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四季变化与胃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四季变化与胃病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年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使万物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以及精神、气血、水液代谢等功能活动,无不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当气候变化过速或过度时,既可直接诱发疾病,如天气过于炎热,人容易出现中暑、夏等疾病;天气过于寒冷,人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溃疡病等疾病;下大雨、暴风雪或久阴转晴等天气突变会诱发偏头痛等。

    也可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而引发疾病,如环境温度超过34℃时,不仅使人大汗淋漓,酷热难忍,而且心情焦躁不安;若环境温度过低,人们又会萎靡不振、缩手缩脚;当室内温度降到10℃以下时,人会有沉闷、情绪低落之感。又如阴霾天气可使人感到心情沉闷,抑郁不欢;晴空万里则使人心气愉快,神情爽朗;气压过低时,人会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或者是风雪迷漫,浓雾重重时,会使人焦躁不安,容易冲动,等等。

    胃病也是一样,与四季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胃是人体中与外界相通的空腔器官,其生理功能容易受外界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寒暑更迭,人们若摄生不慎,违背了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或因气候变化过剧,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致病因子就可能伤人,或单一侵犯胃腑而致病;或兼夹入侵机体,自口鼻而入,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腑,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使胃腑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发病;或通过对人的情志活动的影响而伤及脾胃,引发胃病。正如金元时代著名脾胃病医家李东垣所说:“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盛,亦能伤脾损胃。”

    (一)春季与胃病

    春季,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这是由寒转暖的季节,此时寒冷渐退,春风送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一派万象更新、生机蓬勃的景象。但春季气候变化无常,乍寒乍暖,时晴时雨,阴阳之争甚为剧烈,是胃病的好发季节。

    “春应于肝”,春季本是人的肝气旺盛而升发之时。但春天变化多端的气候,容易扰乱人的生理功能,使人的情绪活跃而易于变化,如连绵春雨,常使人感到心情沉重,抑郁不欢;浓雾重重,春雷滚滚,又让人焦躁不安,中动易怒。多变的气候,不良的情绪,致使肝郁不舒或升发太过,进而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引发胃病。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寒邪容易侵袭人体,使脾胃阳气受阻,气机失畅,故胃病多在初春复发或加重。春季多风,外感风邪亦可直接侵袭脾胃而致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淫所胜,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叻,膈咽不通,饮食不节,食则呕,冷清腹胀,溏泻……。”这里说的就是风邪伤人可导致胃痛、呕吐、不食、腹胀、痞满、泄泻等多种胃肠病症。此外,春季里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假日里亲朋欢聚,阖家共庆,若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或外出春游,劳累过度,均有可能损伤脾胃。

    (二)夏季与胃病

    夏季,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天艳阳普照,雨水充沛,天地之气交合,是万物繁荣茂盛,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夏季气候特点可用一个“热”字概括。其中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所以又称这段时间为梅雨时节。夏末初秋,时值长夏,署气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更是湿热偏盛之时。

    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容易遭到破坏,一旦饮食起居调摄失宜,就容易引发胃病。如夏暑之际,感受署邪,署为阳邪,其性炎热,邪热郁结脾胃,胃失通降,可见脘腹疼痛、胀满等症;邪热入里,耗伤胃中阴液及胃气,又可致气阴两虚。暑邪每多夹湿,霉雨季节及长夏之时,多雨多湿,若涉水淋雨,或水中作业,皆可感受外湿。署湿之邪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升降失司,则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四肢困倦等症。

    盛夏酷暑,人们若过于避热贪凉,食用冷饮过多,或夜间露宿室外,或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均可导致寒邪伤胃,引发或加重胃病。如冰箱普及后,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疾病——冰箱胃炎。这是一种非炎症性胃痉挛,主要是由于经常食用冰箱中的冷饮或冷食而刺激了胃黏膜毛细血管迅速痉挛收缩,胃黏膜缺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降低了胃的杀菌和免疫能力,从而导致的胃炎。它主要表现为在进食冷食或冷饮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等,但一般不会出现腹泻。这种病在少年儿童及青壮年中比较常见。

    (三)秋季与胃病

    秋季,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包括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等六个节气。秋季六节气阳光和煦,气候干燥,气温渐降,进入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阶段。秋季气候与自然界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秋。燥”,自然界硕果累累,万物成熟,由“生长”转向“收藏”。

    胃为燥土,易为秋燥之邪所伤。燥邪伤胃,胃阴耗伤,会出现胃脘部隐痛,口渴咽干,饮食减少,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症。秋季外感温热之邪,入于阳明胃腑,热邪消烁津液,亦可化燥伤及胃阴,出现上述诸症。

    此外,入秋以后,气候渐渐转凉,人的食欲得到改善,食量增加,胃的负担加重,加上秋季各种瓜果大量上市,此时容易饮食过量,伤及脾胃,引发或加重胃病。至深秋初冬,气候转冷,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使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一些原来患有胃病的人很容易在此时复发。

    (四)冬季与胃病

    冬季,从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六节气,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蛰冬伏,万物闭藏,自然界充满了寒冻之意。“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自然界天寒地冻,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趋于低谷,处于潜藏沉静状态。

    冬季是胃病的多发和复发季节。素体脾胃虚弱之人,或者是劳倦内伤,损及脾胃者,容易在寒潮降临、气候骤然变冷之际,感受寒邪,经肌表经络内传,或由口鼻而入,内客于脾胃。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阳气被寒邪所遏,胃失通降,则出现胃脘冷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二、固本强身防胃病

    中医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内经》中早就说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里强调的就是预防为主,防病保健的重要性。胃病的预防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胃病的预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胃病未发生之前,强身固本,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以防止胃病发生。预防胃病发生要比胃病发生后再去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意思是说,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亦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倘若违背这一规律,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顺应它就身体健康而百病不生。顺应四时调摄起居,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调理措施,对防治胃病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胃病的发病原因,预防胃病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调畅情志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中医历来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素问》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脾胃正常功能活动,而不良的情绪刺激是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情志不畅,精神抑郁、焦虑,脾气暴躁,精神压力大,等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根据医学心理研究,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往往与四季气候变化有关。人在气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活,情绪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人要具备控制情绪之能力。要顺应四时变化,调摄好自己的情志,保持心理愉快和情绪稳定,尽量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以防胃病发生。

    2.饮食有节“节”指饮食应有节制,有规律。饮食不节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病的关键,这也是胃病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应与四季气候相适应:根据“天人相应”学说,中医学主张饮食应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意思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要随四季气候变化而变化。倪青博士等在《四季养生》一书中主张,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的当天,或前一天,或后一天,这三天时间里服些相关的食品或药物,对养胃和中大有益处。如立春时,吃点豆芽(绿豆芽、黄豆芽、黑豆芽、蚕豆芽、豌豆芽)、萝卜根、芹菜根。立夏时,吃点杏仁、苏子、茅草根。立秋时,吃点枸杞子、麦冬、生地黄。立冬时,吃点人参、黄芪、大枣。以上食物或药物,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或煎服,或炒食,或熬粥。

    (2)饮食宜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忌暴饮暴食。定时进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到该吃饭的时候会饿,到该睡觉的时候会困,累的时候需要休息,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肠胃也一样,作为人体器官之一,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三餐之时,肠胃会按时自动地分泌出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等,等待食物的到来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进食时间相隔过久,到时候不能按时给胃供应食物,那分泌出的胃液、蛋白酶等就只能空等着,但是胃还是会继续蠕动,由于没有食物可以消化,过多的胃酸就只能消化胃壁,时间久了,胃壁就会变薄,很容易引发溃疡甚至造成穿孔;如果常吃零食或随意进餐,或餐间间隔时间过短,胃中食物未消化尽而又进食,胃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会影响胃的功能,久而久之会诱发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可见,只有按时进餐,才能保证胃的健康运行。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一般情况下,提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胃病就能远离我们。

    ①早饭宜好:早餐应该以质量为主,而不是以数量为主。早餐的营养价值宜高一些,其所摄取的营养量应占一天所需整个营养量的1/3以上。牛奶、豆浆是早餐最理想的选择,可任选一种。但这类食品消化较快,过两三个小时就会感到饥饿,因此还应加上其他“干点”,如面包、馒头、鸡蛋、豆制品、瘦肉、花生等,这样不但可使食物在胃里停留较久,还能使人整个上午精力充沛。最好再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对于油炸食品和方便面,会使脂肪摄入过量,给胃肠增加大量的负担,因此不适宜作为早餐食用。

    ②午饭宜饱: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白天能量消耗较大,故应利用午餐机会加以及时补充,为下午继续活动奠定基础。午饭宜饱,是指中餐要保证一定的量,同时也应兼顾膳食的营养。当然,中餐宜饱也应有个度,过饱则使胃肠负担过重,以致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③晚饭宜少:晚饭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胃部,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但是,晚饭宜少也不是绝对的。如今人们的夜生活已经变得相当丰富多彩,晚上有电视、电影院、舞厅、保龄球馆、游泳馆等娱乐设施,一些年轻人往往在晚上12时以后才就寝。如果仍坚持“晚饭宜少”的观点,肚子难免要唱空城计了,对身体也不利。因此,晚上吃多少关键在于就寝早晚,睡得早就应该少吃,睡得晚则不妨多吃一些。如果睡得很晚,最好还应吃些夜宵,以免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进入睡乡。这不但影响睡眠质量,久而久之也会生胃病。

    (3)饮食宜多样化:饮食应顺应自然,并根据自己的体质,尽量做到荤素搭配,精粗混合,五味不偏。四时应多食时令果蔬,少吃反季节食物。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各类食品,只有多样化的食物才能保证各个脏腑的需要并维持其正常功能,如果长期偏食某种食物或口味,会导致体内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并容易损伤脾胃,或酿湿生痰,或化热化火,蒸灼津液,最终酿成胃病。

    (4)饮食宜温、软、淡、素、鲜:日常饮食应温热、松软、清淡、素净、新鲜。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腻、煎炸以及过度加工食品,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黏、过咸和霉变的食物。因“辛辣助火”,“肥甘生痰”,如偏食辛辣炙爝或过热之品,可使胃腑炽热而致胃痛或出血;经常吃刺激食管黏膜的食物如霉变食物,日久可能导致胃或食管发生癌变。过度加工的食品如肉松、香肠、火腿、方便面、果脯、饼干等,多含有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故不宜长期、过多食用。如食入过量的高盐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导致胃黏膜发生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坏死和出血等;而且过咸的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抑制具有提高胃黏膜抵抗力作用的前列腺素E的合成,这样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而导致胃炎或胃溃疡;过咸的食物及腌制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液的作用下会被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而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因此,平时尽量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以及一些腌制食物,以免对胃造成伤害。

    (5)进食应细嚼慢咽: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细嚼慢咽,唐代名医孙思邈《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说的是饮食时应细嚼慢咽,狼吞虎咽最不可取。因为食物在进入口中后,会经过牙齿的磨碎和唾液的湿润、唾液淀粉酶的消化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细嚼”,那么牙齿对食物的咀嚼不仅可以碎化食物,还可以产生唾液,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接触和混合,而且食物还会对舌的味觉感受器产生刺激。这种刺激会引起许多消化腺如胃腺、胰腺、胆囊的分泌,为食物进入胃后的消化过程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使食物得到更好的消化和吸收。但如果吃得太快,牙齿还没有对食物进行充分的咀嚼,唾液也还来不及与食物充分混合就将食物吞入腹中,这会给胃的消化过程增加负担,导致胃病的发生。如果快速地将食物吞入腹中,可能会造成食物呛入气管,或吞咽不顺食物不能下移等,长此下去就会导致食管炎。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论多么着急,都应该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的顺利消化和吸收。另外,很多朋友喜欢吃汤泡饭,其实这对食物的消化也是不利的。因为汤泡饭经常无须咀嚼就可以咽下,减少了唾液与食物的混合时间,影响食物的消化,时间久了就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病。

    (6)在欢快中进餐:人在高兴的时候,即使粗茶淡饭,也感到特别香甜;忧愁的时候,纵有山珍海味,也变得苦涩难咽。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全家老少围坐餐桌,面对香喷喷的菜肴,谈笑风生,吃得津津有味,突然谈到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顿时食欲全消,难以下咽;如果勉强吃下去,立刻感到胃腹胀得难受,久久不能消化。至于性格忧郁,多愁善感的人,或者整天伏案工作,思虑过度的人,更是吃饭不香,尽管吃得很少,仍然感到腹部饱胀。

    为什么不良的情绪特别容易影响食欲、败坏胃口呢针对于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就作过概括性回答。古人认为,胃是接纳食物的,所谓。胃为水谷之海”,脾是主管消化食物的,所谓“脾主运化”,而七情中忧思又最容易损伤脾胃,扰乱消化功能,所以吃不下饭,腹部也感到饱胀。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医学家都进行了研究,有的利用动物做实验,有的在病人身上进行观察。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卡隆用狗做实验,他先把食物拿给饥饿的狗看,然后通过仪器检查,发现狗的胃内存在大量胃液,说明食物诱发了狗的食欲,促进了胃液分泌。然后,卡隆又在小孩中观察,他先将食物拿给饥饿的小孩看,马上又把食物拿走,由于孩子不能立即得到食物,因而着急得啼哭起来,这时通过仪器检查,发现没有胃液分泌,说明小孩的情绪抑制了胃的分泌功能。还有学者用语言暗示的方法使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结果发现抑郁、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都会使胃的分泌量减少,酸度下降,胃的运动减慢。由此可见,胄的功能对情绪的反应是十分敏感的。因此,最好和家人、朋友、同事一起进餐,餐桌上不要谈论使人不愉快的事情,切忌争吵和训斥孩子,尽量避免在郁闷、忙乱的环境中进餐,以免给胃病以可乘之机。为了做到这一点,在饭桌上随意谈些令人高兴的见闻,特别是几句幽默的语言,顿时就能增加欢快的气氛。

    (7)注重饭后保健:古人的饭后保健法对防治胃病大有益处,具体方法有:

    ①饭后宜摩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饮食过后应进行一些轻微的运动。他说:“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其具体要求是:“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液满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若。饱食则卧”,就会“食不消成疾,乃生百病”。

    食后按摩腹部,既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又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20圈。

    ②饭后慢慢走。俗话说:“饭后百步,不进药铺”;有一句养生谚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它是指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以及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利于身体腱康。《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也说的是食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益于人体健康。但食后不可急步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不可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否则,会给腱康带来不利。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百步走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散步。如果饭后即开始百步走,体内的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使胃肠道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那样胃内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消化了。

    还有一点应说明:“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的病人,非但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这是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进行直立活动,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因此,此类人饭后应适当静坐,闭目养神30分钟后再活动为宜。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合“饭后百步走”,因为饭后胃的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而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饭后百步走”更争夺大脑的血液供应,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这类病人,饭后应坐下或躺下休息。

    ③饭后听音乐。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赏心悦目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毫无疑问会对情绪和食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食后欣赏轻柔明快、美妙动人的乐曲,对人体大有裨益。

    饭后听音乐,对人是大有裨益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听柔和清新的音乐,可以配合进食;而饭后欣赏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气归宗,乐而忘忧。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美妙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人体,产生微妙的和谐同步共振。与此同时,柔和轻快、美妙动听的音乐,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调节血液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脑肝肾的功能,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体分泌,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

    饭后听音乐还有疗病健身之功。1972年,波兰政府根据几位病理学家和音乐学家的建议,设立了第一个“音乐治疗研究所”,颇见奇效。医生给病人的“药”是一张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的音乐唱片,具体方法是每日3次,饭后听,按时欣赏音乐的病人所患多年的神经性胃病痊愈。不久,英、美、日等国的一些医院也随之采用了音乐治疗的方法。比如,每日听3次音乐,能治疗神经性胃炎;给患高血压病人听抒情音乐,可降低血压;给受了惊吓的人听柔和轻松的乐曲,可以使病人安静,并最终恢复正常。

    此外,饭后听音乐,还要注意考虑人们的个性心理特点与音乐爱好程度等。因为这些因素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只有根据人们的爱好,精心选择适当的音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之,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哀的声调等,会对人的情绪和消化产生不好影响,有损人的健康。

    ④饭后须漱口。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食后漱口,可保持口腔湿润度和清洁,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还可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如此,就会感觉吃得香、身体好,就能吃出腱康长寿。

    注意饮食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病,特别是胃病中常见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易通过不洁的食物、餐具、牙具而传染。因此,食物要新鲜、洗净、烧熟,勿食被污染的食物。现在一些地方土壤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恶劣,由于大量使用农药,使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残留在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上。在吃这些食物时,一定要少使用化学清洁剂,以免造成食物再次污染,可多用水浸泡,多洗涤。还应注意当天的饮食要当天吃完,最好不要过夜,尤其夏令更应如此。此外,要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坚持饭后认真仔细地刷牙,以彻底清除口腔病灶内、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同时,经常更换牙刷,因为在用过的牙刷上,也同样暗藏着大量的幽门螺杆菌。集体进餐时最好实行分餐制。

    戒除烟酒,少饮浓茶和咖啡。尽量避免应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布洛芬、泼尼松、红霉素、咖啡因等。如果确因病情需要,必须应用上述药物时,要适当控制药物剂量和疗程,最好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3.起居有常日常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保持一定规律,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因劳倦可以耗伤脾气,使脾胃功能失常而引发胃病。适度工作和活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所以每天应该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定时上床,按时起床,养成习惯。不要过度熬夜,更不应通宵达旦地打牌、娱乐。在气候变化时还要及时增添衣被,防止胃部受凉。

    4.适当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从而避免胃病的发生。运动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以及散步、慢跑、练气功等健身方法,对调节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人的体质有独特作用,十分有益于胃病防治。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饭后不要马上运动,因饭后立即运动,会从消化系统调节部分血液去支援全身,造成消化器官的血液不足而减弱消化功能,而且肌肉活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消化器官的活动,也会减弱消化功能。因此,以饭后1~2小时再运动为好,运动后2小时方可用餐。如果身体不舒服,更不要勉强运动。

    5.适时调补就是通过饮食药物的滋补作用来增强体质。我国民间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因为冬季属收藏之季,人体气血趋于内收封藏,此时进补人体易于吸收。但冬令进补必须要有健全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作后盾,若盲目进补,不但达不到滋补强身的目的,反而会导致胃脘不适、纳食呆钝等胃部病症出现。因此,从防治胃病的角度看,进补前应先注意脾胃功能的调理,可请有经验的医生先开一些“开路方”以调理脾胃,然后再进补。补品补药的选用要根据不同体质以“不呆脾胃”为原则,过分滋腻厚重的药物如阿胶、鳖甲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应适量投放,不可太过。

    (二)既病防变——胃病的调护

    胃病发生以后,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和调护,防止其转变和复发。

    1.整体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别的脏腑功能。《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说:“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即是说脏腑之间疾病可以相互影响。以胃病而言,胃在五行中属土,与睥互为表里,生胃者为火(心、小肠),胃生者为金(肺、大肠),克胃者为木(肝、胆),胃克者为水(肾、膀胱)。临床常见胃病与脾、大小肠及肝胆病变相互影响,相互传变。《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这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而提出的防止疾病传变的治则,意思是说在防治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某个脏腑,而应同时顾及所传变的脏腑。防治胃病时可以此为鉴,如胃病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属胃病及胆,胆胃同病,治疗则多采用疏肝利胆和胃法。

    对胃病的早期治疗,也是预防胃病转变的有效方法。不少慢性胃炎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转化为胃癌,因而精神紧张,寝食不安。其实,占慢性胃炎中大多数的浅表性胃炎通常不会癌变,而萎缩性胃炎也只有少数(低于15%)患者可能发展成胃癌,而且这还要看患者的胃黏膜上皮是否变化成肠黏膜上皮。慢性萎缩性胃炎只有肠上皮化生伴有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才会发展成胃癌。再说,胃黏膜从正常到“癌变”的一系列变化过程需要16~24年之久,即使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因此,对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患者只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包括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常食含硒量较高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规律,以及定期做胃镜追踪观察,患者大可不必精神紧张,“谈癌色变”。

    2.悉心调养确诊是胃病后,在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自我调养。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所有的疾病一样,利用药物来治疗胃病不是惟一的手段,尤其是慢性胃病这种一时半载不能痊愈的病,平时的“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已经根除,也没有腹痛、嗳气、饱胀等相关症状时,就可以利用平时的调养来达到不再复发的目的。但胃病的“七分养”,应该是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如胃溃疡处在活动期,有上腹部疼痛、出血等症状时,还是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当溃疡已经形成瘢痕,病情已过渡到了静止期,这个时候就应以调养为主。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的理解还是存有误区,有的人在胃不舒服时吃点药、病情好转后就停药,不再进行系统的治疗,同时又不注意饮食调养,这样就容易导致胃病久治不愈。从发病的原因来看,胃病说到底还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疾病,如情绪不宁,饮食不节,贪凉饮冷,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吸烟饮酒过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引发胃病。因此,胃病患者在进行药物系统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饮食起居和精神方面的调养。当胃病发作时,以药物治疗为主,调养为辅;当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同肘,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调养”上,注意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努力减少和消除胃病的诱发因素,以控制胃病的发展或复发。

    (1)精神调养:乐观的精神和舒畅的情志在胃病调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称为“七情”,“七情”的异常变化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样,在胃病恢复期间,一旦情绪异常变化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如过度的优思恼怒、焦虑和紧张,均有可能导致胃病复发或加剧。因此,胃病患者应时时注意精神情志的调养,尽量避免或减少忧愁、烦躁、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如《大藏经》所云:“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胃病早日康复。

    解除顾虑,保持乐观心态七情中的“忧思”是胃病致病原因之一,忧思过度可使脾气郁结,以至运化失常,产生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因此,胃病患者应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胃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只要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是容易恢复或治愈的,不必过于忧虑和担心。无忧无虑,泰然处之,谨遵医嘱,积极治疗,才是对待胃病的正确态度。同时,病人亲属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协助医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对部分病人由于病情反复,日久不愈,容易出现焦虑、急躁或失望等情绪,应耐心向其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并告诉患者养病的注意事项、调养方法及有关事宜,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消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愉快地接受治疗。

    避免不良情志刺激《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意思是说,情志刺激会使病情不按一般规律发展变化,而向恶化方面发展。临床资料显示,胃病中久治不愈者约40%的人与气郁有关,有的病人甚至还会因剧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吐血、应激溃疡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胃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应尽量避免不良的情志刺激,特别是避免发怒。对那些容易发脾气的患者,可告之以自解的方法,使其气消而不上逆作怒;并根据病情建议患者采用读书、吟诗、弹琴、作画,呼吸吐纳等方法,以怡情养性,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靠自身的正气战胜病魔。

    (2)饮食调养:“胃贵在养”。饮食调养在胃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胃是食物储存并进行初步消化的场所,胃中的胃酸、胃壁的结构均可影晌胃对食物的消化。在胃病治疗和康复期间,如果不注意饮食调理,易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再说任何药物若长期服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而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不会给病人带来任何痛苦和危害,更是可以避免和限制食物对胃的机械性、化学性、寒热性刺激,同时使胃酸得到中和,胃酸分泌得到抑制,从而达到减轻胃的负担,保护胃的功能,缓解症状,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的目的。因此,胃病患者对饮食的要求就更具特殊性。古人曾提出“宁少勿多,宁饥勿饱,宁迟勿速,宁热勿冷,宁零勿顿,宁软勿硬”的饮食六要诀,可供胃病患者借鉴。

    胃病患者饮食调养总的原则是。宜温、宜软(烂)、宜鲜、宜淡、宜少、宜洁、宜精、宜缓(细嚼慢咽)”,着重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定时进食饮食不规律是导滞胃病复发的诱因。因此,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除急性胃痛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外,一般以一日三餐为宜,餐间间隔时间要合理。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零食,以减轻胃的压力,尽快恢复胃的健康。一部分患者因为工作或职业的关系而难以按时就餐的,可随身准备一些苏打饼干或点心,按平时进食的大概时间吃一点充饥,以保证胃酸分泌不至过多。

    节制饮食胃病患者在饮食调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胃气,饮食数量应根据病情及身体需要合理调配,忌过饥或过饱,饮食过饥过饱都会损害脾胃正常功能,不利胃病康复。一般来说,胃病患者不可一顿吃得过多,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进食。当食欲不好时则不要勉强进食。

    选择饮食胃病患者的脾胃功能较弱,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松软食物为宜。在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消化性溃疡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停止24小时以后、或活动性溃疡等患者,宜进食流质饮食;慢性胃病恢复期患者宜进食半流质或软食;胃病各种症状基本得到缓解和控制后可与正常人一样进食普通饮食。

    作者认为,胃病患者最好的饮食是米粥。因粥之为食,清淡可口,滋润不腻,易消化吸收而有益于肠胃。北宋文人张耒“粥记赠分B老。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清代名医王孟英更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食粥应根据四时季节变化而有所调整。春季。万物发陈”,当养其生发之机,应食荠菜粥、韭菜粥、猪肝粥、红枣粥等;夏季“万物蕃秀”,宜助其盛长之势,并兼顾清署化湿,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扁豆(花)粥等;秋季宜养“收”,应食萝卜粥、栗子粥等;冬季宜“藏”,可熬制一些具有温胃御寒作用的粥食,如羊肉粥、牛肉粥、狗肉粥、人参粥等。总之,胃病患者应根据时令、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关的药粥。此外,平时还可适当多吃点蜂蜜,因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能。

    胃病患者应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可适当多吃一些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同时,要注意饮食的酸碱平衡,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食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

    胃病患者饮食的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烩为主,熏、炸、腌、烤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又较长,会增加胃肠负担,不宜采用。此外,还要注意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灶的修复。

    注意饮食宜忌是指患者适宜食用的食物,以及在疾病过程中不应当食用的食物。在疾病恢复期,由于人体病后邪气甫去,正气未充,肠胃不胜过度负担,如仍贪食厚味或饮食过饱,则肠胃复损,病邪复侵,病症可能再度复发,中医所谓“食复”、“病遗”即指此而言。医圣张仲景说:“饮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相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胃病是一类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很多患者由于忽视了饮食宜忌问题而使旧病复发,轻病转重,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因此,胃病患者要注意饮食宜忌,应少吃或不吃下列食品:①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喱、芥末,过浓的香料、香精等。②过烫过冷的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以及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③坚硬粗糙及黏糯、胀气的食物,如炒花生、炒蚕豆、炒腰果、炒黄豆、炒榧子、竹笋、芹菜、韭菜、生胡萝卜、炸猪排、烤羊肉、油炸豆瓣以及糯米饭、糯米糕团、汤圆、红薯、马铃薯等。④油腻韧性食物,如猪油、肥猪肉、奶油、田螺、螺蛳、蚌肉、海蜇和未经充分煮烂的猪蹄、鸡爪、牛肉等。⑤变质不洁食物。⑥香烟、烈酒、浓茶、浓咖啡。

    胃病患者的饮食还应顺应四季气候变化和东西南北地域方宜之异,根据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热食物;南方多火,宜吃清淡。再如阴虚体质,宜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等等。

    以下分别列举各种类型胃病患者的饮食宜忌,供选择食物时参考。

    胃寒型胃病:宜吃具有温胃散寒的热性食品,如生姜、大葱、胡椒、荜拨、桂皮、花椒、丁香、小茴香、吴茱萸、紫苏、高粱、韭菜、桃子、橘子、樱桃、杨梅、核桃、荔枝、红糖、饴糖、酒酿、鲢鱼、鳟鱼、虾子、淡菜、羊肉、狗肉、羊肚、牛肚、麻雀肉、鸡肉等。

    忌吃寒凉生冷饮食,如田螺、螃蟹、螺蛳、蚌肉、蚬肉、牡蛎肉、海带、绿豆、柿子、柿饼、香蕉、无花果、西瓜、甜瓜、苦瓜、生荸荠、生番茄、竹笋、生菜瓜、生莴苣、生萝卜、冷苹果、梨子、生藕、豆腐、豆浆、生黄瓜、金银花、菊花、西洋参以及各种冷饮等。

    胃热型胃病:宜吃清凉蔬食为妥,如萝卜、生荸荠、薏苡仁、绿豆、梨子、柚子、西瓜、菊花脑、莼菜、芹菜、茭白、豆腐、丝瓜、冬瓜、金针菜、菠菜、马兰头、慈菇、荞麦、菜瓜、苦瓜等。

    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茴香、丁香、生姜、洋葱、砂仁、豆蔻、荔枝、龙眼肉、羊肉、狗肉、白酒等。若误食这些辛辣温热食品,更会助长胃热,加重病情。

    气滞型胃病:宜选用有行气消胀作用的食品和多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如杨梅、橘皮、柚子、佛手、萝卜、玫瑰花、砂仁、苦瓜、刀豆、香橼、薤白、葡萄、柑、荸荠、山楂、青菜、大白菜、芹菜、冬瓜、番茄、苦瓜等。

    忌食糯米、栗子、核桃、大枣、黄豆、龙眼肉、荔枝、莲子、洋葱、蚕豆、芡实、番薯、螃蟹、蚌肉、蚬肉、白糖、饴糖、人参、黄芪、麦冬、黄精、熟地黄、阿胶、甘草等难以消化,壅滞黏糯之味。

    血瘀型胃病:宜食具有活血化瘀、和胃止痛的食物,如山楂、菠菜、包菜、栗子、韭菜、藕、醋、当归等食品。

    忌食生荸荠、生藕、生黄瓜、生菜瓜、梨子、苹果、香蕉、柿子、柿饼、生山芋、生萝卜、地瓜、西瓜、苦瓜、胡椒、辣椒、肉桂、螃蟹、螺蛳、蚌、烈酒等收涩性寒和辛辣动血伤胃的食品。

    气虚型胃病:宜多吃补气养胃的食品,如糯米粥、粳米粥、锅粑、西谷米、大枣、栗子、熟藕、马铃薯、花生、南瓜、香菇、蘑菇、大麦、白扁豆、山药、黄芪、党参、鲫鱼、猪肚、牛奶、牛肉、牛肚、羊肚、羊肉、狗肉、鸡肉等。

    忌食生冷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萝卜、荸荠、榧子、槟榔、山楂、柿子、金橘饼、苦瓜、茭白、螺蛳、河蟹、豆蔻、薤白、薄荷、马齿苋、麦冬、黄精、阿胶、枸杞子等破气、耗气、滋腻、伤胃之物。

    阴虚型胃病:宜吃酸性甜性食品,如乌梅、番木瓜、山楂、葡萄、菠萝、桃子、番茄、桑椹、柠檬、银耳、麦冬、沙参、西洋参、大枣、山药、粳米、米醋等酸甘益阴、补气养阴的食物。

    忌食干燥辛辣之物,如辣椒、胡椒、花椒、桂皮、大蒜、大葱、萝卜、荔枝、茴香、丁香、砂仁、豆蔻、槟榔、紫苏、白酒等。

    食积型胃病:宜选择消食导滞的清淡食品,如山楂、萝卜、胡萝卜、锅粑、茶叶、金橘饼、豇豆、麦芽、谷芽、鸡内金、佛手柑等。

    忌食黏糯胀气和油腻荤腥之物,如糯米、栗子、核桃、龙眼、荔枝、大枣、蚕豆、番薯、蚌肉、人参、黄芪、麦冬、熟地黄、阿胶、甘草等。

    上述饮食的宜与忌,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大饱口福,狂饮暴食,也应提倡适当节制。忌食之物,也非点滴不可沾唇,绝对禁止入口,只是应少吃或暂缓食用而已。

    配合食疗《内经》早有“以食代药”的主张。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食疗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胃病患者,在食疗方面特别要注意合理搭配,辨证施膳。如平素脾胃虚寒或寒证的患者,宜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热性食物;脾胃虚弱的患者,宜以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为辅助食品;胃热素盛的患者,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气机阻滞的患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等;胃酸过多的患者,适当吃些含碱面食;胃酸缺乏的患者,饭后宜进食适量醋或山楂片,等等。

    在食疗时,应注意有些食物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如竹笋、芹菜、豆类、糯米、糕团等,胃病患者对这些食物应少食为宜。

    (3)起居调摄:

    ①顺应四时。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顺应四时变化,调摄起居。如春季草木萌芽,万物生发,其自然特性是“生”。胃病此时不仅多发,且多有动血之变,故春季宜恬静少怒,早起缓行,调畅气机;夏季气温由温变热,多雨多湿,湿热易困脾胃,出现胃脘胀闷,食少纳呆或吐泻等症,所以夏季不宜贪图凉快,或久处湿冷之地,以免损伤脾阳而导致湿蕴中焦;秋季气温由热变凉,早晚不宜衣被单薄,以免寒邪入胃;冬季气温由凉变寒,大地冰封雪盖,体弱之人易患脾胃虚寒之证,故宜早卧晚起,保养精神,并服适量的温补脾胃之品,以防胃病发作。总之,胃病患者要密切关注四季变化,根据气候冷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胃部受凉。

    ②生活要有规律。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尽量做到工作、休息、饮食、活动有规律。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分疲劳,以免加剧胃病病情。

    ③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清代的李渔曾说:“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健骨强筋”。足够的睡眠,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对于胃病患者来说,更要注意保证睡眠质量,应定时就寝,按时起床,尽量避免熬夜,以利于胃病康复。

    ④在胃病治疗和恢复期间,可以进行一些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如琴棋书画,种花养鱼,邀友谈心,旅游漫步等。这些活动不但有利于胃病康复,而且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都有好处。

    ⑤适度运动。平时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胃病早日康复。民间常用的太极拳、八段锦和保健操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对胃病的调治也有积极作用。

    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保腱体操。练太极拳强调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的密切结合,打拳时要求体态轻盈,动静结合,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动作柔缓,协调平衡,“用意不用力”,并要求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随着两臂动作的起落、开合、屈伸,配合以均匀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事实证明,太极拳对调节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独特的作用,适合中老年胃病患者恢复期锻炼。

    八段锦:八段锦和太极拳一样,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长年坚持八段锦锻炼,既可增强人的体质,也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下面摘录黄树则先生的八段锦练习法,动作简单易练,适合消化性溃疡患者练习使用。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

    动作要领:两臂自左右侧向上慢慢高举过头,十指交扣翻掌成掌心向上,两足跟提起,离地3厘米;两肘用力挺直,两掌用力上托,两足跟再尽量上提,维持这种姿势片刻;两手十指松开,两臂从左右两侧慢慢降下,两足跟仍保持提起;两足跟轻轻落地,还原至预备姿势。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脚尖并拢。

    动作要领: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马步,上身挺直,两臂于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手指张开,头向左转,眼看右手;左手握拳,示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示指成“八”字撑开,左拳缓缓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时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右侧挺,两眼注视左手示指;左拳五指张开,从左侧回收到胸前,同时右拳五指张开,从右侧收回到胸前,两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头向右转,眼看左手;右手握拳,示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示指成“八”字撑开,右拳缓缓向右推出,右臂伸直,同时左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左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左侧挺,两眼注视右手示指。

    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要领:左手翻掌从左侧上举,五指并拢,指尖向右,掌心向上,左臂挺直,同时右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用力下按;左手从左侧落下,手臂前伸掌心下按,指尖向前。同时右手翻掌从右侧上举,五指并拢,指尖向左,掌心向上,右臂用力挺直,左手落至腿侧,掌心向下,用力下按。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预备姿势:立正,头正直,两臂下垂,两手掌心紧贴大腿旁。

    动作要领:挺胸,两肩稍向后引,同时头慢慢向左转,眼看左后方;头肩还原至预备姿势,眼看正前方;与前两个动作的相反方向各做一次。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预备姿势:两腿分开,相距约三脚长,屈膝成马步,两手扶膝,虎口向里。上身挺直。动作要领:上身向左前方俯深屈,头随而垂下,并向左侧作圆形摆动(摇头),同时臀部略向右摆(摆尾),然后复原至预备姿势;上身及头从左后方作圆形摆动而停止于后伸拉,然后复原至预备姿势;与前两个动作的相反方向各做一次。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预备姿势:立正。

    动作要领:上身缓缓向前探出,腰挺直,小腿不打弯,同时两臂垂下,两手触摸足尖,头略抬起;复原;两手放在背后,以手掌抵住腰骶部,上体渐渐尽量向后仰;复原。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预备姿势:两腿开立屈膝成马步,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

    动作要领:左拳向前方缓缓用力击出,臂随而伸长(臂伸直时拳心向下),同时右拳用力紧握,右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左拳收回腰旁,复原;换右拳;同第一和第二动作要领。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尖并拢,双手掌放背后(手心向下)。

    动作要领:挺胸、膝绷直,头用力向上一顶,同时脚足跟尽量离地提高,双手在背后互相交叉而用力下按;足跟放下,双手掌仍放背后,复原至预备姿势。

    胃肠保健操: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腹部锻炼,可以提高胃肠的生理功能,增强腹肌、膈肌及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食欲,加强消化吸收,从而有助于胃病的康复。蔡树涛先生的“胃肠保健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基本动作如下:

    第一节太极起式

    预备姿势:两足开立,同肩宽,脚尖向前。

    动作要领:①两臂微屈,手指自然分开,缓慢上提至前平举,掌心向下,吸气;②丽腿徐徐弯曲,身体正直下蹲,同时两臂下按,沉肩垂肘,呼气;③两臂继续下按,两腿逐渐伸直,还原成预备姿势。

    特别提醒:手腿动作要配合,连贯,思想安静;手臂上提时以肩、上臂发力带动前臂和手。

    第二节扩胸转头

    预备姿势:两足开立,同肩宽,两臂前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手指相对。

    动作要领:①两臂用力向后拉开,两肘向下屈于体侧,两肘两掌变拳,拳心向下,挺胸,头向左转,眼视左拳,吸气。②还原预备姿势,呼气。③~④同①~②,但头向右转。

    特别提醒:①两臂向后如同拉一弹簧,使肩背有酸胀感,转头、挺胸、握拳同时进行;②两手可上下重叠,以增加活动幅度。

    第三节双手托天

    预备姿势:立正,两手手指交叉于上腹部,掌心向上。

    动作要领:①两臂上举至脸前翻掌上托,掌心向上,吸气。②两臂经体侧下落成预备姿势,呼气。

    特别提醒:①上托时手臂伸直,以便手臂、肩肋均有酸胀感,不要挺腹。②呼吸配合动作。

    第四节上托下按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于上腹部屈肘,掌心向上,指尖相对。

    动作要领:①左手翻掌上托,掌心向上,手指向内,同时右手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向前,吸气。②还原成预备姿势,呼气。③~④同①~②,但左右手的动作相反。

    特别提醒:①上托下按时手臂伸直,以掌根用力,有酸胀感;②下肢放松,呼吸配合动作。

    第五节扶膝转体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稍宽于肩。

    动作要领:①体前屈,屈膝,同时右手扶左膝,左臂随身体左转而举至侧后上方回头,目视左手背。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但方向相反。

    特别提醒:①扶膝转体时重心不要前后移动。②以身体转动带动手臂,向后上方举。③回头看手背时应使颈、肩、腰、腿均有酸胀感。

    第六节转腰运动

    预备姿势:两脚分开,稍宽于肩,双手叉腰,四指朝下或向后。

    动作要领:①眼看前方,骨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周。②再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周。⑨先做动作①两个8拍,再做动作②两个8拍。

    特别提醒:①手臂勿用力,勿耸肩。②上体可随腰转动。③骨盆旋转幅度应尽量大,使腰、臂有酸胀感。

    第七节游泳顺势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握拳于腰部,拳心向上。

    动作要领:①身体左转45度,两拳变掌向前伸,两手前平举,掌心向上,同时两腿成弓步,左膝出,右腿伸,右脚后撤,呼气。②两手内旋,手心向外,两臂向两侧分开后再收回至腰部,掌心向上,同时重心随之后移到右腿,右腿屈膝,左腿伸直,脚跟着地,吸气。③~④同①~②,做两个8拍后身体向后转,再做2个8拍,还原成预备姿势。

    特别提醒:①两臂向两侧分开时做较大的弧形划动。②身体始终保持正直,不要前俯。③两臂内收时不要耸肩。

    第八节腹背伸蹲

    预备姿势:立正。

    动作要领:①两手体前交叉上举,抬头挺胸,两手分开经体侧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屈,两手触脚。②两手扶膝全蹲,自然调整呼吸。③伸直两腿。④还原成预备姿势。

    特别提醒:①体前屈手触脚时,两脚伸直。②扶膝下蹲时,不要抬后脚跟,尽量做到大腿小腿胸部紧靠。③伸腿时,头与上体不要抬起。

    第九节伸展运动

    预备姿势:立正。

    动作要领:①低头含胸、双手握掌(拳心向上)于腰侧,同时屈膝提左腿,身体成弓形,呼气。②左脚向后蹬直,脚跟用力,两拳变掌向前斜上插掌,掌心相对,身体挺胸抬头,吸气。③两臂经体侧下落,掌心向下,抱左膝于体前,上体保持正直,呼气。④还原成预备姿势,吸气。⑤~⑧同①~④,但应换右腿做。

    特别提醒:①提腿的脚尖勾起。②头、手臂、腿的动作互相配合。③抬头、伸臂、伸腿后各部均有酸胀感。

    第十节转体运手

    预备姿势:丁字步站立,右手叉腰,四指朝前。

    动作要领:①左手掌旋外(眼看掌心)侧上举,抬头挺胸。②上体右转前屈,并屈两膝,同时左臂画圆下落,手掌心向下绕经右膝过左膝外侧还原成预备姿势。③~④同①~②,做两个8拍后再反方向做两个8拍。

    特别提醒:①整个动作连贯、匀速。②眼始终注视掌心。③手经膝下时,不要过分低头。

    第十一节屈膝运手

    预备姿势:两足开立,稍宽于肩。

    动作要领:①两臂左腹前交叉上举。②两臂经体侧下落至侧平举,掌心向上。③翻掌两臂内收,同时两腿缓慢屈膝,两手经膝下抱起(虎口成圆,掌心向内)至脸前。④两手翻掌上托,掌心向上,眼视双手虎口形成的圆圈。⑤~⑧同①~④,但做第⑤动作时,丽臂不要在腹前交叉上举,可直接做动作②。最后一拍还原成预备姿势。

    特别提醒:①动作徐缓而连贯。②两虎口成圆圈后,眼始终从圈中远望。③两手分开时吸气,合收时呼气。

    第十二节放松调整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稍宽于肩。

    动作要领:①上体左转带动两臂,右掌心自然拍左胸,左掌背自然拍击右腰。②动作方向相反。

    特别提醒:①以腰扭动为主带动其他,勿以臂动为先。②两臂放松,呼吸自然。

    上述几种锻炼方式,胃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病情灵活选择,务必做到常练不懈,持之以恒。

    (4)服药禁忌

    在胃病治疗期间及胃病恢复期应禁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以免使胃病加重。避免服用的药物有辛可芬、阿司匹林、水杨酸盐、保泰松、吲哚美辛、利舍平、组胺等。如因病情需要服用,则宜放在饭后服用,或尽量采用肠溶剂型和小剂量间断用药法,或配合使用抗酸药物,如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硫糖铝等。

    (三)病后防复——防止胃病复发

    病后防复是指胃病经过治疗后,病情处于缓解阶段时,预防胃病的复发。胃病康复阶段,体内气、血、津、液的耗伤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胃的功能尚未健全,如遇情绪刺激或饮食起居稍有不慎,疾病就很容易复发。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此,在胃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应继续认真进行调养,运用饮食、精神、药物等综合调治措施,以增强正气,促进体内脏腑功能的恢复,同时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防止胃病复发。

    饮食疗法在胃病恢复期调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而饮食疗法则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合理调补,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抗病能力,达到预防胃病复发的目的。食疗的具体方法可参阅本书有关章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