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志气做事才有底气-开动脑筋,积极发掘有用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登高而招见者众,迎风而呼闻者远,善假于物事业大。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资源,就能够事半功倍,在生命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使生命变得更加厚重,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

    1.借风行船,运用“光环效应”

    “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借光”不仅是请求帮助的一种谦词,更是一种韬略。

    “借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心理现象,现在被普遍称作“光环效应”。它主要是指用外在力量来为某事物增光添色。

    “光环效应”运用得恰当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光环”。阿迪品牌能够风靡世界,不能不说与“光环效应”有关。正是在体育明星这重“光环”的笼罩和照耀下,阿迪每迈出一步,就能够铸就一次辉煌。

    1900年,阿迪出生在德国赫尔佐格小镇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阿迪出生前,这个家庭已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阿迪的出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负担。当时编织业日渐萧条,作为编织工人的阿迪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改行做了一名制鞋工人。凭着不断努力和与生俱来的悟性,阿迪的父亲很快熟悉了多种制鞋工具,渐渐摸出了做鞋子的窍门。在父亲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小阿迪对制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波折,但阿迪始终没有丢掉制鞋技术。自1924年始,阿迪放弃了自己在面包房的工作,开始一心一意经营鞋业。他重视质量,在款式上不断地创新。由于鞋子的质量好,所以一直很畅销。随着规模的扩大,阿迪开始雇人,并邀请哥哥加盟。此后,兄弟二人同心协力,不断扩大业务。为了进一步拓宽销路,弟兄俩在制鞋技术上很下工夫,甚至不厌其烦地记下顾客脚掌的尺寸、形状,使得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家庭制鞋作坊发展很快,几年间就扩展成为一家远近闻名的中型制鞋厂。

    为了使自己生产的鞋子流行于全美市场,阿迪兄弟想到了名人的“光环效应”。在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之前,阿迪兄弟发明了短跑运动员专用的钉子鞋。为了使他们的钉子鞋一举成名,阿迪派人打探参与短跑比赛运动员的情况。得知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后,阿迪便无偿地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欧文斯愉快地接受了。比赛中,欧文斯不负众望,共获得4枚金牌。随着欧文斯的成名,钉子鞋也富享盛名,成为了冠军鞋。在良好社会知名度的影响下,阿迪跑鞋成了国内外的畅销货,阿迪鞋厂从此财源滚滚。紧接着,在体育明星的“光环效应”下,阿迪运动鞋又在全美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阿迪鞋厂,迅速地转变成实力雄厚的阿迪鞋业公司。

    “光环效应”经久不衰,尝到甜头的阿迪鞋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过使用。在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举行前夕,阿迪鞋业公司专门制造出了能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这种新产品无偿送给了德国足球队。阿迪鞋业公司扬名的机会又一次来临了:比赛前下的一场雨使得赛场上泥泞不堪,原本实力一般但穿着“阿迪达斯”足球鞋的联邦德国队健步如飞,越战越勇,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向强劲的匈牙利足球队队员在赛场上踉踉跄跄,力不从心。天遂人愿,“阿迪达斯”足球鞋又一次名震海内外。

    阿迪兄弟信心倍增,更加相信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能有效壮大公司规模。在以后历届大型运动会上,阿迪达斯公司总是慷慨赞助体育明星,不遗余力地向运动尖子推荐公司产品,并将大量商品拿出来作为馈赠品。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穿着“阿迪达斯”体育用品进行比赛,这样的“活”广告比任何电视广告都更为有效。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金牌得主都穿着“阿迪达斯”运动鞋;在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运动场上有3/4的观众和运动员全身披挂“阿迪达斯”品牌的体育用品。

    为了充分发挥名人的巨大作用,阿迪达斯公司有专职人员在赛场上为运动员服务。如果鞋子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运动员对鞋子不满意,阿迪达斯公司的专职职员就会马上为其解决问题。在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上,一位苏联足球队员鞋子不合脚,公司的专职人员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然后乘坐飞机飞回公司,连夜为这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阿迪达斯公司职员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运动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德国一位主力队员的腿腱受伤,阿迪达斯公司立即为他赶制了一双特殊球鞋,以便能最大限度减轻伤痛对他的影响。在阿迪达斯公司的帮助下,这位球员重回球场且表现不俗,这类事情通常会作为体育赛场上的花絮在全世界传播。借助奥运会和体育明星的影响力,阿迪达斯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借风行船,船能够行得更快更远,甚至能够逆流而上。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光环效应”,你的事业就会出现飞腾,这次飞腾或许就是你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

    2.借长补短,合作双赢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

    一个人的精力和经济实力毕竟有限,而激烈的商业竞争又将优胜劣汰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旦在商场里被打倒,就很难站起来。与其凭一人之力在商场上孤军奋战,不如寻找一个能干的合伙人。这样可以同心协力,扬长避短,用两人的优势合力来增加成功的概率。

    如果把一个创意从它的最初发现者那里移植给另一个人,这个创意会成长得更好。以写书为例,能由两个人来共同执笔就绝非偶然。仅在内容、情节的取舍上,双方的探讨与争讨就会使其变得更加精良、完美。合作是一个强有力的处世原则,合作人之间适当地结合,将使成功的概率提高几倍。

    让人有目共睹的是,音乐界的合作现象很普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作词,一个人作曲。不过,一对完美的音乐合作人,不只是体现在责任的分工上。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音乐效果来。

    洛哲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前后遇到过两位合作人,第一位是哈特。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期间,洛哲斯与哈特通过合作创作了最受欢迎的作品:百老汇式的歌舞剧《女朋友》、《一位来自康涅迪格的北方佬》和《老友阿财》。此后,他们继续合作,先后制作了7部好莱坞影片,直至1943年哈特去世为止。

    洛哲斯的第二位合作人是哈玛史坦二世,两人第一次合作便创作了《俄克拉荷马》,荣获普立兹奖。接着,他们又撰写剧本,并创作出了突破票房纪录的《南太平洋》、《国王与我》以及《音乐之声》等歌舞剧。

    合作,是一种事业婚姻。所以,当婚姻破裂的时候,结果也是一场浩劫。

    西门和葛芬柯两个人是同乡,而且年龄相当,生日只相差3个星期。14岁时,他们同在当地的合唱团里唱和声。24岁时,他们两个就有了第一张高居排行榜首的唱片《寂静之声》。人们对他们二人非常看好,认为他们将会成为流行歌坛中最成功的歌手。

    接着,他们创下了歌坛纪录:唱片《回家的路上》、《我是一块滚石》脍炙人口,红极一时。在影片《毕业生》中,主题歌《罗宾逊夫人》刚从他们的口中飘出,便风靡了全国。他们的唱片集《恶水上的大桥》不但赢得了五项“葛莱美奖”,还售出了1500万张。不过,这是他们合作的最后一张唱片。

    29岁那年,西门和葛芬柯两人“分手”了。从此,他们分道扬镳。共同携手进行的唱片业,只维持了6个年头。分手之后,两个人谁也没能再次获得当初合作时所取得的成就。

    合作时,西门作曲,葛芬柯演唱。他们一个是幕后的创作者,一个是台前接受掌声的歌唱家。西门在提到《恶水上的大桥》唱片集时,表情很无奈地说:“歌是由我写出来的,我也知道只有由葛芬柯来演唱才行。可是,他是那样的成功、受崇拜,而我却在一旁受到冷落,眼睁睁地看着荣耀都堆在了葛芬柯一个人身上,心中真是承受不了。”

    恰恰是成功,扼杀了西门与葛芬柯之间的友谊。如此完美的搭档,就这样分崩离析,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当你找到了能带你到达顶峰的人时,千万不要轻易地抛弃、更换。西门痛心地说:“录制完《忧愁河上的桥》之后,一切都完结了。那时,我们都太年轻,根本不懂得谦让与忍耐。我们应该终身携手合作才对呀。”

    合作的力量,来源于两个人之间相互帮助。整体往往要大于个体之和,这就是从事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所说的“第三印象”,即一张幻灯片与另一张幻灯片相融合而产生的画面。

    在电视这种行当中,雇用合伙人来共同制作节目的现象极为普遍。电视节目的主要制作人,多数都雇用整套人马来进行一种节目的创作和制作。汤姆·米勒与鲍伯·柏耶特两个人,为派拉蒙影片公司先后制作了《两个单身女郎》、《宝贝一对》、《何根一家》和《完全的陌生人》等影片,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巴巴拉·哥岱与巴巴拉·亚夫唐是另外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合作小组。她们以两人间的密切关系为最初蓝本进行创作,推出了电视连续剧《霹雳警花》。这部描写一对既是朋友又是同事的女刑警的电视剧,博得了高度的赞誉和一致的好评,不但播映了多年,而且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合作之所以能够使得两个人各自都获得更大的成功,是因为合作能够增加抵抗困境的韧性。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在共同的事业和斗争面前,人们可以忍受所有的一切。”合作的作用不仅仅是业务技能上面的优势互补,而且是精神上的优势互补。当某个人出现消极的想法后,另一个人立即会使他乐观起来,从而共同面对眼前的困难。

    不过,在商场里要想形成长期性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主要原因就是利益上的矛盾,正所谓“没有永远的合作伙伴,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能够与合伙人长期合作,你的心态十分关键。

    商场如战场,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与他友好合作,会让你如虎添翼,在商场里大展拳脚。

    在选择合伙人时,首先你应该找的是能做你朋友的人。但你要知道,要想找一位对你有利的朋友,光靠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够的。你还要对合作人的各种意见表示尊重,这一点对许多人来说都比较难。如果你身上真存在这个问题的话,在找合作人之前,还是先将自己的个性改一改吧!

    3.借势经营,大项目中有厚利

    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讲,每一次的小成就都是在为成功添砖加瓦;对于已经被世人认可为成功人士的人来讲,每一次的大成就都是一种无法比拟的享受。只要你是其中的一类人,你就会没有止境地渴望成功,因为你能够深刻理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内涵。

    欲望可以使人走向堕落,也可以使人走向辉煌。欲成大事者或欲登峰造极者都有强烈的取得成就的欲望,也正是有了这种强烈欲望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尽管他们本人没有体会到这一点。

    时势能够造就英雄,英雄也能够造就时势。历史如此,商业上也是如此。善于借势经营的人,就是善于制造商业局势的人。当然,他们看中的不是这些,而是大项目中的丰厚利润。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慕尼黑举行,最后欠下36亿美元的债务,偿还期持续了很久;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最后亏损10多亿美元,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难以扔掉的大包袱;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莫斯科举行,比上两届耗费更多资金,一共花掉了90多亿美元,造成了空前的财政黑洞。

    针对连续三届持续亏损的情况,1984年的奥运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美国洛杉矶见没人敢拿这块烫手的“山芋”,结果以唯一申办城市“获此殊荣”。可是在“夺取”奥运会举办权后,美国政府竟公开宣布对本届奥运会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洛杉矶市政府见得不到国家政府支持,索性顺水推舟,发表声明说市政府不反对举办奥运会,但举办奥运会不能花费市政府的一分一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缺了“孔方兄”,不要说举办奥运会,就是修补一块足球草坪也会把人急得焦头烂额。

    谁能够站出来挽救这场危机呢?洛杉矶奥运会筹备小组不得不向一家企业咨询公司求救,希望这家公司能够寻找到一位高手,从而在政府不补贴一分钱的情况下举办好这届奥运会。

    这家公司动用了他们收集的各种资料,根据奥运会筹备小组提出的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广泛搜寻。结果,计算机里反复出现了这个名字:彼得·尤伯罗斯。

    彼得·尤伯罗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使得计算机对他如此青睐?此

    人的基本情况如下:

    1937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文斯顿。大学毕业后在奥克兰机场工作,后又在夏威夷联合航空公司任职,半年后担任洛杉矶航空服务公司副总经理。

    1972年,他收购了福梅斯特旅游服务公司,改行经营旅游服务行业。1974年,他创办了第一旅游服务公司。经过短短四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就在全世界拥有了两百多个办事处,手下员工一千五百多人,一跃成为北美的第三大旅游公司,每年的收入达两亿美元。他的这些业绩虽然不能说是惊天动地,但他非凡的管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彼得·尤伯罗斯临危受命,担任起了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举办奥运会的难处是他始料不及的。一个堂堂的奥组委居然连一个银行账户都没有,他只好自己拿出100美元,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他拿着别人给他的钥匙去开奥组委办公室的门时,居然打不开门上的锁。原来房地产商受到了一些反对举办奥运会的人的影响,最后没有和奥组委签订租房协议,而是把房子卖给了其他人。事已至此,尤伯罗斯只好临时租房办公。

    尤伯罗斯激动人心的“五环乐章”开始了,三招妙棋一招比一招惊人:

    第一招:拍卖电视转播权。

    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对体育没有兴趣的人数量众多。很多人甚至不惜花掉多年积蓄而不远万里去异国他乡观看体育比赛,但更多的人是通过电视来观看的。事实证明,在奥运会期间,电视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电视收视率的大大提高,必然会给广播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彼得·尤伯罗斯把拍卖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作为举办奥运会要掘的第一桶金,同时这也将成为奥运史上的一大创举。

    当有人提出将拍卖最高价定在1.52亿美元时,尤伯罗斯仅抿嘴一笑:“这个数字太保守了!”他亲自出马,来到了美国最大的两家广播公司进行游说,一家是美国广播公司(ABC),一家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同时,他又策划了几家公司参与竞争。一时间报价不断上升,电视转播权的最后敲定价格远远超出专业人士的预料,竟然飙升至2.8亿美元。真可以说是旗开得胜!

    第二招:拉赞助单位。

    奥运会期间,不仅有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有各个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很多大企业都企图通过奥运会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尤伯罗斯想方设法加剧这种竞争。在他的筹划下,奥组委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本届奥运会只接受30家赞助商,每一个行业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赞助者可以取得在本届奥运会上某项产品的专卖权。

    各大企业闻讯后纷纷抬高自己的赞助金,希望在奥运会上取得一席之地。在饮料行业中,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对头。早在1980年的冬季奥运会上,百事可乐获得了赞助权,出尽了风头,此后百事可乐销量不断上升。可口可乐对此耿耿于怀,一开口就喊出了1250万美元的赞助标码,在百事可乐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夺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的饮料专卖权。照片胶卷行业之间的竞争,则比较具有戏剧性。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柯达公司都认为自己是“老大”,于是摆出“大哥”的架子与组委会讨价还价,不愿意出400万美元的高价,以致拖了半年也没达成协议。日本的富士公司乘虚而入,拿出了700万美元的赞助费买下了奥运会的胶卷专卖权。消息传出后,柯达公司十分后悔,把广告部主任撤了职。

    经过多家企业的角逐,尤伯罗斯获得了3.85亿美元的赞助费。而在1980年的冬季奥运会上,赞助商有381家,但总共筹资仅900万美元。

    第三招:“卖东西”。

    尤伯罗斯拿着奥运会的大旗,在各个环节都“逼”着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及有钱的人掏腰包。火炬传递是奥运会的一个传统项目,每次奥运会举行前都要把火炬从希腊的奥林匹克村传递到主办国和主办城市。以尤伯罗斯为首的奥组委规定:凡是参加火炬接力的人,每个人要交3000美元。很多人都认为,参加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是一件人生难逢的事情,拿3000美元参加火炬接力——“值”。就是这一项,尤伯罗斯又筹集了3000万美元。奥组委还规定:凡是愿意赞助25000美元的人,可以保证在奥运会期间每天获得两人最佳看台的座位,这就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赞助人票”;每个厂家必须赞助50万美元才能到奥运会场做生意。

    此外,奥组委制作了各种纪念品、纪念币等,到处高价出售……

    在尤伯罗斯魔术般的经营下,洛杉矶奥运会举办的结果是:美国政府和洛杉矶市政府没有掏一分钱,最后赢利2.5亿美元。

    从此,奥运会的举办权成了各个国家争夺的香饽饽。

    在尤伯罗斯的经营下,奥运会举办权一反往日常态,成为了一块令人垂涎欲滴的大肥肉。正是借助了奥运会举办权不受人欢迎的局势,尤伯罗斯成为了英雄荣誉和丰厚利润的创造者。

    在成就大业的过程中,不妨瞄准时机,既能够造福社会,又能够获得报酬。

    4.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三国吴主孙权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哪怕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聪明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人多力量大,而且因为人多智慧众。如果懂得群策群力,你就能够避免很多令人头疼的情况发生。

    南非约翰内斯堡有一个专门生产精度机床零件的小制造厂。有一次,该厂的总公司老板伊安·麦克唐纳抓住机会接受了一笔很大的订货单,但是他深知自己无法按期交货。车间的工作是早已计划好的,这批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太短,以至在他看来接受这批订货似乎是不可能的。他并没有为此催促人们突击这批订货,而是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一下面临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够按期完成这批订货的话,对于公司和他们将意味着什么。

    然后他开始提出问题:

    “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处理这批订货吗?”

    “谁能想出其他的生产办法来完成这批订货?”

    “有没有办法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或人力配备,以便有助于突击这批活儿?”

    雇员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建议,于是,这批订货被接受了,而且按期交货。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在考虑同一个问题时,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审视问题,从而找到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此时,你便可以借助他们的思维全面来考察眼前的问题,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得到最为理想的答案。

    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敢于听到不同的声音,因为没有人愿意给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人出谋划策的。

    艾尔弗雷德·斯隆曾担任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在西方管理学界享有盛名,被称为“一个管理组织的天才”。在任期间,他曾聘请了一位著名的管理人士作为公司的管理顾问。

    在交代职责的时候,艾尔弗雷德·斯隆告诉这位刚上任的管理顾问,他不知道要给一个管理顾问安排什么样的具体工作,因为他自己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至于要研究什么,要写些什么,这都是作为管理顾问的工作。艾尔弗雷德·斯隆的要求简单明了,就是希望这个管理顾问能够明确地写出或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必要考虑和担忧自己的观点不被大家接受。艾尔弗雷德·斯隆认为,如果一个管理顾问总是想与大家的观点保持一致,就会采用调和或折中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一个只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调和或折中的管理顾问不可能为公司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公司不需要这样的管理顾问。

    从艾尔弗雷德·斯隆给新来的管理顾问的交代中可以看出,艾尔弗雷德·斯隆很注重与众不同的观点。正是因为他愿意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自己积累了更多的管理和组织经验。

    作为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学习艾尔弗雷德·斯隆的这种方法,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创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因为平等的交流氛围是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的重要保证。当享有平等的发言权时,员工不会因各种各样的顾虑而不愿意表达自己全部的心声,他们会把自己完全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以主人翁的精神将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并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

    《后汉书》中写道:“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当以此为诫,不仅要敢于纳谏,而且要广开言路。

    5.雪中送炭,无心插柳柳成荫

    雪中送炭,对送炭的人来讲,炭并没有多少价值,送炭人会认为这是举手之劳;但对在雪中受冻的人来讲,炭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身处危难时,你拿出一斗米去救助,这个人会对你充满感激;当一个人生活自在时,你拿出一石米相送,无疑会增加这个人的享受欲望和虚荣心,从而变得贪得无厌,把你的馈赠当作理所当然,一旦你不愿意继续馈赠或馈赠更多的东西,他便会将你视作仇人。如果将这个道理延伸一下,就可以与目前社会中流传的一句话联系上:“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时机和对象。而最好的时机,便是在别人身处逆境或危急时刻,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时候。比如,一个人的事业在起步阶段需要资金,尽管前景一片大好,但亲戚、朋友却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支持时,你的帮助将会是及时雨;再比如,当一个有志气、为人踏实的人因涉世不深而屡受挫折时,你及时地给予他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你或许无意间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向患难中的人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句温馨的安慰和真心的支持,对方也会铭记于心,把你当做知己般对待。等到将来你有需要时,他也会像及时雨一样来到你的身边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皇威廉一世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境遇悲惨。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无奈之下他只好逃到荷兰保命。在荷兰居住期间,他接到一个小男孩的来信。虽然信的内容非常简短,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款款真情。在信中,小男孩向德皇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你将永远是我最尊敬的皇帝。因为我一直都很敬仰你。”德皇看完信后被感动了,危机过后便邀请小男孩到皇宫做客。受到德皇的邀请后,小男孩异常兴奋,与母亲一同进了皇宫,从此结束了贫寒的岁月。后来,小男孩的母亲嫁给了德皇。

    有人喜欢为他人雪中送炭,而有些人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可贵。当朋友摆脱困难后,这种人会说:“怎么会这样啊!你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早知道你有困难我一定会帮上点忙的!”有这种说辞的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正需要他的帮助,倒不如说成他根本就不想拉朋友一把。

    人们可以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苦处,可是对别人的痛处却很难意识到,那是因为他们不够重视朋友。正是因为对朋友缺乏了解,所以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就更不会花工夫去解读朋友的需要。那些假装不知道朋友需要帮忙的人,或许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等到他们真正体会到身处困境而无人雪中送炭的滋味后,就会了解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有多么的愚蠢。

    如果要求人们都达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可以随时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看他们是不是正等待着你的帮忙!如果有需要,立刻伸出你温暖的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当朋友在事业上不顺心的时候,你向他询问自己能为他做点什么,或者用关心的话语开导他,即使你不能为他解决当前的烦恼,你的关心也会像春雨般洒在他饥渴的心田。他会由衷地感谢你,把你视为他的知己。

    6.提升价值,用“闪光点”赢得赏识

    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过,要想让巨人接受你,允许你站在他的肩膀上,就要看你能不能得到巨人的赏识。何谓巨人?所有值得结交的朋友是也。

    当自己身处困境时,谁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呢?从古到今,恐怕没有人可以坦然地说:“我不需要任何人帮助。”除非他甘愿平庸潦倒一生。不过,要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有了朋友,事情就好办多了。正所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然而,交朋友是双方的事情,一厢情愿是行不通的。或许你会认为某人值得深交,但这个人并不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他值得结交的人。因此,要想顺利结交到令自己满意的朋友,首先要让自己有令人欣赏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闪光点”。如果你没有“闪光点”,别人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不得不帮助你,也会认为你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而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你。

    美国第四十届总统——罗纳德·里根原本是好莱坞的演员,但他的志向却是当总统。虽然从政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他还是如愿以偿。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他善于用自己的“闪光点”赢得更多的朋友。

    在他的朋友中,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支持他竞选加州州长。在这些朋友的支持下,他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影视职业,很坚决地开辟人生的新领域。

    如果自身没有什么条件,即使得到他人的帮助,希望也难以成为现实。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一直依靠他人,而应该先有真材实料。

    任何一个能够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人都可以做你的师傅,关键是你能不能得到这些师傅的赏识。当你的“闪光点”越来越多时,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赏识你。当你愿意和某人结交时,他们会因你的某个“闪光点”或多个“闪光点”而愉快地接受你。

    7.招揽人才,成就大业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

    随手翻阅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在历代王朝中,凡是英明的君主都会注重对人才的使用。一旦发现人才,他们就会立即起用。

    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后,心情大为高兴。一日,他召来众诸侯和将领,与他同饮美酒。饮酒间,高祖问道:“诸位不要隐瞒,务必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后,就划给有功者,能够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是陛下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会杀害有功者,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一个人独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高祖听了他们的话后,首先说他们“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分析了自己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然后分析了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东汉光武帝刘秀能够统一天下,离不开众多部将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最有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即邓禹、吴汉、贾复、耿弁、寇恂、岑彭、冯异、朱佑、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藏宫、马武、马成、王梁、陈俊、杜藏、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耿纯、刘隆。

    为了能够治理好大唐江山,唐太宗求才若渴。当时,朝野上下的官吏大多擅长习武,对于如何处理政务显得力不从心。为了选拔出一批精通政务的人,唐太宗费尽心思,不计恩怨、不避内亲,积极去发现人才和提拔人才,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除此之外,唐太宗还继续推行科举制度,不断选拔文官。

    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大旱。按传统的说法,这是因为朝政出了问题,上天示警惩罚。太宗坐立不安,颁布诏书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乃一介武夫,不善文理,门客马周代他起草了一份奏章。唐太宗收到常何的奏章后大吃一惊,因为奏章里陈述的20多件事都合乎他的意思,而且文章条理清楚,批评和建议都很中肯。唐太宗知道常何是粗人一个,根本没有这个能耐,于是将其召来询问。得知奏章出自马周之手后,他立即召其进宫,令其在门下省任职。马周处事敏锐,能言善辩,深识事端,处世平允,又敢于直言进谏,以至于太宗说:“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后来,马周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名彪史册。

    在唐太宗积极求才的影响下,唐朝上下人才济济。除了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房玄龄、魏徵、杜如晦、柴绍、侯君集、虞世南、张公瑾、李靖、刘弘基、张亮、殷开山、唐俭、长孙顺德、萧珞、高士濂、刘政会、屈突通、李孝、段志玄、程知节等功臣外,还有陆得明、颜师古、姚思濂等饱学之士,欧阳询、阎立德、褚遂良、阎立本等画家。这些人功不可没,都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这些人的同心协力下,“贞观之治”永载史册。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人才的竞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保证企业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残酷地淘汰。

    松下电器的一次例会上,松下幸之助向一位中层雇员问道:“你在与客户交谈的时候,如果客户问到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时,你如何回答?”

    会议室的人都觉得奇怪,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当然是各种电器了,这还有疑问吗?这位下属与其他人的想法一致,开口便说道:“各种电器。”

    松下幸之助听了这位中层雇员的回答后,很不满意。他说:“你的回答从根本上就错了。”这话使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松下电器公司不是生产电器又是生产什么的呢?

    松下幸之助接着说:“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电器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你们要说松下公司主要是培养人才的公司,兼做电器。”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才是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能够保证企业有大量的人才,就能够生产出质量更好、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员工和工厂之间,他愿意选择员工。因为工厂离开了员工,很快就会被遗弃,进而会变得杂草丛生,成为废墟;如果有了员工,就算没有工厂,员工也会以其充满智慧的双手建造工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