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奇的十大教育法-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教育思想点击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和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正如每个家长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一样。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教育家塞德兹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 3岁时已能用本国语自由地阅读和书写了。5岁时,看到家中的骨骼标本,便对人体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生理学。

    小塞德兹11岁进入了哈佛大学,大学的第二年他只有12岁,但却非常擅长往往使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们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育《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原著作品。15岁时他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

    总结塞得兹的教育观点,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儿童的教育之所以异乎寻常的重要,完全是因为“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因此,应该在特定时期给予孩子恰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最重要的课题是要防止习惯的固定化,而不是形成习惯。他认为,教育就是要为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使孩子看清楚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的教育,绝不能让孩子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

    第三,塞得兹指出,主动地学习,再用工也不会损害神经,早期教育绝对不会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俗物是怎样形成的

    塞德兹认为,按照一定规格培养起来的、行动受到限制的、循规蹈矩的、内心压抑的儿童,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成为庸才。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出格、不违礼俗、不犯过;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

    片面的教育养俗物

    误区:只让孩子学一门知识

    许多人认为学得太多就会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只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知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天才不是只懂一门知识的俗物

    在塞德兹看来,各种知识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的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犹如白痴。

    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塞德兹以“神童”里斯米尔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报纸上曾报道了“神童”里斯米尔的事迹。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兹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一天, 塞德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的父亲对塞德兹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塞德兹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里斯米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

    这些全是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但塞德兹却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塞德兹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塞德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里斯米尔后来真成了一个白痴,一个大脑发育不良的白痴。

    习惯固定化是俗物成长的温床

    误区:坚持使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习惯

    现行的教育重纪律甚于重素质,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凡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种优待;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一旦孩子违犯了什么纪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被视为大敌,非得严惩不可。

    有多少年轻的父母看见孩子穿着干净崭新的衣服兴高采烈地玩泥巴而不生气的呢?又有多少母亲发现时却好像发现了世界末日,急忙上前去拍了他一巴掌,一边数落一边把他带进屋呢。

    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着想,让大人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因此,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是十分重要的。儿童的自由天性就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所扼杀。他们在摇篮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

    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我们的教育不但不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首先是用纪律的条框去规整它,使它符合我我们的习惯。

    应该坚决禁止使孩子的习惯固定化

    塞德滋认为,对于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纪律使儿童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

    鼓励孩子天才的想法

    在塞德滋的教育下,小塞德滋长成了一个热爱生活、自由自在的天才。 

    塞德滋认为这样培养的孩子要么漫漫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么就会非常痛恨生活。小塞德兹的表哥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小塞德兹的舅舅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彼特。

    彼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是两个极端,因此两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特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父亲的愤怒。不过拆东西可算是彼特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父亲多少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彼特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彼特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父亲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他还说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小塞德兹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煽得坐在地上,接着他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塞德兹问他:“你还在生父亲的气吗?彼特?”

    他看着塞德兹,鼓起勇气说:“没有,我只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彼特突然失踪了。原来他是跟着一个马戏团跑了。当家人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不肯跟回家,而且态度十分坚决。他说自己在家里总是不愉快。而跟马戏团在一起,却感到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快乐,他喜欢马戏团的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他母亲哭得昏死过去,彼特才不情愿地回家了,这件事对他父亲的震动非常大,他开始认真地对待儿子的天性,不再强求他非要与自己一样。这样一来,他发现自己和儿子都变得轻松愉快了。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我们不能不说它反映了太多的现实。因此,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将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固定在我们以往的框架中。

    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孩子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才会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这一点: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出学习知识的乐趣所在。

    让孩子享受知识的快乐

    “我太忙了,确实没时间”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这东西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小塞德兹从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塞德兹肯定不会强行要求他学。况且,每学一样知识,小塞德兹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

    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兹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兹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塞德兹笑着对儿子说。

    “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儿子天真地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兹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塞德兹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塞德兹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塞德兹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父子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小塞德兹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天才。

    巧妙解答孩子的疑问

    误区:“这个,你以后就知道了”

    回答孩子的问题并加以引导

    “孩子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真的很愚蠢,因为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更为严重的是抹杀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塞德兹总是认真而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决不会像很多父母那样嫌麻烦,应付了事。

    一天,小塞德兹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看到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塞德滋,面对这样没完没了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是不是早已厌倦了,可塞德滋却

    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兹说道。

    ......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用塞德兹自己的话说:其实也并非他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他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究理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看到小塞德滋的例子,我们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以下自己平时对待孩子问问题的做法呢?想想你的孩子最进是不是不再问你问题了?又曾经怎样的拒绝过他呢

    天才的品行

    有的孩子不关心人,行为邪恶或残忍无情,就算这样的孩子的智力超常,我们还是不得不替他感到惋惜。因为真正的天才应该是有着良好的品行,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能够体会别人的情感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具备爱心、同情心以及责任心,那么现在就开始吧,重要的是必须对他们寄予这些希望。

    孩子的良好品质来源于教育

    不良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不良的品质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良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不良的品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塞德兹的朋友哈塞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质都是天生的,而塞德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大多是来自于这个人得到的教育。

    哈塞先生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诚实、守本分的人,应该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别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冒没有意义的风险。

    但塞德兹说:“诚实、守本分固然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智慧。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质都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他接触优秀品质的人就会变得优秀,接触低劣的品质就会变得低劣。”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取决于幼年时期的教育如何。哈塞先生的教育一定会使他的儿子格兰特尔具有一颗爱心,但在某些时候他却拒绝帮助自己的同伴,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之中又缺少了无私的精神。归根结底,他缺乏的是一种优秀的个性。他是一个规矩和本分的人,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可是这类人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而格兰特尔的这种品质,完全来自于他父亲的教育,因为塞德兹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儿子的一件事:

    那天,我从外面回来,路过哈塞先生的家门口。我看见他正在训斥他的儿子格兰特尔。

    “格兰特尔,你是怎么搞的,把这双刚给你买的新鞋弄坏了。”老远我就听见了哈塞先生的说话声。

    “我在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被一颗钉子划了一下......”格兰特尔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气地说,“跟你说过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闹,你就是不听。把鞋子弄坏了是小事,弄伤了脚怎么办?那会使你变成残废的。”

    这时,我看见格兰特尔难过得都要哭出来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我笑着向他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你瞧,我们的小格兰特尔多不高兴呀!”

    “他还不高兴?”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这个调皮的家伙把刚买的新鞋弄成了这个样子。”

    “是吗?”我做出不在意的样子,“我看这没什么问题。一条小小的伤痕并不影响这双鞋的作用和美观。孩子嘛,给他讲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么过于严厉。”我笑着说道。

    “不严厉不行,否则他会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哈塞先生说。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对格兰特尔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格兰特尔之所以有胆小、自私的表现,都可以归之于他父亲的态度。

    哈塞先生对儿子的做法看似合理,但却极为不明智。首先,在孩子把鞋弄坏之后,他不应该去骂他,而是应用合理的态度教育他以后小心一些。因为孩子弄坏了自己的鞋子,心里一定是很难过的,再加上父亲的责骂,他就更难过,这很容易使人陷入自责和不安之中。另外,父亲说钉子会划伤他的脚,会使他成为残废,夸大了这件事的危害,使他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就是导致他胆小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哈塞先生说格兰特尔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闹,这就会使他把这件事的不良结果完全都怪罪到别的孩子身上,他会认为如果不和他们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这直接导致了自私这种不良品质的出现。那么下一次呢,他肯定会先考虑自己或自己的利益,然后才去想帮助别人。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孩子不知责任为何物

    当今社会,许多孩子从来不洗自己的衣物,房间从来都是乱糟糟的;吃了饭,也不晓得帮助家人收拾碗筷;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甚至连招呼都不会去打一个;在公共场所,大声地喧闹着从来不会考虑旁人;只要家里人不催促去写作业,便会在电视机前一直呆着;拿到考试卷子,只看看分数而从来不会对错题给予足够的关心……当因自己赖床而快要迟到的时候,却吆喝母亲赶紧送他上学;当家里人一旦没有满足他的一个小小要求便不依不饶,拿回糟糕的成绩单却说谁都有可能犯错;也会因为过失而流眼泪和遗憾的叹息,但事情过了几天就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情,却总能找出无数的借口和理由;

    家长也千方百计地偏袒他们,躲避责任……

    责任感的培养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养成自治、自理能力。教给孩子责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而明白责任的完成与否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作用。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天才是这样的人:敢作敢为,不怕失败。错误对天才来说只是一个过程,他要做的是把将来的事做得正确和完美。

    有一次,小塞德兹做完功课之后,和格兰特尔来到了安迪斯大街。由于安迪斯大街聚集了很多艺人,所以是孩子们都乐意去的地方。那儿不仅有许多不同风格特色的表演,也有许多令儿童感兴趣的东西。在小塞德兹小的时候,每逢节日,父亲都会带他去那儿,给他买一些具有异国风情的纪念品和民族特色的手工玩具。

    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走在因人群拥挤而显得更狭窄的安迪斯大街上,被各种好看的玩意所吸引。他们东走西看,还不时地各自讲述自己的计划。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逛了很长时间。

    正当他们陶醉在幸福的梦想之中时,一个比他们大得多的孩子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一把抓住格兰特尔。

    “你们刚才为什么欺负我的小兄弟?”大孩子指了指他身旁的一个孩子。

    “什么!我们根本不认识他,怎么会欺负他呢?你们是不是认错人了!”格兰特尔对那个大孩子说。

    “你可别乱说。我们什么时候欺负你了?”小塞德兹喊了起来。

    “你们还敢否认,就在刚才,你们撞了我一下。”小孩子不服气地说。

    “原来是这样。”这时,小塞德兹突然想起,就在不久之前,可能是他与格兰特尔玩得太高兴,在蹦蹦跳跳之际,的确不小心碰了一下那个孩子。没想到这种在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小事却引起了这样不愉快的冲突。

    “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刚才不小心碰到了你,但我们不是有意的,对不起。”小塞德兹立刻向那孩子道歉。

    “你们要拿出你们身上所有的钱给我的小兄弟。”大孩子恶狠狠地说。

    “为什么?我们只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用得着这样吗?”

    “当然,如果你们不愿意,有你们好受的。”

    这时,格兰特尔被大孩子的模样唬住了,他害怕地对小塞德兹说:“我看......还是......给他们钱吧!”

    “不,这绝对不可以。”小塞德兹坚决地否定了格兰特尔的提议。

    大孩子一听小塞德兹这样说,立刻用力推了他一把,接着,他们就开始动手拉扯起来。到了后来,他们渐渐从拉扯发展到了打架。格兰特尔显得很胆怯,但还是进行了自卫。最后,小塞德兹扔过去一只铜壶,砸倒了大孩子。

    回来后,小塞德兹对父亲讲述了这个遭遇。

    “其实,在那种情况下,一味地忍让是没有用的,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塞德兹说:“你可以反抗和自卫,但用那么坚硬的东西打那个孩子,很容易使他受伤,这不太好。”

    “是的,我就是因此而懊悔。为了一点小事就把他伤成那样,真是不应该。”小塞德兹垂头丧气地说。

    “儿子。你不要这样想,虽然你出手太重,但也不能全怪你,在那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机会。何况,这是那个大孩子自己不讲理,是他引起的争端。”塞德兹耐心地劝道。

    “唉,我真后悔。”儿子叹了一口气。

    “不,儿子,你不应该后悔,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只能自己去面对它。”塞德兹为了让儿子从懊悔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便这样对他说:“敢于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人是坚强的人,而只会后悔的人是没有骨气的人。”

    从这一件事之中,儿子对一些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但懂得了以后做事要谨慎,而且还懂得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理。

    其实,责任包括很多方面,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项,但万变不离其宗,家长们要把握好分寸,让孩子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负责。

    天才的心理素质培养

    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表述有问题,需要修改)一个真正的天才,除了身体健康、学识丰富,最重要的还是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加强孩子的科学世界观和理想教育、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是天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过度保护的孩子长不大

    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过着太过精细的生活。狭隘、软弱、琐碎、目光短浅、缺乏激情等缺憾在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这也 不准,那也危险,为孩子提供过分保护。如到公园玩耍时,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这些都造成孩子胆小恐惧,遇到事情还没尝试就已经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过分保护孩子唯一的好处就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只有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他才能勇敢的面对未来人生的一切挑战。才会创造美满幸福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充满自信心呢?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勇气。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得那些本来容易就能完成的事情变得很困难。所以,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不能过分的保护孩子。在塞德兹看来,过分保护孩子唯一的好处就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打击会毁掉孩子的勇气

    塞德兹在院子里安放了一个秋千。可秋千安放好之后他发现小塞德兹很害怕荡秋千。

    当塞德兹第一次将他抱上秋千的踏板上时,小塞德兹吓得哭了起来。

    “不,不。”小塞德兹站在踏板上紧紧地抓住绳子,他的动作狼狈极了,不停地哀求爸爸把他放下来。

    “这没有什么,很多孩子都会玩,你不用害怕。”塞德兹一边说一边将他稳稳地扶住。

    “爸爸,我不想玩这个,我会摔下去的。”小塞德兹哭着说道。

    “你不会摔下来的。只要抓住绳子,这是很安全的。”

    “不,我害怕。”儿子仍然坚持。

    为了消除他的恐惧,塞德兹把他抱了下来。说

    “这样吧,爸爸先给你作个示范。等你见到爸爸玩得很高兴的时候,你一定会改变主意。”说完,塞德兹就上了秋千开始摇荡起来。

    “爸爸,你真行!”见爸爸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小塞德兹高声欢呼起来。

    “那么,你也来试试好吗?”他问儿子。

    “好吧,可是我不要荡得那么高。”儿子终于同意试一下。

    可当女佣莱依小姐走过来见到小塞德兹荡秋千难看的模样时大笑起来:“威廉,你是在荡秋千吗?怎么一点也不像呀。”

    听见莱依小姐那样说,塞德兹担心会由此而打击小塞德兹的自信心,连忙出声制止了她。“不,你应该说他做的非常棒”

    莱依小姐是个很机灵的人,她立刻明白了塞德兹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忘了,在我第一次荡秋千时还不如威廉呢。”

    “是吗?”儿子听见莱依小姐这样说,便立刻来了精神,用力在秋千上摇荡了几下。

    “是这样的。据我所知,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时都害怕得要命,爸爸也是这样的。”塞德兹趁机鼓励小塞德兹,“我第一次上千秋的踏板上时比你还要害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根本不敢晃动。你比我好多了,我相信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荡得很高很高。”

    “真的?!”小塞德兹听见塞德兹和莱依小姐都这样说,恐惧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塞德兹下班后回家,还没有走近住处便听到了花园中传来的欢笑声。小塞德兹和莱依小姐正在高兴地荡着秋千。

    可见,孩子的恐惧心理源于他的不自信,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总是用赞美的语言帮助他树立起自己坚定的信心去解决宽难,排除心里的烦恼。“我相信你,你一定能作好”应该是父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使孩子作的很差,你也不应该失望,要善于对他进行夸奖,以免孩子感到悲观失望。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

    塞德兹认为:“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误区:孩子有什么好失意的

    在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父母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体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的成长。

    粗心的父母当听到孩子告诉他们“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往往会一笑了之。他们会说:“小孩子嘛,能有什么失意的感受呢?”“别淘气了,你没有什么可失望的。”

    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然而,既然成年人有失意,那么,孩子也有。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吗?

    当然需要!

    注意缓解孩子的失意情绪

    小塞德兹不到7岁就完成了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事。然而,他在学校的经历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尽善尽美,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兹倒数第一名。

    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的班之间进行。二、三、四、五年级也是相同的比赛办法。这样一来,小塞德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小塞德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他当然不是别人的对手。

    事后小塞德兹难过极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儿子仍然闷闷不乐。见他这样,塞德兹认为有必要帮助他摆脱那种失意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兹问他。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

    “是啊!得最后一名是不怎么光彩,可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没有?”我问。

    “是什么原因呢?”儿子问。

    “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都是比你大的孩子,这个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地说,“虽然我比他们小,可我的功课比他们都好,只有体育一样不行,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能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塞德兹说。

    “这也有道理,可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同学们都在嘲笑我。”儿子还是很难过。

    塞德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且从不服输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固执得往往去钻牛角尖。于是塞德兹进一步对他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长到十一二岁时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快。”

    “真的吗?”儿子问。

    “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那场比赛对你不公平。他还说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最好的。他还专门给我看了成绩单,年龄与你相仿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

    小塞德兹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顿时从失意之中走了出来。

    其实,只要你留心,我们的孩子也有失意的时候,可能学习出现了问题,可能和朋友交往出现了什么不如意,总之,我们不能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就对他的失意情绪视而不见。

    让孩子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之中

    一次,小塞德兹拿起捉蝴蝶的网来到了田野。他举起网的杆子向一只蝴蝶舞了过去,一下子就将它网住了。若在平时,蝴蝶会在网子里飞跳不停,想要挣脱出去。可是这一次,那只蝴蝶却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网子,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又害怕它突然逃掉。

    可是,当他把蝴蝶的翅膀捏在手上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死了。或许是他刚刚捕捉它的时候在无意中用杆子将它打死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看到死蝴蝶的那一瞬间,小塞德兹突然难过起来。他认为自己无缘无故地杀死了那只蝴蝶是一件有罪的事。突然之间,晴朗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一下子就在他的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他的心里只剩下了黑暗。一阵沉重的忧伤将他完全笼罩。在以后的好几天里,他一直被这种犯罪感所折磨,认为自己残酷地杀死了一个小生命。

    “爸爸,你说我是一个坏孩子吗?我害死了一个生命,我是个罪人,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那只蝴蝶已经死了,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事实,你自责也没有用,关键是要看你以后怎么做。只要你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尽力去关心和保护小动物,不就行了吗?只要你以后不像坏孩子那样残酷地对待小动物,并关心和保护它们,我想上帝是会宽恕你的。”

    “真的!”儿子兴奋地叫了起来。

    第二天,他们一起到田野中散步。这一天天气好极了。天空像宝石那样蓝,几只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之中欢乐地飞舞着。塞德兹乘机告戒儿子,“你应该向这些快乐的蝴蝶学习,不要总是把什么事都往坏处想,你应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