在花边图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陶器是早期伊斯兰装饰艺术最重要的项目。其中,对伊斯兰陶瓷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当属闪光陶器。这种陶器的装饰法是在釉药中加入金属化合物,烧焙后即成为现晕光的金属薄膜。

    在哈里发时期,所制成的着名艺术品有青铜器与木雕、伊拉克的灰泥与西班牙的象牙雕刻。在塞尔柱时期,陶器、纺织品和玻璃制品依旧十分重要。

    此外,以青铜和黄铜制成的实用品也用银和纯铜加以镶嵌,并且用复杂的图纹装饰。手稿插图在此时也成为一门重要而备受尊敬的艺术。

    据《古兰经》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曾有画家为其画了肖像,画像惟妙惟肖,与真人无两样。为此,圣门弟子爱不释手,相互传阅和保存。当这幅画传至穆罕默德手里时,他很震惊,下令立刻将此画销毁。他十分严肃地说道:“画人像是魔鬼的行为。”之后又说:“造型者必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受严厉的处罚。”为此,当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家将《圣经》中的故事人物大量用在宗教艺术之中时,伊斯兰肖像艺术却墨守陈规,其画作中没有雕塑,没有人物的、动物的画像。即使是在哈里发时期,哈里发追求奢侈的生活,在沙漠中兴建快乐皇宫,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们也依然遵守教律,只请基督教徒、希腊人及其他穆斯林工匠为他们的宫殿作画,并无一幅人物画像。

    2.沙特音乐舞蹈

    对于伊斯兰音乐艺术,它的特色在于它的节奏及旋律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没有和音,是一种单音音乐。在进行表演时主要是以单线主旋律为主展开各种伴奏,并重视音乐家即席表演。

    伊斯兰音乐利用微分音、节奏和旋律的编排则遵循一定的规则或音阶,也就是不完全均等的半音,如3/4音,来达成旋律的装饰效果,另外也利用小音程或大音程来获得更加完美的效果。

    伊斯兰音乐主要是以小型合奏团演奏为主。一名歌手与数名乐器手以独唱和乐器的演奏交替表演。歌手或乐器手负责引导旋律,节奏则由打击乐器负责,这包括有框架鼓、钹、敲击用的木棒。

    在表演时用到的乐器,主要有管乐器。除此之外,弦乐器也最受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喜爱,其中最受追捧的当属厄乌德琴。厄乌德琴是一种四弦或五弦的短颈鲁特琴。

    除厄乌德琴外,还有一些梯形乐器,如撒吐尔琴,演奏时用两根椽木制的小棒来敲击琴面的金属弦,以及用手拨的夸奴琴。其他弦乐器还包括小提琴和弓鲁特琴,例如卡曼琴、凯曼贾琴和拉巴布琴。

    在沙特王国,其音乐和舞蹈形式有着穆斯林艺术的独特之处。他们擅长传统的伊斯兰音乐,以便随着音乐翩然起舞。

    沙特最引人注目的民俗礼仪之一是该国的民族舞蹈阿拉哈。此种剑舞是根据古贝都因人的传统:鼓手打击出节奏,诗人吟唱诗句,跳舞的男子肩并肩舞动起来。

    阿实巴民间音乐从汉志、安达卢斯起源。在麦加、麦地那和吉达,舞蹈和歌曲配合米兹玛的声音,是一个在米兹玛舞蹈中表演双簧管类似木管乐器的声音。根据传统及部落习俗,鼓也是一个重要的乐器。萨姆里是音乐与舞蹈的一个流行的传统形式。在沙特东部地区,非常流行这种传统的形式。沙特的音乐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阿拉伯的乌得琴。

    米兹玛是一个民俗舞蹈,源自于沙特阿拉伯希贾兹地区名称。该舞蹈随着鼓乐,在捻转的竹板中舞动。

    萨姆里是一个民俗音乐与舞蹈的名称。它在达夫鼓演奏时唱出诗歌,两排人跪地而坐随音乐摇晃。

    3.伊斯兰教建筑

    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文化并不像埃及那样闭塞,它和周围众多的国家都有文化形式的交流,因此建筑的类型与形式也很丰富,风格明快、装饰手法多姿多彩,体现非常强的世俗观。这和古埃及的那种神秘、封建的建筑风格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既没有木材也没有石头的构建。只是在很早人们便发明了土坯、夯土、晒制的砖块,用之建造房屋。其房屋的结构多为拱、券和穹窿结构。

    伊斯兰建筑两个重要的装饰便是穹庐顶和拱券顶。其中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共有的特点便是“帕提”与钟乳饰。

    “帕提”是一个拱形门厅。“钟乳饰”是墙与拱顶之间具有过渡性的部分。这种建筑起源于古巴比伦时期,他们很早就运用穹庐形结构于坟墓,运用拱举顶结构于宫殿、寺庙。为此,西亚人发展了一种用面砖包括彩色琉璃面砖装饰墙面的做法,这被伊斯兰建筑所继承使用,甚至中国建筑的琉璃技术也受到过它的影响。

    伊斯兰教认为建筑是一切美术品中最持久的,而宗教建筑是美术的最高成就。清真寺的圆顶,代表着神的完美。由于清真寺是穆斯林聚众礼拜的地方,故成为伊斯兰教物化的象征与文明的表现形式。在阿拉伯语中,清真寺成为“买斯吉德”意为叩拜之地。由于不同民俗有不同的习俗,清真寺建筑的构成也有一定差别,但大体上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即礼拜殿、宣礼塔与水房。

    其中作为清真寺礼拜场所的礼拜殿,在西墙中央设有一块凹壁,意为窑殿,它所表述的含义为礼拜的方向。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故有的在墙壁上绘制经文图案,但不允许有任何动物或人的塑像、画像。

    在窑殿右侧,设有一个阶梯式讲座。

    宣礼塔则是寺内用来召唤穆斯林礼拜的高塔,造型因受各地、各民族建筑文化影响而风格不同,但其共同之处便是巍峨和高峻。水房也称作“沐浴室”,是穆斯林礼拜前进行大小净的地方。

    历史上,清真寺对于阿拉伯地区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亦是人们彼此交往沟通的重要场所。同时它也是传授知识最佳的学校,还有调节民事纠纷、处理刑事案件等司法功能。

    伊斯兰教历史悠久,穆斯林分布很广,世界上着名的清真寺很多。

    在西亚地区,位于麦加城中央的清真寺,也被称为“禁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克尔白天房坐落在禁寺的中部偏南。

    公元630年当穆罕默德攻占麦加时,改克尔白为清真寺。因这里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故叫“禁寺”。1099年,被十字军改为教堂,1187年又由埃及苏丹萨拉丁收复,修复重建,用彩石镶嵌的图案修饰圆顶。寺内又修了一座欧麦尔礼拜寺。

    此外,在麦地那穆罕默德亲自率众建造古拔清真寺。它是位于麦地城西北的双朝向清真寺,保留有向北向南两个指示朝向的凹壁,是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改变礼拜朝向之地。

    4.沙特“摩天大楼”

    一位国际权威建筑专家曾经说过:“高科技正在引领人们进入一个令人敬畏的建筑时代,未来的建筑更像是一台台机器。”位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王国大厦,是沙特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利雅得最大、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大厦由沙特王子出资建造,总耗资高达20亿沙特里亚尔(人民币36亿多元),占地9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大厦共有100层,高311米,曾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王国中心大厦的设计源于苏达州的一名设计师。大厦功能多样,它中间的圆拱型空洞设计能抵抗当地频发的沙尘暴,以减少大风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幢塔式高楼、一座裙楼及一个地下停车场构成了王国中心大厦。

    高达300米的塔式高楼内有大量的办公室、一家五星级酒店和44间豪华套房。登上高楼,整个利雅得的风景尽收眼底。

    大厦内还设有宽敞的零售空间,四季酒店,在中东地区独一无二的婚礼和会议场地及王国财产公司的综合办公室。

    三层的裙楼同样具备很多功能,除银行、交易和理疗中心外,它还有着全中东最豪华的购物中心。为避免和穆斯林的教义及习俗相冲突,大厦内专设有妇女区。面积达12000平方米的婚礼和会议大厅可被划分为6个小厅。这套建筑还配有一个面积达2080平方米的运动俱乐部和一个可以为各种宴会和酒席提供便利的服务中心。

    三层的地下室为各位车主提供了停车的方便场所。此外,地下室还提供包括存储物品、代寄邮件等在内的许多服务。

    王国中心大厦内装备了自动喷水系统,这些系统的设计、计算和安装都是遵循了美国消防协会的《喷水系统的安装标准》。快速喷水系统与住宅喷水系统也安装在大厦内的每间房和每个活动区。

    大楼的总控中心由特殊的耐火材料建成,具有一小时耐火能力。这能使得建筑内各安全工作和消防部门的人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依然监测和控制各项消防功能。

    外形酷似环球金融中心的王国大厦被美国着名旅游杂志《旅游者》评为最新的现代化建筑的“世界新七大奇观之一”,并获得了2002年摩天大楼奖,获选为“最佳世界摩天大楼设计”。

    第二节沙特的“新意”文学

    伊斯兰教的兴起,加之阿拉伯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古兰经》的创建,对于这个民族的文学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兰经》出现之后,阿拉伯人才有文学,阿拉伯语言才成为一种很有力量的文化。

    伴随着宗教兴起的“新意”文学,在阿拉伯大地上出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其中以沙米拉为代表。她的各种着作都在宣传伊斯兰教教义,提倡平等,妇女也应该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待遇。作为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沙特人小心翼翼地保管收藏,并且申请加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1.真主的语言《古兰经》

    阿拉伯半岛曾是一个偏僻荒芜的地方,阿拉伯人曾是一个部落分散的民族,阿拉伯语言曾是无地位的。诗歌的描写也大多是歌咏酒色,没有正规文学书籍的传播。自《古兰经》出现之后,阿拉伯人才有文学,阿拉伯语言才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文化。《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着最高的地位,1300年来,《古兰经》是阿拉伯语文的典范。

    随着阿拉伯民族的发展壮大,在亚、非、欧三大洲都流传着《古兰经》,它对于许多民族的文学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古兰经》在阿拉伯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的内容直接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于阿拉伯半岛并对后来阿拉伯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所以又是研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半岛社会情况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宣读”、“诵读”或者“读物”。《古兰经》是伊斯兰唯一的经典之作。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

    据记载,公元610年,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天使吉卜利勒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启降《古兰经》经文,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是“启示”中止。

    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

    它是伊斯兰教信仰与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与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及道德行为的准绳,亦是伊斯兰教各学派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它的文体是一种十分绝妙的韵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古兰经》包括114章,各章长短不一。最长的有286节,最短的只有3节。每章的长短和节次,据说是由先知通过诵读、教读的方式基本确定下来的。《古兰经》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六部分,即与多神教和有经人的论争,信仰纲领(信仰安拉、天使、经典、众先知和末日赏罚),宗教义务和社会义务,伦理道德,教法律例,传说人物故事等。

    它的内容主要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同时反映了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的社会现实及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

    公元645~646年,叙利亚与伊拉克的穆斯林在亚美尼亚和阿塞尔拜疆战役中曾为《古兰经》的读法而发生争执,侯宰斐看到这种情形,感觉不安,返回麦地那后,报告哈里发欧斯曼,并建议说:“在这个民族像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样分裂之前,你赶快设法挽救吧!”于是欧斯曼便派人去同哈福赛说:“请你派人把《古兰经》的资料送给我们,让我们抄录几部,然后送还给你。”欧斯曼命宰德、伊本·左丕尔、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等人抄写了几部。宰德是麦地那人,其余都是麦加的古来氏人,欧斯曼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为《古兰经》的词语而与宰德的意见不一致,那么,你们照古来氏人的方言抄写。因为《古兰经》是依他们的方言而启示的。”他们通共抄了七部,一部保存在麦地那,其余的分寄麦加、大马士革、也门、贝海赖尼、库法、百索拉等地,并下令将抄写的《古兰经》称为定本,或欧斯曼本,现在通称欧氏本。现在全世界通行的《古兰经》,只有这种定本,这是欧斯曼对于伊斯兰教最大的贡献。

    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出现前,麦加等地就信奉安拉为最高神灵,他们相信安拉“创造了天地”、“支配着日月”、“降了甘霖”,还“救人于危难”,所以不少人以“安拉的奴仆”作名字,称为阿卜杜拉。但是他们在敬奉安拉的同时,也崇拜偶像,比如拉待、欧扎、麦那三女神。说崇拜偶像是为了使他们“接近安拉”。

    而《古兰经》则认为安拉是绝对独一的。他既没有伙伴和对手,也没有子嗣,并且说如果天地万物由多神共同主宰,那必然将引起诸神之间的争夺,造成宇宙的毁坏。安拉是具有绝对权能的,他无求于任何东西。天地万物的创造,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的循环,风云雷雨的发生,植物的生长,人类的产生和繁衍以及人生的富贵贫贱与生死祸福等,皆是安拉的意志决定的。安拉是永恒的,先于万有而存在,无始无终,一切东西都会消亡,而安拉的本体永存不灭。安拉是绝对完美的,具有超乎万物的一切完美的德性,他的高超完美是人类语言所无法形容的,任何东西都与他不相似,由于安拉具有上述的特性,人类在这个唯一与高超的主宰面前是弱小的。所以人们应诚心诚意地顺从他,敬拜他,祈求他的怜悯与恩赐。

    《古兰经》的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法制思想与道德规范,成为中世纪以来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也曾以《古兰经》的有关内容为思想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以及外来侵略的斗争。

    在中世纪,围绕《古兰经》,形成了经注学、古兰学、诵经学等专门学科。穆斯林学者曾写过不少介绍、评价与赞颂该经的专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后,不少的社会科学家、文学家及近代的一些东方学家,对《古兰经》也进行研究,相继发表过评论,肯定了《古兰经》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化,这对散居于许多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古兰经》不但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着,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

    2.沙米拉——阿拉伯半岛的女儿

    沙米拉全名沙米拉·卡里玛·苏阿黛,1943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属于名门之后。从小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英国女子学校,后进入亚历山大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士学位。她自幼酷爱文学,15岁时,便以“阿拉伯半岛的女儿——沙米拉”的笔名,发表了她的问世之作《别了,我的希望》,从此名声大振,成了阿拉伯半岛知识妇女的楷模。

    沙米拉的主要作品有《别了,我的希望》、《沙特姑娘的觉醒》、《泪水的回忆》、《泪珠》、《泪谷》、《闪光的眼睛》、《消逝的岁月》、《雾茫茫》、《爱树》、《心灵的呼喊》等。

    20世纪50年代,沙特阿拉伯还没有开设女校,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其唯一的职责就是在家养儿育女,侍候丈夫。随着经济的发展,妇女政策虽有改变,但对其施加的限制仍然很严格。妇女不准开车,不能在政府机关工作,不得单独旅行。女子在大学里读书,班上同学可能全是女生。有时还会有人反对女性参加社会活动,反对妇女从事工程和外交职业。沙米拉在50代末,就冲破妇女受歧视的习俗,发表了有关女性生活的作品。

    《泪水的回忆》是一部热情讴歌纯洁的爱情的着作。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叫阿赫德的姑娘的恋爱经历。

    女主人公阿赫德生下来以后,就失去了母亲,由外祖母抚养成人。

    15岁时,她和男主人公阿莱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从此不断接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阿莱高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往瑞士深造,两人立下海誓山盟,男主人公表示非阿赫德不娶,女主人公则发誓非阿莱不嫁。

    阿莱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过四年的学习,学业行将完成。他兴致勃勃地给女友写信,说他即将回国,决心干一番事业,为心上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不料,在一次滑雪运动中,他掉下断崖,经治疗虽脱离了危险,但却失去了听觉。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人和一个聋子结成伴侣,他果断地与阿赫德停止往来。回国后,他改名易姓,迁往他乡,从事写作,把他的经历写成小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出名,成为青年们喜爱的作家。

    阿赫德在久久得不到阿莱的音讯之后,饱尝失去心上人的痛苦,在父亲及外祖母的催促下结识了阿迪勒大夫,并与之订了婚,由于阿赫德对阿莱情丝不断,一再拖延与阿迪勒大夫成婚。阿迪勒是一个有修养、知书达理的人,为不伤她的心耐心等待。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个着名的作家,并成为挚友。通过第三者——娜黛姑娘(阿赫德的挚友),了解到这个作家就是阿赫德的心上人,他忍痛割爱,让这一对忠诚的情人成为眷属,自己却悄然退出了情场,但他也得到了始终悄悄爱着他的姑娘娜黛的爱情。

    而短篇小说《母亲的故事》则更具体表现了她心目中母亲应有的形象。哈娜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美丽、勇敢倔强的姑娘,12岁时嫁给一位医生,婚后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儿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她陪同儿女到了埃及。丈夫在国内不甘寂寞,又娶了一房妻室。她得知此事,镇静自若,既不同他离婚,也不答应与他过夫妻生活,而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拳拳之心,激励着孩子们。他们长大后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成了工程师,还有的成了政治家。丈夫见此,内心有愧,想和她修好,遭到拒绝,哈娜保持了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应有的尊严,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沙米拉还善于通过爱情悲剧来抨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在短篇小说《父之罪》中便有较好的体现。小说是这样讲述的:娜海娅迫于父命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虽然年迈的丈夫对她百般体贴,但金钱买不来爱情,娜海娅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后来富翁得了病,年轻的妻子在床旁侍候,他的儿子阿德勒常来探望。两个年轻人一个貌美,一个正当年华,一来二往终于堕入情网,并且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偷吃了禁果。娜海娅后来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当医生欣喜地通知她家人这个喜讯时,她却吞下了毒药。

    而多幕剧《泪谷》则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门第观念的旧传统,主张男女自由恋爱。故事说的是:哈娜妮的哥哥塔里克爱上了他妹妹的家庭教师——女大学生阿卜拉。两人准备订婚,却遭到了塔里克父母的反对,因为阿卜拉的父亲是个小职员,而塔的父亲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司长。他们要他娶宗教部长之女为妻,并且以剥夺继承权相威胁。

    哈娜妮没有进过学堂,只是跟着阿卜拉学习,她已经和表兄哈立德订婚,并期待着他学成归来,完婚。不料哈立德归来时,带来了一个外国妻子,声称“他要的是一个有文化、能互相了解的妻子”。

    哈娜妮受到极端刺激,神经失常,尤其不能看到她的父亲。因为父亲从小不让她受教育,认为这不合家规。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塔里克的父母不得不同意塔里克娶阿卜拉,塔里克父亲无限感慨地说:“那种墨守成规,不让孩子读书,不让孩子们自己挑选意中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是知识,希望繁荣和进步。”沙米拉的部小说都说出了沙特妇女的心声,她们渴望自由、渴望知识、渴望获得爱情,为此沙米拉在解放妇女事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3.祖辈留下的“遗产”

    沙特最为着名的建筑遗址是石谷,也被称为“玛甸沙勒遗址”。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玛甸沙勒遗址的最正面就是建在砂岩山丘中。

    石谷的表层含义是“多岩石的地方”。这一带地貌变化多端,有壮观的峭壁深谷,有高低起伏的沙丘,夹杂着无数被风化成奇形怪状的微红色沙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人说,这里曾是纳巴泰人与萨穆德人的居住地。玛甸沙勒遗址在2000多年前是纳巴泰王国的南部都城,是一个商旅路线上将南阿拉伯半岛与地中海盆地以及美索不达米亚连接起来的贸易中心。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环绕其山的巨大坟墓群上刻有130多座以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的雕刻,散发着最原始的阿拉伯风情。其中石古的特色在于,这里有保存很好的水井、巨大墓穴、碑文和洞穴绘画等。

    纳巴泰伊斯兰教古迹则是沙特的宗教圣地。它位于约旦彼得拉市北部,是现存最大的纳巴泰文明遗址。而石谷(玛甸沙勒)考古遗址是沙特它的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此遗址中还有约50件纳巴泰文明之前就已存在的铭文和一些洞穴绘画。石谷是纳巴泰文明独一无二的证明。该遗址上有111座巨大坟墓,其中94座都有纹饰,而且有多处水井,它突现了纳巴泰文明的建筑成就和水力技术知识。

    玛甸沙勒遗址以前被称为“黑格拉”,是约旦佩特拉城南部的纳巴泰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处遗址。遗址上有保存完好的巨大坟墓,坟墓正面有纹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