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剧目多数来自山陕梆子,即秦腔,也有一部分移植了京剧、高腔、丝弦腔等剧种的剧目。
这些剧目都是通过名家唱红的,河北梆子历代名家为河北梆子的产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魏长生
乾隆九年(1744年)魏长生生于四川金堂县,父亲过早去世,全靠母亲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10岁左右母亲去世后,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拾破烂儿为生,备尝艰苦。
这期间,魏长生曾一度到成都学习川戏,混迹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江湖组织,即哥老会的早期组织中,学了一身好武艺。后来,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江湖组织的艺人流落到陕西,和一个秦腔小戏班会合,改学蒲州秦腔。一天,魏长生因遭人欺侮,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了同州梆子戏班。他发愤学艺,起早贪黑,出大汗,吃大苦,以致唱念做打无一不精。经过少年时代的磨炼,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进京后,一鸣惊人,观者如潮,轰动了北京城。从此,昆腔更加衰落,京腔也大为失色了。
魏长生进京走红后,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演出。
在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也来了。
原来,这位皇妃只生一位公主,爱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悲伤不已,日见消瘦。乾隆皇帝怕她愁坏了身体,特地携她出宫消遣。于是,二人乔装打扮,来看魏长生的戏。皇妃被魏长生的表演所迷,尤其令她吃惊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她情不自禁地向乾隆皇帝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和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长得一模一样。”乾隆皇帝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妃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爱妃的干女儿吧!” 次日,魏长生奉旨着辽邦公主的装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民间尊称魏长生为“魏皇姑”。
乾隆五十年(1785年),魏长生携戏班子到扬州演出,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人们趋之若鹜,赞赏备至。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拥至扬州,一睹魏长生的丰姿,观摩他的演出,请他传授技艺。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化装艺术,许多剧种从他那儿汲取了营养。徽伶争着学习他新创的西秦腔,从而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清嘉庆五年(1800年),魏长生第三次出川到北京演出,时年57岁。这次复出,魏长生在“三庆部”挂牌主演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时气力十足,一丝不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三年后,魏长生终因体力不支,累倒在舞台上,以身殉艺,用毕生心血在中国戏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二)田际云
田际云原籍高阳县,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光绪年间,他随父母到定兴城内的外祖父家,父母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活。田际云从小就对戏着迷,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演戏,非去看不可。父亲田玉升见儿子爱戏入了迷,便送他去涿州白塔村河北梆子戏班学戏。
田际云在戏班学演旦角,很快唱红了天津、北京。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田际云率自己的玉成班赴上海演出。他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编自排自演故事戏《金瓶女》《错中错》,颇受上海观众的欢迎。
此后,田际云别出心裁地编写了神话戏《斗牛宫》。《斗牛宫》的主要剧情是:九天仙女清水花与人间书生赵月仙相爱。在神仙的帮助下,清水花和赵月仙在斗牛宫相会。田际云演戏中的九天仙女清水花。为了使戏更富有神话色彩,田际云大胆革新,巧制能动的道具,渲染神话色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四大金刚、十二花神、十八罗汉及诸多仙女纷纷登场,身上的服装、头饰更是绮丽多姿。田际云扮演的清水花,唱作扮相宛如天仙,音调清脆,满场观众惊叹不已。
尤为精彩的是,田际云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凤凰和仙鹤等道具:道具内装牵引机件,剧中的各路神仙骑上去后,凤凰和仙鹤便开始上升。台下观众看到神仙腾云驾雾,飘然而起,升上天去,不禁又惊又喜,大声喝彩。
因田际云在《斗牛宫》中扮演九天仙女清水花,演得活灵活现,颇有神话传说中九霄云外的仙女的风姿,让观众真想到九霄云外去看看。因此,上海的观众都称田际云为“想九霄”。这样“想九霄”就成了田际云的艺名。
想九霄的戏轰动了上海和北京,想九霄的名字也传进了清宫。慈禧太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谕旨将想九霄选进宫廷演戏,被称为“内廷供奉”。
慈禧太后不仅爱看戏,还爱给被选进宫的演员改名字。田际云的艺名想九霄,本来是因演《斗牛宫》中的九天仙女而起的。慈禧太后不喜欢这个名字,将其改为“响九霄”,意为田际云演唱时声音高亢,响彻九重霄。
田际云出入皇宫演戏时,正是光绪皇帝维新变法时期。他靠“内廷供奉”这种特殊身份,为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当时,慈禧太后派大批亲信太监监视光绪的行动,康有为和梁启超要进宫见光绪皇帝是很困难的。为了坚定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的决心,康有为和梁启超想给光绪皇帝送些进步书刊。田际云利用进宫演戏的机会,将康梁送给光绪皇帝的新书刊夹在盛戏装的戏箱里,借光绪皇帝看戏后到乐队去的时机,将新书刊呈给他。光绪皇帝读了田际云给他送来的新书刊,更加坚定了维新变法的决心。
由于袁世凯的叛变,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将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六位领袖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同时,她还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并下谕旨逮捕田际云。
幸而有人事先得到消息,告诉了田际云。田际云连夜逃往天津,乘英商轮船到上海藏在好友夏月恒家中。夏月恒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和田际云一样富有进步思想,因此倾全力将田际云保护起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杭州贞文女校缺乏教育经费,濒临停办。校长惠兴女士向清政府的户部侍郎瑞澄上书请拨经费,瑞澄不但不予解决,反而出言不逊,污辱惠兴女士。惠兴女士忍无可忍,吞服鸦片自杀,以身殉学。
田际云听说此事后,立即根据这件事编演了《惠兴女士》新戏,并饰演戏中的惠兴女士。田际云淋漓尽致的演唱使台下观众失声痛哭,田际云将《惠兴女士》义演收入的3600元如数寄往杭州贞文女校,使其得以继续办学。
宣统二年(1910年)冬,富有革命思想的田际云邀请上海著名艺人王钟声和刘艺舟领导的剧团到北京天乐园演出时装新戏。王钟声和刘艺舟从上海带到北京的演员不多,不够的演员就由田际云玉成班的演员顶替。他们合演了时装新戏《孽海花》《黑奴吁天录》《爱国血》,抨击了时弊,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赞颂了革命党人的活动,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观众争相购票观看,一下子轰动了北京城,也震惊了清廷。步军统领衙门以“勾结革命党,编演新戏,辱骂朝廷”的罪名将田际云逮捕入狱。幸得同行多方救助,田际云在被拘百日后才得以出狱。
清朝末年,妇女地位低,不许妇女登台演戏,就是看戏,男女的座位也都是分开的,男观众走前门,女观众走后门。辛亥革命后,北京有了女戏班,但还没有专门教女子学戏的女科班。田际云思想超前,于1916年8月3日在北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科班,取名“崇雅社”。田际云热心办学,倾心教课,培养出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批出身科班的女演员,被誉为“冬皇”的女须生、闻名全国的孟小冬即毕业于崇雅社。
由于对河北梆子的突出贡献,田际云在中国近代戏剧史占有光辉的一页。
(三)魏连升
魏连升于1881年生于河北省安次县淘河村,是河北梆子直隶新派中著名的须生,是直隶新派梆子的主要创建者。自清末至民国十年间,魏连升红遍天津、河北和东北三省。
魏连升从小爱听爱看河北梆子。光绪十八年(1892年),永清县的永盛合梆子班在淘河村搭台唱戏,12岁的魏连升看得着了迷,便恳求父亲答应他去学戏,结果如愿以偿,父亲送他到永盛合梆子班跟随纪发师父学戏。魏连升天生一副金嗓子,加上他天资聪慧,学戏又格外用功,没多久就学会了《梦打严嵩》。纪发师父非常疼爱他,给他起艺名“小一千红”。
魏连升在戏班学戏六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出科,辞别师父到河北梆子名家荟萃的天津开始了独立搭班的演艺生涯。
魏连升凭着雄厚的实力很快在天津崭露头角,首次公演便得到观众的喝彩。经过几年登台演出,他开始声震津门。22岁那年,他改艺名为元元红。
魏连升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越传越远,到天津邀请他的承班人络绎不绝。他经常演出于河北、天津,还到东北三省的奉天(沈阳)、营口、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魏连升经常上演的拿手剧目有《战北原》《南天门》《芦花记》《蝴蝶杯》《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等。人物塑造最为出色的是《战北原》的诸葛亮、《蝴蝶杯》的田云山等。百代、哥伦比亚、老晋隆等唱片公司将他上演剧目的一些主要唱段制成唱片,发行量很大,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1922年,魏连升在哈尔滨新舞台演出时,当地恶霸姚锡九怀疑他与其情妇三荷花有私,竟派人将他暗杀于戏台后,时年42岁。
魏连升在继承河北梆子老派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派之长,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的特点,创造出了崭新的河北梆子艺术流派——元派,对河北梆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元派唱腔是对河北梆子的一大发展,一扫老直隶派唱腔的生硬之气,以华丽流畅、变化多彩的风格赢得观众,为后来许多演员所效法,小香水、银达子等人都是元派的继承者。
(四)赵崇波
赵崇波于1892年生于河北省任丘市北辛庄,10岁时去饶阳县“大崇庆”河北梆子科班学习。因聪明伶俐,刻苦好学,深受班主和教师赏识。出科后在北京、天津、保定及石家庄、邢台等地演出,备受欢迎。因其身材矮小,艺名为“童子红”。剧团海报一贴,凡有“童子红”见报时便座无虚席,叫好声不绝于耳。
赵崇波的代表剧目有《太白醉写》《状元谱》《打侄上坟》《文昭关》等。与其他名家流派比较,虽然剧本相同,但赵崇波的做戏、唱腔、道白均有独特的发挥,体现了他脱俗的风格。
光绪末年,赵崇波曾多次被请进皇宫演戏。有一次,他出于好奇,敲响了金銮殿上的大金缸,惊动了圣驾,按律应开刀问斩。因一个崇拜他的戏迷太监苦苦求情,才免于一死。为此,皇帝还点了他的戏,让他将功折罪。
从1940年开始,赵崇波在原籍办过三期科班,收徒近百人,为本县和周边县市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崇波在家务农,常有外县市的戏剧名流登门求教。
1961年,赵崇波应沧州专区戏校聘请,教了三年戏,可谓桃李芳菲。
赵崇波是享有盛名的河北梆子演员,因长时间在北京演出,唱腔中掺有北京语言,故有人称他唱的是“京梆子”。他的代表剧目有《斩黄袍》等。
(五)李佩云
李佩云艺名小香水,1894年生于河北宝坻。随其母改嫁后,向继父赵永才学唱河北梆子旦行,兼学生行,后以小香水艺名到天津演出。
从此,小香水长期在天津演出,拜梆子老生魏连升为师,艺术上得到了魏连升的真传。师徒二人经常合作演出,珠联璧合,脍炙人口,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
1913年,小香水去北京演出,曾与金刚钻、张小仙、小荣福一起被时人誉为河北梆子中的“青衣四杰”。
小香水嗓音极好,音域超过两个八度,高音脆亮而不噪,中低音响亮,真假声自然和谐,有“铁嗓铜喉”之誉,深受观众欢迎,为众多生行尤其是女老生所效法。
小香水的生行唱腔慷慨激越,无脂粉气。旦行唱腔质朴舒展,妩媚委婉,颇具阴柔之美。
小香水扮相端庄,做派传神。她的青衣戏唱得悲凉凄厉,哀婉动人,以《桑园会》《春秋配》《拾万金》等戏著名;老生戏演得深沉遒劲,器宇轩昂,无女子脂粉之音,透出一派男子阳刚之气。百代、高亭、胜利、丽歌等公司曾为她录制唱片30张左右,对后代演员影响很大,获得了“秦腔泰斗”的美誉。1945年,小香水病倒在天津新天仙戏园,在奄奄一息时被人背上火车返乡,不幸死于途中,未能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六)银达子
银达子原名王庆林,1895年生于天津西郊大孙庄。童年为生活所迫,曾学过裁缝,12岁开始随老演员达子红学河北梆子,专攻老生。他学艺刻苦,善于揣摩钻研,能得达子红的神韵。
1930年,银达子在天津与河北梆子著名青衣金刚钻一同搭班演出,相得益彰,名震剧坛。他的唱腔继承了魏连升的“元派”风格。因为他的嗓音柔润甘甜,有如银铃清新悦耳,故名银达子。他的演唱讲究吐字和发声,严格掌握板眼,演唱有起有伏,层次井然,声情并茂,疏密相间。他的艺术成就在男声唱腔改革方面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师承魏连升一派,但又对京剧、京韵大鼓、太平歌词等各派兼收并蓄,为己所用。
中年以后,银达子嗓音失润,便苦心钻研,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梆子的男声唱法进行了改革,创造了以铺叙为主的低音平板梆子腔,从而自成一家,被称为“银派”。“银派”唱腔以真声为主,间以假音翻高,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迂回婉转,韵味浓郁,演唱起来如叙家常,似说似唱,声声入耳,别具风格。“银派”唱腔大大扩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音域,堪称一大创造,后辈仿效者甚多。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枝》《四进士》《战北原》等。
1947年,银达子又与金刚钻在中华茶园搭班演出。
天津解放前夕,银达子到广播电台为商店做广告,用收入来挽救濒临灭绝的河北梆子剧种。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银达子倡议组建“复兴河北梆子剧团”。不仅演传统戏,还演新戏配合新中国的政治宣传,如《兄妹开荒》等。
1953年,银达子又与韩俊卿等组建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排演《秦香莲》作为建团献礼,后来出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
1953年秋,银达子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接着,银达子以天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与另一代表韩俊卿倡议筹建天津市戏曲学校,培养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的接班人。这一提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后来很多活跃于舞台上的中青年戏曲演员都是在那时培养的。这样,银达子继往开来,为复兴河北梆子立了一大功。
1959年11月,银达子在北京出席全国工交财贸系统群英会时,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时年64岁。
(七)金刚钻
金刚钻本名王莹仙,1900年生于北京。9岁开始学戏,师承刘小仲与青菊花(文和),学演梆子青衣。12岁以金刚钻为艺名,在北京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演出。后定居天津,从艺数十年,演戏活动范围很广,在上海、北京、汉口、奉天、张家口等地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金刚钻由著名皮黄(京剧前身)演员李春来介绍到上海后,参加梆子、皮黄“两下锅”的临时戏班,演出于春仙茶园。当时,很有名望的皮黄、梆子演员均在这个戏班。金刚钻与这些名家同台演出,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取众家之长融入梆子剧种,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民国初年,金刚钻与小香水、张小仙、小荣福并称“青衣四杰”,后来又荣获“梆子大王”的美誉。
金刚钻对于河北梆子女声唱腔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金刚钻不仅河北梆子演得出色,京剧也唱得不同凡响。她经常一日演两场,每场剧种不同,行当不同,演法不同,被传为佳话。
民国初年,著名女演员小香水由青衣改攻老生之后,与金刚钻一生一旦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两位剧坛挚友,一位获得“秦腔泰斗”的美誉,一位享有“梆子大王”的美誉。
金刚钻的私生活严肃清白,在那极为污浊的社会里也无可挑剔。金刚钻身处险境,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她洁身自爱,不肯随俗逐浪,无论是手握生杀大权的权贵,还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有欲登门一睹姿色者,均遭严拒。
金刚钻对于公益事业非常热心,常参加赈灾义演,分文不取。1927年7月,她参与组织天津艺曲改良社,在天津东天仙戏院举行义演,将所有收入寄往上海支援五卅运动。
20世纪40年代,河北梆子日趋凋落,艺人星散,班社寥寥无几。京剧界的一些好友都劝金刚钻改唱京剧,戏院老板也出高薪邀请,但她执意不肯。她以秦腔门户支柱自许,绝不改弦更张。她与小香水、银达子、韩俊卿等志同道合的同行组织梆子戏班,固守天津中华茶园,苦苦支撑。为组班底,她将私有戏箱变卖,又和银达子一起到电台以演唱方式为商业做广告,将微薄收入平分给同班艺人维持生活。由于他们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矢志不渝,使天津的河北梆子终于维持到解放而没有解体。
中年以后,金刚钻百病缠身,体力衰弱,难以应付频繁的演出。但是,为生活所迫,她又不得不终年带病登台。
1948年4月9日下午, 金刚钻在天津中华茶园演出《拣柴》时,在台上突然晕眩。为了保证演出完整,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把戏演完。结果,戏刚收场,她就昏倒在后台。同班艺人找来一辆平板车将其送往医院,因医治无效,于次日上午病逝。
金刚钻这位为丰富河北梆子艺术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戏曲艺术家,生前一贫如洗,死后竟无钱购买棺木。多亏德高望重的银达子急公好义,借演《烧骨计》之机,身穿孝服跪在戏台上哭诉金刚钻的凄惨晚景,向观众求助。不少观众出于对金刚钻的敬重和同情,纷纷往台上抛钱。银达子率戏班同仁用这些观众捐助的钱,总算把金刚钻草草安葬了。
(八)韩俊卿
韩俊卿生于1915年,一说生于1916年,籍贯不详,5岁时被卖到河北雄县戏曲艺人韩月夫(一说韩月恒)家学艺,12岁登台,成为青衣、花旦、武生、刀马旦、彩旦兼演的角色。1929年,韩俊卿入郝老成河北梆子班学艺。由于她终年苦练,年增艺长,不久便成了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
1937年之后,韩俊卿演出于天津各大戏院,声名鹊起。可惜好景不长,她因生天花依然日夜两场演出,声带疲劳过度,导致败嗓。她为了负担一家人的生活,继续登台献艺。不得已,她只好按照病变后的嗓音摸索新的唱法,演唱时尽量避开高腔高调,专在中、低音区迂回。她的唱腔声音宽厚,与传统的高亢、激越风格有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她为弥补唱功缺憾,努力在表情动作方面下工夫。不久,她在艺术实践上的出新,被天津群众认可,也受到同行的首肯。她这种以平腔低调、缠绵悱恻为特色的唱法,世称韩派,成为河北梆子旦行的新流派。她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低回婉转,浑厚甘甜,吐字清晰。在表演上,她打破青衣重唱不重做的陈规,根据人物的需要大胆地把京剧、昆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河北梆子旦行的表演之中。
1949年,韩俊卿加入天津移风剧社。
1952年,韩俊卿参加天津实验秦腔剧团。这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天津市选派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等名角进京,与河北省的贾桂兰、北京的李桂云等名角一起,联合组成河北梆子代表团参演。在这次有23个剧种、近百个剧团1600多位各地演员参演的盛会上,韩俊卿主演《秦香莲》,以独具特色的声腔和丰富细腻的情绪表演塑造出善良果敢、爱憎分明的古代妇女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和戏曲界同行。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观摩演出座谈会上赞叹说:“同是表现秦香莲的故事,韩俊卿同志演得那样真情动人。我们京剧《铡美案》,怎么就演不过韩俊卿的梆子呢?”这次会演,韩俊卿捧回演员一等奖,为天津争了光,也坚定了市政府全力扶持梆子艺术的决心,翌年便成立了由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任主演的天津市第一家国营戏曲剧团。
1958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建立,市委书记办公会任命韩俊卿为副院长。不久,市委宣传部让这位有38年舞台经验的老艺术家到小百花剧团专门从事课徒传艺。韩俊卿愉快地服从工作需要,把家搬到剧团的集体宿舍,早起时看学生练功,晚上陪学生演戏,不分白天黑夜,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
韩俊卿擅长的剧目有《秦香莲》《打金枝》《三上轿》《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九)王玉磬
王玉磬于1923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父亲陈栋才是河北梆子有名的演员,在冀中一带很有名气;她二姐王玉钟攻花旦,三姐王玉鸣唱青衣,在社会上也都小有名气。
王玉磬6岁开始跟随师叔王文炳学演梆子老生,很小就在台上表演《胡迪骂阎》《走雪山》等折子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平原的日本鬼子和汉奸横行霸道,民不聊生,艺人难以生存。于是,王玉磬到天津,在以银达子、韩俊卿为主演的戏班里搭班唱戏。这期间,她曾得到女性老生名家小香水的指教,为她后来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玉磬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结实纯正,宽浑明亮,无女子脂粉之音,透出一派男子阳刚之气。她的唱腔取“何派”(何达子)与“元派”(小元元红)之长,别具一格。她的演唱技法十分精湛细腻,慷慨时如虎啸龙吟,大气磅礴;柔润处似泉水叮咚,雅韵声声。她与名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老生“反调”和“悲调”,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老生唱腔。
早在清朝同光年间,天津就是河北梆子名角荟萃之地。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日寇铁蹄的蹂躏下,河北梆子急剧衰落,到解放前夕,几乎濒临灭绝了。许多老艺人或逃亡他乡,或弃艺改行。这时的王玉磬虽然在剧坛已经崭露头角,却照样穷困潦倒,每天去戏园子演出,连电车票都买不起,往返全是步行。早上买一碗素丸子汤,泡一块豆饼,勉强对付一天。有人劝她不要唱戏了,干点别的吧,可她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唱梆子这一行。她在前辈艺人银达子的提携下,苦苦地坚持着,不甘心祖辈相传的梆子在她手里消亡。
1949年天津解放,王玉磬终于熬出了头。梆子剧团国营后,艺人的生活有了保障。1954年,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王玉磬在《杀庙》里扮演韩琦,获得演员一等奖,从此,她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成立,王玉磬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宝珠钻并列为五大主演。
王玉磬虽然又矮又瘦,但扮出戏来却格外大气,十分挑台。她擅演《辕门斩子》《太白醉写》《江东祭》之类以唱功为主的剧目。她嗓音极佳,一般演员难以相比。她的声腔师承前辈名家小香水,但不局限于一句一腔地模仿,而是以小香水的行腔作基础,把何达子的阳刚奔放、小元元红的委婉俏丽、银达子的中音宽厚等各派优长兼收并蓄,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她嗓音高亢洪亮,演唱时中气十足,一连四五十句的唱段,她都能唱得从容自若。一句“大拉腔”可以延续十几个小节,一气呵成,令人回肠荡气。她的唱功之所以能够进入炉火纯青的境地,绝非单凭嗓音得天独厚,更在于她通过苦练掌握的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虚实、收放等唱功技巧,因此她能在润腔时自然巧妙地处理好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欲强先弱的辩证关系,使声腔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王玉磬在认真继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还积极排演新编剧目,有时还移植剧目。她先后在《赵氏孤儿》《苏武》《五彩轿》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些新剧目为她编创新腔、设计形体动作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自由天地。
1958年,王玉磬在排练《苏武》时,与琴师郭小亭合作,在原有女声反调二六板的基础上创作了男声“反梆子”新板式,用在苏武的核心唱段里,演出效果十分强烈,并被各地同行迅速效仿,现已成为男声唱腔不可或缺的固定板式。
王玉磬除了舞台演出外,还对自己几十年的演出实践进行总结,对一批老剧目本着去芜存菁的原则,反复锤炼,精雕细琢。经她整理的《苏武》《太白醉写》《辕门斩子》等剧中的唱段,已经成了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中国唱片总公司把这些唱段编辑成唱片,出版后极受各地戏迷的欢迎。她主演的《辕门斩子》还被拍摄成戏曲影片,并翻制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
为了尽快培养新的人才,王玉磬主动承担了课徒传艺的任务。几年间,她把剧院里的马惠君、张敏、李淑英、陈秀兰等青年演员收为徒弟。后来,沧州、石家庄、任丘县、北京市的一些中青年演员要求拜王玉磬为师,王玉磬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她把自己在几十年演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有时甚至抱病为徒弟说戏,演出时把学生叫到剧场去观摩。
王玉磬一生为河北梆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张淑敏
张淑敏于1937年生于北京,14岁时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为师。她细心学习李桂云的唱法,唱腔柔美,咬字清晰,有韵有味。15岁时又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小金刚钻)为师,跟随贾老师到河北省学戏。1953年16岁时,张淑敏正式参加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冬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
张淑敏经常学习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提高自己演唱上的表现力。她嗓子好,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浑厚刚健,中音圆润畅通。她既融会了李桂云的柔润唱腔,又掌握了贾桂兰的高亢、激昂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张淑敏熟练地掌握了河北梆子的“颚音”“嗽音”“夯音”“吞音”“逗音”“喷音”等多种演唱技巧和各种共鸣音的运用方法。她最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她扮演的杜十娘被我国戏剧界知名人士誉为“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淑敏以她高超的演唱艺术,卓越的表演才能,受到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南京及河北省广大地区观众的热烈欢迎。
张淑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河北梆子演员的优秀代表。她拜李桂云、贾桂兰为师学艺,又在组织安排下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常香玉等著名艺术家,在艺术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的唱腔艺术集各家各派之长,汲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具有时代气质,能独树新风,别开生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张淑敏的代表剧目有《杜十娘》《龙江颂》等。
(十一)张惠云
张惠云于1941年生于河北高阳。
7岁开始随母亲张凤仙学习河北梆子,并配戏演娃娃生。
8岁开始演主戏,她的行当是青衣、闺门旦。
10岁时随父母参加了冀中九分区剧社,14岁加入河北定县梆子团,学演了《王宝钏》《秦香莲》《王春娥》《蝴蝶杯》《断桥》《拣柴》等,在团里挑起了大梁。
1959年,张惠云调入河北省跃进梆子团,跟随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香玉学习她的看家戏《夜宿花亭》。
1963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又亲授张惠云《香罗带》《临江锋》,使其演技更上一层楼。
在此期间,张惠云主演的《夜宿花亭》《望江亭》《陈三两》《秦香莲》《蝴蝶杯》等剧目久演不衰。
1984年,张惠云在河北电台举办的首届河北梆子“鸣凤奖”中夺冠。
1985年1月,中国剧协为她举办了专场推荐演出,她以《陈三两》《夜宿花亭》两戏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张惠云演出的《夜宿花亭》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成资料片永久保存。
1985年12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授予张惠云“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
因张惠云成绩显著,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张惠云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陈三两》《夜宿花亭》《秦香莲》《拾玉镯》《王宝钏》《王春娥》《望江亭》《蝴蝶杯》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