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艺术欣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艺术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神,它主宰着我们那根不安分的、跳跃着的、敏感的、惟美的神经,于肮脏丑陋的尘世中提炼出那么一点点精神;艺术是美,是形而上的奢侈品,有时,她就是一个美丽的女神,让你在绝望之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不能想象没有艺术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平凡的生活需要点缀,艺术便担当了这一使命。她引导人们暂时地不食人间烟火,以愉悦一下我们业已麻木的凡胎俗骨。

    阅读文章,开阔视野,了解艺术对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体会本组文章精美的语言技巧,增强审美意识;

    初步学会写艺术鉴赏类的文章。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上开放的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上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天生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漫洇,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弄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江南市肆和乡野里有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本文是一篇诗的散文。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确是一篇不可多见的精品。“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得欢快的唢呐声响的撞击,细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1文章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本体和各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有哪些?

    2“二胡的流浪”中“流浪”在文中指什么?

    3为何把瞎子阿炳比作“一个巫师”?

    文章把相类似的人物、事件等题材,合并叠加起来进行叙述的笔法叫“并叠类叙法”。这种笔法可使叙述简洁,而情意增强。

    音乐之伴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2期。

    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远了。

    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里,音乐均与之相伴。亲近、安抚、鼓励、启迪……音乐竟如最贴心的亲人和朋友,竭尽其能、默默无语地倾囊相助。年纪不同,对世事的领悟不同,对人生的体验不同,对音乐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作者这哪里是在谈音乐?分明是在评友人,分明是一个平和清醒的智者在静观岁月的流逝、记忆的沉淀、人生的变迁。

    1选文中写了几个阶段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开篇写“音乐是有年龄的”。而结尾又写道,“音乐似乎又是没有年龄的”,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文中画有波浪线的句子有何深刻含意?

    立片言以居要,是诗文基本章法之一。

    “音乐是有年龄的”、“音乐似乎又是没有年龄的”这两个反义的语句,便是全篇的居要片言。

    湖畔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

    李萦枝

    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替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中。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什么?

    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地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着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唯有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而生活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滴答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的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活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泼墨。

    我不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一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唯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会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作者由一副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象,由实入虚、化理为象,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孜孜追求。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和无限的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来吟诵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1作者在第二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作者在第八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二段,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3第九段作者用四个比喻句来形象地展示“生命的极致”,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

    散文的诗意,指弥漫在散文中的一种诗的意趣、情调和韵味。它来自生活中的诗意和作者对生活诗意的感受。酿造散文诗意要素,除了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令人动情的事之外,还需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和精练优美的语言。

    诗人与酒选自《诗人与酒》,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洛夫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弈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满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饮,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酒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的,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乐。

    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惠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送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奈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酒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是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这篇文章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文章中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文章从白居易以酒入诗写起,列举了诸多诗人嗜酒的事例,分类叙述了诗人喜欢酒的原因,层次清晰,语言沉郁,意蕴丰厚。

    1作者说,直至年事渐长,《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2第四段中最后一句话:“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

    读书越多,写作时就会有更丰富的素材可供选择;读书越多,思想就越深刻。

    《梁祝》絮语选自《作文世界》,2005年第11期。

    张燕

    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梁山泊和祝英台。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空白,像洁白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大幕拉开之前的一刹那,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时的一瞬间,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隐约传来几声叮咚,随之一个悠扬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水,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我的全身心都沉浸在那熟悉的旋律中,随着乐曲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没有嘈杂,没有污染,只有月光照耀下的小路,清澈见底的小溪,迎着晨风飞舞的白鹤,倒映在水中闪闪发光的星斗。啊,那个是为全世界最善最美的心灵准备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情感,用充满魔力的琴弦,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天堂,它像天地一样长久,日月一样永恒!微微地闭上眼睛,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地那座天堂,真真切切地触到了那座天堂,冰凌砌成墙壁,白云铺成房顶,雾霭织成纱帽,星星串成明灯,在那里,我的肌肤像披着月光那样清凉湿润,我的那心啊,像浸润着蒙蒙细雨,挂着晶莹的露珠,自由地呼吸……我沉醉于那个一尘不染的美好境界,如歌如诗,如梦如幻,如云如月,如水如烟……

    我听得呆了。我没有欣赏音乐的天赋,但这故事太熟悉了,我把那千回百转,丝丝入扣的乐句和看到的电影情节相印证。节奏的疾徐,情绪的张弛,使我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哪一段是同窗共读,哪一段是十八里相送,哪一段是楼台相会,情切切,意绵绵,我被梁祝之间那刻骨铭心的痴情所感染,我流连于乐曲之中,又流连于乐曲之外。窗外细雨纷飞,挺拔的白杨,婆娑的合欢树都披上了薄纱轻轻的摇曳,仿佛和着这乐曲的节拍翩翩起舞,仿佛这悠扬的琴声在那串串玉珠,在条条银丝之间缠绕回旋……

    乐曲已接近尾声,雨过天晴,一道七色彩虹飞跨苍穹,一双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如泣如诉,撼人心扉的主旋律又响起来了,说不尽如梦佳话,似水柔情!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

    乐曲在春蚕吐丝般的节奏中越来越淡,越来越远,最后归于一片纯净,一片空灵,任何声响都没有了,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要将无形的音乐用有形的语言描写得细致入微绝非一件易事,作者却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自己对乐曲的听觉感受诉诸形象。一只乐曲,给人的感受和体验,作者从头到尾,娓娓道来,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1文章中对琴声的描述是借助丰富生活的比喻修辞完成的,请任选几个修辞分析表达效果。

    2文中第四段的引用有何作用?

    3作者为什么可以做到欣赏音乐的同时辨别出电影的情节?

    “花海酿蜜法”,是创造性的精读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博采”和“精酿”。“博采”指的是广泛的精读;“精酿”指的是在精读之后的提炼加工。

    斯佳丽——一个我最欣赏的人

    孔祥合

    “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斯佳丽,她是斯佳丽,拥有狂野的爱尔兰血统,却又有不失优雅的法国人的风格。她狂妄但不失温柔,她精明但总抓不住幸福,她热情也很自私。她所有优缺点组成了一个非同凡响的女性。她是斯佳丽,《飘》中的女主人公,一个我最欣赏的人!

    欣赏之一:百折不挠的意念

    斯佳丽是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千金。动人的斯佳丽富有且快乐地生活了16年。但战争夺走了她所有的梦。斯佳丽精明善良的妈妈被战乱中的疾病夺走了生命,斯佳丽富有的家也随着动荡的社会变得一贫如洗。最要命的,则是斯佳丽最爱的阿希礼也离她而去。

    但只因她是斯佳丽。斯佳丽一个人带领全家,用她曾经洁白细腻的双手,将塔拉庄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斯佳丽不再富有,但她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使每个人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欣赏之二:特立独行的性格

    当然,安定的生活不能满足斯佳丽的要求。斯佳丽违心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商人,并在他死后,一个人撑起了几座工厂。

    这才是斯佳丽,她独自一人驾着马车,她舞动着皮鞭督促工人工作。作为一个女子,这种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但这是我最欣赏的性格。不要做依靠男人的小女人,依靠他们,意味着丧失平等与自由。精明、狂妄的斯佳丽哪能容忍别人控制自己?她的骨子里透露着四个字:特立独行!

    欣赏之三:与众不同的生活

    我总爱说:“每一个人都是斯佳丽。”因为人们总不善于抓住自己的幸福,人们总是过于忙碌而常常忘记说一声“谢谢”。

    这些,是斯佳丽的遗憾。她因为自己的自私、狂妄而错过了太多太多。她虽然富有、美丽,但这些都无法填充她空洞的心。

    可是不要忘却斯佳丽的名言:“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斯佳丽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与自信,乐观的斯佳丽相信一切都会好转。

    这就是我最欣赏的女人。我欣赏她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人无完人,但这些足以让斯佳丽变得完美。当我遇到各种困难时,我都会想起斯佳丽,默念她的名言。

    最后,祝我最欣赏的斯佳丽在明天,在新的一天里能幸福!

    文章在选材上很有个性,这是因为作者选择的对象是一个同样很有个性的人物——斯佳丽:她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她有特立独行的性格,她有与众不同的生活,她精明、顽强,有永不满足的追求;她自私、狂妄,有无法改变的缺陷。但不管怎样,她总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写,就容易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1文章的开头有何特点?

    2作者欣赏斯佳丽的哪些特质?你是否同意?

    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作文选择材要有个性,要选择与众不同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鲜明的个性。

    初中生写艺术鉴赏类的作文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读后感开始,先写小说、戏剧人物分析,然后写画评、诗评一类的小文章。进而对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雕塑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作某一部分的鉴赏评析。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敏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别的不说,单是黄与翠、白与青的颜色映衬之美就足以让人折服了。不信,你画两幅水彩画,看颜色是何等鲜明艳丽而又清新。

    文学、音乐、美术是艺术的主要门类,一直都是中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由于各种因素,年级越高越不受重视,很多学校将这几门课砍掉了。这是一种教育的短见。越是文明社会越是重视艺术教育,道理人人都懂,就是落实不了。无奈中,只得劝导学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找一幅名家画作进行欣赏,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600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