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道理不懂,注定一辈子打工-做个聪明的职场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职场中,大事聪明些,小事糊涂些;工作聪明些,关系糊涂些。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往往自认为聪明的人,其实都是小聪明。而那些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够在职场游刃有余。

    职场新人,第一印象最重要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指在人们的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同陌生人交往,而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说服别人、赢得信任的前提。

    当你走进一个新环境,比如,参加一个酒会或者与某人第一次约见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很多情况下,两人以后交往的好坏,多半与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第一印象主要表现在年龄、姿势、衣着、脸孔等“外部特征”上,但是,这些“外部特征”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就像英国人所说: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那些暴发户不管怎么刻意修饰,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林肯总统的友人向他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没有接纳,友人问他原因。林肯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友人惊讶道:“这要求不太高吗?他不能为自己的脸孔负责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林肯总统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他所说的“长相”,应该不是指一般的漂亮或丑陋,而是指由内心呈现出来的容貌。

    日本经济学家、教育家小泉信三曾说:“精于一艺或是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凡庸之士所无的某种气质与风格,读书亦然。读书而懂得深入思考的人,与全然不看书的人相较,他们的容貌当然不尽相同。”

    人们的第一印象形成其实是非常短暂的,有人认为是见面的前40秒,有的认为是前3秒,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人们就已经对一个人下了定论。看见了吗?短短的几秒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王成一,就因为一份简历没有放好,给面试官留下了负面的第一印象,结果栽了大跟头。

    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王成一因为起太晚了,匆忙之中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将放在桌上的简历浸湿了。为了能够准时到达会场,王成一顾不上别的,只将简历上的水渍擦干,匆匆塞进背包。

    在招聘现场,王成一看中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主管岗位。按照这家公司的要求,面试官将先与应聘者简单交谈,再收简历,被收简历的人将得到面试的机会。轮到王成一时,面试官问了王成一三个问题,王成一对答如流,随后面试官便向他要简历。当王成一从包里掏出简历时,他愣住了:简历被揉得皱巴巴的,已经不成样子了。王成一努力将它弄平整,递了过去。看着这份“与众不同”的简历,面试官皱了皱眉头,但还是收下了。

    几天后,王成一参加了面试,他表现得非常出众,无论是为产品做口头推介,还是现场操作设计软件,他都完成得不错。当他面试结束后走出办公室时,一旁的秘书小姐说:“你真棒!你是今天应聘者中最优秀的一个!”

    然而,面试过去十多天了,王成一依然没有等到回复。他急了,忍不住给那位秘书小姐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秘书小姐沉默了半晌,最后才告诉他:“其实面试官一开始对你是挺满意的,但你毁就毁在了简历上。老板说,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怎么能管理好一个部门呢?你应该知道,简历实际上代表的是你的个人形象。将一份凌乱的简历投出去,有失严谨。”

    进入职场后,要想迅速获得别人的认可,只靠自己的职业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而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则是赢得好口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你温文尔雅,谦恭礼让,就会给人留下积极而美好的印象,否则,就会有淘汰的可能。

    叶枫是一个职业能力很强的人,在本部门中可以说她起着一个挑大粱的作用。但她对员工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表情,每到有新员工来时,她就会面无表情地向对方讲述着公司的规章与原则。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这样做也是为对方好,让对方可以尽快跟上公司的步调。

    叶枫每每这样做时,总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自己就是想让员工少走弯路。在她看来第一印象好不好无所谓,只要自己没有害人之心,又可以以实力服人,那么对方会愿意与自己相处的。可是,事实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通常情况下,大家除了工作中必要的情况向她汇报以外,其它时间很少跟她说话。有时大家正在谈论着什么,但只要她一去,大家就会立刻停止谈话。

    最让她感觉没面子的是她的婚礼,结婚前她向每个同事都发了请柬,可是到结婚的当天却只有一个人去了,而且还是为了送大家的份子钱。这让她很是难堪与不解,婚后上班的第一天,她就找到了自己的副手,真诚地向她询问原因。副手也同样真诚地告诉她:“因为大家对你的第一印象都很不好,觉得你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人,因此就都对你敬而远之了。”

    叶枫很是不解,难道第一印象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任何人面前,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建立第一印象。而这短暂的一瞬间,你的形象却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别人的脑海里。所以,在你出门前,请精心地打扮一下自己吧!千万别像叶枫那样,因为一副冷冰冰的脸孔而成为众矢之的。

    别让老板靠边站

    上司在作出一项决定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当他做出决定后,最需要的是下属的认可和尊重,而不是反驳。

    同样,作为一个下属,如果想要获得上司的欣赏,学会尊重上司的决定是第一要诀。不管你跟上司的关系有多好,你都要记住这一点:你的工作是协助上司完成经营决策,而不是制定决策。因此,上司的决定,即使不尽如你意,甚至和你的意见完全相悖时,你也得低头顺从。

    “糟了!糟了!”王经理放下电话,就叫了起来:“那家便宜的东西,根本不合规格,还是原来林老板的好。”狠狠捶了一下桌子:“可是,我怎么那么糊涂,写信把他臭骂一顿,还骂他是骗子,这下麻烦了!”

    “是啊!”秘书张小姐转身站起来:“我那时候不是说吗?要您先冷静冷静,再写信,您不听啊!”“都怪我在气头上,想这小子过去一定骗了我,要不然别人怎么那样便宜。”王经理来回踱着步子,指了指电话:“把电话号码告诉我,我亲自打过去道歉!”

    秘书一笑,走到王经理桌前:“不用了!告诉您,那封信我根本没寄。”“没寄?”“对!”张小姐笑吟吟地说。“嗯……”王经理坐了下来,如释重负,停了半晌,又突然抬头:“可是我当时不是叫你立刻发出吗?”“是啊!但我猜到您会后悔,所以压下了。”张小姐转过身,歪着头笑笑。“压了三个礼拜?”“对!您没想到吧?”“我是没想到。”王经理低下头去,翻记事本:“可是,我叫你发,你怎么能压?那么最近发南美的那几封信,你也压了?”

    “我没压。”张小姐脸上更靓丽了:“我知道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你做主,还是我做主?”没想到王经理居然霍地站起来,沉声问。张小姐呆住了,眼眶一下湿了,两行泪水滚落。颤抖着、哭着喊:“我,我做错了吗?”“你做错了!”王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张小姐被记了一个小过,是偷偷记的,公司里没人知道。但是好心没好报,一肚子委屈的张小姐,再也不愿意伺候这位“是非不分”的主管。

    她跑去孙经理的办公室诉苦,希望调到孙经理的部门。“不急!不急!”孙经理笑笑:“我会处理。”隔两天,果然做了处理,张小姐一大早就接到一份解雇通知。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明明张秘书救了公司,他们居然非但不感谢,还恩将仇报,对不对?如果你说对,你就错了!

    张小姐错在哪里?两个字:僭越。

    《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说的就是古人僭越的事:

    一家父子憧仆,专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自呼。一日,友人来望,其父出外,遇其长子,曰:“父王驾出了。”问及令堂,次子又云:“娘娘在后花园饮宴。”友见说话僭分,含怒而去。途遇其父,乃述其子之言告之。父曰:“是谁说的?”仆在后云:“这是太子与庶子说的。”其友愈恼,扭仆便打。其父忙劝曰:“卿家弗恼,看寡人面上。”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本分,违制僭越,从来就是一桩罪,而且其罪非轻——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孔老夫子看到鲁国权臣季氏,在自家庭院演奏只有天子才可以用的八佾乐舞,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说假如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呢?孔子的这种愤怒,和上面笑话中这个被一家子人以朝廷名色自呼而激怒的人的愤怒是差不多的。

    中国人一向崇拜权力,所以对各种礼仪、建筑有一种政治化的约束力。在中国古代,因僭越而获罪的人并不在少数,和珅的死罪里有一条就是后花园的水是可流动的活水,这在当时的体制下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当今的职场上也是如此,老板在公司里是最高的决策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无论大事小情都必须听从他的安排。员工所能做的是献策,而非决策。

    向上司提意见时,也要遵循有关的游戏规则:

    一、先肯定,后否定。

    所谓“打一巴掌之前,先给一个甜枣”,在给上司提意见之前,最好先以表扬铺路,这符合人们自尊自重的心理特征。要知道,所有人都讨厌一开口就指责自己的人。

    二、以请教的方式提意见。

    以请教的方式提意见,会给上司以被尊重的感觉,它意味着尊重上级的权威和优先地位。这样一来,上司会比较容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三、提意见最多两次。

    如果你已经把理由说明了两次,上司仍未采纳,那么,你就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吧!

    四、耐心很重要。

    对待不同性格的上司,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慢慢地、一点点地把自己的方案渗透给他。忌急躁粗暴,多倾听和征询老板的意见和建议,少做一些不容辩驳的决定和争论,即使你可能是对的。

    总之,和老板沟通最重要的一条:不要代庖老板做决定,而是在老板的同意下针对其工作习惯和时间对各种事务进行酌情处理。

    职场拒绝“零距离”

    在外企中流行着一句名言:“老板可以经常拍你的肩膀,但你永远别拍老板的肩膀。”

    有人说“恋爱就像放风筝”。其实,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像放风筝,线拉得太紧会让双方都透不过气来,放得太松又怕分道扬镳。但不管怎么说,员工和上司在公司的地位不同,和上司保持一定距离是必须的。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这种本领正是如何把握距离感的尺度。距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最近的距离未必会产生最好的情感,反而容易发生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

    “我一方面想和你成为好朋友,一方面又想同你保持陌生感。至于我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我们最终的目标。”这位老板的话可谓精辟。的确,当我们与上司的目标相左的时候,任何私交都毫无意义。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上司就是上司,即使你们关系不一般,也不意味着你对他可以没有敬畏,你们之间没有距离。然而,我们却往往因为和上司走得很近,就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在年前从某外企公司辞职之后,王蔷的心情陷入了极度郁闷中。说来也是,王蔷自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她以前工作的那家外企公司以来,近十年来她在这家公司一路走来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王蔷和她的女上司张女士非常合得来,不光在工作上珠联璧合,就是爱好也惊人地相似。比如她们喜欢用同一牌子的化妆品,喜欢酒吧,喜欢看王家卫的电影……为此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多一些。有一次,两人不约而同地穿了一件不同款式却绝对风情万种的春衫,她们在更衣室相遇,嬉笑着互骂彼此是妖精,于是王蔷私下里就称张女士“老妖精”,张女士也乐着回一句“小妖精”。

    办公室本来就是流言的滋生地,她们两人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招致了别人的非议。张女士从此留了心,她想慢慢疏远和王蔷的距离,可是王蔷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一天,张女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一位客户,王蔷敲门后进来,以为没有别人就冲着她问:“嗨,老妖精,今天晚上去吃料理怎么样?我知道附近新开了一家料理店。”张女士的脸色立刻很不自然,只说了一句:“你风风火火的像什么样子?这是在办公室。”王蔷这才发现在那张宽大的黑色沙发里,坐着一个穿黑风衣的瘦小的老头。

    几天之后,年终奖公布,王蔷没有拿到一分钱。看着同事们在背后不断地指指点点,王蔷自知是再难在这家公司继续待下去了。于是便在递了辞职信之后,形单影只的一个人抱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公司。

    可见,与老板的亲密关系不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保护伞,相反,有时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想必这是王蔷在当初走近张女士时所没有料到的。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有两只疲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问题是,双方身上的刺刺得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的不安稳。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一定的距离。但又冷的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反复的折腾,两只刺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的睡了。

    这就是有名的“刺猬理论”:距离太近,就会刺伤对方;距离太远,就会感到寒冷。现在公司中员工和老板,颇有点像这些刺猬。为了公司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你和你的上司必须要结成同一阵营。但是靠得太近,有时总难免刺伤别人或者被别人刺伤。所以,和你的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利于你的发展。

    我国有句老话:“久别胜新婚”,讲的是夫妻之间不必成天耳鬓厮磨,适度的分别更能增添夫妻生活的情趣。如果你跟某个人在一个时期内过分的亲热,将来一定有一个时期要特别的疏远。“友如画梅须求淡”就是这个道理。

    推而广之,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交际双方表现出过分的亲密或纠缠不清,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别扭。我们在银行存取钱款的时候,前后两人需要保持“一米线”距离,以确保安全、保密。在同上司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千万不可越过这条“一米线”。

    世界上最难控制的距离,既不是与仇人的距离,也不是与爱人的距离,而是与上司的距离。既要有充分的公事沟通,又要保持互不侵犯私生活的原则。这样的安全距离,你能做到吗?

    切记,千万不可顶撞上司

    下属在与上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观点不同、见解有别的时候;或者上司在处理某项问题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引起下属的不满情绪。这时,作为下属,在表明态度时,切忌据理力争、顶撞上司。

    这里所说的顶撞,不是指与上司交换不同意见,而是指激烈的、强硬的争辩。《新华词典》对“顶撞”一词的解释是:用强硬的话反驳对方。显而易见,顶撞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有情绪——强硬的话,第二,不认同——反驳。

    一般人不会傻到顶撞上司,因为这无疑是给自己添麻烦,上司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顶撞他则无疑意味着飞蛾扑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桀骜不驯的“刺头”还真的不乏其人。有时候在公共场合,在周围同事众目睽睽之下,受到上司的批评指责,自己难免下不来台,甚至非常难堪。这时候,很多人为了“挣”回面子,失去冷静,反驳上司,甚至是当面顶撞上司。

    这是很不尊重上司的表现,既使上司误解了自己,也不可以顶撞。犯错就得马上承认错误,反之,可以心平气和地跟上司交流,为什么要把气氛搞得那么僵呢?

    上司毕竟是上司,他自有他的做事方法与风格习惯。在激烈如战场般的商场里,上司就是指挥官,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威严,顶撞他的下场将不言而喻。客观地说,上司的权威也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在摸爬滚打中锻炼起来的。公司需要的就是这样有领导能力的“顶梁柱”,他是凝聚力、效率的保证。

    19世纪70年代,巴黎近郊住着一位名叫彼埃尔的农民,妻子和三个孩子同他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辛勤工作,生活节俭,经过多年的积攒,彼埃尔终于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然后用这笔积蓄买下了他们已经租住十来年的小农舍。农舍虽小,却是红瓦白墙,屋后有一个精心调理的小花园,园里栽满了招人喜爱的各色植物。在把这幢小房子买下来的那一天,全家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宴会庆祝了一番。

    不久,德法战争爆发,彼埃尔应征入伍,因为他曾是一名技术精湛的炮手。不久彼埃尔的家乡很快陷入敌手,村民们都随着逃难的人群远走他乡。不过,法国人的一支炮兵部队依然占据着河对岸的高地,彼埃尔就在其中。

    在一个冬日,彼埃尔正在一门大炮前当班。一位名叫诺艾尔的将军走了过来,用他的望远镜仔细了望河对岸的小村庄。“喂,炮手。”将军没有回头,用尖利的嗓音喊道。

    “是,将军!”彼埃尔应声答道。

    “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看得很清楚,将军。”

    “也看到左边那所小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

    “看到了,将军。”彼埃尔的脸色煞白。

    “这是德国人的一个住宿地。伙计,给它一炮。”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这时的风很大,天气寒冷,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着寒战。但是彼埃尔的前额上却渗出了大粒汗珠。周围的军官们没有注意到这位炮手的表情变化。彼埃尔服从了命令,仔细地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硝烟过后,军官们纷纷用望远镜观察河对岸的那块地方。

    “干得真棒,我的战士!真不赖!”将军微笑着看着炮手,不禁喝起彩来,“这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啦!”可是,当将军回过头来却吃了一惊——他看到彼埃尔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你怎么啦,炮手?”将军不解地问。

    “请您原谅,将军,”彼埃尔用低沉的喉音说,“这是我的农舍,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而且不应当有任何借口,即使你有天大的冤情,也要默默地做出巨大的牺牲。这一点,彼埃尔为我们做出了出色的榜样。

    职场中有句老话:第一,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老板做错了,请参照第一条。这句话强调了老板对员工的绝对领导关系,意思是老板向你下达的所有指令你都必须执行。在工作中,我们往往遇到这种情况:老板不愿意见一个人,或是不想接一个人的电话,就会告诉你说“他来找我的时候,就说我出差了。”虽然说诚实是做人的美德,但这时候你一定要听老板的话,如果你拒绝执行,肯定会得罪老板,并且可能失去工作。

    王辉在一家公司做了5年,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导致王辉离职的原因,却让王辉怎么也忘不掉:王辉所在的公司是做模具的,有一回王辉在车间跟其他同事盘点货物的时候,老板过来了,看了王辉的工作步骤之后让王辉立刻停下来,然后告诉王辉应该怎么做,指导他。王辉在听了一会儿老板的说法之后,跟老板解释:“我这几年都是这样工作的,这是我的经验积累,并且现在车间里的员工大多数也适应了这种工作方法。你的指示虽然很好,但是用在具体的盘点工作上却并不是很合适。”

    老板听完王辉说的话之后,稍稍变了脸,非常冷静地跟王辉说:“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而王辉觉得他的工作方法中有着很明显的缺漏,就在众多同事的面前,跟老板据理力争,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后来在多方的评估之下,王辉的建议还是被采纳了,老板的指示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没办法实行。之后王辉的工作依然像以前一样忙碌,老板也没有再提什么,这事也就渐渐淡忘了,只是每次同事获得加薪或晋升,王辉都靠边站。他们见面的时候,老板对王辉歉意地一笑,意味深长的眼光,让王辉猛然醒悟到什么,王辉知道,其实这件事情还没有过去,至少对上司而言。

    王辉选择了离开。离开公司的那天,王辉内心很平静,波澜不惊地跟上司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然后客气地相互祝愿。但临走的一刻,王辉还是忍不住问了上司:“我一次次的晋升无望是不是因为那件事?”上司先是摇了摇头,后又肯定地点了点头说:“你要记住,没有那个上司愿意被人当众顶撞,哪怕是只有一次!”

    跟上司摆道理,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收到上司的指责、批评时,反复争辩、摆道理,希望把自己洗刷干净,这是很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受了误解,就找一个上司心情较好的时间、单独与之聊一下,消除误会、解释下情况,这样效果最好。

    俗话说:“世事纷纭迷人眼,唯有服从是关键。”在上司发火时,作为下属,我们要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等他气消了再跟他谈;要么主动上前去,倾听上司的诉说,帮他分忧解愁。千万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不要与上司争执,因为那样做无异于自掘坟墓。要知道,历史上“魏征”一样的大臣很多,但唐太宗只有一位!

    流言止于智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流言。流言蜚语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生活中如此,娱乐圈如此,职场亦如此。

    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不得不提到的一代电影明星阮玲玉,于1935年3月8日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里服安眠药自尽。如凄美昙花般的阮玲玉就是受不了流言蜚语的渲染,对爱情与婚姻的彻底绝望,才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选择了自杀,年仅25岁。

    所谓流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散布这些东西,除了能过过嘴瘾外,对你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没有任何帮助,还有可能伤害到别人,伤害到自己在朋友、同事和上司心目中的形象,损人不利己。

    《战国策·秦策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跟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好事之徒跑到曾参家里,对曾参的母亲说:“快跑吧,你家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当然不相信,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仍然继续泰然自若地织着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跑进来说:“你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不信,继续埋头织布。

    又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说:“快跑快跑,你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了,连门口都不敢走,翻墙头逃跑了。

    曾参是有名的贤德之人,他的母亲对他也非常了解,知道他根本不可能杀人,可是禁不住众人的一再相告,竟然相信曾参杀人的鬼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相。”——这就是生活中流言的心理效应。

    在我们的周围,流言就像空气中的病菌一样,无处不在。流言的内容很多,无非是个人隐私、人事变动、领导班子调整等一些敏感问题。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对人们的思想、情绪产生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消极的,有时甚至会造成舆论的反向,对开展工作极为不利。

    斯塔福德航空公司是美国北部一家发展迅速的航空公司。然而,最近在其总部发生了一系列的传闻:

    公司总经理波利想出卖自己的股票,但又想保住自己总经理的职务,这是公开的秘密了。他为公司制定了两个战略方案:一个是把航空公司的附属单位卖掉;另一个是利用现有的基础重新振兴发展。

    他自己曾对这两个方案的利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委托副总经理本查明提出一个参考意见。本查明曾为此起草了一份备忘录,随后叫秘书比利打印。比利打印完毕后,即到职工咖啡厅去,在喝咖啡时,比利碰到了另一位副总经理肯尼特,并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他。

    比利对肯尼特悄悄地说:“我得到了一个极为轰动的最新消息。他们正在准备成立另外一个航空公司。他们虽说不会裁减职工,但是,我们应联合起来,有所准备啊!”

    这话又被办公室的通讯员听到了,他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他的上司巴巴拉。巴巴拉又为此事写了一个备忘录给负责人事的副总经理马丁,马丁也加入了他们的联合阵线,并认为公司应保证兑现其不裁减职工的诺言。

    第二天,比利正在打印两份备忘录,备忘录又被路过的办公室的探听消息的摩罗看见了。摩罗随即跑到办公室说:“我真不敢相信公司会做出这样的事来。我们要被卖给联合航空公司了,而且要大量削减职工呢!”

    消息传来传去,版本不断的变化。三天后,又传回到总经理波利的耳朵里。波利也接到了许多极不友好,甚至敌意的电话和信件。人们纷纷指责他企图违背诺言而大批解雇工人,有的人也表示为与别的公司联合而感到高兴。而波利则被弄得迷惑不解,不知道怎么会传出这样荒谬的消息。

    现在,一些单位和部门都有这种现象,有些员工不在工作和学习上下功夫,而是专爱打听、传播小道消息,今天说张三提升了,明天说李四有了婚外情……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这一部分人,虽然是少数,但它严重干扰了我们的视线,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工作。

    李红这段时间不得不让自己每天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加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公司业务忙,而纯粹是因为两位领导之间的明争暗斗引起的。李红所在部门的经理在今年就要退休了,公司老总为了使该部门的领导人可以及时衔接上,便从其他部门调回了一个工程师来做副经理。但对于两个领导人来说,到底应该怎样领导下属成了两人争论的焦点。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两个人分别对自己现在所领导的下属开始了业务加班的比赛。

    两个领导的争斗对她们本身没什么大的影响,因为老经理总要退休,而新经理总是会升上来的。但日日的加班使得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心怀不满,大家都在各种空闲时间对两个领导人大肆地加以讨论。李红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怨言也多了起来,他经常会与同事们对领导的各种私事与公事进行讨论,而且公然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但几个月后的事情让李红始料未及:她和其他几名员工被“发配”到了全公司中工作最苦、最累的业务部中。她们几个人都是搞技术出身的,怎么可能会应付得了业务部里那些伶牙俐齿的小伙子与小姑娘们?李红几个人对此非常不满,她们一起去找新上任的经理去论理,但对方的一个理由就将几个人打了回来:“你们不是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吗?嘴巴厉害就到需要‘嘴巴’的地方去吧!另外,每个人这个月的业绩达不到3万就自动离职吧!”

    李红她们当时就呆了,就算是老业务员也不可能每个月达到3万的业绩。她们知道,这是新经理对自己当时传播他的小道消息在进行报复。但李红明白,这个单位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她只好辞职重新找工作。

    荀子说得好:“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职场中,如果喜欢散播流言,迟早会使自己陷入一种明争暗斗的危险之中,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特别是传播关于上层领导的流言,更容易会使自己置身这种危险之中。

    所以,做一个聪明的“流言终结者”,既不让流言把你打败,也不让有关别人的流言从你这里流出。这样的你,才是聪明的你。

    跳槽有风险,想跳需谨慎

    如果你在百度里输入“跳槽哥”,你会发现那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群人,他们一直在不断地刷新着跳槽记录。有人毕业一年多换了11份工作,有人在三个月内从地产行业跨到设计行业再跨到IT行业,还有人频繁跳槽30多次,最长的工作时间是半年,最短的只有半天。

    现在是强调个性的时代,“忠诚”似乎已经过时。职场上的忠诚问题与从古至今的婚姻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人讲究从一而终,要求女子必须无条件对丈夫忠诚,甚至死了丈夫还要立“贞节牌坊”。那时候的女子社会地位底下,无法离开男人而独自生活,所以只能从一而终。而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甚至超过了男人,占了“多半边天”,无需再通过婚姻来获取饭票,所以她可以找自己心仪的人做丈夫。婚后如果感情不和,还可以离婚再嫁。

    工作也是如此,老一辈人常常告诫我们:工作不要老换来换去,要干一行爱一行。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一辈子可能就待在同一家单位,到老了还依依不舍,生怕单位一撒手就不管他们了。这不就跟过去的女人“从一而终”差不多吗?那个时代的人完全隶属于单位,单位是衣食父母,离开了就得冻死饿死,所以“自己是小家,单位是大家,单位爱我我爱它”。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只要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赚到一碗饭吃,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跳来跳去成了众多职员的基本属性,并且美其名曰:寻找自己的位置。

    什么是最好的位置?寻找的人自己也未必清楚。爬上这一座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可当辛辛苦苦爬上那座山时,发现山顶上已经站满了人,根本没自己下脚的地方了。

    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单位而从事新的工作,他的损失是很多的,比如多年来积累的人脉、经验、资历、职位等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这是一种资源损失。

    所以,跳槽前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

    吉米不是那种安分守己之人,他脑筋很活络,总是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好风景。如此心态,也令其职业生涯不是那么中规中矩,而是充满了变数。

    最初,他在一家杂志社作编辑,那时倒也是意气风发,可刚开始的新鲜劲儿一过,他就觉得提不起兴致来了,一天到晚无精打采。“不行,不能这样下去!”吉米决定及时转舵,这次他跳到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做了两年以后,他还是感觉没意思,怎么办?

    当然还是跳!彼时正赶上投资热,于是吉米又选择了新的职业锚地,调准方位,径投一投资咨询公司门下。孰料这行当看着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做起来总是“眼高手低”,工作一段时间后,也丝毫没什么起色。况且,这里的氛围也并不舒心。于是乎,当初的豪情化作困顿和忧虑。吉米又做好了跳槽的准备。可这次,他却很茫然了,不知往何处跳?股市不景气,何且好马也不能吃回头草啊——绝对不能再回证券公司去。

    他考虑再三,最后瞄准了一家外资公司,跳了过去。但这次的落脚点仍然不稳,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要重新适应环境,因而工作上始终很难有大突破,一直停滞不前。对此,吉米忧虑重重。

    吉米病了,无法坚持正常工作,他神思恍惚,只能终日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人倒下了,思绪也飘得很远很远,他不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保守之人,总是在求新求异求变,却为何还落得如此境地?

    表面看起来,李巍确实是在与时俱进,经历的几个公司都是他选择时较热门的行业,对于热门行业他盯得很准。但他盲目而又频繁地跳槽,结果越跳越乱,越乱越跳,注定要成为一条“休克鱼”。

    由此可见,与其着急跳槽,倒不如立足当前工作,等工作能力提高了,心智磨炼得差不多了,自然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在等待着你。

    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

    提起小人,人们往往是一声叹息。孔子在总结自己从政失败的原因时,就将它归结于小人的陷害,因此他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即使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也拿小人没办法,他对后主刘禅的进言无非也是:“亲贤臣,远小人。”

    圣人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小人,一个是烈火,一个是冰山,是不相容的两样东西。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纯正”的君子和小人都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既非君子、亦非小人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做君子实在太辛苦,老是吃力不讨好。《孟子·万章上》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送了条鱼给子产先生,子产让下人放在池子里喂养,结果下人将鱼烹来吃了,而后谓子产曰,哎呀,这条鱼本来放在水里的,但游着游着,忽然不见了。可爱的子产先生连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思就是这条鱼去了它该去的地方了。所以,伟大的孟子先生给这件事下了个定语:“君子可欺之以方。”

    既然君子可欺,和君子在一起,自然就难免要跟着受些窝囊气。如此一来,自觉或不自觉的,大家都不与君子沾边了。

    君子在前方浴血奋战,背后却常有暗箭来袭,即使本领再大,也顶不住后院起火。而小人却只需要一个谄笑,一句谗言,一记马屁,就足以胜过君子的百般辛苦,万般劳累。

    君子一言不合即拍案而起;小人却善于伪装、不动声色。得罪了君子,我们还知道因何得罪,知道如何修补;得罪了小人,却往往让我们如坠云雾山中,百思不得其解。

    得罪了君子,只要勇于认错,就会多一位朋友,君子只认理,不记仇,事情过了便不留痕迹;得罪了一个小人,便多了一群敌人,从此休想再得安生。故此,便有了“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的说道。

    曾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疆场征战上得心应手,而且在朝廷中也八面玲珑,这完全得益于他“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智慧。

    与郭子仪同朝为官的卢杞,生得相貌奇丑,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很少招人待见,经常有人因看到他这副尊容而忍不住掩口失笑。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郭子仪却从不敢怠慢。

    有一次,郭子仪卧病在床,卢杞闻讯前来探望。奴仆通报过后,郭子仪赶忙将左右姬妾遣退到后堂去,独自一人招呼客人。卢杞走后,姬妾们重新回到病榻前,对刚才的行为满腹狐疑:“曾有那么多官员来探望您,您从不让我们回避,为什么这么面相丑陋的人来了,却让我们都躲起来呢,莫不是怕他惊吓了我们?”

    郭子仪娓娓道来:“你们有所不知,此人面丑心恶,对别人的反应十分敏感,万一你们看到他忍不住失声发笑,可就惹恼了他,即使他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会记恨,有朝一日他若得势,依他睚眦必报的性格,我们家族可就要遭殃了。”

    果不其然,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得罪过他的人统统加以陷害,唯独对郭子仪秋毫无犯,甚至还尊重有加。看来,郭子仪对卢杞这种小人做派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在与他打交道时便加倍小心。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人往往比君子过得要潇洒很多,这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却真实存在的事实。郭子仪的精明老到之处,也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最需警惕的,倒还不是小人,而是伪君子。明朝洪应明写过一本书名曰《菜根谭》,其中有这么一句:“君子而诈善,无意与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也就是说:伪装成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小人没有什么不同;改变品节操守的正人君子,甚至比不上痛改前非的小人。

    《笑傲江湖》中岳不群的形象一定让你印象深刻。岳不群在武林中素有“君子剑”的称号,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他打着救人危难的旗号,将林平之收归门徒,默认甚至促成女儿与林平之的婚姻,目的却是为了得到《辟邪剑谱》,最后竟置女儿的终身幸福于不顾,将林平之置于死地;对结发之妻巧言令色、百般蒙蔽,可谓费尽心机。到后来,君子剑的形象轰然倒塌,露出了伪君子的嘴脸。

    真小人容易分辨,他们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落井下石,他们是墙头草,哪边得势就倒向哪边;伪君子就不同了,他明里是个君子,我们就信任他,而疏于防范,因此他在背后暗箭伤人,让我们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只有辨别真君子与伪君子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上与人友好交往、成功交友的目的。

    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一个小和尚,大家都说他傻。当别人拿一张5元和一张10元的钱给他,他总是去拿5元的。此事很快传开,大家见了他就用此方法试试他,嘲笑他。每次他都面带微笑的拿起5元就走。一智者听说此事,亲自进行试验,结果与大家说的一样。智者哈哈大笑,拍着那小和尚的肩膀说:孩子,你太聪明了!那孩子也笑了。

    诚如智者所言,小和尚的这种“糊涂”不是愚蠢,而是大智慧,是高超的处事技巧。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不必过分认真,甚至还需装点糊涂。

    生活中,糊涂使得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看起来傻乎乎的但却总是笑到最后。

    在这个世上只要懂得生存之道的人,就明白什么是糊涂。糊涂也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这个世界上真糊涂的人并不多,真糊涂者,弄不懂勾心斗角,分不出眉高眼低,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八面玲珑,不会欲擒故纵;真糊涂是无话可说,因为想说也没得说,说了也是十句有八句错,多数时候也没有人听他们去说,所以不如不说。

    装糊涂即大彻大悟型,他们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彼知己,事事预料如神,可就是宁可烂在肚里也不说,总摆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他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左右逢源,活得很是舒坦,活得逍遥自在,活得游刃有余。因此,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一直被某些领导人视为座右铭。在这四个字中,板桥先生表达的是一种对时政的愤恨、不满,颇有无可奈何的心态,但在社交圈中,“难得糊涂”却有极实用的价值。

    三国时有一位才子叫杨修,他曾在曹操帐下当主簿,此人思维敏捷,极有见地,只是喜欢锋芒毕露。

    一次,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另有一日,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

    看见没有,这就是不会装糊涂的代价!

    在当今的职场上,与每个同事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但办公室政治往往会让其间的氛围和关系变得微妙而难以把握,升职、涨薪、八卦……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既然无法摆脱这个是非圈,那你就需要适当地装一下糊涂了。

    当你的上司因为不明实情而在同你讲述着荒唐的错误决定或要求时,你明明可以当面纠正他,让他下不来台,但你最好糊涂一回并做出专注倾听的样子。

    “您好,于总。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于总想了想,然后翻箱倒柜,最后摊开双手:“对不起,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如果你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人,碰到这种情况通常会说:“我看着您将文件摆在桌子上的!”但老手就绝不是这样了,他会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

    于是,下楼,回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你再把文件放到老总面前时,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因为他比你还清楚文件原稿的去向。

    在职场中,大事聪明些,小事糊涂些;工作聪明些,关系糊涂些。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往往是自认为聪明的人,其实都是小聪明。而那些大智若愚的人,能够在职场游刃有余。

    揣着明白装糊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有着欲望和自私的心理。只是,在这人吃人的职场中,如果不“糊涂”一点,那在言谈举止中就很容易触怒别人,惹别人生气,甚至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学会装糊涂吧。糊涂学说:“糊涂,糊涂,方为大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