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校园撷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你适龄入学的那天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中,你和母校、老师、同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你漫长而又在不经意间流逝的学习生涯,都将秉承着母校历经岁月磨砺的卓越精神和优秀传统,都将渗透着老师毕生的智慧和心血,都将收获着同学难以忘怀的关爱和帮助。

    当多年以后,你再度回忆往事,一定会惊喜地发现,那曾经或喜或忧的记忆已全部弥漫了朦胧而亲切、深情而美好的色彩,因为,能与母校、老师和同学相遇,是一种幸运,是一种缘分。

    因此,不论你长大后身处何地,是地位显赫还是处境窘迫,一生都不要忘记她们的名字和恩德,并常常送去温馨的问候和祝福。

    阅读文章内容,回忆自己的校园经历;

    学习撷取典型生活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

    掌握首尾点题、中间呼应的结构技巧。

    永远的校园

    谢冕

    一棵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欢愉幸福,会有辛酸烦苦,也许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的契机。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暑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充满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在战火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了一层光环。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

    这里有向着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勇敢抗争。那些富有历史预见和进取的思想,在那个迷蒙的时刻发出了动人的微光。作为时代的骄傲,它体现了北大师生最敏感、也最有锐气的品质。与此同时,观念的束缚、疑惧的心态、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的彷徨,更有年轻的心因沉重的负荷而暗中流血。随后而来的狂热的夏季,多雨而湿闷。轰然而至的雷电袭击着这座校园,花木为风雨所摧折。激烈的呼喊静寂以后,蒙难的血泪默默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在静默中欢迎肃杀的秋季和苍白而漫长的冬日。

    那颗偶然落下的种子不会长成树木,但因特殊的条件被催化而成熟。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荫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轻率的许诺,天真的轻信。告别青春,告别单纯,从此心甘情愿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也许即在此时,忧患与我们同在,我们背上了沉重的人生十字架。曼妙的幻想,节日的狂欢,天真的虔诚,随着无可弥补的缺憾而远逝。我们有自己的青春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

    燕园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单纯。就我们每个人说,我们把青春时代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幻灭,投入并消融于燕园,它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未名湖秀丽的波光与长鸣的钟声、民主广场上悲壮的呐喊,混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校园的魅力多半产生于上述那些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的合成。

    燕园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总是少有闲暇的急匆匆的脚步,总是思考着的皱着的眉宇,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的严肃和沉郁。当然也不尽然,广告牌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招贴,间或也露出某些诙谐和轻松,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更体现出北大自由灵魂的机智和聪慧。北大又是洒脱的和充满了活力的。

    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着他们身后的,有更多他们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他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

    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北大学生以最高分录取,往往带来了优越感和才子气。与表层现象的骄傲和自负相联系的,往往是北大学生心理上潜在的社会精英意识: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青春曼妙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这座校园,便因这种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而变得沉稳起来。

    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着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

    作者谢冕于1955年进入北大,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经历了北大的风雨洗礼,对北大怀着深厚的感情。文中,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深情述说了北京大学这座永远的校园独特的精神魅力。文章以写种子开头,以写种子结尾,赋予种子以特别的象征意味。文章并没有写多少个人的遭际,而是隐于大时代之中,重点写北大人为精神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文章表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1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

    2种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北大这永远的校园,“永远”表现在哪里?

    阅读理解包括词语、句子、段落、背景、主旨、重点等诸多方面。其中段落功能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起始段落、终结段落和主体段落的理解。起始段落或提出问题,引起下文;或开篇点题,揭示中心;或叙述描写,作必要交代。终结段落或照应开头;或揭示题旨;或发人深省。主体段落是文章的展开部分,围绕中心使内容充实,故事完整,说理透彻。

    掌声

    南京考生/韩质箐

    对于掌声,我总是尽可能地给予别人,因为我知道那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无比重要的。

    记得小学时,班里进行班委改选。只要上台说一段竞选演讲,提出自己竞争的目标,就可以了。我是上一任班长,也必须参加改选。我知道很多人都想竞争这个职务,当然其中也有我。可是我没什么把握。因为对手都很优秀。

    竞选终于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准备了。于是老师便开始了演讲。看着同学们都准备了演讲稿,我却什么也没准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想到时候一定能有感而发吧。于是,我从容地听着每位同学的发言,不时地给予着他们鼓励的掌声。

    这时,轮到一个矮个子的同学演讲,他是平日最有名的顽皮鬼,虽然学习并不十分优秀,但是他爱好广泛,经常在棋类大赛上获奖,班级活动总是积极参加。我对他的竞选很有信心。他走上讲台,拿出攥在手里好久的皱巴巴的纸读起来:

    “我、我想参加宣传委员的竞选……”还没说完,台下哄堂大笑。他脸红了:“我认为我可以胜任这项工……工作……”笑声渐渐低了下去,大家都在认真听取他的发言,就连刚才有些只顾自己埋头准备演讲的同学此时也抬起头,听着。他还是紧张,每读一句顿一下,有时会读错,但老师和同学都耐心地听他读完了,他道了一声“谢谢”,微微鞠了一躬,如释重负地走下演讲台。我带头为他鼓起掌来,然后掌声就像樱花开放时,一片一片的,充满整个教室。他走到我面前,有些惊讶。我微微一笑:“加油!”我知道他是努力了,而且是真的鼓起了很大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是我那位最强的竞争对手,她镇定地走上台,极富渲染力地演说了那篇手稿。她的演讲真是一流,我们都听得入了迷,我想她一定可以当选的。于是为她高兴到连我自己要面对的问题都不在乎了。“真棒!”当她演讲完毕走下台后,我微笑着给她鼓掌。她自信地说:“当然。”

    最后是我。我微笑着,手中没拿任何稿件地走上台。站定后,我轻轻地举起手,鼓起掌来。“这是我对所有竞选者们表示的衷心祝愿,因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能为这样的班级服务,我由衷的高兴。谢谢!”台下先是寂静一片,猛然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看见大家信任的神情,理解的眼神,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从这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信任,了解到了别人给予的鼓励,触摸到了自己真实的存在,这是我们彼此的掌声!珍贵的,无比重要的,使心灵成长的声音!

    本文开宗明义,点明掌声。构思新巧,详略得当。既写了我为别人鼓掌,也写了别人为“我”鼓掌;表明了“竞选”中既是对手又是同伴的友好关系,阐述了掌声对人们的重要。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旷达的胸襟和饱满的自信。

    1文中为何要在我上台竞选之前安排两名竞选对手演讲的情节且二人的实力悬殊?

    2作者为什么要为所有竞选者鼓掌?

    3如果让你为本文另拟一个题目,你如何拟定?

    元代陈绎在《文说》中指出:意、景、事、情四者为文章立意之要。不同文体和表达方法的文章,立意各有所侧重。

    回忆那两片云

    刘云天

    我喜欢云,也崇拜云。云有时似草原上蠕蠕而动的绵羊,有时又像悠悠飘落的柳絮,总使我涌起无限的遐想。

    我不会忘记,北京颐和园以及十七孔桥的那一片青草地。那一年,我和我的同学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代的最后一次春游。汪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带领我们在草地上嬉戏。我斜靠在石狮上,观赏昆明湖的胜景。碧蓝的湖水,阳光斜射,春风吹过,湖面掀起金色涟漪。忽地,两片云映入我的眼帘,它们从水中经过,飘飘然如雪花,悠悠然似柳絮。

    “这云很美吧!”我回过头,汪老师站在我的眼前,她接着说:“你说它像什么?”

    “像柳絮。”我愣了一下,回答说。

    “是的,每一片云都像柳絮那样洁白,我看两片云的形态更像少女的面颊,你看那长长的头发……”汪老师兴奋地指着那两片云。

    我不以为然地耸耸肩,指着前面的万寿山说:“要不论颜色,我看它倒像万寿山。”

    “啊,不错,像万寿山,不过,它比万寿山美多了。”我们抬头看去,那片云已飘然消失在天空中。

    那次看云之后,汪老师和我说起诗歌。她对白话诗很偏爱,她向我提起现代诗人徐志摩,我知道得不多。于是汪老师读起了徐志摩的一首关于云的诗:

    我是天空的一朵白云/偶尔投影在人们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就消失了踪影。

    我说,我对新诗没有兴趣,却喜欢古人的诗词,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多有气魄!记得那时,汪老师很兴奋,脸都红了,眼睛闪烁着光芒,两道眉毛浮上飘下——我忽然发现,那两道眉毛不正像那两片云吗?我笑了。

    汪老师很慈祥,也很健谈。她时常和我们一起谈昨天、今天、明天,也谈那广阔的世界。我常常有些幼稚的小牢骚向她诉说,她总是微笑着,两道淡眉闪动着,像个宽容的妈妈。每当此时,我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感情,接近她,尊敬她,爱她!

    时迁物移,我从北京转学到温州,上了初中,总是忘不了汪老师的形象,尤其是她那始终微笑着的脸,那两片挑起的淡淡的眉毛,那美丽的两片云。

    本文的美有三:景物美,对云彩的变化多端进行了细致而优美的描写;人物美,舍弃了日常写人的方法,抓住老师兴奋时眉毛的动态感,把老师的两片眉毛写得活灵活现;情节美,情节一张一弛,生动传神。文中把眉毛喻作云片,新颖贴切。表面写云,实际写人。

    1分析本文的题目有何深意?

    2试欣赏文中对云的精彩比喻,并仿写两三句。

    3汪老师和“我”谈云谈诗为何“很兴奋”?他的眉毛又为何浮上飘下?

    两片眉毛,对于师生深情来说只是“一鳞一爪”。写好全龙的一鳞一爪,正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从局部到整体,以有限见无限。写文章要写好的正是这一鳞一爪。

    雨中小伞

    内蒙古考生/曹辉

    窗外,又下雨了,淅淅沥沥,好动听,好诱人。

    那天下午,也下着这样的小雨,天气好阴暗,一个消息使我喘不过气来,一直是老师的“宠儿”的我,在学校作文竞赛中竟然一败涂地,作文跑题了,这是参赛学生中唯一的一个。

    不知怎样背起了书包,走出了教室,独自踏着校园中圆形的跑道,在绵绵雨雾中漫无目的地徘徊。眼前,是迷茫的一片,雨丝飘在我的头上、脸上,也打在我的心上,那样冷,那样沉,那样痛。我好想大哭一场。可心却不让我这样,只是在雨中默默地流泪,流着心中的泪。无声无息,只有雨丝知道,我的心在发颤,在哭泣……

    不知过了多久,我头上、脸上全都湿漉漉的了,晶莹的水珠顺着脸颊流下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突然,我觉得头上没有了雨丝,雨停了吗?我抬起头,头顶多了一把紫色的雨伞,身后多了一个人——我的语文老师。我的心,霎时蹦跳得很厉害,我不知说什么好,唯有沉默。天地间静悄悄的,只有雨滴敲击雨伞的声音。我转过身,触到了老师温和的目光,忽然觉得,我有很多的“对不起”要对老师说,满腹的委屈随着泪水淌出:“邓老师,我没用,让您失望……”我尽力用平静的语气说,声音却在发颤。“曾辉,这么小的年纪,很多事情你不明白。这次小失败你不必太在意,让它成为过去吧,明天又是新开始。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暗,有时阴,就算是温暖的春天,也会有暴雨的来临,最重要的,就是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被鲜花簇拥的人,一定面对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包括失败……”

    老师的话,就像眼前淅沥的小雨,一直飘进了我的心中。我渐渐平静下来了。迎着小雨,我擦干泪水,抬起头,和老师一起,撑着那把紫色小伞,踏上了回家的路。

    如今,我好爱紫色的雨伞,好爱小雨。

    小雨,使我又回到雨中的那一份亲切,那一份温馨。

    是的,生活本来就如此,有晴天、也有雨天,但雨天过后,又是新开始,又有一轮光芒四射的崭新的太阳!

    本文以清新自然的感情,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心境来安排故事,发展情节。赋予了小伞以象征意义,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切和爱护,赞美了老师的崇高精神。结尾的评论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1文中第三段对雨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文章结尾句有怎样的深意?

    画龙点睛法,是指在文章结尾处用简洁、精彩的叙述或议论收束全文,点明、深化文章主题。运用此法,力求言简意赅,片言居要。

    老师的口头禅

    江苏考生/金津

    上初三了,踏进一个新的教室,遇到了一些新的老师,各门各派的老师纷纷亮出各自珍藏的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真是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绝活儿,使我们倍感新鲜,受益无穷。其中最能体现各人特色的,大概要算是他们挂在口边的口头禅了。

    物理老师的“对不对”

    ——试探虚实的弓箭

    物理老师很胖,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便是“对不对”。一次物理课上,他正在摆弄定动滑轮,讲到机械效率与物重之间关系时,冷不防冒出一句“对不对”,大家被这半路中杀出的程咬金感到不知所措,一个个张口结舌。物理老师见后笑了笑,又从头讲了一遍。多少次在老师“对不对”口头禅的“催化”作用下,我们把物理原理理解得更加透彻,许多“看似懂,未必懂”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数学老师的“这怎么行”

    ——催人上进的铁鞭数学老师是个急性子,每有人犯了错误,或未能解出简单的问题,他便急得涨红了脸,劈头冒出一句:“这怎么行?”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只得了75分。他急匆匆地把我找过去,额上的青筋条条地绽出,指出一条又一条答错的题目,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呢?”一声又一声既似在责问我,又似有深深的自责,仿佛是一根铁鞭,一遍遍地抽打着我的心,使我感到一阵阵的羞愧与内疚。就在这一声声的急促的鞭策中,我和我的同学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获得进步。

    语文老师的“我认为”

    ——独成一派的宝剑语文老师有一句“我认为”的口头禅,时常在讲课时摆出一两点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吟诵着高尔基的《海燕》,他忽然说:“我认为文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不妥。”众皆愕然。他解释道:“闪电在全文中都是沙皇俄国反动势力的象征,既然如此,作者又怎能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形容成闪电呢?”学完《孔乙己》,他忽然问:“孔乙己究竟偷了丁举人家的什么东西而被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还有哪些文章中写到了‘偷’呢?他们分别有那些含义?”接下来,自然又是一段“我认为……”没过多久,我们便在一家刊物上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偷’》。以后的结果不言自明,咱班的同学都学会了说:“我认为……”并且常常会为此引经据典,乃至争得面红耳赤。其中第一个受益的,当然是我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各门各派各家兵刃招数皆有不同之处,但都求一个“精”,都有一个“实”。这一句句口头禅,始终在督促着我们不断前进,永不满足。

    本文采用片断拼接的方式组织材料安排行文,各段的小标题颇具特色,且令结构清晰整饬。从“口头禅”入手,以具体场景为题材,小中见大,赞颂了老师们新颖灵活、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在作者的笔下,老师们个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

    1作者分别抓住了老师们的哪些性格特点来选素材的?

    2文中小标题当中的副标题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首尾是如何呼应的?结尾又是怎样深化主题的。

    语言描写是记叙文中最为重要的描写手法之一,讲究准确、生动、形象、活泼。语言要注意符合生活实际,要口语化,要符合人性格、身份、特征。

    班有猛女

    谢霞

    猛女其实并不猛,只是性格有些与众不同而已,还颇有点“玩世不恭”的态度。猛女性格开朗,还特爱笑。不管遇到怎样的事情,无论悲伤,还是烦恼,她总是一笑了之,绝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多愁善感,以泪洗面。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该怎么过呢——笑着过呗。”这就是猛女的口头禅。

    猛女有时候很疯狂。只要一疯起来,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在干什么,身在何方。有一段时期,班上流行林志炫的《单身情歌》,这便成了猛女饭前课后的业余爱好。每当看着别人捧着热气直冒的饭菜边走边吃而自己仍在排队等待时,便有感而发,大吼:“抢不到饭菜的我,总是眼睁睁地看它溜走,插队的人那么多,为何不能算我一个?”于是,立刻引来百分之百的回头率。然后猛女一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躲到友人背后,招来一阵哄笑之后便是安静。因为猛女刚才一声大吼后,本来不太饿的肚子,现在咕咕直叫,没劲再闹了。

    猛女非常好胜。班上有一男生自恃清高,有些小看女生,这便触动了猛女的怒觉神经,经常弄得他很没面子,出尽洋相。一日,该男生招架不住了,便向她求饶。这下猛女可得意了,头一抬,眉毛一挑,做出一副宽容的样子道:“小女子也不是存心为难你,只不过现在是新时代了,你的封建思想也该清理清理了。难道你没听说过……”话还没说完,只觉得班上怎么这么安静,是全班同学都被自己的“精彩”演讲所倾倒,还是班主任大人驾到?环视四周,六十多双眼至少有六十双盯着自己。原来只顾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竟忘了这是在上自习课。本来很安静的课堂经她这么一闹,变得骚动起来,弄得该男生面红耳也赤,早已躲到桌子下面去了。

    猛女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在没人的时候,有了不顺心的事便会对着墙壁大发脾气。幸好那墙是坚固的,要不然,早就为猛女“光荣牺牲”了。只可怜那壁面,被弄得漆黑一片。不过,你大可不必为此墙担心,因为你不久就会看见猛女在壁面上擦拭的背影了,同学们称那叫“自食其果”。有时,猛女因高兴而灵感突发,便自我陶醉道:“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朋友附和道:“失恋了?”“还没开始恋,就失啦,My God,我的命好苦哦。”“那我给你介绍一个吧!包你满意。”“算了吧,本人这么靓,谁攀得上咱,哼!”“真是大言不惭。”“难道你还不明白我的心?”“只有老天才晓得你!”

    猛女就是猛女,一个实实在在,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爱笑爱闹的女孩子。这真叫:

    班有猛女,其趣无穷;

    班有猛女,其乐无比。

    这是一篇写人的佳作。作者以率真的笔调来写作,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校园生活的细致观察,有浓郁的校园生活气息。文中那独具个性的猛女,通过作者幽默、轻松的语言,如“怒觉神经”、“班主任大人驾到”等有层次地勾勒出来。文中对《单身情歌》歌词的改动和《大话西游》中那段台词的引用恰到好处,极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

    1文中在展现猛女的个性时,作者用了哪些极其幽默的词汇?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中第一段中名言的化用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3文中叙述完猛女的所为后,为什么总要描写周围同学的反应?

    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描写必须绝对真实。要符合人物性格,与所处环境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生活,认真观察、体验、熟悉所描写的人物,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的个性特征。

    校园生活类的作文,宜采取以下方法:

    开头段,立意,确定中心,最好是校园生活的某一方面;中间段(文本段)用中心意思这条红线串起一些典型事例,并要有照应中心的主题句;结尾段,回扣开头,点明或升华主题。这种方法很适宜初学作文者,不信你就试一试。

    校园生活平淡,乏味,若有了惊动人心的事大概也不是好事。这是不少学生的看法。真的是这样吗?相信读完了本组几篇文章的你一定明白不是校园无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里平凡但不平淡,那些美好的小事,连缀成了美丽多彩的校园生活,也培养了少年儿童的情操,只是多数人没有察觉到我们就是在这些小事中渐渐长大成人的。

    从校园生活中选择三件事,然后立意用一个中心思想串联,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700字左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