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保健细节和养生-胃病秋季治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胃病秋季调养总则

    秋季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生,气候转凉,日趋干燥。胃病患者在此季节会出现一些燥邪伤胃的特有症状和病理现象,如胃脘部隐痛,口鼻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此外,金秋时节,瓜果丰盛,胃病患者也可能因多吃水果而加重病情。至深秋初冬,冷空气不断南侵,寒邪犯胃,常使一部分胃病患者旧病复发。所以胃病患者在秋季应以“养收”为调养原则,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尽量减少或避免天气变化对胃病的影响。

    1.调养精神秋令内应于肺,情志主忧。秋季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尤其是在深秋之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容易使人产生凄凉、萧条之感,勾起忧愁的心绪,以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引发胃病。因此,胃病患者在秋季要多参加一些有益于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秋高气爽的假日里宜去郊野山坡,登高望远,饱览秋日美景,或抬头向天,双臂高举,引吭长啸,定会使你心旷神怡,百愁皆消。

    2.起居调摄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应调整。宜早睡早起,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和阳气的舒展。

    初秋时节,盛夏余威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加之雷雨频繁,这时气候以湿热并重为特点,要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入肌体,不可在外露宿,也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休息,以防邪气入胃。

    中秋过后,雨水渐少,秋风瑟瑟,气候干燥,这时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容易伤肺伤胃,应注意补充体内的水分。劳作运动应适宜,避免大汗淋漓而伤津耗液。医学古籍《石室秘录》介绍的“先秋养阴法”,有助于预防秋燥。其方法是:“每日闭目冥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以双手攀足心者三次,俟气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永无燥热之病”。即于静室内闭目静坐,意念在肺,用舌搅动口腔,口中津生,鼓漱数次后咽下。这一方法对于胃中有郁火,及胃阴亏虚者,最为有用。

    晚秋时节,秋风肃杀,大气渐凉。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因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尤其是晚秋气温下降,人体受凉后由于血液中组胺酸的增多,胃酸分泌加强,肠胃就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致使免疫功能下降,胃病极易复发。所以秋凉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病情。

    3.运动锻炼金秋时节,秋高气爽,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光。秋季锻炼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胃病复发。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运动时衣服尽量穿单薄些,不能搞得大汗淋漓,以至耗伤阴津。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适合秋季的锻炼项目有爬山登高、慢跑、散步、做操、洗冷水浴等。洗冷水浴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使人食欲旺盛,同时对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饮食调养

    (1)以“清润”为宜:秋燥之气易伤津液,故秋季饮食以润燥滋阴为主,宜多食百合、山药、莲子、白扁豆、藕、芝麻、蜂蜜、萝卜、荸荠、梨、甘蔗、木耳、乌骨鸡、豆浆、牛奶等,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除溃疡病胃酸过多者外,可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如番茄、苹果、葡萄、山楂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宜喝些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质会紧紧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黏膜得到修复。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

    (2)饮食要温热熟软:胃病患者消化能力本已薄弱,加上秋季气候渐凉,进食生冷黏硬食物难以消化,易使胃胀、胃痛加剧,因此,宜进食温热熟软的食品,以利脾胃消化与吸收。

    (3)深秋适当进补:进入深秋后,体力消耗减少,人的精气开始封藏,此时进补,药物易被机体消化吸收,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山药、红枣、莲子及鸡、鸭、鱼、猪肚、牛肉等清补食品均适合胃病患者食用。

    (4)生冷瓜果不宜随意多吃:秋季各种瓜果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缓解“秋燥”是有益的。但应注意“秋瓜坏肚”,不宜过量食用,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胃病康复。如梨子、荸荠、菱角等会助湿伤胃,胃寒者应少吃或不吃;柿子、枣子等含果胶和胶质多的水果,也要避免大量或空腹进食,并且不要和含高纤维素的食物一起食用,以免形成胃石。

    (5)少吃辛辣刺激及烧烤食物:如生姜、辣椒、胡椒、大蒜、大葱、白酒等,以免化火伤阴,加重秋燥症状。特别是生姜,古人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的说法,应引起胃病患者的重视。

    (6)少吃月饼、螃蟹等应时食品:中秋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但胃病患者不宜多吃月饼,因为月饼为高糖高脂食品,食用过多不仅不容易消化,而且会促使胃酸大量分泌,进一步损伤已经被破坏的胃黏膜,不利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严重者还可诱发胄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此外,秋季正是菊黄蟹肥之时,螃蟹性寒,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亦不宜多食。

    二、药治奇方妙药

    (一)胃病秋季药治要诀

    1.燥为秋天之主气。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易为秋季燥邪所伤,故秋季胃病治疗,不论属于何种证型,都应考虑可能有胃阴不足的一面,在处方用药上应适当照顾胃阴,可在适用方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山药等滋养胃阴的药物。或用白芍配甘草,取酸甘化阴之意。

    2.选用理气药时,应注意忌刚用柔、理气而不伤阴的原则,尽量少用辛香燥烈之品。临床常用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有:佛手、香橼皮、白蒺藜、厚朴花、玫瑰花、郁金、木蝴蝶、绿萼梅等。

    3.对各种胃病,经胃液分析为胃酸偏低者,可在适用方中酌加乌梅、木瓜、山楂等酸甘之品,益阴以助运。

    4.深秋初冬、寒潮来袭,又是胃病的好发季节,临床多见脾胃虚寒型患者,可参照本书“胃病冬季治疗”有关内容。

    (二)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等病证范畴,临床一般按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气血两虚、胃络瘀滞六个证型来进行辨证施治。

    1.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攻撑胸胁,嗳气吞酸,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不畅,发病多与情志因素相关。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和胃,行气消胀。

    【方药】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延胡索10克,佛手10克。

    【加减法】肝胃气郁化火或肝热犯胃,症见胃脘灼痛、泛酸、口苦、嘈杂、心烦易怒者,可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胃纳不振者,加六神曲、炒谷麦芽、焦山楂等;兼见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陈皮等。

    【说明】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郁火,或阴伤,或气虚。有郁火的宜清火散郁,兼阴伤的不宜过分疏调气机,挟气虚的不宜过用开破,适当加用补气健脾药配芍药甘草汤,使散中有收,柔肝安脾,缓急止痛。

    2.寒热错杂型

    【主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胃中灼热,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食欲减退,口苦口黏,大便溏泄,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寒热并用,和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太子参15克,半夏10克,黄连6克,干姜3克,炒白芍10克,蒲公英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法】胃痛明显,加香橼、延胡索、九香虫;胃中冷痛,倍干姜,加肉桂;灼痛、口干,去干姜,加石斛;腹胀甚,加佛手、枳壳;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呃逆者,加丁香、柿蒂;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食少难消,加鸡内金、谷麦芽;兼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玉竹、麦冬、生地黄;阳虚,加桂枝、附子、干姜;血瘀,加三七、莪术;肝郁,加柴胡、郁金、青皮。

    【说明】方中苦寒之品不宜久用,以防苦寒败胃,辛燥伤阴。原有胆囊炎、胆石症及胆汁反流者,不宜使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清热药,因其含有生物碱会加重碱性反流液对胃黏膜的刺激。

    3.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痛隐隐,喜按喜揉,纳呆,口淡无味,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睥,活血化瘀。

    【方药】理中丸合丹参饮加减。

    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丹参12克,檀香4克,砂仁6克。

    【加减法】食后脘腹胀甚者,加鸡内金、佛手;泛吐清水者,重用陈皮、半夏、茯苓;泛酸者,合用左金丸;便溏甚者,加山药、莲子肉、扁豆;黑便者,干姜改炮姜炭,加伏龙肝、白及、地榆炭。

    4.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舌燥,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活血化瘀。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5克,花粉15克,乌梅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丹参12克,当归10克。

    【加减法】兼见脘痞气滞,加佛手、绿萼梅、厚朴花、枳壳;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玄参。

    5.气血两虚型

    【主证】胃脘微胀不适,时而隐痛,食少,少气懒言,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形瘦憔悴,心悸失眠。舌质淡或舌面有瘀斑,脉细弱或细弦。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丹参饮加减。

    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砂仁6克,檀香4克,丹参12克,香附10克。

    6.胃络瘀滞型

    【主证】胃脘疼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拒按,痛如锥刺,或兼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脉沉。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6克,延胡索10克,丹参12克,降香6克,九香虫6克。

    【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气滞明显者,加枳壳、青皮、木香、砂仁。

    (三)名医辨治萎缩性胃炎

    养阴建中汤

    【出处】《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

    【组成】北沙参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10克,淮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焦山楂各30克,浙贝母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去】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等。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姚奇蔚经验方。

    滋胃饮

    【出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水,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方。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丽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腱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且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法】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养阴护胃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生白芍10克,乌梅5克,木瓜5克,生甘草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说明】此方为黄山市卫校老中医许芝泉经验方。

    【加减法】若患者大便干结加瓜蒌仁、火麻仁;嗳气加娑罗子、枇杷叶、绿萼梅;胃脘胀加佛手片、玳玳花;口干加生地黄、天花粉;纳谷不香加生谷芽、冬瓜子、鸡内金。为保护胃黏膜还可酌加凤凰衣、刺猬皮。

    养胃和中汤

    【出处】《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组成】太子参15克,杭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吴茱萸1克,鸡内金10克,川石斛15克,绿梅花10克,炒川连3克,蒲公英20克,佩兰10克,生甘草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夹有郁热证。症见胃脘隐痛,胃中灼热,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伴嘈杂不适,或呕恶泛酸,口干苦,便秘,舌红少苔,脉弦细。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杨少山经验方。有养阴清热,和胃止痛之功。

    【加减法】胀痛甚者,加柴胡、炒枳壳;嗳气频作者,加八月扎、九香虫;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口干甚者,加北沙参、麦冬、玉竹;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全瓜蒌或制大黄;HP阳性者,加红藤。

    沙参麦冬汤

    【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孟澍江》。

    【组成】北沙参10克,麦冬9克,玉竹8克,天花粉10克,冬桑叶9克,生扁豆9克,生甘草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出自《温病条辨》,原为治疗肺胃阴伤,或热或咳之方。在临床运用时,孟氏强调应配合舒畅气机之品,认为这是能否奏效之关键。

    【加减法】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白芍等;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等;兼气机不畅者,加青皮、生麦芽、川朴花等;兼胃火上炎而口舌糜烂者,加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桂枝、人中黄等;胃阴耗伤较甚者,加生地黄、白芍、乌梅、五味子等;兼有胃气虚弱者,加太子参、茯苓等;兼有中焦气机郁闭者,加生地黄汁合姜汁,以养阴而鼓动气机。

    益气活血消痞汤

    【出处】《中医临证与方药应用心得》。

    【组成】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参15克,檀香1克,莪术10克,红花6克,佛手6克,枳壳10克,仙鹤草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中虚气滞血瘀型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单兆伟经验方。全方有益气活血消痞之功。

    益气安中散

    【出处】《秘方求真》。

    【组成】太子参120克,炒白术100克,云茯苓、薏苡仁各200克,紫丹参100克,杭白芍150克,广木香60克,广郁金100克,粉甘草5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粗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取药末60克左右,置容器中煎煮,水沸10分钟即可,取汁代茶饮服,一日数次。

    【主治】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王兴华经验方。功能益气安中,行气消痞。

    滋阴养胃散

    【出处】《秘方求真》。

    【组成】北沙参120克,麦冬100克,杭白芍150克,紫丹参、炙乌梅、生山楂各1。0克,青木香60克,石见穿150克,生甘草5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粗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取药末50~60克,置容器中煎煮,水沸10分钟即可,取汁代茶饮服,一日数次。

    【主治】阴虚气滞型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王兴华经验方。功能滋阴养胃,利气消痞。

    五花芍草汤

    【出处】《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

    【组成】佛手花5克,扁豆花5克,厚朴花5克,绿梅花5克,玫瑰花5克,芍药15克,炙甘草5克。

    【制作】将芍药、甘草入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煮30分钟,加入佛手花等五花,再煮沸5分钟后停火,去渣取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肝胃不和及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魏长春经验方。魏氏根据清代名医叶天士轻剂调拨气机之经验,以五花轻清宣化,调和气机。其中玫瑰花疏肝解郁,佛手花芳香行气,绿梅花平肝和胃,扁豆花益气健脾,厚朴花苦温燥湿,合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和胃,缓急止痛,全方具疏肝理气,芳香醒胃之功能。

    萎胃复元汤

    【出处】《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组成】黄芪18克,太子参18克,生地黄30克,三丫苦15克,救必应15克,半枝莲15克,重楼15克,竹茹12克,蒲公英30克,田七末1.5克(冲服)。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饭前口服。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既有脾虚,又兼见气滞、湿阻、郁热、血瘀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余绍源经验方。方中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益气养阴为主药;救必应、田七末行气活血;三丫苦、半枝莲、重楼、竹茹、蒲公英清热解毒为佐使,使气滞解湿阻化,郁热清,血瘀清,而中气渐充,胃络和畅,胃气渐复。

    【加减法】气滞者,舌淡红、苔薄、脉弦,选加川楝子、延胡索、柴胡、郁金、枳壳、苏梗、素馨花等;湿阻者,选加薏苡仁、白豆蔻、藿香、佩兰、厚朴、法半夏、茯苓等;阴虚者,可选加沙参、石斛、麦冬、乌梅、五味子、玉竹、山楂等。

    沙参养胃汤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石斛、山楂各15克,白芍20克,知母、天花粉各12克,鸡内金、牡丹皮、乌梅肉、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李振华经验方。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牡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共奏养阴和胃,理气清热之功。

    【加减法】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延胡索各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大便出血,加白及10克,黑地榆15克。

    (四)名方专治萎缩性胃炎

    邓氏验方

    【出处】《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太子参30克,云茯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各12克,麦芽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邓铁涛经验方。

    【加减法】睥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朱氏验方

    【出处】《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组成】生黄芪90克,莪术30克,炙甘草30克,鸡内金60克,党参30克,山药90克,刺猬皮60克,生蒲黄60克,五灵脂60克,徐长卿60克,炮山甲45克,玉蝴蝶45克,凤凰衣45克。偏阴虚者,加北沙参60克,川石斛60克,枸杞子60克,生白芍90克;偏阳虚者,加高良姜60克,炒白术60克,荜拨3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4克,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朱良春经验方。因本病病程较长,为方便患者服用,故朱老将汤剂改为散剂。

    化生汤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组成】丹参30克,泽兰15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党参25克,黄芪25克,黄连10克,白芍25克,金银花25克,佛手15克,当归15克,香附20克,木香10克,牡蛎25克,威灵仙15克,地鳖虫10克,甘草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3个月为1疗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何宏邦经验方。

    (五)名方治阴虚型胃痛

    地丁散

    【出处】《上海历代名医方剂集成》。

    【组成】公丁香2.4克,鲜生地黄30克,白术4.5克,陈皮6克,姜川连2.4克,厚朴花4.5克,党参1.8克,麦冬4.5克,五味子2.4克,乌梅3克,甘草节2.4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因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顽固性胃脘痛,尤其是对肝郁化火、灼伤津液、胃阴受损的年久未愈之胃脘痛更为有效。

    【说明】本方为近代名医朱南山经验方。能养胃生津,理气止痛。

    香砂益胃汤

    【出处】《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广木香10克,砂仁6克,生地黄12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玄参10克,天花粉12克,白芍15克,山药15克,石斛10克。便秘者加熟大黄8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脘疼痛,嘈杂,口苦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且干,脉弦细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章真如治疗阴虚胃痛的经验方。

    百合荔楝乌药汤

    【出处】《百病中医集验高效良方》。

    【组成】生百合40克,川楝子20克,荔枝核、乌药各15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3次混合。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早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各服1次)。

    【主治】阴虚气滞所致胃脘痛,腹胀,恶心,吞酸,食少纳呆等症。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程绍恩经验方。方用百合润肺养阴,川楝子疏肝行气,乌药理气止痛,荔枝核除寒散滞、行气止痛。诸药合用,既可滋阴养胃,又能行气止痛。

    【加减法】腹胀者,加枳实、麦芽、香橼皮;胁胀加郁金、木香、青皮;暖气加木香、莱菔子;痛甚,加白芍,甘草;刺痛加蒲黄、五灵脂;吐酸加川黄连、吴茱萸;恶心,加藿香、陈皮;口渴饮冷加石膏;口干不欲饮,加麦冬、生地黄、玉竹、玄参;食少加山楂、神曲、麦芽;气短乏力,加党参、桂枝;腹泻,加白术、茯苓;大便秘,加火麻仁。服药期间忌腥冷辛辣及油腻食物,避免过劳及情志所伤。

    徐氏验方

    【出处】《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

    【组成】麦冬10~30克,北沙参10~15克,石斛10克,白芍15~30克,炒生地黄12~15克,乌梅10克,炒山药10~15克,甘草3~5克,川楝子6~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胃痛,症见胃脘部隐痛、灼痛,病久而经常发作,食少,消瘦,舌质干红,或多裂纹,或光红无苔,脉细带数或细弦。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徐景藩经验方。

    【加减法】胃脘痛较著者,酌加绿萼梅、佛手片、青木香等;阴虚郁热较著者,酌加蒲公英、石见穿、黄芩、知母、山栀等;大便干结者,酌加瓜蒌、火麻仁等。

    (六)治胃炎的单验方

    蒲公英麦冬淡盐水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鲜蒲公英500克,鲜麦冬30克,精盐2克。

    【制作】将鲜蒲公英、鲜麦冬洗净,用温开水浸泡10分钟,捣烂取汁;精盐用100毫升温开水溶化,加入蒲公英、麦冬汁,搅匀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胃热型胃窦炎。

    山楂核桃茶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

    【制作】核桃仁用水浸泡30分钟,洗净后,置研钵中,加少许清水,磨成茸浆,越细越好,再加适量清水稀释调匀待用(约200克);山楂用水冲洗干净,拍破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用中火煎熬成汁,去渣留汁约1000毫升,加白糖搅匀,待糖溶化后,再将核桃浆缓缓倒入锅内,边倒边搅,烧至微沸,出锅装碗即成。

    【用法】每日1剂,代茶频饮。

    【主治】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不宜)。

    木瓜米醋汤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木瓜500克,生姜30克,米醋50克。

    【制作】将上述三味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不宜)。

    瑞香汤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山药120克,乌梅、甘草各30克,陈皮、木香各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取药末10克,用沸水冲泡服。

    【主治】阴虚型胃炎,胃脘胀痛,大便溏薄者。

    淮山药粉

    【出处】《现代腱康报》。

    【原料】淮山药适量。

    【制作】将淮山药晒干,研成细粉,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1次15克,早饭前和睡前用开水冲服。

    【主治】阴虚型胃炎。

    鲜石斛甘蔗汁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鲜石斛30克,甘蔗汁150克。

    【制作】将鲜石斛洗净,切段,入沙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汁置凉后加入新鲜甘蔗汁,调匀即可。

    【用法】一日1剂,分3~4次冷服。

    【主治】阴虚型浅表性胃炎。

    【说明】亦可将新鲜的甘蔗榨汁后,取15毫升,再与15毫升葡萄酒混合服用。或用甘蔗汁30毫升与少许生姜汁混合服用。均每日早晚各饮1次。主治相同。

    蜜橘皮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新鲜橘皮500克,蜂蜜250克。

    【制作】将新鲜橘皮外皮反复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切成细条状,浸渍于蜂蜜中,腌制7天后即可食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10克,当蜜饯嚼食。

    【主治】气滞型急、慢性胃炎。

    【说明】橘皮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但其味较辛辣,气燥而烈,用蜂蜜腌制后其辛燥之性得以缓解,故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症。市售蜜饯金橘饼(脯),功效相同,可选用。

    白萝卜蒲公英汁

    【出处】《新编中国脾胃病秘方全书》。

    【原料】鲜白萝卜200克,鲜蒲公英100克,蜂蜜20克。

    【制作】将白萝卜洗净,保留皮及根须(如有萝卜缨亦保留),切碎榨汁;鲜蒲公英除去败叶杂质,洗净,放入温开水中浸泡片刻,捞出沥干,捣烂取汁。将两汁混合,兑入蜂蜜即成。

    【用去】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食滞型急性胃炎。

    橙子蜂蜜饮

    【出处】《民间偏方》。

    【原料】橙子1个,蜂蜜50克。

    【制作】将橙子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后带皮切成4瓣,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25分钟,捞出橙子,加入蜂蜜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急性胃炎。

    (七)治萎缩性胃炎的单验方

    荣胃散

    【出处】《千家妙方》宋善安方。

    【原料】西洋参60克,金钗石斛60克,白木耳60克,香菇60克,灵芝60克。

    【制作】上药焙干,共研为细末,装入胶囊。

    【用法】一日3次,一次3~4粒。

    【主治】本方药力平和持久,对修复胃黏膜、防止恶变有明显效果,适用于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用药及辅助用药。

    乌梅木瓜饮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乌梅15克,木瓜10克,桂花12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乌梅、木瓜洗净后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加入桂花、冰糖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胃病胃酸缺乏者。

    【说明】乌梅配木瓜,为清代名医叶天士及近代名医施今墨用于治疗胃阴枯、津不生的经验方。今常用于慢性胃炎胃酸缺乏伴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三汁饮

    【出处】《中国药膳大全》。

    【原料】麦冬10克,生地黄15克,鲜藕适量。

    【制作】将麦冬、生地黄洗净,生地黄切片,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待用。另将鲜藕洗净,切成0.2厘米厚的片,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武火煮沸,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将两汁合并,装入瓶中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萎缩性胃炎。

    【说明】本药饮有养胃生津、润燥止吐之功。方中麦冬养阴益胃生津;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鲜藕清热健胃凉血。合而用之,对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胃脘灼热隐痛,反胃呕逆,舌红少苔等症颇为适宜。

    玉竹二汁饮

    【出处】《乙型肝炎食物疗法》。

    【原料】鲜甘蔗250克,玉竹20克,鲜生姜片15克,冰糖末10克。

    【制作】将甘蔗洗净去皮,切成小段,与生姜片共同压榨取汁;玉竹洗净后入沙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与甘蔗、生姜汁混合调匀,加入冰糖,待冰糖溶化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3次饮用。

    【主治】阴虚型萎缩性胃炎。

    【说明】甘蔗性寒,味甘。有清胃热、生胃津、降胃气之功;佐以养阴生津之玉竹,再加生姜、冰糖,以滋养胃阴,和胃止吐。本方对萎缩性胃炎,症见食欲不振,口干喜饮,恶心干呕,大便燥结,舌红少苔等胃阴亏虚证者颇为适宜。

    蜂蜜拌三七粉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第5期。

    【原料】三七粉6克,蜂蜜6克。

    【制作】将三七粉与蜂蜜拌和均匀即成。

    【用法】一日1剂,分2次用温开水冲服。

    【主治】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说明】三七能活血化瘀止血,有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蜂蜜对胃液有双向调节作用,胃酸缺乏的消化不良或萎缩性胃炎患者,适宜在饭后服用本品,以促进胃酸的分泌。

    活力丸

    【出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原料】水蛭10克,白花蛇10克,地鳖虫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

    【制作】将上述药物共研为细末,装入胶囊。

    【用法】一日2次,一次5粒。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

    (八)治阴虚型胃病的单验方

    蜂蜜芍药汤

    【出处】《食疗本草学》。

    【原料】白芍15克,甘草9克,蜂蜜30克。

    【制作】将白芍、甘草入沙锅,加水,煎取药汁300毫升,加入蜂蜜,搅匀。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主治】阴虚型胃痛,亦可通治各种类型胃痛。

    【说明】白芍善于柔肝止痛,是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古代名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成分;蜂蜜补中润燥止痛,有助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且能矫味,与芍药同用,可增强缓急止痛效果。

    龟肉猪肚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乌龟肉200克,猪肚200克,盐少许。

    【制作】将乌龟宰杀,去肠脏,洗净,切块;猪肚洗净切作小块,与龟肉一起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盐,炖煮至肉烂。

    【用法】一日分3次吃完。

    【主治】阴虚或脾虚型胃痛、泛酸。

    丹参蜂蜜汤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丹参25克,檀香15克,炙甘草10克,蜂蜜50克。

    【制作】将前三味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200毫升,调入蜂蜜。

    【用法】每日服1剂,顿服。

    【主治】气滞血瘀型胃痛。

    馒头米醋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馒头(去皮)1个,米醋120毫升。

    【制作】将馒头切丁,与米醋共入炒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

    【用法】一日2次,一次10~15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阴虚型胃痛。

    土豆泥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土豆(不去皮)250克,蜂蜜少许。

    【制作1将土豆洗净,切成丁,入沙锅加水煮成糊状。

    【用法】每日1剂,服时加蜂蜜。每日晨空腹食用,连服半个月。

    【主治】胃脘隐痛不适。

    柠檬姜汁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鲜柠檬2个,生姜汁10毫升,白糖20克。

    【制作】将鲜柠檬洗净、切碎,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放入沙锅中,加入生姜汁,先以大火煎煮,后以小火熬成膏状,待冷却后,加适量白糖将汁膏吸干,混匀,晒干,再压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10克,用沸水冲化后饮用。

    【主治】阴虚型胃病呕吐。

    【说明】柠檬生津止渴,滋阴止吐,可促进胃中蛋白质分解酶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生姜汁和中止吐;白糖和胃生津,三者合用,共奏滋胃阴,止呕吐之功。

    乌梅饮

    【出处】《胃肠病药膳良方》。

    【原料】乌梅15克,冰糖20克。

    【制作】将乌梅洗净,入沙锅,加适量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放入冰糖再煮,待冰糖溶化即成。

    【用法】一日1剂,当茶频饮。

    【主治】阴虚型胃病呕吐、呃逆。

    【说明】胃酸过多者不宜使用。

    嚼核桃法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核桃仁5枚,鲜生姜15克。

    【制作】将鲜生姜洗净,打碎后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煮成生姜汤。

    【用法】一日1剂,每晚临睡前1小时,先将核桃肉细嚼后,用生姜汤送下。

    【主治】胃病呃逆。

    粟米丸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粟米1000克,食醋适量,食盐少许。

    【制作】粟米烘干,研为极细粉末,加适量水做成小丸,晾干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1次,每次取50克,放沙锅内,加适量水煮熟透后,加入食盐少许,待冷后食用。也可每次取10克,用醋兑温开水送服。

    【主治】阴虚型反胃。

    (九)治胃石症的单验方

    胃石症是指进食的某种食物或异物,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通过幽门,在胃内滞留并聚结成团块,或与胃液凝结成硬块的一种疾病。也称胃内结石或胃结石。本病多发于盛产柿子、山楂、黑枣等地区。胃石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食滞”、“积聚”、“胃脘痛”、“反胃”、“呕吐”、“癓瘕”等疾病范畴。本病多由饮食伤胃,食积内停,胃失受纳,脾失腱运,日久凝结成石。中医学治疗本病具有疗效较为确切、简单、经济,对机体损伤小、体质恢复快、患者乐于接受、复发率低等优点。临床除辨证论治治疗外,下列单验方可供选用。

    胃柿石方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原料】黑木耳30克,蜂蜜适量。

    【制作】将黑木耳用温水泡软,拣去杂质,加入适量蜂蜜拌匀。

    【用法】生食黑木耳并喝下蜂蜜汁。每日1次,一般食用3~4天,重者服用半个月。

    【主治】胃柿石。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张学文经验方。

    化石丹

    【出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下同)。

    【原料】鸡内金30克(研末冲服),三棱10克,白术15克,焦山楂20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2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早晨空腹1次服下。

    【主治】胃石症。症见脘腹胀满痛甚,纳谷不馨,饮食难下,活动肘自觉腹内沉重。舌淡苔白。脉弦涩。

    消石化滞汤

    【原料】鸡内金20克,焦山楂30克。

    【制作】将上两味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早晚空腹分服,连用12天。

    【主治】胃石症。食柿子等后,症见上腹胀痛,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缓。

    胃石散

    【原料】鸡内金5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

    【制作】将上述药物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10克,饭前30分钟温开水送服,3天为1疗程。

    【主治】胃石症,症见上腹饱胀,钝痛,胃脘部有包块,纳差。舌淡苔白,脉弱。

    消积破石汤

    【原料】大黄15克,枳实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槟榔15克,海藻20克,半夏10克,鸡内金30克,焦三仙3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4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空腹服。

    【主治】胃石症。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上腹部有包块。舌淡苔白,脉缓。

    胃石汤

    【原料】鸡内金12克,炒麦芽30克,炒莱菔子15克,槟榔15克,草果10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4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空腹服。

    【主治】胃石症。症见胃脘胀满、疼痛,便溏或便秘。舌淡苔白,脉缓。第八章胃病冬季治疗一、胃病冬季调养总则。

    冬季是消化性溃疡病的多发季节,面对阴气盛极,万物封藏,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胃病特别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积极进行调治,以防病情复发或诱发。

    1.调养精神冬季万物闭藏,精神亦应恬淡安静,宽泰自居,知足常乐,使神气内藏,养精蓄锐。寒冬之时,阴雪纷飞,万物凋零,缺乏生机,常会使人触景生情,在情绪上产生悲郁低落感,医学上称之为“冬季情绪抑郁症”。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绘画、练书法、欣赏音乐、访亲会友等,这样既可以消除冬季的低落情绪,又有利于振奋精神,战胜疾病。

    2.起居调摄冬季气候寒冷,宜早睡晚起,以保养阳气,避免寒邪伤胃而加重病情。平时衣着要保暖贴身,特别要注意腹部、背部和足部保暖,每晚入睡前要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有条件者可穿一件皮毛背心,以围护腹背部不受寒邪侵袭。亦可选用市售之神功元气袋,对防止胃病会有一定帮助。当寒潮来临时应及时增加衣服,防止受凉。外出时宜戴帽及口罩,以防寒气直入胃腑。

    3.运动锻炼坚持冬季锻炼,不但能有效改善机体的抗寒能力和胃肠的血液供应,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脾胃功能。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此话不无道理。冬练的方法要讲究科学,冬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避免运动损伤。适合胃病患者冬练的项目有慢跑、骑自行车、练太极拳、气功、保健按摩等,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一二种进行。冬季冰雪天气,运动可在室内或阳台、屋檐下进行,以防滑倒跌伤。尤应注意的是不要在大风、大雪、大寒、大雾中锻炼,因上述环境下,空气中悬浮的有害物质很多,呼吸这样的空气,对身体有害。冬季运动时特别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胃部受凉。开始运动时可多穿些,待身体暖和后,减少衣服,运动结束后,在不觉寒冷之前即穿衣服,以利保暖。

    4.饮食调养

    (1)宜食温热食品:寒冬时节,机体处于封藏状态,脾胃功能亦较健旺,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胃病患者冬季宜进食狗肉、羊肉、牛肉、牛肚、羊肚、鸡肉、红枣、高粱、饴糖、红参等温补食物,以暖胃散寒,改善脾胃功能。

    (2)宜适当进补:我国有“冬令进补”的习俗,这是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必须顺应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是补充和收藏营养精华的季节,冬季适当服些补品补药,有利于人体养精蓄锐,使来年体质增强。但胃病患者如有食后腹胀、嗳腐吞酸、呕吐、舌苔黄厚腻等症状时,则不宜盲目进补,若一味服用滋腻呆胃的滋补膏方,不但于补无益,反而还会使原有的胃病加重。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说:“胃以喜为补”,只有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补。因此,胃病患者在冬季进补前,需先服一些开胃药,调理好脾胃功能,此后才可辨证进补。若素体脾虚,常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者,可在进补前先吃一些健睥的药。比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之类,也可多用山药、扁豆、薏苡仁、白术等炖肉吃,待脾胃功能恢复时再进补;平素好食辛辣肥甘,日久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部灼热、嘈杂、喜呃善饥,属于脾胃有火者,进补前应先清火,可用竹叶、麦冬泡茶喝,或喝苦丁茶,或吃一点黄连片,或吃菜时多吃苦瓜、黄瓜、青菜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老年人及儿童消化力比较弱,胃常有积滞宿食,而出现不思食或厌食,进食后胃部饱胀,口臭便溏,苔腻,脉滑实者,就应先消食和胃,可在饭前先服陈皮、山楂、神曲等开胃药,饭后服香砂养胃丸,或保和丸,或平日常用炒谷、麦芽泡茶喝,待胃的功能恢复后再进补。

    “药补不如食补”。胃病患者冬令进补,首选还是药膳。药膳是将药补和食补按照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融为一体,药物与食物互相取长补短,有助于胃病患者冬季调治。可根据不同体质及病情选择相应的药膳,具体方法参阅本书有关章节。

    早喝盐水晚喝蜜,不失为胃病患者冬季保健的简便良方。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睥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

    (3)宜多食热粥:古代养生家提倡冬季晨起宜喝些热粥,以温补阳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粥、山药粥、茯苓粥、萝卜粥、玉米粥等均适用于胃病患者。

    (4)少吃或不吃寒凉、生冷、黏腻的食品和补品:如螃蟹、螺蛳、田螺、蚌肉、牡蛎肉、生冷瓜果、西洋参等,以免加剧或诱发胃痛。

    (5)少吃火锅:寒冷的冬季,火锅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情趣而受许多人青睐。但由于火锅内麻、辣、烫的食物会刺激和损伤消化道黏膜,使胃病加剧,甚至引发胃出血,因此,有胃病的人应不吃或少吃火锅,少食麻辣味重的调料。食用时还应细嚼慢咽,防止烫伤。

    二、药治奇方妙药

    (一)胃病冬季药治要诀

    1.重视扶正。冬季是收藏的季节,适当进补能提高机体的御寒防冻和抗病能力。胃病患者应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通过补益脾胃元气,滋养脾胃元阴,疏调气机,温养气血,使胃腑气血充养,津液濡润,升降复常。在补药的选择上要避免选用滋腻类药物,如果必须使用的话,应适当配入陈皮、砂仁、枳壳、山楂、苍术、白术等健脾理气之品。

    2.宜温肾助阳。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冬季治疗胃病,一般适用温胃健脾法。但肾为胃之关,胃的功能有赖肾阳命火的蒸腾,因此对虚寒型胃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胃中漉漉有声,泛涎清冷或呕吐痰涎、食少,畏寒怕冷,甚则背腰部亦有冷感,舌淡白,脉细或沉细者,更可采用温肾助阳化饮法,既有助于补益中气,也有利于促进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

    3.脾胃虚寒型胃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配合外治法,如敷贴疗法、肚兜疗法等,收效更佳。

    4.治疗胃下垂病人的汤剂宜浓煎,方中药味、剂量以及药液均不宜过多,且须温服,以免有损胃气。

    (二)胃下垂辨证论治方

    胃下垂属于中医“胃缓”、“胃痞”、“胃下”等病证范畴。中医中药对胃下垂的疗效确切,特别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常按以下证型辨证论治。

    1.脾虚气陷型

    【主证】食后脘腹胀满,嗳气不舒,腹胀而坠痛,倦怠嗜卧,卧则得舒。舌苔白,脉缓弱无力。

    【治法】补气升陷,健脾和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枳壳。

    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升麻5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3~6克,陈皮5克,枳壳15克。

    【加减法】脘腹胀满者,加木香、佛手、香橼;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莲子肉;恶心呕吐者,合旋覆代赭汤;有寒象者,加附子、肉桂;兼痰热者,加黄连、竹茹。

    【说明】本型为胃下垂最常见证型。方中黄芪既能补气又升提,为治疗胃下垂必需之品,需重用至30克以上,才能起到补气升陷的作用。枳壳有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故伍用之。有人报道用单味枳实治疗胃下垂取效。枳壳除胀下气,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可使升中有降,有利于气滞证的改善。但枳壳毕竟是破气之品,用之应慎。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脘腹胀坠冷痛,泛吐清水痰涎,喜温喜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升阳益气,健脾温中。

    【方药】理中丸加味。

    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5克,炙甘草3~6克,升麻5克,枳壳15克。

    【加减法】腹痛腹泻者,加肉桂、山药、白芍;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

    【说明】理中丸为温补中阳之剂。脾胃虚寒之胃下垂,以理中丸治本,复以升麻、枳壳升举其陷,为标本兼治之法。

    3.饮停胃肠型

    【主证】胃中痞满,或水饮漉漉,按之有振水声,胃中怕冷,或泛吐清水痰涎,口淡无味。舌淡,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蠲饮化痰,理气温胃。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茯苓15克,桂枝5克,苍术10克,甘草5克,姜半夏10克,生姜5克。

    【加减法】脾虚甚者,加山药、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肝郁者,加枳实、香附、青皮、延胡索。

    4.肝脾不和型

    【主证】脘腹胁痛或胀,暖气呃逆,食后胀坠,攻撑不舒,胸闷太息,兼有便秘。舌淡,苔白薄,脉弦。

    【治法】调和肝脾,升降气机。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5克,白术10克,炙黄芪30克,炙甘草6克,白蔻5克,升麻5克。

    【加减法】兼食滞者,加山楂、麦芽、神曲;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兼血瘀者,加丹参、当归;兼有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兼便秘者,以枳实易枳壳,加生槟榔、大黄。

    【说明】方中黄芪用量不能太过,以防气滞壅满。

    5.气虚血瘀型

    【主证】少气乏力,不思纳食,食后胀满不舒,平卧则安,痛有定处,舌质黯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黄芪30克。

    【加减法】便血者,加三七、白及。

    (三)名方专治胃痛

    三合汤

    【出处】《方剂心得十讲》。

    【组成】高良姜、制香附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制作】将上述诸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D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焦树德之祖传秘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所致的长期难愈的胃脘痛。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喜暖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虚实寒热症状兼夹并见。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善治寒凝气滞之胃痛;百合汤(百合、乌药)主治诸气郁之胃痛;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主治日久难愈、气滞血瘀之胃脘痛。三方组合,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功效比较全面,适应证广。

    【加减法】若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炒川楝子各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千年健12克,檀香改为9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谷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及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良姜减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高良姜可减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若兼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本方加失笑散(蒲黄6~9克,五灵脂9~12克),名四合汤,其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如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及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30~10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五灵脂炭,或再加白及、乌贼骨等。

    沉桂止痛散

    【出处】《新编经验方》。

    【原料】沉香、肉桂各9克,白蔻仁、黄连各6克。

    【制作】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一日服4次,每次服3克,温开水送服。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叶橘泉经验方。方中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善于理气消痞,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胃脘痛。

    姜氏验方

    【出处】《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原料】制川乌6克,肉桂3克,乳香9克,九香虫9克,高良姜6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姜春华治疗溃疡病的经验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痛居0烈,遇寒而发者。

    加味良附散

    【出处】《四川中医》1983年第6期。

    【原料】制香附、高良姜、乌贼骨各30克,姜半夏9克,延胡索15克。

    【制作】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一日服3次,每次空腹服3~5克,用温开水送服。

    【说明】本方系程爵棠老中医根据民间治胃痛秘方良附散加延胡索、乌贼骨、姜半夏而成的经验方。适用于治疗虚寒型或肝气犯胃型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症见胃脘疼痛,或隐痛、胀痛,喜按、喜温,或遇饥饿、情绪变化,或寒冷,或食生冷之物则痛加剧,暖气吞酸、舌苔薄白,脉沉迟或迟弦。方以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佐以延胡索增强理气止痛之效;姜半夏化痰降逆,合高良姜则温中止痛之功尤著;乌贼骨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制酸止痛之功。

    (四)名方治胃下垂

    严氏验方

    处方1

    【出处】《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组成】白芍6克,北沙参6克,太子参6克,川楝子7.5克,白蒺藜9克,路路通9克,九香虫4.5克,七香饼4.5克,佛手片4.5克,大乌梅3枚,山黄精9克。

    【制作】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说明】本方为近代名医严苍山经验方。适用于胃下垂属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者,症见胃病日久,面色萎黄,胃脘疼痛,食后更甚,喜热恶冷,舌苔薄腻,脉弦迟。

    处方2

    【出处】《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

    【组成】人参3克,炒白术9克,淮山药9克,益智仁3克,厂木香3克,柴胡6克,山黄精9克,炮姜炭6克,炒白芍6克(桂枝2.4克拌),青皮4.5克,陈皮4.5克,饴糖30克(冲)。

    【制作】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说明】本方为近代名医严苍山经验方。适用于胃下垂属脾气虚弱者,症见腹胀,腹有隐痛,便溏,形寒,舌苔白滑,脉右濡左弦。

    (五)名方治呃逆

    降逆止呃汤

    【出处】《名医名方录》。

    【原料】姜半夏12克,橘皮9克,柿蒂9克,公丁香6克,竹茹9克,代赭石12克,甘草6克,生姜6克。

    【制作】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取药汁5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陆永昌经验方,能平肝和胃,降逆止呃。是治疗呃逆的通用方。若久病或病重者,则须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病情,慎重考虑。如治虚证呃逆而偏于寒盛者,需加人参、大枣以补其虚,加肉桂、吴茱萸,并增生姜、丁香之用量,以温其寒,标本兼顾,使正扶邪祛,呃逆自安。临床经验证明,服药2~3剂,呃逆止或症状减,仍需续服2~3剂,以资巩固。

    (六)治胃寒型胃痛的单验方

    白胡椒方

    【出处】《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原料】白胡椒40粒。

    【用法】将上药研末,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脘胀满,或脘痛喜按,舌苔白润有津者。

    【说明】本方为名老中医郑陶万治疗胃痛的经验方。适用于寒性胃胀、胃痛,辨证关键在于舌苔白润有津,即无明显热象者。顽固性胃脘饱胀者,可用本品30克炖猪肚服食。

    良附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高良姜6克,香附10克。

    【制作】将上药加清水200毫升,煎取药汁150毫升。

    【用法】一日1剂,顿服。

    【主治】胃寒型胃痛,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剧,口淡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说明】本方趁热服用效果更佳。服药期间注意避风寒,忌生冷饮食。

    威灵仙蛋汤

    【出处】《中药趣话》。

    【原料】威灵仙30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

    【制作】将威灵仙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生鸡蛋(去壳,搅匀兑水)、红糖,共煮成蛋汤。

    【用法】趁热顿服。

    【主治】胃寒型胃痛。

    【说明】本方为湖南中医学院何振文家传验方。服用本方后胃痛止勿再服。

    辣椒叶鸡蛋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鸡蛋2枚,辣椒叶10克。

    【制作】将鸡蛋打碎,用花生油煎黄,放入锅中,加入辣椒叶及适量水煮汤,加食盐少许调味。

    【用法】每日1次顿服。

    【主治】虚寒型胃痛。

    吴萸散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吴茱萸5克,干姜4克,甘草3克。

    【制作】将甘草放锅内,加适量水,浸泡10分钟,然后加热,煎取药汁,用此药汁浸泡吴茱萸30分钟,然后取出吴茱萸,放铁锅内用文火焙干,再放入甘草药汁中浸泡。如此反复7次,将吴茱萸趁热研为细末,盛贮备用;另取干姜放入炭灰内炮制后,研成细末。将两种药末充分拌匀,装入玻璃瓶内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虚寒型胃痛。

    【说明】阴虚火旺者忌服。

    姜蔻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干姜9克,白蔻仁6克。

    【制作】将上两药放入沙锅,加清水120毫升,煎取药液约80毫升。

    【用法】一日1剂,趁热顿服。

    【主治】虚寒型胃痛,伴口淡,泛恶,腹胀,舌淡苔白,脉沉。

    【说明】蔻仁入药应打碎,不宜煎煮过久,以免损失药效。服药期间注意避风寒,忌生冷饮食。

    辣椒生姜汤

    【出处】《中国自然疗法大全》。

    【原料】辣椒1个,生姜3片,红糖适量。

    【制作】将前二味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加入红糖,待糖溶化后,去渣取汁。

    【用法】顿服。

    【主治】胃寒型胃痛。

    桂心散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桂心适量,白酒适量。

    【制作】将桂心晒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服3克,用温热的白酒送下。

    【主治】胃寒型胃痛。

    【说明】孕妇及阴虚阳盛者均忌用。

    制酸止痛散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海螵蛸60克,鸡蛋壳50克,良姜60克,干姜30克。

    【制作】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米汤和为丸,晾干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3~6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寒型胃痛,伴胃酸过多者。症见胃脘痛,遇寒加剧,喜暖喜热,泛酸,舌淡苔白,脉弦。

    胡椒肉桂丸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白胡椒、肉桂各等份。

    【制作】将上两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胡椒大小,晾干装瓶备用。

    【用法】每服5粒,温开水送服。亦可将两药共研为末,每日3次,用餐时加入热稀饭中食用。服药期间忌生冷饮食。孕妇忌用。

    【主治】胃寒型胃痛。

    干姜葱白红糖饮

    【出处】《实用老年病食疗》。

    【原料】干姜10克,鲜葱白10克,红糖20克。

    【制作】将干姜切片;鲜葱白洗净后切段。干姜先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再入葱白、红糖,共煮5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一日1剂,上下午分服。

    【主治】胃寒型胃痛。

    老姜茶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老姜20克,红糖250克。

    【制作】将生姜捣汁去渣,隔汤蒸10沸,将红糖溶入收膏。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冲服,分4天服完。

    【主治】胃寒型胃痛。

    干姜胡椒末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干姜10克,胡椒10粒。

    【制作】将上两药晒干,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6克。

    【主治】胃寒型胃痛。

    胡椒枣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大红枣6个,白胡椒12粒。

    【制作】红枣洗净去核,每个枣内纳入胡椒2粒,放入锅内蒸半小时,取出共捣成泥,捏成6个枣丸即可。

    【用法】一日3次,每次食枣丸2粒。

    【主治】虚寒型胃痛,嗳气反胃,口淡,痰涎清稀等。亦可用白胡椒3粒,大枣6个,蒸米饭时放在米上蒸熟吃,效果相同。

    蒜汁饮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大蒜头100克。

    【制作】将大蒜头除净杂质,剥去外表皮,放入压榨机内取汁后装瓶中,再加少量凉开水,充分搅拌或振摇数次。

    【用法】一日1次,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胃寒型胃痛。

    【说明】大蒜味辛辣,性大温,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古人常取以外敷治疗饮食积滞,脘腹冷痛等多种病症。阴虚火旺者忌服。

    高粱根饮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高粱根3个。

    【制作】将高粱根洗净,加适量水煎取汁。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虚寒型胃痛。

    黑枣胡椒散

    【出处】《医学从众录》。

    【原料】大黑枣、胡椒各适量。

    【制作】将大黑枣去核,每个中间塞入胡椒7粒,仍将枣包好,置炭火上煅黑存性,研末备用。

    【用法】一日1次,一次1.2克,陈黄酒送服。

    【主治】虚寒型胃痛。

    胡椒鸡蛋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鸡蛋1个,黑胡椒7粒。

    【制作】将鸡蛋打入碗中,黑胡椒研为细末,与鸡蛋一起搅匀,用沸水将鸡蛋冲熟即可。

    【用法】每日清晨空腹服1剂,或睡前加服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虚寒型胃痛,症见胃脘部疼痛,有冷感,喜温喜按,遇冷疼痛加剧,口淡泛清涎,神疲,舌淡苔白,脉细沉。

    【说明】方中所用黑胡椒要挑选大而饱满者。

    莲花肚

    【出处】《串雅外编》。

    【原料】猪肚1个,莲肉30克,红枣30克,肉桂3克,小茴香9克,白糯米30克。

    【制作】将猪肚洗净,灌入上药及糯米,用麻线将猪肚的口子扎紧,放入沙锅,加清水,用武火烧开,改用文火将猪肚煮烂。

    【用法】取猪肚及莲肉糯米饭,蘸甜酱或酱油食之。1个猪肚分2次食,如未饱,可再进食适量米饭。

    【主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姜煨肚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猪肚1个,生姜125克。

    【制作】将猪肚洗净,生姜洗净切片放入猪肚内,扎好猪肚口,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黄酒等调料,用文火煨至猪肚酥烂,然后去姜即可。

    【用法】猪肚切丝,蘸酱油吃,汤亦同饮。每个猪肚分3天吃完,可连续吃10个。

    【主治】虚寒型胃痛。

    【说明】亦可用胡椒15克,置入洗净的猪肚内一起炖熟食用,功效主治相同。

    (七)治胃病呕吐的单验方

    治呕吐方

    【出处】《中国名医特技集成》。

    【原料】整砂仁3克,生姜9克。

    【制作】取生姜洗净,于一侧切口(勿断),在切口一侧挖槽,置砂仁2枚于槽内,合缝,用草纸包裹3层,将纸湿润透,放于热灰中煨至表面焦黑,取出拭净,劈破。

    【用法】将上药放入杯中,中入沸水,加盖闷5分钟,频频温服。

    【主治】各型胃病呕吐。

    【说明】本方为徐楚江教授经验方。

    姜汁饮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生姜30克。

    【制作】将生姜煨熟,研磨取汁,用开水冲服姜汁。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主治】胃寒型呕吐,伴见纳呆,腹胀,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弦者。

    【说明】煨姜辛散力不及生姜,温中止呕效力强于生姜,因此外感风寒呕吐者取生姜,胃寒呕吐取煨姜。

    本品伤阴助火,阴虚内热者忌用。

    生姜陈皮饮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生姜30克,陈皮10克,红糖少量。

    【制作】将生姜、陈皮,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取汁,兑入红糖。

    【用法】趁热代茶饮用,一日1剂。

    【主治】胃寒型呕吐,口淡,舌苔白。

    【说明】陈皮燥热助火,故阴虚内热者忌用。

    伏龙肝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伏龙肝30~60克,生姜汁1茶匙。

    【制作】将伏龙肝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冲入生姜汁1茶匙。

    【用法】一日1剂,温服。

    【主治】脾胃虚寒型呕吐,口淡,腹胀者。

    【说明】伏龙肝又名灶心土,为烧柴草的土灶灶心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味辛、微温,归脾胃经,温中降逆止呕作用良好,配伍生姜同用,有相须效果。非烧柴草的灶心之土不宜入药。

    亦可单用伏龙肝60~120克煎汤代茶饮用,治疗脾胃虚寒呕吐证。

    姜夏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干姜、半夏各10克,红糖适量。

    【制作】将干姜、半夏放入沙锅,加清水约150毫升,煎取药汁约100毫升,兑入红糖。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温服。

    【主治】胃寒型呕吐,口泛清涎,口淡,舌淡苔白者。

    【说明】生半夏有毒,宜用制半夏。

    紫苏姜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苏梗9克,生姜6克,陈皮6克,红糖15克。

    【制作】上药加适量水,煎取药汁约150毫升,加入红糖。

    【用法】一日1剂,温服。

    【主治】胃寒型呕吐。亦可用于妇女妊娠恶阻。

    【说明】因食滞引起的呕吐者慎用。

    生姜饴糖饮

    【出处】《胃病中医调治》。

    【原料】鲜生姜6~10克,饴糖30克。

    【制作】将生姜洗净去皮,切成薄片,放入大杯中,加入饴糖,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15分钟。

    【用法】代茶频饮。

    【主治】风寒犯胃引起的Ⅱ区吐。

    丁香姜枣饮

    【出处】《新编中国脾胃病秘方全书》。

    【原料】丁香3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制作】将生姜、大枣洗净,生姜切片,与枣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用中火煨20分钟,投入丁香,盖上盖闷5分钟,去渣留汁即成。

    【用法】一日1剂,饮汤嚼枣。

    【主治】脾胃虚寒型呕吐。

    (八)治反胃的单验方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复由胃反出之病。包括西医学中的幽门痉挛、幽门梗阻等病症。

    吴茱萸附子汤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吴茱萸9克,人参4.5克,制附子7.5克,大枣5枚,生姜15克。

    【制作】将上述药加适量清水,煎取药汁约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初起,属胃中虚寒者。

    姜附羹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大附子1个,生姜1个。

    【制作】将生姜剁为细末;大附子用甘草、黑豆加水同煮,煮至嚼之无麻感为度,取出附子捣烂,放入沙锅内,与生姜末同煮后,放乳钵内研如面糊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10克,用米汤水调匀后服。

    【主治】胃中虚寒反胃者。

    【说明】本品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作用较强,孕妇忌用本品。

    姜夏饮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半夏20克,生姜100克。

    【制作】将半夏用水浸泡约8小时后取出,打碎,放沙锅内;生姜洗净拍碎,一并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取为300毫升药液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服10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用。

    【主治】胃寒型反胃。

    【说明】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香曲散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母丁香、建曲各等量。

    【制作】将母丁香、建曲晒干或烘干,研为极细粉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9克,用米汤冲服。

    【主治】胃寒反胃、腹胀。

    【说明】孕妇慎用本品。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芥子丸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白芥子适量,蜂蜜适量。

    【制作】将白芥子除净杂质,研为细末,在炉上加热,取出与蜂蜜调匀,做成小丸,晾干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3次,一次3克,温开水送服。

    【主治】反胃。

    丁香丸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丁香15克,甘蔗汁和生姜汁各适量。

    【制作】将丁香研为极细粉末,再取甘蔗和生姜汁共同调和,制成药丸,如莲子大,待晾干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每次取1粒药丸在口中慢慢含化。

    【主治】反胃。

    【说明】孕妇慎用本品。

    椒夏鲜姜丸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白胡椒、制半夏、鲜姜各等量,面粉适量。

    【制作】将白胡椒、制半夏两味共研为末,鲜姜煎汤,用姜汤同面粉、白胡椒、法半夏末调匀,做成小丸,晾干,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6克,用姜汤送服。

    【主治】脾胃虚寒而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泛吐痰涎,便溏等。

    【说明】本方性温燥,阴虚者慎用。

    (九)治呃逆的单验方

    引嚏治呃逆

    方法1

    用草纸搓成纸卷,点燃后熄灭,让病人先闭上眼睛,然后医者将正冒烟的纸卷移近患者鼻孔,令患者猛吸一口气,一般患者吸后立即喷嚏,呃逆也随即停止,若不停可再施第二次。

    方法2

    用辣椒粉搐鼻:将辣椒粉少许吹入患者鼻孔,让患者猛吸一口气,得喷嚏即止。

    方法3

    用小草棍或纸绳等物搐鼻,得喷嚏呃即止。

    丁香散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丁香50克,黄酒适量。

    【制作】将丁香晒干或烘干,研为极细粉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3克,温黄酒送服。

    【主治】胃寒呃逆。

    【说明】症属热者不宜服用。

    丁香陈皮汤

    【出处】《圣济总录》。

    【原料】母丁香3粒(打碎),陈皮10克。

    【制作】先将陈皮放入沙锅,加250毫升水,大火煮开,改中火煎15分钟,加入母丁香,再煎3~5分钟,去渣取汁。

    【主治】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所致的呃逆、呕吐等症。

    香蒂饮

    【出处】《胃肠病中医保健》。

    【原料】细辛2克,丁香5克,柿蒂8克。

    【制作】将上药分别晒干或烘干,研为粉末,过筛后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15克,用沸开水冲服。

    【主治】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

    【说明】孕妇慎用。

    柿蒂丁香生姜汤

    【出处】《家庭食疗方100种》。

    【原料】柿蒂7个,丁香6克,生姜6片。

    【制作】将上三味药共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15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

    【说明】丁香不宜久煎。

    半夏生姜丁香饮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制半夏9克,生姜20克,丁香9克。

    【制作】将上三味药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取药汁2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

    【主治】胃寒呃逆。

    【说明】丁香宜后下。

    良姜澄茄散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高良姜、荜澄茄各等份,食醋少许。

    【制作】将高良姜、荜澄茄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5克,用开水冲泡,兑入食醋数滴,温服。

    【主治】胃寒呃逆。

    【说明】食醋不可过多。

    花椒丸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花椒1份,面粉3份,食醋适量。

    【制作】将花椒微炒,去籽,研细末,加入面粉,用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晾干,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一次15丸,温开水送服。

    【主治】胃寒呃逆。

    【说明】亦可将药粉炒热,布包温熨胃脘部,以散寒止呃。

    【荔枝散】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0

    【原料】荔枝干7个。

    【制作】将荔枝干连皮烤干,剥食果肉,另将荔枝核烧炭存性,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次,用开水冲服,嚼食荔枝肉。

    【主治】胃寒呃逆。

    【说明】荔枝,性温味甘,其肉能温脾暖胃,其核能散寒降逆,理气止痛。

    【生姜汤送服核桃方】

    【出处】《实用民间验方便览》。

    【原料】核桃肉、生姜各15克。

    【制作】将生姜加适量水,煎成姜汤。

    【用法】将核桃肉放口中慢慢嚼食,用姜汤送服。

    【主治】脾胃虚寒之呃逆。

    (十)治胃下垂的单验方

    【嚼食红参】

    【出处】《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

    【原料】红参500克。

    【制作】将红参切成小豆状,装瓶备用。

    【用法】每天取红参粒3~5粒,用温热水浸泡2~4小时后嚼服。连服红参250~500克。

    【主治】胃下垂。

    【龟肉汤】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乌龟肉250克,炒枳壳20克,黄酒适量。

    【制作】将上两味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和黄酒,大火烧开,用文火煮至龟肉熟,加盐即可。

    【用法】一日1剂,分3次服,食龟肉饮汤。

    【主治】胃下垂。

    龟肉猪肚

    【出处】《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

    【原料】乌龟1只,猪肚(洗净)1个,香油、食盐各适量。

    【制作】将乌龟放清水盆内,滴入2滴香油,6小时后将乌龟装入已洗净的猪肚内,然后缝合切口,稍加盐煮熟即可。

    【用法】吃龟肉、猪肚,喝汤,可分2~3次吃完,每日吃1次。连吃数只。

    【主治】胃下垂。

    山楂汤

    【出处】《偏方大全》。

    【原料】山楂15克(以野山楂为佳),枳壳15克。

    【制作】将上两味药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一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

    【主治】胃下垂。

    鲜仙人球

    【出处】民间验方。

    【原料】鲜仙人球60克,瘦猪肉30克。

    【制作】取鲜仙人球洗净,切碎;猪肉洗净,剁成肉末。将上两味同放入沙锅,加适量水,煮至猪肉熟即可。

    【用法】一日1剂,晚上睡前食肉及仙人球,喝汤。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十一)胃病患者冬令膏方

    资生健胃膏

    【出处】《四季养生》。

    【原料】党参60克。茯苓60克,淮山药60克,生白术30克,炒白术30克,砂仁30克,陈皮30克,焦三仙40克,白扁豆60克,木香30克,炙甘草20克,蜂蜜250克。

    【制作】将上述药物(除蜂蜜外)加水适量,浸泡2小时,再行煎煮,每煎煮1小时取药液1次,共取药液3次。然后合并三次药液,改用文火再熬至稠黏状时加入蜂蜜,炼成膏。冷却,装瓶备用。

    【用法】一日2~3次,每次2汤匙,加适量开水冲化服用。

    【主治】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溃疡病等,症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食少腹胀,大便不实,脉象细弱等。

    【说明】本方从古方参苓白术散变化而来,全方配伍稳妥,补中有消,既有治疗慢性胃病的作用,又有补气防衰老的保腱功效。适合中老年人脾胃虚弱者秋冬二季服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