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胃病春季治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胃病春季调养总则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物萌生,人体阳气随着春天的气息而蓬勃生发。此时,胃病患者要顺应天时,着眼于。春夏养阳”,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从精神、起居、运动、饮食等方面加以调摄。

    1.调养精神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性是主疏泄,在志为怒,喜欢畅达而厌恶抑郁。春季肝气随万物生发而偏于亢盛,一旦情志剧变,肝气郁结或怒气伤肝,均可伤及脾胃(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而诱发胃病。因此,胃病患者在春季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无忧无虑,少发脾气多微笑,保持恬愉好心态。遇到不快的事,要学会制怒和戒怒,并及时进行宣泄,以防肝气犯胃。不妨学学古人的“十乐”,即: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对春季养肝护胃定是大有好处。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宜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怀抱,郊游、远足、踏青,接受日光浴、空气浴。秀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会使人心旷神怡,气血调畅,十分有利于胃病康复。

    2.起居调摄为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春季宜早睡早起,闲庭信步,使精神气血亦如春日的生物,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季气候乍暖还寒,一日三变,胃病患者要顺应气候保暖防寒,不使脾胃阳气受损,“春捂秋冻”就是最好的。“养阳”方法。随着气温的变化应及时增减衣服,不要早早地脱去冬衣,可适当多“捂”几天,以逐渐适应气候变化。为防止腹部受凉,平时可备个肚兜,遇冷时穿上,对胃部能起保暖作用。肚兜在缝制时其内层最好采用透气和吸湿性较好的棉布,既柔软舒服,又有良好的保暖效果。肚兜中间还可做个袋子,内盛温胃的药物,可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每晚临睡前还可用温水泡脚,并按摩双脚,以防“寒从脚下起”而引发胃痛。

    3.运动锻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的大好时机。春意融融,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胃病患者开春以后应根据自身状况多参加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可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放风筝、骑车郊游等。应该注意的是,春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最好选择在日出之后进行。因清晨气温偏低,有害气体和污染物容易沉积在距地面数米的空气中,不利于健康。锻炼地点可选择山边、田野或公园小树林中,这样可以呼吸到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这种负离子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内,通过血液流动,将所带的电荷送到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中,能促进细胞代谢活动,有利于胃病康复。此外,春天早上较凉,运动之初不要急于脱掉衣服,运动以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衣保暖,以免胃部受凉。

    4.饮食调养胃病患者春季饮食应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注重温养脾胃。

    (1)饮食宜清淡温和:春季阳气升发,肝旺而脾弱,胃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温和而富有营养。寒凉、油腻、黏滞之物皆能伤胃,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还应避免服食过浓的肉汤、鸡汤、鱼汤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刺激胃液分泌而加重病情。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可适当多吃些葱、姜、蒜、韭菜等温性食品,以温胃散寒,助春阳升发。要少吃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寒性食品。暮春时节,天气渐热,则不宜进食羊肉、牛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化火伤胃,而致吐血、便血。

    (2)适当多吃甘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唐代著名养生学家孙思邈指出:“春七十二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要少吃酸味的食物,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食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学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苦味入心,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春季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若多吃酸味食品,易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春季要少吃点酸味食物,以防肝气偏亢而伤害脾胃。甘味入脾,能滋补脾胃,红枣、蜂蜜、山药、茯苓粥、莲子红枣粥之类甘味食品最宜在春季食用。特别是蜂蜜,对胃液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用于胃酸过多的消化性溃疡,又可用于胃液分泌不足的萎缩性胃炎,是胃病患者不错的辅助治疗食物。对于因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的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最好在用餐前一个半小时服用一杯温的蜂蜜水,不仅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还可升高胃液的pH值,避免对黏膜的不良刺激,有利于炎症与溃疡面的愈合和修复。胃酸缺乏的消化不良或萎缩性胃炎患者,则宜在饭后饮用凉的蜂蜜水,以促进胃酸的分泌。需要指出的是,食用甘甜之物也应有度,若过量食用,反而会引起或加剧胃脘饱胀、泛酸等症状,不可不慎。

    (3)宜多吃时令蔬菜和野菜:因冬季蔬菜少,人们吃肥甘厚味食物相对多一些,容易内生痰热,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营养成分,春季多吃蔬菜既可内清其积,又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健康十分有益。春季时令蔬菜很多,各种野菜也大量应市,胃病患者可选择白菜、包心菜、菜花、韭菜、胡萝卜、山药、豌豆苗、荠菜、马兰头、蕨菜、香椿等食用。因蘑菇、绿豆芽等蔬菜及味苦之野菜性多寒凉,胃寒者不宜多吃,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平时不熟悉、不了解的野菜则不能随便食用,以防中毒。此外,春季正是春笋尝鲜的时节,笋味鲜美,人多喜食,但它性寒而不易消化,胃病患者也不宜多吃,消化性溃疡病人更应慎食,以免加重病情,甚至损伤胃络而致胃出血。

    (4)宜饮花茶:春季,人体与大自然一样,正处于抒发状态。胃病患者宜常饮茉莉、玫瑰、玳玳花等花茶。花茶具有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的特点,有助于促进人体阳气生发,令人精神振奋,同时兼有疏肝和胃之功效,可作为胃病患者春季的食疗良方。

    (5)忌暴饮暴食:春季里有春节等节假日,在合家团聚之时,胃病患者饮食应有所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不要因为过年过节就胡吃乱喝或开戒吃一些易伤胃的食物。饮酒不可过量,浓茶、咖啡、饮料等尽量少吃。粽子、糯米团子、汤圆等黏糯食品和炒瓜子、炒花生等难以消化的食品,均不宜食用,以免壅滞气机,加重胃痛,甚者诱发胃出血。

    上面介绍的饮食调养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虚实寒热及地域之不同,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二、药治奇方妙药

    (一)胃病春季药治要诀

    1.春季是溃疡病的好发季节。本季中溃疡病发病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黄芪建中汤是春季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方,临床可适当配合行瘀、制酸、护膜(保护胃黏膜)等药物,以提高疗效和防止复发。要注意春季阳气已经萌动,附子、细辛等辛温大热之品不宜过用,以免辛燥助火伤阴。

    2.春应于肝。春季肝气偏亢而易伤及脾胃,引发胃病。因此,春季胃病多与肝气有关,常表现为肝胃不和之征象,疏肝和胃是常用治法。该法在运用时要注重“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和“忌刚用柔”的使用原则,尤其是伴有火郁和阴伤者更应谨慎。临床常用疏肝不伤阴的药物有:佛手、香橼皮、白蒺藜、郁金、厚朴花、玫瑰花、木蝴蝶、绿萼梅等,可选择使用。此外,对肝胃不和型胃病应少用补益之品,以免加重气机阻滞。

    3.对溃疡病的中医治疗,不能满足于胃脘痛已获控制,要注意纠正寒热温凉之偏和调整体质阴阳,这对于防止溃疡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如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病,在胃脘痛缓解后,坚持用中药温建中阳、活血化瘀作为巩固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提高胃肠功能和改善全身状况。

    4.中西医治疗溃疡病各有长处,互相取长补短是临床最佳选择方案。对胃溃疡及部分难治性溃疡、复发性溃疡、吻合口溃疡等,宜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同时,加西药正规治疗。待溃疡愈合后再改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减少复发。

    5.溃疡病若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对中小量出血者可采用以中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大出血者应以西医抢救为主,适当配合中药。对于胃巨大溃疡者,不要过于强调中医药治疗,该手术就手术,千万别耽误时机。手术后则可用中药调理,使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6.胃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其中,饮食失节是主要原因之一,心理、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消化性溃疡病就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食疗,并注重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二)溃疡病辨证论治方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六淫伤中、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睥胃虚弱导致胃失和降,胃络瘀滞而发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变化可由气到血,由实转虚,虚中夹实,寒热互化。临床常按以下五型进行辨证论治。

    1.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发作。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口泛清水,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多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炙黄芪15~30克,桂枝6克,白芍10~30克,炙甘草6克,高良姜5克,香附10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饴糖30克(冲)。

    【加减法】泛酸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血虚面色萎黄无华,加当归、党参;便溏者不宜用当归,可加煨肉豆蔻、焦白术、炮姜炭;寒痛重者加荜拨、丁香、川椒、吴茱萸;黑便者加伏龙肝、熟附片、炮姜炭、生地榆、侧柏炭;脘腹作胀者加木香、甘松、小茴香;外寒诱发者加苏叶、吴茱萸;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吴茱萸、茯苓;脾胃气虚证明显,但阳虚不著时,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归芍六君子汤。

    【说明】本证型多见于冬春之交或深秋初冬这两个溃疡病好发季节。上方对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明显。方中高良姜为止痛要药。白芍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剂量,如苔白润伴脘痞属寒湿者用量宜少,6~10克即可;如苔少或净,胃痛有拘紧感,可用至15~30克。饴糖在便溏或湿重时不宜用。海螵蛸为必用之品,加强制酸,即使没有吞酸症状也应使用。有出血的病人应慎用桂枝,以免动血。

    2.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牵及两胁,遇情志不畅时加重,吞酸,或伴口苦、嘈杂。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郁气滞为主: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川芎10克,瓦楞子15~30克,川楝子10克。

    脾虚为主:上方酌减2~3味,加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气郁化火,胃中灼热,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胃郁热症状者:第一方加牡丹皮10克,山栀10克,青木香10克,黄连3克,吴茱萸2克【加减法】苔厚腻者,加神曲、麦芽、半夏、茯苓;暖气频繁者,加沉香、苏梗、旋覆花、代赭石;兼呕恶,可改用连苏饮,如黄连1.5~2克、白蔻2~3克、竹茹3克、苏叶3克;泛酸者,加瓦楞子、海螵蛸;瘀痛较重,加丹参饮,甚者加手拈散。

    【说明】此型多见于溃疡病活动期,或伴胃炎、胃肠功能失调、慢性胆道疾患者,女性相对多见。临床用药要灵活,应根据肝郁或脾虚或肝热的主次调整药物。如火郁耗阴,舌质偏红,有阴虚倾向者,加麦冬、石斛、百合、沙参,此时白芍量宜大。气郁日久,久痛入络则挟瘀,轻则脘胁刺痛或隐痛,每用疏肝调气而痛不止,重则舌暗有瘀斑点,宜加延胡索、炙五灵脂、三七粉,一般不用川楝子,因该品含苦楝素,有小毒,能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导致炎症、水肿,加重溃疡,并可有引起呕吐、腹泻之虞。对活动性溃疡、脾虚或胃肠功能薄弱者也不宜用此药。

    肝胃火盛,见口臭龈痛便干,加黄芩、生石膏、大黄、蒲公英。若胆火上炎、胆汁逆胃,见呕苦、口苦、泛酸等,如《灵枢》所说“邪在胆,逆在胃”者,当清胆和胃,改用黄连温胆汤、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化裁以清降之。

    或选张锡纯的镇逆汤。常选川连、黄芩、柴胡、清半夏、茯苓、竹茹、代赭石、白芍、龙胆草等。

    3.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烧心,纳少便干,口干咽燥,舌红或嫩红,或有裂纹,舌少或干而少津,或苔剥,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合一贯煎、沙参麦冬汤加减。

    白芍15~30克,生甘草6~10克,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5克,石斛10~15克,玉竹10~15克,百合15克【加减法】阴虚兼气滞,加香橼皮、白蒺藜、绿萼梅等理气而不燥之品;阴虚挟湿,见舌红苔腻,选加藿香、佩兰、荷梗、芦根等;兼呕恶,加赭石、竹茹、芦根;阴虚、虚火内灼,加蒲公英、生地黄;兼泛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或配用左金丸;大便干结者,加瓜蒌、火麻仁;兼乏力、神疲者,加黄芪、太子参、山药。

    【说明】此型在溃疡病中较少见。

    4.瘀血阻络型

    【主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祛瘀,痛络止痛。

    【方药】血瘀轻症: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

    香附10克,苏梗10克,丹参10~15克,砂仁3克,白檀香6克,赤芍、白芍各15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

    血瘀重症:猬皮香虫汤(董建华教授方)、活络效灵丹合五香丸、手拈散化裁。

    炙刺猬皮6克,九香虫6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没各6克,炮山甲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三七粉3克(冲服)。

    【加减法】胀痛明显属实者,加三棱、莪术、八月扎;脘腹作胀,适当重用枳实、槟榔、全瓜蒌、大腹皮;气滞夹湿者,加川朴、白蔻仁。

    疼痛较剧者,加莪术、石见穿、九香虫;气滞者,加枳壳、陈皮、柴胡;疼痛日久、耗伤正气者,加黄芪、白术。

    【说明】此型临床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证型中,故可与其他疗法配伍应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应注意:①化瘀药不宜久用,一旦痛止,当以养血和血、益气健脾法巩固之,如当归、丹参、地黄、党参等;②适当配行气药以加强止痛效果;③化瘀药性多偏润,故有脾虚便溏者可暂缓或少用,或适当选用性温之活血药;④便黑夹瘀者,当以祛瘀止血、养血和血为主,具有祛瘀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大黄、牡丹皮、花蕊石、蒲黄炭、三七粉、茜草、丹参等,可以选用。

    5.寒热错杂型

    【主证】胃痛或胸脘胀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嘈杂泛酸,但不敢进食,大便多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辛开苦降,理气和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加减。

    法半夏10克,黄连3~6克,吴茱萸1.5~3克,黄芩10克,太子参15克,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延胡索15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2克。

    【加减法】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便秘者,加虎杖、大黄。

    【说明】此型患者多为素体脾胃虚寒。每因气郁、食积、胃酸增多、胆汁反流或伴胃炎糜烂,或情志因素等诱发。治疗切不可见有嘈杂而过用寒凉,否则痛愈甚,嘈杂反不止。

    (三)名医辨治溃疡病

    裘氏验方

    【出处】《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组成】制香附9克,炒刺猬皮9克,延胡索(蜜炙)9克,九香虫3克,降香末3克,左金丸3克,甘松4.5克,瓦楞子18克,沉香曲6克,甘蔗汁1杯(冲),姜汁10滴(冲)。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及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是近代名医裘吉生治肝胃不和、当心而痛的经验方。方以甘松、香附、沉香、延胡索、九香虫理气止痛,化滞;瓦楞子消癓制酸;刺猬皮凉血止痛、止呕;生姜汁温胃,甘蔗汁和胃;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泻肝止呕。诸药合用,其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之功颇著。

    脘腹蠲痛汤

    【出处】《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组成】延胡索9克,白芍9克,川楝子9克,生甘草9克,海螵蛸9克,制香附9克,蒲公英15克,沉香曲6克,乌药6克,白及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为散,每次服9克,每日2次。连服8~12周。

    【主治】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病和急、慢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何任经验方。方中白芍平肝缓急止痛,甘草甘缓调中,两者配伍,名“芍药甘草汤”,是柔肝缓急止痛之良方;川楝子、延胡索名“金铃子散”,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制香附、沉香曲、乌药行气和胃;海螵蛸制酸止痛;白及生肌而有利于溃疡愈合;蒲公英有抑菌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缓急止痛,愈疡生肌之功。

    疏肝和胃饮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制作】将上药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取药汁100毫升;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取药汁100毫升,将二次药汁混匀。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谭日强经验方。方中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疡;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加减法】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赭石(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乌贼骨各10克。

    肝胃百合汤

    【出处】《秘方求真》。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百合、丹参各15克,乌药、川楝子、广郁金各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早、晚各服一次)。

    【主治】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及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炎、胃神经官能症。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董建华经验方。方名“肝胃百合汤”是取古方“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半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因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子、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子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不燥不腻,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

    【加减法】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黄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舒肝和胃汤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组成】当归、炒白芍各12克,乌贼骨15克,薏苡仁24克,五灵脂12克,佛手15克,白檀香9克(后下)、川楝子12克,炙甘草9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主治】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嗳腐吞酸,嘈杂,消化不良,严重者消瘦体弱,大便有潜血等。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邢子亨经验方。方用当归、白芍养血和肝;川楝子、怫手、檀香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化瘀镇痛;薏苡仁利湿和中;乌贼骨制酸护膜。共奏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之效。

    【加减法】胃寒呕吐,加干姜6克,砂仁9克(后下);大便干结,加冬瓜子20克,郁李仁15克(二味均捣碎);病久气血虚弱、身体消瘦,加黄芪15克,鹿茸5克,白及9克(二味研末,分2次冲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加陈皮9克,焦山楂6克,六神曲、炒麦芽各9克。

    益气建中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脉迟或缓。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姚奇蔚经验方。此方源于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大甘,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中寓展运之用。全方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

    【加减法】食欲减退、大便稀薄、四肢无力者,选加党参、白术等。

    (四)名方专治溃疡病

    章氏溃疡散

    【出处】《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组成】凤凰衣30克,玉蝴蝶30克,马勃20克,浙贝母20克,血余炭15克,琥珀粉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2克,饭前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章次公经验方。方中凤凰衣系鸡蛋中孵出雏鸡后留下的卵壳内膜,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含有胃激素等成分。此药本为润肺止咳药,亦可用于溃疡不敛以保护溃疡面,章次公先生治溃疡病常用此药;玉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与凤凰衣同用可起协同作用;马勃既可止血又可疗疮;浙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者尤为适宜;琥珀不仅能镇惊安神,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清瘀止血作用,与马勃同用于溃疡出血极佳。本方药仅六味,具镇痛、止血(保护溃疡病)、祛瘀和血(促进溃疡面愈合)之功能。

    颜氏止痛汤

    【出处】《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

    【组成】小瓜蒌1只,红花2.4克,炙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4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胃痛日久成瘀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颜亦鲁经验方。方中瓜蒌、红花宣化瘀浊,辅以甘草缓中止痛。

    【加减法】若患者疼痛顽固,可加醋炒五灵脂活血止痛,或以五香散(沉香、降香、木香、檀香、乳香各等份,共研细末)3克配合汤剂服用,一日2~3次,疗效更佳。

    巫氏溃疡散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组成】黄芪、党参、白芍、延胡索各3克,白及2克,三七1.5克,煅瓦楞子、川楝子、象贝母各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服。亦可将药末放入胶囊吞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巫君玉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川楝子、延胡索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母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及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同时,散剂入药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

    加味乌贝及甘散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白及、黄连、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伴黑便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袁家玑经验方。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有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之功。做成散剂,便于常服,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

    补中生肌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黄芪15~20克,党参12~15克,炙甘草12~18克,赤芍9~15克,白及9克,制乳香5克,当归6~9克,茯苓15克,海螵蛸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俞尚德经验方。

    【加减法】若溃疡面积大及难治性溃疡,加大黄芪用量至60克;气滞胃痛者,加甘松或徐长卿;泛酸多加淡吴萸或益智仁;脾胃虚寒者加炙桂枝、干姜;幽门管溃疡加苏木;球后溃疡加代赭石。

    调中定痛汤

    【出处】《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组成】苏梗9克,白芍15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6克,全当归9克,川贝母6克,炙甘草9克,旋覆花9克,煅瓦楞子15克,半夏9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时轻时重,口苦口干,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小弦者。

    【说明】本方为上海近代名医陈耀堂经验方。方中苏梗、旋覆花下气和胃;半夏、川楝子、香附调中;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合川贝、瓦楞子和血通络,散其血脉之结滞。方中川贝一味,为陈氏之师丁甘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用药,现经药理试验,该品具有解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全方走气和入血相结合,调中和缓急同用,故方不偏温燥,也不近寒凉,平和求效。收调中下气,缓急定痛之功。

    【加减法】胃痛喜暖加高良姜4.5克,淡吴萸1.5克;嘈杂、灼热加黄连3克,姜山栀6克;吐酸加左金丸3克,乌贼骨12克;便秘加麻仁12克,望江南15克;纳呆加鸡内金9克,谷芽、麦芽各15克;苔腻加川朴、苍术各9克;胃痛如刺加乳香、没药各4.5克,失笑散(包煎)12克。

    胃症散

    【出处】《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组成】鸡蛋壳500克,川芎15克,生大黄15克,肉桂15克。

    【制作】先将鸡蛋壳洗净晒干,再与其他三味药共研细末,筛去粗渣,再研细末,将两次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即成。

    【用法】一日3次,一次3克,饭后用开水冲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黄寿人治疗溃疡病的经验方。方中重用鸡蛋壳治胃病源于民间验方,明代以前就有记载。鸡蛋壳性平微温,涩而微咸,能收敛止痛,但单味药长期服用,易致大便秘结。

    川芎、肉桂温寒散气,加强止痛效果。诸药合用,共奏化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功。

    阴虚胃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愈合溃疡粉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组成】乌贼骨40克,浙贝母10克,沉香3克,坎炁5条,参三七8克,紫丹参12克,茯苓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3~5克,饭前1小时温开水送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伴上消化道出血。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谢昌仁经验方。方中乌贼骨、浙贝母即乌贝散,可制酸、保护胃黏膜;沉香温中行气;坎炁,即胎儿的脐带,为温补收敛之品;参三七、紫丹参和络止痛,祛瘀生新;茯苓补脾益胃。诸药合用,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护膜之功。既可用于消化道出血,又能愈合溃疡创面。

    胃痛散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组成】煅牡蛎60克,制香附30克,炒延胡索、炒九香虫各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每日服3次,每次服1.5~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胃痛较剧者。

    【说明】本方为程爵棠老中医经验方。方中重用煅牡蛎制酸止痛,兼消诸因之积聚,且能舒展气机,故以为君;臣以延胡索、制香附、九香虫舒肝和胃、顺气止痛。药仅四味,舒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颇佳。

    【加减法】食滞加神曲、鸡内金各15克;寒凝加高良姜30克;胃酸过多加乌贼骨、瓦楞子各9克。

    (五)名方治气滞型胃病

    调胃和中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宋半夏4.5~9克,盐陈皮4.5~6克,云茯苓9~12克,生竹茹6~9克,炒鸡蛋壳9~12克,煅海螵蛸15~20克,煅瓦楞子12~15克,薏苡仁9~15克,海蛤粉9~15克,绿萼梅1.5~3克,厚朴花4.5~6克,核桃2~5枚(煅灰包煎)。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饭前服用。2个月为1疗程。

    【主治】气滞型胃痛,胃胀,嗳气,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弦或濡。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王文济经验方。

    【加减法】若大便干结者,加黑芝麻15~60克;口干者加川石斛9~20克。

    治老胃痛方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焦白术12克,茯苓10克,当归12克,炒白芍10克,柴胡6克,白芥子3克,炙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气滞型胃痛。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顾丕荣习用之清代名医傅青主方。

    【加减法】凡无热象者,可加肉桂心3克;食后腹胀者加焦谷麦芽各9克,炒莱菔子9克;病久难愈者,加黄连6克,淡附片6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

    (六)名方治血瘀型胃痛

    游仙散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草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各等份。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3次,一次6~9克,米汤或白开水送下。

    【主治】胃痛多年不愈,痛如针刺,喜温喜按,舌质紫黯,脉来涩滞,证属瘀血阻滞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顾丕荣习用之古方。

    胃痛膏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组成】西茴香、红花各15克,斑蝥30只,黄豆杆灰250克,红枣50枚,白糖500克。

    【制作】将前三味药共研为细末,备用;红枣去核、去皮后捣成泥。用新蒸馒头一个约100克,趁热放入凉水中泡胀,捞出后与上述药物及黄豆杆灰、红枣泥、白糖等~并放入金属容器中,再把容器放入锅内水中,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锅放在火上加热,并对容器内药物进行搅拌,浓缩成膏即可。

    【用法】一日3次,每次1汤匙,饭前半小时服用。

    【主治】胃痛日久血瘀,疼痛固定不移,呕恶,吐酸,纳呆。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李鸣皋祖传经验方。

    三元和胃汤

    【出处】《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

    【组成】制半夏6克,陈橘皮5克,白茯苓10克,水炒甘草3克,炒川楝子6克,炒延胡索6克,旋覆花(包煎)9克,新绛2克,青葱管3节(后下)。

    【制作】将上述诸药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主治】各型胃脘痛。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吴承忠经验方。方中新绛今缺货,可用川红花或茜草根代之。

    【加减法】胃脘痛无明显偏热偏寒症状者,照原方煎服。若兼胁痛者加制香附、青皮;兼胸痛者加瓜蒌、薤白;夹热泛恶者加枳实、竹茹;夹寒或吐食者加广木香、砂仁;痛作有寒热错杂征象者加草豆蔻、黑山栀;有胃溃疡者加乌贼骨9克,川贝母6克,二味共研细末,分2次用汤药冲服,不入煎。

    (七)治溃疡病的单验方

    治疗胃病的单方验方众多,在选用时应根据胃病的不同病证属性,结合药性的寒热温凉,对证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疗效。

    钟乳石方

    【出处】《名中医治病绝招》。

    【原料】钟乳石30克,黄柏10克,肉桂5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本方系名老中医祝谌予收集并验证的效方。

    溃疡膏

    【出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原料】生甘草300克,川贝母、杏仁、老木香、田三七各100克,吴茱萸、黑山栀各60克,黄连90克,郁金80克,白及150克,蜂蜜250克。

    【制作】先将蜂蜜置入铜锅或铝锅内煎为淡黄色,余药共为细末,纳入蜜内搅拌均匀,成稠糊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每日早晚饭前各取2食匙,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一般需服2~3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溃疡散

    【出处】《千家妙方》上册。

    【原料】乌贼骨60克,浙贝母30克,白及60克,生甘草30克,延胡索30克,蛋黄粉10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3克,加入等量白糖,饭前温开水送服。症状减轻后,改为一日1次,每次仍为3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木香乌贼骨散

    【出处】《胃病患者吃什么》。

    【原料】木香100克,乌贼骨100克。

    【制作】将木香洗净,晒干或烘干,研为细粉。乌贼骨用清水漂洗,反复换水多次,洗净腥味,晒干或烘干,研为细粉。将木香粉与乌贼骨粉拌在一起,调匀,装瓶密闭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5克,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或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服用。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木香为菊科植物广木香的根,气味芳香,行气止痛的功效显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脘腹胀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木香的粉剂与煎剂均有很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胃肠有轻度的刺激,并能促进其蠕动及分泌,因而能缓解胃肠气胀所致的腹痛。乌贼骨又名海螵蛸,为乌贼鱼的骨状内壳,富含碳酸钙和磷酸钙,具有收敛止血、中和胃酸的功效。两者合用,行气和胃,制酸愈疡。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疼痛、暖气、胁胀、泛吐酸水等。胃酸偏少者不宜用本方。

    青木香蛋壳粉

    【出处】《实用老年病食疗》。

    【原料】青木香120克,鸡蛋壳120克。

    【制作】春、秋两季采挖青木香,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干,研成细粉。鸡蛋壳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将青木香粉、蛋壳粉混合调匀,装瓶密闭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擅长和胃行气止痛,对肝胃气痛有良好疗效。鸡蛋壳研粉吞服,有明显的制酸止痛作用,其功效与所含的碳酸钙有关。本方制酸止痛作用明显,常服可促使溃疡愈合。

    土豆淀粉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土豆2公斤。

    【制作】将土豆洗净,除去芽眼,切碎捣烂为泥,装入布袋后,放入1000毫升清水内,反复揉搓出一种白色的浆汁,再把这浆汁倒入铁锅里,先用武火熬,至水将干时改用文火慢慢烘焦,使浆汁最终变成黑色的膜状物,取出研未,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1克,饭前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土豆,即马铃薯,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健脾、消肿等功用。焦糊的土豆淀粉,能保护溃疡面,有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亦可用鲜土豆适量,捣烂,加适量冷开水榨汁。每日早晚各服200~300毫升,连服1个月。

    土豆汁蜂蜜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鲜土豆1000克,蜂蜜适量。

    【制作】将土豆洗净,捣烂取汁,入锅以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熬稠,加入1倍量的蜂蜜,再熬成膏,冷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空腹服1汤匙,20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吃辣椒、大葱、醋、酒等刺激性食物。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亦可单用蜂蜜100克,隔水蒸熟,于饭前1次服下,每日2次,可常服。主治相同。蜂蜜对胃液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消化性溃疡病和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宜在饭前一个半小时服用温蜂蜜水,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利于炎症和溃疡面的愈合与修复。而胃酸缺乏或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宜食用凉蜜水后立即进食。

    番茄土豆汁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番茄汁200毫升,土豆汁200毫升。

    【制作】将番茄汁和土豆汁混合均匀。

    【用法】一日1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10次。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番茄性寒,味酸,胃寒及胃酸过多的溃疡病患者慎用本方。

    包心菜汁

    【出处】《中国自然疗法大全》。

    【原料】鲜包心菜叶适量(连菜心)。

    【制作】将包心菜叶洗净,捣烂取汁。

    【用法】一日2次,饭前温服1杯。连服10天。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包心菜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解毒消肿,清热利水等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包心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E、U、纤维素、胡萝卜素以及微量元素钼,其中维生素U是抗溃疡因子,并具有分解亚硝酸胺的作用。用包心菜治溃疡病,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预防癌变等作用。

    饴糖乌及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饴糖、乌贼骨、白及各2份,陈皮1份。

    【制作】除饴糖外,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5克,用饴糖加开水调匀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香椿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香椿头250克,大枣适量。

    【制作】将香椿头洗净,剪成碎末,捣烂;大枣捣烂如泥状,与香椿头拌匀,捏成重3克的药丸。

    【用法】一日2次,每次2丸,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说明】香椿中所含独特的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是其具有特殊鲜味的来源,可大大激发人的食欲。将香椿洗净、开水烫后酌加酱油拌食,适合气滞、食欲不振的人食用。

    甜瓜子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甜瓜子20克。

    【制作】将甜瓜子洗净,晒干,捣碎,加水400毫升及蜂蜜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病。

    乌贼骨花生仁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乌贼骨、生花生仁、炒花生仁各150克。

    【制作】将以上3种配料共碾成细粉,装入容器中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1匙,温开水送服,7~10天为1疗程。

    【主治】胃溃疡伴有胃酸增多者。

    【说明】亦可单服生花生仁,每日3次,每次20~30粒,2~3周为1个疗程,可使胃酸分泌明显减少。

    乌贝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乌贼骨500克,浙贝母250克。

    【制作】将乌贼骨、贝母分别研成细末,过筛,拌匀,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酸过多者。

    【说明】乌贼骨中药名海螵蛸,含碳酸钙、甲壳质、磷酸钙、氯化钠及镁盐等,有收敛、制酸、止血、保护胃黏膜等作用;贝母是清热化痰、制酸的良药,两药同用,对溃疡病胃酸过多者,有一定治疗作用。

    又方:乌贼骨、白及各等份(或牡蛎5份,白及4份),两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服6克,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主治亦同。

    鸡蛋壳粉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鸡蛋壳适量。

    【制作】将蛋壳去内膜,洗净,放瓦上焙黄,研为细粉,过筛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4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酸过多者。

    【说明】本方亦可加甘草(1份甘草、4份鸡蛋壳),或加陈皮(1份陈皮、3份鸡蛋壳)研粉服用。用量、用法、主治相同。

    瓦甘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瓦楞子150克,甘草30克。

    【制作】将瓦楞子洗净,置炭火中煅过,在乳钵内研为极细粉末;甘草另研为细粉,将两种药粉一并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酸过多者。

    【说明】无吐酸者不宜用。

    螺壳散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白螺蛳壳或田螺壳100克,黄酒适量。

    【制作】白螺蛳壳洗净,放炭火中煅烧存性,等稍冷后,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5克,用黄酒送下。如疼痛、泛酸不止,可再服1次,一般每隔4小时服1次为宜。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酸过多者。

    【说明】本方制酸止痛作用显著。孕妇忌服。

    又方:蚌壳适量,洗净,炭火中煅烧存性,研成细粉,过筛后装瓶备用。每次服1~2克,每日3~4次,用温开水送服。主治亦同。

    文蛤粉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文蛤壳、生甘草等份。

    【制作】将文蛤壳洗净,置新瓦片上,放炭火中煅烧后,与生甘草共研成极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10克,用温开水调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者。

    【说明】文蛤即海蛤,我国沿海各地均有产。蛤的种类较多,性能大致相近。

    甘香粉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甘松30克,木香15克。

    【制作】将上述两药烘干,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去】一日3次,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溃疡见胃脘胀痛,暖气,纳差,恶心呕吐者。

    甘陈汤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生甘草12克,陈皮6克,蜂蜜60毫升。

    【制作】先将前二味药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冲入蜂蜜。

    【用法】一日3次,每次100毫升。

    【主治】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病。

    云南白药

    【出处】民间良方。

    【原料】云南白药1瓶(4克),饴糖500克,红枣适量。

    【制作】每次取红枣10枚,饴糖60克,放在碗中隔水蒸,待红枣蒸熟,饴糖融化即可。

    【用法】先吃枣肉(去核),再在碗中倒入1/8瓶云南白药,搅匀,趁热空腹服。一日2次。

    【主治】气虚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

    溃疡丸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山竹树皮、两面针各等份。

    【制作】将上药晒干,研成细末,过筛,和蜜制成丸,每丸重10克。

    【用法】一日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疼痛反复不止者。

    咸甜白菜汁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白菜250克。

    【制作】将白菜洗净、剁碎,加食盐少许腌拌10分钟,用洁净的纱布绞取汁液,加白糖适量。

    【用法】一日内分3次空腹饮用。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溃疡止血粉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原料】海螵蛸3份,白及2份,参三七1份。

    【制作】将上药共研成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3次,一次5~10克,温开水冲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出血性胃炎。

    白及散

    【出处】《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原料】白及540克,苡仁250克。

    【制作】将白及、苡仁用水洗净,于100℃以下温度干燥,研为细粉,过60目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4次,一次3~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少量出血者。

    【说明】如出血量多,大便色如柏油样者应及时至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八)治气滞型胃病的单验方

    延年半夏汤

    【出处】《岳美中医话集》。

    【原料】半夏12克,槟榔6克,桔梗3克,枳实3克,前胡6克,鳖甲9克,人参3克,吴茱萸3克,生姜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型(气滞型)胃病。

    【说明】此方系《古今录验》方,原载于《外台秘要》,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临床习用之方。其临证应用指症是:①胃部时有剧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于左侧胸部及肩胛部;②患者喜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试图减轻疼痛者;③疼痛时发时止者;④多嗳气,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均可投用本方。娑罗子刀豆壳散【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娑罗子50克,刀豆壳60克。

    【制作】将娑罗子、刀豆壳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3克,每餐饭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服。

    【主治】气滞型胃胀、暖气、呃逆等症。

    【说明】方中娑罗子疏肝和胃,下气降逆,消胀宽中;刀豆壳行气消胀。两药合用,相得益彰。

    青广木香粉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青木香100克,广木香200克。

    【制作】将青木香、广木香研成细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5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气滞型胃胀、食欲不振。

    【说明】方中广木香辛苦而温,擅于行气消胀定痛;青木香(马兜铃根)辛苦而寒,亦能行气而治胃痛。凡脾胃气虚、胃寒气滞者,用广木香;胃阴不足,阴虚郁热、肝郁化火及辛辣食品伤胃之胃痛,用青木香;胃痛久病寒热夹杂者,二药同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