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志气做事才有底气-别把志向挂在嘴上,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行动是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没有行动,一切皆枉然。反之,只要能够做到言必行、思必行且行必果,就能够取得成就。

    1.行动是成就的最后审判人

    电影《卧虎藏龙》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当你紧握双手时,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伸开双手时,世界会在你手中。”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成就的主宰者。你是想一无所有还是想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就看你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如果你紧握双手,什么也不做,即使你有丰厚的学识、超人的天赋、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等,你仍然会两手空空。反之,即使你一贫如洗、一无是处,如果能够伸开双手去学习、奋斗、拼搏,你也能够在有生之年得到财富、幸福、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青睐。

    很多时候,一个人完全可以使自己的成就更大些、生活更美好些,但由于不愿意付出行动,结果只能逆来顺受,任成就摆布和苍天作弄。

    一天,一位乡下青年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青年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环境的因素,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于是不辞辛苦地前来寻求指导。

    这位青年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两人谈得非常投机,青年给爱默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年临走时,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让爱默生指教。爱默生读后,感觉非常好,认定这位乡下青年在文学上将会大有作为,于是决定全力给予指导,并且要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来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但反响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

    因此,爱默生希望这位青年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他将进一步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于是,他们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每次写信时都大谈文学问题,始终充满激情乐观且才思敏捷。爱默生不断地给予鼓励,在与友人的交谈中也经常提起这位青年。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青年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在有了小名气后,就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而且在信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很显然已经沾沾自喜了。这时候,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因为凭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意识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双方尽管一直在继续通信,但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一年过去了。爱默生邀请这位青年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并借此机会想了解一下他的具体情况,青年如期而至。

    两人开始了一番有针对性的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你做什么呢?”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了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做那些小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事情吗?”

    “是的,我已经是个大诗人了,我必须写大作品才能证明我自己。”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祝愿你能尽早写出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很快就会完成一部,即将公之于世。”

    在这次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大出风头。他尽力表现他的才华,处处显得盛气凌人,且说话时总要提及他的大作品。虽然与会作家没有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读过。但在人们的意识里,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也不会如此地欣赏他。

    几个月以后,这位青年继续给爱默生写信的时候,再也不提他的大作品了。而且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说出了实情,很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他所说的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完全是他的空想,完全没有付诸行动。

    他在信中写道:“多年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而且我周围所有的人以及我的朋友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的人,并且前途无量。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这使我深感荣幸,并为此也深表谢意。”

    “但让我深感苦恼的是,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大脑中便是一片空白,我无法静下心来,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没有什么两样,而且自己也很成功。”

    “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我没有好好地珍惜曾经的拥有,也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付诸行动……”

    从此以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过这位青年的来信。

    如果一个人慢慢地放弃了行动,他的能力也将会渐渐减退,直到完全丧失为止,正如故事中的这个青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关键是看他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2.今日的行动是明日的先例

    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对岸,唯有用行动架起稳固的桥梁,你才能渡过中间湍急的河流。

    凡人企盼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等等。不过,这种企盼多数是在梦中实现的。欲成大事者则不同,他们不愿意用幻想来麻醉自己,因为他们知道人总会清醒的,幻想过后要面对的是幻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其如此,不如将承受巨大痛苦的时间和精力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创造奇迹。

    奇迹随时都可以发生在你身上,只要你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量变渐渐引起质变,而每一次质变都将是你人生的一次飞跃。当这种飞跃不断持续下去时,奇迹便会发生。要知道,第一个大学生的老师一定不是大学生,第一个科学家的老师也绝不是科学家。只要敢于付诸行动,你就能够成为某方面的第一,成为一个切切实实的先例。

    世界闻名的飞机大王霍华德·休斯于1905年12月24日出生在美国休斯敦,其父亲是位石油投机商。16岁时,他的母亲因一次医疗事故不幸去世。更为不幸的是,两年之后他的父亲死于心脏麻痹。年仅18岁的霍华德·休斯继承了父亲75万美元的资产,成为休斯公司的董事长,开始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生活。

    年轻的霍华德·休斯对电影拍摄很感兴趣,然而最初踏入电影界时并不顺利。不过,执著的休斯对电影并没有失去兴趣,而是在不停地寻找机会。

    霍华德·休斯酷爱驾驶飞机。一次当驾驶着飞机在空中翱翔时,他突发奇想:拍一部表现空战的片子不是会很受欢迎吗?他想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中校达宁率领数架索匹兹骆驼号战斗机从战舰上起飞,任务是轰炸德军东得伦空军基地。那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越洋轰炸,英军只损失1架飞机,而德军的两艘军舰和两只飞艇都被击沉。休斯非常果断,决定将这次空战搬上银幕。为了取得最佳的影视效果,他准备用真正的飞机拍一部比实战更刺激更壮观的空中大战片,片名暂定为《地狱天使》。

    霍华德·休斯立即行动起来,不惜花费210万美元租用了数十架飞机,其中包括著名的骆驼号轰炸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战斗机,邀请了一百多名优秀的飞行员,雇用了2000名临时演员,聘请的摄影师人数几乎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影片的演员阵容空前强大,整个美国电影界都为之震惊。结果,《地狱天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霍华德·休斯是一个敢于用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他没有满足于坐在飞机上对鼓舞人心的轰炸场面的幻想,而是敢为人先,将其成功地搬上了银屏。除此之外,霍华德·休斯在驾驶飞机方面也向世人展示了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对驾驶飞机非常着迷的霍华德·休斯曾参加过一次全美短程飞行比赛,以302公里的时速一举夺冠。然而他并不满足,又确立了更高的目标。1927年,被美国人称为“世纪英雄”的美国飞行员林白驾机飞越大西洋,整个世界为之轰动,霍华德·休斯决定打破林白的世界纪录。考虑到驾驶传统的飞机难以成功,他开始致力于新型飞机的研制。为此,他高薪聘请了两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欧提卡克和帕玛。欧提卡克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同样热衷于飞行;欧提卡克对制造新型飞机有许多天才的构想,对疯狂追求速度的休斯来说,他们两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他们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制造出机身长为8米,机翼长为7.6米的Ⅲ型单翼飞机。该飞机造型独特,机身特别短,试飞人员都不敢驾机试飞,而霍华德·休斯却决定亲自试飞。

    1935年9月12日,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天色已接近黄昏,负责速度测试的裁判技师建议明天再飞,霍华德·休斯却等不及。他穿上飞行服后便跳进机舱,然后启动了引擎,飞机缓缓飞上了天。

    第一次测试速度达到556公里每小时,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因为飞机没有做水平飞行,违反航空协会的规则,成绩被迫取消。霍华德·休斯毫不气馁,又做了第二次飞行。

    “世界纪录!创造了世界纪录,时速已达566公里。”裁判兴奋地叫喊着。

    欣喜若狂的霍华德·休斯没有立刻降落,他还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第三次试飞只有542公里,霍华德·休斯不甘心,再飞一次!奇迹出现了,“567公里”。休斯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不过,霍华德·休斯并没有止步。

    为了挑战环球飞行纪录,霍华德·休斯选用并改进了洛克希德公司开发的一种可以乘坐12人的伊列克特拉14型飞机。1938年7月10日,休斯与4名机组人员驾驶着改装后的伊列克特拉14型飞机,从布鲁克林的贝内特机场起飞,经过3天零19个小时17分的长途飞行,他们终于飞回了出发地。贝内特机场早已聚集了2.5万名观众,他们热烈欢迎胜利归来的世纪英雄休斯。

    霍华德·休斯曾亲自设计出一种型号为KⅢ的巨型水上飞机。这种飞机全长97.5米,高15.2米,自重300多吨,两翼安装了8个带有螺旋桨的普拉特·惠特尼2800型引擎,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巨无霸”飞机。

    当时,人们对这架巨型飞机能否飞上天空持怀疑态度,而霍华德·休斯却用事实回答了人们的疑问。1948年4月,他亲自驾驶着巨无霸,风驰电掣地在海面上冲刺了一段距离,然后平稳降落,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值得永久记忆的历史性镜头。

    看到霍华德·休斯的成功后,有人或许会说:“奇迹对穷人来说是个奢侈品,它通常只会在富人面前搔首弄姿。”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因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用奇迹般的生命来创造奇迹是完全可能的。否则,石头下的小草就无法生存,一粒种子就无法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从坚硬无比的头盖骨中破壳而出、迎接阳光。

    粪土当年万户侯,布衣亦可做天子。天才少见,奇迹常在。行动吧,奇迹正在不远处等着你。

    3.行动比语言更能证明自己

    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以他的声明为标准,而应以他的行动为标准。

    ——恩格斯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的时候,他们滔滔不绝,把志气和目标讲得轰轰烈烈;做的时候,他们却显得比较“低调”,最终还是做了一个平凡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行动是证明自己的唯一标准。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能力。当你不断用行动证明着你的能力时,你的成就就会越来越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兑现向他人曾经许下的承诺如此,对欲成大事者来说,还应该兑现自己曾经在他人面前立下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

    1971年6月,被称为“超人”的李嘉诚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并决定集中一切力量发展公司的房地产。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简明扼要地介绍完公司已经取得的成就后直奔主题,道出了以后的发展目标: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赶超“置地”。

    李嘉诚的决心让大家感到一脸迷茫,因为“置地”的实力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置地的全称为香港置地有限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的杰姆·凯瑟克以500万港元注册成立,此公司在当时是全香港最大的公司。它的发展比较迅速,经半个多世纪,置地有限公司就在香港处于绝对霸主地位,在世界上的地位亦不可小觑,它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一。

    “撼山易,撼置地难”是业界早有的说法,到现在仍被业界人士认同。要想赶超实力超群的置地,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长江地产公司刚刚成立,在置地眼中,不过是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李嘉诚的口气如此之大,难免让手下的各部门领导人顿生猜疑。

    有人立即起身质问老总李嘉诚:“置地的实力那么雄厚,长江现在最多可算得上小型公司,我们能赶超置地吗?”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而又斩钉截铁地说,“再大的公司也是从小做起的,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通过不断发展,实力才不断强大起来的。名人都是出自于众人之中,当年,置地的创办者之一遮打爵士仅是一个贫寒之士,他从英国远道而来,没有人认识他,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然而,他凭着自己的恒心、毅力、精明的头脑以及机遇,终于成为香港巨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有雄心壮志,远大的目标在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就长江目前的实力而言,不可否认,它与置地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我们可以先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置地能够在香港甚至全球稳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辅。置地目光远大,它不求近利,而是长期投资。我们长江地产也应该像置地那样,以收租物业为主,必会有大前途。”

    “另外,置地的基地在港中地区,而中区的物业已经发展到极至,地价甚是昂贵,不再是寸土寸金,寸土尺金都不为过,发展空间狭小。以长江公司现有的资金储备,是没有实力在中区拓展地产的,但我们可以去目前稍微冷淡、地价较低的边缘地带和新兴市镇发展,待实力雄厚,再与置地一决高低。”

    “先父曾与我谈到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以此话验证世间发生的事,且屡次都有效。置地已久居香港霸主地位,近几年中,其发展趋势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势头远不及地产界的后起之秀太古洋行。”

    “长江在创业之初,加上借来的资金才有5万港元,物业也是后来才开始经营的。如果集中发展房地产,我们公司的发展势头定会很旺。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诚的分析有理有据,他把赶超置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不无道理。但是,李嘉诚的话并不能使在座的高层信服,因为这些人更相信的是事实。

    随后,李嘉诚大力发展地产业,在现有的地盘上广建楼宇。由于当时的发展势头良好,用户在楼宇筹建过程中便上门求租。李嘉诚一刻也未放松,他把收到的租金继续投入到楼宇的兴建中。

    至1979年,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拥有地盘物业面积急速增加到1000万平方英尺,而同期大地产商英资集团置地只有1300万平方英尺。

    从1972年长实上市,李嘉诚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实现了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一旦定下目标,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努力发展。

    无论做什么事,一旦给自己定下目标后,就应该像李嘉诚这样立即行动起来。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说“大话”,但“大话”从你的口中出,你将成为所有下属的楷模和榜样,下属会更有信心地听从你的安排。即使你不是,你也可以做到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

    目标不是用来标榜的,而是要将其付诸行动的。一个敢于用行动证明自己目标的人,一定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勇夺胜利的人。

    4.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

    对于一个小孩来讲,要想学会走路,必须要脱离父母的怀抱。对于一个欲成大事者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亲自去尝试着做一些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成功。无论是谁,都有独自去面对世界的一天。与其等到失去所有的依赖再初涉社会,不如主动出击,在依赖还在的时候就大胆去尝试。如果这样做,即使尝试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也会得到及时的指导。

    如果不能够及早地摆脱依赖,即使有再多的优势,也不能够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一位渔夫因其娴熟的捕鱼技术而闻名远近,并得名渔王。渔王这个称号来之不易,渔夫认为,既然得到了如此高贵的称号,就应该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

    渔夫有两个儿子,正好做他的接班人。于是,他开始将捕鱼技术传授给他们。他教给了儿子很多东西,如用什么样的渔网容易捕到鱼,鱼喜欢藏身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涨潮,什么时候是鱼汛期等等。只要自己知道的,渔王都会毫不吝惜地教给自己的儿子。

    儿子渐渐长大了,而渔王也慢慢老去,他不能够再亲自带着儿子去捕鱼了。然而,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得到了他的真传,捕鱼技术却显得平庸不堪,甚至赶不上其他渔夫的儿子。渔王非常迷惘,对两个儿子感到失望。看来,渔王的称号要有新主人了,不过不是他的儿子。

    他将自己的苦恼诉说给了一位朋友。

    朋友思考了一会儿,问他:“你在传授他们捕鱼技术的时候,是不是手把手地教他们?”

    渔王惆怅地回答:“是啊,可是尽管我如此做了,他们的表现还是如此糟糕。”

    朋友又问道:“那么,每次捕鱼的时候,你是不是都在一旁指导呢?”

    渔王答道:“是的,我一直坚持和他们一起出海,尽管有时候我感觉比较累。”

    朋友说:“我明白了。其实,错误不在你的儿子,而在于你的培养方式。他们虽然有一流的捕鱼技术,却没有失败的教训。教训和技术同样重要,没有得到过教训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渔王的儿子没有依赖心理,主动要求独自出海打鱼,结果又将如何呢?可以说,他成为父亲渔王称号的继承人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他已经掌握了一流的技能和经验。在尝试的过程中,他能够将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向父亲诉说,从而得到解决。如此优厚的条件,他却不善于利用。

    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摆脱依赖的话,那么就大胆果敢地去尝试吧。不过,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摆脱惰性。因为在长期依赖的过程中,惰性会让人忘却自己有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5.稳健发展,步步做大

    凡是成功人士都有深刻体会:事业在起步之初是异常艰难的。正因为如此,当自己的事业有所起色时,他们不会眼高手低,而是以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稳健的观念指导自己,从而一步步使自己的事业走向辉煌。

    “世界船王”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13岁时,他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进入了吴淞船舶学校。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去了重庆。在那里,他没有依照父亲的意愿继续深造,而是跑到一家银行做了一名小职员。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他在短短七年的时间内不断提升,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就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他对目前的工作没有兴趣了。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闯天下。积攒了一些钱后,包玉刚决定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游说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一面详细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

    1955年,包玉刚顺利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采取的是长期出租的方式。在众多同行眼中,包玉刚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短期出租不但有高的收费标准,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包玉刚之所以这样做,谋求的是长期而稳定的收入。他曾对人说:“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事实上,也正是这种经营方式使他最终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包玉刚到处奔走,并最终与香港汇丰银行建立了借贷关系。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包玉刚以诚信为本,取得了汇丰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再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1956年,由于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关闭,海运业务十分兴旺。有人劝包玉刚趁机大赚一笔,但包玉刚仍然在不提高租金的情况下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十几年后,战争结束,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且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船只,而那时的包玉刚正安稳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尽管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租期长,同样有利可图。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队船数超过200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1975年,其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包玉刚无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然而事业的成功并不是探囊取物,绝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能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毁于一旦。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在看到利润的同时还要看到风险和对以后事业发展的影响。

    诸葛亮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做事业时需要谨慎,但有一点,该出手时就出手,过度谨慎将寸步难行。

    6.做一等人,干一等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人就要做一等人,做事就要做一等事。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你也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尽管路上会有一些绊脚石。另外,路越走越宽,只要你敢于向前走,羊肠小路过后便是康庄大道。

    作为战后第一代实业家的曾宪梓,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闯出名堂,成功地跻身优秀企业家之列。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他使金利来由家庭手工作坊变成了一枝独秀的名牌领带工业,将欧洲风味率先引进香港,成功地树立起了独一无二的金漆招牌。金利来的发展与壮大,与曾宪梓的果敢行动是分不开的。

    起初,金利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在香港市场上占有了相当的份额。然而,曾宪梓并不满足现状,不断在思考香港市面上为什么充斥的多是外国名牌产品、为什么港制产品与外国名牌在质量上不相上下却仍然不受消费者垂青等问题。最后,曾宪梓“自认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港制产品的牌子还没有成为名牌。

    曾宪梓认为,一个出名的品牌不仅需要有质量,而且需要宣传。于是,他毅然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报纸上做广告。

    1970年的父亲节来临前,曾宪梓不惜花费近3000港元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庆祝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属于男性、属于父亲的节日。很快,“向父亲致意,送金利来领”的简短广告语传遍了大街小巷。

    曾宪梓的这次创举不仅为金利来接下来向国际名牌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打开了香港广告生产商为推销产品、树立品牌而刊登广告之先河。

    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曾宪梓又一次率先看到了橱窗文化的妙用。他要求几家大的百货公司将金利来领带陈列进橱窗里,并标上“金利来”的牌子,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措施提升了金利来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它的销售量。

    1971年是“金利来”喜获丰收的年份,当时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囊括世界杯多个奖项。在凯旋回国、途经香港时,中国乒乓球队应邀在香港举行乒乓球赛,香港无线电视台夺得了乒乓球表演赛的独家转播权。深知广告妙处的曾宪梓闻风而动,借这次乒乓球表演赛对金利来产品作了专题广告,同时请来著名歌星为金利来作产品介绍。

    在乒乓球表演赛进行期间,“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每天都在轮番不停地播放,洗涤着几百万香港人的耳朵。仅一个星期,金利来领带随着乒乓球赛的盛况成为了香港家喻户晓的名牌,订单如雪片一般向曾宪梓飞来。曾宪梓开始扩大生产,第一次使港产货战胜了外来货。

    至80年代,曾宪梓的企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此时,曾宪梓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将目标锁定在东南亚后,他赶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一边买厂房生产金利来领带,一边用重金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进行隆重的产品宣传。没过多久,金利来产品打开了马来西亚、泰国等市场。

    在这期间,曾宪梓同时看准了大陆市场。从1981年开始,曾宪梓就不断利用大陆最有影响的传媒连续展开“金利来攻势”,使“金利来,男人的世界”长期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和电视的黄金时间。直到1983年,曾宪梓认为大陆的求购者对金利来领带的渴望程度已经够高,才将首批金利来领带送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大商场中,引起了一场争购金利来领带的风潮。至1990年,金利来领带仅在大陆的营业额就达4亿多人民币。

    “金利来”品牌成功树立了,但曾宪梓并没有止步。他做出了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开始生产T恤衫、皮带、钱包、衬衫、袜子……凡是男士所需的衣物和服饰配件,他都不放过。同时,曾宪梓还认为,金利来不能仅仅是“男人的世界”,它同样也应该是“女性的世界”。从1990年起,以系列女性时装为先导,曾宪梓又为女性创造出了一个更具魅力的世界。

    在曾宪梓的经营下,如今的金利来不仅在香港和内地,而且在东南亚、在整个亚洲都深入人心。

    不仅要壮志凌云地想,而且还要脚踏实地地干。任何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辛勤汗水的浇灌。套用一句歌词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7.站在原地空想,不如边做边想

    人生来就是为了行动的,就像是火焰总要向上蹿、是石头总要向下坠一样。没有行动,这个人等于不存在。

    ——(法)伏尔泰

    古希腊人德谟斯特斯因雄辩出名,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有人曾经向他询问掌握雄辩之术的第一步是什么时,他回答说:“行动。”“第二点呢?”“行动。”“第三点呢?”“仍然是行动。”德谟斯特斯的回答言简意赅:行动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每个人都具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一个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与其说是缺乏思维,不如说是没有采取行动。古文《蜀之鄙有二僧》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川境内某个偏僻处住着两个和尚,一贫一富。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如何?”

    富和尚说:“路途遥远,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江而下去南海,然而到现在还没做到。你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穷和尚没有被富和尚劝服,毅然动身。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路上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使得富和尚无地自容。

    穷和尚之所以能够做成富和尚准备已久却没有做成的事情,是因为他没有站在那里空想,而是善于一边行动一边想办法。就这样,当遇到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时候,穷和尚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计划,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实现。

    然而,正如故事中的富和尚一样,很多人擅长用脑而不擅长行动。每做一件事情前,他们都要做充足的预算,没有十二分的把握绝不采取行动,并且他们在预算中总会抛开一切外在有利的条件。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借助外界条件,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采取行动而不能身临其境,看不到有利条件的存在。

    如果总是有意在想象中增加事情的难度,那么什么都不可做。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即使一个人想得再周密,计划也会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即使想得再好,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超出想象的问题。要想取得成功,边想边做是明智的选择。当然,行动之前还是要做一番计划的。一旦认为有一定的可行性,就应该放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先是按照计划行动。随着计划的进行,一些新问题就会出现。这个时候,最好不要盲目采取行动,而应该停下来想想如何做,等到有了办法后再继续行动。

    拿破仑说:“想得好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把信带给加西亚》虽然短短数百字,却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日俄战争期间,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

    这篇短文的作者是Eebert Hubbard,文章最先出现在1899年的《Philitinc》杂志,后来被戴尔卡耐基收录: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然而,加西亚隐藏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地点。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他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挂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后的一个夜里,他在古巴上岸,然后消失于丛林中。接下来,三个星期之后,他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

    “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只有行动赋予生命力量。”

    面对到处是路、到处又不像路的森林,要想找到加西亚的藏身地,不要说罗文有十二分把握,就连十分、八分甚至连六分把握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罗文仍然采取了行动,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根据森林中的具体情况渐渐推断出了加西亚的位置。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抱着边想边做的态度。不要让想象中的困难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要认为自己在孤军奋战。要知道,只有在最糟糕透顶的时刻,一个人才会与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告别,而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与这样的时刻相遇一次的。如果你已经经历过,那么就放心大胆地做吧;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就更应该放心大胆地做,因为你已经开始了新的做事方式,将无法遇到那种时刻。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亨斯城退役军人管理所疗养期间,巨额的花费让斯太菲克在经济上破了产。然而,他的思想并没有破产。随着身体的渐渐康复,他想到了一个致富的好主意。

    斯太菲克知道,许多洗衣店都把刚熨好的衬衣折叠在一块硬纸板上,以避免褶皱。于是,他给洗衣店写了几封信,获悉这种衬衣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4美元。接着,他计算了一下:以每千张1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纸板,并在每张纸板上登上一则广告,登广告的人当然要付广告费,这样就可以从中得到一笔收入。

    有了这个想法,斯太菲克立即出院后就开始了行动!由于初次接触广告领域,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斯太菲克本着果断的性格克服了困难,并最终取得了小成功。

    斯太菲克继续保持他在军队中养成的性格:每天花一定时间思考。他发现衬衣纸板一旦被拆除就会被洗衣店的顾客扔掉,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使顾客保留这种登有广告的衬衣纸板。办法终于有了!他在衬衣纸板的一面继续印一则黑白或彩色广告,在另一面则增加一些新东西——一个有趣的儿童游戏、一个家用食谱或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毫无疑问,他获得了成功。

    一次,一位男子抱怨说他的一张洗衣店清单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后来,他发现妻子把它连同一些衬衣送到洗衣店去了,而这些衬衣完全可以继续穿。原来,他的妻子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多得一些斯太菲克的菜谱!

    斯太菲克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扩大业务,并很快找到了答案。他把自己出售衬衣纸板的收入全部捐赠给了美国洗染学会,该学会要求每个成员购用他的衬衣纸板作为回报。

    随着决策的不断实现,斯太菲克拥有了可观的财富。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应该如此,一边行动一边调试。在行动的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断地解决难题,不断地向成功靠近。

    成功的人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起步之初预料到自己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之所以如此,同样是因为未知世界里存在着有利的或有害的偶然因素。正因为如此,这些成功人士在志向不改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着自我调试。

    8.不做小事,难成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确如此,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因为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就根本没有能力去完成大事。

    对很多人来说,美国西部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为此,很多人都跑到那里去打工,梦想从那里捞到一桶金,闯出一片天地,艾伦与太斯也不例外。

    艾伦与太斯在前往美国西部的路上偶然相遇了,二人提起去打工的事情,双双勾勒起未来美好的蓝图。到了美国西部后,他们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二人同行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艾伦看也不看地抬着头径直走过去了,而太斯却低下头将硬币拾了起来。艾伦用鄙夷的目光看着太斯想:“一个硬币都要捡,真没出息,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大事?”而太斯却这样想:“看着钱在自己的脚下溜走,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被同一家公司录用了。由于公司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分工也就没有那么细,时常一个人要做三个人的事情。可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却不高。艾伦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不屑干下去,于是就离开了;而太斯却快乐地接受了,并且努力地工作着。

    艾伦走后又进了另一家公司,他依然在不断地努力寻找机会。两年后,艾伦与太斯在街上邂逅了。这时的太斯已经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可艾伦仍然一事无成,两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艾伦不理解地问太斯:“你连一个硬币都捡,我认为很没出息,可为什么你能做出一番大事呢?”

    太斯只说了一句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看不起小钱,只是一味地盯着大钱。可是大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靠小钱的积累吗?小钱都抓不住,何掌控大钱?每个人都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希望虽然美好,但在实现它的时候还需要付出一些艰苦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古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小事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在面对大事时从容不迫。

    9.想了就做,早行动早成功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清)李渔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无论是面对决策、机遇,还是更新设备、提高技术,都应该快速采取行动。行动越快,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

    美国百万富翁艾琳·福特在谈到自己的经营历程时说道:“成大事者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开始付诸行动。只要你想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所以,要想尽快取得成功,就要迅速付诸行动。

    1981年4月,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那年他45岁,而这家已经有117年历史的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对市场反应迟钝,在全球竞争中正走下坡路。

    韦尔奇之前的总裁们只选择修补,而不去彻底改造通用电气公司这艘日益下沉的大船。然而,韦尔奇不断开拓创新的天性告诉他:要想在变化如此迅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通用电气就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策略。从韦尔奇第一年进入通用时起,他就深知官僚主义和冗员的恶果,如今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上任初期,韦尔奇就说:“10年以后,我们希望通用电气公司会被人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精力旺盛、富有骨干精神的企业,成为举世无双的第一流公司。我们要使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世界上获利最丰厚、经营范围高度多样化的公司,使它的每一种产品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用公司有很多松散杂乱的企业,韦尔奇决定先从这些企业着手。于是,他对通用电气公司所有企业的长处和短处进行了一项仔细的研究。回忆当年的变革时,韦尔奇说:“开始的时候,我的步子迈得不大。我的前任是我所崇拜的一位传奇人物,而我却要改变他所做的事情。”

    一番认真研究后,韦尔奇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通用公司是由几百家经营性质不同、发展方向各异的企业构成的,这样的形象本身就无法取得华尔街的信任。如果要想提高股票价格,就必须改变公司的不良形象。

    为此,韦尔奇提出了著名的“数一数二”的概念。他预言,美国企业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敌人不是市场而是通货膨胀,它将导致全球性的增长停滞。在这种形势下,竞争行列里居中的产品销售商和服务商将没有存在的余地,如果要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就必须发现并参与真正能产生增长的工业门类,并做行业里的第一名或第二名。韦尔奇说,成为第一名、第二名的策略只有在通用公司采用某种“软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奏效,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注重质量、追求杰出以及发挥人的因素”。

    以往通用电气把子公司看做孩子,即使它们经营失败,母公司也不会将它们抛开不管。韦尔奇说这场革命需要克服这种传统,改变这种陈规陋习。一个子公司如果经营失败,没有达到第一名或第二名,公司就会抛弃它。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公司成千上万的雇员失业,但韦尔奇认定,这种改革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讲是有益的。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通用公司的雇员减少了25%,企业被调整为12个。从1995年开始,通用电气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公司,市场价值总额达到了1570亿美元,1996年公司利润为74亿美元,成为美国最赚钱的公司。

    通用电气的产品种类多,从电冰箱、照明灯,到飞机引擎等都在其生产范围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韦尔奇还有一个资本服务公司。资本服务公司是通用电气的子公司,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核电厂”,尽管它并不耀眼,但是伴随着利润的快速增长,资本服务公司日趋成熟。华尔街一位资深分析家估计,从1991年到1996年,如果没有资本服务公司,通用电气的年营业额每年只会增加4%,而现在却翻了一番,达到9.1%。资本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从信用卡服务、计算机程序设计到卫星发射,样样俱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服务公司的重要性。

    有人做过预测,假如让资本服务公司从通用电气独立出来,它将以327亿美元的营业额名列“财富500强”的第20位。

    现在,资本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它开始涉足于计算机服务业和人寿保险行业。它已兼并76家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总额达数十亿美元,2000年有10亿美元的进账。

    是什么使资本服务公司获得如此的成功呢?它有一整套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它既有追求高速增长的雄心,还有开拓者一往无前的勇气,也有令人羡慕的庞大的市场信息网。资本服务公司的CEO盖瑞·温迪特认为,公司之所以能一往无前,最重要的是受益于与通用电气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说:“通用电气对我们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战略管理,杰克·韦尔奇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总裁,也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他知道如何通过资本服务公司实践他的管理之道。”温迪特认为,低成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在通用电气内部自由流通的市场信息是促使资本服务公司成为商场上佼佼者的重要因素。

    一些员工认为,杰克·韦尔奇有点贪得无厌,因为在制定资本服务公司的年利润指标上韦尔奇毫不手软,他希望资本服务公司能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在这方面,温迪特深有感触,他说:“在韦尔奇制定目标后,我使这个目标上升15%,但是韦尔奇又会把目标提高20%。”

    作为资本服务公司的主管,由温迪特及其他五人组成的高层管理团队很少待在资本服务公司总部,而是经常待在市场里,密切注意市场的最新动向。

    资本服务公司主要通过为一些濒临破产的公司注销债款或承担债务的做法来挽救这些公司。1983年美国北方铁路公司陷入困境,资本服务公司承担了它的债务,将北方铁路公司变成一家出租列车的公司,而现在这是一项获利丰厚的生意。对通用公司而言,资本服务公司主要是提供大批有价值的客户。资本服务公司为通用电气旗下其他子公司的客户提供大量贷款,以帮助这些子公司,为其与客户签订大宗合同铺平道路。

    美国一位市场分析家说:“这种‘养鸡取蛋’的做法,使资本服务公司成为杰克·韦尔奇打败竞争对手最有力的一张王牌。”

    想好了就要去做,千万不要动摇。只有早日行动,才能早日取得成功。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盲目行动,换句话说,一个行动胜过十个想法。不过,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只有将它们相结果,才能够起到交相辉映的效果,而美妙的结合方式便是:想好了,立即付诸行动。

    10.实现价值,超越自我

    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与众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价值,不管是谁,只要给他一个发展的平台,他定能做出一番不平常的成就。

    毕加索的绘画天赋是他的父亲偶尔发现的。

    当毕加索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到非常奇怪的事情:妈妈的肚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越来越大。

    一次,他的姑姑、表姐来看望他的妈妈,大家聊得正高兴。这时候,小毕加索好像也想凑个热闹,他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稚气地问妈妈:“妈妈,你的肚子是怎么回事啊,我发现它越来越大,是不是在里面放什么东西了?”

    妈妈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小毕加索说:“是啊,你的弟弟或妹妹在妈妈的肚子里玩耍呢。”

    小毕加索更觉得好奇,于是就不断地向妈妈提问,是谁把弟弟、妹妹放进去的,是怎么放进去的等等。妈妈告诉他,这些事情他现在还不懂,得好好学习知识,等到长大后,慢慢就会明白的。

    可是,小毕加索还是不满意,他拿了一张纸,把大肚子的妈妈画了下来,在场的人们可笑坏了。

    他的父亲拿起了小毕加索的“杰作”,仔细一瞧,发现毕加索画得很逼真,顿时觉得儿子很有绘画天赋。后来,小毕加索上学了,一段时间过后,父亲发现他不怎么爱读书,索性就让他待在家里,并从外边雇了一个绘画老师做毕加索的家庭教师,毕加索的绘画之路便从此开始了。

    价值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创造力,价值得以实现的标准是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获得的劳动结晶。这种创造力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天赋,或是一个人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兴趣与爱好。

    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天下虽大,却无容身之处,而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有这么一种创造力。如果是天赋,自己恰好又一直在沿着这样的一种天赋的方向发展自己,那么就应该更加努力,争取在这方面做出些成就来,像毕加索那样,在他的绘画之路上不断前行;如果自己的天赋与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可以立足现实,去探索一种新的创造力;如果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创造力,那就要好好珍惜、呵护它,因为它不像金子,不管放在哪里,放多久,最终都会发光。这种创造力来自于知识和实践,是从不断地学习中浓缩、凝集而成的,它像知识一样,如果长久地被置之不理便会消失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难以寻觅。所以,应该不断地磨砺它,让它像宝剑一样,渐渐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超越自我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在超越自我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你从未体会过的乐趣,一旦你体会了这种乐趣,你便会情不自禁地挑战自己,一次一次地去超越自己。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做到这些的,所以,世界上的凡人还是占大多数。超越自我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灭自己的惰性,看似不起眼的惰性恰恰是使人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些时候,容易忽略的东西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鞋子里的一颗沙子,你或许不会在意它,可随着你的不断行走,就会发现不起眼的沙子连累了你,让你感到吃力。

    惰性亦如此,惰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多数人习惯是安于现状,总是默默地生活着,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回家以后,看看报纸或电视,不知不觉中,就会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渐渐地,人就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反省,认为自己只有这么大的能耐,因为,羊再怎么吃,再怎么长,也不会变成骆驼。于是,惰性便在这舒适的环境中萌芽生长,最后形成了一张无形而又巨大的网,让人无法呼吸到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无法发展,更不可能超越自己。了解了惰性的成因后,一定要想办法消除惰性。

    没有激情的生活,是一潭死水;不去超越自己的人,最终会落入平凡。谁都想过着有激情的生活,一个有激情的人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因为大家能够从他身上看到勃勃生气,从而使自己得到感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