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带着思想来工作,改变心中的“不可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用大脑工作,而不只是用手

    工作应该是一项用大脑来做的事,而不只是用手。优秀企业的成功人士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思考、找方法,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解决方法,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

    同样一项工作,有的人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人则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关键在于有的人用大脑工作,他们会去考虑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干好事情;相反,有的人仅仅用自己的双手凭经验去做。

    现在是拼智慧与创意的时代,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养成创新的习惯,长此以往,你就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汤荣坤是厦门民兴工业公司的普通职工。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汽车铝轮圈。测试轮圈是否漏气,以前一直用的都是专用试漏机,但这种试漏机有不少毛病,比如压力不稳定,如果突然发生故障,往往会压伤操作人员的手;如果发生爆炸,则容易伤及操作人员头部。汤荣坤花了一个月时间设计出一套试漏自动监控系统,具有自动补充压力、故障全方位监控和自动报警功能。该系统获得了厦门市优秀发明革新三等奖。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案例,如扩大牙膏开口口径以及增加胡椒粉瓶子出粉的孔等增加销量的例子,都是在工作中勤于动脑的典范。

    长沙有一位日杂店的老板,在其他日用百货商店相继推出“五元一件”、“一元店”等促销措施进行恶性竞争的时候,不是盲目地采取同样的促销手段,而是将商品进行组合销售。比如,把常用的毛巾与销售不出去的圆珠笔包在一起,提高一些新产品的售价,然后把提灯等生活必需品作为赠品等,结果引来了大家的抢购热潮。同样是“买一赠一”的打折销售,但只是采取了一些新方式,产生的效果就与别的商家大大不同。

    不只是销售手段,在经营中,在事业的发展中,不时对原有的做法或大众的做法进行审视,想想有没有新的更加有效的方式。而当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李明星是奇瑞涂装生产线上的一名工艺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蓝领,但他却和同事一起,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和摸索,彻底地解决了瑞虎车型在涂装生产中遇到的质量问题。

    在工艺改进之前,每辆瑞虎车在涂装生产线出来后,都需要点修补漆。随着瑞虎销售量的攀升,这不仅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还使涂装成本大幅上升,甚至给产品质量带来隐患。李明星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在涂装的过程中,油箱口盖和前仓的横梁处会产生油漆“碰伤”,这是导致油漆缺陷的主要原因。于是李明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认真研究涂装的每一个细节,业余时间认真研读相关著作,并相互交流意见,终于在一个月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对两个随车辅具稍作改进,便彻底解决了涂漆“碰伤”的问题。

    李明星年仅24岁,但已经在奇瑞工作了6年。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他能够在普通的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与他的主动思考问题、寻求自主创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带着思考来工作,就需要我们用大脑,思考现在的工作应该如何改进,思考以后的工作应该如何筹划,思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画上怎样的一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用大脑工作,而不只是用手。

    工作中没有“不可能”,障碍自是源心起

    一切皆有可能。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使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在工作中,“不可能”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它使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也让人们不相信奇迹的发生。但是人们应该想想过去所创造出的奇迹,如:海伦·凯勒不能听见声音,看不见东西,但她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约翰·库缇斯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天、一周,但他活到了34岁,成为轮椅橄榄球运动员、室内板球健将、国际著名的演讲大师,并有了妻儿……

    世上没有不可能,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最不可缺少的也正是这种信念——相信“没有不可能”。

    在第十九届奥运会就出现了许多奇迹。正如那场跳远比赛,当美国的鲍勃·比蒙第一次试跳,记分牌上亮出“8.9米”时,在场观众、裁判以及比蒙本人都一下子惊呆了,他超出了当时世界纪录整整55厘米。

    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成绩,人们有惯性思维,宁愿相信过去的不可能,但往往事实却出乎人的意料。所以,“没有不可能”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会超乎人们的想象,奇迹也会发生的。

    美国的李·伊万斯在4×400米接力队,又创造了世界纪录,成绩是2分56秒1,电计时为2分56秒16,这一纪录保持到了20世纪结束。

    又是一次奇迹,人们认为奇迹是遥不可及的,但在那届奥运会上出现了这么多纪录长期无法被突破的奇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对,没有不可能,只要去努力争取,世上没什么不可能。

    那届奥运会上有一项世界纪录5次被突破,令人惊叹。三级跳远比赛中意大利运动员跳出了17.10米的世界纪录,而苏联运动员超过了他0.01米,接着巴西运动员跳出了17.27米的好成绩,最后苏联运动员以17.39米的成绩夺得金牌。

    这件事不禁令我们吃惊,世界纪录5次被突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并且十分罕见,但是那些运动员们做到了,最后的成绩超过原先纪录0.36米。数字看似很小,但是它有原先的世界纪录作为基础,难度大大增加。苏联运动员创造了新纪录,这件事在我们面前再次展现了“没有不可能”的事实。

    “好像没什么事能难住王总。很多大家觉得不可能做成的事,一到他手里,就变得轻而易举。”这句话是业界对奥康的老总王振滔的评价。

    王振滔就是一个在工作中奉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典型代表,他的许多工作细节就体现了这一点。

    一次,王振滔出差在外,答应了一位客户第二天回到温州和他见面谈合作,当天必须返回温州。于是,他急急忙忙去买票。谁知售票小姐却告诉他,当天飞往温州的机票已经没有了。

    或许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想:算了,这也不是我能做主的,改天再回去吧。但王振滔却觉得,毕竟已经答应别人了,如果爽约的话,会让人觉得自己不讲信誉,同时,他也不相信买不到票。

    于是,他干脆到机场,一直站在售票窗口等。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今天必须回去,也一定能回去。

    他在窗口等了足足3个小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一张退票,顺利返回了温州。

    当第二天他出现在公司与客户见面时,大家谁都无法相信:不是买不到机票吗?他是怎么回到温州的?

    事后,王振滔自己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体现了我在奥康一贯倡导的理念——没有什么不可能!”

    的确如此,一般人在买票时,如果确认没有票了的话,大部分都会走掉,等改天再来;哪怕有人在窗口等着,也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可能在中途就选择了放弃。能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少数能成功的人。

    奥康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别人觉得无法做到的“神话”,而这些所谓“神话”的产生,其实正体现了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一个奥康创造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故事: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一栋7400平方米的厂房。

    2006年,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奥康准备再盖一栋厂房。

    为了让厂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奥康的高层对负责这一工程的主管下了死命令:3个月必须将厂房建好。

    开始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通常盖这样一栋厂房起码需要8个月,而3个月建好,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在奥康,没有什么不可能。

    奥康制订出了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工作,都写得清清楚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为了用足24小时,奥康安排工人三班倒,晚上的工资是白天的3倍。这就是奥康所信奉的“宁愿损失金钱,也不能浪费时间”。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厂房如期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

    当时有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

    “奥康建房就像山里的竹笋一样,前一天还没破土,第二天就冒出来了。”

    其实,除了3个月建成厂房,奥康还创造了很多个“不可能”:

    西部鞋都,这个荒地上诞生的奇迹,在开始时看来也是不可能,但最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和意大利一流制鞋企业GEOX的合作,在别人看来同样不可能。因为当时GEOX考察的中国企业有七八家,论实力,奥康比不过某些企业;论名次,奥康被排在考察的最后一位。在考察奥康之前,GEOX内部已经有了初步定论,甚至有些人提议不要去奥康了,免得浪费时间。但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奥康成了GEOX在中国唯一的合作伙伴。

    几年前,当奥康决定投资生物制药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可事实证明,投资这一领域是很有眼光和商业前景的。

    黄冈商业步行街是奥康打造的100条商业步行街的第一条,之前几乎听不到赞同的声音,可是黄冈步行街的开业让所有不相信的声音都从此销声匿迹……

    做大的事业,需要的正是将所有“不可能”踩在脚下的勇气和魄力!

    “不可能”并非真的不可能,而是被夸大的困难吓住了前进的脚步。要想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多种“不可能”,就要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就将变为可能。

    柠檬太酸,就做成柠檬水

    “如果有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水。”柠檬,真的是太酸,不能称作美味,但是,把柠檬做成柠檬水,却可以使它比任何甘甜的果汁饮料都更有味道。

    像昆虫具有夜间趋光的特性一样,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遇到困难时,都会挖空心思想办法避免危害,并努力将害转为利,将负转为正。

    今天的人早已习惯了电脑键盘上字母的排列方式,虽然起初你也觉得既难记忆又不顺手,但还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当你深究其形成过程后,就会发现它的排序也许并不是最合理的,却在发明之初解决了很大的难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打字机的字键在击打后弹回速度较慢,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很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小心地把它们分开,从而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肖尔斯公司作为当时最大的打字机生产厂家,时常收到客户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材料的局限,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再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了。

    当大家都在为增加字键弹回速度绞尽脑汁时,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趋害避利的新思路: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一个好思路。

    降低打字员击键速度的诸多方法中,最简单的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常用的字母摆在较笨拙的手指下,使用概率低的字母反倒由最灵活的手指来负责。结果,我们常见的字母组合键盘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下来。

    正是思路的一个小小的变通,既解决了字键缠绕的问题,又为企业摆脱了投诉的困扰。如果不能让字键弹回速度加快,为什么不让打字员击键速度减慢呢?同样,如果不能更好地改良纺织工艺,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制造一种新的面料呢?

    日本有个“东洋人造丝公司”,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即合成每根纱的5根线粗细总是纺不均匀,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大量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有个生产班长建议,既然5根线纺不均匀,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质地柔软的新型面料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

    次品的处理办法通常是降价销售,而日本这家公司转换思路,变通地将次品制成了新型面料,投放到市场,次品竟摇身一变成为畅销品,公司不但没有受到损失,还收到了额外的利润。

    有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会让我们很难向前迈进一步,但只要用头脑想一想,就可以想出将“坏”变“好”的方法。

    美国有个商人叫威尔逊,专门经销香烟。几年来,他的商品几乎无人问津,一直亏本,濒临破产。他经过苦苦思索,决定改变经营方法。一天,他在商店门口画了一张大幅广告,写着:“请不要购买本店生产的卷烟,据估计,这种香烟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他店的产品高1%。”另外还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因吸了此烟而死亡”。这一别具一格的广告引起了电视台记者的注意,通过新闻节目,人们知道了这家商店,纷纷来观看和买烟。有的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买这种烟,说:“买包抽抽,看看死不死人!”有人来买这种烟抽,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结果,这个店的生意日渐兴隆,现在已成为拥有五个分厂和十个分店的大企业。

    威尔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了人们的一种“逆反心理”。正如有些小说,社会评论越多,特别是评论越差,人们越想看一看。企业经营,莫不如此。通常情况下,经营者越是宣传自己的商品质量差,关注的人就会越多。聪明的经营者,也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才不断使自己走出困境,进而大获利益。

    看来,只要我们用心,就能从任何一件“坏事”中找到正面的因素,只要能够变通地思考、变通地行动,就能够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已故的西尔斯公司董事长亚当斯·罗克尔说:“如果有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水。”柠檬,真的是太酸,不能称作美味。但是,只需稍稍变通一下思路,把柠檬做成柠檬水,却可以使它比任何甘甜的果汁饮料都更有味道。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问题出现时,抱怨无用,追究责任也为时过早,最应该做的是找方法将问题解决。因为,在任何工作中,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然后才是问题背后的善后工作。

    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讲的是中央某部委公开招聘公务员的一道面试题:如果你的领导交代给你一个任务,但你意识到这个任务若按领导意愿执行会出现故障,当你向领导反映时,领导对你的意见并不采纳,坚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最后,这种行事方法果然出现了纰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请问,你认为这是谁的责任?

    众多面试者大多是高学历,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领导固执己见造成的,自然应该由领导来负责任。”有人说:“没有劝服领导是我的失职,所以,我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更有人圆滑地说:“都是我的错,若是出了这种事情,我保证领导肯定不会有问题。”可是,这些人的回答都没有打动面试官。最终该部门录用的是一个本科生,他的回答使在场的每一位考官都颇感满意。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回答:“我认为,现在不是讨论该由谁来负责的时候,现在最先要考虑的是怎样解决问题,尽量挽回损失。当问题完全解决后,再追究责任,如果是我的责任,我绝不推脱。”

    这样一个简单的回答为什么能够打动面试官?因为这位考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其他事情都要向后靠。

    这位考生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信条。无论什么时候,解决问题都是第一位的,不能解决问题,讨论任何事情都是无意义的。

    问题不解决,会议时间再长也是浪费资源和精力;问题不解决,讨论任何功过得失都显得不合时宜;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工作就不会有优秀,更没有卓越。

    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公司解决问题,不论问题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只要能够用智慧将问题化解,就具备了成为卓越员工的潜质。

    日本某化学公司的参观团来到法国某著名的化学公司参观,这让这家公司的主管们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在他们看来,日本人出奇的聪明,他们到哪里参观就会学会那里的核心技术。这样那些被参观的公司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为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

    但是,这次参观已经是上面洽谈好的,他们以这种理由拒绝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作出了一个规定,不让那些日本的参观人员碰车间的任何东西。

    日本参观团人员很快同意了这个条件。

    参观那天,开始很顺利。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日本人一低头把自己的领带掉入化学试剂之中。

    他慌忙说:

    “对不起!我太冒失了。”

    一个法方的陪同员工看出了他的目的,这个日本人想用这种方法带走化学试剂。

    他心里感叹道:日本人太聪明了。但是现在的紧急情况是:怎样才能不让那个日本人带走珍贵的化学试剂呢?

    强行让那个人摘下领带,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还会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但不摘,公司蒙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突然,他灵机一动,去找来一条崭新的领带,走上前说:

    “先生,您的领带脏了,现在我代表我们公司送您一条新的,把您那条换下来,我洗干净了再还给您。”

    那个日本人不得不换下了自己的领带。

    这个善于动脑的法国员工,用换领带的办法保住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且也让客人保全了面子。

    这名法国员工是聪明的,更是敬业的。他为了公司不受损失而积极地想办法,将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圆满地解决了。

    我们的企业需要的就是这样自动自发解决问题的员工。他们是企业的一笔财富,总会在企业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及时出现,而后排除万难,奋力前行。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影响较小,也许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都应该树立“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借口,多一些方法,将工作中的问题完美解决。

    本章要义

    ·工作不只要用手去做,更要用大脑去做。

    ·工作中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有的“不可能”都是自己心里产生的抵触与畏惧。

    ·如果手中的工作实在是太糟糕,就想办法将它变得轻松、快乐。如果你拿到的是一个酸柠檬,就想办法将它做成甜美的柠檬水。

    ·不论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心得体会

    读了本章内容,你有何感想和体会?不妨把它们写下来:

    行动方案

    1.在工作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在遇到问题时,告诉自己:我可以将它解决掉。

    3.遇到难题不要悲观,想办法将它解决,并相信总会找到合适的方法。

    4.在问题出现时,告诉自己:我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责任。并且,每一次出现问题时,都以解决问题为准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