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心理学-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等到你真正面对隐藏得很深的人性时,就会明白,一定要有一颗智慧的心,才能帮助自己把眼睛擦亮。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会一些洞悉人性的心理策略,就能让你在打开自家窗户的同时,也悄悄掀起别家的窗帘。

    首因效应:别忽略你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在日常交友、求职等活动中,我们常说“要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那么,怎么才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呢?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即是第一印象。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第一印象对于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做“首因效应”,意思即初次见面的一瞬间给人的印象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如果你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别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别人就乐于跟你进行第二次交往;相反,如果你在第一次交际中表现不佳或很差,则往往很难挽回形象。

    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连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如果是聪明、稳重,那么下次见面时即使有较激烈的争执,对方也会把上次的印象融合进去而判断他是个对工作投入的人。相反,如果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穿着随便、毫无气质、工作态度散漫,即使第二次见面诚心交谈,对方也一定会认为此人固执己见、目中无人。

    美国总统林肯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给他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朋友知道了非常生气,责怪林肯以貌取人,当他指出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长相负责时,林肯却说:“一个人既然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偏激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作用。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方微安是金融风方方微安是金融风险管理行业中险管理行业中的佼佼者,工作能力非常强。但是她有个不好的习惯—在生活中总是不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整天穿着破洞牛仔裤配大T恤衫,总给人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可是作为当事人的方微安却从未想过注重个人形象这回事。

    有一次,她依旧穿着自己那身“行头”去一家公司面试。负责招聘的HR一看到前来应聘的方微安,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双方交谈了简简单单的几句,招聘方便下了逐客令:“非常对不起,我发现你不是我们想要的工作伙伴,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都很严肃的人!”

    方微安的面试以失败而告终,这不是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可见,第一印象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不能忽略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从而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当然,好的外在形象并不只在于服装漂亮,它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及从中透露出的个人气质与道德品质。要想有良好的形象,就必须注意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你的形象在交往中光彩夺目。

    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在日常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来向人展示一种良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注意,这种效应在社交活动中起到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更深层次的信任与肯定,还需要具备完美的硬件素质。

    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修饰自己的外貌,还要加强谈吐、举止、修养、礼节、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修养才可能脱颖而出,“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想迈好成功的第一步吗?那就先努力为自己打造一个好形象吧!

    首因效应的意思就是说,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是不易改变的,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一般情况下,第一印象主要是依据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映射效应:每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己追捧的明星,常会觉得其他人也一定喜欢;自己喜欢的运动,会觉得朋友也一定喜欢;父母喜欢的特长,父母觉得孩子也一定喜欢;你是一个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别人一对你态度不好,你就认为他们也在嫉妒你;你是一个经常羡慕别人的人,当你走在大街上,别人多看你一眼时,你便觉得他们是羡慕你;你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你就觉得身边没有小心眼的人;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就觉得身边没有坏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映射效应”,它是指人们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时,就常常认为他人一定与自己一样具有该特性。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映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与高僧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有一天,佛印教苏东坡如何坐禅,两人相对而坐。苏东坡正在打坐时,突然灵光一闪,想要捉弄捉弄佛印,便开口问佛印:“你看我这样坐着像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睁开眼,淡淡地道,“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大笑道:“像一堆牛粪。”见佛印没有开口反驳,苏东坡觉得十分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高兴地把这个经过告诉了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之后,摇摇头说:“哥哥你可错了。佛家常说,‘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你看别人老张是一个生意人,早年靠贩卖水产品发了家,如今已成为一家水产养殖厂的厂长。该厂从养殖到销售一条龙服务,生意十分好。虽然身家已过百万元,但是老张内心十分自卑,因为他只有小学毕业的学历。

    别的生意人一说话文绉绉的,他就羡慕。最近他迷上了抽雪茄,在办公室抽,在厂子里视察时抽,回家也抽,来了客户他更抽得带劲。他的女儿十分好奇,便询问他最近老抽雪茄的原因。

    老张吸了一口雪茄,悠悠地说:“别人有学问,我没有,没关系。因为我知道作为大老板,我们的标志就是雪茄。一支雪茄在手,地位就有。”

    老张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映射效应的表现,当发现对方的职业、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与自己相同时,人们总是觉得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圈子里的,同时也认定同一个圈子里的人都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对方与自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时,总是喜欢与对方进行比较,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落败。这时,我们便很容易将自己身上的特质映射到对方身上,这样看来,对方与自己便没什么区别了。

    就像老张,他虽然很自卑于自己没有学问,但是他找到了一个安慰自己的方法,就是认为有钱人就应当抽雪茄。这是因为老张将自己的想法慢慢地映射到了他所处的群体中了。遇到与自己一样的人,老张就会想:“我不就没有学问吗?除了这个,你有的我也都有。”这样一来,老张心理就平衡了。

    在《庄子》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疑惑地问:“这三个可是人人都追求的啊,你为什么不要呢?”

    尧淡淡地说:“孩子多了,顾虑的事情就多了;人富贵了,家里的纷争就多了;人活的时间长了,就会多受一些困辱。这三样东西都无助于培养无为的观念和德行,所以我只好谢谢你的好意。”

    你平常是不是也总纳闷地询问朋友“这么好的东西,你怎么会不喜欢呢?”之类的话?现在应该知道了吧,不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喜欢,也不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东西少数人就必须喜欢。

    反过来,如果自己碰到类似的事情—父母为你介绍了其他人眼中很不错的相亲对象、朋友劝你跟他买一样的衣服等等,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事物。

    另外你也要明白,对方如此做也是出于一番好意,不能严辞拒绝,这时需要好好与对方沟通一下,明确地说清楚你不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也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总之,我们仍然要本着真诚沟通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既能让我们自己避免胡乱地强加于人的行为,也避免让自己勉强接受别人的安排,消除映射效应带来的弊病。

    映射效应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映射到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现象。在这种现象当中,人们是以个人的思想为中心来思考事情,所以常常发生各种误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学会避免这种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就很容易避免很多误会和争吵的发生。

    相似效应:人们天生喜欢跟兴趣相同的人交往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他让17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栋房子中,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观察他们之间的亲疏变化。

    实验显示:在刚开始的时间里,住在同一间房里的学生关系都很密切,然而随着大家接触的时间变长,学生们的交际范围不再拘泥于同一个房间里了,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性格、价值观等找寻相似的人并成为好友。

    这些因彼此特性相似而结交的朋友,在实验结束之后依然保持着联系。人们往往很喜欢个性相同,对事物的观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相似性原则”。

    当我们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群体中时,经常会根据年龄、熟悉程度、外貌等方面的信息来结交朋友。但当我们熟悉了这个群体之后,我们结交朋友会更受到个性、价值观、兴趣爱好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结交的朋友往往可以成为我们的知心好友。

    为什么人们喜欢与相似的人交朋友呢?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因为交往的对象与自己相似,所以社会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对于一些事物的评价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肯定,对我们的心理和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很多相似的人都会组成一个群体,而团体中的人很少会因为观点不同发生争执,并且还可以在心理上团结在一起对抗外界的阻力,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与人交往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与其成为挚友;而如果两个关系很好的人发现彼此对大多事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时,慢慢地两个人的感情就会淡化了。

    古时候有个叫管宁的人,他和华歆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两个人在屋里读书,窗外有达官贵人乘坐着豪华的马车经过,敲锣打鼓的,十分热闹。管宁就像没有听见一般,依然还是认真读书。

    而华歆就坐不住了,连忙跑到门口瞧热闹去了。等马车离去之后,华歆羡慕不已地走回屋子里准备继续读书。管宁却拿起了一把刀子,将两个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对华歆说:“你的志向与我不一样,你以后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割席断交”的由来。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之前的关系有多亲密,只要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就很难成为知心挚友。

    在生活中,无论是朋友、恋人,还是家人,在某方面都会有相似之处。朋友之间,可能在对事物的看法、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上很相似;恋人之间,可能人生观、年龄、价值观等很相似;家人之间,可能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考方式等方面很相似。

    相似的人在一起相处时,往往会相互影响,变得更加相似。所以,相似的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彼此的感情就会越深厚。

    在婚姻生活中,人们常说:“××和××真是有夫妻相!”这个“夫妻相”不仅是指双方容貌上的相似,更是指这对夫妻的面部表情、处事方式、性格等方面的相似。因为性格相似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所以性格相似的夫妻比性格迥异的夫妻婚姻生活更为幸福。

    相似的人本身就相互存在好感,随着彼此之间共同点渐渐增多,慢慢形成了一种默契,双方会更加喜欢彼此。性格迥异或者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的夫妻在婚后往往会因为不认同对方的想法而常常爆发争吵,彼此觉得对方根本不了解自己,这样就会使双方的感情慢慢变淡,很容易导致同床异梦甚至婚姻破裂。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不可能每次都遇到与自己个性相似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方与自己不同而对其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会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自己好像被孤立了一般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快地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让自己朝这个共同点靠拢,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快融入该环境了。

    著名画家梵高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他年轻的时候热衷于传教。25岁时,他到达比利时的矿区传教。那里的人以采矿为生,终年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都是煤灰。

    梵高刚到那里的时候,很担心自己不会被当地人接纳,一直都在思考有什么办法让他们认同自己。有一天,梵高去矿区捡了很多煤渣拿回家生火用,因为马上就要到布道的时间了,他将煤渣放下,连脸都顾不上擦就上讲坛开始布道。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布道相当成功,人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当他高兴地回到家中准备洗脸睡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脸上都是煤灰。他当即明白了怎么做可以让当地人认可他了。

    之后,他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往自己的脸上抹煤灰,很快地,他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

    当与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很多人害怕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导致相处起来很尴尬。其实人与人之间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比如对某件事的看法、喜欢同一个当红明星、喜好同一种颜色等等。

    当你与对方就这些“共同点”越谈越投机时,谈话的气氛也就越来越好,这样也就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那层隔阂。

    相似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尽量与身边的人保持共同点,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健康。

    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些人的照片做成幻灯片放给参加实验的人们看,有些照片随着播放能出现30多次,有的照片出现10多次,有的照片出现的频率很低,只有一两次。

    等幻灯片放映完毕之后,心理学家将这些照片摆出来,让参加实验的人们排出对这些照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在幻灯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照片就是最受欢迎的照片。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看效应”。

    在一所大学中,心理学家从女生宿舍楼里随机找了几个住着新生的寝室,分别发给每个寝室不同口味的薯片,要求这几个宿室的女生于一天的时间里,在这几个寝室间走动,尽可能多地品尝他人不同口味的薯片。但是,在这一天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一天之后,心理学家考察了这些女生之间的相互喜欢程度,心理学家发现:见面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就越深;见面次数少,互相喜欢的程度就很小。

    所以说,多看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相较于好长时间没见面的好朋友,天天见面的同事反而会让你觉得更亲近。

    这就说明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某大学中文系学生会换届的时候,林玲以60%的得票率当选学生会主席。别人向她询问秘诀时,她说:“我就是个十分外向的人。我常常去各个宿舍串门,一来二去,不熟悉也变得熟悉了。大家都说我的人缘特别好,我觉得人缘好不好和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的朋友多少很有关系,你得常常在陌生人中露露脸,结识更多的朋友,人缘也就好了。”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互不相识的同学,很想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人缘的人,就一定要像林玲一样,巧妙地运用多看效应。你不妨在各个寝室间多走动走动:借点热水、交流一下上课时的问题、招呼他人一起运动等等。

    就算只是露个脸,也能让你的人际吸引力慢慢上升,这样你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了,人缘自然也就好了。

    多看效应也能应用于谈恋爱。多看效应可以使恋爱双方的感情慢慢加固,在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就离不开对方了。

    黄珊是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黄珊觉得对方虽然其他条件都不错,但性格有些呆板,长相也很一般,便回绝了朋友的“牵红线”。

    黄珊本以为这个男孩会像路人一样,给自己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她发现,这个人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她早上出门等公共汽车时会碰到,下班回家会碰到,和朋友们出去玩他也会出现。渐渐地,两个人成了好朋友。黄珊发现,这个男孩虽然性格呆板一些,但是很可靠,而且常常会说一些冷笑话来调节气氛;周六、日的时候,他也会尝试做一些好吃的饭菜请她去品尝;心烦的时候,还能相互倒苦水。

    渐渐地,两个人越来越有默契,最终两个人走在一起了。

    由此可见,在恋爱中我们也要巧妙地运用多看效应来增加双方的亲密度,让对方离不开自己。

    但是,想要运用多看效应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已经给他人留下了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给对方留下了一个不佳的第一印象,你与对方见面的次数越多,对方越反感你,这就起了反作用了。

    所以,当你确定你没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时,那就多给他人机会看见你。不过任何事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如果你因为想要某个人喜欢你,不管他忙还是不忙都出现在他面前,他反而可能因为过于熟悉而厌烦你。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如果你发现自己以前从来不去亲戚朋友家,那你以后一定要常常去串串门,只需小坐一会儿,拉拉家常,就可以消除长时间不见的隔阂感,使关系更加亲密。

    如果你是一个很内向、有些自我封闭的人,那你就很难让别人与你亲近起来。这时你可以慢慢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与人见面时简单地寒暄几句,出差或旅游回来带一些小礼物给同事,等等。这些都可以提升你的人缘。

    见面的时间长,不如见面的次数多。如果你想让身边的朋友更加喜欢你,那么常组织一些聚会,让大家聚一聚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暗恋某个人,那就常常出现在那个人面前吧,制造多次接触的机会,说不定就能与对方展开一段美好的恋情。

    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给对方一种新鲜感,有助于感情的发展。

    刺猬法则:距离才能产生美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西方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两只刺猬需要在寒冷的冬季中彼此相依取暖,但是对方的刺在靠近时会将自己刺伤,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两只刺猬终于学会了以最恰当的距离相处,既可以相互依偎取暖,也不会刺到彼此。这则寓言说的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即人们在日常相处中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交效果。就像那句中国成语说的—过犹不及,凡事要把握好一个度,尤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与对方保持最恰当的距离,才能让事情进行得最顺利。

    著名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掌握刺猬法则精髓的人。他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担任法国总统和将军的10多年时间中,他的智囊机构和秘书处的顾问人员没有一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位上任职时间超过两年。

    戴高乐对这一做法有着独到的解释:首先,军队的流动性都是很强的,频繁的调动实属正常,总是一成不变才是不正常的;其次,他不希望这些人都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人”,只有通过调动,才能使他们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确保参谋与顾问的思维、决断都具有新鲜感并且充满朝气,而且还能有效地杜绝顾问、参谋们徇私舞弊。

    其实,不仅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应用到这一法则。比如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就体现了刺猬法则。过度的宠爱和严重地缺乏关爱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许多长辈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也是因为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间的合理距离而导致分手。夫妻之间则是因为太过亲密,无法容忍对方对自己总是抱怨而引发争吵。

    王琳琳和李力新婚不久,两人每天都在甜蜜的新婚气氛中度过,日子过得十分开心。但王琳琳有一次洗衣服时发现李力的裤兜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你的帮助,如果可以,我能请你吃午饭吗?—林丽。”

    王琳琳质问李力这是怎么回事,李力毫不在意地说道:“嗨,就是我帮她解了个围,她就表达谢意请我吃饭呗。”王琳琳也就信了。没过几天她又发现了林丽请丈夫吃饭的短信,丈夫回答道:“嗨,那么多人给我发短信,你干什么只揪着人家林丽的短信不放啊?你没看到吗,是我们部门一起聚餐的短信!”

    王琳琳觉得那个叫林丽的人与丈夫的距离太近了,对于她来说有些威胁,所以她也就辞了职,到李力公司所在的大厦里的另一家公司工作,想观察李力是否有出轨的举动。这样一来,两人上班一起去,中午饭一起吃,晚上还要一起回家,李力最忍受不了的就是王琳琳总是面带敌意地对待他的同事,这让他感到很尴尬。

    之后没多久,李力甚至觉得王琳琳根本就是不信任自己,便有了一种被监视的压抑感觉。而王琳琳感受到这一切之后,却更加认为李力是心虚。于是两个人越吵越激烈,最终婚姻走向了终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爱情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沙子,抓得越紧沙子就会漏得越快。李力和王琳琳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彼此的心理距离过近了。

    所以说,有时不是对方真的变心了,而是自己的疑心造成了悲剧。就以观赏荷花来说,在观赏的过程中,荷花始终没有变,我们看到的风景不同,其实只是因为45自己与其距离不同。所以无论是交友还是在婚姻中,其实并不全是“感情用事”,有时是自己的心态不对导致双方出现不恰当的距离,进而导致“合久必分”的。

    因此,每个人在和周围的人交往时,都一定要把握好彼此的距离,并且学会随着关系的改变调节距离,这样才能让彼此都更觉舒服、安全,才是最长久的友谊之道。

    “距离产生美。”人们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距离,牢记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是有弹性的。这样才能让他人感到与你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才是人际关系的“保养”之道。

    登门槛效应:欲得尺先得寸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实验者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家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另外一个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大多数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位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实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强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会促使他继续干下去或提供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久性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效应”的现场实验中提炼出的。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对你提出你认为较为困难的要求时,一般都很难让你接受:如果提出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你帮忙解决,然后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缩短事情难度的差距,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受。

    人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总会产生一种连贯性。当你没有接触过这件事情时,你拒绝的几率就会很大,但是当你参与进这件事情的一小部分后,你就会逐步地走下去,这就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连贯性,也就是从一而终。

    从前有个小和尚跟师傅学武艺,可师傅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

    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小猪在一天天长大,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时他才明白了师傅的用意。

    在生活中,人们很明显有避难求易的心理。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困难时,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而面对小难题时,反应就不会那么激烈,那么下次遇到更大的困难时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就是自我认知下的连贯反应,也就是登门槛效应的直接现实体现。

    生活中,登门槛效应处处可见。

    有个小孩做功课很慢,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总磨磨蹭蹭,拖延到两个小时,有时甚至到深夜才做完。他的父母因此感到非常头疼,因为这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作息,更为严重的是养成了他拖沓和懒散的坏习惯。

    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缺点,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心想,如果一下子就规定孩子在半小时内做完作业,有点不切实际。如果想起作用,只能循序渐进:他们先和这个孩子商量好,让他清理干净桌面,拿掉不相关的东西,排除一切干扰,争取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功课。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比较容易完成的要求,不久之后,孩子已经能做到这点了。

    接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玩橡皮的时间较多,就和孩子商量,为了提高效率,培养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今后别玩橡皮,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待孩子做到这点之后,他们又大加鼓励,最后提出半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的要求。

    如此一来,这个小孩就一点一点地改掉了拖拉、懒散的坏毛病。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可以采取登门槛效应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当孩子认为你提出的要求很难达到而出现抵抗情绪时,你可以采用先提出一个小难题,在孩子完成后给予表扬、鼓励甚至奖励的方法,之后再提出更大要求的策略。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好习惯的培养都产生了一种循序渐进的积极影响。

    有句俗语叫“蹬鼻子上脸”,这虽是一个贬义词,却真实反映了登门槛效应这种很常见也难以避免的心理现象,这也是人性中最普遍的思维惯性。这就提醒我们,如果能学会先“蹬鼻子”,或许还有“上脸”的可能;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想让别人踩到自己脸上,那么就连鼻子都不要让他摸到。

    人心透视术: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明白他的心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应侯是秦朝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富有文武才华,尤其非常善于攻心和玩弄权术。秦国统一后采用的许多政策就是应侯帮助秦始皇谋划定夺的。应侯曾有一块封地—汝南,但是这块地在战争中被韩国夺走。秦王事后召见应侯,用同情的语气问他:“你失去了封地一定很伤心和忧愁吧?”应侯回答道:“我不忧愁。”秦王不解地追问:“不忧愁?为什么呢?”应侯慢慢道来:“您知道吗?在梁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死了他却不忧愁。他的管家问:‘您那么疼爱您的儿子,天下少有,如今儿子死了,您怎么不忧愁呢?’东门吴说:‘我原是无子之人,没有儿子时,我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没生儿子一样了,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我当初是平民之子,为平民之子时不忧愁;现在失去了汝南,心情也和失子的梁国平民一样,为什么要忧愁呢?”

    话虽这么说,但秦王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心里话。他于是告诉当时的一位大将军蒙傲说:“现在我若有一个城邑被围困,就连吃饭也不觉得有香味,躺着也不能安眠。应侯失去了封地却说不愁,这难道是真心话吗?”

    “那么,就让我试探一下他的真心,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说了真话!”蒙傲说道。过了几天,蒙傲果真去找应侯,一见面就对应侯说:“我想死。”应侯甚感纳闷:“你说的什么话啊?”蒙傲说:“秦王尊您为师长,天下人所共知。如今我作为秦王的将领率领着秦兵,我原以为韩国是个小国,没想到它竟敢违逆秦国的命令,夺走了您的封地,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应侯听到了蒙傲的忏悔,以为自己收复失地有望,便马上下拜说:“那么这件事便全拜托您了。”

    没想到,蒙傲回去之后就把应侯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从此之后便不再像从前一样相信应侯了。

    这个例子中的应侯,当着秦王的面说得振振有词,甚至很巧妙地把自己包装成超然物外的不俗之人,但是一见到对自己“有利”的蒙傲,就马上暴露了真性情,导致最终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这就是轻易让别人发现自己真心的后果。

    有时候,会说不如会隐藏。因为很多人就是在自以为说得很圆融的话中暴露了自己的真正心意,从而“大意失荆州”的。蒙傲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不仅打探出了对方的实情,还隐蔽了自己的真心。

    我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其实也经常面临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想让对方发现真实的自己,就要从对方想听、想要的东西出发,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说出进攻性的问题。其中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让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不知不觉就已经被你牢牢掌控住。

    同样地,周围各式各样的人中,我们永远不知道谁话中有话,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对方相处时多考虑对方的心境和立场,在避免完全暴露自己内心又不失真诚的前提下发表言论,以保护自己。

    田常与隰斯弥同为齐国的官员,两人的府邸恰巧也相邻。田常这个人阴险善谋略,而且野心极大,后来甚至做出了欺君叛国、挟持皇帝、自掌大权的事情。隰斯弥虽然早就看出了田常的本性,但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便始终保持常态,不露声色地观察着田常。两人的关系也维持得不错。

    这天,隰斯弥来到田常的府邸进行礼节性的拜访。田常也依照接待贵宾的礼节接待隰斯弥。午餐过后,田常却一反常例没让隰斯弥回家,而是带他到府邸中最高的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处眺望,发现东、西、北三方的景观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南面的景致被自己家的大树阻挡住。看到这儿,隰斯弥才明白了田常带他到这儿来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跟家人说了这些后,便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挡田常视线的大树。可是砍着砍着,隰斯弥又突然对工人说停止砍伐。家人对此不解,问隰斯弥原因。

    隰斯弥回答说:“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定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作不明白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随意表现自己的智慧也不见得是好事。这其实是一种人心透视之术,如果让对方完全发现了你的秘密,就失去了透视人心的主动权,不单让自己失去了操纵对方的机会,还会让自己处于对方的掌控之中。

    透视人心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旁敲侧击或隐秘地洞察来弄清对方的心思,但透视他人心思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明白了他的心思。当自己看穿对方心中所想之后,一定不能自鸣得意、露出破绽,要始终保持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所有期待都一一实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