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志气做事才有底气-做人做事要低调,为成功做好准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云:“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涓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低调入世者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在避开很多不必要纷争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好感与支持。

    1.降低姿态,求人不丢人

    步入社会,会遭遇大大小小的事情,碰到许许多多的人,无论是谁都会有身处困境、一筹莫展的时候,而始终保持较低的姿态,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少走很多弯路。

    传说中,有一座金字塔只有一个很低的门。人们进去时,若昂首挺胸肯定要碰壁,而弯一下腰,低一下头,就能很轻松地走进去。这是一个在西方流传很久的故事,对于世俗中的每一个人,是不是也能从这个遥远的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学问呢?

    每一个人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想获得成功。也许你知识渊博、文采斐然,或者出口成章、聪敏过人,但在社会中,很多时候,你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需要别人的帮助,经常处于一种求人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弯一下腰,低一下头,降低自己的姿态,说谦卑的话、低就的话、礼貌的话可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或许你担心别人会傲慢地对待你,轻视、侮辱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损害,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丧失了勇气,退缩不前,还会打出“万事不求人”的牌子。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么有尊严,只能说明其内心是脆弱的,没有勇气,也白白浪费了聪明才智。因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是一回事,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又是另一回事,应该把别人的看待与自身的价值分开。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不要终日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一个人的尊严可以分为内在的尊严和外在的尊严。一个人外在的尊严取决于他的实力和成就,而内在的尊严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别人的评价无关。内在的尊严是一个人尊严的起点和基础,一个人首先要自尊,然后他才能具有真正的尊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上司的微笑就昂首挺胸,因为别人的白眼就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当一个人还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就不能对外在的尊严抱过高的奢望,而必须依靠自己内在的尊严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要处低自贱或者自暴自弃。

    你去求别人,并不说明别人比你更有价值,也不能说明别人比你更有尊严。仅仅说明:在你要办的这件事上,别人由于种种原因比你有更多的主动权。因为主动权操之于人,所以自己要表现出低姿态,表现低姿态只是向对方说明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实力不如对方,你需要对方的帮助。

    降低姿态与人格尊严和实力没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在具体的事情上没有体现出来而已。身处矮檐下,低头又何妨?看清处境,降低姿态,是勇气和智慧的表现。倘若拘于一时得失,与成功失之交臂,岂不是天大的遗憾?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究竟值不值,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2.保持谦虚,傲气惹麻烦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

    要想成就大事,固然需要才能。但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不能与他人处理好关系,将会处处受到阻碍。而要想与他人处理好关系,首先要戒除傲气,以谦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弥衡的描写虽然泼墨不多,却尤为精彩。东汉末年曹操招安刘表时,弥衡正在献帝处做事。为了保证招安顺利,贾诩进谏说:“刘表喜欢结交名流,要想招降他,一定要派一位有大才的人前去。”许攸向曹操推荐孔融,孔融转而推荐弥衡。

    曹操得到献帝的许可后,派人将弥衡召至丞相府。弥衡行礼后,曹操并不令他就座。弥衡见曹操如此怠慢他,于是仰天叹道:“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说道:“我手下的几十个人都能称得上是当世英雄,你为什么说我帐下无人?”随后,弥衡问曹操手下都有哪些人。曹操一一列举,说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四人“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张辽、许褚、李典、乐进等四人“勇不可挡,虽岑彭、马武不及”;吕虔、满宠可为从事,于禁、徐晃可为先锋;夏侯惇是天下奇才,曹子孝是世间福将。弥衡听完曹操的话后,把曹操提到的这些人大贬一通,说荀彧可以“吊丧问疾”,荀攸可以“看坟守墓”,程昱可以“关门闭户”,郭嘉可以“白词念赋”,张辽可以“击鼓鸣金”,许褚可以“牧牛放马”,乐进可以“取状读招”,李典可以“传书送檄”,吕虔可以“磨刀铸剑”,满宠可以“饮酒食糟”,于禁可以“负版筑墙”,徐晃可以“屠猪杀狗”,夏侯惇可以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可以称为“要钱太守”,其他的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曹操大怒道:“你又有什么能耐呢?”弥衡毫不掩饰,说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曹操见弥衡如此傲慢,本想杀了他,但考虑到弥衡远近闻名,担心杀了他之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于是令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鼓吏,想借此羞辱弥衡一番。

    曹操让弥衡做鼓吏,弥衡并没有推辞。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为乐。以前的鼓吏对弥衡说击鼓一定要更换新衣,弥衡并不理会。他来到大厅,击鼓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节奏异常美妙,使听者“莫不慷慨流涕”。曹操近臣向弥衡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换衣服?”没想到弥衡当着众人面脱下了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随后,他旁若无人般慢慢换上衣服。曹操叱责他说:“庙堂之上,你为什么这么无礼?”弥衡答道:“欺君罔上才是无礼的表现。我不过是露出父母给我的身体,显示自己的清白而已。”曹操顺势问道:“汝为清白,谁为污浊?”弥衡狠狠数落了曹操一番,说他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通古今是身浊,不容诸侯是腹浊,常怀篡逆是心浊,然后接着说道:“我是天下的名士,你却用我为鼓吏,如同阳货轻孔子,臧仓毁孟子!你想成就霸王大业,哪有如此怠慢贤士的道理?”

    随后,曹操令弥衡以使者的身份去荆州招降,弥衡不答应。于是,曹操一方面教人备了三匹马,派两个人挟着他前去,另一方面又让手下的文臣武将在城门外送他。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弥衡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想借刘表之手除掉弥衡。弥衡到了荆州后,戏谑刘表。刘表同样不想背上害贤之名,于是又把弥衡送到了部下黄祖处。

    一次,黄祖与弥衡共饮,不一会儿两人都有了醉意。黄祖问弥衡:“你在许都结识了哪些人?”弥衡答道:“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接着问道:“你看我怎么样?”弥衡答道:“你就像庙中供奉的神像,虽然受人祭祀,却一点都不灵验!”黄祖大怒,将弥衡斩杀。

    弥衡是恃才傲物的典型,其命运无疑是悲惨的。从他与曹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但是,就因为他的目中无人,不仅没有人愿意重用他,而且很多人都想除之而后快。

    在戒除傲气、保持谦虚方面,曾国藩做得非常到位。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

    “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

    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享有大名,是因祖宗积德所致,且总觉名望太大,因此教育家人不可倚势骄人;傲气是致败的原因之一,并指出傲气的表现形式在言语、神气、面色三个方面。他谆谆告诫弟弟们要谦虚,对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后辈子弟,他更担心,怕他们不知不觉地染上骄傲的习气。

    “天道忌盈”,是曾国藩颇欣赏的一句古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势不多使”的内容是“多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也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欢古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5月25日)给弟弟们的信中教诲说:“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后在军中,”军务繁忙,他仍写信告诫沅弟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同治二年,曾国荃进军雨花台,立下战功,然其兄要求他“此等无形之功,吾辈不宜形诸奏牍,并不必腾诸口说,见诸书牍”,叫他不要表功,认为这是“谦字真功夫”。

    曾国藩为官不傲,也与磨炼有关。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时有傲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责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即憎恶)人以白眼蔑视京官,又因本性倔犟,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又反省自己“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

    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因此,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官场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晚年,他的“谦”守功夫实在了得。他不只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就是对要交给他的权力,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一年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位高名重,却多次上疏奏请减少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协助他。他的谦让是出于真心,特别是后来身体状况日趋恶化,他更认为“居官不能视事,实属有玷此官”,多次恳请朝廷削减他的官职,使自己肩负的责任小些,以图保全晚节。

    除了为官外,曾国藩在居家和求学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了谦虚。可以说,没有谦虚,就没有曾国藩的不败人生。

    傲骨可长存,傲气可永弃。只有保持谦虚,在言行举止中不咄咄逼人,才不会激起他人的不满。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因傲气伤人而处处防止受人攻击,不如保持谦虚赢得他人的好感,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

    3.共享荣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汝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菜根谭》

    中国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说,家中遇到急事时,一个好邻居比远方亲戚的作用会更大。不过,要想得到邻居的帮助,首先要与邻居搞好关系。反之,如果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处于恶化期,不要说你家中有急事,即使你家中着火,邻居也会袖手旁观。退一步说,即使邻居碍于别人说闲话而伸出援手,也不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你救火。

    在做事业的时候也应当如此,注意与共事的人搞好关系。不过,要想与共事的人搞好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是拿出自己得到的荣耀与其分享。因为利益是个永恒的话题,即使你平时对共事的人再好,如果在取得荣耀的时候忽略了他们,他们只会认为你是一个虚伪而狡猾的人,以前所作的一切不过是在利用他们。这样以来,就容易造成紧张关系。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要想能够顺利取得荣耀,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

    曾国藩对独享荣耀的危害认识得十分深刻,在做官期间非常善于推攻让利,结果不仅避免了各种灾祸,还在关键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

    曾国藩认为,功高名显,必然会带来对自己的忌妒和仇视,所以与人分享利益和名誉是曾国藩的一贯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将下属或是同僚的名字放在前头。例如,在担任两江总督时,曾国藩就特别注意将都督官文的功名摆在自己之前。后来,曾国藩费尽心思将长江水师改经制水师,又将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面。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分析了官文的为人。官文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爵位?贪名贪利,毫无定识,更无风骨,为了成事,不让他反对,对于这样的人,只能给他点好处,他才会站在你这边。因此在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如果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会乐意。这样既可以减轻官文对湘军的嫉恨,又可拉拢他一起做事。水师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曾国藩的做法是对的。

    现实生活中,同样不乏类似曾国藩这样的智者。

    甲乙两个女孩是好朋友,甲靓丽动人,乙相貌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邀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朋友被忽视,于是机智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不管是在与人交际中,还是商业合作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赢得好人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你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一些成绩时,自然要为之而庆祝,不过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为之高兴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下这个成绩的由来。如果成绩的取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高兴还说得过去,别人也会祝贺你。但是,不要忘了“眼红、忌妒”是人们常有的毛病。你还需给自己留条后路,把荣耀和大家一同分享。

    凡森在一家图书出版社担任编辑,为人随和也很有才气,平日里总喜欢与同事开些小玩笑,因此与单位上下关系都非常融洽。舒心的工作氛围给凡森创造了许多写作的机会,闲下来时,他就拿起笔随意写点什么。有一次,他编辑的图书在评选中获得了大奖,并且位居排行榜榜首。为此,他感到无比荣耀。大概是开心过了火,他逢人便说自己的图书获了大奖,同事们表面上纷纷向他祝贺,内心里却感到不舒服。一个月过去了,他发现工作氛围似乎有些僵硬,自己再也笑不起来了。单位里的同事,似乎都在刻意地躲避他,有的还有意和他过不去。

    一段时间以后,他终于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原来他犯了“吃独食”的错误。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获得大奖,身为责编功劳自然很大,可是那毕竟不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其他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份荣耀他们也应当分得一份。在荣耀面前,他们不会认为某个人的功劳最大,唯一的想法就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分享一份荣耀是理所应当的。他一个人独占了所有的荣耀,别人心里当然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心里还可能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

    以此为戒,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别忘了做人的原则,学会与别人一同分享荣耀。

    其实,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分得的荣誉是多还是少,他们想要的是获得荣誉时的那种自豪感与成就感,意识到这种心理后,你应主动在口头上感谢他人对你的支持与帮助,主动把一部分荣誉交到他人手上,别人会认为他在你心目中有个位子,你没有把他们忘记,在以后的合作中自然会尽力地帮助你。与他人一同分享荣誉的方式很多,你还可以请大家吃顿饭,或出去消遣一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够与共事的人搞好关系,牺牲点荣耀算不了什么。要知道,现在的付出会换得以后更多的荣耀。

    4.勇于认错,敢于担责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清)黄宗羲

    无论在任何时候,勇于承认错误都能得到别人的好感,最终得到他人的原谅,卡耐基对此深有体会。

    卡耐基常常带着他的小哈巴狗到离家不远的树林里散步,由于在林中几乎碰不到什么人,卡耐基既不给狗戴口套,也不给它拴皮带。

    这一天,卡耐基带着小狗散步时遇到了一位骑警。这位骑警没好气地说:“你没有给这条狗拴皮带,也没给狗戴口套,就让它在这儿乱跑,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

    “不,我知道。但我想它不至于在这儿做出什么坏事来。”卡耐基解释道。

    “你想它不会,法律可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这狗可能会咬死松鼠,咬伤小孩。这一回我先放过你,可要是再让我看到这种现象,那你可得自己去对法官说清楚。”

    后来的几次散步中,卡耐基遵守着那位骑警的话。但有一次,卡耐基“调皮”了一次,不巧的是又碰上了那位骑警。

    当那位骑警叫住他时,他灵机一动,连忙说道:“警官先生,这回您又当场逮住了我。我有罪,我有罪。我这回没有话说,也没有借口了。上星期您警告过我——如果我不给这狗戴上口套就领它来这儿,您就处罚我吧。”

    与上次相比,这位骑警的语气平和了许多:“哦,我知道,在周围没人的时候让一条狗在这儿自由自在地奔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是啊,的确是惬意,但这毕竟是违法的。”卡耐基“不依不饶”。

    “啊,这样一条小狗是不会伤害人的。”

    “不,它会咬死小松鼠的。”

    “好了,好了,我看你有点太认真了。我告诉你怎么办,你就让它跑到山那头去,这样我就看不到啦,然后,我们就都忘了这回事。”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认错会给你减少很多麻烦;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认错的作用会更大。因为一个敢于认错的领导常常能够得到下属的理解和支持,下属愿意为这样的领导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过,在认错的同时,还要敢于承担责任,否则认错便成了套话、空话,秦穆公在位时,晋国的实力非常雄厚,秦国只有继续扩充实力才能够赶上晋国。有一年,晋国国君因病去世。秦穆公认为此时晋国正沉浸在失君之痛中,无心与其他国家作战,想借此机会消灭郑国。为了能够顺利攻下郑国,秦穆公一次派出三员大将,他们分别为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

    郑国是晋国的邻国,要想到达郑国国境,必须要借道晋国。当秦国的三员大将率大军经过晋国时,晋军早已设下埋伏,结果秦军惨败,除了三员大将被活捉外,其他将士无一人生还。

    晋国之所以不杀秦穆公的三员大将,是想把他们放回,让秦穆公亲自惩罚他们,以此羞辱秦国。

    听到这样的消息后,秦国上下顿时哭声震天。除了悲痛之外,晋国的做法让秦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而作为领军作战的三员大将,更是无颜面对国君和百姓,只求秦穆公赐他们死罪。然而秦穆公并没有这样做,他身穿丧服亲自为死去的将士们送行,然后将这三位败将接回。随后,秦穆公带着悲痛作了一篇文章《秦誓》。在这篇文章中,他引咎自责:“这次我军惨败,责任在我。正是因为我的掉以轻心,结果牺牲了众多的将士。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三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不是我的判断失误,他们定能够高唱凯歌。希望他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大秦洗掉这次耻辱。”

    秦穆公的做法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加紧练兵,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给晋国一次重击,报仇雪恨。一年后,秦军已是兵强马壮,孟视明等人认为时机已到,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后,便率军讨伐晋国。结果,秦军再次惨败。于是,在朝大臣均认为这三员大将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纷纷进谏将孟视明三人革职。秦穆公力排众议,仍然赋予他们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穆公的做法再一次感动了孟视明等人,他们用心练兵,力求精益求精。几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他们伐晋。此次战役中,秦军转败为胜,晋国只得求和。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大增,可以与晋国平起平坐了。

    很明显,秦军第一次战败,主要责任明显在秦穆公身上。如果秦穆公把责任都归于三员大将,尽管这三员大将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即使三位大将将责任全部包揽,参战的秦国士兵也会感到不平。好在秦穆公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激发了秦军的斗志;再加上秦穆公后来的鼓励,秦军终于凯旋而归。

    作为一个领导者,除了在自己有错的情况下敢于承担责任外,当下属拿出正确的决策而得不到他人支持时也要敢于支持下属。

    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对欧洲大陆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进攻。当时,巴顿为第三集团军军长,他的部队在登陆后充当了盟军开路先锋的角色。

    登陆后,盟军要求巴顿的军队在战术上必须与盟军指挥部保持一致。巴顿处于实战中,对战场的实际情况把握得更加准确,难免会与指挥部发生冲突。在攻打布列塔尼的战斗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巴顿是一位有勇有谋的长官,他认为装甲部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而且速度很快,非常有利于先锋部队的推进。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大胆而又创新的战术:先锋部队不再死啃中间目标,而是利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直接攻打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被攻下后,就预示着中间目标的退路被切断,此时盟军便可以大举进攻,与先锋部队一起夹攻中间目标,彻底消灭敌军。

    然而,盟军指挥部一向比较保守,他们不敢冒险和尝试,因而他们所运用的战术也是比较陈旧的。很显然,他们无法接受巴顿的创新战术。理由是:如果先锋部队直接绕过中间目标去攻打最终目标,就会造成先锋部队与后方和侧翼的隔离。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先锋部队陷入敌军围困之中,还会给侧翼和后方带来威胁。

    结果,巴顿与孟军指挥部因战术上的冲突使得进攻陷入了僵局。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解决战术问题。因此,盟军首脑连续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巴顿对盟军指挥部的保守和固执异常反感,为了不延误战机,他必须尽快说服指挥部。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暴跳如雷,慷慨陈词道:“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再担心我军的侧翼。与其顾及我们的侧翼而缓慢进攻,不如快速推进给敌军造成威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进攻而不是固守……”

    无论巴顿如何努力,盟军指挥部就是不批准他的快速推进战术。巴顿心急火燎,坐立不安。他是一位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不愿意看到大好的机会被白白浪费。正在巴顿无可奈何之际,他的长官布莱德雷将军出现了。布莱德雷将军鼓励巴顿说:“拿出你的勇气和智慧吧,不要被任何人的意见所左右,以你的战绩来证明你是正确的。不要担心会出现差错,我会为你的行动负责的!”

    巴顿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不再征求盟军指挥部的同意,率领自己的部队勇往直前,用一次次瞩目的战绩封住了盟军指挥部的嘴巴,让他们无言反对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只要敢于承认错误,总能获得大众的理解。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还要敢于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尊重和爱戴。

    5.主动示弱,软化他人

    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给狗让路。被狗咬伤后,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美)林肯

    欲望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也可以加剧人们的攀比心理。一旦当你成为周围人们的攀比对象时,你就要警惕了:是不是有人对你的态度变得冷淡。

    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然而,人们在攀比的过程中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三国时期的周瑜便是一个典型《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因为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被诸葛亮气死的。于是,很多人为周瑜平反。他们说,周瑜根本不会妒忌诸葛亮,也不会被诸葛亮气死。原因有两点:

    第一,周瑜年少得志,颇有成就。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第二,小乔貌美如花,绝世少有,而她却是周瑜的妻子。周瑜既有才华,又有一个漂亮妻子,怎么可能妒忌诸葛亮呢?其实不然。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尽管他的地位、名望、生活远远优于与其同龄的人,但他志不在此,他要成为最有韬略、最有智慧的人。而要想做到这点,他必须能够让所有人知道自己要比聪明的人更加聪明。然而,他并没有做到,反而处处受制于诸葛亮。于是,攀比心理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忌妒便由此引发。

    人们在与他人攀比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成就上的对比,从而忽视了他人的奋斗过程。于是,他们会怨天尤人,认为别人不该比自己过得好。随着这种想法的不断深入,敌意一步步形成。

    另外,你在得意时的情不自禁的卖弄也是导致他人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后,在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都有数万元的薪水。这位女士相当自豪,在与亲朋好友交流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女儿发觉后,极力制止母亲。这位女儿之所以会这么想,就是因为她看到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有些人喜欢主动与别人攀比,而有些人不愿意与别人攀比,但遇到了上面的这种情况,难免会控制不住潜藏起来的攀比心理。为了消除某方面不如你的人对你产生敌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保持心理平衡。而要想做到这点,最直接而又有效的方法便是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示弱。当别人看到自己也有强过你的地方时,那种敌意便会慢慢消失。

    不过,在向他人示弱前,必须要选对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示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忌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为人处世中,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感,对你产生亲近感,可以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或出点小洋相,甚至表示出一点妥协,从而表明自己与他们有着相似之处。

    6.屈尊降贵,以诚感人

    屈尊降贵是一种骄傲的艺术,通过放低姿态的方式露出表面的依做人做事要低调,为成功做好准备顺,实际上抬高了自己。一个人想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首先要学会屈尊降贵。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然离不开人才的帮助。而要想得到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才能打动人才,让人才心甘情愿地为你服务呢?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战国四君子中,魏国信陵君不仅文武兼备,而且能够礼贤下士、不拘小节。除了慕名投靠的有志之士外,他还能够用自己的低姿态迎来不愿意投其门下的人才,侯嬴便是其中的一位。

    当时,侯嬴年已古稀,在魏都看守城门。此人虽然富有才华,但毫不张扬。信陵君听说国内有这样的人才后,立即登门拜访。到了侯嬴家后,信陵君献上厚礼,侯嬴推辞道:“我从未收受过他人的财物,也决不会因穷困而收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越发欣赏侯嬴,回去后令下人设宴并广揽宾客,然后亲自赶着马车去迎接侯嬴。为了表示对侯嬴的尊重,信陵君特意将左边的座位留给他。为了试探信陵君的气量,侯嬴毫不谦虚地上车就座。信陵君很高兴,立即驱车回府。

    途中,侯嬴说:“我有一位朋友在集市里,我想顺道去看看他。”信陵君答应得很爽快,并顺着侯嬴的指引见到了名为朱亥的屠夫。侯嬴下车后一边故意和朱亥没完没了地寒暄,一边留心信陵君的表情,只见信陵君依旧和颜悦色,不急不躁。这时府中有人来报,说宾客已经就席。信陵君不愿意打扰侯嬴,一声不响地站在旁边。集市上的人听说信陵君亲自为侯嬴执辔赶车后,纷纷赶来看热闹。见侯嬴如此猖狂,信陵君的随从和围观百姓都露出了不满情绪,甚至有人开始指责他了。侯嬴见信陵君如此有肚量,这才向朱亥告辞。

    回府后,信陵君立刻把侯嬴请到上座,并介绍给在座的所有宾客,宾客无不感到惊讶。酒菜摆好后,信陵君起身举杯向侯嬴祝寿。侯嬴非常感动,对信陵君说:“让公子辛苦了。我已年老,并且只是个看门人,却让公子亲自赶车迎接,还故意在闹市为难公子,实在对不住。不过,我这么做别有用意,那就是想让人们更加清楚公子对人才的尊敬。此后,人们只会当我是小人,而更加认为公子是个明主。”接着,他将朱亥引荐给信陵君,更加受到了信陵君的器重。

    后来,信陵君在侯嬴和朱亥的提议下“窃符救赵”,博得美誉。身为领导,如果能够放低姿态,把自己置于与其他人平等的氛围中,谦卑、礼貌地对待别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资本,可能会为企业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还会使自己赢得尊重。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交往中没有人希望看到对方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希望感受到对方发自内心的诚意和尊重,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做到的。

    越是谦和、低调的人,越容易为人接受,也越容易受人拥戴,大凡获得成功、善于用人者莫不如此。

    7.宽厚待人,有容乃大

    如果一个人心胸狭小,自私狭隘,难以容人,他就很难成大事。成大事者的品德贵在“责人宽,律己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毫无疑问,宽容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德。宽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个有品德的人往往是一个宽容的人。这就决定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们在选择自己所追随的目标时,也往往是以“德”字为做人做事要低调,为成功做好准备标准的。多少名士,用这种“德”行征服了世人,用他们的宽容征服了世界。

    周作人先生,就是一位以宽容性格征服他人的人。

    周作人平时行事,总是一团和气,以德待人。对于来访者,他一律不拒、客气接待。与来客对坐时,他不忙不迫、细声微笑地对答,几乎没有人见过他横眉竖目或高声呵斥。尽管有些事情足以把普通人的鼻子气歪,他还是那么融洽地待人。

    据说,他家有个人负责里外采购,此人常常揩油。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1银元换460铜币。一次周作人与同事聊天谈及,坚持认为是时价200多,并说是家人一向就这样与他兑换的,众人于是笑说他受了骗。他回家一调查,不仅如此,这个采购者还把整包大米也偷走了。他没有办法,一再鼓起勇气,把这人请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希望你另谋高就吧。”不知这人是怎么想的,忽然跪倒。不待其求饶的话出口,周作人大惊,赶紧上前扶起说:“刚才的话算没说,不要在意。”

    又一次,周先生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于是找他帮忙谋个职业。在一次拜访时,恰逢他屋有客,门房便挡了驾。学生疑惑周作人在回避推托,气不打一处来,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可以让里屋也听得清清楚楚。谁也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得以上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大骂你,你反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是一种大“德”。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等给予理解和尊重,不会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从而做到以德服人。

    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别人的意见,别人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这不仅是自由,更开阔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因此,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以德服人是拥有凝聚力的重要武器。

    成大事者善让,即遇事不与人无谓地争高论低,而是通过退让的办法,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无所作为地好争而不好让。

    一个以敌视眼光看人,对周围戒备森严,心胸狭隘、处处提防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伙伴和朋友,一定会陷入孤独和无助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为狗让路。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唐代僧人寒山曾写诗道:“有人来骂我,分明了知(心里明明白白)。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大海是广阔的,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平常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主动让“道”,要求人们首先要学会宽以待人,就要将心比心推做人做事要低调,为成功做好准备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做,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定不能推给他人,要将心比心。

    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他人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而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就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谅解别人。

    要成大事的人还要明白,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的精神。

    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性、脾气、爱好、要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乔西·布鲁泽恩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所以我们在遇到分歧或是争执时,一定要注意他人的建议是否有合理性,绝不能一棍子打死。主动“让道”,而不应争先“抢道”,“礼让三分”能确保“安全”,于己于人都有利。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体谅他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适当地帮助别人。如果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就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避免遭受困扰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否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古人云:“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

    人不能太清高了,因为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什么样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与人斤斤计较,只会自己堵住自己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主动让“道”,宽容一些,将会省去很多的麻烦,也能减少许多烦恼。宽容忍让的习惯与作风,不仅会给你增加魅力,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8.谨慎言语,忌口防祸

    苏张之口,说的是一个人说话的本事。一言九鼎,说的是一个人说话的分量。话语,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要管用。有人曾经这么描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天意识到了这一点,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

    在现实生活中,要尽可能避免信口雌黄、自吹自擂等一切不良的语言习惯,做到三思而后言。

    《三国演义》中,袁谭与谋士郭图欲设计除掉袁尚时,正赶上王修从青州前来。袁谭将谋害袁尚的计策告诉了王修,以便征求王修的意见。王修说道:“兄弟者,左右手也……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彼谗人离间骨肉,以求一朝之利,原塞耳勿听也。”王修之言,值得借鉴!

    除了王修外,诸葛亮也是一个谨慎之人,害怕说了不该说的话给自己带来灾祸。

    刘琦担心继母蔡夫人容不下他,于是向刘备求救。刘备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答道:“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刘备给刘琦出了个主意,刘琦便谢别而出。

    第二天,刘备推说自己腹痛,让诸葛亮回拜刘琦,诸葛亮只得前往。刘琦将诸葛亮邀入后堂,然后对他说:“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诸葛亮说道:“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接着便要起身告辞。刘琦将诸葛亮引入密室,再次问计。诸葛亮答道:“此非亮所敢谋也。”又准备告辞。刘琦转换话题,借口让诸葛亮观看自己收藏的古书,将诸葛亮引上小楼。上楼后,刘琦泣拜,第三次问计。诸葛亮“作色而起,便欲下楼”,不料刘琦已经将梯子撤走。刘琦说道:“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露,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问道:“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刘琦以自杀相威胁,诸葛亮此时才献上一计。

    会说话,小则增加交流、沟通情感,大则保全性命、兴邦救国;不会说话,小则引发争执、招惹矛盾,大则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大多都是说话不慎引起的,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而言由心生,说什么、怎样说完全要靠大脑思索,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前,先要动动脑子,要三思而后言,在每句话出口前,必须先经过一番思考,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容易引起麻烦的话语千万要打住,一定不能让它溜出口。

    人长了嘴巴,不说话自然是不正常的,除了在说话之前要三思而言外,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自吹自擂不好

    不要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不管是知识、财富、威望还是权力,自我吹嘘不能让这些东西增加一星半点,反倒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无谓地争辩,说长道短也不好

    动不动就揭露别人的短处或隐私不但会损害别人的名誉,而且显得自己很没有素质。生活中跟别人出现口角之争是很常见的事情,倘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跟人争得面红耳赤,或者是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而没完没了,就显得很不理智。不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维持,也让自己的形象受损,还会伤害别人的自尊。

    (3)语气不要太强硬

    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语气不要过于强硬,即使身居高位,职属领导,说话用语也应该尽可能的温和,就算对方出了错误,批评的语气也要委婉一些,这样便于对方接受。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旦出口,再想收回是不可能的。

    为人处世中,说话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能够好好利用它,将会让你在社交场合占尽风头,反之则会让你处处碰壁。说话前一定要注意察言观色和细细掂量,不要因一句话不当而招人反感或记恨。

    9.受恩不忘,施恩不记

    当别人对自己有恩时,将这份恩情记在石头上,待自己有能力后好好报答;当自己有恩于他人时,将这份恩情记在沙子上,尽量把它忘记。欲成大事者应该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因为它能够使你的人生之路更加宽畅。

    别人对自己有恩时,如果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及时报恩,一方面能够还清人情债,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周围的人看到你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而能够增加对你的信任度,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

    同时,一个人还要乐于助人,并且不图回报。如果因为对别人有恩而念念不忘,希望得到他人的回报,很有可能会招致受恩者的反感。受恩者有可能在一气之下与你划分界限,从而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其实,乐于助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因为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自利的人交朋友或共事的。如果先是乐于助人,后又屡屡提及自己对他人的恩情,无疑会让他人对你敬而远之。如此以来,你将处于孤立的环境中,你的事业将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知恩图报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如果你能做到助人不图回报,就能够得到意外的收获。

    丙吉自幼聪明过人,再加上对法典比较感兴趣,渐渐学有所成。长大后,他先是担任鲁国狱吏,后因屡次立功被提拔到朝中担任狱吏。

    汉武帝末年,宫廷发生内乱。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严格追查,结果卫太子被迫自杀,他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被送进长安监狱。丙吉奉诏检查监狱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顿生恻隐之心。他暗中让人喂养这个可怜的婴儿,并且每天都要亲自去看孩子的身体状况。由于婴儿体弱多病,丙吉特意为他取名“病已”,意思是病祸已经过去,以后无灾无难。在丙吉的悉心照顾下,病已(后来的汉宣帝)在长安监狱里慢慢成长起来。

    几年后,一个会看天象的人告诉汉武帝:“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汉武帝立即派人连夜赶到监狱,准备将那里的囚犯统统杀掉,以绝后患。丙吉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立即关闭了监狱大门,不准汉武帝派来的人进去,并且义正词严地说:“监狱里面是有个皇曾孙,不过只是个体弱多病的婴孩。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人都不应该,更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呢!”接着,他坐在监狱门口,不让来人进去,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晚上。汉武帝闻讯后心有所思,随后下令免除长安监狱里所有死囚的死罪,不再追究此事,小病已的性命得以保全。

    小病已一天天地长大,丙吉知道把他长期放在监狱中不是办法,于是就到处打听合适的收养者。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后,他亲自驾车把病已送到她家抚养。

    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先是汉武帝驾崩,接着汉昭帝继位几年后也赴了黄泉。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选择王位继承人出现了问题。此时的丙吉因功绩颇多而升迁至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见到皇位继承人出现了空当,他立即向辅国大将军霍光建议道:“大将军现在是朝廷的支柱,国家百姓的前途命运也掌握在您的手中,我知道皇曾孙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在已经十八九岁了,听说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而且行为端正,为人谦和,是皇位继承人的理想人选。大将军如果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让天下人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后,再辅立他即位,无疑会为国为民立下大功。”霍光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成功辅佐皇曾孙病已登基。

    丙吉并没有因自己对宣帝病已有再造之恩而邀功,对以往保护养育宣帝的事情只字不提。后来,汉宣帝从知情人口中得知此事后,立即进行了核查,发现属实,遂对丙吉感恩戴德。接着,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丙吉有恩于皇帝不宣扬、有功于社稷不自满,下令封他为博阳侯并升任他为丞相。

    当自己有能力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情时,一定要慷慨地回报他人。同样,当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也要慷慨地伸出援手。把握此两点,你将会终生受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